1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之保健灸法
话说强身保健灸法
话说强身保健灸法针灸之法乃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的灸法以其操作简便、安全经济、效佳无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现就灸法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方面的运用简述如下。
综观古今医家之经验和临床之需要及腧穴分布,强身健体灸法大致分为六类:1、益气升提:取百会、命门、气海、中脘、足三里、关元。
适用于气虚下陷而致的病症。
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内脏下垂症。
2、温阳壮肾:取大椎、膏盲、足三里、气海、肾俞、心俞、命门。
适用于先天不足,阳气衰微,血虚内寒症如遗精、胞寒痛经、闭经、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固本平喘:常取以下三组穴位交替施术:①大椎、膏盲、膻中;②灵台、气海、天突;③肺俞、足三里。
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等老年性病患的防治。
4、益气健运:取脾俞、胃俞、期门、章门、中脘、足三里。
适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不好的后天性疾病。
5、利水消肿:取膏盲、肾俞、期门、章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适用于肝脏、肾脏系统疾患,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肝脾肿大、肝硬变等的防治。
6、强壮健身:取中脘、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曲池、内关。
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而选取1至3个腧穴灸之。
如心脏不好者取三阴交、内关、气海、关元;防治脑血管病时选取三阴交、内关、关元、曲池、足三里、中脘等。
实行具体灸时分为直接灸和隔物灸两种。
直接灸又分为化脓灸、麦粒灸和温和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将大蒜汁先涂于所取腧上,然后将艾绒作成的约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柱放在其上,用线香将其点燃至净,将艾灰清除后再如法施术,一般共施术5至7次。
接着将医用橡皮膏药贴于施术处,隔日换帖1次至化脓。
灸后施术处禁湿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尽量食鱼、鸡等发物。
该灸法约在施术后7至14天开始化脓,25天左右脱去黑痂,45天左右灸疮自愈后留有瘢痕。
该法多在一年的伏天施灸,一年只灸一次。
该法效果最好,但因为施灸时患者痛苦最大,形成灸疮后护理要求较严格,灸疮自愈后又留有斑痕,故而现已不多用。
保健按摩灸法
1、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灸法的作用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3、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cm左右,锥体直径0.8cm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4、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cm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
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
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盒灸等。
5、灸法的适应症: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腰腿痛、痛经、遗尿等病证。
6、灸法禁忌症:1.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2.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者等禁用。
3.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7、灸法的注意事项: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要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艾灸完毕后,应彻底熄灭灸火,防止再燃。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灸法治疗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灸法治疗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可以预防疾病。
以灸法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的方法,称为保健灸。
保健灸常用的穴位是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神阙、气海、关元、膏肓、中脘、大椎、肾俞、脾俞等。
这里仅介绍几种预防常见病的灸法:中风灸足三里、绝骨。
以灸法预防中风,《针灸大成》就有记载:“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
”这种灸足三里、绝骨预防中风的方法,目前仍继续使用,临床上用艾炷直接灸,或用艾条雀啄灸均可。
一般不用瘢痕灸。
感冒灸风门、足三里。
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临床治疗学》记载,当日本人到了十七、八岁时,常灸风门以预防感冒。
国内亦有报道,在流感流行期间,某学校1055人中,因病假不能上学者达407人(占38.5%),后以足三里施灸进行预防,施灸组一个班的发病率仅30%,而对照组一个班的发病率高达97%,表明施灸有显著效果。
传染病灸足三里、大椎。
灸法预防传染病,古书早有明确记载。
如《千金方》中就有用灸法预防疟疾等传染病的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据实验观察,针刺足三里、大椎穴,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增强机体防御免疫能力,防止各种传染病的侵袭。
咳嗽、气喘灸肺俞、风门、膏肓俞、足三里。
《针灸临床治疗学》认为,灸风门、膏肓可以增强全身的抵抗力,故长到十七、八岁时,都要灸此二穴。
作为预防措施,可配足三里,以增强全身的防御免疫机能。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胃痛、腹胀、腹泻、腹痛等)灸神阙、中脘、足三里。
神阙为保健灸之要穴,用于防治胃肠病效果更佳。
日本有人观察使用神阙隔盐灸,防治各种胃肠病117例,效果良好。
临床上也可用温灸器或其它灸法。
先天不足、幼年多病、虚劳诸损灸大椎、膏肓俞、百劳(第五颈椎旁开1寸处)。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灸法操作汇总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总结:灸法操作汇总一、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
置于旌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二、间接灸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腑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故又称隔物灸。
问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受;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e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
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敬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
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
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三、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
故叉称为着肤灸、着肉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辅导:艾条灸操作方法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此为悬起灸。
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保健灸的常用方法
保健灸的常用方法保健灸的常用方法保健灸的常用穴位:(1)神阙穴:神阙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
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2)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
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
用于预防中风,在平时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
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3)气海穴:气海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
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
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
孕妇禁用。
(4)关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
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
孕妇禁用。
(5)身柱灸: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
多采用温和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6)风门灸: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连灸10天。
(7)中脘灸: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
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
常用隔姜灸、温和灸。
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临床上保健灸法,除上述穴外,还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阴交穴、命门穴、肾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从保健灸的几个主要腧穴来看,足三里一穴属阳明经,古代很多文献均谓其有强壮及助消化的作用。
如《中藏经》曰:“三里主五劳羸瘦,七伤虚寒空”。
其次如关元、气海穴,不少文献认为有强壮作用,《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
《类经图翼》:“关元主诸虚百损”。
可见长期施灸上述穴位,能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培肾固本、强壮全身,从而达到保健延年的效果。
保健灸法
保健灸法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
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
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考古学资料显示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所以,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灸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艾灸”或“艾绒灸”。
灸法是将艾绒点燃,将艾绒上的热能透过温灸作用传递给人体,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灸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灸疗的论述。
灸法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灸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艾绒,也称为艾叶。
艾绒自古被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极具独特的草药功效。
艾绒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蒽醌类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中散寒、驱寒除湿、暖宫推波等作用。
灸法通常可分为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两种方式。
直接艾灸是将点燃的艾绒直接接触患处或相应的穴位进行温灸。
间接艾灸则是在艾绒上放置一层隔开物,如姜片、葱片等,在点燃的艾绒上进行温灸。
灸具有自然热能传导、药物成分通过气味经鼻腔作用、神经刺激等多种作用途径,达到治疗作用。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于脏腑疾病、五官疾病、妇科病、内科疾病等的治疗。
具体疾病如淋巴结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妇科病等都可以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灸法对于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孕产期保健等也具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灸法的操作简单、方便,但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体质情况进行准确的穴位选择。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进行灸法的操作。
同时,灸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烟熏等问题,以确保使用灸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灸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多种作用机制。
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灸法时需要注意专业指导,合理进行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保健灸常用穴位及方法
保健灸常用穴位及方法宁波市海曙区中医院姚国红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不断进步的今日,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广泛重视。
保健灸法历史悠久,古人称之为逆灸。
所谓逆,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解释日:“无病而先针灸日逆。
逆,未至而迎之也。
”即在身体健康无病、尚未出现病证之前或疾病发展轻浅之时,预先采用艾灸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艾具有火力缓和,透达力强等优势,为灸法中最好的材料。
足三里、关元、气海、膏肓等穴位,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保健要穴,其在抗病防衰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已被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
现将临床上常用的艾灸穴位及方法介绍如下:1. 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预防中风,祛病延年,古人把三里灸又称长寿之灸。
由于施灸方法不同,临床上又分为足三里温和灸和足三里瘢痕灸。
(1)足三里温和灸:将艾卷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卷距穴位约3 cm,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 ~ 15 min,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 次。
(2)足三里瘢痕灸:《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中载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在足三里穴行瘢痕灸(化脓灸),是古人常用保健之法。
于此穴施艾炷瘢痕灸,可3 年1 次,每次各灸3~ 5 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个枣核大。
一般先在穴位上涂敷蒜汁,再将艾炷立即粘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再重新点燃艾炷施灸。
每灸完1壮,即涂蒜汁1 次,灸至局部皮肤起泡为止。
在施灸过程中,如病人感到灼痛,医者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灸治完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纱布和胶布。
一般约1 星期左右化脓,化脓时严防感染。
灸疮约45 日左右愈合,留永久瘢痕。
2. 神阙灸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保健灸法
家居保健灸
调脾胃
从中医学理而言,“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人体的水湿、水肿、痰液、流注几乎都与脾胃病变有关。辟谷在除痰、化湿、渗水方面,祛风、散寒、消肿方面有独到的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内经〉〉中就讲过“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为主纳,脾主化,脾统血。五行中,脾胃为土,脾藏意(五神之一)。万病归于脾土,治病用药,先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灸法、按摩的保健知识(2008-06-27 19:18:30)
标签:健康 分类:中医基础知识浅义
养生保健知识
保健灸、按摩
1、保健灸法
保健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以艾条灸为常见;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方法均可采用。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有温和的热感,以舒适并能耐受为宜。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据《针灸临床治疗学》记载,日本人到二十四、五岁时要灸三阴交,称为下毒之灸,妇女为调理阴血,亦必灸三阴交。关元调理冲任,足三里健脾胃,养阴血,二者同为保健灸之要穴,又为防治妇科疾病之常用穴。
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日本从1937年元旦起,由政府组织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
中院位于脐上四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7~15壮。
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壮。
保健灸法和主要穴位介绍
一.大椎取穴方法:大椎穴位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恰好与肩相平,使病人正坐平肩,略低头,在第7颈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
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第7颈椎,其下即大椎穴。
特性与功效:穴属督脉,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有总督诸阳、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之功效。
防治作用:1.呼吸系统疾病: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肺气肿、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2.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3.血液系统疾病:能增加白细胞;4.主治发热:为全身退热穴;5.其它如治疗项背背及脊中拘急,疼痛等作用还有强壮全身和解尿毒作用。
二.风门取穴方法:风门穴在第2、3胸椎之间,旁开1寸5分。
特性与功效:为风邪之门户,出入之要道。
能泻诸阳经热,一切风症皆主之,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的作用。
防治作用:1.防治感冒及预防感冒。
2.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3.预防脑出血: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溢血,可以急救;4.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5.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三.身柱取穴方法:身柱穴在第3、4胸椎棘突之间,在第3胸椎下陷中取之。
特性与功效:为全身之柱之意,有理肺气,补虚损,宁神志之功效。
防治作用:1.健全神经系统,为儿童施灸之要穴。
2.治疗儿科百病: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缺乏、夜不眠、哮喘、支气管炎等。
3.预防和治疗感冒。
四.脾俞取穴方法: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特性与功效:“脾胃者,仓癝之官,五味出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能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唇;主宰中焦、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胆、胰等消化和吸收作用。
对诸虚胀满有调理作用,它有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
主治:1.治消化系统诸病: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急慢性肠炎、肝炎等。
2.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子宫下垂。
教你怎么施灸(常用灸法及技巧大全)
二、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九、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十、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虽然理论上讲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还是不妥当的。必须根据既定的经络经穴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难看的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也应尽量避开为宜。
但据谢老讲,其实用灸法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痛苦,因为直接灸法的艾柱如麦粒大小,每穴只灸7~9壮,长期施灸,只会出现一个豆大黑痂,停灸后20~30天即可脱落,以后和正常皮肤差别不大,或遗留黄豆大一个浅斑痕。例如灸法治乙肝的穴位主要在背部或下肢,不会影响美容。在临床上他发现,中老年人患疑难重病、慢性病,或是保健,都能接受灸法,而不会在乎小小斑痕。另外,因为灸法用的是极细的艾绒,量很小,不会产生太多烟雾。日本人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之气味芳香,还能净化空气,对人体无害。有人用红外线照射代替灸法,但红外线照射没有艾的药理作用,与灸法疗效不会完全相同,虽未见对比,也可能不会超越灸法之效果。谢老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治病,解除痛苦,不能单求方便、省事,而不追求更高的疗效。至于经济效益,灸法治乙肝,每人不过两三穴,4~6个点,每穴不过7~9壮,3~5分钟即可灸完一次,十分方便,同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治疗所用的时间还短。治病人多了,经济效益自然也会好的。
老年保健灸法
编辑ppt
19
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 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 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 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编辑ppt
29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 《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 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 “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 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 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 中风。
编辑ppt
30
“脐”是什么?
《三国志·华佗传》载:“病若当艾(艾灸),不过一两处, 每处不过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次谓之一壮,一壮 捻成艾绒如雀屎大,谓之艾炷,艾叶越陈越好。)
至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 很重视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载:“凡 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 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说明当时人们 已普遍采用灸法来预防传染病。 宋代以后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 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着。
老年保健灸法
编辑ppt
1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编辑ppt
4
编辑ppt
5
编辑ppt
6
编辑ppt
7
编辑ppt
8
一、灸法的概念
“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 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 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 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
保健灸:艾灸里面的长寿灸!
保健灸:艾灸里面的长寿灸!保健灸法又称养生灸、长寿灸、强壮灸。
用灸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历史源远流长。
把针灸用作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保健手段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关于保健灸法,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1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记载。
上次,我们讲了保健灸的前几个穴位,今天小编再给大家讲讲剩下的保健灸穴位。
一、天枢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0~20分钟。
二、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
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分钟。
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分钟。
三、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
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重要保健防病穴。
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灸法:①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②艾条灸,温和灸15-20分钟四、肾俞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调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5-20分钟五、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调理肺肺气、祛邪扶正。
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
亦可用药物数贴。
六、脾俞穴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调理脾气、运化水谷、和营统血。
用以预防脾胃疾患及体虚者可以作强壮穴应用。
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20分钟七、膏肓俞穴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之保健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
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
而所谓的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
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一、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先天、后天,和调阴阳,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一)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素问·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二)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
艾灸第一”。
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
气虚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二、保健灸的方法
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
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
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
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
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
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椎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
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
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
体质强音,宜用大炷;体弱者,宜用小炷。
三、保健灸常用穴位
一般说来,针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于保健灸法。
同时,也包括一些不宜针刺的穴位。
兹举例如下:
1、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
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
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
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
《扁鹊心书》指出:“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灸法,灸七至十五壮,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3、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
灸法:艾条灸,15~30分钟。
艾炷灸7~15壮。
4、中脘位于脐上四寸处。
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
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壮。
5、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
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一般可灸三至七壮。
其他如针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强身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