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五)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答案】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答案】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案】“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案】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竹里馆》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竹里馆》解析

《竹里馆》解析简介《竹里馆》是一部由中国作家林语堂所著的散文集。
该书于194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几十个版本。
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为背景,以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人与自然的思考为主题。
《竹里馆》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之一。
内容概述《竹里馆》一共收录了十篇散文,每篇散文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整个散文集以神秘、宁静、朴素的竹林为主题,通过对竹林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1. 神秘的竹子这篇散文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开篇,展现了竹林的神秘和美丽。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竹子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读者似乎能够感受到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
作者在文中还展示了竹子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品种竹子的特点。
2. 竹子与仕女这篇散文将竹子与中国古代仕女画联系起来,强调了竹子和仕女之间的美学关联。
作者以仕女画为背景,描绘了竹子与仕女的和谐共生关系。
通过对仕女画的分析与解读,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关于女性美和自然美的内涵。
这篇散文从竹子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指出,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被诗人和文人墨客们视为灵感的源泉。
作者还列举了一些中国古代文人在作品中对竹子的赞美之词。
4. 竹子与哲学这篇散文将竹子与哲学思考联系在一起,探讨了竹子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启示。
作者认为,竹子的坚韧和适应力传达了一种生命哲学,即生命需要保持柔韧性和坚强性。
通过对竹子的观察,作者引发了对于人生道路选择和人性美善的思考。
5. 竹子与建筑这篇散文探讨了竹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使用。
作者展示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还通过对竹子编织技艺和竹楼艺术的描述,深入探讨了竹子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
6. 竹子与音乐这篇散文将竹子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探讨了竹子在中国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介绍了竹子制作的乐器,如箫和笛子,并对它们的音色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

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导读:古诗意境的深幽,语言的含蓄,历来为许多批评家所赏识,语言的凝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一维的,语言的凝练、含蓄与意境的深幽并不在同一维度上递增或者递减。
很多时候,平实的语言更能营造出高雅的意境,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寥寥数语却使诗的意境轻灵空悠,似一幅画境深深映入了读者的心灵。
这种错位的艺术美使诗歌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升华,在这种错位的艺术美中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情感源于诗人的“直觉”“想像”。
情感使诗歌的意境在平实的语言中成为了一个完满自足的意象。
诗的开头“独坐幽重里”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一“独”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只是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知己;“独坐”写诗人当时的“生存”状态。
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但这种客观的物理状态因为处在幽静的竹林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中,便使诗的意境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凄凉感。
此时“坐”的行为使诗人进入了一种精神浸染中,诗人在这一时刻想到了什么?远方的朋友?纷扰的尘世?还是个人的沉浮?都是,而又都不是。
诗中“独”修饰“坐”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当时心无旁骛万物归一的精神状态。
而这种精神状态的背后却隐含一丝淡淡的愁绪。
“独”字的使用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与此相关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种凄凉感不禁笼上心头。
“独坐”由一种物理状态上升为了一种精神状态。
“幽篁”指深幽的竹林,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竹林是以“雅”的形象出现在诗里。
而“幽”则进一步说明了竹林的清、静,甚至美的特点。
诗人独自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种神秘感从诗所营造的意境中脱颖而出。
这种神秘的美表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这第一句中,只是一种客观的静态描写,没有动作(“坐”在诗中只是一种状态),而这短短的一行诗却营造了一个静美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含着诗人谈淡的愁绪。
《竹里馆》的意思。

《竹里馆》的意思。
《竹里馆》的意思解析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它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水画面,透露出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竹里馆》的意思。
全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独自坐在竹林深处的情景。
下面逐句解析:
1.独坐幽篁里: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
幽篁,指的是幽静的竹林,表现出一种清静、安宁的氛围。
2.弹琴复长啸:诗人在竹林中弹奏着琴,琴声与自然和谐相融,同时又发出长长的啸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弹琴和长啸,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3.深林人不知:诗人所处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他在这里。
这句话表现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与世隔绝,享受着一份孤独与宁静。
4.明月来相照:在这寂静的夜晚,明月升起,照耀着诗人。
这里明月象征着诗人的知音,与他相互陪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同时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竹里馆》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王维的《竹里馆》以其宁静、淡雅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作品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作品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