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融城背景下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卫星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一个独立城市,它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同时也是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援区。
卫星城的出现多源于大城市的扩张需求,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为与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卫星城既具备了便利性,又享受到了大城市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卫星城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卫星城的发展背景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的扩张,而传统的城市空间往往存在限制。
因此,大城市选择在附近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压力并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外围地区扩散。
卫星城首先是为了解决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建设的。
其次,卫星城还能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到这些城市进行发展。
二、卫星城与大城市的联系卫星城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在两地之间往返。
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卫星城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同时,大城市也可以通过向卫星城输送消费能力和人口,从而推动卫星城的经济发展。
三、卫星城的特点卫星城的建设通常需要规划和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合理规划卫星城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十分关键,要根据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
其次,卫星城的发展要建立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此外,卫星城也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周边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卫星城的挑战和机遇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用地供应的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扩张造成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其次,卫星城还需要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问题,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卫星城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得它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潜力,可以通过战略规划和创新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卫星城以其与大城市的紧密联系和综合发展的特点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成都市卫星城发展现状分析
卫星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6] :第一阶段卫星城即卧城, 居民的工作娱乐仍在主城,其目的主要解决住宿问题,减轻主 城人口住房负担 ;第二阶段的卫星城有一定数目的工厂及配套 的公共设施,可以解决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卫星城发展 到第三阶段,其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功能相对独立,可以提供 大量的就业机会 ;卫星城发展到第四阶段,其功能完善,交通 便捷,能脱离主城独立运作。二战以来卫星城发展迅猛,数目 和面积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主城区的快速扩张带来一系列 的城市病,主城的承载能力正在接受新的挑战,卫星城的出现 正好减缓了这一疟疾。但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适宜发展 卫星城,一个大城市适合几个卫星城为最佳发展模式,又为我 们带来了新的疑惑。 2. 研究区域及背景
032 城市地理
入中心城区 , 使中心城区继续膨胀。从几何学的角度看 , 至少 要有 3 个卫星城 , 才能对中心城区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 图 4 举了 5 个卫星城吸引范围闭合的情况 , 在这种圆形吸引范 围相交、相切的情况下 , 卫星城将会起到最好的屏蔽作用。如 果要在中心城外围设置新城的话 , 最优方式为围绕中心城设置 若干彼此相切且规模大小相当新城 , 这样可以避免因吸引范围 重叠而造成的成本浪费。BN 为两圆之间的切线 , 所以在三角 形 CBN 中满足以下关系 :
上海大都市新城建设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对策与模式分析
在 大 都 市 的郊 区 化 过 中 , 口 、 业 岗位 、 人 就
辅 相成 、 互相 促 进 的城 市 群体 。在 整个 城 市群 中 ,
服 务 业 和 相 关 产 业 等 从 城 市 中 心 逐 渐 向原 农 业 生 产地 带—— 郊 区迁 移 ; 中心 城 区人 口和 职 能 逐 渐 向城 市郊 区 迁 移 , 城 市 的 发 展 逐 步 向郊 区 转 移 , 而 在 郊 区 出现 一 个 个 新 城 镇 , 成 一 个 相 从 形
[ 摘 要 ] 章从 上 海 郊 区化 过 程 中新 城 建 设 以及 城 镇 空 间 布局 的 现 状 、 在 的 问题 出发 , 文 存
分析 得 出上 海新 城 建 设要 从 人 口策 略 、 业 策略 、 产 交通 规 划 、 基础 设 施 建 设 、 展 战 略 模 式 、 发 政 府 作 用 、 资 策略 、 融 土地 政 策 等 等 方 面进 行 创 新 , 以长 江三 角 洲 区域 一 体 化 大视 野 规 划 上
指 出: 建 设具 备“ 房 舍 、 设 施 、 要 新 新 新环 境 、 新农
程, 也影 响 了上海 城市 经济 的和 谐发展 。 本文 试 图 从上海城 市体 系空 间布 局现 状 出发 ,分析 其存 在 的 问题 , 点对 2 世 纪 上海 大都 市郊 区化 过程 中 重 l 新 城发 展 的趋 势 、 设 的 体制 、 业 的空 间布 局 、 建 产 人 口的流 动 以及 上海 城 市规划 、城市 空 间形态 演 变与 战略模式进 行分 析 , 找其最佳 解决 的论径 。 寻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 陈 炎 辛 毅 顾洪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5)0320009208[收稿日期]2005203220[作者简介]孔祥智(1963-),男,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炎(1973-),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辛毅(1971-),男,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顾洪明(1981-),男,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用卫星城控制大城市中心区扩张——《大城市卫星城研究》简介
= == === 二 == = =—== = = = = = 厂
本栏责编 / 宋毅成
l 书 撞 壹
用卫星城 控制大城市 中心区扩张
《 大城 市卫星 城研究 》简 介
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 的国家 ,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 的强力推进 , 城市化进 入加速阶段。大城市凭借其 自身空间区位 、 要素禀赋 、 信息集 中度高等优势吸引了越来
SNA PSHoTS 。 l
==_ —====二 === ======= =二 = === 二 === 二 == 二
中 国城 市 经 济 CHNAUR ANE ON I B C OMY 读 书 F b ay O 9 e u r2 0
==二1 — 二 = _ = l 二二 ]
的状态 。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是不具备发展卫星城的实力的 ;
.
主 编 :王 圣 学 定 价 :5 .0 90
同样 当城市发展到相 当规模的时候 ,大城市中心区需要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空间扩张路 径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靠无 限制扩张是行不通的 。我 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 高速发展 ,中 心区的无限制扩张是可以控制 的,也是必须控制的 。《 大城 市卫星城研究 》通过探讨建
立卫星城来控制大城 市中心区的无限制扩张 ,指 出利用卫星城促进大城 市进一步持续 、 健康发展的方式是可行的 。该 书通过理论研究 、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 ,从不 同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出版社
角度对 大城市卫星城理论的 中外比较 、卫星城 选址 、土地利用 、卫星城城市设计与形象
问题 、 生态环境 问题 、 卫星城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 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论证和阐述 。
宏观调控背景下卫星城房地产健康发展研究
宏观调控背景下卫星城房地产健康发展研究指导老师作者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虽然只有大约3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发展房地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它将为房地产健康的发展到来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大城市房地产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作为大城市重要的附属部分卫星城房地产也必将有着巨大的发展市场和空间。
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卫星城作为大城市周边的郊区城镇化龙头,因此发展卫星城房地产势在必行,但是在大城市发展出现危机与问题之时是否会使卫星城房地产遭受同样打击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文就以北京卫星城通州为例说明宏观调控政策下卫星城房地产年应如何健康发展。
(调整语句。
)关键字:卫星城房地产宏观调控一、房地产产业背景及房价调控背景回顾今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引导房地产发展。
2012年上半年,为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央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一方面继续坚决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对触及到限购限价底线的举动严防死堵,中央多次指出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相继辟谣否认政策放松。
另一方面支持和保护自住性合理需求,30多个城市通过公积金贷款额度调整、首次置业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自住性需求,发改委、住建部、央行等多部委均表示完善首套房优惠措施、支持首套房贷款需求。
此外,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加大,2011年底以来三次降准、两次降息,促进了观望情绪的缓解和成交量的回升。
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5429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上涨0.7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2.53%,是连续第6个月同比下跌,跌幅较上月缩小0.67个百分点。
上半年成交量为近三年同期最高,6月接近2010年调控以来高点。
20个代表城市上半年月均成交1053万平米,与2011年和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和12%,接近2010年全年均值,但与2009年相比仍下降22%。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标签:卫星城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母城子城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从卫星城的人口规模来看,并没有统一的数量标准,可以从四五万人一直到四五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口。
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有关卫星城建设理论的先导应属英国著名的城市学者和规划师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他早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花园城市”。
这种“花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新兴城市。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在霍华德之后,曾经参与“花园城市”规划设计的建筑师恩温,于20世纪20年代又提出了在伦敦周围适当距离的郊区建设一系列“田园城市”——恩温称之为“卫星城”的设想主张。
大都市圈卫星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_以重庆为例
成 熟 都 市 圈 空 间 结 构 一 般 由 “中 心 城 区 (母 城 )+ 外围城市组团+若干卫星城市+独立新城+重点中心 城镇”构成,卫星城市在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中扮演着 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并向外围城镇传递的枢纽功能。 在重庆 8.24 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中, 实际上是由重 庆主城区这一特大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大都 市圈。 直辖之初,重庆城镇空间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 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由重庆主 城九区构成的都市区与渝西、三峡库区的城镇经济物 质联系不甚紧密。 随着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区域交
第一,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重庆一小 时经济圈共有 15 座城市,其中特大城市 1 座(重庆都 市区)、中等城市 4 座(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小城 市 10 座。 城市首位度达到 8.70。 一般而言,城市首位 度小于 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 2%则有结
90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 OCIAL S CIENCES
占了大量的优质城市空间资源。
四、重庆都市圈“一核七星”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重庆都市圈经历孤悬式城市点、 松散型城市群, 正向紧密型都市圈演进更替, 重庆主城区空间发展, 有三种可能情景,如表 4 所示。
面对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城市,任何一 种类型的城市形态只能适应于一定的城市发展阶段。 在重庆主城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纵深发展的情 况下,城市形态应相应调整,与之协调。 大力发展新 型卫星城市,不失为适应这种变化的一种选择。
综合多功能
公交车、私人汽车、地铁、高速公路、 联系紧密
铁路
国家/地区 表 2 世界典型卫星城市与“母城”的距离
使用卫星测绘技术进行城市扩张模式研究与预测
使用卫星测绘技术进行城市扩张模式研究与预测城市扩张一直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已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而卫星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扩张模式的研究和预测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卫星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遥感技术,能够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记录。
通过对城市地区的影像进行解译与分析,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从而揭示城市扩张的模式和趋势。
首先,在城市扩张模式的研究中,卫星测绘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追踪城市边界的扩展情况,并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卫星影像可以发现某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存在过度消耗农田资源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措施来保护农田资源。
其次,卫星测绘技术还可以揭示城市扩张的空间布局和形态变化。
城市扩张往往伴随着新区域的开发和建设,而这些新区域的布局和形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卫星影像的高分辨率可以清晰地呈现城市的建筑密度、绿地空间和交通网络等要素,从而帮助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了解城市扩张带来的空间变化。
通过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可以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以便优化城市扩张的空间布局。
此外,卫星测绘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测城市扩张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可以建立城市扩张的发展模型。
基于这些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城市扩张的方向和规模。
这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预测到某个区域即将成为城市扩张的热点,政府可以提前规划和建设该区域的道路、学校和医院等设施,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总的来说,卫星测绘技术在城市扩张模式的研究与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城市扩张的空间布局和形态变化,并通过监测和预测城市扩张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卫星城市的兴起与服务功能升级——地理教案
卫星城市的兴起与服务功能升级——地理教案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内部的资源和空间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城市内部的环保和交通问题也经常为人们所诟病。
这时候,卫星城市的兴起和服务功能的升级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卫星城市的兴起、其服务功能升级以及卫星城市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卫星城市的兴起卫星城市是相对主要城市而言的一些独立城市,它们位于主城市周边地区,是为了分流主城市人口、改善主城市环境和规避主城市经济瓶颈而达到的地区性城市发展形态。
其实,卫星城市的概念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近年来卫星城市的发展步伐更加明显。
比如,北京的廊坊、天津的滨海、上海的嘉兴和杭州的嘉兴都是卫星城市的范畴。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卫星城市不仅可以起到缓解城市交通、环境、人口等压力的作用,同时也在稳定当地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二、卫星城市的服务功能升级卫星城市是为首都服务的城市之一,也是人们移居的首选之地。
卫星城市在服务功能升级方面亟需加强。
在过去,卫星城市往往只是作为主城市的附属物存在,其服务功能十分局限。
而现在,随着卫星城市的逐渐独立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它们的服务功能也在升级之中。
其中,卫星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物流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交通方面:卫星城市在交通方面正逐渐成为独立的交通节点。
比如,北京的廊坊、天津的滨海等卫星城市间的高速公路、高铁和城际铁路等,正日益完善。
这些交通配套设施使得卫星城市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交通需求。
医疗方面:卫星城市的医疗资源逐渐得到了充分整合与利用,医院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卫星城市的医疗资源对于附近居民的医疗需求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保障作用。
教育方面:卫星城市的教育配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各级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在卫星城市内部逐渐完善,可以满足当地人员的教育需求。
物流方面:不少卫星城市重点发展物流业,这也是促进卫星城市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卫星城镇发展模式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研究摘要:随着长沙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品质的提升,周边郊区城镇化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高塘岭镇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实现与长沙市的融合,成为长沙市大都市区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高塘岭镇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结合高塘岭镇的实际情况,以及长沙市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背景,通过研究国内外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高塘岭镇的城镇发展模式,为高塘岭镇未来的城镇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融城郊区城镇化高塘岭镇一、融城背景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诞生了一大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美国的纽约)。
各特大城市不断膨胀,在地域空间上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大城市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心城市不断扩张和郊县不断融城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乡村城镇化同时并起。
大城市影响因素逐渐明显,同时交通、卫生、能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①于是给郊区城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城镇由于区位较优越,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最有活力、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郊区城市化将贡献巨大力量。
二、国内外卫星城发展经验分析:总结世界各国大城市成长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将其空间扩展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星状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网结状扩展模式、散珠状扩展模式、复合型扩展模式、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②总结这些城市扩展模式,其中较为成功的卫星城镇的发展进程,基本具有以下特征:卫星城城市功能特色化国内外每一个较为成功的卫星城均有其独特的城市功能,各卫星城内部功能并不追求完全化,而是通过卫星城之间的轨道交通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功能平衡;卫星城城市环境生态化卫星城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卫星城镇建设与城镇资源开发研究
卫星城镇建设与城镇资源开发研究摘要:卫星城镇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在特大城市的郊区或城乡交错带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卫星城镇的建设与设计理念,有助于我们合理开发城镇资源,合理土地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合理城镇节奏。
关键词:城镇化卫星城镇发展一、卫星城镇的概念及发展理念1.卫星城镇的概念卫星城镇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在特大城市的郊区或城乡交错带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又称卫星城市。
卫星城的特点反映在几个方面:(1)位置。
分布于特大城市周围,卫星城镇与母城之间一般有绿地分隔,但有时两者因扩展而连接,形成城市群。
(2)发生过程。
借助于中心城市的力量发展,一种情况是在特大城市影响下使乡村自然变质,另一种情况是按照规划人为地建立卫星城镇。
(3)职能。
为城市中心承担部分职能,以工业、居住、文化教育为主。
(4)地域结构。
多数是在旧有小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数是在郊区空地和乡村地区建立。
2.国外卫星城镇设计与发展理念在纽约快速形成超级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问题接踵而来。
居住问题、居民的生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都成了市政当局的心病。
为此,纽约市调整了城市发展的战略,从城市化向城郊化方向转移。
这个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居民的住宅迁到郊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居民外迁的高潮期;第二阶段,在纽约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及将工厂企业搬到郊区,从而使城市中心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阶段,在纽约周边郊区基础上建立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进行得相当顺利[1]。
“卫星城”的雏形出现于上个世纪初,位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奇华斯是世界上最早建设的卫星城[2]。
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纷纷建设了自己的卫星城。
世界上一些成熟的卫星城特别强调卫星城要具备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同时还要求应从人的需求出发点来建设卫星城。
武汉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武汉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其中,武汉市中心城区作为武汉市的核心,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市周边卫星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这将对武汉市中心城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成为了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武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的概况和发展现状分析。
2、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分析。
3、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分析。
4、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探讨。
5、针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基础性理论研究、定量数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武汉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还将采取专家论证、问卷调查等方法,汇集各方意见,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政府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
2、为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3、为深化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提供借鉴。
4、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途径和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对武汉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武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重要,打印)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
第17卷 第4期Vol.17 No.4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年8月Aug.2003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3)0420001204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Ξ任 兴 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10)摘要:从分析我国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入手,着重分析和研究了大型城市向郊区发展和建设卫星城的必要性,提出应研究和积极探索城市化和建设卫星城的多种模式,特别要着力发挥民间力量在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卫星城;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V arious Models of the U rbaniz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Tow ns in ChinaREN Xing2z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ket Econom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100010,China)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China and its promoting ef2 fect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emphatically the spreading of large cities over suburbs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2 structing satellite towns,puts forward studying and positively exploring various models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 and es pecially putting the effects of civil forces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and proposes related policy suggestions.K ey w ords:urbanization;satellite town;developing model0 引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程都表明,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过程。
大都市轴心化
大都市轴心化:生态之厄高小康导㊀读大都市的人口过载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通病ꎬ问题似乎出在人口的无序流动上:自从有了现代大都市ꎬ就有无数 嘉莉妹妹 怀揣着梦想从小地方进入大都市ꎬ如果能够控制住这种盲目向大都市流动的趋势ꎬ很多大都市问题就会得到缓解或解决ꎮ然而ꎬ发达国家的城市是平面发展的ꎬ而我国的城市则分为不同的等级ꎬ不同等级的城市在社会福利㊁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ꎬ这使得中小城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ꎮ为了应对各种大都市病ꎬ很多城市启动了新城区㊁卫星镇建设ꎬ然而ꎬ中国的新城区建设并没有实现都市的郊区化ꎬ而是带来了更大规模的都市化ꎮ美国的卫星镇可以说具有一点 卫星 的特征:在围绕大都市公转的同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转轨道ꎮ但中国的新城区却并非如此ꎬ这些新城区与其说是中心城区的卫星ꎬ不如说是一个个溜溜球 它们和中心城区之间不是公转加自转的和谐运动ꎬ而是高频率弹射式往返的关系ꎬ尤其是上下班时间的潮汐效应ꎬ成为近年来北京和其他一些特大都市交通拥堵㊁尾气污染激增的重要因素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都市的轴心化效应ꎮ自1990年代以来ꎬ我们形成了一种对于 中国式发展 的自豪和自信ꎬ相信因为行政权力的集中和干预而产生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秘诀ꎮ这种自信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行政权力的无限制扩张ꎮ这种扩张使得中心城市拥有了不断增长的控制力和吸引力ꎬ在这种行政文化背景下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卫星化分散ꎮ只有当都市的整体发展脱离了高度集中㊁高速增长的诱惑ꎬ当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有了发展的空间ꎬ北京的每个城区都有了不需要向中心会聚的独立生活空间ꎬ才有可能真正进入解决生态危机的实质性阶段ꎬ才有可能谈论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ꎮ2013年第8㊁9期01㊀文化决策参考02㊀2013年8㊁9期一中国最近30多年来的发展速度之快㊁效果之显著是世人有目共睹的ꎬ而这种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大都市的发展ꎮ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到90年代就演变成了 国际化大都市 热ꎮ此后ꎬ世界各大都市圈的发展引起国内关注ꎬ中国都市发展又从大都市热进一步升级为 大都市圈 热ꎬ几个大城市群争相建设与世界五大都市圈相媲美的第六大都市圈ꎮ英国«卫报»2010年刊载的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的一篇报告称ꎬ中国的穗深港城市群正在整合成世界上最大的 巨城区域 (mega ̄regions)ꎬ从而变成一座 无限之城 (endlesscity)ꎮ按照这个报告的说法ꎬ中国大都市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端ꎮ如果我们的中国梦只是一个强国梦ꎬ那么从都市发展的角度看ꎬ是不是这个梦已经实现了呢?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谈到城市化发展时ꎬ基本上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城市化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ꎮ所谓城市化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ꎬ据统计ꎬ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是47%ꎮ对中国来说ꎬ这个比重意味着这些年城市化水平增长幅度非常之大ꎮ如果记得20世纪60年代关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是7亿人口6亿农民的话ꎬ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增幅有多么惊人了ꎮ但是ꎬ这个比重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呢?按照UNHABITAT的统计ꎬ2010年有14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了这个比重ꎬ也就是说ꎬ中国处在倒数第若干名的位置上ꎮ如果说人口少㊁面积小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中国还在情理之中ꎬ那么ꎬ像南非㊁尼日利亚㊁阿根廷㊁巴西㊁秘鲁这类幅员广大㊁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远远超过了中国ꎬ就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了ꎮ倘若把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和世界上最低的城市化水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ꎬ那种强烈的反差就更加不可思议了ꎮ这能够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水平吗?这种极端矛盾的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二城市化水平也许只是一个比较社会发展趋势的相对指标ꎬ真正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达到了更高的城市化水平ꎬ而在于中国城市化的这种两极发展意味着什么ꎮ有学者在一个研讨会上指出ꎬ发达国家的城市是平面发展的ꎬ而中国城市则是立体发展的ꎮ他的意思是说ꎬ外国的城市无论大小ꎬ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都处在同一个层次ꎬ各个城市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ꎻ而中国的城市是分成许多等级层次的:首都㊁直辖市㊁省会㊁副省级㊁地级㊁县级㊁乡镇级 行政管理的层次造成了不同城市处在不同的权力等级上ꎬ而不同的权力等级又带来了不同的利益ꎬ结果就导致不同城市市民所享有的权利㊁资源乃至身份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等级差异ꎮ近年来ꎬ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大都市普遍面临着因为身份差异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冲突:在上学㊁高考㊁买房㊁买车等许多方面都制定了一些针对不同身份的差异性政策ꎬ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ꎮ从历时的角度看ꎬ与连进京火车票都不能随便购买的时代相比ꎬ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对外地人的态度㊁给外地人提供的待遇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ꎬ虽然户籍制度还没有废除ꎬ但进入大都市生活的行政管理门槛已经低了很多ꎮ对于 北漂 来说ꎬ取得城市户籍仍然很困难ꎬ买房更困难ꎬ但至少可以以 暂住 的形式居住ꎬ并且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ꎬ这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ꎮ尽管如此ꎬ人们的不满却与日俱增ꎬ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不在于大都市的进入门槛ꎬ而在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在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之间造成的日益扩大的等级差异ꎮ随着城市发展ꎬ这种差异不是在消弭ꎬ而是在扩大ꎮ媒体在批评异地高考限制㊁外地人购房买车限制乃至城管对小贩的驱赶等不公平现象时ꎬ看起来曝露的是政府行政行为的正当性问题ꎬ其实背后是面对由大量外地人涌入而造成的困扰ꎬ本地居民给政府施加的压力ꎮ大都市的人口过载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通病ꎬ问题似乎出在人口的无序流动上:自从有了现代大都市ꎬ就有无数 嘉莉妹妹 揣着梦想从小地方进入大都市ꎬ其中大多数人的最终结局是失落ꎬ然后是下一拨人从头再来 如果能够控制住这种盲目向大都市流动的趋势ꎬ很多大都市问题就会缓解或解决ꎮ因此ꎬ当 北上广 人满为患时ꎬ就有人出来建议大家回到家乡去ꎬ不要到大都市凑热闹了ꎮ但不让这些怀揣梦想的人进入大都市ꎬ而让他们回到中小城市的后果是什么呢?不同等级的城市在社会福利㊁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距ꎬ使得中小城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ꎻ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日益形成正比甚至平方正比的关系ꎬ以前的城乡剪刀差如今日益恶化为城市等级剪刀差ꎮ在人们盲目流入大都市的背后ꎬ是大都市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无限制地抽吸外围资源包括人力资源ꎮ每个被城管驱赶的小贩和蜷缩在群租屋里的蜗居族表面上看起来是城市所不需要的累赘ꎬ其实都是大都市盲目抽吸进来的规模资源ꎮ几十年来ꎬ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土进入城市打工ꎬ已成为城市中规模越来越大却处于不尴不尬位置的特殊人群ꎬ从 农民工 ㊁ 外来务工人员 到 新移民 ꎬ命名虽然听上去越来越亲和了ꎬ但公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ꎮ因为社会公2013年第8㊁9期03㊀文化决策参考04㊀2013年8㊁9期平不是一个既成的问题ꎬ而是在不断生长发展着的问题ꎮ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开始时ꎬ农民离开乡土进入城镇工作ꎬ应当说是在缩小城乡社会之间因剪刀差而造成的不公平ꎮ但随着大都市轴心化趋势的发展ꎬ不同城市之间的等级差距拉大ꎬ使得宏观层面上的不公平反而加剧了ꎮ在近年来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公共安全事件和社会矛盾的背后ꎬ都若隐若现地存在着因社会等级板结和差异扩大而形成的不同身份人群之间的摩擦和敌意ꎮ这些社会矛盾的根源可能是多方面的 政治改革的滞后㊁官员贪腐和政府公信力下降㊁法制问题㊁公民教育问题等ꎬ但当它们显现为社会空间关系时ꎬ城市等级化和大都市轴心化便成为突出的聚焦点ꎮ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ꎬ费孝通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城镇化ꎬ即缩小乡村与城市社会的差距ꎬ促进中国在城乡同步或协调基础上的城市化发展ꎮ而到了1990年代ꎬ城镇化变成了都市化ꎬ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向 国际化大都市 目标努力ꎮ这场都市化竞赛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是把大小城镇都建成大都市ꎬ而是使大部分中小城市变成了大都市的附庸或因孤立而败落ꎻ大都市则成为资源高度集聚㊁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轴心ꎮ这就是城市的立体化结构造成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都市轴心化趋势ꎬ也是社会文化生态恶化的重要表征ꎮ面对上述这些困境ꎬ我们不得不怀疑现在的大都市发展模式是否有问题ꎮ三大都市轴心化并非中国特有的城市发展现象ꎮ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都市发展中也曾经形成了资源和影响力高度集中的都市轴心ꎮ可以说ꎬ工业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都市作为文明轴心的存在和发展ꎮ许多从事当代都市发展研究的学者相信大都市的轴心化是一种合理而高效率的结构形态ꎮ的确ꎬ人才㊁资金㊁产业和物流的高度集聚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条件ꎮ自19世纪以来ꎬ西方大都市的繁荣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之间的关系自不待言ꎬ中国自1990年代以来经济的腾飞和大都市的同步繁荣可以成为一个更新的㊁更有力的例证ꎮ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一直相信 发展是硬道理 ꎬ而且这里所说的 发展 都是被理解为经济增长ꎮ按照这个思路ꎬ能够最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城市建设方式当然就是最好的方式ꎮ既然轴心化的大都市和都市群建设对于经济增长最有利ꎬ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但是问题在于ꎬ当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理想形态究竟是什么?自从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后ꎬ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中心目标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ꎮ中国在特殊时期㊁特殊背景下开始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ꎬ但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ꎬ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ꎮ高层已经认识到ꎬ现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转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上来ꎮ那么ꎬ这种转向对于城市发展意味着什么呢?大都市轴心化的发展模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吗?联合国人居署自2004年开始发布世界城市双年报告以来ꎬ在谈论当代城市发展目标时反复提出两个基本要求ꎬ即公平和可持续发展ꎮ公平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内涵的要求ꎬ是文化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ꎻ而可持续发展则包括了环境㊁能源㊁经济增长模式等多方面内容ꎬ核心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ꎮ人文和自然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整合起来ꎬ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ꎮ大都市轴心化发展的趋势实际上背离了这两个目标ꎬ而且渐行渐远ꎮ城市学家芒福德曾经把过度集聚和膨胀起来的轴心化大都市形容为患了 特大城市象皮病 ꎬ意为因集中而过度肥大的城市规模造成了象皮病一样的末端微循环坏死ꎮ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以首都北京为典型ꎬ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患了这种病:拥堵㊁雾霾㊁房价㊁就业㊁卫生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多㊁愈演愈烈ꎮ为了对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ꎬ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ꎬ生态文明的观念渐受重视ꎮ大都市原有的高污染㊁高耗能企业被搬迁出去ꎬ在城市中开辟出大片绿地ꎬ挖掘出池塘ꎬ修建起绿道ꎮ钢筋混凝土森林逐渐披上了绿色ꎮ但这种绿色究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呢ꎬ还是仅仅为城市的表面刷上了一层绿色?在城市里人工建造出越来越多的池塘湖泊ꎬ看起来的确很美ꎬ很适合人居ꎮ但生态后果往往是使许多地区的水体结构遭到破坏ꎬ大环境的水资源变得更加匮乏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都市绿道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之一ꎬ这种为行人和自行车专门设置的城市道路似乎吻合了 生态城市 理想模式ꎬ但实际的建设状况却往往并不那么 生态 :有些城市像建设生态保护区那样用防腐木铺设长达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豪华绿道ꎬ大规模的资源消耗成为粉刷 绿色 的代价ꎻ有些绿道为了美观把附近原来的植被铲除ꎻ有的绿道与汽车道路并行ꎬ行人和自行车所受的尾气之害一点也不比普通道路少 此外还有大面积铺草皮造成的环境破坏㊁移植老树造成的森林生态破坏ꎬ等等ꎮ这些建设的共同特点是:直观地看都像是在改善环境和生态状况ꎬ而实际上却在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ꎮ更重要的是ꎬ尽管大都市看上去越来越漂亮了ꎬ但那些 象皮病 痼疾其实一点也没有减少ꎬ甚至没有减缓恶化的迹象ꎮ只要大都市轴心化过程没有结束ꎬ资源㊁人口和消耗的集聚仍在继续ꎬ这种所谓的生态建设就只不过是掩盖大都市困境的美丽幻觉ꎮ对于北京来说ꎬ环境问题虽然已经早已积重难返ꎬ但在近年来更突出㊁更直接地影响到公众生活的一个现象就是由雾霾所表征的空气质量的持续性恶化ꎮ每2013年第8㊁9期05㊀文化决策参考06㊀2013年8㊁9期一次雾霾来临的时候ꎬ人们从政府和专家那里听到的解释都是关于气象形势的描述ꎬ对付的办法就是戴上口罩或干脆不要出门ꎮ雾霾被视为台风或沙尘暴之类的自然灾害ꎬ政府和民众所能够做的就是预报㊁防护和减灾ꎮ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北京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雾霾本质上不是自然气象灾害ꎬ而是人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灾难ꎮ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空气中的灰霾ꎬ灰霾的物理成分灰尘ꎬ尤其是危害更大的超细微粒粉尘即近来成为公众知识的所谓PM2 5ꎬ主要来自人类活动ꎮ据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专家的看法ꎬ造成北京地区近来空气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燃煤㊁机动车㊁工业㊁扬尘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ꎮ这种污染排放水平可以说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型都市无法避免的产物ꎬ如果注意到这一区域严重雾霾状况的分布范围远大于北京地区ꎬ就可以知道这个特大型都市对环境的影响明显超出了都市自身的范围ꎮ都市在抽吸外围资源的同时还在侵蚀整个环境ꎬ这使得都市轴心化的生态后果变得更加严重ꎮ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大都市(即所谓 福特式城市 )的老问题 伦敦㊁曼彻斯特㊁芝加哥等19世纪的大都市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ꎮ但对于中国来说ꎬ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因对策一再失当而发生的灾害免疫效应ꎮ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中ꎬ大批重工企业集中在首都ꎬ后来为了减少污染而把重污染企业迁到周边区域ꎮ但随后的城市发展迅速超出了当时进行环境应对时的都市环境概念ꎬ结果使得重污染企业的迁出变成了污染源的扩散ꎮ重工业迁出后ꎬ随后转型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看起来是 清洁 的ꎬ但却带来了更大规模的资源集中ꎬ也随之产生了几何级数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日益趋向极度轴心化的首都具有全世界大都市都无可比拟的资源吸附力ꎬ全球的跨国公司㊁全国的各级政府㊁最高等级的文化事业㊁最大规模的公众盛会通过一层层的相关服务链一直延伸到最底层的需求㊁产业和就业者ꎬ随之产生无限制膨胀的人口和都市空间ꎬ带来交通㊁居住㊁卫生㊁教育等各种需求的无限制推升 雾霾不过是都市加速度扩张的一个标志性现象ꎮ对于这些年来愈演愈烈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并非一无所知ꎮ但问题在于ꎬ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采取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ꎬ宁可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找到原因和解决的ꎬ而不肯考虑一种根本方向上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年发展的方向出了问题?是不是以大都市轴心化为特征的城市化建设本身应当重新检讨?当人们提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口号的时候ꎬ有人也曾怀疑这个口号能否实现ꎬ城市是否真的会让生活更美好ꎬ却似乎没有考虑过这样一种更深层的可能:即使大都市真的变得更美好了ꎬ会不会意味着整个世界却因此而变得更糟糕了?四一个世纪以前ꎬ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曾忧郁地预言过 西方的没落 这就是他那本传世著作惊世骇俗的标题ꎮ他预言西方没落的逻辑是把大都市的兴起比喻为文明的冬季ꎬ认为过度繁荣膨胀的大都市发展会导致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崩溃ꎮ他在文化生态学兴起之前就注意到了文化生态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ꎮ当然ꎬ此后一个世纪的发展似乎没有使他的预言应验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预言错了ꎮ事实上自他的预言之后ꎬ西方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向: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乐观期待ꎬ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 后大都市 (Postmetropolis)时代的开始ꎮ到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报告发表之时ꎬ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的大都市轴心化时代已经宣告走到了末路ꎮ可以说ꎬ斯宾格勒的预言其实是实现了ꎬ不过 西方的没落 是以福特式都市的衰落和后大都市转向的方式实现的一次光荣革命式没落ꎮ还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初次出国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后感到的震惊ꎬ那时中国大陆人看到西方尤其是西方大都会繁荣发达的现代化面貌惊羡不已ꎬ所谓 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 就是那种心理的写照ꎮ20年后ꎬ初次到欧洲和美国去的中国人又一次感到了震惊ꎬ这次震惊的是 哇哦!西方怎么这么落后啊? 高楼大厦和霓虹灯远远比不上中国 北上广 多ꎬ偌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心脏纽约居然到处都还在用窗式空调ꎬ至于巴黎干脆连空调都见不到ꎮ多次出国的人会觉得这几十年西方的都市非但没有发展ꎬ反而好像还在倒退 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的大都市蓬蓬勃勃发展的同时ꎬ西方福特式大都市的繁荣的确已成为历史ꎬ而如今在走向没落ꎮ斯宾格勒的预言应验了ꎬ不过不是像罗马的崩溃那么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ꎮ这是工业文明的软着陆ꎬ大都市的没落实际上避免了更大的生态崩溃ꎮ西方大都市的没落和中国大都市的繁荣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这种对比的意义却可能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式㊁后发式发展优势的体现ꎬ而从深层解读则可能意味着ꎬ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向 后大都市 转型 从繁荣转向寂寞ꎮ自1960年代以来ꎬ美国的城市发展开始出现转型:发展的重心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转向郊区㊁卫星镇和中小城市ꎮ从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来看ꎬ一个比较普遍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发展速度和规模低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ꎮ几十年过去了ꎬ城市发展究竟是高密度人口的大都市好还是低密度的中小城市更合理ꎬ2013年第8㊁9期07㊀文化决策参考一直存在着争议ꎮ直到前两年ꎬ奥巴马的住房部长还和 新地理学 代表人物科特金在福布斯网上隔空争论美国人是否在倒流回大都市ꎮ就在大都市走向郊区化㊁分散化的同时ꎬ关于高密度大都市更经济㊁更生态的观点也时有出现ꎮ这种争论表明ꎬ当代大都市发展的前景如何仍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ꎮ但对于中国而言ꎬ大都市的发展前景问题已经因为日益突出和激化的种种矛盾而变得格外重要ꎮ可以说ꎬ这已经不是一个停留在研讨阶段的问题ꎬ而是需要在综合研究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评价和决策的问题ꎮ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 为目标的大都市发展高潮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ꎬ既有福特式 现代化 城市建设观念的强大作用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化和卫星镇建设的影响ꎮ这在北京㊁上海这样的特大都市建设中的表现就是ꎬ在建设密集的摩天大楼群的同时ꎬ也在向郊区乃至远郊和邻省开拓空间ꎬ形成了类似美国卫星镇式的新城区ꎮ这种拓展的效果是ꎬ在都市扩张的过程中ꎬ虽然城市面积和人口总量不断攀升ꎬ但相对密度却增长有限ꎬ似乎实现了一种比较合理的都市扩张规划ꎮ然而ꎬ经过近20年的扩张发展回过头来看ꎬ这种卫星镇式的新城区建设带来的后果却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合理ꎮ美国城市学家㊁«生态城市»的作者瑞吉斯特曾经批评过大都市以卫星镇的方式向郊区和乡村扩张的做法ꎬ认为那是通过与都市联系的高速交通把都市的污染带进了乡村ꎮ关于美国都市郊区化造成的问题有多大ꎬ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ꎬ中国的问题是ꎬ大都市的新城区建设并没有实现都市的郊区化ꎬ而是更大规模的都市化ꎮ美国的卫星镇可以说具有一点 卫星 的特征:在围绕大都市公转的同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转轨道ꎮ在«绝望的主妇»这类描绘卫星镇生活的家庭剧中可以看到ꎬ都市远郊的生活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特征ꎮ但中国的卫星镇并非如此ꎮ从北京的版图扩张形态来看ꎬ从二环开始的 摊大饼 式发展是这个都市地理空间扩张的典型特征ꎮ沿着如涟漪般一圈圈辐射开来的环形快速交通线ꎬ蔓延生长出大大小小的新城区㊁卫星镇ꎮ但这些新城区与其说是中心城区的卫星ꎬ不如说是一个个溜溜球 它们和中心城区之间不是公转加自转的和谐运动ꎬ而是高频率弹射式往返的关系ꎬ尤其是上下班时间的潮汐效应ꎬ成为近年来北京和其他一些特大都市交通拥堵㊁尾气污染激增的重要因素ꎮ用瑞吉斯特的眼光来看ꎬ这种新城区建设不是摊薄了都市的密度问题ꎬ而是把 特大城市象皮病 的微循环坏死病症和都市型污染扩散到了更大的区域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都市的轴心化效应ꎮ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两次抗金融危机的经验ꎬ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对于 中国式发展 的自豪和08㊀2013年8㊁9期。
107、转型发展中的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密度分区规划研究——以成都市W 区为例
转型发展中的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密度分区规划研究——以成都市W区为例刘欣摘要:我国大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城市发展重点从特大城市建设转向城镇群的构建。
因此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自身承担着转型发展构建一体化城镇群的重任。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卫星城在进行密度分区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交通、环境、服务区位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影响因素,还更需要从城市自身的转型提升发展述求来确定密度分区成果。
本文通过成都市周边新型卫星城W区的密度分区规划研究,提出卫星城的密度分区应做到:支撑城市业态,城市开发强度应与城市各片区开发的主体功能相协调,支撑城市产业及重大公共服务功能的发展;协调城市生态体系,通过城市低强度开发区域的控制,引导城市生态空间楔入,塑造与水系廊道相结合的城市开敞空间;延续城市文脉,在城市空间中传承历史文化,并营造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特色空间;塑造城乡空间形态,通过城市土地开发支撑上位规划中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建立,并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塑造国际化的城市景观风貌。
最终,使得卫星城通过密度分区,能够为“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即“四态”)融合提供空间支撑,实现城市的转型提升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密度分区;卫星城1 引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要求发展定位明晰化、城镇建设集约化、空间发展有序化、生态环境优良化、产业发展特色化。
在此基础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规划提出应借力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功能、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公服配建标准、形成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要求。
而开发总量的控制、空间形态的优化正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城市内部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控制,许多大城市采用了密度分区,如香港、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长沙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品质的提升,周边郊区城镇化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高塘岭镇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实现与长沙市的融合,成为长沙市大都市区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高塘岭镇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结合高塘岭镇的实际情况,以及长沙市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背景,通过研究国内外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高塘岭镇的城镇发展模式,为高塘岭镇未来的城镇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融城郊区城镇化高塘岭镇
一、融城背景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诞生了一大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美国的纽约)。
各特大城市不断膨胀,在地域空间上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大城市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心城市不断扩张和郊县不断融城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乡村城镇化同时并起。
大城市影响因素逐渐明显,同时交通、卫生、能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①于是给郊区城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城镇由于区位较优越,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最有活力、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郊区城市化将贡献巨大力量。
二、国内外卫星城发展经验分析:
总结世界各国大城市成长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将其空间扩展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星状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网结状扩展模式、散珠状扩展模式、复合型扩展模式、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②总结这些城市扩展模式,其中较为成功的卫星城镇的发展进程,基本具有以下特征:卫星城城市功能特色化国内外每一个较为成功的卫星城均有其独特的城市功能,各卫星城内部功能并不追求完全化,而是通过卫星城之间的轨道交通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功能平衡;
卫星城城市环境生态化卫星城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如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镇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每个卫星城镇掩映在碧水蓝天、雪山绿树之间,极具吸引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增添了卫星城镇的独特魅力。
区域通行圈的形成较为成功的卫星城镇各有特色,通过轨道交通相互连接。
且卫星城镇与母城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勤往来,都要依赖区域轨道系统。
由此区域内各组成
部分以特色化的优势建立起功能互补的关系,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地域通勤圈。
城市居住形态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在大多数卫星城中,高密度的住宅区分布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周围,让尽可能多的居民可以方便的使用轨道交通。
低密度的住宅区则通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与轨道交通的车站相连,轨道交通车站与作为中心的市民广场连接在一起,在社区和走廊层面上支持公共交通的城市设计在改善出行机动性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成功。
从而促使城市的居住形态与轨道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
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根据一般经验,众多卫星城镇,以及母城市区的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占50%以上。
如斯德哥尔摩市在欧洲最先建立起完全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由于土地利用与运输服务的整合,目前,斯德哥尔摩成为欧洲工作出行使用公共交通最高的城市。
约有一半的上下班出行者是使用地铁或公共汽车。
另外,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如斯德哥尔摩市通过保持公共交通的低票价来回馈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
同时,停车费和出租车费十分贵,尤其是在市中心。
独立的空间形态卫星城镇多是环绕在市中心的周围,通过放射状的区域地铁轨道系统与市中心连接。
例如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以轨道交通为轴线,轴线之间布置成绿地等开放空间,形成较为独立的空间形态。
综合分析国内外卫星城镇的发展历程,总结卫星城镇的发展模式为:
发展模式:环境生态化空间一体化功能自立化
环境生态化卫星城城市环境建设应当以生态化为目标,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通过环境生态化,建设宜居型城市,增加城市吸引力,聚集城市人气,增强城市活力。
空间一体化鉴于卫星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很多方面依然要依赖母城而存在,所以在空间上,卫星城镇一定要与母城融为一体,借鉴母城的先进发展经验,以及科技人才优势等,带动自身发展。
同时,也方便城市居民更好、更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从而达到城市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功能自立化虽然卫星城镇在很多方面要依赖母城,但是不能将卫星城镇建设成单纯的卧城,那样便丧失了卫星城镇的意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
所以在基础服务,以及城市基础产业方面卫星城镇要有自己相对完善的功能,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口,才能完善自身的发展条件,从而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
四、高塘岭镇城市发展模式
结合高塘岭镇的实际情况,以及长沙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在未来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高塘岭镇应当以环境生态化、空间一体化、功能自立化为目标,建设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卫星城。
开发滨江新城高塘岭镇东部滨临湘江,具有比较好的滨水生态景观,湘江被称为东方的莱茵河,借助湘江的生态、景观优势,积极开发滨水地带,将滨江新城建设成为集商贸金融、文化会展、生态休闲、高档房产等高端服务业的新城区。
实施老城改造高塘岭镇老城区城市面貌较为陈旧,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已经显现,在未来的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城市品质。
抓住县改区的契机望城县改区工作已正式提上日程,借助县改区的良好契机,高塘岭镇应当积极寻求与长沙市的融合途径,促进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行政搬迁,引导城西发展高塘岭镇镇政府规划搬迁至城西新区,从而带动城西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高塘岭镇是长沙市轨道交通北部节点城镇,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将促进了高塘岭镇与长沙市的融合。
开发科教新区高塘岭镇行政中心的搬迁给城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这一机遇,建议在城西片区建设科教新区,提升城市知识密度,聚集城市人气。
公交系统建设高塘岭镇公交系统建设已经纳入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融合度,还将促进长沙市“两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1、陈玉光;《关于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10,5:19;
2、孔凡文,徐玉梅;《论中国小城镇发展速度与质量》,「J」.农村发展,2007,10:12;
3、王同旦;《五座老卫星城与两座财富之山——上海卫星城建设故事》,「J」.上海城市规划,2009,3:13—15;
4、李杰;《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和谐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文天光;《新时期望城县融城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