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篇一: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班级:11学前教育2班学号:114303214姓名:刘慧摘录:一、儿童的心理:(一)好游戏的。
(二)好奇的。
(三)好群的。
(四)好模仿的。
(五)喜欢野外生活的。
(六)喜欢成功的。
(七)喜欢别人赞许他的。
从上面所说的几点看来,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
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二、儿童的学习性质与原则:(一)小孩子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1)感觉,(2)联念,(3)动作。
(二)学习是反应与刺激的联合。
(三)刺激必须要选择得适当。
(四)要实地施教。
(五)凡能使小孩子快乐的刺激容易印刻在小孩子的脑筋里。
(六)凡刺激发生的时间愈长,次数愈多,那联念也愈牢固。
(七)小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做父母的要格外留心以免错误。
(八)不要有例外。
(九)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要自己学习。
三、普通教导法:(一)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二)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三)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五)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就禁止他行。
(六)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
(七)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予以适当的作事动机。
(八)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九)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十)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十一)游戏式的教育法。
四、卫生上的习惯:原则一:小孩子不肯穿衣服的时候,我们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叫他穿。
原则二: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齿。
原则三:小孩子洗面刷牙,应当在一定的地方做,不应当在任何地方洗刷。
原则四:小孩子洗面的手巾,应当独自一条。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本文为陈鹤琴的著作《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总结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详细细化:第一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引言:介绍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单位:探讨了家庭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性和相互关联性。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培养文化素养:介绍了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 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讨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培养作用。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父母的表率作用: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率作用,鼓励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 积极激励与奖励:介绍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积极性。
- 沟通与倾听:讲述了家庭教育中良好的沟通和倾听的重要性。
第四章:家庭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叛逆期:探讨了青少年叛逆期在家庭教育中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 孩子的网络依赖问题:介绍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网络使用方面的问题。
- 家庭教育的时间管理:讨论了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教育中的时间,从而更好地管理家庭教育。
附件:- 附件1:《家庭教育实施方案》- 附件2:陈鹤琴《家庭教育》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
-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好坏、重要性和意义的评判标准。
- 人生观:指一个人对人生目标、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和认识。
陈鹤琴读书笔记
陈鹤琴读书笔记【篇一: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读书心得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
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
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
他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
”例如他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用“活教育”思想回答了为人父母的三大基本“学识技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
用什么培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篇1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
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
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
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
”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
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
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
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
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
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
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一)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
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陈鹤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现在我们幼儿园普遍开展的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小组分散教学等与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陈先生的小团体教学方法,不仅当时杜威都强调"从做中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今天在幼儿园教学改革中广泛引进的"瑞吉欧教学法"等也非常强调幼儿的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和实践活动学习。
因此我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就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引发孩子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
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
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
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个区角的墙面上都贴出了有些什么玩的东西,和怎样玩的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一看就明白。
如语言区中,一台录音机、一盒故事磁带、一本相应的故事书、一叠图片,这足以让幼儿在独立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又如美工区中墙面"新浦江"它就是将画、折、剪、贴的这一系列过程全部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样设计浦江镇?给浦江镇添什么?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供不同层次幼儿操作。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引言概述:陈鹤琴是一位中国作家,以其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闻名。
在阅读陈鹤琴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陈鹤琴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分别是其作品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社会现实关注、文学风格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一、情感表达1.1 陈鹤琴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1.2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多样丰富。
陈鹤琴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形象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1.3 陈鹤琴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她通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二、人物形象塑造2.1 陈鹤琴擅长刻画人物形象。
她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2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陈鹤琴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令读者对其印象深刻。
2.3 陈鹤琴通过人物形象塑造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她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语,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社会现实关注3.1 陈鹤琴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她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3.2 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关注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意义。
陈鹤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3 陈鹤琴的作品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她通过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关注,表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呼吁,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改变。
四、文学风格4.1 陈鹤琴的文学风格独特。
她的作品富有诗意和哲理,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4.2 作品中的文学风格丰富多样。
陈鹤琴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段,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吸引力。
4.3 陈鹤琴的文学风格与作品主题相得益彰。
她的文学风格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契合,使作品更加鲜活和生动。
五、对读者的启示5.1 陈鹤琴的作品给予读者思考和启示。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篇一: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文集读后感张雯婧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
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陈鹤琴先生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
他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陈鹤琴先生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
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
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
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
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
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
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含五篇)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含五篇)第一篇:读陈鹤琴《家庭教育》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2015年,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断学习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陈鹤琴先生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遗憾没有在年轻时看到先生的理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有缘的年轻父母们能学习到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将是他们及子女的幸事。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
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五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智力测验法》《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先生用自己子女们的成长诠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学说。
2010年4月,陈鹤琴子孙汇聚,陈先生的7位子女都健在,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其中年龄最长的兄长陈一鸣年届九旬,最小的妹妹秀兰已75岁,他们分别从事统战、外交、教育、新闻、医务等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
从他的子女身上,人们看到了:健康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和谐的家庭;正确的人生观、审美的情操与乐观向上的性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家庭教育观点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引言概述:陈鹤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在读完陈鹤琴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我对陈鹤琴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正文内容:1.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1.1 作品的主题陈鹤琴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
作品中的主题如同一面镜子,让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1.2 作品的思想陈鹤琴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她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发展,传递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作品中的思想引人深思,让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 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2.1 文学风格陈鹤琴的文学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
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让读者进入她独特的文学世界。
2.2 语言表达陈鹤琴的语言表达精准而生动。
她善于运用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她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3. 人物形象的塑造3.1 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陈鹤琴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细腻。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读者可以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与他们产生共鸣。
3.2 人物形象的多样性陈鹤琴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更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发。
4. 故事情节的发展4.1 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陈鹤琴的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扣人心弦。
她善于运用悬念和反转,让读者一直保持阅读的兴趣。
故事情节的发展既有起伏,又有高潮,让读者无法自拔。
4.2 故事情节的深入思考陈鹤琴的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故事本身,更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家庭教育》是由陈鹤琴撰写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著作,本文是对该书的读书笔记,旨在总结并记录书中的关键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评估与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包括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二、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包括父母的榜样作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等。
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正确的表扬和奖励、合理的惩罚和纠正以及积极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等。
五、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是指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亲子关系的处理、兄弟姐妹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学业压力等。
六、家庭教育的评估与反思家庭教育的评估与反思是指在进行家庭教育后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进行反思。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的评估方法和反思的重要性,包括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和开展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等。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家庭教育》的书籍摘录、相关研究论文和教育课程推荐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12.法律名词2:注释23.法律名词3:注释3。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篇以“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为主题的作文,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探索教育的真谛》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著作,感觉就像在教育的大观园里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当当。
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见解,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忍不住拿起笔来摘抄了好些精彩的段落。
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说孩子们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去聆听鸟儿的歌声。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那时候,奶奶家的后院就是我的乐园。
春天,我会跟着奶奶一起在地里播下种子,看着它们一点点发芽,心里充满了期待。
夏天,满院子的瓜果蔬菜都成熟了,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摘下那些还带着露水的黄瓜和西红柿,咬上一口,那种清甜的滋味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秋天,我们会一起收割稻谷,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风吹过来,稻穗像波浪一样起伏,发出沙沙的声音。
冬天,虽然院子里变得冷清了,但我会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欢笑声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在陈鹤琴先生的观念中,“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学包饺子的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妈妈熟练地擀皮、包馅,觉得特别简单,就嚷嚷着要自己试试。
结果,我擀的皮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包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形状奇奇怪怪。
但是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告诉我应该怎么擀皮才能又圆又薄,怎么包馅才能包得严实。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像模像样的饺子。
当那些饺子煮熟端上桌,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只有亲自去做,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断进步。
陈先生还特别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智力和品德。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跳皮筋。
那时候,一根简单的皮筋就能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会分成两组,一组撑皮筋,一组跳。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阅读陈鹤琴先生相关著作后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热爱祖国、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中国人。
这种现代中国人应该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
在教育方法上,陈鹤琴先生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成长的,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儿童认识植物时,不是仅仅通过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让他们亲自种植、观察、养护植物,从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还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他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环境,让他们在自由、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儿童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他认为,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和现象,都是儿童学习的宝贵资源。
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具有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等特点。
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他反对过早地对儿童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主张让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发展。
陈鹤琴先生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五指活动”是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他的相关著作时,我做了许多笔记,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摘抄和我的一些感悟。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不仅是要培养个体的人格完善,更是要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要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能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的新一代。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这使我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是否过多地将孩子局限在书本和教室中,而忽视了大自然和社会这个广阔的课堂。
比如,春天带孩子们去观察花朵的绽放,秋天感受果实的成熟,让他们亲身感受季节的变化;或者参与社区的活动,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这些都能让孩子学到书本之外的宝贵知识。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的特点和需要。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节奏,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过早地给他们灌输过多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教育环境和活动。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一原则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玩具,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思考如何选材、如何组装,遇到问题时会尝试自己解决,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听讲。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不仅能够让孩子放松身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研读了《陈鹤琴全集》,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时代发展能力的人。
在“活教育”的方法论中,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原则。
他主张让儿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让我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是否给了孩子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还是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
书中提到的儿童心理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
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按照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进行教育。
比如,在儿童的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我们要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打压他们的好奇心。
陈鹤琴先生还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让我想到,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家长们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先生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鼓励教师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这与当前一些幼儿园过度强调室内教学、书本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应当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上。
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儿童生活的引导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因材施教。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
陈鹤琴全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全集,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感触颇多。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就拿孩子的玩耍这件小事来说吧。
过去,我总觉得孩子玩耍就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但读了陈鹤琴先生的著作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有一次,我家孩子在小区的沙坑里玩得不亦乐乎。
他拿着小铲子,不停地挖呀挖,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着急,想着这有啥好玩的,还不如回家多做几道数学题。
可孩子完全沉浸其中,脸上洋溢着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忍不住过去问他:“宝贝,你这挖来挖去的,有啥意思呀?”孩子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在挖宝藏呢!说不定下面有金子!”我哭笑不得,说:“这哪能有金子呀!”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怎么没有,不挖怎么知道!”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在飞扬,他在构建自己的小世界。
他把普通的沙子想象成了藏有宝藏的神秘之地,这是多么宝贵的创造力呀!这让我想起陈鹤琴先生说的,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自然和社会中去探索、去发现。
就像这次在沙坑玩耍,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感受沙子的质地,通过不断地挖掘去探索未知,这比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还有一次,孩子在家里玩拼图。
那是一幅挺复杂的拼图,我看着都觉得头疼。
可孩子却兴致勃勃地开始拼了起来。
一开始,他毫无头绪,这儿放一块,那儿放一块,都不对。
我在旁边看着,几次都想伸手帮忙,可最终还是忍住了。
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似乎找到了一点窍门,慢慢地拼出了一个角。
他兴奋地大叫:“妈妈,你看!”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他越来越有信心,一块一块地尝试,失败了也不气馁。
终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拼图完成了!孩子脸上那种成就感,真的让我感动。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理解了陈鹤琴先生所说的,要让孩子在做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如果当时我忍不住帮了他,那他可能就体会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那种喜悦。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关于他的相关著作和研究之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陈鹤琴强调“活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知识孤立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然而,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购物、规划活动等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思维。
他还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天赋。
这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处于主导地位,给儿童设定好一切,而没有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鹤琴的观点提醒我们,要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鹤琴提出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也让我深受触动。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
比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科学原理,远比单纯的讲解更加有效。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另外,陈鹤琴对于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环境是否真的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一个充满关爱、鼓励和丰富学习资源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而一个压抑、单调的环境,则可能会抑制儿童的成长。
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游戏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身体、智力和品德。
如今,在很多教育场景中,游戏的价值往往被低估,甚至被视为浪费时间。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在阅读陈鹤琴相关著作时所做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强调了教育要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结合。
他认为儿童应该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
比如,春天带孩子去观察花朵的绽放,夏天让孩子感受雨水的清凉,秋天一起收集落叶,冬天体验冰雪的寒冷。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一观点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对于实践的重视。
他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参与种植活动,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明白劳动的价值,同时也能培养耐心和责任感。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醒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儿童,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教育活动。
比如,幼儿时期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活动就应该生动有趣、形式多样,避免长时间的枯燥讲解。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快乐,还能促进他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会与人合作、遵守规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要注重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
因此,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的发展水平,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主张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教师和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和包办,而是要在必要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活教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陈鹤琴先生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点我特别认同。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吧,住在农村的姥姥家。
姥姥家有个挺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果树。
有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黄瓜,紫莹莹的茄子,还有那挂满枝头的杏子和桃子。
有一天,姥姥说要种萝卜,我就自告奋勇地说要帮忙。
姥姥笑着答应了,给了我一把小铲子和一些萝卜籽。
我满心欢喜地跟着姥姥来到菜地,姥姥先挖好了小坑,然后告诉我怎么把萝卜籽放进去,再轻轻盖上土。
我一开始干得特别起劲儿,觉得可好玩了。
可是没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觉得这活儿太累太枯燥。
姥姥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孩子,别着急,等秋天萝卜长大了,咱们就能吃到又甜又脆的大萝卜啦!”我听了姥姥的话,又有了动力,继续认真地种萝卜籽。
在等待萝卜长大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去菜地看看。
看着萝卜苗一点点从土里钻出来,嫩绿嫩绿的,特别可爱。
我会好奇地摸摸它们的叶子,感觉那叶子滑滑的、凉凉的。
姥姥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除草。
我就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在姥姥身后,认真地学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萝卜苗越长越大,开始长出了萝卜。
我兴奋极了,每天都盼着能早点拔出萝卜来尝尝。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姥姥带着我来到菜地,我小心翼翼地抓住萝卜的叶子,用力一拔,一个白白胖胖的大萝卜就出来啦!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姥姥把萝卜带回家,洗干净,切成丝,做了一盘凉拌萝卜丝。
我吃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萝卜,那味道,别提有多鲜美了!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这不就和陈鹤琴先生说的“活教育”理念一样嘛!通过亲身参与种植萝卜的过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植物的生长规律,怎么照顾它们,还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读后感》是一篇以陈鹤琴的读书体验为主题的文章。
陈鹤琴是一位热爱阅读的人,她在读书过程中深受启发,对于书中的内容和故事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以下是她对于几本书的读后感。
1. 《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陈鹤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脆弱。
她被主人公的遭遇所触动,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让她明白了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同时也教会了她珍惜眼前的一切。
2.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
陈鹤琴在读这本书时,被马尔克斯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她被书中的奇幻和现实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同时也被书中对于时间、命运和家族的思考所触动。
这本书让她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 《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男孩的故事。
陈鹤琴在读这本书时,被书中描绘的友情和家庭之间的纠葛所深深感动。
她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正义和善良的追求。
这本书让她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和亲情的重要,也让她对于世界上的不公和不义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4. 《1984》《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景象。
陈鹤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被书中对于权力和控制的揭示所震撼。
她思考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处境和权力对于个人自由的压制。
这本书让她意识到了自由的珍贵和个体的尊严,也让她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总结起来,陈鹤琴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书籍让她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阅读,陈鹤琴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还得到了心灵的满足和启发。
阅读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享受,她希望能够继续在书海中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读书笔记【篇一: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读书心得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
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
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
他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
”例如他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用“活教育”思想回答了为人父母的三大基本“学识技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
用什么培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把学生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学生,这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
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这与如今所提倡的“综合课程”又非常相似。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如陈鹤琴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有三:(一)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养成孩子懒惰性格;(三)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
”此外,还对父母如何教孩子待人接物也做了细致研究,如他提出“不准小孩子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
”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尊重保姆的人格。
做父母的应当自己善待保姆,做孩子的榜样,使小孩子也善待保姆。
不要让保姆做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否则会滋长孩子的“虚骄之气”等等。
他认为培养孩子应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而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家庭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鹤琴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我看到了无数教育者以此为鉴,努力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培养孩子……陈鹤琴送给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人格!最后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结“这本书是儿童的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篇二:陈鹤琴文集读后感】陈鹤琴文集读后感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
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
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
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
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
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
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
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
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
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篇三:陈鹤琴著作读后感】读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有感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内容简介《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运用文字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
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和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
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 阅读收获与感受(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
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
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二)关于模仿的启示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
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
”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