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法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XXXXXX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学分:XX学时:XX先修课程:无二、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对传播学的框架体系和主要理论有系统的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看待既有理论,并初步掌握用相关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程大纲:详见附件。

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与现状、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媒介与工具、传播效果研究、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

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4.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综合评定。

四、课程目标与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学的历史与现状,认识传播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3. 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师组成,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课程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

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传播与设计》教学大纲

《传播与设计》教学大纲

《传播与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播与设计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设计思维。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传播与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传播与设计领域的适应能力和突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熟悉传播学和设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2.理解传播与设计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播与设计领域的适应能力和突破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传播学基础知识1.1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传播理论与模型1.3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2.设计学基础知识2.1设计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2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2.3设计过程与设计评价3.传播与设计的互动关系3.1传播与设计的概念界定3.2传播与设计的相互作用模式3.3传播与设计的案例研究4.传播与设计的应用方法4.1传播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流程4.2设计在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4.3传播与设计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等方式,介绍传播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相关专题,并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4.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现等。

2.作业评价: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内容质量等。

3.期中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理解。

5.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

六、参考教材1.《传播学原理与方法》,冯权及其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传播学》,能够阐述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体系。

2.运用教育传播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有意把所学的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的探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

4.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456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程小论文进行考评;(2)教学目标3、4的达成度通过网络课程作业、期末考试的完成综合考评;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10%)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发言、网络课程作业、课程小论文,评分以课堂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网络课程作业的完成程度以及课后小论文的质量等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闭卷考试(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分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六、参考教材1. 建议教材[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主要参考书[1]高蕴绮.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方法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10314540
课程名称:传播方法应用
英文名称:Method of news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 18 学时实验学时:14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围绕新闻传播学中涉及的各种理论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学术资料的能力、把握科研选题的能力、实施科研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和开展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具体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总体把握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了解包括从选题到设计研究框架,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研究方法等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初级目标)2.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训练,基本可以实现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论文写作中能够灵活地掌握这些调查研究方法,使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新闻专业学生服务,甚至是服务人生的理论学习与总结。

(高级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如何选题
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知识重点:
1.区分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不同。

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研究主题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货问题领域。

2.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注意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注意清除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最好运用变量的语言,采取提问的形式;问题的陈述同时最少还要包括两个变量;问题的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第二章研究设计的框架
第一节研究三要素
第二节研究的三种路径
知识重点:
1. 定量研究
2. 定性研究
3.混合研究
4.选择研究路径的标准
第三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文献综述的作用
第二节文献综述的方法
知识重点:
1.学习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查找文献、阅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

2.掌握文献综述的方法。

3.重点掌握一些文献知识库的查找方法: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题目、摘要、发表时间等;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各种统计资料和年鉴;一些外文资料库: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Social Science Index(社会科学索引,简称SSI)
第四章目标陈述
第一节定性目标陈述
第二节定量目标陈述
第三节混合研究目标陈述
知识重点:
1.使学生了解目标陈述在一项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目标陈述的重要性。

2.掌握进行目标陈述的原因。

学会在目标陈述的过程中正确的表述自己的工作原因。

3.掌握设计目标陈述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理论运用
第一节定量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第二节定性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知识重点:
1.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类型的研究中如何运用理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写作过程和观点陈述中去。

2.学会将新闻传播学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当中。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调查方法计划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实验方法计划的构成要素
知识重点:
1.使学生了解各种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

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构成要素
2.掌握调查方法计划的构成要求:调查设计;总体和抽样;工具;研究中的变量;数据分析等。

重点掌握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基本步骤。

第七章定性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定性研究的特征
第二节研究策略
知识重点:
1.数据收集步骤
2. 使学生掌握定性研究的一般特征。

3.使学生能够根据定性研究的特点制定定性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第八章混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混合研究步骤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策略选择的标准
第三节选择性策略和可视模型
第四节数据收集步骤
第五节数据分析和确认步骤
知识重点:
1.使学生掌握混合研究的一般特征。

掌握混合研究步骤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否已提出混合研究的基本定义;读者是否对混合研究策略的使用有所了解;是否已经确认混合研究策略的标准;是否已经确定了策略,是否已经给出了选择策略的标准,是否已经提出能说明研究策略的可视模型;是否提及与模型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程序等等。

3.使学生能够根据混合研究的特点制定混合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选择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

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正确地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将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理论结合,制定相应的调查实验方法及完成论文的写作。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完成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结合每节课所学习的调查研究方法,针对当前事件作出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

课外习题主要为调查研究的方法制定以及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课程讨论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业做出分析,同时找出自己的调查方法制定中存在的缺漏。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其中课堂的讲授主要为一些基础知识的传授。

案例教学适当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密切联系我国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现状,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现象,讨论经典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分组,在课下作业中要求大家以组为单位完成一项调查任务。

同时课堂的讨论也是按照分组的区分进行作业分析讨论。

要求学生在掌握调查研究方法的同时要注意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分工合作秩序。

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察课,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调查方法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70%。

期末考核为一篇学习论文,占总成绩的30%。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传播研究方法》,李永健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参考书:
《传播研究方法》,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约翰.C.雷纳德著,李本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版《传播学研究方法》,支庭荣张蕾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十、说明
本教学大纲以浙江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丛书系列中的《传播研究方法》为教学参考书。

本书系统评介大众传播学主流研究方法,详细探讨了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等以量化取向为主的方法和访谈法、民族志、个案研究等以质化取向为主的方法,详细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实践要领,辅以应用案例,针对性实用性强。

课程讲授过程以教课与学生的参与讨论相结合。

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动脑的能力。

由于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限制,难免会有所缺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大纲也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及媒介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期日臻完善。

大纲制订人:王利芹
大纲审定人:张天定
制订日期:2011-6-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