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关系学1-3章

合集下载

自考劳动关系学

自考劳动关系学

历年试题分布章节一、历年名词解释分布章节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1、劳动关系主体P8(07.10)2、雇员(06.10)3、劳动关系P6(07.1、08.1)4、雇主P10(07.1、07.10)5、雇主组织P11(07.1、08.1)6、雇员团体P10(08.10)7、劳资合作P117(08.10)第四章雇主★★1、劳资合作P117(08.10)2、员工参与和参加管理 P107(09.1)第五章工会1、工会P397(09.1、08.1)第六章政府1、标准工作日P185(06.10)第十章三方协商机制1、三方协商机制P376(07.10)第十一章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调解 P417(09.1)2、劳动仲裁回避制度P428(06.10)二、历年简答、论述分布章节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1、简述劳动关系的主体。

P8(09.1)第四章雇主★★★★1、简要说明权威/宽容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待工会的措施。

P102(09.1)2、简要回答劳资合作的特征。

P118(06.10)3、简要回答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对待工会的措施。

P100(07.1)4、简述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P90(07.10)5、简述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评价。

PP91(08.1)6、简要评价劳动过程理论。

P94(08.10)第五章工会★★1、简要回答我国工会组织体系的设置。

(06.10)2、简述工会的职能分类。

P135(07.1、08.1)3、简述工会的内涵。

P129(07.10)4、简述工会的组织原则及其体现。

P150(08.10)第六章政府★★★1、简述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具有的主要功能。

P174(09.1)2、简述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P163(06.10)3、简述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所具有的主要功能。

(07.1、07.10)4、简术英国学者罗恩·比恩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提出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五种角色。

P164(08.1)5、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女工保护标准的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名词解释1. 雇佣关系: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2.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3.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4.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5.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6.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7.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的和规则的行为。

8. 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9. 雇主:也称“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0. 我国雇主(P88):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冲突和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P15-25)★★答:(1)冲突与合作的含义:①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②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制度和规则行为。

(2)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①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

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管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拥有决策权力,使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狭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1、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

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2、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3、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需支付工作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4、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5、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2017劳动关系学-03325自考复习资料

2017劳动关系学-03325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

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管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拥有决策权力,使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对“劳动"的理解: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

个别劳动关系有以下两个特点:1、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03325 劳动关系学(江苏自考本科)

03325 劳动关系学(江苏自考本科)

劳动关系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2退出是劳动者辞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成本,罢工是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岗位主要是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3劳动关系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4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代表并为其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1925年。

选择题1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A是人格上的从属性。

B是经济上的从属性2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A是独立自主性。

B是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名词解释:1.2.3.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4.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5.合作:是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是逼迫和获得满足)问答题:问: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含义包括什么?答: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

2)雇员是在雇主的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3)雇员是以工资作为劳动收入的人员。

4) 法定某种或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分别在有的国家被劳动法列在雇员的范围之外。

答: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

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的保障和依据,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劳动三权”二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切实保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执行等。

三是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身份直接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四是提供有效的服务,重点是加强劳资双方的培训等。

答:冲突的根源分为两种:一是根本根源: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

江苏省自学 考试 劳动关系学

江苏省自学 考试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念1、劳动关系的含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元之间发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及权力3、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当局4、劳动关系的特点:①个别性与集体性;②平等性与隶属性;③对等性与非对等性;④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5、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的从属性、经济上的从属性6、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二)劳动关系的本色:冲突与合作1、合作:是指在组织中,打点方与雇员要共同出产产物和效劳,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那么的行为。

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冲突: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成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呈现不合,甚至背道而驰。

底子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不雅的利益差别、雇佣关系的性质布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服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合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的表示形式:罢工、其他形式〔怠工、工作松懈等〕、权力义务的协商(三)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一)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不雅点1、五大学派的不雅点:P362、领会:(1)新保守派:不雅点:主要存眷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阐发市场力量的作用典型模式:美国模式(2)打点主义学派不雅点:存眷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打点政策、策略和实践。

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底子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本身始终处于被打点的从属地位,打点与从命的关系是雇员发生不满的根源。

典型模式:日本劳动关系模式和英国模式(3)正统多元论学派:不雅点:主要存眷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自考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重点复习资料公开--人力资源办理〔本科〕1楼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的暗示形式: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彼此交织,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关系的暗示形式。

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出产产物和效劳,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那么的行为。

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成能完全一致,经常会呈现不合,其主要形式有罢工,旷工,怠工,辞职等,对于用人方而言,形式有关闭工厂,惩罚或解雇不从命带领的员工。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成果的能力,是彼此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暗示出来的决定因素。

员工的关系力量有退出的力量,即辞职,它会给雇主带来额外的成本;罢工的力量,劳动者遏制工作,会给雇主带来损掉或成本;岗位的力量,指劳动者仍旧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主不雅成心或疏忽而造成的雇主的损掉。

办理方也有退出,停工和岗位的力量,岗位的力量表达在它具有指挥,安排员工工作的力量。

权力,指代表他人做决策的权利,办理方的权利: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力,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暗示的各种方式,其他相当广泛的决策内容。

劳动关系的性质1平等的性质A办理方和劳动者双方都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双方都要遵循平等自愿的原那么签定劳动合同,缔结劳动关系。

在遵循必然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辞职,企业可以辞退员工。

B双方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者按照办理方的要求提供劳动,办理方支付给劳动者工资福利等形式的劳动报答,表达了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

2.不服等的性质:掉业人口造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对就业劳动力形成必然压力;办理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富关系的性质:劳动者在工作场合提供劳动,出产产物或效劳,从办理方和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办理标的目的劳动者支付劳动报答或福利,形成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利益成为办理方与劳动者合作与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类型1.均衡型,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互相制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

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管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拥有决策权力,使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对“劳动”的理解: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

个别劳动关系有以下两个特点:1、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

二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

三是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四是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2、经济上的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的重点在于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是:1、独立自主性,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即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不存在着互相隶属或附属的关系。

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集体劳动关系具有明确的团体利益,工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劳动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

附: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需支付工作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

二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三是公共部门的雇主。

四是提供有效的服务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合作与冲突合作的含义: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被迫”是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即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获得满足”:1、主要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措施。

2、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根本根源包括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包括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的表现方式:冲突的表现方式包括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

明显的冲突有:罢工。

不太明显的冲突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的解释,它包括工人找到工作时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观的变化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包括“客观”的工作环境(在文化因素相同的环境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工作的性质和条件会对冲突的程度产生很大影响)、管理政策和实践(正如管理主义学派所认为的那样,如果这些管理政策和实践是进步的,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就会高些,工人的信任和认同感也会上升)、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如失业率和失业保险制度,也会对冲突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们能够影响工人“被迫合作”的程度,以及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和预期)3、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任何文化的和客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从根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收获:a.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尽管管理方可以获得来自员工的高度的忠诚和认同,但这些信任和认同与管理主义学派的支持者所设想的还是有非常大的出入。

b.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工会既是问题的一部分,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部分。

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者对工作产生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合作的需要他们表现出对工作的高度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因为冲突的必然存在而会产生不断的抱怨和忧虑,两者相互依存和对立工会加剧了双方的冲突,但工会更提供了一条解决冲突的渠道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1、经济环境,所谓经济环境,一般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也包括更多的微观经济状况,如在某一特定产品市场上雇主所要面对的竞争程度。

经济环境能够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的对比。

一方面,经济环境可能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双方的劳动力市场力量的消长;另一方面,经济环境也可能来自厂商所要面对的要素市场2、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的内容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度(人均资本投资量)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企业的产品易受新技术影响,那么员工不服从管理会给管理方带来更多的成本,因而雇员岗位的力量就会增强。

相反,那些不易受新技术影响或者低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雇员岗位的力量就弱些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4、法律和制度环境,是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社会文化环境,由各国、各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

文化的影响是潜在、不易察觉的,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介来产生影响,对于违反社会文化规则的个人和组织,虽然惩罚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新保守派: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

典型模式:美国模式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管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典型模式:日本模式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该学派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冲突的。

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这些具体问题,并且“这些具体利益上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的”。

正统多元论学派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典型模式:德国模式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

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强调产业民主和工人自治。

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内容最松散,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

因此为了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与周边部门相比,核心部门能够为雇员提供更优厚的劳申条件,采用更进步的管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