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地貌(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初中地理流水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流水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流水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和流水构造等地貌类型的特点。

(3)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识别不同的流水地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流水地貌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流水地貌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和流水构造等地貌类型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2)流水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识别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流水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貌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流水地貌吗?你们认为流水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2. 讲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1)讲解流水地貌的定义:流水地貌是指在地表水的作用下,地形被侵蚀、搬运、沉积和构造改变所形成的地貌。

(2)讲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球表面水文循环过程中,水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流水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讲解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和流水构造等地貌类型的特点:(1)流水侵蚀地貌:指在地表水侵蚀作用下,地形被切割、变形和降低的过程所形成的地貌。

如峡谷、河谷等。

(2)流水沉积地貌:指在地表水沉积作用下,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地表形成的地貌。

如平原、三角洲等。

(3)流水构造地貌:指在地表水作用下,地壳发生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如地堑、地垒等。

4. 实例分析:(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流水地貌实例,让学生识别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5. 户外考察活动:(1)组织学生户外考察,亲身体验流水地貌的特点。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一、前言流水地貌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水文地质、气候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小学教育中,流水地貌也是常常被说起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会带大家了解流水地貌教案的编写与实施。

二、流水地貌概述首先要对流水地貌进行概述。

我们可以将流水地貌定义为水流作用下的地貌形态,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沿海地区以及那些受到水流浸泡长时间且形成的地貌形态。

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是流水地貌中的主要水源,在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水文地质、气候学和生态学等学科都起到着重要作用。

由于流水地貌的形态复杂多样,所以从学科上划分也比较复杂。

从形态上来看,可以将流水地貌分为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沿海地貌和水文地球化学地貌等几种类型。

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地貌形成的角度进行分类,比如侵蚀型、沉积型、淤积型等。

三、流水地貌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地理课程中的流水地貌教学,在设计教案时不能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概念,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角度去理解。

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概念解释首先要介绍流水地貌的概念、类型以及形成过程和特征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再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形式回答问题来测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实例解析其次,可以举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水地貌的具体表现形式。

比如,可以介绍中国大运河、长江三峡、洛阳龙门石窟等与流水地貌有关的地理文化名胜。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地图分析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分析,有机地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学生熟悉的地图,了解地形特征以及与地形特征相关的景观特征。

其中可选的工具包括地图、GIS等,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4.实验设计为了让学生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原理和重要性,可以进行实验设计。

比如让学生参加室内流水实验,通过水流的力量观察沙子的移动,从而了解不同流速对沙子移动的影响等。

通过实际的操作,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流水地貌的原理更为深刻。

常见地貌类型(教师版)高一地理精品讲义(人教版)

常见地貌类型(教师版)高一地理精品讲义(人教版)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在我国的分布和主要地貌特征2.说明河流(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分类和分布3.说明风沙(风力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4.说明海岸(海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知识点01 喀斯特地貌1,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6,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即学即练1】天窗结构是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1.根据上图中岩层走向与地表状况等分析,当地()A.各处岩层断层发育形成天窗构造B.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C.外力侵蚀程度较低岩层较为完整D.灰岩与砂页岩共同构成当地地貌2.猜测图中天窗构造中水体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水位季节变化小B.ph值呈弱酸性C.终年水温偏高D.雨水补给为主【答案】1.B2.A【分析】1.根据所给地貌地质剖面图中信息可得知,天窗构造由外力作用形成,排除A;D2以上各岩层走向具有一定坡度,说明这里是褶皱构造一部分,B正确;地表起伏明显,地下暗河发育,说明这里岩溶地貌典型,排除C;参与化学侵蚀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构成为主,排除D。

流水地貌 教案

流水地貌 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流水地貌教学目标:1. 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掌握流水地貌的分类和特征;3. 能够分析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流水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教学难点:1. 分析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流水地貌实例图片;3. 学生地理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流水地貌的概念,通过展示流水地貌实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15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如降雨、河流侵蚀等,以及流水地貌的特征,如河谷、峡谷、瀑布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3:分组活动:流水地貌的分类和特征(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流水地貌类型,如河流、冲沟、洼地等。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出该类流水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或使用实例图片展示。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Step 4: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整理的流水地貌类型特征和形成原因。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流水地貌类型的特征和相似之处。

Step 5: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分钟)讲解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提供水源、农业发展、水力发电等。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流水地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利弊。

Step 6:观察和分析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流水地貌实例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征和可能的形成原因。

学生可以记录在自己的地理笔记本中,并与同桌分享。

Step 7: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流水地貌类型,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征和形成原因。

2.1流水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流水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将研究成果以PPT、展板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展示活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展示能力。
4.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效果。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水地貌的影响。例如:讲解过度开发导致流水地貌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流水地貌案例,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掌握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流水地貌,了解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水地貌的影பைடு நூலகம்,以及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反馈。
5.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例如:请学生总结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3.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流水地貌优秀教学设计

流水地貌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流水地貌(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流水地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分析不同河段流水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征和地表形态。
2、结合资料,分析不同阶段,流水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能结合实际,提出趋利避害的措施。
3、通过探究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建立有关外力作用的概念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三种流水侵蚀形式的成因
使学生掌握流水侵蚀的
类型,
多媒体展示
2分钟
新课讲解
展示不同河段图片,让学生讨论,判断图片景观在河流河段位置,并说明判断依据.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1、河流上游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型谷
2、中下游以侧蚀为主,河谷多成“U”型
分组讨论河流上游和中下游,以哪种侵蚀为主,为什么以该侵蚀类型为主
使学生掌握不同河段河流所受侵蚀作用的差异
多媒体展示
4分钟
新课讲解
河流中游地貌:
通过幻灯片配合,讲述河流凹岸、凸岸的形成
指导学生完成凹凸岸剖面图的绘制。
教师指导并对河漫滩和阶地形成过程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河流上游和中游段的河流流速不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并提出如果学生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你会把家安置在哪里?在这些地方,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聚居地,要考虑哪些因素
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将流水地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有用的地理
板书绘图
多媒体展示
16分钟
探究实验
流水堆积地貌:
1、河流上游冲积扇的形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和沙子,模拟冲积扇的形成
做实验,并观察“冲积扇”的形成,总结问题:1、冲积扇的形态与河谷宽窄、坡度有什么关系;2、该实验能否真实模拟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领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综合思维;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提高遇到地质灾害时的生存能力。

3.通过地理模拟实验,描述流水地貌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4.通过案例分析,解释生态重建这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主要途径,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设计案例】
本节内容在课堂处理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下面以流水地貌为例:
第一节流水地貌(第1课时)。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2)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原理。

(2)分析不同流水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美丽的河流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流水地貌。

(二)新课讲授1、流水地貌的概念讲解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河流地貌、沟谷地貌等。

强调流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作用之一。

2、河流侵蚀地貌(1)展示河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谷的形态特征。

(2)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方式: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

下蚀:使河床加深,形成峡谷。

侧蚀:使河谷加宽,河道弯曲。

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

(3)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河流堆积地貌(1)展示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和分布特点。

(2)讲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冲积扇: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流速降低,携带的物质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河漫滩平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4、河流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1)展示河流弯曲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凹岸和凸岸的位置。

2.1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2.1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
(1)判断题:关于流水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2)选择题:关于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及危害。
(3)简答题:谈谈你对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讲解流水地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及危害。
1.教师讲解流水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机制。
2.பைடு நூலகம்对滑坡、泥石流两种流水地貌,教师详细讲解其成因、特点及危害,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选择一个身边的流水地貌实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危害,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考察报告。要求报告中包含以下内容:
(1)流水地貌的地理位置、基本情况描述;
(2)流水地貌的成因分析;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地貌、气候等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而,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危害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流水地貌的认识较为浅显,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流水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流水地貌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流水地貌为核心内容,对高中地理进行深入讲解。

流水地貌是指由水流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包括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点,掌握流水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貌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对于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地貌的定义、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点;(2)了解流水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资源、地貌演变等方面;(3)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流水地貌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分布规律;(4)提高地图阅读能力,能够通过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判断流水地貌;(5)培养观察、描述、分析流水地貌现象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地理学科其他领域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PPT、视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流水地貌的魅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3)通过学习流水地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4)培养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地理学科知识;(5)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土观念。

2.1流水地貌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4

2.1流水地貌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4

第一节流水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辨识流域不同河段地貌类型,描述其地貌特征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2、能够说出不同河流的地貌类型,并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以及该地貌的形成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能够通过野外实践,对河流地貌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难点1、在不同的河段,流水地貌的差异2、流水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广益杯“梦·家乡”艺术摄影展向全校师生征集艺术作品,这几幅是其中入围的部分获奖作品,下面有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最美家乡参展作品。

教学过程*学生展示大家好,我们是第一小组的代表,我们的参展作品是《万练飞空》。

我的家乡位于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气势恢宏的黄果树瀑布是我们家乡的名片。

自徐霞客以后被认为是全国第一瀑布,至今已有五万年历史。

黄果树瀑布是河流溯源侵蚀的证据。

什么是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观看动画:河流发生溯源侵蚀后又什么变化?河流变长,向河流源头方向后退。

黄果树瀑布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下一步步缓慢地后退。

图中的两道坎就是它一步步后撤留下的脚印。

当底部岩石被侵蚀掏空后上方坍塌,瀑布便一步步向后撤。

到现在黄果树瀑布已经后退了250多米。

类似的例子还有壶口瀑布,当年壶口今成簸箕,黄河水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最严重时每年退5.1米,现在每年退23厘米,若干年后可能退成激流或险滩。

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至今已后退1.2千米,大约三万五千年后会消失在伊利湖口。

以上就是我对于我的家乡的介绍,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游玩!*教师小结通过第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瀑布是溯源侵蚀的证据,它形成与落差比较大的陡崖上,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

不管是黄果树瀑布还是壶口瀑布、尼亚加拉瀑布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往驻足观赏,这些景观也是我们人类的财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版)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目标导航3.举例分析地貌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知识精讲一、河谷的演变1.主要作用: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即学即练1】下图中,比较河流a 、b 、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①-a ,②一b ,③-cB .①-b ,②一a ,③-cC.①-c,②一b,③-a D.①-c,②一a,③-b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堆积B.侵蚀、堆积、搬运C.堆积、搬运、侵蚀D.搬运、堆积、侵蚀3.与②河流断面特征无关的是()A.水流速度快B.河道深邃C.水流搬运的颗粒大D.侧蚀作用强【答案】1.D 2.A 3.D【解析】1.①河床断面较宽,应位于河流下游,对应c;②河谷呈典型的“V”字型,河流下蚀能力较强,应位于河流上游,对应a;③河床相对较宽,且河床两侧水深深浅不同,所在河段应存在明显的凹岸和凸岸,多位于河流中游,对应b。

故选D。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CD错;b位于河流中游,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强;c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地势平坦,加之海水顶托作用,河流堆积作用明显,B错,A正确,故选A。

3.②河流断面深度大,河道深邃,河谷呈典型的“V”字型,这主要与水流速度快,河流下蚀能力较强有关,与侧蚀作用关系不大。

由于该河段水流速度快,水流搬运的颗粒大。

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比较典型。

2.冲积平原的类型类型位置形成【微】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 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知识拓展】(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媒体导入。

播放纪录片记录片《西藏行》的片段,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河流地貌的概念【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学生回答】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2.河流地貌类型【教师讲解】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1)上游【教师活动】出示澜沧江上游“V”形河谷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

【教师总结】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教师活动】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

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中国各大地形单元教师版

中国各大地形单元教师版

东北平原自然环境特征(一)位置范围:位置:40°N~50°N,120°E~135°E之间。

哈尔滨(127°E,46°N)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一部分。

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面积35万平方千米。

(二)地形:地形:①我国第一大平原;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大部分地势低平地势:地势平坦;山水环绕;沃野千里地质地貌:外力作用以流水为主,为流水作用下的冲积平原。

(三)气候: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北部寒温带,大部分为中温带,一年一熟。

南部辽南为暖温带。

一月均温在-30℃~-10℃之间。

东部长白山降水量800mm以上,东部和北部为湿润地区,生长期100~160天,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

(四)河流及水文特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含沙量小,外流河,结冰期长,一年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是降水补给。

(五)植被: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为主;(六)土壤:黑土(七)资源:矿产:黑龙江---大庆石油,鸡西、鹤岗的煤。

辽宁---鞍山、本溪的铁,阜新的煤,辽河油田水能:松花江上有丰满、白山水电站(注:东北地区水能资源不丰富,原因为该地以平原为主,落差小;河流封冻期长)旅游:哈尔滨的冰雕、吉林的雾凇、白头山的天池、黑龙江的五大连池,丰林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

社会经济特征(一)农业生产:1、农业生产条件有利的自然条件:①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③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人均耕地多;④灌溉水源充足。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②交通便利;③人均耕地多,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④重工业可提供农业机械;⑤商品粮基地有国家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①纬度高,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②易受风沙影响。

流水地貌作业设计方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流水地貌作业设计方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流水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流水地貌》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旨在加深学生对流水地貌概念、特征及其成因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水地貌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流水地貌》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展开。

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回顾并整理流水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各类地貌的特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流水地貌案例(如河流冲积平原、河谷等),要求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地貌特征。

3. 地图应用:利用地理地图,标出不同类型流水地貌的分布,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拓展探究: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一处与流水地貌相关的自然景观或地标,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保护措施。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网上资料。

2. 基础知识的整理需清晰、准确,案例分析需有理有据,地图应用需标明具体位置及解释准确。

3. 拓展探究部分需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具体案例,并给出保护措施的合理建议。

4. 作业格式需整洁,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地图应用的准确性和解释的合理性。

4. 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实用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针对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3. 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以资鼓励。

4. 学生可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学习效果。

六、附加建议为更好地完成本次作业,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地理资料、观看地理教学视频或参加地理实践活动,以增强对流水地貌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水与地貌
1.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例1】13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部分地区图(图6)。

材料二 R河气候资料(表2)。

材料三沿50°E年降水量、蒸发量和>10°C积温图(图7)
(1)东欧平原典型的地貌特征是_____,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作用。

(4分)(1)波状起伏。

冰川
(2)依据图6、表2分析图6中R河的流量、汛期和流速的特征。

(10分)
(2)受湿润西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河流水量丰富;冬季气温低,降水量多,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流经东欧平原,落差小,流速慢。

(3)大约以55°N为界,东欧平原南、北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试结合图7加以说明。

(3)北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但热量少,植被类型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南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较干旱,但热量好,植被类型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4)有人建议将图6中①城的冶金工业迁往②城,你认为是否合理,请阐述理由。

(4分)(4)合理。

水陆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技术力量较强
不合理。

远离能源、资源产地;污染环境;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生产成本高。

答题方法与关键词:径流量及其变化、汛期(气候——补给: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注意凌汛、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

含沙量:(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搬运作用。

地势起伏,植被覆盖,降水强度,土质疏松,河流径流)
结冰期:(温度)
流速:(地势起伏)
【例2】下图左图是某地区水系分布图,右图是甲河流域某一水文站在某年7月18日至20日所测的水温曲线图,而且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河水系特征的不同点
(1)甲河流程长;支流数量多集中分布于干流西岸;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2)据图阐述甲河两侧地形地势特征的差异
(2)东部为山地,地势陡峻;西部多冲积平原,地势相对低平
(3)近年来,在相同的降水量下,该水文站所测水文曲线的洪峰点有所下降并右移,试推断出现该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并判断右图中A点的移动趋势。

(3)上有植树造林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A点上移、右移。

答题方法:流向(地势);水系多少与分布;流程长短;流域大小与形状;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2.水循环类型与环节(关注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
3.洋流
4.地貌形成过程
【例3】读新西兰及周边海域等高(深)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举例说出图中所示地区的内力作用及其具体表现。

( 8 分)
岩浆活动;火山或地热分布;地壳运动或板块运动;断层带或深海沟
【例4】海河水系由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五大干流组成,经天津市注入渤海,流域面积为26.36万km2。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4亿m3,年均输沙量1.82亿吨。

海河的源头地区和下游地区都发现有黄土层分布。

阐述海河源头地区和下游地区黄土层不同的形成过程。

(12分)
源头地区:西北季风从蒙古高原等内陆地区的戈壁、沙漠吹向东南,携带了大量的粉沙和粘土(3分);随着风力的减弱或遇山地的阻挡便停积下来,经几十万年的堆积,便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层(3分)。

下游地区:海河及其支流流经(土质疏松、植被稀疏的)黄土分布地区,(雨季)大量泥沙进入河流,造成河水的高含沙量(3分)。

河流流出山口以后,由于地势变得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层(3分)。

【例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河套平原由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组成,后套平原西起磴口、东至乌拉特前旗的西山嘴,北靠阴山,南至黄河。

从1869年~至1925年,民间水利专家王同春创造了引黄灌溉的传奇,直到今天,他开创的“八大干渠”依旧灌溉着后套的万亩良田。

(1)据图6分析后套平原的形成过程。

(6分)
(1)初期受内力作用影响断层以北的阴山不断抬升(2分),以南的平地则不断陷落,(形成了一个断陷湖盆)(2分),后期受外力作用黄河带来大量泥沙(经过多次改道)流水沉(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2分)。

(2)评价本区农业生产主要自然条件。

(6分)
(2)有利条件:①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高,气候降水少,云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黄河流经,灌溉便利,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不利条件:④半干旱区域降水少,蒸发强。

⑤纬度较高易受寒潮影响。

(二选一,2分)
(3)据图7分析引水渠的分布特点及优势(8分)
(3)分布特点①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与黄河干流基本平行,大致呈东西走向;(2分)②分布较均匀,形成覆盖面积大的水网(灌溉面积广);(2分)优势:①(据图海拔高度分析)由于地势自西南东北逐渐递减,故水渠因势利导、实现无坝自流(自流引水),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2分);②灌排结合,排水顺畅,既能满足灌溉需求,又不至于发生内涝。

(2分)(4)据图7分析黄河故道乌加河和乌梁素海在此灌溉系统中的作用。

(6分)
(4)①乌加河作为排干渠是灌溉后的出口,既接纳了总干渠的自流来水,又将灌溉余水退入乌梁素海(3分);②乌梁素海联系和沟通了总干渠与总排干渠,可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丰水期蓄水,防治洪涝,枯水期放水,缓解干旱。

实现了排灌结合(乌梁素海可起到收余水、保生态、控沙源、防盐碱的作用)。

(3分)
答题方法:
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原因(1)自然原因:①上游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植被较少,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②下游和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沉积。

③海水顶托作用明显,流速更加缓慢,泥沙大量沉积。

(2)人为原因: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开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