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识不同_异_中求_通_略论中西_省略_维方式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_吕俞辉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种不同体现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差异,注重“统一”和倾向“对立”的差异,注重感性和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和语言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从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性角度管窥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思维差异
从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性角度管窥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思维差异作者:叶诗雨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摘要:语言与思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必然形成不同的语言思维。
在翻译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间的灵活转换,更需要在了解两种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化。
本文通过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其差异成因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表现,通过英汉互译的例证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提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适应性措施。
关键词:语言特性跨文化交际思维差异一、引言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也是最早进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关于世界语系的划分,依据不同,角度不同,学界学者们各执观点未有定论。
其中,印欧语系拥有最多的母语人口,是语族最多的语系。
英语是印欧语系下位分类中日耳曼语族的代表语言,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也是通用度最高的语言,其使用的地理分布跨度大,范围广。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代表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正日趋国际化,成为许多国家大中小学所开设的第二语言课程。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受不同历史文化条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切换,更是思维与文化上的转换;翻译同样受到语言思维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语言与思维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文化得以产生和传承。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既有规律可循又受规律制约,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理性的认识。
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语言思维是人类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的一种心理现象。
作为大脑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将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一)汉语语言思维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与中国文化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注重的是由大及小,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
深远。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 足的自 题, 觉得都理所当然。 而在西方国家, 特别重视 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 然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 对方的隐私权, 凡是涉及到个人 隐私的都不能 父亲在儿子的眼中、 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 界的联系, 视野狭窄 , 思维闭塞 。 而西方文化随 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 , 中 对的权威, 而 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 着手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 国人又会觉得西方 人过于冷淡、 傲慢 , 过分疏 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 特别在美国, 崇尚人 受到大工 业生产方式所特有 的组织性 、科学 远。 东方人非常重义、 重情 , 西方人则崇尚个人 人平等,很少有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 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 我实现理 独立 。 “ 、 “自 荣, 也很少有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 因为他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 西方人崇拜个 们 都知道, 只要 自己努 力 , 任何人 都能取得成 特征。 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 人奋斗, 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从来 功。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 “ 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 以独 不掩饰 自己的 自 信心和荣誉感。相反, 中国文 力 , 牛仔也能当总统 ” 。 立、 自由、 平等为处世原则。 中华 民族与英美 民 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 ,而提倡谦虚谨慎。 三、 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
姻
謦识 鼹镶 觥 ●
中西 文化差 与 跨文化交 际能 力 升 后 即使情况偶尔相反 , 倚, 走中庸之道, 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 中西方 文化存在 很大差 这导 衔接的例证句, 收尾。 异,
每个句子也都与主题句有着 性, 更愿意维护现状 , 保持和谐.当然, 近年来 致英 汉两种语 言在语 法结构和思维 方式上的 主题句置于段尾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作者:王芳来源:《人间》2016年第07期摘要:对于语言、思想方式、价值观,亦或是文化取向与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
这些差异使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很难相互理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一定会出现冲突现象。
中西方人在思想上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曲线思维和线性思维;直觉经验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思想;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西方文化的最好代表是自反能力,而中国文化则体现了一种文化保守主义。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必然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
不同民族的人在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选择,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在于他们的大脑和生理功能的差异,而是由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所影响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因此,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避免和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而且对促进国际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流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与语言沟通的桥梁,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和人文文化是相互补充的。
思维模式是一座桥梁。
这种思维模式使人在处理问题时都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或个人色彩,因此,一些信仰会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当然,有些错误的思维模式会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主导的,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汉族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是客观的,以自然为标准,特别注重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反应在了跨文化交流上。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或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摘要】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它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提出英语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汉英语言跨文化交际一、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
而西方文化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成为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
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制约着各自的语言模式。
1、中西文化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
例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做gotosea或followthesea;“搭船”叫做takethesea或bysea英国是个岛国,与海密不可分,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seaoffish”,“aseaoftroubles”等。
此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
例如,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the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 people,bythepeopleandf orthepeople.”这句话中,仅仅用三个介词“of,by,for”就表达了汉语中”治理、拥有、享有”的所有含义,且清晰简洁。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作者:陈星伊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4期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然而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80后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以便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1)04-0169-032010年3月间,白岩松在耶鲁大学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轰动一时。
他那朴实的言语、感人的奋斗史充分反映出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
文化,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为最时尚的字眼。
20世纪中叶,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即Alfred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 总结至少有164种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1]。
而现在如果你在谷歌网站上输入“cross culture”一词,就会出现高达7 500万个字条[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显现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因此,对比中西方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80后价值观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深层原因,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一中西方语言交际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和交流上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习英语中常遇到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即受母语的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出现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际变得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语言思维的比较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浅析中西语言思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和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际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逻辑推理和语义理解。
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思维方式、语义言外性、表达方式和口语习惯等。
1. 逻辑思维方式西方语言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偏向于直线逻辑、因果关系和概括性思维。
西方人在交际时喜欢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逻辑条理清晰、简练明了。
相对而言,中文思维方式更为趋向于环状逻辑、含蓄委婉和拟态思维,即避重就轻、委婉含蓄。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表达观点和沟通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语义言外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义言外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西方语境下,语言往往更为直接、明确,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往往更为含蓄、委婉,即言外之意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应,因为对语义言外性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解。
3. 表达方式中西方在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在交际中偏好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中国人在表达上则更为注重措词和语言美感。
这种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应,因为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一些困扰和疑惑。
4. 口语习惯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中国,人们则多喜欢使用比喻、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更为委婉和含蓄。
这种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些不便和误解。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的过程,其中语言思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
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表达方式不同中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在英文中,时间、地点和主语通常在句子的前面,而中文则以主语为句首,时间和地点排在动词之后。
这有可能导致中文说者被认为是按照时间和地点来思考问题,而西方人则是按照主语来思考问题。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学会适应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转移性差异中西方语言也在文化转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语言有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或者不适用。
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成语和比喻是基于西方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并不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语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对于对方的身份、地位和情绪都要考虑到。
例如,对于长辈、上司等高级人士需要使用尊敬的称呼,对于朋友、平辈等则可以使用亲昵的称呼。
而在西方文化中,很少有这种类似的称呼和表达方式,而是更注重互相尊重和平等。
四、细节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存在着“吉祥话”,需要避免使用与“不吉利”有关的词汇;而在英语中,则需要避免使用过于直白或者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语言的思维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冒犯或者不适用的表达方式,保持谦逊、敏感和开放的心态,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中西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中文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法、词汇等方面,还体现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方面。
对于中西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理解中西语言思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语言思维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文注重整体性和上下文的使用,喜欢使用长句、复句和相对抽象的词汇表达。
而西方语言更注重个体性和明确性,偏向使用简短的句子和具体的词汇表达。
这导致了中文表达具有较强的暧昧性和间接性,而西方语言的表达则相对直接和明确。
中西语言思维在语义解析和逻辑思维上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象征性和隐喻性,善于使用类比和比喻来传达意义。
而西方语言则更加重视字面意义和直译,喜欢使用具体且字面意义准确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误解和理解困难的可能。
中西语言思维在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文善于运用寓言、成语和谐音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西方语言则更加注重事实和逻辑推理,更加直接和简洁。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存在着信息缺乏和情感语言的不匹配。
中西语言思维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上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集体主义和人情关系,尊重长辈和重视团队合作。
而西方语言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成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表达。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引发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化习惯的误解。
中西语言思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和明确,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关注文化习惯的差异,并适应和融合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中西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
中西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几个表现方面,探究中西方思維方式差异的文化因素,包括中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和特点、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等方面。
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中西思维差异对跨文化交流造成的影响。
标签: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流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是“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诸如分析、推理、评估或综合等心理加工活动。
”由于思维方式能指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成为沟通交流的一个难点。
多数人都习惯认为对方用与自己类型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一旦对方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同一问题,就极有可能造成误解。
本文从分析中西方思维差异入手,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不同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1.中方思维方式重“曲线”、西方思维方式重“直线”在中国文化中,言语的隐晦表达方式是受推崇的,而感情外露不被赞许。
中国人叙述自己的想法时都习惯先描述周围的环境、背景、过程等细节,直到最后才会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给人以“绕圈子”的感觉。
中国人喜欢含蓄迂回,旁敲侧击。
所以说中国思维方式重曲线。
西方思维方式更偏重于直线。
西方人的惯性思维方式是一针见血,他们叙述事情,更注重于描述结果,再把各种的联系,要素和背景等加以补充。
他们的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会更加直接,更容易让人明白。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断的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之一。
2.中方思维方式重辩证,西方思维方式重形式逻辑中国素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个体“出头鸟”容易受到人群的关注和谴责,所以人人都害怕做“出头鸟”,崇尚中庸之道,也讲究天人合一。
中方思维方式重辩证,注重人们的悟性和“有慧根”。
中方思维方式上习惯将分散的个体联合成整体,把有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整体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西方思维方式更讲究的是个性,推崇个人英雄主义。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
中西方语言思维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障碍之一。
本文将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角度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一、中西语言思维的基本差异1. 逻辑思维的差异在西方语言中,逻辑思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强调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
西方人在交流时注重讲究清晰、逻辑和条理,喜欢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推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强调的是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的联想和感悟。
中西方在交流时往往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2. 言语表达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表达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文中,由于词语的意义常常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的,因此中文的表达往往更加含蓄和委婉。
而在英语中,由于词语的意义通常是直接表达的,因此英语的表达往往更加直接和清晰。
这种差异也容易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1. 理解上的障碍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
当西方人在交流中强调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时,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思考整体的联想和感悟,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交流双方的误解和沟通的不畅。
2. 沟通方式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方式上的冲突。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可能显得太过含蓄和委婉,不够直接和明确;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语言表达可能显得太过直接和干练,缺乏情感色彩和人情味。
这种差异容易让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和复杂。
1. 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语言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掌握对方的语言思维,尊重并包容对方的表达方式,以促进交流和理解。
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语篇翻_省略_体现_兰亭集序_汉英语篇对比分析_雷蔚茵
第21卷 第5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1 No.5 2012年5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28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2)05-0088-02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语篇翻译中的体现——《兰亭集序》汉英语篇对比分析雷蔚茵 杨晓春(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摘 要:汉英语篇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更是一种思维活动。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表达方式的不同。
通过《兰亭集序》汉英语篇的对比分析发现,具体思维和螺旋式思维方式在汉语语篇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英语语篇中则体现为抽象思维和直线式思维方式。
汉英语篇翻译应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语篇翻译;思维方式;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1]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汉英语篇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更是一种思维活动。
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对我国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的汉语原文与林语堂先生的英语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在汉英语篇翻译中应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性。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语篇翻译中的体现 (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尚象”的特征, 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象”, 即取万物之象, 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形成了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古罗马时,就有“尚思”的传统,西方人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 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旳中西方文化差别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旳老式和风俗习惯,人们旳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均有很大差别,诸多平常行为在平常旳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旳差别。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旳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旳和谐和交往旳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在十分尴尬旳境地。
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互相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旳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理解,才干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旳局面。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旳因素,并采用一定旳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旳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旳发生。
在全球化旳背景下,不同文化旳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旳差别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旳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旳交流与合伙,有助于世界文化旳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旳发展,不同文化背景旳人们之间旳多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旳迅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旳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旳国际交流与合伙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
同步,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旳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状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旳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旳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朴旳事情,由于我们所面对旳是来自陌生旳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奉等因素旳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旳文化旳不同,这就是所谓旳文化差别。
文化差别会具体体目前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旳差别是不可忽视和变化旳,应当接受这种差别,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别。
在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浮现文化上旳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西方国家旳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旳过程中,会不可避免旳会浮现文化冲突旳现象,因此,理解中西方文化旳差别旳重要性是显而易见旳。
一、中西方文化差别之语言体现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旳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旳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旳文化语用规则。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对于中西语言思维的比较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中反映的文化因素非常明显。
以下从语言的组成,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浅析中西语言思维的差异。
一、语言的组成中文的书写是以汉字为主要书写方式,每个汉字代表一个义项,单个汉字就可以表达出丰富的语义信息,而西方语言则是以音节为主,音节的组合形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则代表一个意思。
而且西方语言单词中的词缀和词根有明显的意义规律。
例如:convent- 遗产,con- 表示“共同”;vent 表示“来”。
考虑到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中文是以主谓宾的结构为主,同时不习惯直接群起成堆地讲话,如果放在英语句子里,很显然是不太适合的。
而英語则喜欢更直接、简单、快速地表达思想。
例如:Chinese: 昨天天气非常糟糕,我没有去上课。
(Zuótiān tiānqì fēicháng zāozāo, wǒ méiyǒu qù shàngkè.)English: I didn't go to class yesterday because the weather was terrible.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中文的表达含蓄、委婉,英文则更加直白、凝练,反映出中西方对待对人际关系和语言的态度和习惯的不同。
二、词汇词语是思想表达的关键,通过掌握和运用词汇,我们才能将一个想法或真实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范围有一定差异,英语词汇量大、较为丰富,而中文精炼、概括性强。
而在语言运用上,中文常用熟语成语以及惯用语汇,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吃一堑,长一智、远水救不了近火、别有用心、眉目传情中文表达方式往往具有隐喻性,比喻性,象征性等,词语之间的联系较为自然随意,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作者:熊勤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从价值取向,语法范畴方面对中西方进行对比,以跨文化为视角对其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的区别,以此来指导二语习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法;个体主义;中西对比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在当今世界逐渐一体化和全球化大格局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的交流变得日益广泛。
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封闭起来,避免与它国交流。
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
而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以客观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两种语言呢?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非常重要的媒介,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而语言与思维以及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说过:“人从其自身的存在中编织出语言,在同一过程中他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能从一到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
”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必须透过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征,來剖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加强对跨文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特征的了解。
以下本文将通过三个语言的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思维价值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对“I”的差异一方面,英语中有代词(you),我们(we),他们(they),这些代词都不是大写的,只有一个代词大写,就是我(I)。
单从这个简单的字母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具有自我中心意识。
大写的我字就体现出了西方价值排序里排在前端的“individualism”。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
浅析跨⽂化交际中的中西⽅⾮语⾔差异论⽂相关推荐浅析跨⽂化交际中的中西⽅⾮语⾔差异论⽂ 在平时的学习、⼯作中,⼤家都写过论⽂,肯定对各类论⽂都很熟悉吧,论⽂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深⼊研究的⽂章。
你知道论⽂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析跨⽂化交际中的中西⽅⾮语⾔差异论⽂,欢迎⼤家分享。
跨⽂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和⽂化背景⽅⾯有差异的⼈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打交道。
摘要: 跨⽂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化背景的⼈们相互交往是⼀个⾮常复杂的过程,⼈与⼈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为和⾮语⾔⾏为进⾏传情达意,然⽽⼈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先想到的往往是语⾔交际,殊不知语⾔交际只是⼈们交际的⼿段之⼀,⽽忽视了⽤⾮语⾔交际来进⾏表达。
⼀切不是⽤语⾔进⾏的交际⾏为统称为⾮语⾔交际,包括眼神、⼿势、微笑、⾯部表情、服装打扮、⾝体接触等等。
关键词: 跨⽂化语⾔交际符号 ⾮语⾔交际和语⾔交际有很⼤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也可以配合语⾔⾏为进⾏更完整的交流会话。
在⾮语⾔交际领域和语⾔交际领域中,⽂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
⾮语⾔交际中,同⼀个体态在不同的⽂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语⾔交际⼿段⼗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交际结合使⽤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在我们⾛进⼀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边说:欢迎光临,⼀边对我们微笑鞠躬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种补充,从⽽更⽣动形象地辅助语⾔交际顺利的进⾏,使语⾔双⽅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语⾔交际的特点与作⽤ ⼤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语⾔交际的可信度较⼤,很多⾮语⾔交际完全处于⽆意识⽀配之下,⽐语⾔⾏为更具有真实性。
⾸先,⾮语⾔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误地理解和表达⾮语⾔交际⾏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
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本文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出发,以当代中国人个体意识和交际行为的变化为依据,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个性意识一、文化的涵义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
文化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
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约300种的定义。
文化定义本身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尽管如此,但我们深信: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二、中外跨文化交际中的整体与个体意识比较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国家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外语教学中克服思维方式差异影响的策略
化基础 , 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就是一个不断地毁
三、 思维 模式 与跨 文化交 际中的语 用失误 语 用失误 是指 人际交 流 中 , 对话 双方 因不 能准确
中国人之所以偏好综合思维方式 ,起源于中国 灭和新生的直线型的历史。 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 自然的和 谐 ,万物一体 ” “ “ 和 天人合 一” 的最 高境界 。而西 方人
( ) 二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古代 中国人的中央思想, 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经 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 过多次的改朝换代 , 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体一直保存
为整体, 将它的各种属性 、 特征 、 联系等结合起来 。而 了下来。与中国文化相反 ,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 型的 ,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直线 的, 亚里士多德 的逻 个组成部分 , 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 、 特征 、 联系等区 辑学是直线的, 由此奠定了西方人直线思维方式的文
第 2 卷 1 1 7 0年 第 期 21 0 月
Junl fLann d育行政 学院学报 t nIstt ora o io辽宁教u a oa Ad nsr i tue igE ct n miit o n i il a
V 17 N. 0. o1 2
J n2 1 a 0 0
法、 篆刻等 , 最多也只是有作者的签名。 ( ) 三 中国人 偏好 曲线 型思维 , 英美人偏 好直 线型
思 维
( ) 三 中国人 的谦 虚和西方人 的炫耀 按照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 谦虚是最大的美德。儒
教影响使 中国人在表达 时谦虚 、 己, 克 从不理直气壮 罗 伯 特 ・ 普 兰 提 出 文化 思 维 对 话 语 模 式 的 影 地接受表扬或感激 。凡涉及到 自己或与己有关的事 卡
中西不同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差异对比点滴谈
中西不同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差异对比点滴谈
杨克彦
【期刊名称】《经济视野》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本文作者试图从文化形式的不同为角度,用较浅显的方法对中西不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现象作列举和对比。
探讨文化不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旨在提高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总页数】1页(P492-492)
【作者】杨克彦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泰州 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研究——二元对立与连续统合的视角 [J], 马丽;滕修攀
2.从思维方式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J], 刘畅
3.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J], 祁世明
4.中西文化差异点滴谈 [J], 王启忠
5.从中西医学的特点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差异 [J], 杨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2期(总第209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2,2012Serial.No.209辩识不同,“异”中求“通”———略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吕俞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时有发生。
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中国人偏爱整体直觉思维,西方人则偏爱分析逻辑思维。
具体地了解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深入地辨识出彼此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可以促成跨文化交际中彼此理解比较到位,可以有效地减少彼此沟通中的不解和误解,可以积极地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异”中求“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图分类号:I0;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12-0143-04收稿日期:2012-10-07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基地重大项目“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作者简介:吕俞辉(1963—),女,北京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已使今日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外交流日益增多,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软实力建构事业促使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汉语教师走出国门。
在这教与学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引起中外双方的不解和误解,甚至是仇恨。
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是“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诸如分析、推理、评估或综合等心理加工活动,是对信息加工而获取外界信息的意义”[1]。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身份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不同文化载体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有一定的定势性和习惯性。
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误解。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辨识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入手,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来探索其生成机制。
采用“异”中求“通”的路径,来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应当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更是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事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同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因其不同而相异。
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偏爱分析和逻辑推理。
可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体上是一种重分析、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家热衷于对完整事物进行分析,以探讨事物的本质。
西方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求证,通过去除表象,经过精细剖析,把物质分析到了最小单位———原子。
他们认为,部分相加就等于整体,把对事物各个细节的认识汇总起来,就获得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通过具有本质意义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而是通过科学抽取,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记录人对现实的理性认识成果。
[2]同中国人的整体直觉思维相比,西方人的分析逻辑思维更为抽象。
这种抽象性体现在表征的抽象性,本质、规律的抽象性和形式结构的抽象性。
分析逻辑思维还具有有序性、相对稳定性、可操作性、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征。
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西语都是拼音文字。
英语就体现着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爱尔兰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的逻辑思维方式。
英语跟汉语不同,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传达意义,就必须要有严密的语法逻辑关系。
受到分析逻辑思维的影响,西方人在表达感情时更直截了当,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表达方式。
当然,分析逻辑思维也有它的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人的自然思维的模型,人们其实并不是按照刻板的逻辑来思考的。
逻辑思维也并不能解决思维中的一切问题。
“整体直觉思维”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两者都表现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称之为“一体”或“统体”。
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
整体中包含许多有许多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的个体。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整体观点,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把天地看做是一个整体,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体现着全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看问题时常常从整体出发,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善于发现个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以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普遍具有“整体思维”特点。
例如中医理论就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的特点,中医从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以整体的观念、辩证的观念来给病人治病。
“直觉思维”是中国人思维的另一大特点。
林语堂指出:“中国学者不愿劳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去做那些愚蠢的苦工,而宁可稚气地相信自己‘直觉’的力量。
于是,他们就按自己的意愿来解释人体及宇宙的奥秘。
”[3]冯天瑜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直觉思维”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借助于直觉的体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孔子的《论语》中常常不是以推论来论证道理,而是用具体的、属于常识的事例表达人生哲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这些人生道理是对那种直接感知到的东西的描述,而不是西方科学论著与哲学论著的那种逻辑推论。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的是直接领悟,中国人甚至相信当头棒喝式的顿悟。
朱熹就曾说,“先读《论语》,每日取其一二章读之,无意于其章节之难易深浅……读之而不得其义,则思之,思之而不能得其义,则读之。
”需反复玩其意味。
汉字也是中国人“直觉思维”的形象而生动的体现。
柳卸林指出:汉语符号本身,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它们除了所指代的意义以外,其音形都还包含着深刻的审美内容。
然而,在许多情形中,符号本身,也即书写符号的实际样式,其内容都是与它所代表的那种经验因素的直接感性特征相一致的。
这些特点使得它们所表征的观念是特殊性而不是逻辑的普遍性;并且通常其特征是外延而不是内涵的[4]。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偏爱整体直觉思维,因此中国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联想和隐喻的方式,会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在这一段论述中,老子运用了联想和隐喻的方法,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原因探析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何以不同?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中国的哲学传统是重道德、重伦理的“伦理型”传统,科学、求真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远低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中国人探索自然的目的常常是想从自然现象中寻找相应的启示,对自然的探索者有时还会受到歧视与打击。
这样的传统必然使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政治伦理性的特征。
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却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重科学的、重求真的“认知型”传统。
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
他们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和论证,力求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他认为逻辑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工具。
他对形式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了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总结出了逻辑论证的两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
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终征服自然是西方人的理念。
他们探索宇宙起源、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
可见,西方哲学是求知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哲学通过实验,使分析逻辑思维得以更加完善。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一向把世界看做是两种对立事物构成的统一体,世界的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以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的,中国人不太关心“是”或“否”,而更关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为什么中国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我认为,这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之中,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人是天地自然界生成的,应符合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的道德最高原则是统一的。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中国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常把不同的对象加以类比,力求抓住其中的相似之处,用联想和隐喻的方式,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意义。
“天人合一”为中国人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中国的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都以天、地、人、物相类比,寻找其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是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推理,其结论是或然性的判断,没有经过归纳或演绎的推理和论证。
而西方哲学则是以主客对立为出发点的。
二元对立使得他们建立起一系列两两对立、互相排除的概念,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分割的。
西方人最关心的是“是”或“否”,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促使了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
可见,东西方世界观的不同,造成了各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第三,中西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中西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这里较早就发展起了海上贸易,手工业、商业、航海业都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