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解析历史学科分项之专题 苏联的政治经济建设
高考政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关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不合时宜了! 答案 B 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 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
◆史料应用
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 猪肉”的口号,据史料1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根据史料2概括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 “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 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⑤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⑥ 国家资本主 义 ,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⑦ 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⑧ 工资 制
4.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 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⑨ 工业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 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轻巧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思维启迪 列宁为什么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
①是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 ②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在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④一直实行到1925年,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
A.①②
B.①②③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6 苏联建设经验教训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6:苏联建设经验教训(精讲精练)【必备考点指要】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它在实践的经验教训。
3.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复习本专题时,注意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联系。
【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内忧外患)(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机构。
(2)列宁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丢车保帅),使苏俄得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开始领导苏俄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第一次世界战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勾结,向苏俄疯狂进攻,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
(4)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
(2)工业方面,无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流通和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后,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统称为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表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引用观点型材料认为“苏联的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使得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学者所指的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应选C项。
【答案】C2、〔2018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此题考查知识的运用和图表分析能力。
从统计表格的时间“1925—1937年”可知此时期是斯大林执政,从表中信息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斯大林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有关,应选C项。
【答案】C3、〔2018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此题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及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应选D项。
2019年备战高考历史专题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8解析版全国通用
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 A
解析
关闭
答案
-9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6.(2017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 关闭 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 ,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作者记 ) 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 ,也会因作者时间久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有优劣 ,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因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 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题
干没有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A
解析
关闭
答案
-7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名师点评“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 生产力的严重缺陷。课标全国卷对“斯大林模式”的意义和缺陷的 考查,有助于帮助考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 重要手段的正确观念。
故本题选A项。 A
解析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4.(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关闭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苏联为了积累资金,从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可知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三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专题解读】本单元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赫鲁晓夫发起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使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增,但由于个人独断专行,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但他的不分阶级的“某某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课标要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苏联建设的高考知识点
苏联建设的高考知识点苏联是20世纪最早、也是最为成功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之一。
其经验对于理解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苏联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苏联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回顾一些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一、苏联的经济建设1. 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来统一组织和调节全国经济,确定生产目标、分配规模和资源配置,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2. 五年计划:苏联采取五年计划制,从1928年开始,每五年为一个计划周期,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集体化的农业改造,实现了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
3. 工业化: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
在五年计划的推动下,苏联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大国的飞跃,发展了重工业、轻工业、军工业等多个领域。
4. 农业集体化:苏联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造,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进一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苏联的政治体制1. 全民民主制: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民民主制。
全民参与政治和国家管理的权力体现在苏维埃制度中,即通过代表大会选举的方式来产生权力机关。
2. 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
通过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3. 共产党领导: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的执政党,通过领导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推动全民参与国家事务。
在政治体制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4. 集权体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对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集中指导和管理,以确保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苏联的文化教育1. 教育普及:苏联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实现了全民教育的普及。
通过建立广泛的教育网络和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提升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1)农业:以④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⑤ 外国资本
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⑥ 按劳分配 。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⑦ 商品经济 的发展,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
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回避 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的状况。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 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 及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
《解冻》为发端,鲍里斯·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其中的代
(2)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 策被逐步取消。 2.表现
(1)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① 重工业 ,由
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② 集体农庄 。到1937年,超过9 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③ 计划经济体制 ,排 斥市场经济。
3.评价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拓展>
一、战时共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考点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选择题1.(2019年全国卷Ⅱ T35)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农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2018年江苏卷T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2017年全国卷ⅠT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4.(2017年全国卷Ⅲ 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
(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回扣教材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
3.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影响(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进补课程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7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课后训练与检测(二十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2016·江苏省南京市调研)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该政策是苏俄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A2.(2016·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故B项正确。
答案:B3.(2016·广东省韶关市摸底考试)二战中,关于“德国入侵苏联,全面的讲,苏联是既有准备,又无准备。
” “有准备”是指(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集体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反法西斯同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客观上为二战做了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4.(2016·河南省新乡市调研)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三年高考()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0 苏联建设全球趋势(含解析)
专题10 苏联建设全球趋势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01.(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02.(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 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B. 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 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 项错误;点睛:注意题目中的“1917年3月至11月”这个时间。
0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
由此说明当时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答案】B【解析】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故选B;当时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 不符合史实,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CD。
2021年高考历史学科知识要点解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试目标】
第20课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第21课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考点解析】
1.苏俄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和影响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食物配给制等。
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它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921----1928年)必要性: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危机:①战争和旱灾使经济遭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不满政治危机:①农民暴动;工人罢工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小贴士: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执政党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国情的政策,所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决定)。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品: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2)实质: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3)作用:①经济: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②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理论:是从俄国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的探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经济表现:a、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b、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c、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实质)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斯大林模式促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并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消极: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片面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三、苏联的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要性)②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领导人(2)内容:①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突破口)改变体制;扩大自主权;减税提高收购价;垦荒种玉米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企业无独立自主经济地位②政治体制改革:反对个人崇拜和集权;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虽有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成果:冲击了斯大林达到模式,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失败: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有体制(根本原因)2、了解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1)背景:经济衰退,社会动荡(2)内容:a、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b、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c、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3)结果:改革没有奏效,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小贴士:苏联改革的启示: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国情,走符合国情的道路(1)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80、90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
(201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32)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2010年高考历史福建卷,21)
2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改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0年高考历史重庆卷,22)
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2010年高考历史北京卷,22)
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
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010年历史高考江苏卷,23)
23.23.(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