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IM为例,谈谈To B与To C有何不同

合集下载

To-B还是To-C,2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产品经理有何不同?

To-B还是To-C,2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产品经理有何不同?

To-B还是To-C,2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产品经理有何不同?最近被好几个朋友问到to-B和to-C产品对产品经理有何不同的问题,虽然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搜到一大把文章,有说没什么不同的,有说大不一样的,这个见仁见智,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两种类型产品的定义所谓to-B产品是指针对企业级市场的产品,虽然使用的人还是一个一个的用户,但是主导权,决定权均在企业。

有点类似于企业内部使用的ERP/OA这样的产品。

所谓to-C产品是指针对消费级市场的产品,主要就是使用产品的个体均有权决定用还是不用。

基本上我们手机里装的大部份产品,比如淘宝,微信,QQ等均为to-C的产品。

二 to-B产品的具体分析说完产品的定义后,我们针对to-B产品详细说说他的特点1、产品的关注点To-B产品因为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那么企业用户使用产品主要用来提高管理效率或改进流程之类的作用。

做为这类产品的产品经理关注的点主要是行业的熟悉了解程度,业务的熟练程度,对公司业务流程梳理,需求的梳理,并能够从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及对方的需求等中梳理出严谨的功能与逻辑出来,并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推进产品进程。

2、对产品经理的工作要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了解业务流程,了解对方的需求并梳理出严谨的功能来。

同时由于企业级产品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都会牵涉到使用者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产品经理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及项目推进能力。

产品经理除了需要必备的专业技能之外,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业务体系,这表示在日常工作中着你要深入到使用者各个业务模块,了解他们最日常的工作,抽丝剥茧出最真实、最高频、对业务最有有指导性的需求。

并且你要会分析业务表层之下的东西,知道每一个业务模块运转起来的核心要素,找到最能解释并驱动业务发展的衡量指标。

所以对产品经理而言,这需要极大的快速学习能力、高效的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抽象逻辑能力、洞察力、敏感度、还有持久的耐心。

toB和toC产品经理六大差异

toB和toC产品经理六大差异

toB和toC产品经理六大差异toB和toC产品经理六大差异引子: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曾经听一位朋友提起,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的产品经理,会像一个产品经理。

因为你需要去“挖掘”和“创造”需求。

而面向企业客户的产品的产品经理,更多的时候,是在满足需求。

看到这个问题竟然有强烈的共鸣,原来身为一名toB的产品经理,大家的感受是想通的。

何不认真地分析下toB的产品经理跟toC的产品经理究竟有哪些差异?也给即将从业的和走在路上的toB产品经理相互印证一番。

toB和toC产品经理有以下六大差异:1、产品对象不同,一个是自然人,而一个是决策群。

由于对象不同,这里又可细分其带来的差异:a)决策链差异,toC的产品无需赘述,买东西个人就可以做决策,付款、消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toB则不然,产品的使用者可能不是资金的付款人,购买东西的意愿也是需要审批的,也就是说你面对的是一个决策链条审批流,涉及到使用者、购买者、影响者、决策者和信息管理者等等;b)C的消费相对冲动,所以各种各样C端产品都会诱导客户产生冲动消费,且B的行为相对理智,预算明确,记账清晰,不能有丝毫的差异;c)toB用户忠诚度远远高于toC,toB客户采购一款产品,多是经过上层审批才做的决策,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上都是凑合用,因为推倒重来带来的沉没成本一般企业都不愿意轻易承担。

而toC的忠诚度就远不如此。

比如我所在的采购行业,一个采购系统的对接动辄要几十到几百万,如果不产出点销量也难以向上交代。

而C的采购在基本服务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可能哪家便宜去哪家,所以toC产品的差异化和用户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2、产品价值不同,toC主要看用户数及变现,而toB主要看销量提升,流程系统化。

toC产品更重与挖掘用户的需求,常常会站在上帝视角看待潜在用户的诉求,产品的指标多在于用户数量、粘性及变现能力;而toB 产品多时候是要服务于公司战略,甚至是行业的趋势,政策的导向,产品的价值多在于企业流程的升级、效率的提升等。

从交互设计角度浅谈To B产品与To C产品的异同点——以“某支付系统”为例

从交互设计角度浅谈To B产品与To C产品的异同点——以“某支付系统”为例

从交互设计角度浅谈T o B产品与T o C产品的异同点——以“某支付系统”为例DISCU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O B PRODUCTS AND TO C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DESIGN—TAKING 'A PAYMENT SYSTEM' AS AN EXAMPLE浙江理工大学梅俊摘要:互联网产品根据不同的使用用户可以划分为两类产品:T o B(Business)产品和To C(Customer)产品。

To B产品是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而To C产品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

本文将从交互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交互设计的本质,总结了To B产品和To C产品在设计宗旨和设计思路方面存在相同点;另外通过分析不同用户的特征,总结了To B产品和To C产品在产品定位、需求研究、功能逻辑上存在差异点。

关键词:交互设计 To B产品 To C产品用户特征异同点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3-0126-02Abstract:Internet produ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us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f products, The B(Business) products and The C(Customer)products. The B products are designed for business users, and the C products are designed for customer。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design, by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 design, summed up the B products and the C products in the design purpose and design ideas of the same point.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users, summed up the B To products and C To products has differences in product positioning, demand research and functional logic.Keywords:Interactive design To B product To C product User feat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前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改变。

To-B运营和To-C运营到底有什么区别

To-B运营和To-C运营到底有什么区别

To B运营和To C运营到底有什么区别?无论To B还是To C运营其本质都是从目标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实现产品的变现,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

单纯从概念上来说,To B和To C的区别主要是从电商兴起的,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To C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争相解决的核心焦点。

但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企业级市场的发力,To B运营也越来越成为解决的关键课题。

作者本人虽身处互联网渗透程度较低的建筑行业,但已深深感受到互联网转型带给产品和运营人员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不过作为核心产品线的运营负责人,需要承担起公司前探的职责,同时也向身处互联网顶端运营的朋(ji)友们不断交流碰撞,形成了符合这个行业和产品特点的运营模式和体系。

搞清楚了To B运营和To C运营的区别,以及更重要的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先来抛一张基本的逻辑图,大家先思考着:我们称之为“双漏斗”,即To B和To C运营是从目标市场到收入路径的两个漏斗共同构成,实际上对于大部分To C产品也同样适用。

就拿滴滴打车来说,针对个人普通用户实际上是针对C端的运营,不管是活动补贴、内容引流等等。

但是滴滴打车实际上也有企业级客户,同时作为平台型产品,还需要维护好司机端、出租车公司等等。

那To B和To C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认为:To B运营更多承担了市场、销售、公共服务环节等事项。

To C运营更多承担了研发、营销、体验环节等事项。

所以,我个人觉得To B和To C只是在职责和侧重上有不同,但实际上还是要产品和用户的最优连接,体现企业或个人的价值。

那核心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呢?我觉得需要重点抓住两个基本对象,一个是产品、一个是用户。

实际上运营需要做的就是关注产品价值最大化和用户的价值最大化两方面,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数据的支撑。

关系图如下:那具体应该怎么去设计每个环节的运营工作呢?我将分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和数据驱动运营三条线来做。

每一条线实际上是包含了特定的运营方向并有内在联系的。

TOB是什么?TOC呢?

TOB是什么?TOC呢?

TOB是什么?TOC呢?
to b,即 to business,即企业创业是⾯向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如设备制造商)。

今天我来了解什么是TO B?什么⼜是TO C?
⼀、基本概念
1)TO B,B指的是 business,中⽂即商业,企业;
2)TO C,C指的是customer,中⽂即消费者,⽤户;
⼆、两者的差异
1)TO B
i、注重商业利益
ii、需要有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
iii、产品周期长
iv、⽤户量⼩,甚⾄个位数,不同需求的⽤户⾓⾊多,⾯向专业客户
v、设计难度⾼(产品功能逻辑复杂、理解成本⾼、⽤户量⼩、缺少竞品、缺少成熟的⽅法论指导,因此产品设计难度⾮常⾼)
vi、to B产品经理需要关注:
图1 来⾃知乎答案截图
vii、产品⽬标考核看重:(引⽤知乎回答)
考核指标相对直接,可以定量分析,如⽇活跃⽤户数、⽉活跃⽤户数、⽤户增长
率、营收相关指标
2) TO C
i、⾯向普通⽤户
ii、注重挖掘⽤户需求,功能创新
iii、产品周期短,迭代快
iv、⽤户量⼤,甚⾄达到亿万级别
v、门槛较低
vi、to C 产品经理的能⼒需求:
图2 来⾃知乎答案截图
vii、产品⽬标考核看重:(引⽤知乎回答)
都是围绕系统建设、效率提升、⼯作能⼒进⾏指标构建
三、典型例⼦
1)公司内部的业务⽀撑管理平台是to B产品;
2)企业管理软件,团队协同软件例如worktile是to B产品;
3)淘宝,天猫这类电商购物平台属于to C产品
4)平时经常⽤到的各种典型app产品:微信,得到,微博,QQ等都是to C产品。

三大方面,分析 to B和 to C产品的区别

三大方面,分析 to B和 to C产品的区别

三大方面,分析to B和to C产品的区别本文从产品面向对象、产品的特点和产品的商业模式三个大的方面,对2B和2C 产品的区别做分析。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们经常听到to B(或2B)和to C(或2C)两个概念。

to B即面向企业客户,to C即面向普通用户。

只要是互联网人基本都懂知道这两个概念,但如果别人再问“to B和to C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可能就“呃……”了。

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就需要理解两者面向的对象(customer),产品特点(product),商业模式(business)。

这三块依次对应文章以下三个标题:客户与用户工具与玩具卖艺与卖身以下分析并不一定能套用在所有的2B和2C产品上,但大体上这两者会有这些区别。

下面细细道来。

1. 客户与用户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先看它们面向的对象有什么区别。

2B产品面向的是客户,什么叫客户,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给钱的合作方,它们通常是一个企业。

个人使用者则是用户。

本文所说的客户即2B客户,用户则指的是2C用户。

客户是理性的,用户则偏感性先举个例子。

双十一现在基本上成为一个全名狂欢节,很多人吃土也要剁手。

为啥?便宜呀(表面上便宜哈哈),很多人一冲动心一狠就各种买了。

但我们很少听说有2B的产品在搞大促销。

原因很简单呀,一是企业的采购是有计划安排的,可能还需要财务各种审批,不太可能刚好就在你促销的时候企业就需要采购;二是企业的采购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而不会因为你打个小折就决定采购,但个人用户不一样,本来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买一个扫地机器人,买吧觉得贵不太划算,可是看到双十一突然来个5折,这下便有了冲动的借口,毕竟错过了得等一年。

客户关心的是ROI(投入产出比),用户要的就是玩的爽(满足了人性的某个弱点)举个例子同样是要去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个2B的BD和一个2C的BD的常见手法是不一样的。

2B的BD可能会反复跟企业主安利自己产品能带来多少效率的提升,能省多少钱,能多大程度提高生产力等等。

toB与toC产品深度对比

toB与toC产品深度对比

ToB: to Business,面向企业提供服务ToC: to Consumer, 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客户&用户:●C端客户和用户往往是同一个人,需求设计要满足不同的用户角色即可。

C端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侧重于消费者洞察。

●B端的客户 (付款方)一般都是领导、采购者,是兼顾企业管理需求的角色;而用户往往是企业执行层的员工。

客户和用户不是同一角色,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矛盾:一个符合管理需求的产品,被执行层用户吐槽系统流程繁琐,不友好。

因此会有很多复杂的权衡和决策。

为了服务号客户,B端产品的能力模型更注重行业经验和行业专业性。

页面设计:●C端的UI会更精美,投入到交互设计的比重更大,理念是让新手小白也可以丝滑上手,要求产品经理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更强。

●B端产品页面设计逐渐C端化,页面指引日趋完善。

但是由于产品使用对象为企业员工,需要有一些行业知识,往往会有一定使用门槛,不推荐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让用户无脑操作上。

产品关注点:●C端更注重流量访问量,需要产品经理洞察人性,着力培养用户粘性。

●B端落实解决切实问题,需要设计业务流程准确,综合考虑复杂场景,着力为企业创造效益。

定制化:●C端产品更注重市场的广泛适用性,基本不存在定制化。

●由于toB产品的定位为服务企业,但每个企业的业务环境和管理流程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可避免定制化程度更好。

当然,现在的发展路径都是向标准化发展,可为了抓住客户往往都会提供一些定制化服务。

商业模式:●C端流量大,可以依靠提供广告位直接获利。

另外,可以提供增值模式 (基础版与高级功能,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收费)、抽佣赚取佣金。

●传统B端软件主要依靠软件实施赚取一次性费用,主要体现在本地化项目上。

SaaS产品盈利渠道相对宽泛,可以通过订阅服务 (按年订阅)、业务佣金 (比如一些撮合类业务,可以通过成交量/成交金额按比抽成)。

此外,本地化和SaaS产品都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例如输出资产审核服务等专业服务。

to b和to c产品的区别

to b和to c产品的区别
回报率高
购买方式多样(代金券等)
团队构成
强大的军团、协同作战
更多的靠电话销售或靠运营
客户经理
售前工程师
交付经理
产品经理
大客户相关(TAM)
渠道合作伙伴
技术工程师(研发、系统、网络、QA)
法务
财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品设计
产品路经规范而复杂,流程长
讲究直达用户
客户业务为王
体验为王
允许培训的成本
傻瓜也可以快速上手
个性化需求多
用户可选的空间较少
专业性强
需求需要引导
获取需求的成本大
产品研发
迭代周期长
迭代周期短
技术选型够用即可
技术选型时考虑可扩展性多一些
质量标准严苛
质量上允许试错
产品交付
进场部署,成本高
直接上线到服务器上,成本低
验收流程复杂
最多自己线上验证,没有复杂的验收环节
售后运维成本较大
基本没有售后
维度
toB业务
toC业务
价值定位
满足一个组织的业务需要
满足个人需求
用户画像
组织
个人(社会属性)
公司本身
年龄
个人的公司属性
性别
决策链利益人(CXO、IT、普通员工)
爱好
老板会决定是否购买往往有决定权
职业
购买行为
复杂的决策链和利益人
个人喜好、随性
决策和实施过程漫长
快速决策
替换成本高
替换成本低
企业付费
不一定付费

to b场景 中文

to b场景 中文

to b场景中文
“to B”场景的意思是“面向企业”的场景,其中“to”表示“针对”或“面向”,而“B”则代表“Business”,即企业或商业。

在“to B”场景中,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企业、组织或机构,而不是个人消费者。

“to B”场景通常涉及企业级软件、云计算、IT 基础设施、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

这些场景中的产品或服务旨在满足企业的特定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运营、增强竞争力等。

与“to C”(面向消费者)场景相比,“to B”场景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决策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和部门;购买决策周期较长,需要进行更多的评估和比较;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更加重要,因为企业客户通常具有较高的客户终身价值。

在“to B”场景中,企业通常需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业务目标。

因此,供应商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优质的客户服务。

总之,“to B”场景是指针对企业客户的商业场景,涉及企业级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使用和管理。

理解“to B”场景的特点和需求对于企业和供应商都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商业成功。

To C产品经理与To B产品经理的职能区别

To C产品经理与To B产品经理的职能区别

To C产品经理与To B产品经理的职能区别一、概念:To C:To Customer,产品面向消费者To B:To Business,产品面向企业用户或特定用户群体To C产品:发现用户需求,定义用户价值,进行产品设计,并有效的推动项目进程达成目标。

To B产品:根据公司战略或相关方工作需要,构建生态体系,或者推动流程系统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二、To C产品经理与To B产品经理的职能1.需求分析:收集需求,确定目标用户群,从需求池中提炼出核心需求;2.产品设计与规划:产品定位、功能与原型设计,以及后续产品版本迭代与优化;3.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规划产品不同周期工作事项;4.项目管理: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产品项目进度。

三、To C产品经理与To B产品经理的职能区别1.需求分析方面:To C产品经理需求分析用户为个人用户消费者,需要敏锐的用户嗅觉,区分核心用户与普通用户,提炼用户的真实、核心、痛点需求,为产品市场化和用户利益寻求一个平衡点;To B产品经理希求分析用户为企业或特定用户群体,通常为业务方,需要有充足丰富的业务理论知识,了解业务规则与逻辑,针对业务方提出的需求进行梳理与归纳,考虑尽可能多的业务场景,设计出尽量周密的需求解决方案。

2.产品设计与生命周期管理方面:1)产品设计侧重点不同To C产品经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审美,产品便于使用操作,给用户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注重用户粘性;To B产品经理更加注重业务规则与逻辑,根据需求与业务场景,关注信息化、结构化与流程化,是产品更加高效,提高工作效率。

2)生命周期管理To C产品经理根据产品上线后的运营数据与用户反馈等,进行产品功能优化与版本迭代;To B产品经理给业务方进行相关产品组织测试与培训,根据客户的使用情况逐步优化产品。

3.项目管理能力:To C产品经理通常为公司内部人员,协调开发,测试,运营等人员,推动产品项目进程;To B产品经理需要与业务方及开发、测试等人员进行沟通协调,项目通常会有一个deadline,相对于To C产品经理来说,To B产品经理有更好的项目推进能力。

TOB与TOC的产品经理区别

TOB与TOC的产品经理区别

产品经理的本质工作之一就是研究用户,对用户行为结果负责。

使用各种方法渠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最终达到认可产品的目的,并为企业带来预期利益。

因此出现了依据用户对象不同来分类产品的方案。

大体可对产品简化分为ToC和ToB 2类。

其中ToC 类的产品面对的是各种终端用户,是对个人的需求解决,如购物,社交,生活等等。

而ToB是为了解决某行业性问题,主要是各种业务流程的系统化或云端化,如政务方向,医疗,教育等。

本文从用户群体的定位不同出发,分析下2类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差别。

01用户群体定位ToC的群体:零散的自然人群体,群体多样性强。

为了解决群体之间的共性问题,比如消费,社交,生活方便等方面。

市场上典型产品有淘宝,微信,facebook,支付宝等产品。

产品的终极方向是千人千面,是各大产品的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已经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了。

其用户关注产品的方向更多的是表现层内容,如界面美观,使用方便快捷。

同时也对个人信息私密的关注,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了。

ToB的群体:各种企业法人,组织机构。

虽然使用者最终还是个人用户,但是从产品角度来分析,解决的是组织机构的需求,而不是个体用户的需求!比如智慧课堂,解决的教育组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本问题。

医疗系统,是医疗机构提供内部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成本问题。

市场的各种ERP系统,物流系统,各种Paas平台,IaaS平台,以及现在火爆的物联传感器数据平台。

组织机构关注的是业务流程是否服务线下场景,数据是否一致,系统是否长久稳定,容错率!而后才是产品的使用体验。

02工作重点与难点ToC:侧重点工作重点是实现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

其中产品实现的过程中有,基本业务规则的从0开始建立(如果有友商产品分析的的话,会好很多)。

会员信息的处理是所有C端产品的核心点,拥有了会员就有了一切。

在收集的同时需要处理相关的安全隐私问题,这是产品暴雷专区。

会员营销,为了增加会员在产品的存留时间和打开频次,而设计的各种营销活动也是C端产品的工作重点。

ToB和ToC介绍

ToB和ToC介绍

ToB和ToC介绍简单理解ToC ( TO Consumer) 简单的理解,针对普通消费者产品,⽐如常见的⽇⽤品,零⾷,⼿机等等,都是属于ToC产品,这些⾏业也就属于ToC⾏业。

ToB(TO Business)简单的理解,针对公司购买的产品,这⼀类⼀般需要⾛流程⽽且回款较慢。

⽐如常见的saas平台,CRM系统等等,这个⾏业也就是统称ToB⾏业。

详细介绍toB是⾯向企业,toC是⾯向个⼈。

toB模式举例,就拿1688来说。

1688的模式定位是针对商家进⾏商品批发,其卖家绝⼤部分都是国内的⼚家,既是企业级⽤户也是货源的源头。

其卖家则是⼩商家,有批发商品的需求。

1688通过批发售卖对物品价格进⾏薄利多销,从⽽让⼩商家进货后有更多利润,严格意义上来说模式是属于BtoB,即商家对商家。

平台对商家的服务层⾯更多的是帮助其利益最⼤化,如增加销量,寻找更多的客户,提供资⾦扶持,资质审批等。

让平台成为商家⼀个重要的销售渠道。

toC模式举例,就拿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来说这些互联⽹应⽤皆为toC模式,其本⾝定位就是能够服务所有个体⽤户能够在这些应⽤上获取⾃⼰想要的信息。

针对个⼈来说toC应⽤更注重⽤户体验,既UX/UE概念。

同时在为个⼈⽤户提供信息帮助时为⽤户提升价值。

让⽤户不仅在这能够被⼈帮助,也能够帮助别⼈。

提升个⼈⽤户归属感,让⽤户对产品产⽣⼀定依赖性。

⽽且toC⽤户为⼤众⽤户,基本上在获取服务时可以不⽤花费钱。

⽽toB产品本⾝针对的就是企业⽤户,所以这类产品基本上获取什么价值信息或物品时都要花费不少的⾦钱。

ToB和ToC产品的差异1、⽤户群体所谓⽤户群体,就是什么样的⼈在使⽤你的产品。

ToC和ToB最⼤的差别就是⽤户群体不同。

ToC的⽤户基本上是个⼈⽤户,⽽每个⼈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想让你的产品满⾜所有⼈的个性显然是困难的,甚⾄于,不太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正是抓住⽤户群体的共性,满⾜它们。

在这⽅⾯,张⼩龙曾说过产品要满⾜⼈的贪,痴,嗔。

管理·为什么说做to C 的人比较难去做to B

管理·为什么说做to C 的人比较难去做to B

管理·为什么说做to C 的人比较难去做to B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3期前几天在线下大课的私享会上,有个同学问了个问题。

他本来一直是做to C 软件系统的,积累了很多经验。

他发现很多公司也需要这样的系统,他想把能力和经验包装起来,卖给这些公司,问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快速打开市场?我说,你要想快速打开市场,靠你自己是不行的,你应该组建个团队来帮助你,而且这个团队应该是由从SAP、华为、微软或者IBM这样的公司出来的、销售经验丰富的人组建的。

他说难道就不能放到网上来卖?这不是更方便?我说,因为你做了很长时间的to C 产品,可能对to B 行业不太了解。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to C和to B 的理解,它们到底有什么差别,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决策流程不同第一,to B 和to C 的本质差别是决策流程不同。

什么意思? to B 是面向企业,to C 是面向个人。

企业的购买决策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由流程来决定的。

你买个化妆品,基本不用和老公商量,家里买个贵点的电视,你和老公商量一下,也就拍板定了。

流程特别简单,一个人就拍板了,大不了两个人口头商量一下。

你们两人之间不需要审批流程,不需要互相报告,也不需要提个申请,签个字,没那么复杂。

可是to B 就不同。

只要是几十个员工以上的企业,就需要有审批流程了。

员工想买个东西,提交申请后,需部门经理同意,还要上报财务经理甚至总经理批。

如果公司再大,就会有专门的采购部,专门负责寻找公司要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甚至会办招标会,向社会公布说我们要采购一批东西,向全社会询问谁有兴趣向我们供货。

这至少需要3 家公司比价,还会有监理来看看这3 家的产品是不是符合质量要求。

报价结束后,公司内部还会有个评委会对3 家公司进行打分,看看各家的信誉怎么样,产品怎么样,技术怎么样,等等。

打分完毕后再报给公司的副总经理、副总裁去审批,超过一定金额,可能还要上报总经理审批。

To B与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应用

To B与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应用

To B与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应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通信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早上的手机闹钟到晚上的电视剧,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通信电子产品可以分为To B(Business to Business)和To C (Consumer to Consumer)两种模式。

其中To B模式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易,主要以工业产品、设备和服务为主;而ToC模式则是指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涵盖了手机、电脑、电视、音响等各类家庭娱乐设备。

对于To B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其功能和特点与To C模式下不同。

To B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更注重商业领域的需求和高效性,其主要用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数据管理以及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的各种辅助工具。

例如,互联网服务器就是To B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之一,它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也可以为企业和客户提供网站和应用程序等服务。

而对于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其主要特点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追求它们的个性化需求和娱乐性质。

这也是为什么To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种类繁多,从手机和电脑到智能家居设备,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尤其是在智能家居领域中,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崛起之星。

在To C模式下,手机是最具代表性的通信电子产品。

无论是iPhone还是安卓手机,都具备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人们通过手机浏览网页、购物、看新闻、玩游戏甚至进行视频会议,手机在生活中无所不能。

除此之外,智能音响、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设备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和便利的家居体验。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To C模式下的通信电子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需要更加稳定、更加智能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5G技术,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更高速度的上网需求,以及更加清晰和流畅的视频体验而生。

B端和C端客户(b端和c端客户的区别)

B端和C端客户(b端和c端客户的区别)

B端和C端客户(b端和c端客户的区别)燕晓:职业撰稿人这是与您共读的第35本书。

欢迎关注燕晓,一年完成52+本经典好书的阅读。

相信很多人随口就能蹦出几个商业网络术语,什么B2B、B2C、C2C等等。

这些实际都是公司商业模式的简称,这里面的“2”就是英文单词“To”的简写。

To B 和To C就是从这里面演化而来,如果你是T o B,说明你面对的是B端客户,反之就是C端客户。

许多企业面对的是B端客户,却套用的是TO C端客户的打法,甚至用更老的套路,请客送礼拉关系。

到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发现之前的推销方法几乎完全失效。

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把计划书做得很漂亮,甚至陪客户喝到胃出血,最后还是没有被B端客户认可。

今天与您共读的,恰恰是这一情况的解决方案。

这是市场上第一本为TO B端的销售人员量身定做的销售培训指导书《绝不推销》。

作者是汤姆·麦克马金和雅各布·帕克斯,他们曾为350家世界级公司提供咨询服务,通过深度而专业的服务拿到这些公司的大额订单。

本书就“为什么绝不推销”进行了深度地剖析,分析了当下销售存在的问题,如何寻找销售机遇,以及客户关系面临的挑战。

《绝不推销》TO B 端的专业服务需要专注于向当前客户扩展关系,它不是推销,而是业务开发,是提供优秀的项目交付服务。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

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时代,我们若还是守着老黄历,不更新思维,建立一套正确的TO B 端的商业服务模式的话,很难赢得未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TO B 端的商业思维吧。

01 商业的本质是顾客价值有人说,商业的本质就是,顾客价值;商业的根本就是,价值交换;商业的基础就是,价值对等;商业的方向就是,物超所值;商业的境界就是,超乎想象。

可是,现实的生活把每个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大家都想早一点获得回报,快一点成功。

于是,对如何快速推销、如何快速成功的模式趋之若鹜。

中国改革发展初期,商业刚刚复苏,推销加拉关系的方式还是非常有效的。

to B

to B

再说 to B 的产品。

to B 的产品有两种,一是内部产品,比如后台产品、CRM 系统或者 ERP 系统,这是针对公司的需求让很多工作结构化、信息化以及流程化,而公司未必是做 to B 的产品的;二是公司的商业产品原本就 to B,比如一些外包团队、提供语音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以及像菜鸟这样试图填充某几项物流环节的公司。

对前者来说,产品经理要关注的是公司的产品,以及公司团队的整体协作方式。

产品的所有价值就是让团队的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比如原本客服团队都用最笨拙的手工记录方式处理问题,客服系统可以让效率提升十倍,这就是价值。

比如,原本发布各种版本(正式、灰度、强更、A/B )都要让工程师去手动完成,后来做一套可视化的后台发布系统,发布由产品或者运营就能完成,这也是价值。

对后者来说,产品经理要关注的则是整个产业链的情况、整个 to B 市场的状况。

自己公司的产品在行业内是处于什么位置?价值产生在什么地方?威胁最大的会是什么?说白了也就是 SWOT 的分析。

关注点并不一定只在要让甲方满意,他们说什么就做什么。

还要关注,甲方对自己的态度是如何的。

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用户诉求,只不过对方不会明白告诉你。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有一个专门做 to B 算法技术的公司,给很多公司提供大数据算法解决方案,技术好也来钱快。

不过,核心的算法对某些公司来说很敏感,可能甲方用你的产品只是前期人员不足的折中方案,早晚都要自己亲自做。

这样就不能高枕无忧,万一现在对接的甲方都是这种心态呢?就要想其他的出路了。

总之,这样的产品经理要对付的不是成千上万、并不那么具体的用户群,而是一个个形象具体的甲方。

他们的问题都明摆着,需求也明摆着,你不需要做什么麻烦的用研,也很少要做需求分析。

最重要的就是用最好最快的方法把他们的问题解决。

to B 的产品经理,更需要:关注产业链和公司所处行业的位置能察言观色,了解甲方、需求方的背后诉求关注信息化、结构化和流程化,让产品足够高效(在我看来,to B 产品就是剥去了华丽外衣的 to C 产品,只关注最实际的价值)有强大的逻辑分析和描述能力(to B 产品经常有复杂的数据结构和逻辑关系)要比 to C 的产品经理有更好的项目推进能力(甲方都有 deadline 而用户没有)个人意见。

ToB、ToC、ToG

ToB、ToC、ToG

ToB、ToC、ToG
To B是企业客户、 T o C是一般用户、T o G是政府客户。

To C是市面上做的最多的产品,面向的是个人用户,遵循比较规范的产品流程,相对而言做起来比较容易;
To B产品是面向商业企业用户的,一般不向大众用户公开。

To B 可分为数据应用类、企业管理类;
To G是从 To B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划分,面向的企业为政府或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每年政府投入的财政预算,然后去做的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可以说是“指标驱动,为做项目而做项目”。

扩展资料:
To G并不像To C和To B面向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这类项目虽然是由政府通过外包形式采购,但是最终使用用户可以是政府决策人员、普通大众、行业用户。

而这些用户需要依赖于政府机关提供的这种特殊的产品、成果或服务,准确地说是一种“订购关系”,而这正是政府机构产生盈利的核心关键点。

三者的相同之处:
1、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需求,都需要去深入挖掘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转化为功能,利用最低的成本去满足用户最迫切的需求。

2、都需要把产品做好,用户用得爽,才能实现盈利。

3、产品经理都需要具备核心能力(包括:需求分析、产品管理、
项目管理、沟通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产品设计、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

用户拉新:To B 与 To C 到底有什么不同?

用户拉新:To B 与 To C 到底有什么不同?

产品经理简称PM,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

产品经理是很难定义的一个角色,如果非要一句话定义,那么产品经理是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

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目标用户特征、竞争产品、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业务模式等等诸多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产品经理火热,一起看下为大家精选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学习文章。

用户拉新的核心工作是:把APP推广出去,进行品牌曝光,提高APP 下载量和注册量。

运营拉新的方式很多且比较成熟,如:应用商店推广、流量运营(SEO/SEM)、软文/社群推广等。

运营方式也比较常见,如:PUSH、弹窗推广、活动触发形式、活动推送等。

但是日益徒增的企业型产品,由于其商业本质的不同,对于他们的拉新行为,就与以上描述的网络型拉新行为不同。

To B产品的新用户基本是通过市场人员逐一推广并转化为新用户,而新用户的学习成本也与市场人员的教育成本成正比。

To B的拉新形态基本是1对1服务,一步步教学至熟悉使用,所以,产品和运营的作用就会转移为如何方便市场人员教育新用户,如何让市场人员能自信的推广自己的产品给新用户为核心目标。

说了这么多,到底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以下图为依据,我们主意分析:To C:运营主导,产品+市场辅助存在难题:新增用户质量不高/与产品不匹配现如今,红利已去,纯网络型产品已越来越少,因此运营也就是越来越难了。

送积分,换礼品,各种换量做活动,逐渐变得用处微小。

作为运营的后背力量,产品经理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都需要考虑将潜在用户“拉新”为活跃用户,并且持续将沉默用户“唤醒”为活跃用户。

譬如,为了减小新用户使用难度,我们需要减少核心路径的长度,最简化的让用户进来后找到自己想去的功能进行操作。

与主要路径相关的次要路径,如注册、登录,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合理的设置用户门槛,“何时注册,以何种方式注册,在什么场景下引导使用者注册”,即运营应该配合产品功能去设计的技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岛屿形态VS离散网络形态
企业应用的用户往往是呈岛屿形式存在,而个人应用的用户一般是呈现离散网络形态。

因此,企业IM的连接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连接,而是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连接。

企业社交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应该有明显的鸿沟,就像不同岛屿之间的海峡一样。

每个企业内部的社交可以有自己的规范,就像每个小岛可以制定自己的规范。

并且,不同的小岛(企业)不应该是封闭,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不同小岛(企业)的岛民(员工)之间的互联互通。

尤其是当企业将IM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时,如何实现跨云的互联互通将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3、组织内联系为主VS广泛连接
工作场景下,个人IM的联系十分广泛,而企业IM中90%以上的联系是企业内部联系,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内部联系,并把它运用到产品上,将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

以企业IM常见的请假功能为例,发送请假申请时需要选择审批人,假设审批人在组织架构的第十个层级,那么用户需要可能需要点击十次才能找到审批人。

但是,如果能根据组织架构自动跳转到审批申请人的同一级或上一级,或者支持管理员在后台预设审批流程模板,用户的使用将会更方便。

4、上级下级VS关系平等
个人社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企业社交中上下级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下级要受到上级的管理和控制。

如何实现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控制呢?企业IM必须提供丰富、可配置的身份权限设置功能。

例如,组织中每个分支的leader应被赋予查看下属分支成员的出勤信息、管理下属分支的组织结构等权限。

二、产品选择
1、理性VS感性
面对应用市场中海量的应用,个人在进行选择时往往无需过多了解,有时甚至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觉得看起来不错,于是就下载使用了。

而企业对于应用的选择则往往需要经过IT部门充分的考察,并对比大量的竞品,经过充分地了解和权衡后才会做出选择。

IM满足的最基本需求是沟通,粗看绝大多数IM软件都实现了,但仔细试用会发现不同的IM软件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

例如消息撤回、消息回执这类功能并不是每款软件都具备,即使具备了也不一定
好用(如不支持跨平台的撤回和回执)。

如果是个人IM应用,这些小而美的功能不一定能让新用户注意到。

但对于企业IM而言,在对各个竞品的仔细对比和分析下,这些功能的差别将暴露无遗,并会影响到企业对于IM产品的选择和决策。

2、愿为价值付费VS对价格敏感
个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而企业则更注重所选的应用能否满足企业需求、能否对企业产生
价值,对价格则不是那么敏感。

个人IM应用几乎没有收费的,大家已经习惯于各大厂商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企业IM的收费则很常见。

试想,如果一款IM软件真的能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软件本身的费用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将是九牛一毛的。

3、切换成本高VS切换成本低
个人用户如果对已经安装的应用不满意,卸载再装另外一个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而企业在选择应用时十分慎重,但一旦选定了一家,除非面临无法克服的原因,是不会轻易切换,因为切换带来的成本是巨大的。

以企业IM为例,企业在选定并部署一款IM软件后,往往需要与企业内部的各个系统(如ERP、CRM)进行集成,而集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切换另一款IM软件,那么之前所有的集成工作将会需要再来一遍,各方面的花费和损失巨大;并且,现有IM软件中的数据和资料的迁移也十分麻烦。

4、管理层决定VS自己做主
经过IT部门的细致考察之后,最终选择哪款应用,决策权在于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虽然不是最终用户,但却决定了一款应用能否在企业内成功部署并推广。

因此,管理层的需求也是企业应用应该关注的重点。

DING功能作为钉钉的杀手锏,在于它抓住了企业管理层让使命必达的诉求。

当然,这一做法也可能会引起部分员工的反感情绪,但钉钉选择了牺牲员工、优先满足管理层,因为管理层才是企业选
择IM软件的决策者和使用IM软件的推动者。

三、产品价值
可管可控VS崇尚自由
企业选择应用时非常看重对整个企业的管控能力,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如此,这点与个人应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