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合集下载

浙江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8.05.15•【字号】浙经贸技术[2008]273号•【施行日期】2008.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经贸技术〔2008〕273号)各市、经济强县(市、区)经贸委(经委、经贸局)、建委(建设局、建管局),省级有关部门:为完善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和指导,在总结第一批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征求专家和部分企业的意见,省经贸委、省建设厅共同对《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形成《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现将该办法印发你们,请各地贯彻执行。

附件: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厅二○○八年五月十五日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建设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建设行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建设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建立和规范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第53号令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立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的重要内容。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能力,创新业绩显著,在行业起重要导向作用的示范体。

省有关部门予以省级认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以此引导和推动全省建设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建设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2.29•【文号】主席令第82号•【施行日期】2008.07.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第三章企业技术进步第四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第五章科学技术人员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条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四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当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

第五条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工程研究中心章程

工程研究中心章程

工程研究中心章程工程研究中心章程以下是CN人才公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工程研究中心章程,欢迎阅读参考。

工程研究中心章程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规范公司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在公司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特定制本章程。

第二条建立技术中心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利用社会资源能力,推动公司建立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三条技术中心是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强化公司科学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第四条技术中心不以自身营利为目的,经费由公司提供。

技术中心应强调市场意识、整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技术活动,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研究开发水平。

第二章技术中心的职责第五条技术中心的职责:1、参与制定和执行公司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的规划和计划。

2、负责公司中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负责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形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3、参与公司有关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等重大项目的调研和技术论证工作;组织制定公司重大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计划。

4、协助组织召开公司级技术方案评审会和重大技术问题讨论会。

5、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社会科学和技术资源及国内外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二次开发;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载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6、负责收集、分析与公司相关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为公司产品和技术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1997]503号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科委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以下称新产品计划),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产品计划是一项政策性扶持计划,旨在引导、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方式,加速经济竞争力强、市场份额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第二章范围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型产品或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在结构、材质、工艺等任一方面比老产品有重大改进、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改进型产品。

第四条新产品计划优先支持下列范围的新产品(一)高新技术产品,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其他高新技术产品;(二)利用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成果转化的新产品,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能起重大促进作用的新产品;(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四)外贸出口创汇新产品,替代进口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化率在80%以上的新产品;(五)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新产品。

第五条下列产品原则上不在新产品计划中列项(一)常规食品、饮料、烟、酒类产品;(二)化妆品、服装、家具、小家电等日用产品;(三)用进口零部件(包括散件)组装的产品;(四)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国产化率低于60%的产品;(五)单纯为军工配套的产品;(六)传统手工艺品;(七)单纯改变花色、外观与包装的产品;(八)动、植物品种资源;(九)高能耗、污染环境的产品。

技术引进管理制度

技术引进管理制度

技术引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技术引进管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技术引进,是指通过购买、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条技术引进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需求;(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三)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四)创新提升,自主发展。

第四条技术引进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技术引进管理体系,规范技术引进行为,提高技术引进效益,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设立技术引进管理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技术引进工作。

第六条技术引进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制定技术引进规划和年度计划;(二)组织实施技术引进项目;(三)协调解决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四)监督技术引进项目的执行情况;(五)组织技术引进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应用。

第七条技术引进管理组织应当由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其中包括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的专家。

第三章技术引进程序第八条技术引进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确定技术引进的目标和内容;(二)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国外技术合作伙伴;(三)洽谈合作:与合作伙伴进行洽谈,明确合作内容、方式、费用等事项;(四)签订合同: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五)技术培训和交流:组织技术培训,促进双方技术人员的交流;(六)技术消化和吸收:组织技术人员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七)成果评价和推广:对技术引进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推广应用。

第九条技术引进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技术引进的内容和范围;(二)技术引进的费用和支付方式;(三)技术培训和交流的具体安排;(四)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五)技术升级和后续服务的安排;(六)合作期限和终止条件;(七)违约责任和相关争议的解决方式。

第4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第4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化形态及知
识形态。
5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进口技术的创新:所采用的技术 主体部分本身设计思想部分的主要内 容不是依靠正常的积累过程所获得的, 而是通过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快速 跳跃式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发 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即称为进口技术 的创新。
6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依靠进口技术促进经济外向化是发展 中国家经济振兴、实现赶超的一条捷径。 进口技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 了提高自身经济技术水平,提高自力更生 的能力,提高产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并最终建立起高水平的经济体系。
12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实现经济外向化国家技术活动的前沿 从历史经验看,走依靠技术进口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大多都属于经济比较落
10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归结起来:
进口技术消化吸收的功能就是通过
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提高
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而创新的功能则主要在于技术和产
品开发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族自身的
创造水平。
11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第三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创新的条件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第四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在技术引进发展战略中,对进口技 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技术引进 全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技术进口 国自力更生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1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第一节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 概念及界定
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概念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两种:
三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提高

《内燃机学》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内燃机学》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内燃机学》课后习题答案(第4版)第一章概论1-1.内燃机发明对工业进程的影响。

①内燃机的发明,既给传统的动力机械创造了新的动力源,又推动了一大批新兴工业产业(例如交通运输、发电、工程机械等)落地生根,在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包括石油炼制、钢铁、汽车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支柱,并推动很多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2.内燃机燃料和润滑油对内燃机技术进步的影响。

①内燃机的燃料众多,常见的有汽油、柴油、煤油、气体燃料等,不同的燃料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对内燃机的要求也不同,根据内燃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燃料,不仅可以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降低排放,还能带动内燃机新型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②内燃机内部的摩擦副众多,工作时的摩擦损失不仅会降低内燃机的机械效率,还会加剧零部件的摩擦,降低内燃机寿命。

采用润滑油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润滑,对于提高内燃机效率、延长寿命极为重要。

1-3.内燃机引进技术消化和吸收存在的问题。

国外内燃机于1901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随后中国的一些工厂开始借鉴仿制,经历了由单缸到双缸,由低速到高速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仿制和接受援建,成立了一大批内燃机骨干企业,内燃机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内燃机由仿制转为自主研制生产,由小批量生产转为大批量生产,功率大大提高,并逐渐在农业、发电、船舶等领域得以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内燃机行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合资企业出现,新型内燃机的研制受到重视,并逐渐融入了世界内燃机工业体系。

1-4.车用内燃机发展技术分析。

内燃机作为一种热动力装置,发明之初人们更倾向于它的动力性能与热效率,前期的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也主要围绕效率和动力性能展开,并逐渐对其他方面的性能进行优化。

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在燃烧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材料、机械加工、燃料、电控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其动力性、经济性、耐久性等技术指标的强化程度不断提高,满足了绝大部分固定和移动用途的要求,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分不开 ,这不仅要依靠本 国人 民的发明创造 ,而且 还有赖 于
从 国外 引进 适 合 本 国 国 情 的先 进 技 术 ,通 过 技 术 引 进 ,可 以 在较短时 间内、以较少代 价掌握 和赶 超世界 先进 水平。历史 表 明,技术引进是不发达 国家缩短 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赶超
发达 国家的重要途 径。当前 ,不仅发展 中国家引进 技术设备 , 即使是先进的发达国家也大量 地引进技 术或设备 。当前我国 大部分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 于国际先进水平 2 —3 O O年 ,我国 要在不太长的时期 内缩 小这一 差距的重要 途径 ,就是必 须把 技 术 引进 作 为经 济 发 展 战略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然 而 ,仅靠技术引进 而不注意 引进 技术 的消化吸 收 ,只 满足于停 留在引进技术 的水 平上而没有 进一步提 高和 自主创
核 心 专 利技 术 。
关 键 词 :技 术 引进 ; 企业 ; 自主 创 新 ;消 化 吸 收 中 图分 类 号 : o 4 多 年 来 ,我 国 大 规 模 引 进 国 外 先 进 技 术 ,有 力 地 推 动 了 产 业 技 术 更 新换 代 和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 企业 的 技 术 引 进 要 以增 强 自主 研究 开发 和 创 新 能 力 为 核 心 , 以企 业 基 于 市 场 需 文 献 标 识 码 :A 扩 大 生 产 能 力 ,提 高 市 场 竞 争 力 ,最 终 为 企 业 取 得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但 是 ,在 如 今 技 术 进 步 突 飞 猛 进 的 形 势 F ,如 果 技 术 引 进 后 仅 限 消 化 和 吸 收 ,那 么技 术 、经 济 的 发 展 很 难 持 续 下 去 。 消 化 、吸 收 是 自主 创 新 的 初 级 阶 段 ,对 引 进 技 术 的 消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马克思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there are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
CONTENTS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三种 模式;从具体创新方式上可划分为经验探索和对已有技术的延伸、科 学理论的引导两种。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
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17世纪。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
”,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 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 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 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飞跃发展,除了传统工业,还发 明了发电机、内燃机和合成燃料等,建立了新兴的电气工 业、内燃机工业和化学工业,因而在德国发生了第二次科 技革命。这也是德国利用英、法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

发达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经验与借鉴作者:吕达张志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辽宁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宏观管理、专项规划、服务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风险分析、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辽宁;启示[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6-0063-04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捷径,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与自主创新相比,引进成熟技术进行研究可节约大量的资金与时间。

日本的学者认为,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技术,是“借助巨人的肩膀前进”。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而言,大规模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创新成本,快速提供创新速度,在短时间内增加资本回报。

然而,技术引进只能解决时间和短期效率的问题,无法保证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引进国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体现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此,学习借鉴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促进辽宁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发达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从历史上看,除了英国之外,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无不经历了一个大量、充分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时期,以20世纪的日本和韩国为例,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实践及其共性策略1.发达国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践。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技术引进是有效推动技术进步的手段,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3.02.04•【文号】[93]国科发计字060号•【施行日期】1993.02.04•【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93]国科发计字060号1993年2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组建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作用,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组建工程中心,旨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

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技术支撑。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结合人才分流、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机构,使之成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出成果,出人才的主力军。

第三条工程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技开发实体。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一)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合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

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模式探讨

我国制造业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模式探讨
I t出II - e 1D 0
ojcv te f t ekasri 。t ae p ps nwptr fbop o hc r e f s l i t u 懿一 b teC l 8o h a o t e i aS r ew b p o h pr r oe a e a e o srtnw i po s e i ewt h l n ep o s tn a i h v sb h efl
维普资讯
2 0 / 总第 3 2期 061 0 4
商 业研 究
文章编号: 01 4X ( O )1 — 09 0 1 —1 0 8 2 6 0 05 — 3 O
雏国制造业技市引进后消化吸收檩式拣i
汪和平 ,钱省三
(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上海 209 ) 0o 3
Abta t Ma ua tr gi man id sr n C ia 8nt n leo o . tc n g a nrd co sa mp r n a sr c: n fcui i n ut i hn ’ a oa cn my e h dol titou t n i n i ot tpt n s y i c i a h,
中图分类号 :F 0 .;F0 . 474 4 36
文献标识码 :A
T eP t r fAb o bn w e h oo i n Chn s a u a trn n u ty h at n o s r igNe T c n lge i ieeM n fcu ig I d sr e s
et f h d a tgso h s I tr id sr ro o te av a e fC heemal i n n u n ut y船 alt t tr hyfl s— moea v tgs aes re l l t a p uy a v d a a e n clit d cin i p eessteso g ritn o dma e vrbly a r u t - t osse t ne e t a n uea it. no o h r n i n n i Ke r s ywod :ma uatr g asrt n pt m n cui ; bop o ; ae f n i t

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的通知》,有效进行技术创新工作,根据集团公司《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结合分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分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以下简称“分公司科研计)主要针对工程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划”试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课题.第三条科研计划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分公司科研开发计划由分公司总工程师负责,项目管理部归口管理,具体负责课题的审查、立项,组织课题的评审和验收,并对课题进行中间管理。

第三章课题的立项第五条课题的立项程序1、分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需要,于每年8月25日前上报下一年度的立项计划,将申请列入集团公司科研计划的项目填报《集团公司科技研发课题申请表》(表式1)、《科技研发课题论证报告》(表式2)和《科技研发课题申请汇总表》(表式3)。

在项目论证报告中,详细填写经费预算表.科技项目管理表式1,10为统一表式,在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上直接填写。

2、分公司项目管理部根据计划年度具体情况编制分公司年度科技研发计划及新立项目经费预算,报集团公司技术中心.3、对符合总公司申报标准的申请项目,经集团公司分管领导审批,上报总公司的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按总公司的有关规定办理.4、分公司科研计划课题实行课题合同制.分公司为课题委托方(甲方),课题承担单位为课题研究开发方(乙方)。

5、各单位列入集团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的项目的承担单位应与集团公司签订纵向科技合同《集团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合同》(表式4).跨年度项目需明确年度经费使用计划,合同一经签定,课题即告开题.第六条课题承担单位必须具备必要的课题实施条件,有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课题组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第七条课题承担单位应组成一个结构精干的课题组,必须在课题合同中明确指定承担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中途不得随意变更.第四章项目的实施与检查第八条各项目部根据分公司下达的年度科研开发计划与要求,结合本单位的施工、生产任务,按照《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认真落实.1、科技研发计划下达后,项目负责单位应制定本项目《科技研发项目实施规划》(表式5)和《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年度计划》(表式6),落实经费和科研组织机构及人员,组织研究任务的实施、协调与检查,并对项目的完成负组织责任。

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对策研究

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对策研究
7 %集 中在深圳和广 州。七是 中小企业 技术 引进 的活力 明显 0 不足 。八是政府统 筹协调作用不强 、行业协会参 与不足。
进技术合 同项 目 5 7项 ,合 同金额 8 70 3 4 8万 美元 ,列 上海 、 北京 、浙 江之后居全 国第 四位 ,占全 国的 4 4 % ;技 术 引进 .5 支出 6 46 . 4 3 3万美 元 ,占全 国 的 5 4 ,同 比增 长 4 % ,居 .% 8 全 国第 四位。二是技术 引进 的效益 高 、产 业升级 带动作 用 明 显 。改革 开放 3 0年 ,广东通 过持续大规模地 引进境外技术 和 资金 ,不仅使 经济总量 长期 保持全 国领 先 ,还 快速实 现 了产 业结构从 由轻纺工业 主导到 重化工 业 主导 、再 到 电子信息产 业主导 的历史 性跨 越。三是 引进技术 消化吸 收能力 强 ,出 口 创汇水平 高。长期 大规 模 、高水 平 、高 效率 的技 术引进 使科
品 出口导向明显 、技 术引进 效果好 ,但也存 在技 术引进的 自主性差 、资金投入 结构不合理、引进 结构和方 式落 后 等问题。文章 分析 了广 东引进 消化吸 收再创新现状特点与存在 问题 ,提 出了广 东中长期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 新 的战略 目 、重点领 域和 对策建议 。 标
关 键 词 :广 东 ;科 技 政 策 ; 自主 创 新 ;技 术 移植 中 图分 类号 :F 0 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 、经 济发展 环境 宽松 、综合经 济实力 强 等 自身优势 ,克服科技人才 基础薄 弱 、区域 发展水平 不平稳 等弱点 ,实现经济社会跨越 式发展的关键 。
规模 和对外 开放 水平 极 不相 称。 四是 资金 投 入结 构 不合 理 , 引进投入大 ,消化 吸收再 创新投入 严重 不足 。广 东企业 技术 创新水平领先全 国 ,但 企业 消化吸收 经费 与技术 引进 经费 比 例为 10 ,仅列全 国第 十二 名 ;高新技术 产业 领域 消化 吸 0 :7 收经费 占引进技 术 经 费 比为 34 ,低 于全 国 6 的平 均水 .% % 平 ,明显 低 于浙 江 2 . % 、山东 1. % 的水 平 ;与 国外 比 28 07 较 ,广东技术 引进 、消 化 吸收 的投入 比例 为 l .7,远远 :0 0 低于 1本 、韩 国 1 1 3 : 0的水平 。五 是技术 引进 方式 和结 构不

促进云南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对策建议

促进云南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对策建议
收稿 日期 :0 1 0 — 1 2 1 — 3 2
1 在 消 化 吸 收 环 节 重 模 仿 、 投 入 . 2 轻
尽 管 大 量 引 进 先 进 技 术 , 没 有 消 化 吸 收 形 成 技 却 术 优 势 ,造 成 长 期 依 赖 国 外 技 术 的被 动 局 面 ,导 致 企 业 掉 入 这 样 的怪 圈 , 引 进 — — 落 后 — — 再 引 进 — — 即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对 技 术 创 新 的 认 识 狭 义 地 理 解 为 只 是 与 一 个 新 产 品 、 项 新 工 艺 相 关 联 , 有 充 分 认 一 没 识 到 培 育 创 新 能 力 在 形 成 核 心 竞 争 力 中 的 作 用 。 另
外 , 业 认 为 再 创 新 成 本 高 、 期 长 、 险 大 , 而 积 企 周 风 因
11在 引 进 环 节 重 引 资 、 技 术 . 轻 在 承 接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过 程 中 没 有 正 确 处理 好 ,
引 进 技 术 与 招 商 引 资 的 关 系 , 引 进 项 目时 缺 乏 全 局 在
化 吸 收 再 创 新 增 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是 一 条 非 常 现 实 、
再 落 后 :能 力 越 弱 越 依 赖 , 依 赖 能 力 越 弱 。 样 的 现 越 这 象 反 复 循 环 , 业 深 陷其 中 。据 统 计 , 0 8年 , 南 企 企 20 云
业 技 术 引 进 经 费 投 入 和 消 化 吸 收 经 费 投 入 的 比 例 为
26 YNA JUN一 NNEGAU U KI
高效 的途径 。
性 和 前 瞻 1 考 虑 , 分注 重 引 进 资本 规模 , 而导 生的 过 从 致 引 进 的 项 目技 术 含 量 不 高 , 至 有 的 技 术 专 利 已过 甚 期 , 的 技 术 已 落 后 , 属 高 能 耗 、 污 染 技 术 已被 淘 有 或 高

浅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

浅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
维普资讯
中国经济 与管理 科 学
28业 济 糟 0工 经 0 5簟 年月 1
残 新 衣 备 钊 违 业 技 术 弓 道 、 倘 与 吸 收 I 绢
文/ 利军① 王
河 南 财 经 学 院 郑 州
4 0 0 502
摘 要 : 备 制造 业技 术 创 新 的关 键是 在 引进 基 础 上的 消化 吸 收和 再 创新 , 消 装 而
【 中图 分 类 号] 2 4 F 0
1 引 言 .
【 献 标 识 码】 文 C
【 章 编 号1 0 9 6 6 2 0 )5 0 3 -0 文 1 0 —9 4 (0 8 0 - 0 9 3
盈 利 能力 的指 标 甚 至 低 于 全 部 国有 及 规 场 、 际 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与 转 移 以 及 信 息 国
重 国 19 9 6年 的 4 | 、 国 的 3 . 3 、 有 限 的 , 复 引 进 现 象 屡 见 不 鲜 。 上 面 这 “ l9 英 7 3 日 比较 优 势说 “ 马 洪 等 等 人 的 “ 术 优 势 、 技
本 的 4 . 3 、 国 的 4 .6 、 国 的 些现 象并 不 能 说 明 西 方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中 说 ” 魏 后 凯 等 人 的 “ 业 集 群 说 ” 朱 高 峰 36% 德 6 4 韩 、 产 、 4 . %还有 一定 的 差距 , 53 目前 中 国装 备 制 的规模 经 济和 技 术创 新理 论 是错 误 的 , 等人 的“ 势 转 化 说 ” 朱 森 第 、 英 隆 等 只 优 、 郑 信 、 后 造 业面 临 的突 出问题 主要 表 现 为 : 企 业 能 说一 种理 论 对 于 不 同 的 国 家 具 体 国 情 人 的“ 息化 说 ” 董 必 钦 等 人 的” 发 优 大 这 等 还 对 不强, 小企业 不专 : 场 集 中度 低 ; 业技 具有 不 同 的适 用 条件 , 主 要 体 现 在 中 国 势说 ” , 有 的学 者从 制 度 改革 、 外 开 市 企 企 技 术水 平低 , 术创 新 能 力 弱 , 要 装 备 依 在市 场 化 程 度 、 业产 权 结 构 、 术 创 新 放 和 生 产 组 织 重 购 方 面 进 行 了 分 析 。 粗 放 型 的 重 工 业 化 模 以上 非国 有工 业企 业 , 且 这 一 差距 还 技 术 与制 造业 之 间 的融 合 , 出 中 国装 备

2021年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

2021年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

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司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推动科技为公司生产建设和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省、市以及集团公司科技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进步,是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和应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高新技术成果及其产业化,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提高等活动。

第三条各生产部门都应当贯彻科技兴企方针,在公司生产建设中优先发展科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企业发展的战略。

第四条建立以总工程师办公室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总工程师办公室是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

各业务部门都应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技进步工作。

第五条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增强员工的科技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

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大会。

第二章科技进步管理第六条公司根据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公司重大科研项目以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进行重大决策,应当充分征求和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

第七条公司实行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业务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并将科技创新工作列为重点问题。

各业务部门科长是责任人。

第八条总工程师办公室应围绕公司生产建设发展总体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第九条公司有关部门应配合总工程师办公室加强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

第十条各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在推进学科建设、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学术交流、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章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第十一条要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使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计划)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根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创新计划是山东省科技计划的主体计划之一,是在财政、金融引导支持下,吸收社会力量(包括人才和资金),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省级计划.第三条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和主体。

技术创新项目包括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涉及到的新产品开发、工业性试验、产学研联合、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大装备国产化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项目.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保证.第二章计划编制第四条计划编制依据(一)市场需求;(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三)国家产业政策;(四)国家、省技术创新纲要;(五)国家、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整体部署;(六)我省实际情况。

第五条计划编制原则(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二)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结合、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三)以产品为龙头、以工艺为基础、配套安排原材料、基础件、元器件以及相关的设备,形成系统配套性;(四)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等计划紧密衔接,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工作。

第六条计划选项条件(一)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应当是先进的,技术水平应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以上,产品应填补省内空白;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情景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二)项目承担单位应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要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或技术支撑单位),有配套的开发、生产条件及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有较高的资金信用等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靠进口技术促进经济外向化是发展 中国家经济振兴、实现赶超的一条捷径。 进口技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 了提高自身经济技术水平,提高自力更生 的能力,提高产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并最终建立起高水平的经济体系。
12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实现经济外向化国家技术活动的前沿 从历史经验看, 从历史经验看,走依靠技术进口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大多都属于经济比较落 后的国家或地区,例如韩国、巴西、日本, 后的国家或地区,例如韩国、巴西、日本, 都是战后从落后的经济中发展起来的。 都是战后从落后的经济中发展起来的。
9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三、优化、增值功能 优化、
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有利于优化产业结 构。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一国技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 果。技术经济的发展,一靠本国的技术力量,二靠 技术进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因素在生产 力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大,进口的技术通过消化吸 收,不但改变着产业结构的基础技术结构,为产业 结构的转换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且通过进一步的 改造创新影响竞争能力格局的转变,促进新兴产业 的兴起、夕阳产业的淘汰,使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 高度化、经济外向化发展。
19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进口方式。技术进口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 (3)进口方式。技术进口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技 术咨询、成套设备、单项机组、吸收国外直接投资、 术咨询、成套设备、单项机组、吸收国外直接投资、 交钥匙工程” 实践证明,在进口过程中, “交钥匙工程”等,实践证明,在进口过程中,软 硬兼顾,逐步过渡到以软件为主, 硬兼顾,逐步过渡到以软件为主,最有利于进口后 的创新开发; 的创新开发; (4)技术水平和技术进口来源。选择进口技术时, 技术水平和技术进口来源。选择进口技术时, 对技术水平的选择一般都遵循先进适用的原则。 对技术水平的选择一般都遵循先进适用的原则。技 术进口来源的选择主要是比较进口方和输出方的综 合背景及输出方的限制条件。 合背景及输出方的限制条件。背景选择应尽量选择 文化社会传统风俗较为相近的国家和技术, 文化社会传统风俗较为相近的国家和技术,这样进 口技术以后容易在进口方形成共鸣效应,也就容易 口技术以后容易在进口方形成共鸣效应, 被接受,对消化吸收和创新都有利。 被接受,对消化吸收和创新都有利。
1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第一节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 概念及界定
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概念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两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两种:
狭义说, 狭义说,消化吸收是指进口方学会并掌握进口技 术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 术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国家具体条件 予以改良,使之成为能有效实施目标技术的过程。 予以改良,使之成为能有效实施目标技术的过程。 例如:软技术来讲, 例如:软技术来讲,消化吸收主要是指了解掌握 进口产品(包括进口技术商品) 进口产品(包括进口技术商品)的设计和制造方 生产出符合合同各项指标的产品。 法,生产出符合合同各项指标的产品。
三 、 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是实现进口技 术增值的根本要求 技术的价值总是通过技术商品或技术产品 体现出来的。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 体现出来的。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技 术进口本身并不能带来增值。 术进口本身并不能带来增值。而依据技术进口 的增值理论, 的增值理论,如果进口技术以后不能实现进口 技术自身的增值,就无法带来经济的增值, 技术自身的增值,就无法带来经济的增值,那 么进口最终将归于一般的商品交换, 么进口最终将归于一般的商品交换,也就失去 了技术进口的特殊意义。 了技术进口的特殊意义。
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虽 然就整体效果而言从宏观上考察可以 体现为技术进步的一个可度量的变量, 但就其具体行为的实现过程而言却属 于企业的微观活动。
22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市场因素
影响进口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 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结 构和市场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23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技术进口各 环节,包括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 新,始终发生深刻的影响。就本质而言, 市场前景不但是进口技术创新的直接动 力,同样也是推动企业对进口技术进行 创造性消化吸收的根本原因。要用市场 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展进口工作,才能 不断推动进口后的创新热潮,
6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第二节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 功能
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 新有其不同于其他经济技术活动 的独特的功能。概括起来, 的独特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 有如下几方面: 有如下几方面:
7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提高的功能
技术进口消化吸收、创新所具有的提高功能: 一是提高技术进口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快速缩短 进口国在技术上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是节省预付资本,提高投资效率; 三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提高 产量及商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内外市 场竞争力。
25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市场运行机制。 (3)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是企业生产的市场导向问题, 是企业生产的市场导向问题,内向型经济下 的市场运行机制往往是畸形和不健全的, 的市场运行机制往往是畸形和不健全的,市 场的需求结构及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经 常处于扭曲状态, 常处于扭曲状态,这种状况往往使内向型国 家处于商品的短缺状态, 家处于商品的短缺状态,从而误导企业走外 延型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延型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企业既无技术进口 的动力,也无对进口技术的创新压力。 的动力,也无对进口技术的创新压力。
26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二)国家的宏观管理
技术进口战略,需要精心组织、认 真筹划才能起到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 目的。政府在对技术进口的管理方面,、创新
5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进口技术的创新: 进口技术的创新:所采用的技术 主体部分本身设计思想部分的主要内 容不是依靠正常的积累过程所获得的, 容不是依靠正常的积累过程所获得的, 而是通过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快速 跳跃式获得的, 跳跃式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发 生的技术创新活动, 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即称为进口技术 的创新。 的创新。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第四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在技术引进发展战略中, 在技术引进发展战略中,对进口技 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技术引进 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全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全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技术进口 国自力更生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国自力更生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2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广义说, 广义说,消化吸收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进步 过程,包括进口技术的运用 模仿、 运用、 过程,包括进口技术的运用、模仿、创新和 推广。消化吸收的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一般指技术进口 推广。消化吸收的初级阶段一般指技术进口 项目从无开始到按合同要求实现达产达标的 过程, 过程,该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全面完成技术进 口合同规定的各项要求,如产品性能、 口合同规定的各项要求,如产品性能、国产 化率、批量与产量等。消化吸收的高级阶段 化率、批量与产量等。消化吸收的高级阶段 是在全面完成初级阶段各项指标的基础上, 是在全面完成初级阶段各项指标的基础上, 将进口技术在同行业推广应用并不断创新, 将进口技术在同行业推广应用并不断创新, 进而与国内研究成果相结合, 进而与国内研究成果相结合,自主开发出同 类型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过程。 类型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过程。
在进口技术及选择时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加以 把握: 把握: 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 (1)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无市场决定了 一项技术进口的成败,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 一项技术进口的成败,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 分析市场的潜力, 分析市场的潜力,更要注意面对潜在市场进 口技术; 口技术; 技术生命周期。 (2)技术生命周期。每一类技术都有自身的 生命周期,要选择既有较大的创新余量, 生命周期,要选择既有较大的创新余量,同 时又能够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的技术加以进口; 时又能够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的技术加以进口;
3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界定 狭义的进口技术消化吸收强调对进 口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达产和仿造; 广义的进口技术消化吸收则强调对 进口技术的创新。
4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基于这样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把进口 技术消化吸收表述为: 技术消化吸收表述为:对进口技术 的运用、模仿、推广, 的运用、模仿、推广,它包括科学 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化形态及知 识形态。 识形态。
17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技术进口的影响 技术进口作为技术引进循环的起始 阶段,它对以后各阶段的影响是无法替 代的,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技术进口 的核心问题是进口技术的选择,进口技 术的选择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 进口后的使用和开发效果。
18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10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归结起来:
进口技术消化吸收的功能就是通过 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提高 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而创新的功能则主要在于技术和产 品开发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族自身的 创造水平。
11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第三节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创新的条件
13
第4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二、培育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技术创新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 的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已经日益为人们所熟 实践证明, 知。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往往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后劲起到重大的直接 影响。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