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红河哈尼族形成的地理基础-最新文档资料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 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 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云南省地图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与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玉溪市、普洱市相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848公里。
红河州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文献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
红河州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是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450万。
下辖4个县级市: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6个县:建水县、石屏县、绿春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3个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红河州人民政府驻蒙自市。
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分为山脉、岩溶高原、盆地(坝子)、河谷4部分。
红河大裂谷把境内陆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错综复杂;北部为岩溶高原区,山脉、河流、盆地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平缓,喀斯特地貌尤为突出。
该州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明显。
境内河流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
红河流域主要河流有红河、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牛孔江、盘龙江等;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泸江、甸溪河、曲江等。
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2种,如苏铁、金花茶等;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种,如长臂猿、金钱豹、绿孔雀等。
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铅、锌、镍、金、银、石膏、霞石正长岩、水泥用灰岩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图红河州主要景点有:1、蒙自市:红河州博物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陈列室、蒙自南湖公园、查尼皮、缘狮洞、新天地步行街、尼苏小镇、蒙自烈士陵园、周家旧宅、新安所古建筑群、万亩石榴园、法国租借旧址、法国花园、碧色寨火车站、绿翠潭、蒙自老海关陈列室、红河州体育馆、蒙自玉皇阁、蒙自小西湖;2、弥勒市:湖泉生态园、弥勒市东风韵景区、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小镇)、弥勒锦屏山风景区、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弥勒白龙沟风景名胜区、红河卷烟厂、张冲故居、云南红酒庄、熊庆来故居、虹溪石牌坊、金子洞坡崖画、绿崖庙、弥阳文昌宫、庆来公园、红万老寨(红万村);3、个旧市: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丫沙底温泉、尼格蓝色温泉、合田民俗村、戈贾森林公园、大屯海、龙园水上娱乐中心、金湖文化广场、老阴山、宝丰隆中西合璧式建筑、宝华公园、个旧云庙(个旧市博物馆)、鸡街火车站、冲子坡古矿遗址、蔓耗绿水河热带雨林度假区;4、开远市: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开远南洞、滇越铁路、开远大黑山、云窝寺、大庄清真寺、灵芝湖森林公园、开远幸福大草原、泸江公园、振东果园、开远长虹桥、归圣寺、西龙潭三教殿、开元发电厂旧址、红河七孔桥、开远腊玛古猿化石产地、九天阁、马街文庙;5、元阳县:元阳观音山、箐口梯田、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螺蛳田(牛街)、多依树梯田、普高老寨、元阳哈尼梯田、龙树坝梯田、倮马点梯田、爱春景区、箐口哈尼民族民俗村、胜村乡、元阳牛角寨景区、新街镇(老县城)、哈播村、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6、石屏县: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石屏焕文公园、郑营村、来鹤亭、石屏文庙、石屏袁嘉谷故居、文献楼、石屏古州衙、石屏生态杨梅园、企鹤楼、石屏火车站、洄澜桥阁、龙大田故里、胡桥、石屏陈氏宗祠、秀山寺、准提阁、石屏善觉寺、海朝寺碑;7、建水县:建水燕子洞、建水文庙、建水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建水学政考棚、纳楼长官司署、建水古城、绵羊冲水利风景区、建水古城小火车、建水文笔塔、朝阳楼、朱德旧居陈列室、建水张家花园、滇南大观园、小桂湖(洗马塘)、金临安茶苑、建水风景名胜区、建水福东寺、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8、红河县:哈尼梯田、撒马坝梯田、迤萨古镇、阿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普春村、桂东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作夫民族特色村、浦玛村、大羊街乡哈尼村、红河马帮古城、他撒梯田、俄垤水库梯田、杨柳梯田、甲寅文星阁、个碧石铁路公司旧址、赤瑞湖、甲寅乡他撒十二龙泉;9、金平县:营盘山抗日工事、金平县烈士陵园、拉灯旅游景观瀑布群、勐拉温泉、马鞍底蝴蝶展览馆(马鞍底蝴蝶谷)、金水河口岸、西隆山自然保护区、金平乐善桥、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标水岩村)、迁城所摩崖、普洱民居、勐桥万亩蕉林、普洱温泉、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10、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城子古村、泸西花海、吾者温泉风景区、泸西阿拉湖、泸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杨梅山、泸西万寿寺三佛殿、钟秀山公园、泸西文庙、九溪山、紫薇公园;11、屏边县: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珍珠洞、莲花洞石窟、白河温泉、屏边烈士陵园、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玉屏大榕树、石洞村溶洞、灵宝禅寺、阿季伍火山口;12、河口县:河口南溪河漂流、花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孤山洞遗址、古炮台遗址、河口烈士陵园、河口邮政局旧址、河口海关旧址、戈浩避暑山庄、河口对讯督办公署旧址、中越铁路大桥、河口口岸;13、绿春县:东仰风情园、黄连山、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绿春县博物馆、禹门寺、腊姑和铜株德玛梯田景区、苏铁自然保护区、二甫边境美丽云海、李仙江、阿罗欧滨景区。
历史趣闻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导语: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
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仅汉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其中集中连片的达上万亩,从山脚到山顶级数高达3000多级。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用水的独特方式,对森林的深刻崇拜,以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
文学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特点。
哈尼族与其它各民族平等相等,和睦共处,这种人与人和睦相亲的特点,也是红河哈尼梯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梯田的杰出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它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日益加快和信息时代到来
生活常识分享。
《红河讲座》课件
旅游服务与设施
总结词
可持续旅游发展
详细描述
红河的旅游服务与设施注重可持续旅游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促进旅游业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
绿色的旅游环境。
05
红河的民族与民俗
民族构成与分布
彝族
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建水、石 屏、弥勒等地,人口数量也较 多。
红河地区在古代时期宋等朝代的统治。
近代时期
现代时期
近代时期,红河地区经历了外来侵略和殖 民统治,但当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反抗和斗 争的精神。
现代时期,红河地区经历了政治、经济和 社会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繁 荣的地区。
气候特点
红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 燥。
红河地区的气候受地形影响较 大,上游地区气候较为寒冷潮 湿,而下游地区则较为温暖干 燥。
02
红河的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古代时期
红河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人类文明可以追 溯到新石器时代。
河。
红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 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和
交通枢纽。
地形地貌
红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红河上游地区主要为峡谷地貌,水流湍急;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较为平坦。
红河流域内还有许多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产 和生活用水。
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率
红河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但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
哈尼族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
哈尼族1、分布: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2、族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3、语言: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差异很大,故不能互相通话。
4、文字: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历史: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6、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7、艺术: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等。
【白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把乌】把乌是哈尼族独有的乐器,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8、风俗: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各类风俗仪式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
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
9、生产生活:哈尼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
1995年,法国人类学 家欧也纳博士来元 阳观览元阳老虎嘴 梯田,面对脚下万 亩梯田,欧也纳博 士激动不已,久久 不肯离去,他称赞: “哈尼族的梯田是 真正的大地艺术, 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而哈尼族就是真正 的大地艺术家!”
每年十月年的时候,还要举行一个有着千年 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哈尼长街古宴。 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占87.8%,是全国哈尼 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这里每年都举办的长 街宴被称为“天下第一宴”、“世界最长的宴席”, 届时来自海内外上万名游客都会参加。绿春 哈尼长街宴于2008年以3050桌全长4000米 被上海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长的宴席"。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 开垦梯田。有十月年 (扎勒特节)、六月 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 分哈雅、碧卡、豪白3 种方言,各方言中又 包含若干种土语。哈 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 族的文字,1957年创 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 础的拼音文字。
民俗民居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
“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被评为云南 2008年度民族团结盛会”
2008年云南省,评选出 “十大民族团结盛 会”哈尼长街宴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哈尼人民的盛会,但它更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参与和欢庆的节日。这是各民族 相聚一堂,载歌载舞,让彼此更熟知与关注 的节日,是一个和谐与美好的日子。 长街宴以魔披敲击的神鼓而开始,哈尼人的 音乐中鼓占有重要角色
哈尼服饰
由于哈尼族有十多个支系,哈尼族历史上没 有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服饰,因此在服装上在 呈现出了支系服饰的差异性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 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辅以红色,金色,粉色 等颜色,并配有银饰
关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关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彝族的调查提纲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一、准备阶段1、选择调查点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2、熟悉调查点情况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
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
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最新推荐】红河县简介-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河县简介篇一:红河县简介红河县简介: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县境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元阳县和绿春县接壤,北面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西邻思茅市墨江县,西北面与玉溪市元江县相连。
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瑶等各族人民。
红河县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明代属临安府的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溪处甸、亏容甸土司区。
民国时期推选区乡制设石屏县第六区,区、乡制与土司制长期并存。
1950年设红河县,1957年隶属红河州。
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狭窄,地势中部高,南北低。
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1X米之间,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
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十分明显。
红河梯田——这里的梯田多彩多姿,例如撒马坝万亩梯田气势磅礴,无比壮观,但相比元阳梯田秀美略有不足。
但是红河梯田光影非常丰富,适合全天候摄影。
最适合自驾,随走随拍,不像元阳其实就只有那么几个景点可拍。
一、交通昆明——红河、石屏:中午13:10分,昆明南窑汽车站(机场到南窑站出租约40多元)二、住宿红河县城宾馆多,但去各个景点还是偏远一些,可以住宿在甲寅和宝华乡,都有旅馆的,住宿条件不错。
三、景点在红河县拍摄梯田最好自驾或在红河县租个车,各乡的沿途中拍摄梯田的点较多,我认为较为不错拍摄地点大致集中在洛恩、宝华及甲寅乡三个乡。
其他地区也不错,但道路较为崎岖,因为时间关系这次也是围绕着这三个乡拍摄的。
其中一天住在宝华乡的彝人旅馆,被褥非常干净,很舒服,有效的补充了我的睡眠。
宝华乡的集市很是热闹,全部都是身穿民族特色的服装,非常原汁原昧。
喜欢人文的绝对不能错过。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在中国云南南部红河州有一个勤劳而又奇特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常年居住在哀牢山的半山腰。
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着大自然,用辛勤的汗水依山开垦了几十万亩奇特的灌水水稻田,成为中国农耕作业的一大奇迹,哈尼人因此被称誉为“山的雕刻者”。
当你走进半山腰的哈尼村寨的时候,举目四望,村后高山上的茂密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层层梯田环绕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的田埂密如织网。
从上望下去,一块块小稻田犹如一面面镜子,银光闪闪,十分壮观。
哈尼人的灌水梯田到底神奇在那里呢?我们先从那里的水说起。
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
在哈尼人的梯田里,水以十分奇特的方式贯穿于他们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
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被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顺着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再以梯田为渠,流入下一块梯田,就这样缓缓流动,长流不息,最后汇入了谷底的江河湖泊。
而后,水又在独特的立体气候作用下重新蒸腾为云雾,储藏于高山森林。
哈尼人的梯田就是这样建在哀牢山南段红河和腾条江峡谷海拔300米至1900多米的大小山坡上。
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完美地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再说施肥。
“流水施肥”也是哈尼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而独一无二的做法。
在内地和平坝(平坦地段)地区,稻田灌满了水以后一定要就关田保水,以免所施肥料和稻谷用水流失。
哈尼人则是利用高山流水循环施肥。
首先是让来自深山老林的大量腐殖质和人畜粪便顺流而下,自然施肥;二是村中有一个大水塘,家家也有自己的小水塘,平常肥料都积存在这里,插秧时节搅拌池塘,肥水就顺沟而下,流入梯田,只要告诉别人家关闭水口,就可以用自家的小肥塘单独冲肥入田, 即所谓的人工“冲肥”。
哈尼人的年份也是以水稻的种植周期而定的。
每年的二月份开始耕田并给梯田灌水,五月插秧,九月收割。
大面积的梯田,丰厚的稻米,哈尼人从未尝到过饥荒的滋味。
哀牢山区独特的立体气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生态系统,灌水梯田十分依赖于独特的自然条件。
红河州的地质概况
红河州的地质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全州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哀牢山系,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壳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形成了以高山深谷、山川间布为主的地形特点,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金平县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3074.3米,最低处为河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的汇合处,海拔仅76.4米。
州域中、北部地区以构造侵蚀、溶蚀作用为主,形成中深切割的岩溶中山山地与山间盆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区;南部地区则以构造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形成深切割的高中山与河流峡谷为主的地形地貌区。
全州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脉、岩溶高原、山间盆地(坝子)、河谷四大类型。
山脉主要分布于南部,属横断山东支哀牢山系及无量山系,海拔1000~3000米,山脊耸立,陡坡纵横;岩溶高原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地区,海拔1700~2700米;地形峰峦叠起,坡度较大,山间盆地海拔1100~1500米,地形较平坦,面积48.5~319平方公里;河谷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的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沿岸,海拔200~1200米,河谷横断面呈“V”字型,谷坡陡峭。
2、气候特征:全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
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
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为2508.1毫米,其中金平县分水岭老林地区年降雨量最大达3471.1毫米,个别年份最高达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12.4毫米,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257.2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144.7毫米,与山区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单点暴雨集中,强度大的特点。
红河州情简介
红河州情简介红河概览【地理地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北部与昆明市紧靠,西北部与玉溪为邻,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西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848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
红河州3.3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在10多亿年前,曾经是寒冷冰川、汪洋一片。
经过地壳的激烈运动,几度升降,至3000万年前方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境内山峦纵横,河谷深切,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也是云南省海拔最低点。
境内以红河为界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山地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85 %。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
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个旧市、蒙自县、建水县。
【建州历史】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汉、东汉王朝在今红河州地区设置牂牁郡和益州郡,开始实施对红河地区的管辖。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
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
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后,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五万多各族群众在蒙自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自治州成立的第二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
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
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蒙自的庆典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中国哈尼阿卡网---哈尼族概况
中国哈尼阿卡网---哈尼族概况源流一、族源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哈尼族的口碑传说:公元前3 世纪,哈尼族的祖先“和夷”居住在今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所源出的连三海周围,或大渡河与金沙江交汇地区。
后因战乱等原因,居于此地的和泥、哈尼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的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昆明一带,再往南迁至滇东南地区;一条自滇西北南迁。
据考察,公元 7~8 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 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二、族称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公元9 世纪进入西双版纳后的哈尼族,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被称为“卡戈”,即“奴隶”。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哈尼族默认了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自称“阿卡然”,雅尼只在传统节日仪式中使用。
汉族也借用傣语的卡音称哈尼族为“阿卡”。
1953 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爱尼”,即“兄弟”之意,并且整个西双版纳的雅尼都统称为爱尼族。
后来国家正式组织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角等支系,以前两种称谓人口较多。
三、人口全州哈尼族人口 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32840 人,占全州总人口的 14.4% 。
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有 60314 人,占全州总人口 16.59% ,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有 113761 人,占全州总人口 17.59% ,其中景洪县 38082 人,勐海县 49534 人,勐腊县 26145 人。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有 154396 人,占全州总人口19.38% ,其中景洪县54429 人,勐海县59726 人,勐腊县40241 人。
红河风土,琴弦道情
红河风土,琴弦道情红河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
红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孕育出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琴弦道情。
红河地处云南高原,在青藏高原与低地的过渡区,形成了特殊的地形,如山岭、峡谷、盆地等。
因此,红河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都比较特殊,这也决定了红河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彝族是红河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是红河的土著居民。
除彝族外,红河还有哈尼、壮、苗、傣、回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各自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又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在红河地区,彝族妇女在某些传统节庆活动中,需要用手工织制的锦缎来裹身,并辅以复杂的饰物和头饰。
而哈尼族则以梯田耕作和纺织技艺著名,同时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民族音乐和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彝族的“摆手舞”和“银钩舞”就是地道的彝族舞蹈,而哈尼族则有“马街大会”和“哈尼竹竿舞”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
这些舞蹈中,既有表现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又有表现生活、生产、祭祀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此外,红河的民族音乐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那些古老的歌谣、吟唱、弹唱和管弦乐器的演奏,都在历经千年风雨后,被红河地区的民族人民保留了下来。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地方曲艺,如彝族花灯戏、哈尼木偶戏、壮族花鼓戏等。
这些民族曲艺几乎都集中在民俗娱乐、祭礼习俗等方面,往往是民众的欢聚之所,也传递着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红河的风土和文化,以及琴弦道情,是红河多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个独特的地方不仅存留了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也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民族的生活面貌。
今天的红河在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更多的新元素和传播新文化。
从而塑造出更丰富多彩、更鲜活生动的文化景观。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导游词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导游词??提到我的家乡红河,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那绝对是被誉为“真正的大地雕塑”的红河哈尼梯田啊!红河哈尼梯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
而最具代表性的呢就当数元阳哈尼梯田了。
聪明的哈尼族祖先选择在山坡上建造村庄,那里有充足的水和温暖的阳光。
村子的顶部是茂密的森林。
作为哈尼族的水源,该村的底部是梯田,为人类生存提供食物。
业余时间,哈尼族人喜欢泡一壶醇厚的普洱茶,坐下来喝茶聊天,以缓解农业的疲劳。
他们崇尚黑色,喜欢用自己编织和染色的蓝色和黑色土布做衣服。
男人通常穿笔记本电脑和裤子,而女人则穿无领上衣和褶皱裙子。
你知道我们哈尼族是如何选择一个勤劳健康的女孩的吗?第一、我们看她的屁股黑不黑!我们哈尼族姑娘穿的是短褶裙,在田间地里劳作的时候是要弯腰的,屁股向上抬,经太阳一晒就黑了,那屁股越黑是不是就证明她越勤劳了。
其次,让我们看看她的屁股暴露了多少。
因为我们哈尼族女孩在裙子上戴着银饰品和银项链。
当有更多的银饰品和银链时,它们会从裙子上掉下来。
然而,我们都知道银有除湿、祛病和保健的作用。
当我们哈尼族女孩戴上银饰品和银链时,我们可以有效地去除在田间工作多年所产生的水分。
这女孩不健康吗?千百年来哈尼人民崇拜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将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个要素,和谐统一,科学又实际,既解决了吃饭生存问题,又使环境得到了保护。
1300多年以来,这个生态系统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壮族、汉族等等世居民族,各民族互帮互助,成为了红河哈尼梯田一道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说到这儿,可能大家又会有疑惑了,我们这么多民族是怎样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呢?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有很强的梯田文化,还因为在享有“滇南邹鲁”美誉的红河建水,有中国第二大孔庙,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在这种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各民族可以友好交流,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红河哈尼族形成的地理基础
一、哈尼族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
(一)人口基础的奠定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哈尼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经历了两次区域性人口过剩期: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哈尼族先民迁至安宁河流域及大渡河流域,高出生高死亡的人口生产有力地促使哈尼先民结合成社会集群,从事群居生产生活,哈尼族人口增多壮大了族群,也增加了对生存环境和区域环境容量的需求,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部落联盟发生冲突。
②迁居今天滇池地区,哈尼族先民凭借尤为精好的耕作技艺使哈尼族人口得以快速膨胀,滇池成为人口稠密区。
为争夺资源,在滇池地区哈尼族与当地氏族部落发生过大规模械斗,遭遇灭族的危机,人口锐减,最后分多路迁居至滇南哀牢山区。
初到哀牢山时,哀牢山脚被当地土著民族所耕种,只能迁徙驻扎在半山腰,此次定居奠定了哈尼族稳定的生存环境。
人口缓慢恢复发展,劳动力日益增多。
(二)农耕技艺的巩固与发展
哈尼先祖―古羌族,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游牧至青海西宁后,开始由游牧生活进入种植玉米、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为主的游耕生产生活类型。
此时,哈尼族农耕萌芽产生,在这里哈尼族先民学会了简单粗放的耕作技术。
秦献公时期秦朝大举进犯邻
族,迫使哈尼先民流迁至川西北高原与青海南部高原桦合之纵谷地区。
随后沿沟谷进入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流域等地区,开始定居农耕生活。
西汉时,居住于这里的哈尼族先民已经开始种水稻。
并对田和地,以及种植规律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定居农耕生活使哈尼族积累了一些早期水稻种植经验,从安宁河流域进入洱海湖滨,昆明坝等地区后,优越的农耕资源和气候条件,极有益于农业生产。
且这些地区为较早开发的地域,有农耕氏族部落居住,哈尼族祖先的迁入,学习坝区成熟的生产经验,提高和改进了原有的农耕技术。
(三)兼收并蓄的水稻作物基础
云南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的
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尤其是滇西南地区。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哈尼族长期迁徙,累积保存了大量传统稻作品种,进入哀牢山定居后丰富了当地稻作品种多样性。
云南省农科院徐福荣调查分析发现,云南有滇西南、滇南、滇东南稻作品种多样性分布中心。
滇东南稻作中心的形成与哈尼族迁徙有关系。
二、地理环境对哈尼族先民迁徙的影响
云南地理位置正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终年温暖,滇中地区更以“四季如春”的气候著称。
远古时期,云南的气候更优于现在,为人类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新石器时期人类的
活动分布遗迹与水资源关系密切,多为相伴随或重叠出现。
云南丰富的水系分布,为人类在生活地域上的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说明云南既适合于人类产生,又适合于人类生存和扩散。
河谷多成为民族迁徙的天然通道,由北而南的迁徙流动,有利于哈尼族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
哀牢山横贯南北把云南分为东、西两大高原区,在山谷间夹杂着诸多的山间平地―盆地,有河湖相依,为农业开发创造了条件,而在广大的山区,原始的畜牧业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部地区坝子分布密度上多于西部,这种分布特点就容易形成东部定居农耕生产区,西部则易成为游牧经济区,这就是民族分布情况的地理环境形成原因。
三、哈尼族形成的现代地理基础
(一)哀牢山自然环境对哈尼族的影响
滇南哀牢山是云岭山脉的南延分支部分,与红河相伴从西北向东南绵延千里横贯云南,成为滇东高原和滇西横断山纵谷地带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
哈尼族聚居于该线哀牢山南端,此地区红河支流众多,地貌切割发育显著,山势高大雄伟,地貌复杂多样,此类地形地貌在“万邦时代”及其前后历史时期,成为具有原始经济活动和原始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各个人类类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地理基础。
(二)哀牢山自然环境与哈尼梯田的关系
哀牢山和红河处于滇东和滇西两大高原地貌类型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区兼具滇西山高谷深,垂直纵比降大,滇东高原边缘
破碎的特征,同时受西南印度洋季风、东南太平洋季风交错影响,体现出云南区域性特征明显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立体气候。
哀牢山“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民谚生动注解了哀牢山典型的立体气候。
这一气候特点决定了哈尼族“梯田―村寨―森林―河流”的生态景观分布格局。
在区域小循环内,山脚河水和田水以蒸发―凝聚―降水,贮藏于山顶的森林,汇为溪流,循环往复于山谷间。
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天然灌溉条件。
哈尼族利用这一优势,开渠引水,自上而下的灌溉层层梯田。
最后回流于江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哀牢山土壤类型多样,粘性较强,以黄壤、红壤,深棕色森林土为主,为垦筑梯田及水稻种植创造了土壤条件。
(三)文化环境对哈尼族族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共同的语言形成必须有产生的需求和条件。
共同语言形成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大关系,地形条件和处所决定着人群间相互交流的困难与否。
哈尼族居住于半山腰,过着孤立的自己自足的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决定了其与他族的语言文化交流贫乏。
落后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自然环境的敬仰和感恩,使得哈尼族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形成了人土相依的经济关系。
崇尚农耕的社会风尚,在山区开荒拓地、开沟引水,逐级修筑梯田。
把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修筑为层层相叠,绵延不绝的良田,把山区改造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四、结语
哈尼族是以北方古羌族后裔为主体不断流迁至云南哀牢山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在与从东部迁来的汉族融汇形成的哈尼族主体民族。
在长期迁徙中哈尼族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农耕,最后定居于哀牢山进行山区农耕种植。
迁徙过程中凭借着哈尼族的勤劳智慧借鉴、学习、完善了稻作农耕技术,随着社会的稳定,哈尼族在哀牢山因地制宜的开发出了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