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忠诚于党的音乐教育事业——纪念曾雨音先生百年诞辰
追忆贺绿汀先生:不朽的功勋,伟大的品格
贺绿汀与音乐家朱践耳、曹鹏等在一起贺绿汀荣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贺绿汀与作家巴金在一起近两个半天的时间,他说,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不是某个人或特稿13他仍然具有高瞻远瞩的宏观理性的创意,八十多岁的高龄不辞辛苦、脚踏实地地进行调查研究,落实各项工作。
在上海他亲自找到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商谈,决定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市教育局联合建立上海市中学、小学、幼儿园课堂音乐教育改革研究会,并且亲自担任会长。
他还在福建、湖南等地作报告,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鼓励中小幼教师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
一次全国中师音乐教材研讨会在福建召开,八十多岁的老院长知道以后与编写组一起去福州,参与整个会议,接着又不辞劳苦跟着登山涉水到丽水、南平等地进行实地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音乐会特稿14贺院长在耄耋之年还锐意改革,大胆提出引进,并且使之与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兼收并蓄国外优秀成果的国民音乐审美文化基础教育的体系。
他派人去德国与奥尔夫基金会联系,邀请专家来上海上课。
当时以陈蓓蕾、张瑞华、孙幼黎等为代表的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老师,借鉴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贺绿汀与音乐家孟波等在一起贺绿汀拉起他在延安革命时期使用过的小提琴给家人听向国家和人民负责。
我的方针就是依靠教师和同学办学,凡事都经过大家商量,根据当时国内音乐界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作出实际可行的贡献。
”从此他为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广为招贤,聘请国内外有声望的音乐家来院任教,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
他团结依靠教师,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提贺绿汀与家人的合影终于跻身于国际一流水平音乐院校的行列。
父亲一生都立志于音乐创作和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他把上音看得比家都重要,虽然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受迫害打击,但他身上始终背着“上海音乐学院”不放手!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还是经常听他说:大学的操场、附中的教学用房、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和职工的住房、要抢救民族民间音乐……父亲离开我们已24年,我们。
星海音乐学院:星海精神是不朽的旋律
星海音乐学院:星海精神是不朽的旋律作者:水泽木兰来源:《小演奏家》2017年第02期校训:求真、尚美、崇德、敬业。
主要院系: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等。
知名校友:郑源、金莎、王雯、欢子、周笔畅、余俊逸、刘惜君、周亮、冯文乐等。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听到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时,总让人激动不已。
1939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冼星海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写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星海精神。
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
1981年6月,广州音乐学校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海纳百川的姿态,兼容并蓄的精神星海音乐学院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兼容并蓄的精神,无论是高雅音乐还是通俗音乐,无论是民乐还是西洋乐,都能在星海音乐学院找到发展空间。
星海音乐学院以音乐与舞蹈学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
目前,学院共设有音乐学、作曲、现代音乐、流行音乐、舞蹈、乐器工艺等十七个系,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等音乐学校和培训中心,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四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及舞蹈等各个领域,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
学院的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特色专业,钢琴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音乐表演是广东省重点专业。
岭南大地,钟灵毓秀,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家辈出,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
星海音乐学院被誉为“音乐人的摇篮”,它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是星海精神的延续者。
砥志研思悉学术 内外兼修厚德行
砥志研思悉学术内外兼修厚德行作者:杨婷婷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10期钱亦平1946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
父亲钱仁康先生是钱亦平的启蒙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她终身受益。
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毕业后,1965年直升至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现音乐学系)本科,五年后毕业。
随后就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记者。
1979年,正值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第二年,钱亦平追随父亲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生,成为钱仁康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生。
在读期间,钱亦平系统学习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为后半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2年6月,钱亦平以论文《再现的结构功能与表现功能》高分通过答辩并留校任教。
钱亦平始终认为,教学必须与科研相辅,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断出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因此在留校任教几年后,钱亦平继续学习深造,1990—1991年远赴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品分析,师从瓦莲金娜·尼古拉耶夫娜·赫洛波娃教授。
在莫斯科学习期间,钱亦平在父辈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将前调性和后调性时期的音乐作品囊括至目前的研究范畴中,出版了诸多译文,例如《刻意求新的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的曲式分类》《音乐内容研究是21世纪的科学》《古拜杜林娜1/4音体系、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器而作的〈音乐〉》等,个人研究论文有《古拜杜琳娜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精确设置精心雕琢——古拜杜琳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等。
在回国后的教学、科研生活中,她带领学生们继续推进着古拜杜琳娜研究,她的研究生中有四篇学位论文都专论古拜杜林娜的作品。
她总说:“搞科研工作要具有‘吃不香饭、睡不好觉’的一股劲,怀着如痴如醉的态度,才能投入其中,取得成果。
”已过古稀之年的钱亦平在音乐研究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音乐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音乐之路上,钱亦平凝神科研,继承了父亲钱仁康先生“既能博大又能高”的治学之道,钻研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体裁学、曲式学等研究领域,迄今出版专著以及教材十余部,涉及的领域有音乐分析学、音乐史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等。
“思政+音乐”,让爱国歌声溢出课堂
“思政+音乐”,让爱国歌声溢出课堂发布时间:2023-02-08T09:03:11.4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月总第421期作者:王婕[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汕头515000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红色歌曲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乐以化人,曲以载道,为探索课程思政与中职公共艺术 (音乐)课堂教学协同融合,增强音乐课堂在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的教育功能,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思政+音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红歌、诵唱红歌,以此激发更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爱国歌曲传唱的思政意义传唱红歌,是传承发扬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那段峥嵘岁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歌曲中蕴涵的课程思政元素非常多,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挖掘,进行分主题指导。
1.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党史教育。
在音乐课堂中,我不仅教授学生唱响红歌旋律,同时也要唱出红歌的历史内涵,掌握歌曲背后的历史,认识国家发展历程。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中,每一句朴实的歌词都道出了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的心声。
“她辛劳为民族,她一心救中国,她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就是百年党史的典型素材,从歌词就能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程。
“她坚持抗战八年多,她改善了人民生活,她建设了敌后根据地,她实现了民主好处多……”在中华民族面临一个又一个的生死关头,她领导着我们万众一心,领导着我们勇敢地争取民主独立,抗战胜利后又引领着我们不断地继续前进。
传唱时,学生跟随激昂的旋律、富于感染力的歌词,激发了中职学生对党的感恩之情。
萧友梅抗战时期音乐教育思想
萧友梅抗战时期音乐教育思想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家危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黑暗。
在这个时期,文化教育成为了国家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在抗战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的思想不仅改变了当时音乐教育的方向,也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1. 强调音乐教育的实用性萧友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不该只停留在纯粹的艺术追求上。
在抗战时期,社会需要有更多具备实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同样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因此,萧友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音乐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2. 倡导民族性音乐教育受当时国际局势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中国的音乐教育呈现出西化趋势,忽视了中国的民族音乐。
萧友梅认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具备中国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她在教学中尝试将传统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推崇学生的主体性萧友梅认为,学生是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方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支持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她尝试让学生参与音乐作品的演奏和创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总结萧友梅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家,在抗战时期的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她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民族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当时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方向,对后来的音乐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记我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肖友梅先生
2 0 NO 1 08 4
—பைடு நூலகம்
; I。 tn e l n v I rd —n a。 H a
文 史 研 究
记 我 国近 现 代 专业 音乐 教 育 的 开 拓 者 肖友 梅 先 生
王 丹
( 西华师范 大学音乐 学院 四川南充 6 7 0 ) 3 0 2
在 我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上 ,肖友 梅 先 生 是 一 位举 足轻 重 的 人 物 。他 是 我 国最 早 系 统 的 、 多方 面 专 攻 音 乐的 留学 生 ,曾 留学 E 本和德 国。 1 以论 文 《 七世 纪以 l 6年 91 十 前 中国 管 弦 乐 队 的 历 史研 究 获 莱 比锡 大 学 哲 学 博 士 学 位 ,成 为 我 国第 一 位 由 中 国 人 用 外 文 写 成 的 系 统研 究 中 国音 乐 历 史的 学 术专 著 。 自 1 2 0年 学 成归 国后 , 9 立即 投 身 干 我 国音 乐 教 育 事 业 ,先 在 北 京 主 持 北 京 女子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音 乐 科 和 北 京 大 学 附 设 音 乐 传 习 所 ,同 时 也 组 织 了 我 国 第 一 个 管弦 乐队 并 亲 自担 任指挥 。 1 7年 , 2 9 肖友 梅 到 上 海 创办 了我 国第 一 所 音 乐 学 院 上 海 国立 音 乐 院 ,先 后 担 任 教 务 主 任 ,校 长 等职 务 , 承担 了多 门 专 业课 程 的 教学 。 并 2 0年 来呕心 沥血 , 极尽操 劳 , 至 1 4 直 0年 9 溘 然 长 逝 。他 的 不 懈 努 力 ,为 我 国近 现 代 音 乐 教 育 的 发 展 ,特 别 是 建 国 以后 音 乐教 育 的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人 们缅 怀 他 的 功绩 , 盛赞 他 的 品格 , 他 为 中 国近 现 代 称 “ 乐 之 父 ” “ 乐教 育 之 父 ” 音 、 音 。 1 世 纪末 期 以 来 , 国主 义 列 强 加 紧 9 帝 了 对我 国 的 掠夺 和 瓜 分 , 起 了我 国人 民 激 的 义偾 和 反抗 。废 除 科 举 、兴 办 学 校 、 学 习 西 方 的 科 学 文 化 成 为 当 时 势 不 可 挡 的 社 会潮 流 。 五 四运 动 以 后 , 帝 、 反封 建 , 反 追 求 民 主 、 向 往 自 由 的 时 代 精 神 成 为 进 步 爱 国 人 士 的 心 灵支 柱 ,中 国迫 切 地 需 要 创 立 新 思 想 、 发 展 新 文 化 。 在 音 乐 领 域 中 , 创 建 专 门 化 的 音 乐 教 育 成 为 当 务 之 急 。 一 批 学 成 归 国 的 知 识 分 子 成 为 担 当 历 史 重 任 的 先 锋 。其 中 ,肖友 梅 就 是 最 具 代表 性的 人物 之一 。 他 曾经在 留学期 间 对 欧 洲 的 音 乐 教 育 作 过 深 入 地 多 方 面 地 考 察 ,对 欧 洲 学 堂 音 乐 教 育 中 体 制 建 设 、 课 程 设 置 等 了如 指 掌 ,这 为 肖友 梅 先 生 担 负 起 建 设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教 育 的 重 任 提 供 了有利条 件。 肖友梅 , 字思鹤 、雪朋 , 8 1 4年 1 8 月生干 广 东 省 香 山县 ( 广 东 中 山市 ) 五 岁时 随 今 。 父寓居 澳 门 , 曾在 澳 门居 住十 年 。其 父 肖煜 增 是 前 清秀 才 。 肖友梅 从 小 随父 学 习古 文 , 家 庭 教 育为 他 打 下 了 深 厚 的 旧学 基 础 。 在 当地 著 名的 私 塾学 校 “ 根草 堂 ” 灌 ,肖友梅 除 学 习 四书 算 术 之外 , 还学 习英语 和 日文 , 这 为他 后 来 出 国留 学 打 下 了 良好 的 语音 基 础 。此 时 , 肖友梅 向邻 居的 一 位葡 萄牙 神甫 学 习音 乐 , 神甫 一起 弹琴 唱歌 成 为他 少年 与 时 期的 一大 快 事 。可以 说 , 萄牙 神 甫是 肖 葡 友 梅的音 乐启蒙人 。 1 0 9 1年 , 肖友 梅到 日本 东京帝 国音 乐 学校 学 习钢琴 和 声乐 , 毕业 后 转 入 东京帝 国大学 教 育系学 习 , 在 东京 音 兼 乐学校专 修钢琴 。1 1 赴德 国留学 , 读 9 2年 就 莱 比锡 大学 及 莱比 锡音 乐学 院 , 修 音乐 理 专 论 和作 曲 , 另兼 学哲 学 。 l 6年 获 博士 学 l 9 位 , 9 0 归 国。 12 年
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音响)和传播方式(倾听), 调动人的听觉和心理机制, 从
感官 的感受上升到对人生和社会 的理性体验和理解 , 在美 的享受过程 中,唤起人的对音乐美 的特殊 的情感 体验 , 进而激发人们追求音乐美 , 体验音乐美 , 鉴赏音 乐美 , 表现音乐美 , 创造音乐美 的健康审美情趣 , 激励 人们追求真、 、 .善 美的高尚情操 。
模式。
有很重要 的作用 。汉代 的贾谊更把音乐看成是高于一 切的因素 , 认为音乐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大家热 悉的《 国际歌》 曾激起世界人民谋求解放 、 , 争取 自由的 革命豪情 , 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作用 。中国的抗 日战争 中, 一首《 义勇军进行 曲》 唤醒 了千百万英 勇的 中国人
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贝多芬的《 第五交响曲(命运)》 创作
种心灵的撞击与震撼 , 使人终生难忘;能使人联想到很 多美好的事物与感受,从而为追求这种美好的东西而
奋斗。其对人的情感陶冶 、 心灵净化 、 品格塑造 的巨大 效果 , 在音乐活动过 程 中得Biblioteka 了最充分 、 深刻 、 最 最尽
14 7
2 08 3月上 刊 教 才 0 年 号旬 夫 呀
情 的体 现 。因此 , 音乐教育实质上 是通过音 乐 的手段 实施对人的教育 。 在音乐活动中, 要从情感教育人手 , 应 根 据新课 程 的 目标 和学生 的需 求 , 选择健 康 、 向上 的作 品 , 引导学生感悟时代的气息 、 人类文 明的久远; 感受 生活的真 、 、 , 善 美 从而产生对人生 的热爱 与奋发 向上 的精神 。 这种情感 与精神 , 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活 , 树 立 正 确人生 观 与价值观 的根本 。 它从人们 的心灵深 处荡涤了尘埃 , 使人们的精神得以升华。 所以, 在音乐 教 育 中应 以培 养 大学 生正确 的人生 观与价 值 观为 目 的, 引导他们从 道德 、 情操 、 审美 、 人格 等方 面 向高层 次发 展 , 使音乐 教育 真正成 为“ 修养 ” 的教育 、做人 ” “ 的教育 。
新的回顾、心的怀念——读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有感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是伍雍谊所著的一本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历史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我们回顾过去、了解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传教士学校开始,到后来的国立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再到今天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系,中国音乐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中国音乐教育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这种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音乐教育的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而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最后,这本书让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怀念那些曾经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贡献的人。
他们是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同时也要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伟大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行者――萧友梅-2019年精选文档
伟大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行者――萧友梅、致力于音乐教育的学习萧友梅 1901 年在广州时敏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东京 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钢琴与声乐, 1904 至 1909 年一直在 东京音乐学校注册学习, 1906 年期间在东京帝国大学部学习教 育。
1912年,萧友梅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之余,同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专修音乐理论。
1913 年又到德国莱 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
1916 年,萧友梅向莱比锡大学提 交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
这是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乐器、 乐队史的专著, 其中不但指 出了中国音乐文化在近代以来发展缓慢和滞后的根本原因, 也提出发展音乐最为重要的方面: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的培养。
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于 1920 年回国。
二、为我国音乐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针对不少音乐学校忽视音乐教学, 教学课时的情况, 他提出要修订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 学时间,并且订立音乐教育视察制度。
其次,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设,萧友梅痛感我国中小学校长期以来无适用教材, 他便一面积 极的倡议重编音乐教科书, 一面身体力行编撰了多部供普通初级 中学使用的乐理、唱歌、钢琴、风琴教材。
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同时 在基础的音乐教育上, 萧友梅有着自己明确的主张,首先要任意减少 增加教的社会影响力,为使青少年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音乐教育发挥自己的力量。
继萧友梅之后,更多的音乐教育家加入到创编音乐教材行列中,终于改变了中国教育完全依赖外国教材,和以外国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
在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倡导和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无疑占有首屈一指的位置。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1927年11月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高等的音乐学府一上海国立音乐院。
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无高等音乐学府的历史,对20 世纪华人的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全国各类音乐机构输送了富有活力的新鲜血液,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由此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用青春点亮星光
用青春点亮星光作者:姜楠来源:《音乐生活》2016年第02期前不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策划,沈阳音乐学院出品、演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沈阳盛京大剧院等地上演了多场。
其中女主人公李小凤的饰演者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
伊泓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海淀区青联委员,空军政治部党代表。
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嘉奖四次、优秀共产党员两次。
曾荣获文化部“第十届全国声乐大赛”民族唱法金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银奖。
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是我国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在现代歌剧《守望长空》中饰演女一号“乔蔚然”,在歌剧《星星之火》中饰演女一号“李小凤”。
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新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伊泓远的代表作品有歌曲《锦上添花》《幸福时代》《梅花深处是我家》《感谢你》《蝶之舞》等。
个人MTV作品《工程兵的妻子》《两地情》《叹美人》等。
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的大型晚会,并多次出访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演出中除了演唱外还多次兼任晚会节目主持人。
并受到过巴基斯坦总理、斐济总统和总理的亲切接见。
用信念追逐青春的梦想伊泓远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从事琵琶演奏专业,伊泓远从小就被母亲带到剧团里,耳濡目染,深受母亲和环境的熏陶,从那时起她对音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岁那年。
母亲的剧团上演《冯奎卖妻》,由于“小春妹”的扮演者在演出即将开始前还未到位。
导演就把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小泓远推上了舞台,虽然第一次舞台经历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措手不及,但小泓远出色的表演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巫漪丽,一生献给钢琴和音乐
龙源期刊网 巫漪丽,一生献给钢琴和音乐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21期生于1930年的巫漪丽出身名门望族,外公李云书曾资助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她从6岁开始学琴,师从上海交响乐团前指挥、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梅百器,与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吴乐懿、朱工一、周广仁、傅聪同门学艺。
18岁时,她首次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业内引起热烈反响。
1954年,她担任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196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并曾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
1983年,巫漪丽赴美深造,1993年定居新加坡。
巫漪丽是首位《梁祝》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首演者,她改编的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更是广为流传。
但因其常年不在国内,国内观众对她了解有限。
2017年,一段巫漪丽弹奏钢琴《梁祝》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位87岁的老人走入了国人视线,她优雅的指法及弹奏的音乐感动无数网友。
2018年,她曾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经典咏流传》,与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合作演绎《梁祝》。
几经波折后,出身望族的巫漪丽孑然一身,以教琴為生,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却乐在其中。
或悲或喜的岁月中,始终不变的是她对钢琴的坚定与执着,哪怕前途曲折也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然而面对别人的盛赞,巫漪丽却并不受用,在她看来,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它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所以她对音乐的另一种热爱便是用耐心和爱心传承钢琴教学,在有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
她的艺术青春,也从未因年迈而凋零,反而愈加芬芳。
曾经参加综艺节目时,巫漪丽被主持人问及“钢琴对她的意义是什么”,她两眼泛着泪花说:“钢琴和音乐就是我的人生啊!”她一直走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
她从内心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虔诚,让我们在音乐这伟大事业面前都显得很渺小,提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奋斗。
萧友梅与《国立音乐院院歌》
萧友梅与《国立音乐院院歌》1 萧友梅萧友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901—1920年是萧友梅先生努力求学的20年。
他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学习钢琴、声乐、理论、作曲、指挥等几乎所有音乐专业学科。
在莱比锡大学专修教育学的同时,也在莱比锡音乐院学习音乐理论。
萧友梅先生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部中国古代乐器、乐队的专著。
研究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及原因,同时也提出只有重视音乐教育、着重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才能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海外学习多年,萧友梅一直致力于音乐与教育的研究和学习,目的就是回国后,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1920~1940年是萧友梅先生为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20年。
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毅然地踏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为此竭尽终生。
1920年至1927年间,他的工作重心在北京,先后担任了北大音乐研究会导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主任和北京艺专音乐系的主要负责人。
1927年11月,在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下,萧友梅先生转战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作为教育家,萧友梅先生当之无愧;作为音乐理论家,萧友梅先生撰写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文著,也为音乐学院撰写了许多专业教程,如《和声学》《普通乐学》等;作为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創作了大量的器乐曲、艺术歌曲,他还为诸多大学创作了校歌,如《国立音乐院校歌》《交通大学校歌》《湖南大学校歌》《安徽大学校歌》等。
萧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开启了运用欧洲作曲技法创作民族音乐的新篇章,从此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走上了专业道路。
2 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在蔡元培、萧友梅两位先生的不断奔走下,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
短短两年,国立音乐院由成立之初的20余名学生增加至80余名,其中包括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张曙等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著名音乐家。
曾志忞《教育唱歌集》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曾志忞《教育唱歌集》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曾志是清朝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音乐、数学等领域都有所突出。
曾志针对教育认为,人的素质很重要,特别是音乐教育,更应该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美感,所以他撰写《教育唱歌集》,旨在通过乐曲来让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并充分利用节奏、旋律、句子、和声等来提升孩子们的美感能力和视觉感受。
曾志在《教育唱歌集》中主张,应以乐曲为切入点,学习和探究音乐世界,如耳训、声乐、演唱等技术,同时增强对音乐的品位和审美观念。
他指出,音乐素养是一个人成长的必备素养,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音乐水平朝着艺术的高度不断提高。
在曾志看来,在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歌唱技能,可以把学生引入真实的音乐世界,实践性的探究方式更能让学生体悟到音乐的艺术之美,唤起学生的灵感,使其进入一种抽象的活跃性思维状态。
因此,他倡议以乐曲为出发点,实践学习音乐,结合多种形式,加强孩子音乐素养的相关能力,使其能够得到极大的音乐收获,提升音乐素养。
此外,从曾志关于音乐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强调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情操,强化他们的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
他认为,音乐的能量是无可比拟的,它可以引发、扩大、激发学生的精神,使他们在音乐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抚慰。
总之,从曾志的《教育唱歌集》中可以看出,他倡导以乐曲为切入点,以实践性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音乐素
养,充分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精神,强化他们的人格特质,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音乐视野,从而完成他的艺术创作。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
摘要:萧友梅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探讨,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后世音乐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萧友梅(1884-1942),原名锡圭,字友梅,江苏常州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1.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萧友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审美和人文素养。
他主张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2. 民族化的教育理念萧友梅强调音乐教育要注重民族化,他认为我国音乐教育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传统,挖掘民族音乐资源,弘扬民族音乐精神。
他主张在教学中,既要学习西方音乐,又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将二者有机结合。
3. 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萧友梅主张音乐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三、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萧友梅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合唱、乐队等,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萧友梅主张在教学中,既要学习西方音乐,又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
他提倡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两种音乐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3. 个性化教学萧友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聂耳精神_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以“聂耳精神”为主题,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位伟大音乐家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聂耳,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一个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音乐巨匠,传承聂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聂耳生平简介聂耳,原名聂守信,1903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
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聂耳短暂的一生,却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其中《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聂耳精神内涵1. 爱国精神聂耳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
他坚信,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激发民族觉醒的利器。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号角,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
2. 创新精神聂耳的音乐创作,始终以创新为灵魂。
他敢于突破传统音乐的束缚,将西方音乐元素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他的创新精神,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民族精神聂耳的音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
他关注民族命运,关心民生疾苦,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4. 理想主义精神聂耳是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他用自己的音乐,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三、传承聂耳精神,助力民族复兴1. 弘扬爱国精神我们要学习聂耳的爱国情怀,将爱国之情融入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无论是在教育岗位,还是在各行各业,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生为音乐献身的钱兆熹
一生为音乐献身的钱兆熹2005年1月23日18时,作曲家钱兆熹先生病逝。
这位在海内外乐坛享有盛誉的作曲家走得太匆忙了。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生命只有69年,但从艺的时间却已有57年。
他留给世人许多耐人寻味的民族音乐作品。
但是关于自己,他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
作为后学和朋友,在悲伤之余,我想零星地记录下我所知的钱先生部分生平事迹,以作怀念。
钱兆熹先生1936年出生在河南辉县。
12岁时他就参加了肖劲光司令的四野十二团,成了一名文艺战士。
他自学单簧管,以后又迷恋上了小提琴。
退役后,钱先生在浙江歌舞团担任了十年的首席小提琴及指挥。
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专业,后又任浙江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席教授,东方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钱兆熹先生在从艺漫长的近60年中,创作了多部交响诗、歌剧、清唱剧、舞剧、交响乐、交响合唱、民族器乐等音乐作品。
70年代末,钱兆熹先生已从当年不知西洋乐器为何物的中原小儿成长为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西洋作曲技法的专家。
80年代开始,他在拓展音乐创作与技法的思维空间、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的创作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创作了一批深具影响力的民乐优秀作品。
创作的激情,灵感的突发,思维的活跃使这些作品无论在乐器配置、音色、和声、音响、形象、意境上,还是演奏技法的表现上都充满着一种超时代的前卫色彩,受到外国媒体和音乐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其中一些精品力作曾分别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文华大奖、浙江省政府的鲁迅文艺突出成就奖以及海内外多项音乐奖项。
这些作品在境内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钱兆熹在学术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其理论专著《华乐实用和声》、论文《论中国民间锣鼓与十二音体系的同构现象》曾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台湾省台北市国乐杂志、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出版。
这些专著论文论题新颖,学理深邃,均闪耀着深刻的智慧之光。
中国音乐学院风云人物
中国音乐学院风云人物1. 李叔同(1880年--1942年)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
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
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
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广东中山人。
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
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 黎锦辉(1891年--1967年)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
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
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 王光祈(1892年--1936年)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
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
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
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种论著。
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 梅兰芳(1894年--1961年)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名词解释萧友梅
萧友梅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萧友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 1895 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早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回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创办了国立音乐院 (今上海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萧友梅的音乐生涯始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
他在日本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作曲等音乐课程,并师从日本音乐大师柳川春树。
在学习期间,他深感中国音乐教育的落后,决定回国后要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1927 年,萧友梅回国后,立即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事业。
他在
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音乐学院,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里程碑。
他在学院里担任作曲教授,同时还担任了首任院长的职务。
在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中,萧友梅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使得国立音乐院成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
萧友梅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这些作品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主张中国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一理论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友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之前 , 是追求真理 、 这 追求 进 步 、 求 音 乐 、 求 革 命 的 探 追 追 求 阶 段 ;二 是 1 4 9 9年 l 0月 1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之 后 , 忠 诚 于 党 的音 乐事 业 、 乐 教 育 事 业 , 断 探 索 , 断 是 音 不 不 创 新 , 力为 人 民音 乐 事 业 、 努 为音 乐 教 育 事 业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和 控 诉 。 曾雨 音 先 生谱 曲 的《 们是 钢 铁 一群 》 是 革 命 进 我 ,
s枷
一
组 织 厦 门青 年 战 时 服 务 团 的 团歌 , 中 唱 到 “ 们 是 钢 铁 的 歌 我
一
历 了 从 两 年 制 专 修 科 到 五 年 制专 修 科 . 到 四年 制 本科 的不 再 断 探 索 、 断 提 高 的 过 程 , 而 奠 定 了福 建 音 乐 教 育 事 业 发 不 从
季 冒雨 顶 风 、 勤 劳 作 、饥 无 食 、 无 衣 ” 悲 苦 境 况 . 辛 “ 寒 的 发 了 “ 破 人 亡 何 所 依 ” 诘 问 , 对 当 时 不 平 等 社 会 的揭 家 的 是
学 教 员 , 同安 、 澄 、 浪 屿 等 地 教 过 图文 、 史 、 术 、 在 海 鼓 历 美 音
运 动 。他 先 后 创 作 了《 家 苦 》 《 羊 歌》 《 战 士 》 《 田 、牧 、送 、厦
青年战时服务团团歌》 等进 步 歌 曲 , 泛 流传 于 闽 南 爱 国 广 众 之 中 。其 中 , 田家 苦 》 歌 词 写 于 1 3 《 的 9 5年 , 刊 登 于 《 曾
织 的地 方 之 一 , 为他 接 受 进 步 思想 提 供 了 良好 的契 机 。在 这 这里 , 能 够 读 到 《 导 》《 他 响 、新青 年》 等进 步书 刊 , 他 的 心 底 使 埋 下 了进 步思 想 的 种 子 。在 与 同 乡 中 的共 产 党 员 、 命 知 识 革 分子 的接 触 过程 中 , 他 深 受感 染 , 成 了他 向共 产党 靠 拢 . 使 促
向往 共 产 主 义理 想
曾雨 音 先 生 1 2 9 8年 秋 从 集 美 师范 学 校 毕 业 后 . 为小 成
Hale Waihona Puke 光 日报 》 刊 ;9 7年 春 , 副 13 自已 谱 曲 , 表 在 《 乐 教 育 月 发 音 第 五 卷 第 五期 。那 委婉 跌 宕 的旋 律 , 出 了 贫苦 农 民一 年 唱
的 阶段
元 培 先 生 于 12 9 7年 创 办 的 中 同最 早 的高 等 音 乐 学 府 里 , 雨音 先生 师承 音 乐 界 泰 斗 黄 自先 生 .在 学 业 上 得 以 突 飞 进 。 但 又 苦 于 经 济 上 的 窘 迫 和 年 龄 偏 大 的 压 力 . 此 .9 因 1
追 真 I诚 党 音 教 事 求 理忠 于 的 乐 育
S e igteT uh L y loteC mmu i at’ s d c t e k rt, o a t o n h h n t r SMu i E u ai sP y c o
纪 念 曾 雨 音 先 生 百 年 诞 辰 撰文/F 华 :耀
纪 忿 留雨 音 先 生诞 辰 1 OJ 年座 谈 会 O 司
乐 。尤 其 在 音 乐课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深感 提 高 艺 术修 养 和 他 曲技 术 理 论 水 平 的必 要 。 于是 ,9 2年秋 , 弃 教 求 学 , 13 他 来
上海, 考进 上海 国立 音 乐 专科 学 校 作 曲 预科 班 。在 这所 由
年 春 , 着 诸 多 遗 憾 的 曾 雨 音 先 生 不 得 已辍 学 , 开 上 带 离
回到 福 建 回到 福建 后 的 曾雨 音先 生 , 以满 腔 热 情 投 身 于抗 日救
曾雨 音 先 生人 生 的 第 一 阶段 是 以 1 2 9 4年 离开 龙 岩 为 起 始 的 。 当时 , 值 国 共 第 一 次 合作 , 所 就 读 的 集美 学 校 师 正 他 范 部 ( 改 为 集 美 师 范 学 校 ) 福 建最 早 建 立 中 国 共 产 党 组 后 是
今 天 . 们 怀 着 崇 敬 的 心 情 . 这 我 在 里 隆 重 集 会 ,纪 念 为 我 国 音 乐 事 业 、 音 乐 教 育 事 业 作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前 辈 音 乐 家 、 乐 教 育 家 曾雨 音 先 生 百年 诞 辰 音 曾 雨 音 先 生 于 己 亥 年 八 月 二 十 一 l 公 E( 元 10 9 9年 l 0月 4 I ) 生 于 福 I诞 E 建 省 龙 岩 县 万 安 乡 涂 潭 村 ,名 毓 英 . 字 广 彦 。少 年 因家 贫 而 学 习 纺 织 . 不 堪 因 忍 受 东 家 欺 凌 , 又 外 出厦 门 , 集 美 终 入 学 校 师 范 部 求 学 。从 此 . 始 了 他 追 求 开
展 的 坚 实 基 础
群 , 负 起 抗 战 的使 命 前 进 , 装 不 愿 做 奴 隶 的人 们 把 战 担 武
斗 的 火 力 , 向敌 人 的 阵 营 。 ” 曲 充 满 坚 决 果 敢 的抗 敌 情 冲 全
绪 , 仅 鼓 舞 了厦 青 团 成 员 的 革 命 斗 志 . 增 强 了广 大 人 民 不 也
真理 、 追求 革命 、 求 进 步 , 诚 于 党 的 追 忠 音 乐 事业 、 音乐 教 育 事 业 的人 生 历 程 。 纵 观 曾 雨 音 先 生 的一 生 . 如果 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立 为分 界线 的话 , 么 , 该 是 经 纬 分 明 的 那 应
两 大 阶 段 即 : 是 1 4 一 9 9年 l O月 1日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成 中
群 众 的 爱 国热 忱 。
曾雨 音 先 生 也 是 一 位 勤 奋 的 、与 时代 共 呼 吸 的作 曲家 在 土 地 改 革 运 动 中 , 深 入 农 村 体 验 生 活 , 作 了大 型 歌 剧 他 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