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专注实践且行且得

合集下载

教书育人的故事9篇

教书育人的故事9篇

教书育人的故事9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书育人的故事的文章9篇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书育人的故事篇1 南京晓庄师范开办时,学校聘请了一位高姓校工。

陶行知很喜欢这位校工,觉得他虽不识字,却耿直率真,颇有诗人气质。

当时曾有人建议解聘该校工,对这一提议,陶行知断然拒绝,并说他也是我们当中一个,决不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但是,当听说这位校工不听调度后,陶行知即刻写一信给他,真诚地奉劝他要尽本份、守职责。

陶行知说道:我们主张人类平等:校长和校工一律看待,吃一样的饭,一样的要尽本分。

校长不尽本分,校长的饭碗便要打破;校工不尽本分,校工的饭碗也是要打破的。

又说:您倘若诚实到老,尽本分,听调度,帮人忙,和气待人,那您便是我们晓庄理想的校工,也可以说是校工中之圣人,保您有个铁饭碗,永远打不破。

您要不信我的话,那便是瓷器饭碗,随时可以打破的。

在主张人人平等的同时,陶行知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互助品质,引导学生在说话做事中学习如何商量合作。

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

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互助即自助,一个人如果没有互助的习惯,他在社会上也是断难生存的。

陶行知曾在他所创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寓言小说《古庙敲钟录》中,诗意地表达了他对平等互助重要性的认识。

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

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

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1931年,陶行知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长文,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及其教育的出路在于平等互助。

不但我们民族的出路是平等的互助,即世界人类的出路,也在平等的互助,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是学校组织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陶行知对我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予以批判,提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我们应当知道民国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

且行且思,做一名教育路上的行者

且行且思,做一名教育路上的行者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先生的这首小诗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最精辟的诠释。

失败——成长的沃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992年8月28日,师范毕业刚分配到学校的我,被教导主任领进一年级教室。

主任指着45名学生对我说:“这个班就交给你了。

”45名学生,语文、数学包班,从早到晚,我基本上都守在教室里。

为了在学校的第一次赛课中取得好成绩,我利用吃饭时间和午休时间向老教师请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对着镜子试讲,连上卫生间时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把知识扎实有效地传授给孩子们。

在大家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连续两次我都是全校赛课数学组第一名。

1996年,我参加全国数学比赛西安片区预选赛。

由于我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够娴熟,最终失去了参加那次全国赛的机会。

至今我仍然不能忘记当时准备预选赛的情形——课堂上每句话怎么说,每个问题怎么问,语气、语调怎样合适,教态怎样会更自然,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尽心尽力。

比赛前,我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既有代表学校比赛的压力,还有能代表西安市参加全国赛的激动,那种患得患失的精神体验,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最终,当我得知失去参加全国大赛资格的那一刻,巨大的煎熬才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心里又升起了一丝失落,这是我赛课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

正是有了这次失败,我认识了西安市新城区数学教研员王阿祥老师,他鼓励我积极进取,为我分析教学的优势,给我中肯的建议,让我重拾进取之心。

我也有幸成为王老师主持的新城区数学学科组的成员。

在他的帮助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走出陕西参加全国数学会议。

通过参会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遗憾自己的初次失败。

而正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了当年的自己还是“井底之蛙”,还是一只“丑小鸭”;让我懂得教学上的经验和智慧需要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

赛课——成长的阳光生命并无意义,人生并无意义,是人的行动赋予其意义。

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

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

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摘要:一、陶研教育简介二、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背景三、获奖故事介绍四、陶研教育的意义和影响五、总结与展望正文:陶研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近日,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陶研教育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鼓励。

陶研教育,即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陶研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素养,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此次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源于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陶行知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获奖故事充分展示了陶研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获奖故事内容丰富,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德育故事传递了诚信、感恩、助人等美好品质,智育故事体现了探索、创新、合作的精神,体育故事强调了勇敢、拼搏、团结的体育精神,美育故事展示了审美、创意、和谐的美育理念。

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陶研教育的特色,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榜样。

陶研教育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随着获奖故事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陶研教育,认识到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陶研教育将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陶研教育小故事获奖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

让我们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继续深化陶研教育实践,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劳动教育故事:“劳”有所获,“动”有所得

劳动教育故事:“劳”有所获,“动”有所得

“劳”有所获,“动”有所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劳动课程”指出,生产劳动课程致力于教会孩子各项技能,让孩子在劳动中热爱生活,明白生产劳动的价值意义,掌握生产劳动的一定技能,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劳有所获,动有所得”的种植园探索之旅。

古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今有“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从古至今,热爱劳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进一步树立某某班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我们带领某某班学生去学校的劳动基地种菜。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某班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课,课堂上孩子们了解了西红柿和青菜的成长过程与生长环境。

还了解了日常种植的基本流程、所需要的种植工具、材料、以及种植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

就这样,孩子们在我们的共同引导下,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栽种。

一切准备就绪,我和某老师一起带领孩子们来到了劳动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

摆在眼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除草,孩子们基本都自觉的行动了起来,唯一有一个小女孩伫立在哪儿,摞不开脚,可能是怕脏了小手。

某老师看在了眼里,并拿起地上的铁铲,轻轻的走到她的面前,小声地对她说:“云朵,行动起来吧!”结果,她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你怎么了?”某老师问到。

她小声的回答到:“我我......我怕脏”。

某老师把手中的铁铲递给她,说到“用它试试”。

云朵缓缓地走到杂草边,挖起了小草,可能是因为泥土太硬了,根本挖不动,她的小情绪又上来了,直接把铁铲丢在了边上。

这时我和某老师一起走到她的面前问到:“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说出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她吞吞吐吐的回答到:“挖不动。

”于是我和某老师拿起水管,在泥土上浇了浇,笑着对云朵说:“你现在试一试吧!”云朵直接丢掉手中的铁铲,轻轻一拔,杂草连根拔起,云朵越干越来劲儿,这就是成功的喜悦吧!除草结束后,就来到了比较困难的环节挖地,分为了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队员轮流着来,一开始大家都还是兴致特别高,但是每个人挖了一、两轮之后,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就开始有点闹小情绪了,有的手上起泡了,有的手心开始痛了,有的手臂酸软了等。

老师简要事迹

老师简要事迹

老师简要事迹老师简要事迹300字(通用22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

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老师简要事迹300字,欢迎大家分享。

老师简要事迹篇1“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是沈玉勤老师十八年班主任工作的真实写照。

她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近几年,沈老师的儿子在离家几十里的学校读高中,她每天凌晨4点多起身烧好早饭,5点多就行色匆匆赶往自己的班级;每天夜幕降临,沈老师才拖着疲累的身躯赶到儿子的学租房,默默承担着一位高中学生的母亲之责。

一边是儿子,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角色;一边是学生,她是毓龙路的一位普通女老师身份,在亲情和师爱之间,她给我们诠释着一种博大的情怀,在坚持与奉献之间,她谱写着生命里最精彩的篇章!春风化雨,雨润花开。

在教育的通途上,沈老师必将迎来桃李几度红!老师简要事迹篇2三尺讲台,二十年恪尽职守,三言两语不足以评述她的功绩。

从教二十年里,她总是欣然挑起学校的重担,不惧风雨。

学校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学生的爱戴,则是对她的最好回报。

提到卞老师,人们都会对她的“航母”班级——“‘五’与伦比”竖起大拇指。

殊不知,优秀班级的形成,凝聚了她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是她的人生信条,为了更好地兼顾班级和自己的孩子,卞老师不顾条件简陋,毅然在校旁租房,自己孩子考进市一中后,她又不顾路途遥远,每天风里来、雨里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学生们用勤奋和踏实报答她。

2016年中考,班级有23名同学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市一中,其中7名同学进入一中的卓越部,8名同学进入了一中的强化班。

“痴心一片终不悔”,最终“迎来桃李竞相开”!老师简要事迹篇3朱老师常说:我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

知行合一小故事(一)

知行合一小故事(一)

知行合一小故事(一)知行合一小:一场创造奇迹的旅程寻找创作者的天才种子•在遥远的小山村中,有一所名为知行合一小的学校。

这所学校并不注重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校的创始人张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创作者。

他对于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有着执着的追求。

因此,他创办了这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希望能发现和培养创作者的天才种子。

发现奇迹的发生地•知行合一小的课程非常丰富多样,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语数外等科目,还有许多与创作和实践有关的课程。

学生们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参与学习。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间特殊的教室,名为“奇迹工坊”。

这里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学生们可以尝试各种创作和实践项目。

每天都能听到学生们在教室里兴奋地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创作的种子萌芽•一天,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在奇迹工坊里找到了一块看似普通的木板。

他觉得这块木板很有潜力,于是决定将它变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小明动手开始在木板上雕刻,并在材料柜中找到了一些彩色油漆。

他用不同的颜色为木板涂上鲜艳的图案,让木板焕发出生机。

•完成作品后,小明拿着他的木板在奇迹工坊里得意地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大家都被他的创意和精细的工艺所折服,纷纷鼓掌赞赏。

创作的奇迹绽放•小明的作品让他在整个学校里声名鹊起。

张老师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亲自到奇迹工坊里找到小明,并告诉他,他的作品将有机会在一个艺术展览上展示。

•在艺术展览上,小明的作品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赏。

不仅仅是校外的观众,甚至还有艺术界的专家对小明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从那时起,小明的创作才华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他成为了知行合一小里许多创作项目的中心人物,还受到了一些媒体的专访。

知行合一小的创造奇迹•小明的故事不仅仅是知行合一小学生的个案,而是这所学校无数个类似故事的缩影。

知行合一小借助创作的力量,发掘了许多隐藏在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潜能。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吸收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去实践。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故事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故事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故事“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地对着作业本发呆。

妈妈走过来,看了看题目,笑着说:“别着急呀,宝贝,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我无奈地说:“想什么办法呀,我都想半天了,还是不会。

”妈妈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你忘了陶行知爷爷说的知行合一啦?我们不能光想,要去做呀,实践出真知呢。

”我有点疑惑地看着妈妈,“陶行知爷爷是谁呀?”妈妈笑了笑,开始给我讲起了陶行知的故事。

妈妈说,陶行知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

他特别注重实践和行动。

有一次呀,陶行知爷爷看到有个小孩子在打架,他没有直接去批评他们,而是走过去,温和地问他们为什么打架。

孩子们一开始还不太愿意说,陶行知爷爷就很耐心地和他们聊天,慢慢的,孩子们就说出了原因。

然后陶行知爷爷就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

我听着入了迷,忍不住问道:“那后来呢?”妈妈接着说:“后来呀,孩子们在陶行知爷爷的引导下,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还成为了好朋友呢。

你看,这就是陶行知爷爷知行合一的理念呀,要让我们在行动中去学习,去成长。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也要像陶行知爷爷一样,去实践,去解决问题。

”说着,我又开始认真地看起题目来。

妈妈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地给我一些提示。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兴奋地说:“妈妈,我好像有思路了!”妈妈鼓励地说:“那赶紧试试呀。

”我拿起笔,在作业本上认真地写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把题目做完了,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做出来啦!”妈妈笑着说:“太棒了,宝贝,你看,只要你去行动,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

”我点点头,说:“嗯,我以后遇到困难再也不发愁了,我要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知行合一,去解决困难。

”通过这件小事,我明白了陶行知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真正地学到东西。

我们不能只是空想,而是要勇敢地去实践,去尝试。

就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用行动去影响和教育我们。

寓言三则:注重实践的教学案例

寓言三则:注重实践的教学案例

寓言三则:注重实践的教学案例注重实践的教学案例从古到今,寓言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着生活的智慧。

寓言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是一门高尚的事业,寓言的精神观念也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则注重实践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够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思考。

故事一:老牛挖井从前有一头牛,年纪已经很大了。

它发现自己常常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取水喝,这让它很不满。

有一天,它决定自己挖一口井,这样以后就不用再去取水了。

于是,老牛开始耐心地挖井,它用前蹄抓土,用后蹄踢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不过,由于它的力气和耐力不如年轻的小牛,挖了很长时间,却依然没有挖出一口井。

这时,一只小老鼠跳进了井里,老牛见状,不忍心这只小老鼠被困在井里,便帮助它顺着牛尾巴爬了出去。

感激的小老鼠对老牛说:“你太慢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挖出一口井。

如果你找幸运的人帮你,更快地完成这件事情不是更好吗?”于是,老牛想想也是,放弃了自己挖井的努力,开始了寻找帮助的道路。

很快,它找到了一只年轻的小牛,小牛很愿意帮助老牛。

于是,老牛每天都指导小牛如何挖井,最终,他们成功地挖出一口井,解决了老牛饮水难的问题。

寓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并不一定需要我们自己去做,有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可以事半功倍。

在教学上,我们也可以沿用这个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故事二:老鹰和小鸡一只小鸡孵出来后,一只老鹰充当了它的导师。

老鹰告诉小鸡,它是一只伟大的鹰,可以飞得很高很高。

可是小鸡却一直不相信,认为自己只是一只小鸡。

一天,小鸡跟随老鹰一起出门活动,看到了天空中翱翔自由的鹰,老鹰对小鸡说:“你也可以飞得很高很高,不要相信你的自卑情绪。

”小鸡尝试一下,飞了起来,尽管起初有些不习惯,但是最终小鸡飞得很高很高。

于是,小鸡明白了,它也可以像老鹰一样飞翔,只要自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心光砺行典型育人案例

心光砺行典型育人案例

心光砺行典型育人案例一、引言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使命所在,而心光砺行则是指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品质。

本文将通过讲述几个典型的育人案例,深入探讨心光砺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

二、案例一:李明勤奋励志的故事1. 起因李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家境贫寒,面临着许多困难。

然而,他却拥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努力向上的精神。

在班级中,他总是积极回答问题,他的努力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2. 行动李明在学习上非常努力,每天坚持自习至深夜。

除了上课内容,他还自主学习了许多课外知识。

他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克服困难尽管家庭困境给他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但李明并没有放弃。

他通过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所需,并每天坚持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4. 成果李明在高中毕业时考入了一所著名大学,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他的经历激励了许多学生,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三、案例二:王婷坚持不懈的努力1. 起因王婷是一名普通学生,她没有像李明那样的天赋和机会,但她拥有坚持和努力的品质。

2. 行动王婷在学习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她每天都认真完成作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

她还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和辅导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克服困难尽管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王婷从未放弃努力。

她从每次考试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她还参加了一次次的竞赛和比赛,虽然没有获得好的名次,但她坚持学习和进步。

4. 成果在高考前一段时间,王婷的成绩开始稳步提升。

她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所好的大学,从此展开了自己的人生。

四、案例三:张强关心他人的行为1. 起因张强是班级中非常平凡的一个学生,但他却总是关心和帮助他人。

2. 行动张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主动主动关心他人。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总是愿意给他人提供帮助。

他经常和班里的学渣一起学习,给予他们耐心的解释和指导。

李吉林为了儿童,且行且思

李吉林为了儿童,且行且思

李吉林:为了儿童,且行且思作者:王亦晴来源:《江苏教育》2010年第13期“情境教育的实验做了30多年,我最深切的体会: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才能符合规律。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对青年教师们语重心长地说。

的确,儿童在李老师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她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更是她智慧的源泉、心灵的寄托。

在她看来,整日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

尽管已经拥有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情境教育创始人、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等许多头衔,李吉林依然像50多年前一样,生活在江边小城南通,工作在那所她18岁时就走进的小学里。

为了儿童,研究儿童,她探寻到了教育的真知,同时也体验到了不断自我超越的充实。

李吉林曾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儿童视角,她强烈地感受到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的状态下,自由、充分地生长。

为着这样的理想,1978年,已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的李吉林,放弃了充满鲜花与掌声的轻松道路,选择了艰辛探索,开始了情境教学的实验。

她以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从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研究,一干竟是30多年。

从成功移植外语情景教学,到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改革作文教学,再到“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李吉林用满腔的热情、融通的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跟孩子们一同写下了无数精彩的教育教学案例,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个难题。

但前方新的高度总是召唤着她不断追寻儿童教育的完美之境。

李吉林深知研究离不开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自己作为一线教师虽有经验,但理论基础单薄,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深不下去,也走不长远。

于是她利用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发奋钻研,从夸美纽斯、卢梭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从鲁迅、巴金到托尔斯泰、雨果:从西方古典文化到中国诗词歌赋、古代文论;所涉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同时作为一个善于思索的“思想者”,李吉林将书本中得来的理论融进实践的沃土,摸索、尝试、反思、提升,终于“耕耘”出一片崭新的“情境教育”的绿洲。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人。

他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精选了几个。

1. 破釜沉舟,焚船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就需要采取一些激励的手段。

有一次,他在教育战线上与教育局长展开辩论,教育局长威胁说要取消陶行知的研究生课程。

面对这一威胁,陶行知毅然决然地选择破釜沉舟,焚船教育,他将自己写的教材全部焚毁。

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人,但也让更多的人对陶行知的胆识和拼搏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陶行知非常注重课堂之外的教育。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他告诉学生们,如果你想得到好的成绩,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他选了几个学生去种菜,学生们认真地去种植,最终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果实。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

3. 边学边教,实践为主陶行知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有一次,陶行知带着学生们去实地考察。

他们参观了工厂、农村和农田,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农田劳作和农民的辛苦。

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到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增强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爱心教育,感恩他人陶行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有一次,他在校园内建了一座小屋,作为学童农场的管理处。

学生们每天都要负责打扫小屋和周围的环境,并且负责种植果树和蔬菜。

陶行知告诉学生们,他们所种植的果树和蔬菜都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和感恩之心。

通过这样的爱心教育,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学到了感恩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5. 崇尚自然,培养创新思维陶行知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者。

创新实践一位老师的教育故事

创新实践一位老师的教育故事

创新实践一位老师的教育故事故事开始一位名叫王老师的教师,对于教育充满了激情和创新的想法。

他相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故事展开王老师服务于一所小学,在教学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教育质量。

他设计了一门“创新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

在课堂上,王老师经常通过启发性的问答、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一个关于环保问题的课程中,王老师邀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创新想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种植花草、设立环保倡议小组等创意。

王老师很高兴看到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

另外,王老师还利用科技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

他引入了虚拟实境(VR)技术,让学生们通过虚拟实境眼镜来探索不同的场景和环境。

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时,王老师使用VR技术带领学生们进入一个仿真的自然场景,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故事高潮王老师的创新实践不仅在课堂上有所体现,更在学校里举办了一个“创新实践展示活动”。

学生们积极投入,呈现了各种创意作品,涵盖风车发电、垃圾分类、机器人编程等多个方面。

“创新实践展示活动”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外校老师的关注,更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故事结尾通过创新实践教育,王老师使学生们不仅仅具备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有创意、勇于探索的年轻人。

总结创新实践教育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并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

正是有着像王老师这样教育者的存在,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展现出无限可能。

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像王老师一样,勇于创新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力量。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我的学生时代,虽然家境贫苦,但是我是幸运的,因为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和大学,一路走来我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

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完成了学业,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舞台。

如今面临孩子入学,和众多家长一样,在焦虑中等待着心仪的入学机会。

作为曾经的一线老师,我想说一句: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做出一些贡献来。

知行合一,这是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明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百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实际,总结出了教与学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在他短暂的一生,他一直付诸于实践,为国家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总是善于扑捉孩子的闪光点,以此激发孩子的正能量。

陶先生有一个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室,男生早已等着,准备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孩子自己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放在当下,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淘气的时候,就我知道的,或者我自己教育孩子时,都是简单直接的批评。

教师之路,且行且珍惜——我的教育故事

教师之路,且行且珍惜——我的教育故事

78我从小就只喜欢和同龄人交往,不爱与比自己小的孩子打交道。

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

甚至小时候玩扮演“老师和学生”的游戏,我都觉得十分无趣而拒绝参加。

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填的专业大都是法律、财经之类,只在本科提前批填了一个师范院校。

然而,当我收到西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的一生就与“教师”一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家乡重庆,离开父母亲朋,独自来到四川省宜宾市一中,成为了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刚刚走上讲台,学校领导就安排我担任高一平行班的班主任。

班上学生都是学校的择校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非常差。

为了搞好班级常规管理,我跟学生斗智斗勇。

为了班上成绩考核达标,我对学生严防死守。

几年下来,老师与学生的“猫鼠斗争”游戏搞得我心力交瘁。

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工作的厌倦,我终于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向校长提交了辞职报告。

回到了重庆,没有学生烦心,没有工作劳神,生活很轻松,心情很愉快。

但重新就业的问题不久就摆到了我的面前。

作为历史专业的师范生,除了教书的老本行,我还能干什么呢?网上无意中看到的教师招聘信息,让我进入了渝北区的一所著名私立学校,又当上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没想到的是,在这里□文/重庆实验中学 刘志昂口才是利器,想当年,诸葛孔明奉命出使东吴,如果没有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说服文武百官,哪有联吴抗曹,大败八十万曹军于赤壁江畔,成就千秋功业?口才是利器,刘墉凭借铜牙铁齿,屡败权倾一时的和珅。

口才是利器,周恩来凭借一张利嘴,驳得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自讨没趣,重树大国尊严。

口才是利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让充满火药味的敌对国之间握手言和,免遭生灵涂炭。

口才是利器,它可以在商业谈判中让对手改弦易辙,合同重修,订单全收。

口才是利器,它可以使你在各种竞选演讲中,赢得选票,争取高分。

当然,好口才也要用到正道上,用在为民谋福祉上,不然,就会像希特勒那样,用富于煽动性的演讲使世界燃起战火,造成灾难。

关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幼儿园教育故事

关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幼儿园教育故事

关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幼儿园教育故事
“哎呀,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这是在幼儿园里经常能听到的声音。

记得有一天,在幼儿园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五颜六色的积木上。

小朋友们都在开心地玩耍着,我也正专注地搭着我的小城堡。

“哇,你搭得好棒呀!”旁边的小美羡慕地说道。

“嘿嘿,谢谢啦。

”我得意地笑了笑。

就在这时,调皮的小刚跑了过来,一把抢走了我手里的一块积木。

“你干嘛呀,那是我的!”我着急地喊道。

小刚却笑嘻嘻地说:“我就玩一下嘛。


我可不乐意了,伸手就要去抢回来,“不行,快还给我!”
老师听到动静走了过来,温柔地说:“别抢别抢,大家一起玩呀。


我气鼓鼓地说:“他都不经过我同意就抢!”小刚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老师摸着我们的头说:“大家都是好朋友呀,要互相分享哦。

”我心里虽然还是有点不开心,但也知道老师说得对。

于是,我对小刚说:“那好吧,那我们一起搭城堡吧。

”小刚开心地笑了,“好呀好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三个一起努力,搭出了一个超级大的城堡,比我一个人搭的漂亮多了。

看着我们的成果,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分享可以让快乐加倍呀!在幼儿园里,我们不就是要学会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一起成长吗?这就是教育家精神呀,让我们在小小的事情中懂得大大的道理。

这不就像我们一起搭城堡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方案,而且自己亲身实践,努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以下是一个关于陶行知教育故事的范文,以展示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故事:小雨的成长话说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叫小雨的孩子。

小雨是个十分聪明但淘气的孩子,他是村里人人喜爱的小可爱。

小雨的父母都是务农的,为了让他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辛辛苦苦地攒了一些钱,把小雨送进了当地的小学。

小雨上学的时候,陶行知正好被派到这所小学来担任校长。

陶行知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才华和激情的教育家,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因此他希望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小雨上学的第一天,陶行知就注意到了这个聪明而淘气的小孩。

一天,小雨又在上课的时候做起了调皮捣蛋。

他不停地在教室里游荡,给同学们拿橡皮筋玩,甚至还偷偷溜出了教室。

陶行知见状,没有生气,也没有处罚他,而是用一种宽宏大量的眼神看着他。

第二天,陶行知找到了小雨的父母。

他和父母们谈了谈小雨的问题,告诉他们自己对小雨的期望和信任。

陶行知说:“小雨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有很大的潜力。

我相信只要给他一个适合他的环境,他一定能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陶行知开始尝试着改变小雨的学习环境。

他为小雨设计了一些特殊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他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创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爱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陶行知知道小雨喜欢运动,于是他让小雨担任了班级的体育委员。

小雨得到了一个机会去组织班级的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领导才能。

在体育活动中,小雨不仅热情地组织同学们参与,还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同时,陶行知开始和小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他经常和小雨谈心,了解他的困惑和压力,并给予他合适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教育故事:传承教师的职业精神与文化底蕴

教师教育故事:传承教师的职业精神与文化底蕴

教师教育故事:传承教师的职业精神与文化底蕴教育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在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卓越的教育技能、卓越的教学质量和高度的职业敬业精神和文化底蕴。

为此,传承教师职业精神和文化底蕴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深深体会到教师职业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这位教育工作者名叫王老师,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多年,教授过许多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

他的教学很有针对性,适时地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们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和帮助,是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在王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他坚守教育初心,把信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他始终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成功的艺术,而教师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

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教育活动中,他始终注重学生的才能培养和全面发展,力图给予学生更好的培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自由和坚定。

在教育工作之余,王老师还会经常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和培训,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

他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续的自我反思和修正。

除此之外,王老师还致力于传承教师文化底蕴。

正如他所说:“教师是把灵魂的命脉输送给学生的,必须保持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自信心、文化情怀。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

在王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无私奉献,扎根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

通过他的努力和付出,他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和新的教育观融合在一起,从而完美体现了教学成就的重要性和效果。

在今天的教育中,教师的职业精神和文化底蕴还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追求的“圣杯”。

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保持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热血,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成果。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2篇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2篇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第3篇记得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五年,班上有个学生叫徐伟,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

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天都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

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吧,或许他是根“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我把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他无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为了转化徐伟同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

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你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

”“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

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朱倩)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

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朱倩)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

朱倩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2篇)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2篇)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烧扑克牌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

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

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

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

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2)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国内外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丰富多样,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和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下是一些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

第一则故事:三只蚂蚁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他带来了三只小蚂蚁。

他将这三只蚂蚁放在实验器具上,让它们爬到底部的香蕉上取食。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故事:专注实践且行且得
以下是关于教育故事:专注实践且行且得,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故事:专注实践且行且得
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李娟
人教版的单元作文在编排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同期单元作文内容大致相同,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学年段的升高,习作要求会逐年加大难度,体现了教材的延展性和阶梯性。

本学期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写一处的美景,其实在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就指导学生模仿其写作顺序和抓景物特点的方法,写过《我爱你,家乡的湖》。

而四年级上学期在学过《颐和园》后,又曾指导学生按移步换景的方法写过《美丽的校园》,这次又逢写景,该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找到习作的点呢?
静坐凝神之际,灵机一动,就写校园的香樟树吧!上课伊始,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所学过的写景文章,如《鸟的天堂》表现大榕树生命力旺盛的语段,学生一下子就把相关精彩语段背了下来。

再如《爬山虎的脚》中嫩叶颜色有什么变化?《七月的天山》中原始森林枝繁叶茂又是如何写的?在这有条不紊的梳理中,学生好像初窥门径,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

然后我
·
又与学生综合归纳了写景文章的基本之法:1、抓住特点;2、大胆想象;3、巧用修辞。

然后提出习作要求:"以往的写景作文,涉及到的景物较多,这次把范围缩小,仅把目光聚焦到香樟树上,抓住它枝、干、叶、果的特点,从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描写。

"可能是因为思路明晰,又可能是有可模仿借鉴之名篇,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没有了以往对待习作的茫然,还颇有些期待。

针对香樟树不同季节特点,我先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回忆,然后再指名学生口头表达。

学生们在片刻凝思之后,如春雷之后的竹笋,纷纷举了起来。

熊煜枫同学是这样写春天的叶子的:叶子冒出了小芽,长出了新叶,嫩嫩的,绿绿的。

谢宇珩是这样观察的:香樟树刚长出来的叶子半黄半绿,随着叶子慢慢长大,就变成了嫩绿的了。

那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到了夏天,蒋晓畅是这样写的:香樟树的叶子更回浓绿了,显得十分葱郁。

叶子密密层层,一簇堆在另一簇上。

香樟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给我们带来无限荫凉。

更有甚者,邓睿哲同学直接套用《七月的天山》中的句子,表现枝叶茂密:香樟树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秋天,学生抓住少许叶子由绿变红的特点,把这红色比作天边绚烂的红霞。

冬天,学生们想像雪花给大树穿上了白色衣服,戴上了白色帽子,人
·
走在树下,大树还会调皮地撒下几点雪粒或水珠,冰凉得让人一惊。

在分不同季节观察,指名口头表达后,再让学生动笔习作,学生们个个低头奋笔疾书,一节课多点的时间,几乎都完成了这篇习作,还真是让我省心了不少。

把作文收上来一看,结构很工整,语言也很优美,结果很满意。

可在这之后我又生出了一些担心: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写作虽有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借用太多,会不会让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语言风格?
想到这儿,让我这个平日只专注于实践,而少研究理论的语文老师心生忐忑,缺乏了理论的支撑,就如残存枝头的枯叶,在风中摇摇欲坠,对自己的这种做法也开始摇摆不定了。

即使是此时此刻,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也是虚空无底的,只愿凭着一名教师的良知与热忱,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让学生终有所得。

教育故事:语言的魅力
市一小:杨芳
常言道:"在所有的艺术当中,唯有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它虽不像其他艺术那样扣人心弦,动人魂魄,但它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虽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其妙无穷,韵味悠长,
·
但它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就是教育无穷法力,这就是教师的神奇功效。

是的,这是教育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语言艺术。

"
今晚放学,我一边忙着收拾教学用具一边微笑着跟走出教室的孩子、家长道着再见。

转瞬之间,教室里的家长、孩子们便都已走空了。

见此,我也走出教室正准备锁门,却见汪文泰和他的爷爷还站在走廊里没走。

我愣了一下,感到有些疑惑,就见爷爷满面笑容的走了过来,对我说道:"老师,你给我汪文泰上过小课吧?"听了这句话,我又是一愣,赶紧把这几天的教学过程回忆了一下,好像没有这回事啊!汪文泰这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很优秀的,从没调皮捣蛋的现象,学习也很自觉,没有跟不上的情况,我怎会给他补课呢。

爷爷见我一副摸头不知脑的样子。

便又说道:"老师,是这样的,孩子这学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在家里大闹天宫,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了(孩子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

而且特别乖巧懂事,有时还帮着爷爷奶奶拖地、洗碗做做家务。

说是老师教的。

"我一听是这回事,便笑了说:"开学初,我收寒假作业,汪文泰说作业没带,放外婆家了,因为奶奶的眼睛动了手术,爷爷没时间照顾他了,他便只好到外婆家暂住了……""哦,我就说您是怎么知道孩子奶奶住院了的呢?"爷爷恍然说道。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听孩子说了奶奶的情况后,我叮嘱了他几句,让他在
·
家里乖点,要多想想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好,要懂得感恩,别惹奶奶生气,因为奶奶是病人,一生气,那病不仅不会好还会更严重的……"我连声说道,"主要还是孩子乖巧懂事。

""哪里,是老师您教的好啊!以前,他在家闹,我们说破嘴皮子他根本就不理,您这一说啊,孩子马上就改了,真是太谢谢您了!"爷爷感激的说。

送走了汪文泰爷孙俩,回想着爷爷充满感激的话语,我的内心充溢着满满的幸福。

原来做为教师的我们语言所具有的魅力竟然如此神奇,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可要更好的发挥语言魅力,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加的优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