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入境入文本快乐阅读多效应
《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效阅读》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效阅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儿》案例分析与反思背景介绍: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
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
教学时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认识了一些词语朋友,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出示:绿色、唱歌、童年、邻居、田野、往日、难忘、欢乐)(学生认读)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朋友,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
盲婆婆无亲无故,非常可怜。
这个小朋友经常去陪她,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
可小朋友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盲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
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师:(出示挂图)你们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生:送一只蝈蝈给盲婆婆。
师:那你从小朋友的表情看出他送时的心情怎样呢?生:他很高兴。
生:他很快乐。
师: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两个描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生自由读文)生:喜滋滋和乐呵呵。
师:找得很好。
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指名读)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盲婆婆看不见,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她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些什么?生:我知道了小朋友很关心盲婆婆。
生:我知道了这只蝈蝈会唱歌。
生:我还知道小朋友要上学去,没法陪盲婆婆,于是就让蝈蝈陪盲婆婆。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想像一下平时小朋友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帮她做饭,干些家务活。
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中追求成功
在阅读教学 中要教诲 、 引导学生在文感 时 , 要使 听众 激情 立
教师要在教学 中引导 、 发学 生感悟 , 启 激发他 们 的 阅读欣 志 , 弘优树典 ; 劣思邪意愤然抨击 。又让他们在读思 想象 中去 获 赏兴趣 , 务必要先 引导他们从 认知文 字 、 理解 意识潜 入文境 , 体 得超过课文所承载 的丰 富人 生与情 感哲理 , 赏到 超过课 文环 欣
情欣 赏优美风光 ; 激情颂赞 ; 愉快 、 欢乐 ; 兴 、 高 喜悦 ; 痛苦 、 难过 ; 怎样才 能让学生重视 阅读、 欢阅读而 要主 动付出真 情挚 悲哀 、 喜 忧伤 ; 愤恨 、 同情 ; 感叹 、 惋惜 。 感地去 阅读 。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 要让学生 在充满 情趣 中关 注 课 堂上要 教会 学生在阅读中 , 喜乐时 , 神采飞扬 ; 动情 时 , 拍 学习, 急切读好课 文。凡被语文所精选的课文 , 篇篇都是有作者 案而 立 ; 激情 时 , 兴奋欲跃 ; 激怒时 , 对坏人同仇敌忾 ; 苦境时 , 催 用艺术性 的无 声语 言所打造 出的精美 世界 , 它演 绎着大 自然 的 人 泪下 ; 快乐时 , 拍手称快 、 呼跳跃 ; 欢 高兴时 , 面如花绽 , 含 满面 灵 山秀水 ; 使人心 旷 神怡 迷潆 无 际的原野 ; 人 日常 感受 到 的 笑阳光春风 , 使 以情动人 , 使读者 与听众 和作者 灵犀 相通 , 同悟 共 阴睛 风云的变幻气象 ; 以及地 球万 物的生活 、 成长之 变 ; 类社 感 融 浓 情 。 人
生受益 。 2 启 示学生怎样掌握 阅读技 艺 能在 精读 、 品读 中受到 感悟 、 感动 , 理解 入境 , 理清 脉络 , 义 的方法 , 凭借 语言文 本 , 披文人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入境阅读”
唐 惠忠
唐 惠忠 江苏省 太仓 高级 中学教 师 。
“ 作者 胸 有境 , 入 境 始与 亲 。 ” 在《 语 文教 学二 十韵 》 中, 叶圣陶把“ 入境 ” 作为深 人领会
文本要 旨, 走 进 作者 内心 世 界 的重 要 途 径 。 “ 作者胸有 境” , 指 创作 者 总是 在观 照外 部世
形态? ”
二、 以学生 的浅 读 、 误读 为 契机 , 相 机渗
透 实用 的 阅读 方 法
举, 读 出母爱 的伟大 与无 私 。此外 , 还应瞻顾
前文 , 明确捕 捉 狐崽 的前 因是红 狐偷 了“ 我” 家的花母 鸡 , 让“ 我” 的学 费成 了问 题 。且 文
限于 自身 阅历 和相 关 资料 的欠 缺 , 加上
二是富于 挑战性 、 能 引发 学 生思 维 冲突
的问题 。苏霍姆林 斯基提醒 我们 : “ 学 生对眼
的存在价值 ” ) , 我 首先 给学 生介 绍 了一 种 阅
读方 法 , 即: 具备 “ 词不 离句 , 句不离 段 , 段不
前能看到 的东西 是不 感兴 趣 的 , 对 藏在后 面
习惯 的缺失 、 经验的不足 , 学生 阅读 文本时常
会 出现 浅 读 、 误 读 的 情 况 。从 心 理 特 点 看 , “ 浅读” “ 误读” 中包含 了认 知个体 的知识水平 和现有经验 ; 同时 , “ 浅读” “ 误 读” 也 是有价值
的—— “ 深读” “ 正读 ” 正是 由此 而产生 的。教
种提 出问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持 续 不 断 的 活
动。 ” 提 问作 为重 要 的教学 手段 , 能刺激 学 生
披情入境,以境悟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运用
1.1对初中学生学习整体忽视
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自己讲课的问题太严重,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只分析表面,不能够深入的去讲解,所以学生在学习阅读教学的时候觉得很没意思,无聊。在情境创设中也是匆匆了事,没有用心去做,所以,生动形象的阅读消失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初中生,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教学情境创设的针对性。然而就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了情境的创设充分的重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情境创设的统一性:语文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没有划分层次;没有区别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致使在教学中同种情境创设方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创设好情境在语文的阅读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会有质量。
2.3利用教学活动来进行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利用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活泼好动,好玩的心理是初中生普遍的性格特征,而教学活动的运用往往与他们的这一性格特征相符合,因而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促使学生更加深人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进而加强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而为切实有效的将教学活动融人到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深入到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及时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活动中教师就必须给予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充分的尊重,进而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以确保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披情入境,以境悟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运用
享受阅读,享受语文——浅谈如何让小学低段语文课充满活力和诗意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 和延伸 , 是提高 学生 阅读能力 。 形成 良好 匿迹 。播 放 录 音 , 只能单方面训练 学生 的“ 听 ”, 而 教 师 的 范 读 则 让 学 生 在 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 之一。课外 阅读既 可以拓 宽学生视 野 , 增 加知识 , 又 听 的基础 上 , 又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 朗读课 文时 的表 情及形体 动作。低段 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其 终 身 的 阅 读 和 写 作 奠 定 良 好 的 基 础 。对 于 学生善于模 仿 , 教师可 以抓住学生这一特 点, 通过有 感情 的范读 , 将 学生带 学生的课 外阅读, 教师也应 给予 引导。开卷 未必就 有益 , 课 外书 要有所 选 进文本 , 让 学 生 通过 倾 听 , 感受语言文字 的美 , 激 发 学 生 主 动 学 习课 文 的 兴 择 。 只 有 读 好 书 才 能 陶 冶情 操 、 净化思想 、 扩大知识面。 趣 。 在教 师 的 范 读 下 , 学生能直接感受到老 师的语气 、 语 调和感 情 , 从 而 可 小学低段语文教 师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 , 每 学期安排几节课 外阅读指 导 以仔 细体 会 课 文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情 感 基 调 。 教 师 如 果 能 经 常 给 学 生 正 确 的 、 课, 指导学生选择 书籍, 推荐优秀 的课外 书。课外 阅读指导 课 的类型主 要 动 之 以情 的 范读 , 会 使学生潜 移默化 地 受到感 染、 熏 陶 。 这 不 但 能 培 养 学 有“ 读物推荐课 ” :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 外读物 , 供 学生选 择 ; 在教师 的引导 生 的语 感 , 而 且 也会 不 断 提 高 他 们 阅 读 的 兴 趣 。 因 此 , 低 段 语 文 教 师 一 定 下, 学 生 利 用 工具 书扫 除 文 字 障 碍 , 通读文章 后。 自 己提 出 问题 或 者 由老 师 要 做 好 范 读 的准 备 , 最 好是 每 一 篇课 文 都 进 行 示 范 朗读 。备 课 时充 分 关 注 设计问题 , 分 组讨 论 , 再 由小 组 代 表 汇 报 讨 论 结 果 , 最 后教师做总结 ; “ 交 流 课文 的语 言特点 , 自己先有较为准确的语感 , 然后才能示范于学生 。 评论课 ” : 这是教 师指导课外 阅读的重要环节 。 可组织学 生交流课外 阅读 的 2 . 灵活 多样 的指导 , 强化朗读要领 , 让学生享受阅读 也可组织学 生对所读 书刊 的内容进行 专题评 论或 综合评论 。 朗读不仅仅是 照本 宣科 , 还要对作品 内容加 以正确 的表达 。新课 标强 收获或体会 ,
入境、入情与顿悟
学科支持多年课改,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是趋于课堂的“教”,而相对忽视了课内外的“学”,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也仅限于课堂之内对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感悟之中,流于表面。
而对课外拓展阅读只是提提而已,甚至置之不理。
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缺少老师的正确引领,故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文本悟性表现得差强人意。
对于学生悟性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提升自己文本的感知、分析、理解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本悟性。
具体做法如下:一、入境——培养悟性之本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可阅读的时间、空间及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感情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入情入境,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悟出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培养学生的文本悟性。
1.引起阅读期待读是悟之根本,在学生还未接触文本之时,应该提前做好宣传,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学生会很有兴趣,想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魅力,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
让学生从读通文本到字面理解,从句段品味到领悟情感中,自主感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走进文本。
2.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从阅读情境的创设做起。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设身处地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
如视频带入情境,运用音乐渲染。
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作品等。
实践证明,让孩子带着已有的经验走进文本世界,给学生的感受要来得深刻,来得有效。
二、入情——培养悟性之本作者往往会通过一部小说、一个故事、一篇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共鸣,来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入情入境读好书 品词品句学好文
入情入境读好书品词品句学好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而这些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它真正的魅力。
一、品读要激情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也就是捕捉课文的动情点,煽动品读主体的情感,使其与作者息息相通,与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求心潮澎湃,情感共鸣,它是以以心入境为基础,以动情为途径,达到情感的体验、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荷叶圆圆》的执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这一部分时,这样点拨激情:小朋友,摇篮是什么?在学生理解明白了摇篮之后,教师接着问:躺在摇篮的感觉怎么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感觉很舒服,感觉很快乐,感觉很好,感觉很温暖,感觉很棒……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然后教师指导朗读:能把这种舒服和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爱之链》的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这样动情叙述以激发学生情感:风呼呼地刮,雪纷纷地下,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乔依的心情是那样的凄凉,可他依然尽心帮助老妇人,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瞬间爆发,回答得也是精彩纷呈。
然后,教者播放配乐画面,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品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动,学生的阅读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阅读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教学案例《入情入境走进文本》
教学案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美。
【问题解读】:随着新课标的持续深入学习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部分的阅读文章都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引导,阅读的功能就少了很多,学生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故事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有所感悟,也就更谈不上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使用了。
勿容置疑的是,学生的阅读是需要引导的。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作者写文有情有境,读者只有领悟到这种情境,方知文章内容、情感及妙处。
而教师应把握这个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去学会发现文中意境,在意境中体验,在体验中与作者对话。
根据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处理,何处该用哪种方法适合创设情境气氛,或是引导渐入情境,或是浓化情景,或是升华熏染,全靠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和引导。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总结出以下途径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美。
1、将图画、音乐、戏剧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利用图画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情境;用戏剧形式让孩子扮演角色去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在其中体验真、善、美。
调动学生的眼、耳、嘴、手等器官,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入到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情绪的产生,情感的震憾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包括他们已有的个人知识、感受、见识及生活积累等,在事物的异同比较中,在产生与生活贴近等相关的联系中由此及彼的推想,在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实行情感体验,爆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当然,阅读教学中实行情感体验,决不能搞花架子、走过场,应该使学生渐入情境,如闻其声而能其心声,如见其人而解人心,以至为情所动,产生该有的情感和心灵的震动。
【案例】:又一篇美文将与同学们见面了,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荷花》。
这篇文章不但语言文字美,而且极富意境,读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人情入境享受阅读
人情入境享受阅读作者:周春香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10期江苏安县雅周镇倪庄小学(226651)周春香阅读是一个很快乐的活动,尤其当我们的阅读课堂充满灵动的情感,勾起学生体验的共振时,那绝对将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
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和编者共同的思想结晶,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情感世界。
当携手孩童入情入境时,我们收获的将是道德的升华、智慧的启迪、语言的引领和情感的感染。
一、诗意栖居——淡妆浓抹总相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具体的阶段目标里,又细化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面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字,笔者喜欢将其诗化,让孩子在朗朗上口的反复吟咏中感受作者的情怀、意境的优美。
如,《安塞腰鼓》一文句式整齐,感情澎湃,我将它变成一首小诗: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吹起了身背响鼓的后生听,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看!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有情有趣是语文,将文字浓缩于诗行,给孩子朗读的时空,他们怎么不会热情洋溢,与文本、教师、作者、编者激情碰撞!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很多抒情性很浓的课文,我们都可以试着改编成小诗,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体验、积累,享受浓浓的语文味儿。
当我们教师用一双慧眼去采撷课文里语言的鲜花,让诗意栖居,得到的回报,绝不仅仅是幸福的课堂!二、激情演绎——日出江花红胜火有这样一类课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叙写着不平凡的瞬间。
如果不加细读品味,很难读出那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涌流。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激活共生,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激活共生,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作者:薛珊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课堂提问、情感培养来激活教学,构建共生课堂,让学生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所谓“激活共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引导学生真正走近文本阅读,真正思考,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对比激活,入情入境对比阅读是实现深度阅读的重要手段。
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深刻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人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
教学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集叙事、写景于一体的特点,同时这首诗很好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更是千古名句,这也是这首诗情感变化的关键。
将文本中的诗句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有的学生这样叙述——“沙漠烽烟起,黄河夕阳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进行比较,体会情感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可以将这两句诗的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
经过对比,学生会得出结论:这两句诗的景没有改变,但是改写之后的诗句情感却单薄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原诗中使用的“大”“孤”“直”所勾画出来的意境体现出一种辽阔壮观之美,特别是“圆”一字所表达出的一种“豁然”之情更是感人至深,让我们好像处于那个情境之中体会到那种“豁然”,很好的诠释了“情”“境”再现。
选准切人点,引导学生深入对比,让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在激活共生的课堂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问题激活,深化思维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关键,要想让语文课堂省时高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的高质量,而激活共生的课堂就要求用创新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思维。
入情入境迁移提高阅读能力
入情入境迁移提高阅读能力入情入境迁移指的是将自己代入到阅读的情境之中,把自己融入到所理解的内容当中。
提高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入情入境迁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通过动脑思考、情感共鸣等方式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加对信息的吸收力。
首先要了解入情入境迁移的概念。
入情入境迁移是一种类似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通过将自己代入到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进而获得对于文本内容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提高阅读者对内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入情入境迁移的实践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文本所讲述的场景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体验。
比如当我们阅读到一位主人公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我们可以尝试将自己代入到他的身份中,感受他在旅途中的种种困扰和惊险。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的发展,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内涵。
通过入情入境迁移的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读者的情感共鸣能力。
情感共鸣是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与文本中的情感相互融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通过入情入境迁移的方法,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其中的人物、情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入情入境迁移也可以帮助读者培养出色的想象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将自己代入到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中,读者需要建立一个虚拟世界,这就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故事情节中的细节,进而获得对文本更全面的认识。
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创造力。
入情入境迁移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也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应用。
在学习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时候,通过入情入境迁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或者地理环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最新 以情感带动阅读以复现带动积累-精品
以情感带动阅读以复现带动积累很多一线语文老师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花的时间很不少,但成效却并不高。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惯犯的毛病是:一节语文课要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且不论这些问题的价值性),用一个个看似“环环相扣”的问题“hold”住课堂,“hold” 住学生,也“hold”住了自己。
过后,我们又常会反思:这节课教师似乎问得太多了,问题太琐碎了,学生真的读懂了吗?这一节课学生积累了哪些语言?这样繁琐的教学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讲座中曾说过:语文要给学生留下语言,我们应改变语文教学的形态,少讲多读,把时间留给学生。
如何变繁琐的分析为以明晰的主线问题开启思维,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引导学生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里从“情感”与“复现”的角度浅谈自己的思考与尝试。
1以情感带动阅读,省去繁琐分析,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所谓的“情感”,指的是学生在读文以后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发对文章的看法与思考。
以“情感”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思路,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分析,还能令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因为在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来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都可以省略。
以六年级上册课文《老人与海鸥》为例,课文分别从“老人爱海鸥”与“海鸥爱老人”两个方面来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以“情感”为主线的问题引导学习:①“老人爱海鸥”的部分:“这是一个的老人?”;②“海鸥爱老人”的部分:“海鸥的心情多么啊!”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中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一片深情。
又如《月光曲》课后的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如果以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必然还要问很多的问题:“多芬在小镇散步心情怎么样?听到琴声贝多芬会有什么想法?当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时贝多芬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样?当盲姑娘认出了自己。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效应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效应摘要:带着情感阅读就会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入情入境,获得情感效应。
在情感中阅读就会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效应;自悟自得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情感效应。
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情感1.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
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
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2.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
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入情入境入文本 快乐阅读多效应
作者: 张娟娟
作者机构: 江苏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224200
出版物刊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页码: 57-5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快乐阅读 情境化教学 文本 入境 语文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实践者 教学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而在课改实践中,情境化教学越来越得到教育实践者的青睐,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和悦纳。
几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让我尝到了情境化教学的甜头,可谓:小语天地大领域,孩童灵动多智趣。
多彩情境为载体,快乐阅读最给力。
入情入境入文本 快乐阅读多效应
入情入境入文本快乐阅读多效应
张娟娟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4(000)022
【总页数】1页(P57)
【作者】张娟娟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 224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入情、入境、入趣、入胜——新人教版数学教材课堂教学立体化探微 [J], 朱丽兰
2.入诗入境入情——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J], 钟辉;
3.入情、入境、入趣、入胜——新人教版数学教材课堂教学立体化探微 [J], 朱丽兰;
4.入境·入情·入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J], 金晓玲
5.“入情入境”阅读“有章有法”解题——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J], 张美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称赞教学反思_7
2023年称赞教学反思2023年称赞教学反思1《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
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得真端正、你回答得很准确)。
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
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这两句话。
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
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
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__。
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__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入文、入境、入心
入文、入境、入心入文、入境、入心入文、入境、入心----------谈语文好课的标准从教以来,执教各种类型的课已有二千多节,可让自己感到十分满意,久久回味的课就那么几节。
为什么会对这几节课情有独钟呢?是教法?是学法?是媒体?抑或是,又抑或不是。
随着对《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茅塞顿开。
原来,这几节课后不仅教师感到无比轻松,无比释然,而且学生两眼也熠熠生辉,仿佛沉浸在课堂的愉悦之中。
于是,就有了我对一节语文好课的标准——入文、入境、入心。
大凡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要经过这样三步,即:直观感受、设身处地、“名理分析”。
不经过以上三步的锤炼,就很难获得对文学作品的真切感受。
文本也隶属于文学作品,所以它的学习也脱离不了这三个过程。
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共同经历这三个过程。
课文中的语言才会被学生不断地内化、吸收,僵化的文字才能鲜活起来,情感才会被调动起来,思维才会被激发,才能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
一、直观感受,入文,让文字鲜活起来。
因此,在备课时我总是按文学作品阅读的步骤去阅读课文。
然而,教师在经历以上三个过程时,是以成人的眼光来阅读的,儿童阅读时由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与成人的不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需把自己当作一个儿童,以儿童们目睹这样的画面有的眼圈通红,有的小声啜泣,整个教室充斥着悲伤的气氛。
画面看完后,我说:“看完了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落到这样的地步,真让人痛心;社会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竟让他流落街头;老师,看了画面我都流泪几次了,我被阿炳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
如果阿炳还在的话,我愿意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给他;看了画面我已理解了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让人伤感的《二泉映月》,这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
“情随境迁”,一个情境的创设,触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
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感到无比的惬意。
三、“名理分析”、入心,让思维活跃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224200)张娟娟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而在课改实践中,情境化教学越来越得到教育实践者的青睐,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和悦纳。
几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让我尝到了情境化教学的甜头,可谓:小语天地大领域,孩童灵动多智趣。
多彩情境为载体,快乐阅读最给力。
一、先入境后入情,境中阅读情理明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且贴近儿童实际,体现风格各异,写法各不相同,内容呈现也体现不同的文学方式。
比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更适合先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活灵活现的情景意境中,带领他们走进文本描述的情节里,进入课本故事的角色中,进而在情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体味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我就是利用多媒体呈现了情境画面:晚秋时节即近冬天时的一片大森林。
鼠标一动,哈,竟然有一只小蚂蚁出现了。
学生们一阵嘘唏。
我即刻就此情境引导他们:假如你就是这个小蚂蚁,在森林里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惊奇地提出什么疑问呢?这样借情境提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小蚂蚁,在想象中看到了很多,也问了很多。
如此引入新课后,我又在学生们情境想象的基础上,让画面出现了文本中描述的燕子、杜鹃、黄鹂等离开北方向南飞去的情景,还有喜鹊家族忙着垒窝御冬寒、青蛙塘边刨洞备冬眠等。
如此,通过创设情景,先发入境,而后在角色的转换中体会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感受课文的情节和含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
入境再入情,以引人入胜的情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先入情后入境,情驱阅读晓文灵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的是具有一定写作背景或生活背景的文章和诗篇。
教学中,适合先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他们的心情和故事中的人物交融同步,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情绪,然后让他们怀着主人公一样的“心”和“情”深入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一课就适合“先入情后入境”的教学。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今上下多少年,当至亲至爱的亲人和友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分离时,那是怎样的心情呢?面对生死离别或者久远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地面对呢?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回忆:昨天我们师生一起走进黄鹤楼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个朋友送别,话离情的场面,晚春三月里,李白依依不舍地送别挚友孟浩然,那难以分离的惜别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你能想象得到两位文坛好友的情意有多深吗?他们难以离别、互相不舍的心情你能够描述出来吗?
激情导入后,学生们讨论交流着诗中这两个主人公在黄鹤楼“洒泪道别”的难舍之情,先发进入了角色,情感亦被唤起。
我即刻引导:友人情深,离别才不舍。
李白这首诗道出了当时他送别好友的情景和心情,我暗示学生闭上眼睛伴着音乐再听一遍朗诵,然后问他们:听着李白的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然后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干杯,朋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分组交流诗意描述中的送别情景,进一步体会诗人妙笔灵动的内在情怀。
三、入情入境入文本,快乐阅读多元赢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产生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多元效应。
课文中叙述的一切,需要学生解析感悟,而学生只有在情境中,各路感官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在情境中,他们的心神才能呈现投入状态,从而积极地观察、体验、操作、感受,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与文本和人物对话,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感悟语言的曼妙和精彩,思维在情境中拓展开来,从而实现情境感悟中的文学积累和运用。
阅读的兴趣来源于情感的需要,而理想化引发阅读情感恰是情境化教学的魅力所在。
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年级教材中不同风格的课文,创设动态活力情景,力求让学生入情入境入文本,从而调动学生的全方位感官,让他们积极、活跃、主动、快乐地学习,真正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再如《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在情境激发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后,我又深入引导:多么深情的送别诗啊,诗人李白就是在切身体验中才写出了如此佳句,可谓是诗人心灵的产儿,其中饱含着他对好友孟浩然多少浓情厚谊啊!接下来进入“原始重现”的情境表演: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扮演李白与孟浩然,交流研究台词和动作以及神情表演技巧,充分展现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由于在情境中早就融入了课本角色,于是上台表演非常积极,十分自信,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高。
如此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情的更深入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实践中,阅读的是文本,引导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情理,品析文笔之妙,提高分析、读写的能力。
而入情入境入文本的阅读方法,着实能让阅读过程快乐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