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特色文化和地域精神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
十重要线索。例如傅家 和五村文化遗址 以大 汶 口文化遗
存为主, 已经获得 的文物 看, 从 其文 化面 貌风 格独特, 泰 与 安大汶 口文化相 比有 自身发展 的特 点【 2。在 大商文化遗 t 1 - 址 中. 从彩陶文化到商周汉文 化都有发现 , 它是 靠近原始' 坷 流西北 东南 走 向的东西 长 2 0米 、 0 南北 宽 10米 的一 个原 5 始部落集聚地。尤其是从 西起 石庙 李史前 文化 遗址. 沿古 河道向东. 经城关郝 家遗址 、 省屯4 ) 男. 16 一 , 山东无棒人, 酎教授, 主要从事抗 日战争研究殛区域文化研 究。
维普资讯
滨 州师 专学 报
统 的一个重要 环节 ” “ . 是在相 当范 围 内或相 当大 的人们共 同体 内认同了的具有特 定社 会意 义 的意符 文字 ” . 以象 在 形、 表意为主的方块字 系统发展 中, 丁公 陶文恰 处于大汶 口 文化 单体意符与 甲骨 文的中舟位置上 【 尽管 我们 目前还 ,3 没有释读丁公 陶文, 无法弄清楚 它的意义 , 但从现 存 陶片上 的文字看. 显然 已经脱离 了刻 画符号和文 字画的 阶段 … . 可以确定. 应该是 目前所 知我国境内发现的 一种最早的 这 古文字 。这一发现“ 一下子就把 我国文字 出现 的时间往前 推了几九百年 H 。语 言文 字在 人类 文化 乃至整 个社会 生 l
维普资讯
第 1 8卷第 1 期
V o . 8. o. 11 N 1
滨 州师 专学 报
J u n l fB n h uTe c esC l g o r a o iz o a h r ol e e
20 0 2年 3月
M a . 2 02 r ,0
文章编 号 :0 8—2 8 ( 0 2 0 —0 7 一O 10 90 20 )1 0 1 4
黄河的人文精神
黄河的人文精神作者:薄丽莎来源:《祖国》2018年第01期摘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分支,也充分彰显着黄河的人文精神。
本文主要以黄河口文化为代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黄河人文精神黄河口文化一、黄河及黄河口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黄河文化也在不断壮大成长,就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在不断吸收汲取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发展。
在世界各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断地介绍给其他各个国家,时刻保持着向外传播,与此同时,还积极吸收汲取周围其他各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与他国文化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帮助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创新。
黄河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它可以汇聚干流,海纳百川,不断的丰富壮大我们的华夏文化内涵,这是由它的精神和性格所决定的。
黄河文化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主体,东亚大地千百年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黄河文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同时黄河文化还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这里的黄河文化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缩影。
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状态,一“线”三“区”可以很恰当的概括黄河口文化。
沿着西南到东北方向,黄河口文化存在一条文化链,这条文化链由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工业文明,整整穿越长达六千年之久的历史,以广饶县为基本中心的传统文化区包括吕剧、孙子故里、傅家遗址等等是黄河口文化大体分布。
在黄河口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这里有着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古齐文化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同时河海交汇,不但能够彰显出现代文明的生机勃勃,同时还体现着渊深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黄河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一)勤劳不啜、务实精神黄河沿河儿女历来都是,在远古时期的东夷部落就开始了黄河口地区文化的最初萌芽,齐国时期开始真正形成黄河口文化。
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作者:杨帆来源:《大观》2021年第09期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将黄河文化作为艺术鉴赏课的内容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不仅能够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参与社会审美实践。
文章分析了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介绍了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提出了将黄河文化植入艺术鉴赏课程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黄河文化;艺术鉴赏课程;公共艺术教育注:本文系2020年度黄河交通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以艺术鉴赏为例”(HHJTXY-2020jgxm52)研究成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谈到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一、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将黄河文化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不但能够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中外美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知,开阔艺术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艺术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大多数院校艺术鉴赏课程的授课内容都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三大专业,但其中涉及黄河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也是笔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动机。
黄河文化研究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内外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较多,但当前学界对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甚少。
今天,在国家倡导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深化艺术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开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滨州市为例
、
出 旅 游 的 条 件 基 本 具 备 ,旅 游 越 来 越 成
滨 州市旅 游 文化 和旅 游 商
为人们 日常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
品开 发 的现 状
黄 河三 角 洲 地 区历 史 悠 久 , 化 底 蕴 文
游过程 中 , 人们在欣 赏大 自然美景之余 ,
还要游览珍 贵历史文化艺术 ,体验各地
借鉴 。
2 HNS 8 C IEE&FR INE T ER NU S OEG N RP EE R
化 的挖 掘 提炼 ,才 能 成 为 更 具 吸 引力 、 更
才能使其成为特 色旅游商 品, 从而进一步 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 ,增强其竞争力 , 实
现 可 观 的经 济 效 益 。 因此 , 须 重 视 通 过 必
等戏 曲 、 曲艺 的旋律子秧歌是滨州 民间的 传统舞蹈 , 在滨州 民间流传甚 广。(胡集 5 )
【 旅游经济 】rv l E o o c T a es c n mi s
21 0 2年 第 4期 ( 总第 3 4崩 ) 9 上
黄 河 三 角 洲 旅 游 商 品 开 发 与 地 域 文 化 的 合 融
以滨 州 市 为例
●方荣 辉 左 登华 崔 宇丹
随着 生 活 水 平 的进 一 步 提 高 , 们 外 人
的旅 游 商 品开 发 和设 计 对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文化—— 滨州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 旅
游 商 品深层 次 的 内涵 是 文 化 , 有 经 过 文 只
反 映出滨州 民俗 风情 , 风靡全 国 、 闻 是 喜 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渤海大鼓 : 3 ) 沾化县河 家村鼓 书艺人魏 尊昌在西河 大
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概观
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概观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勇敢善良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独特的辉煌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
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是指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民谚等文学样式,既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知识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文基于1987年滨州、东营两市文化局和文联大规模的民间文学(传说、故事、歌谣)三套集成,和后来在各区县的文史资料和文化局(馆)出版的故事集、歌谣及谚语集中又精选成册的作品集(时多是内部刊印),以及鸿雁主编的《黄河三角洲的传说》为主要依据,同时作了一些民间采风,计560余篇、330余首,抽取其中带有典型性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人情风貌和审美特性。
一、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的样式风格由于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地域、环境、移民等特点,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的独特风格。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著名的三大三角洲之一,又是最年轻的冲积平原。
它拥有古老的土地,也有新淤地。
南依长白山脉,东北濒临渤海,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腹地,另有小清河、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等河流相伴相间。
因而,山、河、湖、湾,低岗、缓坡、浅洼构成了这一地域独有的地貌特征。
这里的新淤地茫茫苍苍,同时成为过去避难、拓荒的人们的理想场所,加之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崛起,所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移民较多。
于是,形成了多种文化交融、多家思想交汇的状态。
黄河三角洲的民间文学一如过去这里的人民,既朴实清朗、粗犷豪爽、聪智幽默、执著顽强,又简疏朴野、守旧封闭。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风俗传说。
人物传说又可分为帝王、文化名人、清官、孝子孝妇、起义英雄等。
于是围绕着秦始皇、姜子牙、孙武、范仲淹、杜受田、董永、孝妇河、王薄、唐赛尔等人物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
关于地方风物,如果以神话传说的中心意象而言,大致呈现这样的形态:邹平的“山”,博兴的“湖”,高青的“湾”,滨城、惠民、利津、垦利的“河”,沾化、无棣的“海”和“枣”,广饶的“龙”。
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
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已发现的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黄河文化与山东地域文化浅述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8Vol.20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横贯9个省区。
黄河从菏泽市东明县进入山东,由山东垦利注入渤海,流经山东9市、25县。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中,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历史上黄河环绕鲁中山地,左右摆动,流经鲁西南、鲁西北和鲁北平原等大半个山东地区。
黄河下游与济水,为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交流的通道,最早融入中原文化区,是商王朝晚期以来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人口、文化中心和盐业生产基地。
因山东黄河流域的变迁演变,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其九河流域的黄河三角洲和济水下游地区是齐国最初的分封地,成为齐文化的源头。
不同时期的黄河支流—汶河及泗水则涵濡了鲁地文化。
在黄河文化的形成发展中,齐鲁文化作为其中的主要构成之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文化孕育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反哺黄河文化。
1 黄河文化与泰山文化和儒家文化黄河、泰山、孔子在山东汇聚,同处一个共同文化空间,共同铸就中华民族文明摇篮。
1.1 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诞生、发展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哺育了儒家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下游地区是当时文化最发达、思想最活跃的地区。
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也多来自黄河下游和济水流域的鲁和卫、齐、宋等诸国。
孔子的众多学生在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儒家学说,使儒家文化在黄河下游地区发展壮大并最终走向世界。
儒家文化成就了黄河文化。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经过孔子弟子的弘扬与传播,其影响不断扩大,儒学在战国时期就已传播至中山国、楚国等广大的地区。
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学后,儒学渐渐深入中国各朝代的各个社会阶层,儒家思想对黄河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汉代以来更是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其时代精神
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其时代精神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当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历经沧桑演变成今天别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传统文化犹如黄河水系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沿黄百姓。
探究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赋予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根据黄河流域水系流向划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大概有如下几个分支:河套文化黄河流经今宁夏和内蒙古地区,那里的传统文化就是河套文化。
河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织部分,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祖先居砖,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
夏、商、周、秦就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
河套的称谓大体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大河三面环之、河以套名,故称河套也”。
纵观河套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河套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明的进程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
中原文化黄河中游包含陕西、河南、晋南等地,自古就是王朝建都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洛阳等历代人文荟萃的大都市,有许多文化遗存,包括三代的青铜器、秦砖汉瓦,乃至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原文化对祖国整体性的传统文化形成有它巨大的贡献,包括汉族这样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民族的形成过程,客观上起到了民族大融合的社会作用,中原文化实际上是历代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中原文化发展到今天,既要发挥古人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人民群众的安康而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又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三晋文化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应是三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黄河三角洲观鸟笔记
黄河三角洲观鸟笔记
摘要:
1.前言
2.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3.观鸟的准备工作
4.观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5.观鸟的感受和体会
6.结语
正文:
【前言】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这里过冬或者迁徙。
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我决定前往黄河三角洲进行一次观鸟之旅,记录下我所见到的美丽景象。
【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在这里汇入渤海。
这个地区因为黄河的冲积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湿地和滩涂,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这里常年栖息着大量的水鸟和候鸟,种类繁多,包括白鹤、大雁、天鹅等。
【观鸟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鸟,我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观鸟的地点、时间,以及准备望远镜、相机等观鸟工具。
【观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当我来到黄河三角洲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大量的鸟类在这里栖息,有的在滩涂上觅食,有的在空中飞翔。
我看到了白鹤优雅地飞翔,大雁群在空中组成人字形,天鹅在滩涂上悠闲地散步。
这些鸟类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让我感到惊讶。
【观鸟的感受和体会】
观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些鸟类在黄河三角洲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
【结语】
这次的观鸟之旅让我收获颇丰,我看到了黄河三角洲的美丽景象,也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它是由黄河长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变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国母亲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丰富泥沙,黄河在长期的冲刷和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河口平原形成阶段、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和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
在河口平原形成阶段,黄河冲刷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河口平原。
这个阶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当时黄河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
这个平原上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此,这个地区逐渐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了繁荣的农业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沉积物在海水的冲刷下逐渐堆积起来。
这个阶段发生在几千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这个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岛和河道,这些河道将黄河分成了许多支流。
黄河的主要河道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河主干。
在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泥沙沉积进一步扩展了三角洲的面积。
这个阶段发生在近几百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使得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规模。
这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阶段。
人类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泥沙的沉积使得三角洲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然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河息壤
大河息壤--神奇的黄河三角洲息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昌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鲧盗天帝息壤,围堵洪水”(《淮南子》)。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真的就有像神奇的息壤一样生生不息不断生长的土地,这就是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每年新淤土地3万亩,这里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一块不断生长的土地,更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
”奔腾万里的黄河在这里蜿蜒入海,浑黄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面形拓展开去,交汇地带,碧波黄流,泾渭分明,堪称旷世奇观。
经过黄河年复一年的填海造陆,原来的这片海变成了现在的万顷湿地,成为草长莺飞百鸟齐鸣的乐园。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合理利用土地已成为共识的现在,东营拥有这方像息壤一般生生不息不断生长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东营人手中捧着的金饭碗,东营人没有陶醉,追溯过去的历史,他们更加清晰的懂得这一金饭碗的价值。
东营成立于1983年,人口约180万,下辖三县两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新城市。
东营市尽管土地资源丰富,可耕地面积,特别是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却很少,自古就有山东的北大荒之称。
除了南部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外,其余的多是盐碱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平均含盐量1.7%,最高值达到3%以上,只能适合种植棉花等少量的农作物。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山东省逃荒的“重灾区”之一。
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每逢秋收完后,拖家带口外出讨饭的悲惨情况常常出现,这些都是年长的东营人心中永远的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的东营人也许早已忘记了过去的那段艰苦生活。
东营市成立后,根治土地盐碱化,保证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已成为东营人奋斗的目标。
为了破解土地盐碱化这一困扰东营发展的难题,东营市有关部门到其他滨海城市参观、考察、取经,与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长期联系,积极探讨,为改良盐碱化耕地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
HuangHe Delta黄河三角洲简称黄三角简介1855年以後,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呈扇状三角形的地区,面积5,450平方公里。
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
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
高程4公尺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 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烂泥湾内水深1∼2公尺,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 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海岸线平缓。
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
自185 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
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
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
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概观
一
、
由于黄河 三角 洲 独 特 的地 理 、 域 、 境 、 民 地 环 移 等特 点 , 成 了 黄河 三 角 洲 民 间文 学 的独 特 风 格 。 形 黄河 三角 洲是 中国著 名 的 三大 三 角 洲 之一 , 是最 又 年轻 的 冲积平 原 。它 拥有 古老 的土 地 , 有新 淤地 。 也
头 文学 创作 , 括神 话 传说 、 间故 事 、 包 民 民歌 、 民谣 、
民谚等 文学样 式 , 蕴 含着 人 民的 智 慧 和人 民的 知 既 识 又有 鲜明 的地域 特色 。本 文基 于 18 9 7年滨 州 、 东 营两市 文化 局 和 文 联 大 规 模 的 民 间文 学 ( 说 、 传 故
事、 歌谣 ) 套集成 , 三 和后 来 在各 区县 的 文史 资 料 和 文化局 ( ) 馆 出版 的故事 集 、 谣及 谚 语 集 中又 精 选 歌
成册 的作 品集 ( 时多是 内部 刊印 ) 以及 鸿雁 主编 的 ,
话 传说 。这 些神 话 传 说可 以分 为 人 物 传说 、 方 风 地 物传说 和 风俗传 说 。 人物 传 说 又 可 分 为帝 王 、 文化 名人 、 官 、 子孝 妇 、 义 英 雄等 。于是 围绕 着秦 清 孝 起
[ 关键 词 ]黄 河三 角洲 ; 间文 学 ; 民 风格 特征 ; 人情 风貌 ; 审美特征 [ 中图分类 号 ]2 [ 献标识 码 ] 17 文 A [ 文章编 号 ]1 7 5 9 (0 6 0 0 5 6 3— 5 5 2 0 )3— 0 7一(4 0) 在黄 河三 角洲 这 片 美 丽而 神 奇 的 土地 上 , 劳 勤 勇 敢善 良的劳 动人 民创 造 了悠 久 灿 烂 的 历史 , 创 也 造 了独特 的辉煌 文 化和独 具 特色 的民 间文学 。黄 河 三 角洲 民间 文学是 指黄 河三 角洲地 区 广大 民众 的 口 贯 腹地 , 另有 小清 河 、 骇河 、 徒 马颊 河 、 惠新河 等河 德
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
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文化艺术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文/薄丽莎摘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分支,也充分彰显着黄河的人文精神。
本文主要以黄河口文化为代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黄河人文精神黄河口文化―、黄河及黄河口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黄河文化也在不断壮大成长,就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在不断吸收汲取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发展。
在世界各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断地介绍给其他各个国家,时刻保持着向外传播,与此同时,还积极吸收汲取周围其他各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与他国文化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帮助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创新。
黄河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它可以汇聚干流,海纳百川,不断的丰富壮大我们的华夏文化内涵,这是由它的精神和性格所决定的。
黄河文化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主体,东亚大地千百年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黄河文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同时黄河文化还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这里的黄河文化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缩影。
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状态,一“线”三“区”可以很恰当的概括黄河口文化。
沿着西南到东北方向,黄河口文化存在一条文化链,这条文化链由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工业文明,整整穿越长达六千年之久的历史,以广饶县为基本中心的传统文化区包括吕剧、孙子故里、傅家遗址等等是黄河口文化大体分布。
在黄河口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这里有着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古齐文化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同时河海交汇,不但能够彰显出现代文明的生机勃勃,同时还体现着渊深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黄河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一)勤劳不啜、务实精神黄河沿河儿女历来都是,在远古时期的东夷部落就开始了黄河口地区文化的最初萌芽,齐国时期开始真正形成黄河口文化。
关于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证文一年级
黄河口红色文化黄河口红色文化是黄河口地区的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屈不挠、坚忍抗争的先进文化。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
地处黄河口地区的广饶县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保存地,这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书籍,就像火种一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黄河口地区广泛传播,最终发展为燎原之势,为黄河口人民创立丰功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火种传入: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离不开深受黄河口文化熏染的人民。
远溯5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至今,生存在这片热土上的劳动人民在与环境的斗争中创造和积累了具有鲜明河海文化特征的黄河口文化。
因为黄河尾闾频繁改道,自然种植条件较差,而盐卤等矿产资源丰富,人们在商业贸易中形成的包容四海、接纳八方、追求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与自然抗争的漫长过程中,不向险恶低头,愈挫愈勇、愈斗愈坚,厚道、豪爽、坚忍、真挚的黄河口人民养成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拼搏精神,在困难中前行的开拓意识。
1926年,在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广饶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带到广饶刘集村。
这枚珍贵的火种,被广饶县刘集村早期的共产党人秘密保存下来,成为广饶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学习材料之一。
《共产党宣言》的保存与传播,印证了黄河口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红色文化的发生时间居于国内前列。
黄河口地区早期的党的组织和活动主要集中在广饶并非偶然,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角度看,受经学理论占主导地位的黄河口儒家学风及孙子兵学提倡的尚武重军传统影响,这里的人们对于子女接受先进教育的要求较为强烈;从现实角度看,广饶地理位置靠近胶济铁路,距离青州、淄博、济南、青岛较近,人们因交通的便利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对于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传入接纳度高。
二、燎原之势:马克思主义在黄河口地区的传播1、红色物态文化:垦区根据地的建立。
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对于人们了解黄河三角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河三角洲地理特点及其变化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东部,位于黄河下游和海河流域之间。
整个三角洲由土壤沉积组成,平原地形广泛,其中包含多个大小的湖泊和河流。
它东部的陆坡位于临江带,西部的陆坡位于黄河下游,辽东湾和海河流域位于三角洲的南部。
近年来,由于受政府长期政策推动、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地形上看,发展成熟的城市加快来到三角洲地区,对湿地的利用及湿地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改变了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如建设高速公路、火车线路、港口及机场等等。
二、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地理环境制约,并受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及各地市级政府的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经济发展变化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的平衡;黄河三角洲的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宏观经济的支持,尤其是以促进就业、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政策的推动,使当地的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改善。
从社会发展变化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黄河三角洲社会发展的相关措施越来越多,如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政府还采取政策措施加强舆论监督,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会福利水平,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三、对黄河三角洲发展提出的建议面对黄河三角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地理特点及发展趋势,建议政府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和国际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
黄河口文化浅识
黄河口文化浅识东营文化黄河与大海的汇聚,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也孕育了新兴的现代石油城市——东营。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因此东营具有独特的黄河口文化,如今用黄河代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用海洋代表现代文明,那么东营文化则是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聚与交融。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外来古老民俗的浸润,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多种文化的集聚、碰撞、融合,渐渐演化成一种全新的黄河口文化,她既有黄河文化的雄浑淳厚,又有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营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独特的黄河口湿地自然景观,使“黄河从这里入海”成为我省旅游业三大名牌之一。
东营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吕剧的故乡。
东营拥有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和国内最早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宝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东营市内有胜利油田、石油大学、济军生产基地,油地军校团结一致,人才联用,文化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文化活动联办,奏响了文化建设的大合唱。
东营既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又有新时代的工业文明。
加上东营独特的自然资源使得东营以全新的姿态与世界文化接轨。
一东营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1)孙子文化东营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这里地灵人杰,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
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故里。
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兵学圣典”,至今还在海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广饶孙武祠--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位于广饶县城中心地带。
馆内设有孙武资料、石佛造像、广饶党史等展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民间文化吕剧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它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的,自成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吕剧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
当时被艺人称为“化妆扬琴”,而民众则以“驴戏”、“捋戏”或“小戏”等称之。
描述1855年至1976年间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1855年至1976年间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1855年至1976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生了多个重要变化,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快速增长,从城市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
从1855年到1976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了一倍以上,平均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城市规模也有所扩张,部分城市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先进工业设施。
这些发展都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示范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也使得整个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
其次,在社会文化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855年到1976年,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宗教改变。
同时,新型教育制度的引入也改变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氛围,普及了更多的知识。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出现了新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国文学、新闻出版和政治理论等。
第三,在环境变化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数十年由植被枯竭、水土流失至社会经济发展并引发环境破坏的过程。
这种变化引起了大量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对人类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总之,1855至1976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其中经济水平上涨、新的教育制度的普及和环境污染的出现都是最显著的变化特点。
随着近代史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
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都将进一步发展,为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第 3期 O 2年
N 3,0 2 o. 2 O
民无 私无 畏 , 把这 里生 产 的 粮食 源 源 不 断 地运 向胶
东和淮海战场,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 铸成了悲 壮 感人 的英雄 业绩 。
在 社会 主 义 革命 和社 会 主义建 设 时期 , 黄河 口 人 民 战海潮 , 抗风 暴 , 荆斩 棘 , 披 治理 盐碱 , 在建设 黄
收稿 日期 :20 —0 —2 O2 5 6
国主义精神 , 振奋了民族斗志 ; 解放战争 , 黄河 口人
作者简 介:焦晓渝 , 中共 山东省东 营市委党校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8 2
维普资讯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
J. O 1EPR S卜00 CPC I O R ̄ F1 A] c。L F ... ∞的删 . Y I cl 0 M丌匝
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
汇 融性与 多样性 及和谐 的群体 主义 精神
黄 河三角 洲文化 的 渊源应该 说是 黄河文 化 和齐 文 化 , 在 的黄 河三角 洲是 齐 国北部 国土 , 齐文 化 现 是
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齐桓公时的齐相管仲 , 从霸业 观点 出发 , 强调 “ 和 ”仁 德 ” 人 、 。他 曾说 :昔 者 圣 王 “
所谓黄河三角洲 文化 , 系指产生发展于 黄河人 海 口区域 的一种 地域性 文化 , 是有史 以来 生活 劳动在 黄 河人海 口区域 的人们 共 同创造 的一切 文化 的总称 。 充分 认识 文 化 经济 一 体化 的历史 趋 势 , 把握 黄 河三角 洲文化 特 色 , 掘 黄 河 三角 洲 文 化 的 深厚 底 挖 蕴及其 反 映的 民族 精神 , 强化 黄河 口龙 头 意识 , 从而 构建黄 河 口文 化 支柱 产 业 , 于该 地 域 经 济 和社 会 对
的活动 , 这里 的山东 省广 饶 县刘 集村 党 支 部 在 12 95
优秀传统精神 , 对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 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都有 深刻影响。特别是近代黄河 口, 和 党 国家曾先后三次从鲁西南和附近县迁 民来黄河三角 洲垦荒 , 这些来 自于七州八县的群众相互帮助 , 靠群 体精 神开 荒种 地 , 14 至 16 从 95年 90年 , 一带 安 置 这
里, 奏响了夺油会战英雄的凯歌 , 上万人的队伍汇集 到 这里用 树 枝 、 草 搭 起 草 棚 , 始 石 油 会 战 , 创 茅 开 靠
业者 的巨大精 神 力 量 和 团结 和谐 的群 体 主 义 精 神 、 集 体主义 精 神终 于找 到 了 全 国第 二 大油 田。总 之 , 黄 河三 角洲 这块 宝地 , 聚集 了来 自全 国 3 民族 的 6个 创业 者 , 在此 进行 开 发 建设 , 些人 团 结 友爱 , 互 这 相 帮助 , 服 了水 灾 、 灾 、 克 旱 蝗灾 , 战胜 了恶 劣 的 自然 环 境所带 来 的 困难 , 得 了黄 河 三 角 洲 开 发 建设 的 一 取
之治人 也 , 贵 其 人 博 学 也 , 其 人 之 和 同 以 听令 不 欲 也 。这 种 和谐 的群 体主 义 精 神 , ” 已成 为 我 们 民族 的
个又一个胜利 , 建立起了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 、 争 性与革 命性及 强 烈 的爱 国主义 精神 抗 黄河 口文化 的特征还表现在其抗 争性和革命 性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 , 以邓天一 为首 的一批先进 知识分 子积 极从 事挽 救 民族 危 亡 的政 治 活 动 。 10 97 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 积极提出了“ 扫清 灭洋 ” 口号 ;五 四” 动后 , 少仁 人 志士 , 的 “ 运 不 如刘 子 久、 李佃龙等共产党人在这里传播马克思 、 列宁主义
垦户 28 户 , 77 安置人 数 1.2万人 , 25 开垦 4 .2 亩 83 万 土地 。 16 90年 1月共 青 团 山东 省 委 组 织 的 30 00多
年就成立 了, 并保存 了陈望道先生最早 翻译的《 共产
党宣言》 一书 , 此书是我 国最早 的译本 ; 日战争 时 抗 期, 中共 山东分 局 和八 路 军 山东 纵 队在这 里开 辟 了
清河 平原 抗 日根据 地 。这 里 的军 民在 共产党 的领导 下, 同仇 敌忾 , 浴血奋 战 , 狠狠 打击 了敌 人 , 扬 了爱 发
名青年怀着绿化荒原、 建立林业基地的雄心壮志来 到孤岛安家落户。我们 国家还先后到此组织军 垦、 农垦。特别是石 油工业部 16 年作出 了在黄河人 93
维普资讯
中共青岛市委 党校 青岛行政 学院 学报
.
2O 第 3期 O 2年
No. ,撇 FH PRY
o CP . 国 帕 川 ~c 丌庄 F .C . a 1
黄 二 、・角渊特色文化和地域精神 ・_ 。- ◆
焦 晓渝
( 中共东 营市委党 校 ,山东 东营 270 ) 50 0
内容提要 :文化 对 经济和社 会发展 具 有强 大的推 动作 用 。本 文 对黄 河 三 角洲 文 化进 行 挖 掘 研 究 , 中 从 找 出黄 河三 角洲 文化 特 色和地域 精神 , 进 对 于该 地 区经济 的腾 飞具 有重要 意 义。 促 关 键词 :黄 河三 角洲 特 色文化 地 域精神 文化 产业 海 口进 行石 油会 战 的决 定 ,94年 3月 , 大 庆 、 16 从 玉 门、 新疆 、 四川 等 油 田调来 的石 油 队伍 纷 纷 会 师 这
精神 , 这一优秀的传统精神在 黄河 口文化 中极 为突 出 。“ 天行 健 , 子 自强不息 ” 管子 、 君 , 晏子 、 孙子 等 以 及代表他们的各个学派 , 充满 了救世精神。管 仲改 革, 富国强兵 , 成就了齐桓公的首霸事业 , 其思想充 满 了活力 , 反映了 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 , 之后 , 晏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