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解读之一

合集下载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

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

”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

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

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

”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

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二、教师自身提高
• 教师的内功与外功: • 外功——教学技能(板书、朗读、演讲) • 内功——知识储备、研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 进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有利 于促进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基本流程——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 括;实际验证 基本类型——教学实践活动前、活动中、活 动后的反思 基本方法——
对新课程的反思
• 理论基础: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实用主义教育、建构主义理论 • 借鉴模型:北欧高福利国家 • 政策出台:官员与洋博士 • 对象:中国基础教育(具体国情)
二、教师自身提高
• 理念更新: 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让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全体学 生与不同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教 “学会”更教“会学”;培养合作精神 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挖掘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认知工具与表情达意的工具)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精神领域、内在意义与价值) 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个整体,寓教于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 的根本目的(教学对象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培育的 全面性) • 过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 教学目的的前提(凸现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 规律性) • 学习方式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自主 性、合作性、探究性、全程性、综合性)内容理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 育目的的可靠保证(要有大视野、要开放而有活力、 要树立大语文观)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解读一、引言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标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本文将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核心理念和实施建议。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不仅是拉开考试分数的学科,而且在十六个学科的总时长里面,语文的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这意味着语文课会增多,语文教学内容也会增多。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同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灵活,积极思考。

四、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与建议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时,应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

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结语《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语文)解读

新课标(语文)解读

新课标语文解读一、新增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新增了6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这些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二、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是对2011年版本课标的继承和发展,2011年版本课标只是含蓄提出“语文素养”,而新课标则正式官宣定义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三、重视评价建议在新课标中,还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这是对评价建议的重视。

评价建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工作。

四、学段要求变化在学段要求中,新课标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

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整合和增加相关内容上,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语法修辞要点增加在语法修辞要点中,新课标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这些新增内容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和修辞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新课标语文在课程性质、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评价建议和学段要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语文课程的骨干。

它建立了一个有系统、有条理的语文教学体系,指导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向,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语文,是我国普及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

一、重构语文教学的支撑体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首先从重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方式入手,旨在营造激励学习的环境,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使语文教学结构更加完善。

(1)重构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内容从汉语文字、汉语词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技能训练和思想道德等六个方面组成,增加了新媒体、新闻文学等内容。

其中,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强调把培养文字素养和学习社会知识相融合,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重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传统的“坐读式”教学模式、知识讲授模式更新为以学生为主体、活动让学习,从以学习者发掘、体验、思考、情感的角度出发,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归纳等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重构学习环境。

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环境从传统的实验室、课堂拓展到海量内容、网络交流,引入新技术实现虚拟学习,让学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更大自由发展。

(4)重构学习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主张从“记”到“做”,把以往“记”唱单词、记简答、记书面表达等单调无聊的考试形式改为以往更形象化、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表现形式,把“学”与“做”紧密结合起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语文潜能。

二、优化语文教育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改革方案,不仅可以改善语文教学的重心和模式,优化教学内容、评价模式,更重要的是提升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1)培养文字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传统的汉字认读和书写训练作为文字基本功的培养,把字形认读、偏旁构词、同形异义辨析等作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字意识和基本文字功能。

(2)培养语言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阅读教学为核心,把语言文字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上的重要任务,要求学生掌握“读”的基本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感悟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 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一、加强了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02
二、突出了学生的自 主性学习
03
三、强调了语文与生 活的
04
四、了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
05
五、体现了评价的多 样性
06 参考内容
一、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语文教育要注重引 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而有意义的开发和利用, 仅凭一本语文教科书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在这次语文课程改 革中,
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 情感因素,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背影》一文时,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 父亲背影的描述所
蕴含的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以及中华 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对初中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次演示将对这一新的课程标准进行 解读,分析其变化和意义。
一、强调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这不仅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 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造各种 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和掌握英语。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正式颁布。

它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继续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坚持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坚持课程设计的层级性。

同时,它也有所改革与创新:提炼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

对于课程标准,当下仍有些深层次问题和操作性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

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

为落实党中央的新部署,应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2019年初,教育部成立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开展修订。

日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颁布。

新课标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适切性,是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的重要指导性文本。

本人作为语文课标审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课标修订的讨论和审议,在此分三个方面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一、继承与发展本次课标修订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继承和发展。

新课标延续了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对语文课标的结构和内容做了调整、补充和完善,从单一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发展为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标准,反映了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一)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次重要修订。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

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课程内容1. 识字与写字:新课标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同时注重书写规范和美观。

2. 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阅读方式。

3. 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

4. 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包括日常会话、讨论、演讲等。

5. 综合性学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五、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网络、社会实践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课程实施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计划。

结尾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语文学习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便是初中语文课程的调整和更新,《新课标》作为一套新的教学大纲,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一、背景介绍《新课标》是指新一代标准的教材内容和教育要求。

它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力求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新课标》改革的一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理解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新课标》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文本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注重阅读、写作、听说等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新课标》要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不仅仅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六、师資隊伍《新课标》意味着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七、总结《新课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为初中语文课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力而为。

(以上内容为《新课标》初中语文解读的一部分内容,旨在介绍《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影响和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语文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KCB系列齿轮油泵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文件,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标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指南。

1. 课程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课程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感。

2. 内容设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覆盖文学、语言、写作等多个方面,包括古代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等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学业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和运用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此外,
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统
和审美情趣。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

教师和
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一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之一) (1)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之一) (1)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之一)一、内涵与价值:为思维学语文“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这一表述,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要求,也看到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表述中,第6条侧重于感性思维的培养,第7条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它们是对“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的直接对应。

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则是为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服务的。

其课程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竞争加剧和全球化的到来,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如理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是促进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依据、负责任、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指向理性的审辩思维、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构成,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022年版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单独设置,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回应。

黎鸣曾指出:“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

”本任务群的设置,关乎国民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提升,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愿景,并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进行了内涵界定和目标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却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

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三四年级会写字减400个
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

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增加20篇背诵篇目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

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背诵推荐篇目
■1至6年级(6篇)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

■7至9年级(14篇)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湖心亭看雪,张岱;河中石兽,纪昀。

“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

”教育专家分析。

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

而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

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

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

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

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1500-1600个单词等。

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

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

>>解读
重视培养创新意识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10年的使用,教育部门发现一些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标,是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对照新老课标,市教委基教二处处长李奕表示,新课标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

比如,以地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标还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而在其他学科的新课标中,也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的教育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