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大学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之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理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析为何“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析为何“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谈为何“以人为本”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更甚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

这一切并不无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人为本可以更大限度实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出此要求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价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那么,我们的党为什么要如此坚持“以人为本”呢?为什么“以人为本”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从马克思基本原理出发,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社会从何而来?社会的组成如何?我们不难发现,“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忽略人在社会的作用,并且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等极为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的说法。

这些说法并不难于验证: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新中国得以成立,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杰出才能与领导外,在技术不及日本等法西斯力量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无限支持与奋斗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战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的根本。

以人为本: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新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1.马克思的人本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1.人是自然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统一——马克思对人的理解。

人首先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

”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其次,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

一个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是不能称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

这一点跟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相通的。

儒家讲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孔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国际自驾游,何等浪漫,何等洒脱!《孔子》一定意义上位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孔子以其自身参与社会和国家政治的行动对马克思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再次,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说——“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

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的根本表征。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物,马克思的这个判断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思想意识深处最热切的渴望——自由。

挣钱也是为了获得自由,但,千万要记住这一点,否则你非但不能获得自由,反而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为金钱所奴役。

政治考研必背知识点归纳

政治考研必背知识点归纳

政治考研必背知识点归纳政治考研是许多学生在追求研究生学位时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以下是政治考研必背知识点的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1. 唯物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1.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需要坚持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 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结束语政治考研的知识点广泛而深入,需要考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王越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始终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现实世界、价值以及历史之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将人的主体性回归到人的身上,明确了人世界的根本和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以人为本”就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进行分析。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性质,是与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的自觉能动性。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是实践中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马克思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历史条件下的有社会关系的人,如果人没有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不能出现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

作为实践的主体,人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人们改造世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客体作为对人类有用的物体。

其实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并且有促进社会发展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主体之分。

人的主体性在走向自由实践的过程中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实践的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相结合才能够做出“必须做什么”的选择[1]。

实践的过程和产物直接将人的本质力量呈现出来,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需要借助感性对象以及现实才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展示出来,人的本质其实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是价值主体马克思将现实世界之本作为是人,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和社会,明确了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主体,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价值的主体和根本。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强调将人的解放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即以人为本。

它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本文将从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平等和人的价值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的解放首先,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和剥削的现象,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实现其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使劳动人民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人的解放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解放,还包括经济上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受到剥削和压迫,他们失去了对于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建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劳动人民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经济解放。

二、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还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能够创造社会的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不仅仅关注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人的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即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消除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文化方面,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它反对唯物主义和拜金主义,倡导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品味。

在教育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提倡素质教育和素质平等,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人的平等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导致了人们的不平等。

它强调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人的平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上的平等。

它主张按劳分配原则,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差距。

以人为本: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原则和目的。

他说的“人”是指现实的人。

正是把人作为政治的根本,马克思得出政治是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的结论。

然而很多人忽视了马克思的这一原则,认为马克思忽视人,他的政治思想和建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人的内容。

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

实际上,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并始终围绕着“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解放来进行理论和实践活动的。

以人为本是他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马克思政治视野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构建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原则和目的。

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正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马克思展开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并由此而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谈到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时,他说:这种考察“不是没有前提的。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这就指明了他的考察方法与以往思想家的考察方法的根本区别之点。

不可否认,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也是从“人”出发来研究政治的。

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时代本身的限制,他们最终却只能从他们自身的状况出发来抽象出“人”的内涵,并以此做为定义人的标准。

于是得出了政治的人、理性的人、文化的人、感性的人,符号的人,文明的人,原罪的人等等各种人的定义,这些当然都从某个方面揭示了人的特征,也能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状况。

但是,当他们把这个定义运用于全人类时,就必然得到与他们的条件不同的人就是非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论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

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 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

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人是智慧动物,从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超越感觉经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

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同上,第77页)。

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什么是现实世界之本。

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人作为世界之本的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

人的生活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

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5页)。

“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同上,第307页)。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了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同上,第336页),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

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社会之本无疑是人自身,因为人以生产实践而生存自立,而“人本身是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同上,第300页)。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工科0970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

“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

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

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

马哲以人为本

马哲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090403217王阿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关于人的思想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人本主义思想。

海纳百川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人类哲学一切有益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互通的方面。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实践观的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下面,仅就先秦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略举几例。

《管子》中最富于智慧的“人本”思想,来自于我国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传统的优秀政治道德哲学。

“以人为本”的哲学智慧,是代表古代齐文化核心价值的《管子》一书的政治道德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内涵。

《管子》的“霸言篇”中清楚写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十分专注于研究社会,他的礼、仁、中庸的思想为秦汉之后的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孟子首先开创了性善论,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来研究外在的世界。

孔孟儒学是中国秦汉以后的儒学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很多独特的思想观点。

孔子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也不能侵犯和予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甚至呐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终生不渝地坚持,人与人之间必须一以贯之地践行“忠恕”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论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

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 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

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人是智慧动物,从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超越感觉经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

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同上,第77页)。

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什么是现实世界之本。

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人作为世界之本的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

人的生活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

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5页)。

“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同上,第307页)。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了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同上,第336页),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

考研政治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考研政治知识点及考点归纳考研政治,即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考研科目之一,通常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个部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和考点的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

-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结合。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实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个人品德的培养。

- 法律基础: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基本法律制度,法治精神的培养。

结束语考研政治的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归纳,考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姜智红 提 要 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当前以及未来长期发展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07)04-0037-03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一)为了给人类解放奠定真正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作了精辟的分析批判,超出了先前对其法哲学批判的范围,进入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1844年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研究奠定了他的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其核心是唯物历史观。

马克思通过自己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超出了费尔巴哈关于人和自然的抽象的议论和对异化的抽象批判。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表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①一方面,个人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所以他是个人,却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人;另一方面,社会也是各个个人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就是这些个人彼此生产的关系,所以它也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的社会。

“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②人类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因为人是劳动的实践的存在,而人在经历了异化之后也能通过人自己的实践来扬弃这种异化,在实践中改变世界,人类才能赢得自己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人类自我产生、发展和实现自身的辩证法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认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框架,引领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通过不断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念,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主观能动性,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主义,人的根本利益。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价值所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即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又应当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解放和发展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人的解放,让人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人的意识和行动可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还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现这些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I. 引言- 介绍以人为本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对哲学观念的影响II. 以人为本的哲学-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特征-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价值- 以人为本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的区别III.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马克思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马克思对哲学范式转变的启示IV.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联系-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的互补- 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 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哲学的启示- 以人为本哲学的发展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结合V. 结论与展望- 总述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展望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未来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应用和推动作用VI. 参考文献I. 引言人类的哲学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其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推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存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自身价值、尊严的关注越来越强烈,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成为解析和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

本文旨在探讨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联系及其思想内涵,进一步展示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II. 以人为本的哲学以人为本是指将人看作哲学思想的主要关注点。

在以人为本哲学中,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的内心世界、生命体验和价值诉求都需要被重视和倡导,人应该被看作最高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源于对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思和深思,表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首先,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本身,将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让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幸福、尊严、自由、平等更好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论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全文如下:【摘要】论文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在理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以以自我为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这三个关系的基础上,科学深刻地理解人是真实的社会人;是实践的人;是价值主体这三个规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完满落下帷幕,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总原则,才不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迷失道路和跑偏方向。

改革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重点明确、力度空前,改革是义无反顾的,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在理论上仅仅停留于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提出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法也很难有质的变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根本的指导思想。

恩格斯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继续健康发展与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体系作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的工作,教育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项符合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思想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思想

Thanks for watching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 思想在当代得以实践
以人为本是科学 发展观的基本价 值取向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 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要求,也是 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 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人为本,就是指 以人为社会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 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 小组成员 赵欢 2013141083048 朱梦媛 2013141083011 刘慧慧 2013141083019 聂晟 2013141083017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的民本思想
• Humanism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TIMELINES
19世纪,德国 哲学家费尔巴 哈以人学批判 黑格尔思辨理 性的文艺复兴运 动
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家从人 的“自然权利”阐释自由、平等、博 爱为人的本性
• 中国古代哲学的民本思想
• Humanism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2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出 了与“以人为本”字面相近的至理名言: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 本身”。
• 中国古代哲学的民本思想
• Humanism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当 代得以实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论断。 决定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刻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 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 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 丰富和发展。

以人为本知识点总结

以人为本知识点总结

以人为本知识点总结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体。

以人为本是指所有的社会活动和制度安排都应当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这一理念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治上,以人为本体现在政府的权力控制和运用上。

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其责任和使命就是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维护人民的利益。

政府应当以人的需要和福祉为出发点,制定和执行政策,为人民谋福祉。

政府的权力无限制地扩张和运用,容易导致人的权利受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而以人为本的政府则会在权力运用上进行自我约束,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共同进步。

经济上,以人为本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和运作。

企业是为人服务的机构,其存在和发展应当服务于人民的需要。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应当首先关注员工的权益与发展,给予员工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

同时,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以人为本的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成长,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可以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才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疗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追求。

医疗卫生事业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始终应当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和生活质量。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本文立足于文本,阐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成熟的线索,并探析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标签:人;本质;本性;异化;共产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明确的是“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明确是以个人为立足点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手稿》中用类来对人加以规定,在论述人离不开自然而又异于自然时,马克思说:“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他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1马克思这里的“类”不是指人类,也不是整体的人类,而是类的分子,即个人。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不但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还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个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都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断发展和成熟的。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指出,同自然界相比,人不仅是“类的存在”,还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种“类的存在”多次出现。

马克思从单个的但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引入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

马克思后来在分析人的本质的异化时,也是以劳动,即生产活动为切入点。

总的来看,马克思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既不仅仅是劳动,也不仅仅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北京大学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之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理【解题思路】
1.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两种发展观;
2.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以人为本与古代民本政治观念的本质区别;
4.以人为本的具体应用;
5.资产阶级的人性观。

【答案要点】
1.(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入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要把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
准。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相对立,明确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摆正人与物何为“目的”的关系,对克服GDP崇拜和片面的政绩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增长,结果遇到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进步的严重挑战,更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贫
富差距扩大,社会事业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导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是“以物为本”、以官为本,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要求。

2.以人为本所指的人是“类”与“个体”的统一,是个体的人与社会整体的人的统一,同时存在着社会分层的人。

所以以人为本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艮”,尤其强调让低收人群体受益,甚至可以多受益,不能把以人为本曲解为某一社会利益群体的人,以致人为地扩大贫富差距,加剧两极分化。

以人为本,不只是指以人民的利益为本,而首先应该是以“人的权利”为本。

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普遍的、平等的权利。

权利公平居首位,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

以人为本,不只是指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

3.以人为本与古代民本政治本质不同。

古代社会的制度和体制在根本上是“君为民本”,君民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因而所谓“民为邦本”只是君主安邦治国、维护政治统治的手段,只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而已。

而我党主张“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4.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强调人的实践或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造者,又是享有者。

①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目的,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所以我们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熙。

②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我们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改造是双向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同时也不断的改造自己。

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就是调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

片面的强调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以人为本的科学政绩,主要是能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

(人与自然的关系)
5.所谓人性,是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

人性善和人性恶两苞膨法,离开了人所依存的生产实践及其社会关系,片面强调先天的、内在的、主观自生的所谓人性,根本不可能揭示人性的本质。

(网络社会道德)
资产阶级人性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如“人性自私”等说法。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揭示人的本质,就在于真正地说明人的社会属性。

所以,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是错误的,哲学上从抽象理性出发,是唯心论;历史上是把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夸大为全人类的人性与本质,实践上是早已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

目前,北京大学共有4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6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有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1个涵盖在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另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此外,还有2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北京大学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约1700人。

其中有两院院士58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2人,长江学者136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6人,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导师群体。

截至2011年1月,北京大学有在校研究生2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

截至2011年1月,北京大学共授予11678人博士学位,47012人硕士学位。

从1999年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至2010年,北京大学共有76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改革、开拓进取。

以改进博士生、留学生的选拔方式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分类指导和弹性学制,激励学术创新,规范学术行为;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允许多种遴选方式并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迅速发展。

北京大学正在通过多种举措,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打造和建立起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中进入了稳步提高时期。

展望未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将继续以“理顺体制、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确保质量”为基本思路,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拔尖人才。

北大是常为新的。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