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黄化、枯死、裂纹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玉米纹枯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在选用品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品种。
同时,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二、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施肥: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但过量施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2.及时除草:杂草是玉米纹枯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应及时除草,减少病害传播。
3.保持土壤湿润: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度干旱或过度湿润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因此,应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浇水。
4.及时清除病残体:玉米纹枯病病原菌可以在病残体中长期存活,因此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害传播。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玉米纹枯病的常用防治方法。
在化学防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药剂:应根据病情和药剂的毒性、效果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剂。
2.正确使用药剂:应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3.注意药剂剩余物的处理:化学药剂有毒性,使用后应注意处理药剂剩余物,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生物防治中,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来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安全、环保、不会产生药害残留等问题。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白褐杆菌病,是由玉米白褐杆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线形病斑,病斑上有带状的黑色纹路,直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玉米叶片枯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关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的详解:1. 发生原因: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引起。
这些菌株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玉米种子传播。
发病与气候条件、土壤氮素含量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有关。
2.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
(2)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热力消毒。
化学消毒可使用甲基溴化物等药剂,热力消毒则是利用高温蒸汽或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通过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合理追施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4)轮作与间作:玉米纹枯病具有一定的土壤传播性,因此实行适当的轮作与间作是控制病害传播的有效措施。
可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在玉米田间种植一些抑制玉米白褐杆菌生长的物种。
(5)病害监测与早期防治:及时进行病害的监测,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早期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人工拔除病叶等。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有关。
预防和控制该病害需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合理施肥、轮作与间作以及及时防治等综合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玉米因纹枯病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纹枯病菌寄生在种子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玉米植株,导致茎秆、叶片、穗部等部位产生纹枯病斑。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育和引进高抗性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
2. 养分合理施用。
科学施肥,加强玉米植株的营养供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平衡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深耕整地。
在玉米地栽培前,要进行充分的深耕整地,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4. 適度間作。
间作玉米与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可以通过固氮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5. 病源消毒。
使用含有杀菌剂的消毒液清洗种子,可以有效杀灭种子上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传播。
6. 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纹枯病的病斑,立即将受害植株烧毁或深埋。
进行驱除周围杂草,减少病害传播源。
7. 定期喷洒药剂。
可选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喷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剂说明书,按照配方和用药方法正确使用。
8. 合理灌溉管理。
适量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注意排水,减少积水,降低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
9. 培育生物防治菌。
利用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方法。
通过喷洒益生菌剂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科学合理地防治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施肥合理、深耕整地、间作、病源消毒、防治措施、喷洒药剂、合理灌溉和培育生物防治菌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真菌伯克菌所引起,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
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该病的易发环境。
土壤中存在的伯克氏细菌也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控制。
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特征玉米纹枯病一般在玉米苗期、生长期以及果实成熟期发生。
病害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黄绿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褪绿而变黄,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点。
而后,这些斑点开始变浅,出现红褐色病斑,形成纹枯病斑,最终导致植株花药被感染死亡,影响玉米的授粉和传粉。
果实的受害,将出现黑色、软腐、生长缓慢等症状。
如果发现玉米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1.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抗病种子,也可以将种子浸入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中,用以清洗玉米种子。
2. 预防措施充分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沃和通风,降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密度,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
如果发现玉米地出现了纹枯病疫情,要及时将病株拉掉改善排水,保持空气流通。
在干旱条件下减少过湿,否则将增加真菌的繁殖速度和感染植物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适度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营养供应,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减少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病菌的感染可能性。
4. 生物防治选择一些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益剂,也可以通过种植玉米纹枯病抵抗性更强的玉米品种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5. 喷洒农药对玉米纹枯病严重区域,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霜霉灵、三唑酮等,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6. 养护管理及时修剪病株,清除病害叶片和病害的果实,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足够的光照、空气流通。
严格控制水分,避免盲目浇水,防止植物过多吸收过多水分,助长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又称为烂脚病,发生在世界各国的玉米产区,是一种真菌性的、世界性的玉米病害。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近年来玉米密植、玉米主产区的多年连作及缺少优质高抗玉米品种的应用,导致玉米纹枯病发病呈加快的趋势,且愈发严重,发病率已超过70%,减产已达到10%~20%,严重时可高达35%。
一、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侵染玉米的叶鞘和穗部,发病时多从下位叶鞘处开始,随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甚至危害整株。
被侵染的部位通常呈心形、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多为灰褐色,水渍状,病健交界处模糊,且外沿处颜色较深。
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通常会扩展合并,直至包裹玉米的整个叶鞘,造成叶鞘腐烂,茎杆倒伏,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或绝产。
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部位通常会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越冬菌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 菌核萌发长出菌丝, 或以病株上存活的菌丝接触寄主茎部表面引起发病。
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 田间湿度较大, 温度较高, 很容易导致发病。
如果出现连续阴雨, 外界温度维持在26℃以上, 田间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 就会导致纹枯病病菌在田间传播蔓延, 田间湿度越大, 危害越严重。
同时,秸秆未进行妥善处理, 施肥不合理, 地势低洼, 排灌不方便, 均会导致田间病情严重发生。
偏施氮肥的地块, 玉米生长旺盛, 加之种植密度过大, 增加了田间湿度, 透风透光不良, 容易诱发病害。
三、防治方法1、加强清洁。
玉米完成收获后,将其秸秆远离农田堆放,并将田间残茬进行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若准备利用秸秆堆肥,应确保肥料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防止携带病原菌。
入冬前翻耕土地,以减少和杀灭菌源,可有效减轻发病。
2、控制密度。
要根据玉米品种、土壤和光照条件等来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生育期短、植株较矮的品种, 可适当密植。
非紧凑型玉米应该稀植, 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效率。
适当晚播, 尽可能避免病害发生高峰期与雨季相遇。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玉米的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合理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一、病害的发生规律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气候条件:纹枯病菌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发病较重的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并且有大量降雨。
日照强度较弱也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对土壤pH值、肥力和通风状况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偏碱性、缺乏腐殖质、通风不良的土壤更容易发生纹枯病。
3.病原菌的侵染途径:纹枯病菌主要通过种子、根系和叶片等途径侵入玉米植株内部,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病原菌的特点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纹枯病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该菌具有以下特点:1.菌丝:纹枯病菌的菌丝呈褐色或黑色,细长而坚韧。
2.孢子:纹枯病菌的孢子呈弯曲形状,颜色为黑色。
三、防治方法针对玉米纹枯病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育中,应注重纹枯病抗性的筛选和培育。
2.清除病株:及时清除病株和菌源,控制病害的传播。
在病害初期,可以通过人工将病株剪除并焚烧,减少病害在田间的扩散。
3.病害预警和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设置病害监测点,采集病样并送检,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
4.土壤处理:改善土壤条件是防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土壤消毒、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5.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早期,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可选择广谱杀菌剂或抗生素喷施,以杀灭纹枯病菌,减少其侵染玉米植株的能力。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粮油农资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郝 伟(河北省承德市农牧局科技教育工作站,河北 承德 067000)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作物种植规模大、品种多,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其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在我国农业种植中优势显著。
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纹枯病会严重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本文就针对玉米纹枯病发病特点以及相关防治对策进行几方面研究。
1 危害症状1.1 前期当玉米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生长至中后期时极易发生玉米纹枯病,其主要是指在玉米籽粒生长到灌浆阶段时,被病斑侵蚀,并不断蔓延,最终导致叶枯而死。
此病症暴发过程,主要侵害植株的果穗、叶鞘、茎秆。
1.2 中期病情暴发时,由接近地面的叶鞘开始逐步向上蔓延,并呈现拓展态势,以水浸状向不规则状转变,伴随病斑由灰褐色向深褐色过渡,病斑逐渐汇合连成片,最后包裹整个叶鞘,诱发叶枯腐败。
1.3 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可危害果穗,果穗苞叶逐渐被云纹状病斑侵蚀,最后果穗苞叶被整片侵蚀。
此类病菌的侵入甚至会影响果穗内部,导致籽粒腐烂和穗轴变色。
发展到后期茎秆受到影响,不规则病斑逐渐破裂暴露纤维。
当气候较为潮湿时,病斑表面呈现出一定的蛛丝状白色菌丝体,发育成熟到形状不一的灰褐色菌核时,易脱落至土壤中。
2 传播途径生自然衰退的条件是连作以及灾害的威胁达到最大,如果在病害威胁到达高峰之后进行土壤消毒自然衰退现象则不会出现。
因此当到达高峰之后在进行小麦或者是玉米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
3 防治措施3.1 把好产地检疫关对于小麦的产地应该加强质量的检疫,保证在田间种植的小麦都是健康且不携带病菌的良种。
在发病田所收获的小麦严禁耕种使用,对病株也应该进行集中烧毁处理。
在小麦的整个耕作、播种以及收获的机械不能和小麦全蚀病地区所使用的机械混用,避免出现病害蔓延的现象。
严禁从病区进行引种。
3.2 农业防治首先要合理地进行轮作倒茬。
小麦和非寄生作物进行轮作倒茬种植有利于消灭病菌,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含有的病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科学防治玉米纹枯病,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玉米纹枯病的品种进行种植,选择抗性好的玉米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增强玉米抗病能力,提高植物免疫力,减轻纹枯病的发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氮肥施用要适量,避免因氮肥施用过量而引发纹枯病。
3. 间作和轮作。
栽种与玉米纹枯病不同的蔬菜、水稻、小麦等,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轮作时要注意种植作物之间的轮作间隔,并注意将缓病植物与易病植物分开。
4. 地膜覆盖。
在玉米种植前,可在地表铺设地膜保温,增加土壤温度,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减少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5. 清理病残体。
玉米收割后,要将病残体清理干净,及时焚烧或深埋,以减少病源的传播。
6. 合理密植。
适量的密植可以促进玉米植株的早熟及光合作用,增加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纹枯病的感染。
二、农药防治1. 叶面喷洒杀菌剂。
在玉米受到纹枯病侵害时,可采用叶面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通常选择螺环唑、咪鲜胺等有效成分,可有效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2. 土壤处理剂。
在播种前,在播种土壤进行灭菌处理,也可使用敌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土壤处理剂进行防治,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的数量,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3. 种衣剂。
在播种前将种子浸种衣剂,选择有效成分的种衣剂进行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纹枯病的感染。
4. 粉尘剂防治。
在玉米发病初期,可使用粉尘剂进行防治,对保护玉米起到一定的作用。
5. 化学除草剂处理。
在播种前,选择有效的化学除草剂喷洒,可以有效控制除草,减小病害的发生。
6. 科学施药。
在使用农药时,要根据具体的发病情况和植株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农药施用,避免药害和药残。
三、生物防治1. 使用生物制剂。
玉米锈病和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锈病和纹枯病的防治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玉米锈病和纹枯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玉米锈病和纹枯病的发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及时有效地防治这两种病害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就玉米锈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总结。
一、玉米锈病的防治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锈病的玉米品种是有效防治玉米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抗锈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锈病的发生,减少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合理密植密植可以有效地促进玉米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植株之间的湿度,从而降低了锈病的发生。
但是密植也要适度,过密植会增加病害传播的风险。
3. 合理施肥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降低玉米锈病的发生。
4. 增加通风透光保持玉米田地的通风透光是防治玉米锈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及时修剪杂草和下部叶片,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保持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对锈病的影响。
5. 化学防治在玉米锈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使用,严格控制用药量,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二、纹枯病的防治1. 圈舍转玉纹枯病主要是通过残茬和土壤中的源菌传播的,可以通过圈舍转玉的方式来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在圈舍地种植两到三年后可以换种,选用其他作物或者绿肥作物,减少纹枯病的传播。
3. 良好排水排水不畅会增加土壤湿度,有利于纹枯病病原菌的传播,良好的排水是防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保持田地的排水畅通。
4. 间作栽培适当的间作栽培可以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可以在玉米田地中种植其他作物,减少纹枯病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传播。
5. 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该病在玉米生长期内会对植株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至关重要。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避免病原侵入
通过选择健康的种子和种植材料,并加强田间管理,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
在土壤消毒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2. 种植抗病品种
通过选用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钾肥和磷肥的施用有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4. 做好土壤和田间管理
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水分和养分竞争,降低病原体在田间的密度。
6. 及时防治
发现病害症状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和生物制剂,加强通风透光,保持地面干燥,避免地膜或秸秆覆盖。
7. 合理灌溉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减少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过度或不足的灌溉都会增加玉米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病原及症状表现,然后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种植密度等因素。
接着详细阐述了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式。
在提出了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强调了预防胜过治疗的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呼吁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领域,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玉米纹枯病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原、病症、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症以及发生原因,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玉米纹枯病时,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措施,通过使用合适的农药或生物控制剂来遏制病害的发展。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玉米纹枯病,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探索更多可能的防治途径,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防治和控制玉米纹枯病,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病症玉米纹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
病原菌为拟杆菌属(Xanthomonas),主要通过叶片伤口或气孔侵入玉米植株内部,造成病变。
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长条形黄色条纹,这些条纹类似玉米叶子的纹路,因此得名“玉米纹枯病”。
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出现枯黄、枯褐或水浸状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受害部位还会出现细菌性渗出液,造成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在玉米穗部,病变开始表现为棕色或黑色条纹,逐渐蔓延至整个穗部,导致穗部变软、产量减少。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纹枯病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吉林省见有发生的记载。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继吉林省之后,辽宁、湖北、河南、山西、浙江、陕西、河北、四川、山东、江苏等省区陆续发生。
喀左县地处大凌河流域,地势低洼,玉米播种集中连片,一般年份播种面积都在50万亩左右,近几年玉米纹枯病在喀左地区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特别是人们对耐密性品种的选择,靠群体增产的耐密性品种越来越受青睐。
一般亩株数都在4000株以上,品种田间种植密度明显增加,高密度种植特别利于田间小气候的形成。
高温高湿空气郁闭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
2019年,凌河沿岸发病重,个别品种发病率达30%以上,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当病害发生早和严重时,特别是夏季降水多的年份,低洼地、河边地能够造成显著的产量损失,平均减产高达20%以上。
1、纹枯病症状特点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籽粒形成直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
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侵害茎秆。
条件适宜时,整株在田间表现早衰症状,严重时表现集中连片枯死。
病害最初多由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
病斑开始水浸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扩大汇合成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果穗受害,苞叶上产生褐色云状病斑,内部籽粒、穗轴均变褐色腐烂,茎杆被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露出纤维。
生长环境潮湿时,在病斑上可以看到稀疏的白色蛛丝状物,为菌丝体,发病部位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通常与玉米茎秆相连。
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菌核直径大小1-2毫米,极易脱离寄主,遗落田间。
品种和环境条件影响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菌核大小和菌核数量。
一般的感病品种,在温湿度适宜时利于发病,如果高温、高湿、空气郁闭的田间小气候明显,病斑扩展得特别快,并且斑块较大,颜色淡,会有大量菌核形成。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产。
该病害最早发生于美洲,如今已经遍布全球的玉米栽培区域。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相关知识。
一、病害的发生1.发病期:在玉米生长季节中,6月至8月是发病高峰期,当天气潮湿闷热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2.病害症状:玉米纹枯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秆、玉米穗等处的菌丝、菌核及其产生的孢子。
病害初期玉米叶子顶端开始出现黄斑,随着病菌的侵染,黄斑向下扩展,形成黄色带白边的条纹,同时叶子和茎秆中形成一些菌核。
当菌核破裂时,会产生一些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雨水或者风吹落到地里,进而引发新的病害。
二、病原菌的特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有丝分枝菌门的赤壳属真菌,属立枯组。
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颜色,孢子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核孢子个数较多,可在玉米叶片、茎秆、芽、穗,以及其他植物病害材料上找到。
此外,病原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因此病害在连续种植玉米同一田地时容易发生。
三、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这些玉米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在预防玉米纹枯病时十分有效。
2.种植植物混种:在玉米园林中栽种一些抗菌植物,如大蒜、洋葱、韭菜、茴香等,能够阻断病原体的传播,从而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
3.优化排水体系:由于病原体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速度更快,因此优化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能有效的减少病害的发生。
4.化学防治:在玉米纹枯病发作的时候,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经过科学的配比和喷洒方式,能够较好地控制病原体,并防止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
总之,最重要的是在预防和控制病害时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通过调节土壤、优化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抑制病害的进一步扩散,千万不要追求单一措施的效果,应该多种措施结合,全面提高玉米园林抗病能力。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由纹枯病菌引起。
纹枯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会造成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线形的条纹,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纹枯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影响,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合理选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对纹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如TB系列、SKY系列等,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品种种植。
二、土壤改良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在多年,因此要选择土壤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改善土壤排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减少纹枯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纹枯病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期需求,进行科学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四、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纹枯病的初期病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对病株进行剪除、焚烧等方式进行清除,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侵染,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抑菌菌剂,如枯草杆菌、拮抗真菌等,进行种植前或种植时进行喷洒,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六、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广谱杀菌剂可以用于防治纹枯病,如三唑酮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的控制,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七、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因为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将玉米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合理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监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以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损失。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病原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病原特征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纹枯菌,是一种寄生真菌,主要侵染玉米的叶片、茎和穗部。
病原菌在玉米茎和叶片的表面形成黑色斑点,叶片出现小型椭圆形或线条状的病斑,颜色逐渐变成橙褐色,并伴有黑色边缘。
病斑中心会出现黑色小点,这些黑点是病原菌的产孢器,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
二、发病规律玉米纹枯病主要在玉米的生长季节中发病,特别是在气温和湿度较高的时候,发病较为严重。
病原菌侵染玉米茎和叶片后,会阻碍水分和养分的正常运输,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出现干枯、焦黄、枯萎的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病害还会降低玉米的品质,导致玉米质量下降。
三、防治方法(一)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用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来预防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是最经济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目前育成的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有很多,种植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的流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
(二)合理种植密度:通过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增加阳光和空气对植株的照射和流通,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应在每亩7-9万株之间,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防止纹枯病的发生。
在播种前,可以在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有机肥和矿质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在玉米生长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追肥,保证植株的养分供应,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四)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通过定期的田间观察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识别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
在病害初期,可以采取化学药剂喷施、烟熏等方法来控制病害的扩散,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
(五)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拼音病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主要是由玉米皮层水平枝黄单胞菌引起的。
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与干旱、高温、土壤含盐量过高、土壤瘠薄、病原菌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体原因如下:1.干旱和高温玉米纹枯病发生和病害程度与干旱和高温有很大的关系。
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玉米的生长速度受到限制,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弱化,使得玉米免疫系统降低,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2.土壤瘠薄和土壤含盐量过高如果土壤瘠薄,缺乏肥力,玉米生长差,就会从根部开始慢慢枯萎。
如果土壤盐分过高,那么玉米受到的胁迫也会更加明显,更容易病菌侵染。
3.病原菌玉米棉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黄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
黄单胞菌以细菌形态形态出现,是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常见的菌落。
黄单胞菌的毒力很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入侵玉米植株,导致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
二、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玉米的叶片和其他器官玉米棉纹枯病会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基等处引起褪色、紫色、裂缝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干枯,影响植株正常地生长和发育。
2.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病害的危害,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病害严重,可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甚至不能收获。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最基本的措施。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抗病品种,可以选择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
比如HT1、SK1、SC215等品种都有玉米纹枯病抗性。
2.加强地力管理保证土壤肥力,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进行种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3.定期消毒定期使用有效的腐熟物或化学农药进行消毒,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
消毒时应将玉米土壤以及玉米周围的废弃物进行清理消毒工作,杀死植株中的黄单胞菌,防止病害的传播。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发生原因:
1.土质不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重金属,或土壤缺乏养分,会导致植物的抗病力下降。
2.栽培技术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留白不足,会使植株间空气循环不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
3.天气条件:多雨和高湿度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生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
1.管理土壤:在种植前,彻底清除病原体,选择适合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通过去湿化、消毒及覆膜等方式防治土传病害的发生。
此外,在播种前施上化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注意栽培技巧:适宜的密度、留足间距,有利于空气和阳光的循环,减少了植物因摩擦而受伤的几率,进而增加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此外定期修剪和清理杂草是抵御病害的可行方法。
3.化学防治:有针对性的使用化学品,能有效控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它们进一步蔓延。
但是,化学品对土壤和植物有一定的伤害,若过量使用,会降低植物的健康度,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4.生物防治:采用自然方式,引进天敌、有益细菌等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是,生物农药起效缓慢,增加了抗病时间。
总结:
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种植玉米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掌握完整的防治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生长。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天气情况,密切观察玉米生长的微小变化,保证种植环境的干燥、通风以及土地养分的合理化管理,保护种植的玉米免于病害。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以玉米的幼苗和秧苗期为主要感病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症状:1.玉米幼苗期: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渐渐扩展成褐色的纹状病斑,病斑间隔较开,叶片呈现枯死。
2.玉米秧苗期:病斑融合成较大的黄褐色斑,感病植株生长较慢,整个苗期发育不良。
二、防治方法:1.合理田间管理:(1)选择优质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种子表面无病斑和霉菌,尽量购买经过检验合格的种子。
(2)间隔种植: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减少植株之间的接触,有利于传播病菌的阻断。
(3)良好通风排水条件:玉米田保持较好的通风排水条件,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药剂防治:(1)药剂浸种:可以将种子浸泡在1%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浸种15-30分钟后拿出晾干。
(2)喷雾药剂:在玉米苗期出现纹枯病的病斑上喷洒药剂,控制病情的扩散。
常用的药剂有高露洁50%可湿性粉剂、亚细亚胺等。
(3)合理施肥:玉米缺乏营养容易感染纹枯病,因此要合理施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其抵抗病害能力。
3.轮作防治:(1)合理轮作:利用玉米耕种间歇期进行合理轮作,可以避免连作玉米,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绿肥种植:轮作时可以选择一些抗纹枯病的绿肥作物,例如菜心、田菁等,可以抑制赤霉菌的生长。
4.病株处理: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和焚烧,避免病菌在田间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结: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合理田间管理、药剂防治、轮作防治和病株处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加强对病害的防治研究,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纹枯病的目的。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病害,它由真菌引起,主要影响玉米花粉发育与排放,最终导致玉米减产和质量下降。
这种病害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也在中国玉米产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避免这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下面将主要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1. 监测和识别及时监测和发现病害的发生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生长季节的不同阶段,要对受病威胁的玉米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观察,包括株高、茎秆直径、叶片颜色和形态等。
在田间发现疑似感染的玉米植株时,可以采取相应的识别措施,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叶片上是否有纹枯病的特征真菌菌丝体。
2. 增强土壤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是预防纹枯病的关键。
一个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帮助玉米生长更加健壮,并且提高其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一些土壤改善措施,如加入有机肥料、保持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等,都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健康度。
3. 坚持病株的清除当发现受病威胁的玉米植株时,及时将其挖掉并烧毁,以防止病害传播到周围的健康植株上。
此外,在播种前后应该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以减少潜在的病害源。
4. 使用抗病品种一些抗病品种对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因此,选择这些品种可以帮助抵御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在播种时,选择高质量的种子,以确保抗病品种的种植效果。
5.使用化学药剂如果病害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阶段,那么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和使用方法,以保护农作物和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了解病害特征、增强土壤健康、清除病株、使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等方法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症状;发生;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纹枯病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发病日趋严重,而农民往往忽视对该病害的防治。
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发生,发病株率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在15%左右[1],发病重时果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
1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
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
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病原
引起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有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 binucleate)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 V oorhees)[2],其中双核丝核菌主要危害小麦,玉蜀黍丝核菌常危害果穗致穗腐,而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是立枯丝核菌,根据菌丝融合与否划分为不同的融合群,不同融合群菌株在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均有差异。
玉米纹枯菌菌丝幼嫩时白色,老熟后呈褐色,分枝与主枝多呈直角,分枝处有缢缩,分枝附近有隔膜,无锁状联合,不产生孢子。
菌丝细胞一般为多核,气生菌丝较发达,白色的菌丝团逐渐纠集为褐色菌核,菌核表面有微孔,抗逆性较强。
3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叶片和叶鞘相互搭接造成再侵染。
该病从玉米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而言,5月上旬至6月上旬,10月上旬至下旬分别为春玉米和晚玉米纹枯病的病斑激增期,
危害期45 d左右。
该病为喜温喜湿病害,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发病快且重;连作重茬田发病重,与非寄主植物轮作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大、洼地条件的田块发病重。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目前生产上尚无对玉米纹枯病免疫的品种,高抗纹枯病的品种也较少。
但选用早熟、耐病、高产的玉米良种,同样条件可降低病情。
(2)适期播种。
实践证明,播期越早,玉米纹枯病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产量损失越大。
因此,应适当晚播,尽可能避免病害的发生高峰期与雨季相遇。
(3)人工防治。
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并深翻土地,将带有菌核和病残株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叶片,减少再侵染源。
(4)栽培管理。
实行间作、轮作,避免连作重茬;合理施肥,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适当增施钾肥;合理密植,防除杂草,开沟排水,改善田间环境。
(5)化学防治。
防治玉米纹枯病较好的化学药剂有井冈霉素、禾枯灵、甲托、多菌灵、宝穗、粉锈宁、退菌特、拌种双等,其中以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用0.4%的消病健苗粉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播后80 d防效达81.8%,且具有增产的效果[3]。
在防治时期方面,井冈霉素防治该病的适期应掌握在病害进入盛发期前,受害叶鞘位不超过第8叶叶鞘时[4]。
在施药方法上,在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 kg/hm2拌入过筛灭菌细土300 kg/hm2,点入玉米喇叭口内,此法防效高,且药效持续时间长[5]。
(6)生物防治。
因生物防治具有高效、相对安全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其他措施难以解决的土传病害更具有突出优势。
吴大椿等[6]研究发现,绿色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对其菌丝的抑制率为74%。
此外,美国生产的BG-2生物农药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5参考文献
[1] 梁继农,陈厚德,朱华,等.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测定和发生规律[J].植物保护学报,1997,17(2):102-106.
[2] Ogoshi A.Ecology and pathogenicity of anastomosis and intraspecific groups of Rhizoctonia solani Kuhn[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1987(25):125-143.
[3] 吴大椿,方守国,秦乐业,等.消病健苗粉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88-90.
[4] 杨力,李崇云,郑健,等.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适期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3):280-290.
[5] 李顺德,黄兰英.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一种施药新技术[J].农药,1999,38(1):35.
[6] 吴大椿,马金辉.天麻依存密环菌寄生霉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2(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