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你学作文之二.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

合集下载

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word精品文档4页

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word精品文档4页

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每读到朱老先生的这两句诗,我便思考我们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中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写作题材比较狭窄,他们在写作文时,总会觉得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进而害怕写作文。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

其次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其实,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草树木……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熏陶,并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只要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农村事物入手,他们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也就乐于写作了。

因此,我认为,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教学的特定优势——乡土性,努力地培养他们的乡土情结,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乡土”二字,农村作文教学就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在这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主要指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秩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合理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实行一套切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欣赏自然风光,激发乡土情感。

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

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

[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侯喜君[内容摘要]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首先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使“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辞。

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要注意事物的象征义,要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

三要多读书,接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书刊内容包罗万象,阅读书报杂志是最快捷的感悟生活的方法。

四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

写日记,作札记,这样可以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毋庸讳言,中学生对写作文是深有所惧的,一提起,便你也唉声,我也叹气,为什么?无事可写,无物可议,无感可发,无情可抒,头脑里混沌一片。

纵使憋两节课,糊弄了出来,也不过只留下破文一篇,清泪两行。

是生活过于贫乏单调,经历过于直线化,而使他们没有任何值得写的东西吗?不是。

那么,什么是作文洞府的“芝蔴开门”?怎样才能让作文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有四个字――感悟生活生活天宇,浩渺广阔,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并存,悲喜哀乐共生。

生活本是五色草,本是七色花,只要真正去感悟,就能发现一花一草,一狗一猫,一片云,一颗星……到处都是可写之物,物物都能生发妙文,语文论文《作文源头的活水—感悟生活》。

◆分享好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感悟生活。

如何感悟?方法有四,现分述如次:首先,磨砺视觉,练出发现美的眼睛。

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所以总是听到有人埋怨生活平淡、枯燥、无聊,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

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

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

要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是能深入发掘生活之理的有心人。

生活既能给予他们以妙思哲喻,当然也能给予我们以妙思哲喻,不过,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有心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让思想插上双翅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

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

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

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

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文心絮语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意思是:开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

运用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

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

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

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

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

寻找源头活水 倡导生活作文

寻找源头活水 倡导生活作文

寻找源头活水倡导生活作文作者:李磊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6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和教师望而生畏的科目。

提到作文,学生一写头就疼,老师越教头越疼。

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寻找源头的工作。

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

多体验生活,习作才有源头活水,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生活有心人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都可以成为作文资源。

春和景明,百花吐艳;夏山如碧,莲叶满湖;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冬雪漫天,素裹银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用心感悟,练就发现“美”的眼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情动于衷,发而为辞,用审美之心,探究景之神韵,便能写出佳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更要来自于现实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

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例如要写春天,当春天来临时,带着学生去野外走走看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写作文是学习语言与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很多人面对写作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下笔、如何展开文章的内容。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种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帮助大家掌握写作的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无论是写作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文章,都需要明确主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在选定了主题后,我们需要思考想要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观点或者情感。

只有明确了主题和目的,才能在写作过程中不偏离主题,确保文章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材料准备。

写作是需要依据事实和经验进行论述的,因此,在动笔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书籍、文章、观察和经验等等。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主题,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素材,丰富文章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思路拓展。

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强调了对思路的拓展和发散,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方式。

在编写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脑暴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拓展写作思路,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与主题相关的观点、细节和例子。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分量,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题,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写作实践。

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当我们拥有了主题、素材和思路之后,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使用准确的表达方式、合理的段落结构以及清晰的语言逻辑。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文章的阅读体验,通过恰当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通过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写出更有深度和独特性的作品。

这种思路不仅适用于散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同样适用于小说、诗歌、故事等各种文学形式。

不论是学术写作还是娱乐写作,源头活水的思路都能为我们打开写作的新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在写作过程中,源头活水的思路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

通过理清主题和目的、准备素材、拓展思路、动笔实践,我们就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

取生活之源活作文之水

取生活之源活作文之水

取生活之源活作文之水平坦联校西河学校张润梅岳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老前辈的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个性、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必须根植于生活。

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捕捉时机、创造时机,时时为他们的生活加点色彩,给他们的生活找到亮点,引领学生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从而去发现、去思索、去创造。

然而,我们农村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循规蹈矩的小空间中,生活单调、见识少、读的书也少,在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写作水平上的差距更为突出。

尽管老师指导时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上花了相当大功夫,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写得空洞单调、干瘪乏味,于是作文令教师头疼,更令学生畏惧。

难道说农村孩子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孩子条件差?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要有内容,内容来源于生活,文章要有感情,感情激发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农村的孩子虽然在信息的储存上要小于城市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少,但农村孩子却有着他们得天独厚的宝库,五彩缤纷的世界。

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孩子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

例如:我们郊区的孩子们,有着千姿百态的四季皆异的自然景物,有着优良的文化底蕴,有着朴素的民俗民风,也有着焕然一新的现代气息。

我们为何不发挥、不利用、就地取材、着眼于农村,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基于这一设想,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激发热爱之情去作文。

大自然的魅力曾为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慕不已,曾有多少诗人留下了璀璨的诗辞文章。

学习于漪作文思想反思 ——作文的源头

学习于漪作文思想反思 ——作文的源头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

写文章同样道理。

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

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文心絮语于漪教你写作文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

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230 ) 27 0
己是 如何 的 关心 , 这样 写 当然 好 。但 有 一个 学 生 却 写 他不 喜 欢 妈妈 , 觉得妈妈脾气暴躁 , 是 个好妈妈 , 他 不 自己 对 妈 妈 有 意 见 。 常 理 . 们 的本 意 是 通 过作 文 赞 扬母 爱 的伟 大 , 这个 学 按 我 但 生 却 背 道丽 驰 . 并 没 有 否定 这 位 学生 . 我 相反 . 认 为 这 位学 生 我 大 胆说 出 了 自己 内心 的真 心话 . 出 了 自己 的真 感 觉 后 , 写 课 我 与 这 位孩 子 的妈 妈通 了电 话 , 子 的妈 妈 也认 识 到 了 自己在 教 孩 育 孩 子方 面 的误 区 。长 期 以来 . 我们 的教 学 追求 的答 案 的唯 一
护 蛋 行 动
星 期 五 的 晚上 .老 师 布 置 我 们 一 个特 别 的任 务 : 护 蛋行 “ 动” 护 蛋行 动? 的脑 子 里 一 下子 冒 出 了一 大堆 问题 , 么护 。 我 怎 蛋?护 什 么蛋 ?… … 老 师 告 诉 我们 , : 你 们 要 想 个 好 办 法把 说 “ 鸡 蛋保 护好 . 4J时 时 时刻 刻 不 离身 。 回到 家 , 左 思 冥 想也 2t  ̄ ” 我 没有 想 到什 么好 办 法 . 妈 说 : 可 以找 你 爸 爸 帮 忙 。 ” 找 到 妈 “ 我 爸 爸 ,把 活 动 的要 求 告 诉 了爸爸 。爸 爸 说 : 这 好 办 ,小 菜 一 “ 碟 。 爸 爸说 着 拿 起 一个 爽歪 歪 , 口把 它 吸 了个 精 光 , 丈二 ” 一 我 和 尚摸 不着 头 脑 . 接 着他 又 用 剪 刀剪 了一 个 大 口子 把 鸡 蛋 放 了进 去 , 后在 鸡 蛋 和 瓶 身 的 空 隙 处塞 满泡 沫 , 后 用 胶 布 把 然 最 它紧 紧 裹起 来 。 我 终于 明 白怎 么 回事 了。 就这 样 . 一整 天 都 把 它 装在 口袋 里 , 我 生怕 它坏 了 、 了。 碎 和 小伙 伴 做 游 戏 的 时候 . 我都 用 手托 着 , 好 几 次 它 都 好 奇 的 有 探 出头来 . 幸亏 我 及 时 发 现 。 免 遭 一 劫 。 “ 兵 必败 ” 话说 才 骄 这 的 一 点 不假 . 下 午 的 耐候 , 已经 得 意 忘 形 , 蛋 最 终 在 一 到 我 鸡 次 跳绳 中壮 烈 牺牲 了 . 着鸡 蛋破 碎 的那 一 霎 那 。 的 眼 泪也 看 我 情 不 自禁 的 流 了下 来 。 下 一 次 如 果有 类似 的 活 动 , 一定 要小 心 , 心 , 小心 。 我 小 再 学 生 在玩 中学 , 得 痛 快 . 得真 实 、 体 , 作 积 极 性 大 玩 写 具 写 大提高了。

“源头活水”,传递作文正能量!

“源头活水”,传递作文正能量!

“源头活水”,传递作文正能量!作者:尤旭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4年第12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更有意义。

多彩的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作为老师——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应教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从而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一、走近自然,写出“真性情”1.与熟视无睹的庄稼“亲密接触”。

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活生生的写作素材。

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孩子对这些自然美景已经熟视无睹了。

需要老师有意提点,学生方能感受。

于是,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乡间漫步。

平日天天经过田地旁边,从不留意。

但这次孩子们高兴了,也带来了自己的眼睛。

我让他们近看了油菜花、桃花、梨花。

看了其中的一朵,也看了一整株,还看了一大片的情景。

同学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有凑过去闻味道的;有用手摸的;更有调皮的男孩用手摘的……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后,再来写作文时,同学们没有了往日的愁眉苦脸。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懂得了模仿,他们有的模仿了《广玉兰》写同一棵树上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的写法,有的模仿了《夹竹桃》一课中写幻想的那一段。

总之,那些花在孩子们的笔下变活了、变美了。

有序的观察也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有条不紊了。

2.与农村常见的动物“亲密无间”。

我鼓励孩子们与猪、猫、狗、鸡等农村常见的动物进行亲密接触,去喂喂它们,观察它们吃食、睡觉的形态。

通过观察,来到学校再进行交流。

孩子们竟然发现喂鸡、喂猪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他们发现,小猪们没有互相谦让的精神,无论是吃奶还是在槽里吃食,总是喜欢挤开自己旁边的伙伴,抢饭吃。

鸡妈妈和猪妈妈就大相径庭,它对自己的孩子总是瞻前顾后,不停地找食物给自己的孩子们吃,只要稍有动静,就咯咯咯地将自己的孩子唤回自己的身边;小鸡们更是快活如神仙,你追我赶,妙趣横生。

引一方活水,成作文清渠--浅谈如何在作文中汲取生活素材

引一方活水,成作文清渠--浅谈如何在作文中汲取生活素材

关 爱 、 父 亲 的 批 评 与 鼓 励 ; 写 学 校 生 活 就 会 写 与 同 学 的 友 父 亲 的 操 劳 , 如 果 仅 仅 是 写 父 亲 每 天 天 不 亮 就 出去 打 工 ,
谊 、与老师 的交往 、考试成 绩的波动 以及 因此给 自己带 来 回家 时 已经 天 黑 了 , 或 者 粗 略 介 绍 他 的工 作 和 简 单 概 括 他 心灵的磨折 等等 。只是我们 的老师在作文 批改 中总是会 感 的辛 劳 , 缺 少 细 致 的 观 察 ,那 么 写 出 的作 文 也 必 然 多用 粗 慨 学生写作 的题材为何那 么局限 :写父母 的关爱不 外乎 自 线 条勾勒 ,少 工笔细描 。而缺 少了细节 的文章好 比是缺 少
“ 他 转 身回房 ,脊 背挺 直而 坚毅 ,撑 起整 个家 。我 却 的逝 去 , 留给我 们 的是 现代 文 明前 进 路途 中的文 化 思索 。
. , ■I 置
者 其 他 显 见 的事 物 ,而 这位 同学 独 辟 蹊径 , “ 收 藏 ”了 父 亲 铲平 的。不 多久 ,便 铺上 了漆 黑油亮的 ,散 着油腻味 的柏
同样 是 对 小镇 道 路 的 变化 ,这 位 同 学看 到 的 是青 石 板 路
所承载的童年 回忆的逝去,也是青石板路所代表 的古朴文明

段:
“ 木 制 的地板 上好像有什 么东西。我 弯下腰去 ,细细
那么 ,我们 究竟该写 出怎样 的生活来 呢 ?叶圣 陶先 生 端 详 。是 一根 白发 。 在苍 白的 灯 光 下 ,泛 着 冷 然 而 沧桑 的 光 说: “ 我们 要记着 ,作文这件事离不 开生活 ,生活 充实到 芒。如 同在耀眼的阳光里蓦然老去的岁月,无力单 薄。那一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品味生活写作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品味生活写作文

会用你稚嫩 的小手去抚摸祖母粗糙的脸颊 ,你会为妈妈新 生的一根 白发而流 泪,你会为发现春天第一片嫩芽而欣喜 若狂 ,你会为秋 日翩飞的落叶而黯然神伤。那么你便不会 在 为没 有 写 作 素材 而 发 愁 ,你 的 笔 下 会源 源 不 断地 流 出 生
科学意味着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千变万化 ,它是有客观规律 可循 的 ; 艺术意味着它富有创造性决 不可千篇一律。为了
情趣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而不是像政治学科那 样有计划,成体系的进行 ,它是 随课文的内容而异 ,随文 字 的不 同而 变化 。 渗透 在 语 文 当 中 的美 应该 重 在 感 化 ,而 不是说教 i 培养学生拥有一根对美的事物的敏感 的神经。 品 味 生 活 需 要 有 一 段 独 特 的 生 活 体 验 。 写作 是 作 者 对 客 观 事 物进 行 个 人 心 理体 验 的 一种 活 动 , 管 作 者 “ 尽 悲 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但每个作者体验到的悲喜 的内涵和强弱程度都 是不 同的。 写作 就是要尊 重个人的 独特的心理体验 ,绝不能越俎代庖。 三 、品 味 生 活还 需要 有 一 个 善 于 思 索 的头 脑
不 可 能打 动 千 百 万 的读 者 。 有 了~ 颗 对生 活 的 爱 心 ,你 就 会 用 这 颗爱 心 去 注视 生 活 ,去理 解 生 活 ,去 创 造 生 活。 你
没有思 索,学生对生 活的感受只能是 蜻蜒点水 ,浅 尝辄 止是品 不出生活 的真 味的。假 如没有对 生活的思 索莫怀 戚不会在 很平常 的 “ 散步 ”中领悟到 自己作为 中年 人担 负 着 赡 养 老 一 代 ,抚 育 下 一代 的 “ 责任 的重 大 ” 思 想 是 。 写作 的灵魂 ,文章是思 想的产物。学生 的作文虽然还称 不上作 品 ,但 它们 同样离 不开小作者 的思想 ,没有 思想 的作文是苍 白的,是空洞的,是没有生命 的。 吕叔 湘先生说 得好 “ 语文教 学是科学 ,也 是艺术。 ”

写作应从生活中取材

写作应从生活中取材

写作应从生活中取材作者:徐其法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10期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

写文章同样道理。

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

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

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

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深入生活、体会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其中,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从生活中来——源头活水话作文

从生活中来——源头活水话作文

从生活中来——源头活水话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注重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感受生活。

倡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展开想象,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作文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一种超越生活的艺术的真实。

关键字:走进生活收集素材个性体验自由表达激活生活丰富想象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进行自由表达的过程。

如何开掘习作的源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乐园,让他们尽情自由表达的乐趣呢?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它既赐给我们优裕的物质资料,还给人以灵感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归根结底,写作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需要。

而二者都来源于生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是生活的作文,脍炙人口、催人泪下的篇章就是生活的产物。

1、观察生活-----获取个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

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

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

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样积累----收集习作素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角度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

这里既有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还有文化积累。

(1)语言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设置了一本课内摘抄和课外摘抄的本子,并让学生与课文同步,摘抄完课内的优美词句,然后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有选择地摘录,最后,我也会收集一些比较精美的语句和开头结尾的优美段落,让学生摘记。

“源头活水”在生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文本

“源头活水”在生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文本

202“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步入初中的学生已经有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在父母亲情、邻里友人、人情是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感悟。

若能加以利用,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把握人物形象一篇文章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内心情感、哲理感悟的载体,让学生尝试借助日常生活体验来感知理解一篇文章的情感或主旨、揣摩人物心理,会事半功倍。

《竹篾》 一文写的是玩耍中“我”划破了一位小孩儿的手,他的奶奶——老婆婆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宽慰我。

这使得老婆婆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老婆婆在不同的情况下两次为“我”开脱,分别体会老婆婆当时是怎样想的?体现了老婆婆是怎样的人?“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他不是故意的。

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竹篾子耍。

”看完这道题,我问学生:“你犯过错误吗?”学生甲:“犯过,曾经因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被妈妈批评了。

”我问:“如果你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窗户的玻璃时,邻居询问了原因后跟你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你觉得你的邻居当时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甲能够答出“邻居没有责怪我的意思。

”此时陆续有同学举起了手:学生乙:“理解我,排除我内心的害怕。

”学生丙:“安慰我,关心我。

”学生丁:“邻居是和蔼的、善良的。

”这时再让学生甲分析文中老婆婆的心理,他回答如下:“我觉得老婆婆是个和蔼的老奶奶,在我犯错的时候非但没有责怪我,还安慰我、理解我;同时老婆婆是个善良的老奶奶,遇事她能对别人作善意的揣测,说明她是个心存善良的人。

”学生甲有这样的回答令我比较满意。

引入源头活水 写出生活味道

引入源头活水 写出生活味道

引入源头活水写出生活味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入源头活水写出生活味道生活就如同一杯清水,无论是苦涩还是甜美,都需要有源头的活水来不断地滋润。

源头的活水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力量。

它可以让生活更加清新、生动和有味道。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引入源头活水,来写出生活的味道。

这些活水可以是一份热情、一份阳光、一份努力、一份希望,也可以是一份文学、一份音乐、一份艺术、一份美食。

每一份源头活水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引入一份热情的源头活水。

热情就如同一把火炬,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有热情的支撑。

当我们怀着热情去做一件事情时,会感到满满的幸福。

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一颗热情的心,这样才能写出生活的味道。

阳光也是一种重要的源头活水。

阳光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

当我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心情时,生活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希望。

所以,让阳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让阳光洒满我们的生活,才能写出生活的味道。

努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源头活水。

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

只有在努力中,我们才能尝到生活的甜美。

每一滴汗水都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努力是一种源头活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味道。

希望也是一种重要的源头活水。

有了希望,我们才能坚定前行。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怀抱一份希望,这样才能写出生活的味道。

除了以上这些精神上的源头活水,文学、音乐、艺术、美食也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感受的源头活水。

文学可以让我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音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妙的旋律,艺术可以让我们领略精致的美感,美食可以让我们尝到不同的味道。

这些源头活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更加丰富。

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源头活水,来写出生活的味道。

只有不断地滋润,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充实、更加有滋有味。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引入源头活水,来写出生活的味道吧!第二篇示例:引入源头活水写出生活味道生活就像一杯清水,源头的水质决定了它的味道和品质。

三情论文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三情论文 唯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源头”“活水”来一、用智慧的言语“活”之有理在新课改实践中,有幸被评为先进的我虽然课上得“精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热闹活动,而一检测课文的重点却一知半解。

困惑的我在几年摸索中慢慢体悟到在喜形于色的背后,忘记了课堂文化的主体是谁?不是施展演技的教师而是有生命的活动个体———学生。

只有研究学生这个“源头”,才能有课堂的“活水”,否则就是一滩死水,活而无味。

只有增强有效的指导才能“活”之有理。

1.理出头绪,满足需求我教历史,也辅导学生写作。

例如写大地的作文。

我发现共性的问题是缺乏对泥土这个“物”的具体描绘,绝大部分写成了小议论文。

没有考虑依托主要特征来寓意,而是用惯有的思维随意联想,结果是千人一面。

对比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没有文体意识,率性而为,天马行空的想像、联想。

在课文的阅读学习中总结的方法没有与作文要求相连。

作文批改后学生无法修改,我没有急于解答困惑,而是反思前几节课的讲解没有把“联想”这个方法重点讲解,仅仅一味的注重文本的理解。

我发现自己在闭门造车,对自己学生没有预见性。

所以我发现教学中只有理出头绪,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2.以理服人,有效互动针对问题,每组讨论针对自己的泥土文章提出质疑,对比文章说出解决的办法。

讨论后,我引入鲁藜《泥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共同分析。

其实泥土也有泥土的骄傲。

看那天地之间,何处无土:树因土而伟岸,花因土而芬芳,珍珠因土而更加光亮。

把自己看做泥土,并不是让我们看轻自己,仅仅让我们放下比较的负担,放下攀比的包袱,一身轻松地准确理解自己。

最后学生反思问题主要在抓不住事物的特征:一是缺乏日常观察,二是缺乏想像和丰富的联想。

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展开了定向的有序的系统的学习活动。

依托文本而不是死学文本,学以致用,课堂在全组合作中真正成为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所。

于漪老师提出中学生到底知多少?这个问题的确发人深思。

畅所欲言,丰盈习作的源头活水

畅所欲言,丰盈习作的源头活水

畅所欲言,丰盈习作的源头活水每个人都渴望能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源头活水就显得格外重要。

源头活水是指那些能够持续激发我们创作激情和灵感的事物,它们如同涓涓细流,不断地为我们的思维和灵感注入新的活力。

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我们的习作才能够在畅所欲言的状态下得到丰盈的发展。

源头活水来自各种各样的渠道,它们可能是来自生活的点滴,也可能是来自阅读、写作、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它们都会对我们的创作产生影响,激发我们的灵感,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畅所欲言,丰盈习作的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源头活水最富足的地方,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无穷的创作。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情感,这些都是我们习作的灵感来源。

当我们沉浸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时,就会不经意间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一则新闻的报道,一次旅行的体验,都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就能够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发现源头活水的源头。

源头活水的灵感也来自于阅读。

阅读是一种能够输入知识和灵感的活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当我们深入阅读一本好书时,往往会为书中的人物、情节、对话所吸引,从中获得灵感。

阅读也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为自己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阅读是源头活水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多多阅读,不断注入新的灵感和能量。

源头活水的灵感也来自于创作本身。

写作、绘画、音乐等各种创作形式都能够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当我们投身于创作之中时,往往会不经意间获得灵感,从而不断推动我们的习作。

写作是一种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激发出更多的源头活水。

参与到其他创作形式的实践中,比如绘画、音乐等,也能够为我们的习作带来新的灵感。

源头活水议论文

源头活水议论文

源头活水议论文
一条小溪蜿蜒流淌,哼着小曲,汇于江河奔向大海,其实大海的源头是江河,江河的源头是小溪,而小溪的源头竟是那雪山冰川上,滴滴的融冰,源头看似渺小,但正是因为它,才使得江河奔流不息,而江流澄澈,亦是因为它终将奔向大海,其实江流告诉我们的是:守住自己脚下的一方土地,遥望头顶的一片蓝天。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中,有着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它在沙漠中流淌,受人仰幕。

得到了它的滋润。

但它却无法长久。

一年中有好几次的干涸,这就是因为它并没有自己的源头。

没有了源头,仅靠上天的施舍,即使它再长又有什么大的用处呢。

中国原奶业巨头三鹿企业在一夜之间信誉扫地,关门破产也正是因为制定了错误的方针,放弃了自己的生态农场,用造假壮大自己,这样的“活水”,最终走入了死胡同。

由此可见,源头就是河流的生命之本,没有了生命之本,即便一时盛大也终将灭亡,因此要守住自己的本。

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这湖虽大,源头也有保证,但水却并不是活力四射,因为湖中的水是咸的,它并不像中国南方的湖泊般清澈,纯洁与灵动,这便是因为它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大海。

没有开拓出自己的境界。

清王朝之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以极其保
守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便是因为闭关锁国,虽然保证了农业的根基,但却不愿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展现自己,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最
后只能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看来,如果只是一味的守本,便成了固执与守旧,这样也不好,要开拓自己的境界。

情境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于漪教学案例中获得的启示

情境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于漪教学案例中获得的启示

情境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从于漪教学案例中获得的启示发布时间:2022-07-11T01:27:00.816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5期作者:王丰宋锐[导读] 于漪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教育者。

她的立体化施教,王丰宋锐佳木斯市第二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第八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摘要:于漪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教育者。

她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文道统一以及生命教育观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教育界的一座里程碑。

她的教学案例为我们示范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情境引领,以体验启发,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又收获满满地从语文课堂回到生活中去,打破了“器”的教育观,真正实现了“人”的教育。

本文以于漪老师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依托,探究“情境体验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新高考方向,探索“情境体验”和语文教学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情境体验于漪案例教学启示于漪老师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于漪老师曾在《语文的尊严》这本书中这样表达她的大语文观:“我们的语文学科,必须从母语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这构成了我的大语文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给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引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实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命价值。

这是情境体验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究方向。

于漪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将情境体验法运用到了语文教学中,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例,她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迈步在校园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赞美学校的美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

写文章同样道理。

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

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文心絮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

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细节,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

“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

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

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

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

“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

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

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

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

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

第二层意思是开船。

“点”、“磕”、“退”、“上前”、“出了桥”。

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

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

”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

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

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

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衷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美如此活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

一、观察有序。

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

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

二、观察细致而全面。

“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

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么细微,是不可能的。

三、观察有独特的发现。

一般说,观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

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优美的诗歌故事。

“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

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

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

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

老舍先生创作《骆驼祥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觅有关素材。

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说:“记得在民国二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

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未了还是受穷。

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

’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

……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

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

”十分明白,单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

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

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

”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鉴泰山一片月泰山月,是很美的。

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

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洽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

十里荷花,一派烟云。

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

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

万里平畴,独尊一岳。

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

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

“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

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

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

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

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

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

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

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

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

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

月光遍地,树影婆娑。

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

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

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

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

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