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摘要】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案例,就目前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2623”教学模式,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262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63-03一、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端技能”在内容结构层面不仅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基于道德、心理等素质的“个性能力”。
按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能力为本组织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三段式为特征。
首先是系统性的纯理论教学,再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最后进行应用举例的课堂教学。
系统性纯理论教学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理论知识,随着内容的增多、加深和时间的推移,对已学过的内容逐渐忘却,越来越没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习。
当系统的纯理论教学结束进行实验教学时,因理论教学效果差,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困难。
到最后进行应用举例时,学生更是不知所措。
这种理论与应用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教与学不和谐,效果差,已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如何高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结合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2623”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就高职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262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适应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2623”教学模式。
以“工学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设计问题初探
以“工学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设计问题初探摘要: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讨,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是把这一理念和研究成果切实地体现在教学中,彻底改造高职教育的课堂。
打破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束缚,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标准,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内容要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学融合课程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高度肯定了其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并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高职教育经历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备受关注。
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
因此,当前高职教育必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且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课堂,这是高职教育走向优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课程建设的高职特色。
一、把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现独特性,建议把高职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论课程,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一类是实务性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适宜,“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作为选择的依据;一类是实践性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应用技能,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等。
这类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同时链接证书课程。
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正确选择。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解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着力点要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发挥校企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入贯彻“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找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的方针,共同把校企合作做实做细,建立与企业行业密切的合作关系,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相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
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2、如何做好现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基本上是学校“苦心经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广为寻找企业“订单”,寻找实训基地,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而行业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现在的工学结合都是个别行为,推行起来成本高、效率低。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概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任务驱动,项目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吴冬 ( 杭州浙 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任 务 驱 动 , 目促 进 ” 学 结 合 教 学 改 革 是 按 照 “ 能 力 为 本 位 、 国 合作 教 育 大 会 ” 的 文件 中指 出 :与 工作 相 结 合 的 学 习是 一 种 将 理 “ 项 工 以 “ 以校企结合 为主线、 以项 目带动课程 的模块化教学体 系” 的总体思想 , 结合实 论 知识 的学 习、 业 技 能 的训 练和 实际 工 作 的经 历 三 者 结 合 在一 起 , 职 践教学 , 课程教学方式、 学组织形式、 学方法、 对 教 教 师生 角 色 及其 关 系 进 行 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 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 的“ 任务驱动和项 目促进” 的探索和实践。根改据教育部 1 文《 6号 关于全面
英 、 、 、 等 发 达 国 家 的 很 多 高 等 学 校 , 课 程 方 面 , 些 国 美 澳 加 在 这 家 高等 学 校 的课 程 多 为模 块 式 结 构 , 项 目带动 课 程 。 生 在 一定 程 即 学 针,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就业 为 导 向 , 共 产 学 结 合 发 展 道 路 ,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以 走 为 度 上 可 以 自 由选 择模 块 的组 合 , 定 相 关项 目, 制 以任 务 驱 动 形 式开 发 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 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教 1 在 6号 文件 的指导下 教 学 内容 ,学校 为 了满 足 用 人单 位 某 一 工 作 岗 位始 终 有 学 生 工作 的 进 行 以 “ 务 驱 动 , 目促 进 ” 任 项 的工 学 结 合 教 学 改 革探 索与 实 践 具 有 现 实 与 深 要 求, 常采 用 同 年 级 同 专 业 学 生 分成 两 组轮 换 上 课 的课 程 安 排 , 通 很 远的意义。 多学校将职 业证书 的课程作为一 个单独的模块 ,或将职业证书 内容 关键 词 : 务 驱 动 项 目促 进 工 学 结 合 任 人才培养模式到专业建设到课程 建设 ,都是以工学结合作为根 纳 入 专 业 课程 之 中。 4 借 鉴 经验 进 行 工 学 结 合 改 革 本要求, 而其本质是达成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 的结合和互动。1 6号 学 习和 借 鉴 国 内外 的 先 进经 验 , 们 要 做 到 批 判地 吸 收 。 我 国外 的 文 中 没有 对 工 学结 合 的 内涵 、 径 等做 进 一步 的说 明 , 途 因此 什 么 是工 通 技 学结 合 ? 工 学 结合 作 为 高 等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养 模 式 改 革 的 重 要切 入 职 业 教 育 是 与培 训 联 在 一 起 的 , 常意 味是 “ 术 职 业 教 育 与 培 训 ” T c nc d V ct n I d ct rii aa o o g) 点是 . 动 专业 调 整 与 建 设 , 导 课 程 设 置 、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 e h i l n o ai a E u ainTann ,它侧 重 了培 训 的 带 引 教 内 容 , 我 国的 “ 而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念 包 含 “ 等 教 育 ” “ 业 教 育 ” 概 高 和 职 改革 , 工学 结 合 的 本质 是 教 育 通 过企 业 与 社 会 需 求 紧密 结 合 。 两层含 义, 必须结合我国专业 实训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 变以 1工 学 结 合 的意 义 以 的 建 立 与完 善 工 学 结 合 制度 ,是 深 化 我 国职 业 教 育 改 革 、推 动 职 往 以传 授 知 识 为基 础 的 实训 教 学体 系 为 “ 能 力培 养 为 基础 ” 新 的 创新性培养高技能和社会实用性人才。 工 业 ,教 育 发展 的一 项 重 要任 务 ,工 结 合 的 一个 重 要 形 式就 是 顶 岗实 专业高技能实训教学体 系, 工程项 目设计能力、 社会 习。 顶 岗 实 习是 现 代职 业 教 育 的 一 种 学 习 制度 , 是校 企 合 作 、 学 结 学结合 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 工 专 更 合 的一 种 人 才培 养模 式 ,其 基 本 形 式 是 学校 与企 业 用 人单 位 合 作 培 实践 能 力 、 业 知 识 的综 合 动 用 能 力 及 刨 新 能 力 , 主 要 一 点是 综 合 素质 。 另 外 学 生综 合 素 质 的 提 高 在工 学 结 合 开 展 过程 中应 该 突 出体 养 学 生 ,这种 学 习制 度 把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相 结合 ,学 业 与 就 业 相 统 以 根据 目前 我 的教 学体 会 我 认 为 目前 式学 不同于传统 的课堂学 习制度 , 而要保障工学结合 的学业成效 , 就 现 , 此 规划 工 学 结 合模 式。 结 合 的模 式 应 该体 现 以下 两 方 面 。 必须 构 建 适应 工 学 结合 内在 规 律 与 本质 要 求 的学 业 促 进就 业 体 系。 41 构建 校 企 合 作 任务 , 建校 企 实训 教 学 基 地 任 务 驱动 是 促 . 共 2 工 学 结合 的 形 式 要 校企 合 作 工学 结合 是 指 学生 一 边在 校学 习 , 边顶 岗 实 习。 学 校 为 了 实现 进 学 生 在 实训 基 地 学 习 的动 力 , 制 定任 务 驱 动 实 训 教 学。 一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研究,对我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块开发,探索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林规划设计、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垦区高职教育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类别为省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
只有走特色之路,才有可能成功。
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
我国的工学结合是学习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
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1]。
依托垦区高职教育改革政策支持,对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新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该课程建设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着重体现工学结合中的“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工学结合开发模式2.1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确立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进行项目教法设计——制定学习绩效评价标准。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的关键 。在 国家 示 范性 高 职 院校 的带 动 和影 响 下 , 全
国的高职院校普遍使用项 目 教学模式进行工学结合课 程的教学 , 但是在实践中,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暴
露 出一些 突 出 问题 , 主要 表现在 课 堂秩序 混乱 , 严重 影 响了课 程教学 的有 效实施 。
( 即项 目) 组成 , 每个学习情境又分解为若干个与知识
项 目来源 : 本文 系浙江省教科规划 2 0 1 3 年度 ( 高校 ) 研究课题《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模 型构 建研 究》 【 项 目编
号: S CG2 2 3 )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作者简 介 : 胡哲光 ( 1 9 7 7 一) , 男, 浙江台州人 , 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计 算 机 工 程 系 , 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 学软件开发 、 教 学
一
、
高职工学 结合课 程的教 学模 式与存 在问题 分析
近 年来 ,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 我 国的高职教 育得 到 了 跨 越式 的发 展 , 成 为我 国高 等教育 的一 种新 类 型 , 肩负
着为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
应 用 人 才 的重 任 。然 而 , 高 职教 育 在迅 速 发展 的过程
高 职 院校 中广泛使 用 的是 项 目教学模 式 。项 目教学 是
要成果 , 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普遍使用项 目教
学模 式 , 但 是这 种新 型 的教学模 式存 在缺 陷 , 严重影 响 了教 学 实施效 果 。本文将 信 息技术 与工 学结 合课程 教 学 整合 , 通过 设计 和开 发一 个 多媒 体 协作 式 网络教 学 系统 , 并 使用该 系 统进行 项 目教学 , 弥补 项 目教学模 式 的缺陷 , 提高 教学 效果 。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教育现状与培养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架构,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从而形成以特色教学为中心的大职教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高职教育的发展既丰富了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也为国家培养了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已经在知识经济、终身教育、大众教育时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1.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
其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供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机遇;其二,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三,世界制造业中心正逐步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总之,职业教育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迎来了不可错失的良好机遇。
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
2.高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过快,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定位方面存在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切合实际等诸多问题。
但首要问题是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很多高职学院直接由中职升格而来,教学基础起点本身较低,沿用了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这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难以形成,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尴尬局面。
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行动)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一切教学工作都应以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务 提 供 适 用 人 才 传 统 的 以 课
堂和学校为 中心的教学方式 . 难 以 培 养 训 练学 生 的高 技 能 .
院 .与 海 信 集 团 合 作 成 立 了 海
我 国 的 高 职 教 育 自上 世 纪 8 0年 代 起 步 . 历 了 近 2 经 0年 的 艰 难 探 索 . 现 正 步 入 一 个 飞 速 发 展的 新阶段 20 0 5年 全 国 高 职 院 校 19 0 1所 . 职 院 校 占 高 高 等 学 校 总 数 的 6 .% . 高 职 院 09 校 在 校 生 6 0万 . 占 高 等 教 育 6 在 校 生 总 数 的 4 .% 。 可 以 说 . 38 近年 来 我 国高 等 教 育办 学 规模
信 工 艺 质 量 班 .与 交 通 银 行 合
构 . 体 育 、 共 英 语 、 共 数 将 公 公
学 、 课教 师全 部 下移 至 院 系 , 两 根 据 院 系 的 专 业 特 点 开 展 体 育 、 语 、 学 和两 课 教 学 , 外 数 特 别 是 两 课 教 学 与 实训 教 学 、 与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 与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提高 相 结合 .促 进 了学 生职 业 能力 的提高 。
是 通 过 大 力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而 实 现 的 . 高 职 教 育 成 了 支 撑 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 壁江 山 ” 半
一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工
合 ” 实 训 教 学 思 路 的
( ) 立 具 有 高 职 教 育 特 一 确 色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高 职 院 校 属 于 “ 学 、 务 ” 院 校 . 才 教 服 类 人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摘要:文章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践动因的阐述,提出了基于主体间合作地位不同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实践路径,对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教学模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路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促进、办学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厘清“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选择好适合本校的实践路径,在建构和完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不同的认识与解析,会产生不同的实践路径和结果,影响着人才培养实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关系着模式的建构与完善。
狭义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间相互合作,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技能掌握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里的“工”与“学”分别指的是两个相互合作的主体,“学”指的是学校,即高职院校,“工”则指的是工厂或企业。
由于这种结合事先预设了合作对象——工厂或企业,实际上就是“校企”或“企校”合作,既限定了实践与探索的范围,也限定了适用对象和受益面,导致实践空间变小,使得一些专业无法开展“工学结合”,因此不利于模式的建构与拓展。
广义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自身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广泛开展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工作经验取得紧密结合起来,亦工亦学相互促进的教学管理方式。
这里的“工”是工作实践的“工”,既包括工厂或企业的顶岗工作,也包括其他任何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实践,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环境、工作场景或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这里的“学”是学习的“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是实际工作内容、工作经验和职业规范等的学习与掌握。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广泛重视,而人才的培养与院校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但是要想高质量的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找到有合理的教学模式。
当前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受到大多数职业院校认可,该教学模式能够找准学生学习的方向,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来探析一体化教学,分析当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现状,为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路径,帮助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言当前来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
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明确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需求,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解析基于工学结合的条件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大板块,分别是“教学模块”、“学习模块”、“实践模块”,这三大模块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三者同时满足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1]。
首先,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学生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并且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最后,学生要灵活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负责人,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以机电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上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专业相关的技能,当学生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达到要求后,教师应当安排相关的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全方位的工学结合空间。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现状近年来,职业院校为了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与理想目标的比较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分析
结语 :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 , 对 我国发展 中的高职 院校 来说 ,虽不是新事物 ,但成功应用工学结 合这一教学模式 的 学校还不是很多 ,因为不同学校的特点和教育理念有差别 , 在开发和应用课程 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 会带有 自 身 的局 限 性。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 结合 的课 程开发时 ,应从学 校专业设 置的实际特点 出发 ,选择适合 自己特 点的课程模式 作为 自己的主流教学模式 ,同时综合借鉴运用其它教学模式 的优点和长处 ,最终探索出符合 自身特点 、 符 合工 学结合课 程要求的课程体系 。
格证书 。
式,来让学生掌握该项 目内容下的知识点和职业技能, 通过
将知识融合于各项 目单元 的实践学习形式 ,让学 生获取新知 识 、新技能。项 目课程 教学 在职业院校受到了欢迎 ,受欢迎 的主要原因在 于 : 一 、项 目 课 程教学强调以工作 任务作 为设
置课程内容的依据 ,以工作任务和项 目内容作为选择课程内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在我 国高职院校的课程 开发 中 ,逐渐 取得 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 ,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将 其作 为课 程开 发的特色与其他高职院校 区分 了开来 。主要原因在 于 :一、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 发展 的重要保证 , 也是 进行职业资格标准认定的法定工具。职业资格证 书课程 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要求为内涵的课 程 ,接受 职业 资格 课程教育 的学生 ,更容易满足企业的职业需要 和技 能要求 , 并能提升学生 的就业竞争力 。二 、职业技 能的训练是 职业资 格 证书课 程的最主要 内容 ,职业资格 证书课程具有 职业技能 方面的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职业 资格 证书课程 同时还具 有较强的综合性 ,既包含了职业资格证 书的要求 , 还包含 了 专业职业技能 的结合 ,还包括了对同一课 程体 系下不同专业 课 程知识的综合 。这些特点正好体现出了高技 能应 用型人才 培养的要求 ,符合职业院校的培养层次与规格 。
浅谈高职教学的新模式——工学结合
科研课题论文:29719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教育论文“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课程,但是学生实践能力弱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很好地对接。
任务驱动法就是立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1.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任务驱动法就是通过一个个任务将学生拉到课堂中来,在以讲台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
而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给他们一种紧张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出击。
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揭开知识的面纱,在交流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2.细化教学目标,更容易抓住学习重点任务驱动法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将一个个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轻松自然。
例如在学习高级排版时,如果老师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未必听得明白,即使听懂了操作起来也一知半解。
此时,老师可以通过“文章排版”这一具体的任务来开展教学。
老师先拿排好版的文章给同学们看,讲解页眉页脚、分栏等具体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去进行文章排版。
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老师再对大家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所牵涉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3.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太强,抱着“有什么不明白老师都会讲”的思想,形成一种思维惰性。
而任务型驱动法就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动手实践,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老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步骤1.设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向高职教学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同时兼顾教学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摘要]“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三种层面的意义: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这也是造就和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影响一、“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题解“模式”这个词,在不同学科或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指向的含义。
英文model 可以有“模型”“模式”“典型”等意义。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模式”常表示为“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情况的简化形式”和“能够表示社会或自然清静得实在的或假设的智力构架”。
在一般汉语语义中,“模式”也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本文“人才培养模式”之“模式”概念,是以一般语义为基础的、具有行为科学意义的概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某种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范式,也是某一类型的育人教育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及为实现这一特定育人目标而设计的、符合这一类型育人规律、特征的智力构架(包括结构、功能、制度、关系、原则等)、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模式”创立和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与其说依赖于对现实的可靠反应,不如说取决于对问题提出恰当的方法论或研究方式,如指明关系,阐明思想及提出观点等”。
因此,本文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具有三种层面的意义:其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其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 纯 含 教 拱 式
◇ 文 /陈 传 起
【 要】 摘 通过 对“2 J ME手机 游 戏 开发 精 品 课程 ” 建 设 , 识 到加 强校 企合 作 、 学结 合 , 提 高 高等 职业 的 认 工 是
一
、
高 职 教 育 理 论 与 工 学 实 践 课 程 整 合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高职 教 育课 程 体 系 中的理 论课 与 实 践课 的搭 配 和运 作 过 程 , 还 存 在着 不 少 亟待解 决 的 问题 。
1 当 前 高 职 课 程 结 构 和 分 类 还 在 通 用 沿 袭 “ 段 式 ” 课 程 模 、 三 的
线 技 术 骨 干 参 与 教 学 和 课 程 建 设 , 要 以 带 领 项 目小 组 开 发 实 际 主
式 。 即 把 课 程 分 为 普 通 文 化 课 、 业 基 础 课 与 专 业 课 、 践 课 三 大 块 的 手 机 游 戏 项 目 、 题 讲 座 、 程 答 疑 、 与 课 程 建 设 教 研 活 动 等 方 专 实 专 远 参 进 行 教学 。这种 课 程 体 系 和布 局 本质 上 还 是 以理 论 知识 为 主体 , 即 式 进 行 . 促 使 了 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企 业 岗 位 要 求 一 致 , 且 可 以 也 并 前 两 “ ” 是属 于 理 论 知识 板 块 , 7%一 8%的 比例 , 学 中 , 段 都 占 0 0 教 实 把 最 新 技 术 带 到 课 程 。 践 要 求 和 规 范 比 较 模 糊 . 够 完 善 , 生 头 脑 中 建 构 起 来 的 知 识 还 不 学 是 以 理 论 知 识 为 核 心 , 而 不 是 以 实 践 需 要 为 核 心 ; 在 课 程 评 价 中 ,、 3、 学 内 容 的 选 取 中 , 先 考 虑 培 养 学 生 岗 位 职 业 技 能 。 教 优 通 过 主 讲 教 师 深 入 企 业 一 线 从 事 手 机 游 戏 开 发 工 作 和 企 业 技 术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重 要 途 径 , 任 务 驱 动 为 教 学 主 线 , _ 结 合 模 式 为 目标 , 精 品 课 程 项 目建 设 中 阐 以 以T -学 从
述 高职教 育 工 学结 合模 式 。
【 键词 】 任务 驱 动 关
. Y -学结 合
教 育 部 《 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 考 虑 “ 务 驱 动 ” “ 目 的 学 习 ” 教 学 方 法 , 工 学 结 合 模 式 的 推 关 任 、项 等 为 ( 称 1 简 6号 文 ) 确 指 出 , 工 学 结 合 的 本 质 是 教 育 通 过 企 业 与 社 会 进 打 好 基 础 明 “ 需 求 紧 密 结 合 , 等 职 业 院 校 要 按 照 企 业 需 要 开 展 企 业 员 工 的 职 业 高 课 程 的 主 要 目标 是 培 养 学 生 手 机 游 戏 设 计 能 力 , 游 戏 策 划 、 从 游
培 训 . 企 业 合 作 开 展 应 用 研 究 和 技 术 开 发 , 学 校 在 校 企 合 作 中 戏 整 体 设 计 、 戏 详 细 设 计 、 戏 编 码 、 戏 测 试 等 各 个 环 节 , 重 与 使 游 游 游 着
进 创 新人 才 培养 模式 ” 。强 调 “ 极 推 行 订 单 培 养 , 索 工 学 交 替 、 务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和 独 立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而 能 独 立 研 制 和 积 探 任 驱 动 、 目 导 向 、 岗 实 习 等 有 利 于 增 强 学 生 能 力 的 教 学 模 式 , 导 操 作 。 项 顶 引 建 立 企 业 接 收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学 生 实 习 的 制 度 . 强 学 生 的 生 产 实 习 加
和 社 会 实 践 ” 。
一
2、 企 业 一 线 中确 定 教 学 内 容 的 针 对 性 与 适 用 性 。 从 充 分 调 研 行 业 、 业 , 企 业 建 立 战 略 互 惠 合 作 关 系 , 时 地 跟 企 与 实
踪 岗位 职业 技 能 .制定 出 相对 稳 定 的教 学 内容 教 师深 入 企 业一 线 . 定 期 地 参 与 企 业 项 目制 作 . 而 保 证 课 程 主 讲 教 师 能 够 较 好 把 握 课 从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企 业 岗 位 职 业 技 能 要 求 同 步 。 与 此 同 时 , 请 企 业 聘
相违 背 的。
实 践 相 结 合 , 现 企 业 的 工 作 过 程 , 养 学 生 的项 目开 发 能 力 。让 学 重 培
2、 工学 结合 的 教学 理 念有 待 加强 。原 因是 : 是 认 为工 学 结合 生 一 开 始 就 是 在 做 项 目 。 是 在 完 成 任 务 . 习 与 工 作 过 程 一 体 化 , ① 就 学
“ 段式 ” 程大 多 数 还是 以书 面评 价 学 生学 习结 果 为主 要 方 式 , 三 课 极 骨 干 从 事 一 定 的 教 学 任 务 , 双 方 对 工 作 岗 位 和 教 学 工 作 的 特 殊 性 使 少 采 用 学 生 制 作 的 样 本 来 评 价 学 生 的 学 习 结 果 。因 而 “ 段 式 ” 程 都 有 一 定 的 理 解 . 后 在 这 个 基 础 之 上 , 据 企 业 岗 位 的 实 际 需 要 , 三 课 然 根 模 式 在 课 程 实 施 上 是 与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的 目 标 与 要 求 、 律 和 特 点 是 选 取 教 学 内 容 。与 此 同 时 , 教 学 内 容 的 编 排 上 , 求 把 理 论 知 识 与 规 在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