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活动3:①了解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用课件
具有片理结构, 变质作用 重结晶作用明显
大理岩、板 岩、石英岩、 片麻岩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风、流水等外力
作用将岩石碎屑
物由高处搬运到
低处沉积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喷出型 岩浆岩
侵入型 岩浆岩
岩浆
(1)岩浆岩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冷却、
(软流层)
喷出地表 凝固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特点:质地较坚硬, 晶体颗粒较大
成因:由于岩浆没有喷出地表,有充 分的时间来降温,所以结晶良好,颗 粒比较大。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1 3
2 4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2)沉积岩
裸露地表 的岩石
风吹、雨打、日晒及生物作用
沉积岩
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用课 件
(3)变质岩
原有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等)
高温 高压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特点)
(矿物成分和结构改变)
石灰岩 大理岩
具有片理 结构
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 鲁教版
(2)教案鲁教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教学重难点】:1、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成因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授课过程】【重难点突破】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简图,标出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的范围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和判断中均出现,有两种表达方法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类型形成特点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特别提醒(1)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当时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外力搬运的强弱。
(2)引起岩石变质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主要来自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习题巩固】.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2)图中②表示的是_变质作用【方法技巧】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基本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内部分层及其划分的依据,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此节内容是岩石圈的基础,难度相对较小。
教材对岩石圈进一步进行延伸,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每一类岩石形成过程及涉及到的内外力作用,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的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最后还通过“活动”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说明三大岩类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三大岩类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我也喜欢,而且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捡一些石头,下面咱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我捡到的石头里有没有你认识的?(播放视频)里面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岩石?(学生通过视频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见闻说出一些岩石的名字)这些岩石叫什么,怎么形成的,又为何会“百世轮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摸着岩石、看着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
(ppt呈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意图:以旅行为话题,通过提问问题以及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融入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学习。
)【预习展示】(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两名同学上黑板展示)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集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三层:、、。
3.岩石圈的结构: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
4.地壳是连续且不均的圈层,部分较厚,部分较薄。
5.地幔中的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2.常见的岩浆岩有、。
(颗粒结构)3.常见的沉积岩有、和等。
在岩层中能找到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研究沉积岩,对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和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大特征: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4.常见的变质岩有、和等。
(片理结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活动活动1:①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②利用图2-1-2观察横波、纵波的速度变化,说出两者出现明显差异的位置。
活动2:观察典型的岩石标本图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活动3: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并说明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a. b.c. d.①②③④活动4:读图2-1-7,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当堂巩固1.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2.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3.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4.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5. 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说明A、B、C和箭头代表的含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学案高三地理第3周03 总编号:10 主备人:殷美桂第六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掌握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3、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三、学习方法建议:读图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示分析、精讲点拨四、学习过程:探究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和(范围;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探究二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活动:在右侧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空白图中填注内容。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薄薄连续硬外壳,大陆厚来海洋薄;(2)地幔:莫霍古登堡之间,上部存在软流层;(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压密度都很大。
注意:地壳的的厚度不均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 误区警示:岩石圈≠地壳,注意岩石圈的范围。
探究三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特征实例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A .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D .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6.试在下面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
(1)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
(2)图中对应地质作用分别是: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3)图中箭头B 、D 包含的意义分别是: B__________,D__________。
甲 丙 丁 乙 A B A C C C D B。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8),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 风化 侵蚀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变质 作下地幔地 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 液态磁场内核 固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第一课时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
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试解释下列现象: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第二课时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
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
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
(1)物质
甲代表,乙代表,
丙代表,丁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 B
图3-2-3
C D E 与 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 和地球外部的 。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 B ,A 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 形成的。
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 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 还是B ? 。
原因是: 14、读图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
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
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