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挣扎。

2. 提炼课文中心思想,提高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荒岛余生》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挣扎。

4. 讲解与示范: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荒岛余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解答评估: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对错题进行分析和讲解。

3. 读后感评估: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荒岛余生》与其他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其差异和共同点。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4. 鉴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教具:1. 小说《荒岛余生》纸质或电子版本。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荒岛余生》备课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大的目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备课都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注重课堂的实效。

但在“名目繁多”的目标之下,有的教师不免“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有时一篇课文设置五六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总是把大而不精的课堂展示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会让孩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目标降低到“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啥补啥”。

在备《荒岛余生》一课,设立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我觉得该确立的情感目标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确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但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就想要不要把“学写心理描写”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教学,“心理描写”对初一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生涩,如果从教师授课的角度来说,只停留在“赏析心理描写”的维度,可能难度还小点,从教材把握上也过得去。

但如果孩子初步掌握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对他们日后的写作以及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况且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未知的领域,扫除一切盲点吗?所以语文教学做到“缺啥补啥”是很重要的。

要让语文教学“缺啥补啥”,我认为功夫主要下在课前备课上,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个体,充分了解学情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变量对学习成绩变化起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基础)占50%,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占25%,课堂教学质量占25%。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掌握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类比与迁移而得到新知识的。

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部按课本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懂装懂,教师懂装不懂的现象。

因此,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

荒岛余生 六年级 教学反思

荒岛余生 六年级 教学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目标:1.掌握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2.观看电影《荒岛余生》,写一篇读后感。

3.让孩子知道掌握生存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读后感的写法教学难点:“感”的写法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学过程:【啄前准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教师完成课前准备。

【啄开树皮】运用情景导入法。

设置情节。

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大船上,我们是邮差,任务是送快递。

我们肩负这一个任务,要把货物送到大洋彼岸去。

但是我们现在大船失事了。

我们现在要求生,坐在一块木板上,飘啊飘,飘到了一个小岛上。

在这个小岛上,你发现很多的货物都遗失了,我们无法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任务,手上的工具也不足以让我们回到大陆上,所以只能是呆在这个荒岛上,在这个荒岛上,我们没有吃的,也没有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到那时我们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们要怎么生活下去呢?【啄入虫洞】播放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

/play?vid=763aXo4KHl1怎么来写读后感?一.找到你所看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二.找到感点——最让你有所感触的地方。

一部电影里面肯定有很多的点是很精彩的,但是在写读后感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挑最让你有感觉的部分。

只有你感触最深的那个部分,才能作为你这篇读后感的切入点。

其他部分也可以写,但是要相对简单(有详有略)三.找到读后感的切入点以后,亮明你的基本观点。

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什么呢?是你对一个事物的看法。

四.联系实际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观点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发呢?对你的生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你在生活当中应该去怎么做?【啄掉虫子】读后感: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找准感点从感点切入,亮出中心论点。

发表议论联系实际生活,写出作品对你的启示【啄虫记录】作品感生活【啄虫记录】面批面改【教学反思】本节课时间有点长,但是学生对课堂内容很感兴趣,写出的做问也是很不错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感受主人公在荒岛上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荒岛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荒岛生活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兴趣之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如何面对困境。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境的文章。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分享,了解他们如何面对困境,是否能够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汲取正能量。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否较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重点难点】1.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知识链接】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伦敦,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大受欢迎。

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

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搁浅___斫痕___祈祷___墨水___泅___沮丧___栅栏___衔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教()___处()___丧()___量()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孤立无()冻饿之()闻()未闻郑()其事知足安()不()之地不可思()()以自慰4.仿写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

二、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三、精读精练:阅读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引言: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必须经常进行的工作。

只有通过评估,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失误,才能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以《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估与反思,以期找到更优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教学目标评估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小说《荒岛余生》中的人物性格、行为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在本堂课中,我使用了PBL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采取了课前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和课后小结的环节。

通过学生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热烈讨论和对生命观和价值观的认识,我们可以评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次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在小组分工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行为动机和思想状态等方面的分析,非常深入细致。

他们从中获得了有关人性深处价值和生活感悟的启示。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次课程可以给个较高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评估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小说《荒岛余生》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展开。

通过设计“你是小说中的谁?”这个剧本教学,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从学生反馈和输出作答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能够快速地进入情节中,深入体会到图书中的情感和情思。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虽然小说本身非常适合进行领域融合和思维发展,但是我没有将这些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下次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将更注重在通过多元素教学法,将不同的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评估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上,我采用了PBL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在设计时考虑了学生因年龄或课堂语文能力不同的情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过程。

(3)能够把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过程。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过程。

(3)把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理解。

(2)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了解人物。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过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象征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

(2)分析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勇敢面对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过程。

2. 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故事,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想象还原法,深切感受鲁滨孙荒岛生存的艰难,进一步解读并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提出目标(齐读,注意关键词)2.检查生字词二、新授(一)物质·生存篇1.这部名著主要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荒岛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野外求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食物、水、住、安全等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2.鲁滨孙上岛之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做了哪些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抓住其中的细节,用“想象还原法”还原鲁滨孙的荒岛生活,切身体会鲁滨孙生活的艰辛。

范例:我走到木桩中间,用双手去抱这根木桩,用力的时候,脚趾扒到泥土里,腿、腰、后背、胳膊一齐用力,眼珠子好像要在眼眶里挣裂,两条胳膊也好像要从身体上撕扯下来,木桩终于离开了地面,可我刚要迈步,木桩就失去平衡歪到了一边,我的胳膊也因树皮的摩擦而留下了斑斑血痕。

3.从还原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滨孙?抽两生回答,并板书关键词4.当我们在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时,让我们遇到辛苦麻烦时,我们要怎么做?(资料)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

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

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有冻饿之虞(yú)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考虑到将来的日子,不但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二)精神·生活篇文中第一句话就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1.文中哪些文字流露出鲁滨孙“忧郁而寂寞”的负面情绪?他又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减轻、控制这些负面情绪的?还原鲁滨孙的心路历程,看看这些方法是怎样控制负面情绪的?(1)写日记。

日记是与自我的对话,能帮助自身认清自我,是最容易、最有效帮助人成长的方法之一。

(2)借贷方。

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3)《圣经》。

列举例子帮助学生感受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在一穷二白、小米加步枪的情况下对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他是靠什么度过那段艰苦时期的?——信仰;贝多芬、居里夫人、邓稼先等这些名人能取得伟大的成就,靠的也是他们的信仰。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想象还原法,深切感受鲁滨孙荒岛生存的艰难,进一步解读并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提出目标(齐读,注意关键词)2.检查生字词二、新授(一)物质·生存篇1.这部名著主要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荒岛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野外求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食物、水、住、安全等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2.鲁滨孙上岛之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做了哪些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抓住其中的细节,用“想象还原法”还原鲁滨孙的荒岛生活,切身体会鲁滨孙生活的艰辛。

范例:我走到木桩中间,用双手去抱这根木桩,用力的时候,脚趾扒到泥土里,腿、腰、后背、胳膊一齐用力,眼珠子好像要在眼眶里挣裂,两条胳膊也好像要从身体上撕扯下来,木桩终于离开了地面,可我刚要迈步,木桩就失去平衡歪到了一边,我的胳膊也因树皮的摩擦而留下了斑斑血痕。

3.从还原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滨孙?抽两生回答,并板书关键词4.当我们在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时,让我们遇到辛苦麻烦时,我们要怎么做?(资料)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

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

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有冻饿之虞(yú)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考虑到将来的日子,不但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二)精神·生活篇文中第一句话就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1.文中哪些文字流露出鲁滨孙“忧郁而寂寞”的负面情绪?他又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减轻、控制这些负面情绪的?还原鲁滨孙的心路历程,看看这些方法是怎样控制负面情绪的?(1)写日记。

日记是与自我的对话,能帮助自身认清自我,是最容易、最有效帮助人成长的方法之一。

(2)借贷方。

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3)《圣经》。

列举例子帮助学生感受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在一穷二白、小米加步枪的情况下对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他是靠什么度过那段艰苦时期的?——信仰;贝多芬、居里夫人、邓稼先等这些名人能取得伟大的成就,靠的也是他们的信仰。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范文(精选13篇)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范文(精选13篇)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范文(精选13篇)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范文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一、导入: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

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三个阶段三个部分解决生存困惑(1—3)节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4—9)节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10—12)节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荒岛余生》文本:教学反思2

《荒岛余生》文本:教学反思2

《荒岛余生》《荒岛余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鲁滨孙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我觉得学习本文最好结合《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来进行。

大多数学生读过这本书,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名著导读,回忆书的主要内容来预习。

一上课,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自主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笛福的相关资料。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们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一点。

但是加之字词等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可能占用的时间就比较多了一点,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基础知识的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了一句话扩写题目的环节。

我本来想先详细的给同学们说明一下扩写的要求,但是课件上一打上扩写的要求,还没来得及我说明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想要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且扩写得都很到位,基本上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做到这一点,与课前认真的预习是分不开的,可见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也一直在尝试着让自己做到这一点。

所以在“走近鲁滨孙”寻找他在荒岛上生活遇到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寻找并做好标记。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修改并完善答案。

在小组内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当各组的“小先生”讲解时,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就其发言进行补充和评价。

力争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此之外,有两点觉得有点遗憾。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加以完善。

第一,在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时,我只顾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相对较少。

第二,在最后一个环节走进情景,学习鲁滨孙的精神并加以运用时,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对学生引导的不够,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1。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适当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2)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分析《荒岛余生》,使学生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分析人物;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3. 分析法: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4.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荒岛余生》;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3.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荒岛余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的故事背景;3. 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象征意义,如孤岛象征孤独和困境等。

第二课时:1. 续读小说第二章,关注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2. 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3.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海浪、风暴等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1. 阅读小说第三章,了解主人公与星期五的相识过程;2. 分析星期五这一角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文明与野蛮的交融;3. 讨论主人公与星期五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主人公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如内容、结构、表达等。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导入(1)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概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第二章:阅读理解(1)分析小说开头的象征意义,如船的沉没和主人公的流落荒岛。

(2)讨论主人公查尔斯的性格特点和他在荒岛上的生活。

3. 第三章:象征意义(1)分析小说中的重要象征元素,如星期五、野人、火等。

(2)探讨这些象征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章: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如孤独、恐惧、勇气等。

5. 第五章: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1. 引言《荒岛余生》是一款以荒岛求生为题材的生存类游戏,玩家需要在荒岛上寻找食物、水源和避开危险等,以生存下来。

这个游戏不仅仅只是一款娱乐游戏,它也可以被运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2. 游戏中培养的能力2.1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荒岛余生》游戏中,玩家面临各种问题,例如饥饿、口渴、疾病等,玩家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玩家可以因地制宜地寻找食物和水源,建造简单的庇护所来应对恶劣的天气等。

通过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玩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

2.2 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游戏中,有时候单独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玩家需要与其他幸存者合作来共同生存。

例如,玩家可以与其他玩家合作建立一个小型社区,相互分工合作,提高生存几率。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合作,玩家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3 创造力的培养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根据荒岛上的资源和环境来创造工具、武器等,以提高生存能力。

例如,玩家可以利用森林中的树木和岛上的石头制作简单的武器和陷阱来保护自己。

通过这个过程,玩家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3. 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3.1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游戏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决问题的讨论和实践。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生活困境,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2 团队合作的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学生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资源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环保主题的任务,让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些能够帮助解决环保问题的创意产品。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变化。

(3)能够概括小说中描绘的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存挑战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中诚信、友善、互助等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变化。

(3)小说中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

2. 教学难点:(1)对主人公在荒岛生存中性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2)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荒岛生存经历及其性格变化。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相关章节,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主人公性格特点及其变化的看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对荒岛自然环境的描写,分析其对主人公生存挑战的影响。

(2)学生分组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描写,概括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3)各小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一: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

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

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

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

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
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上《荒岛余生》这课时,让学生与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结合起来。

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

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

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

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

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

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

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

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

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

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
题应该一带而过。

反思二: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并且利用了上一堂课多余的几分钟向学生做相关的介绍,本以为在学生知道了本课是选自他们所喜欢及熟悉的《鲁滨孙漂流记》后,会做好预习工作,所以在备课时,我信心十足,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梗概。

怕学生对梗概不理解,我还特意进行了一下解释,才让学生来回答。

没想到本来设想可以快速且顺利解决的一环节,却由于学生的无法作答而浪费相应的时间。

本来这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环节,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对总体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但学生或是由于看过这本小说的时间过长而遗忘,或是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或是由于根本没看过而无法做答。

原因各种各样,造成了时间的浪费,由此也折射出了学生对于学习并不是完全自觉,还需要老师的大力加强。

这一点也体现在对作者的了解上,写了说了不下十次的作者,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居然还翻参考书查找,而课堂中,由于拿出了课外书参看回答,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低着头只顾着念,快、轻、多导致了坐着的学生由于听不清楚而蠢蠢欲动,影响了课堂的纪律。

课后,我反思,像此类的问题难吗?是否有提问的必要?是否真的是因为提问此类问题而影响了上课的进度?思虑再三,我认为有提此类问题的必要。

没有总体性的把握就难以对个体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就难以深入地感受文本。

所以说,此类问题有存在的必要。

否则难以达成预想的效果。

于是就出现了矛盾:讲,费时;不讲,不利学生以后的发展。

两全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好预习工作,及该如何预习。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关注学生──不仅在作业、课堂上的表扬及称赞,还应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动向,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课堂教学及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案来。

反思三: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1、教者先写批注,做个性化阅读的先行使者。

在备课中,每一篇课文自己坚持自读、自批,自己先尝试个性化阅读,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受做主,让自己的感悟做主,让自己的感动做主,让教师用书仅仅成为参考书。

在自读、自批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韵味,也体会到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艰辛与乐趣。

2、适时点拨升华,是实现个性与共性和谐共生的调和剂。

客观地说,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文意,教者如果只是一味让
学生个性化批注、个性化交流,而不能适时进行点拨和升华,往往会使学生理解谬误,南辕北辙。

如《荒》文中讲到鲁滨孙小心保存三本很好的《圣经》、几本葡萄牙文书籍、两三本祈祷书和几本别的书籍,就有学生交流说,这说明鲁滨孙很爱惜书。

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但同时还提出,这仅仅是说明鲁滨孙喜欢书吗?学生通过讨论,统一了另一认识,鲁滨孙有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同,引起相对的共鸣,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

3、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对于不善于作批注的学生来说,经常把文章看了多遍之后仍然不知在课本上写什么,或只是在旁边批上好等空洞词句。

如能教以方法,则事半功倍。

如:
刚起步时用勾画法,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上波纹线;
对于线条清晰的课文,采用概述法,或一段一概述,或几段一概述;
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将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
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对于抒情线索不大清晰的文段,采用模糊法,自己摘录关键词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模糊地给文段理思路;
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词句旁边画个?,引起自己关注,如此等等。

有法可依,批注有话可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多法合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从迷信教师、迷信课辅中走向相信自我,自信地我读文章我做主;在阅读中批注,在批注中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一座坚实之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