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05-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研究
TEM8英语专业8级+翻译辅导讲座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辅导讲座材料一、八级考试大纲对翻译测试的要求和规定1、测试目的:考察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能力2、题型:本题为主观试题。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汉译英,由300字左右的汉语短文组成,其中有150字左右的文字或段落用横线标出或用黑体字打印,要求考生将此部分译成英语。
第二部分英译汉。
由300个单词左右的英语短文组成,其中150个左右单词文字或段落用横线标出或用黑体字打印,要求考生将此部分译成汉语。
3、测试要求:汉译英要求考生运用汉译英理论与技巧,以每小时译约250-300汉字的速度将要求译出的部分译完,约150字左右。
译文要求忠实原文,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英译汉要求考生运用英译汉理论与技巧,以每小时译约250英语单词的速度将要求译出的部分译完,约150单词左右。
译文要求忠实原文,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考试时间:60分钟,两部分的写作时间可互相调剂使用。
二、考试项目、时间、题数及分数三、翻译原文的主要文体及话题主要问题为散文、议论文和政论文。
汉语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要适当增加英语连词、副词等以使语句连贯,意义完整。
议论文既有描述,又有议论,夹叙夹议。
注意时态变化和习惯用法。
政论文往往语句较长,且不时地用被动语态。
所以在翻译时,语句结构要作调整,语态要作变化。
话题涉及社会热点,人生感悟,教育批评,读书学习等。
四、翻译中的关键问题一)理解问题:1. 词汇量问题:生词;熟词的多义性;粗心大意弄错词a. I grudge every marriage in that it means a fresh supply of orangeblossom, the promise of so much golden fruit cut short.* 我(妒忌)每场婚礼,因为它意味着要供应桔子花,这么多金色的水果的希望就砍断了。
b. It was tempting to say that Sept 11 changed all that, just as it istempting to say that every hero needs a villain, and goodness needsevil as its grinding stone. But try to look a widow in the eye andtalking about all the good that has come of this.* 令人引诱的说出9.11事件改变了这一切,正如()英雄需要恶棍来陪衬,善良需要邪恶来作为磨刀石。
西部中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调查的问题与对策
西部中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调查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但是只有具有一定翻译能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果一个简单的句子不能准确地翻译,那谈何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运用这个句子呢?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生做题能力可以,可是他们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章的精准的理解很差,大多数学生只会答题,但具体的文章意思根本不知,甚至对文章曲解。
那么,对国内中学生是否教授翻译,教授翻译有何利与弊呢?这是本次调查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设计1.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实验的受试者是永靖县刘化学校八年级的两个班,共有100人,每班各有50人,每班学生都有好、中、差学生,学生的基础都差不多,每班中等生比较多。
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即八年级第二学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各50人。
对照班的教师用平常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注重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的教师在教学中除运用对照班的教学方式,还特别注重翻译的教学,对每个词的用法及它可以运用的语境进行细致的教授,并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课前教师让实验班的学生提前翻译所学的内容,然后在上课时比较自己与教师、同学的翻译哪个更好理解,更符合中美不同的习惯。
不好的原因在哪里?是自己单词不认识,还是对单词的语境不熟悉,甚至是汉语水平的问题,找出原因进行识记,同样的问题今后尽量少出现。
这一环节用时大约10分钟。
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再做一篇阅读理解,但必须翻译它,不仅仅是完成它的问题。
2.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为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提高很慢,有的学生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但一做题就错,对文章的重点不能很好地掌握。
二是要想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从何时开始比较好。
该调查问卷由一份适合于八年级学生的试卷和学生的评价组成,试题是中国学生常用的一种检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3道题:翻译的教学是否有用、加上翻译的教学对你的阅读理解有帮助吗、如何教翻译课你更感兴趣。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43-专门用途英语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英 语听说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英语听说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通过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测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1.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否能增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课堂参与度,减少英语学习的焦虑?2.专门用途英语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水平?3.有哪些因素及可能的问题影响了专门用途英语在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可以用哪些策略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保障专门用途英语在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二)课题界定1.课题的涵义:课题是利用ESP专门用途英语来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2.课题的内容:课题是利用ESP来研究来针对应用型大学如何在各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联系学生的专业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减少“哑巴英语”的现象;3.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的学生职场通用英语听说能力为研究范围;4.课题研究的对象: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14级国贸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了关于ESP的研究。
1962年,英国利兹(Leeds)大学的Barber教授发表的《现代科技文的一些显著特点》是国外ESP研究的最早成果,被认为是ESP研究开始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国外ESP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学种类划分得越来越具体。
Mackay & Mountford合编的《专门用途英语—案例教学法》是这一时期ESP研究的重要成果的杰出代表。
它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ESP专著。
Wilkins(1976)提出,接受过ESP课程的学生,较只受过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有效地胜任专业领域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Stevens概括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根本特点并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
Hutchinson和Waters以学科门类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三个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
课题申报模板:未来课堂支持下的翻译能力习得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未来课堂支持下的翻译能力习得研究课题名称:未来课堂支持下的翻译能力习得研究关键词:未来课堂,翻译能力,习得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英语研究类型:英语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本研究旨在考察分析未来课堂支持下的翻译能力习得。
翻译能力是翻译人员从事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未来课堂支持下的翻译能力习得,即在智慧型学习空间支持下,学习者翻译能力建构、发展过程。
翻译能力因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影响而获得了研究者极大关注。
Wilss(1976)首次使用“翻译能力”的概念后,翻译能力是否等同于双语能力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翻译能力是双语学习中获得的语言能力和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能力的综合,而使用语言的能力是天生的(如Harris,1977;Toury,1984;Delisle,1988)。
后这个观点逐渐遭到学界的反对,认为翻译能力除语言能力外,还由一系列子能力构成,研究人员通过观察译者的行为得出的“成分模式”,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常识或主题知识等(如Bell,1991;Beeby,1996;Hurtado Albir,1996;Preasa,2000)。
1998年,PACTE(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首次提出较完整的模型并于2003年进行修订,认为翻译能力模式包括5种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
课题申报范文:2860-翻译项目驱动下的MTI译者能力培养过程研究
翻译项目驱动下的MTI译者能力培养过程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左、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界定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刊发'‘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来,我国的MTI教弃获得了飞速发展,MTI培养的核心理念“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 已经慢慢深入人心。
但MTI翻译教学实践和市场反馈却表明:MTI培养出的学生与当下市场所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方而,广大的语言服务产业找不到自己所要的合格译员,另一方而,相当多的MTI毕业生无意或无法从事与翻译相关的产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实际上言说了当下MTI培养模式的失利和部门培养理念的错位。
那么我们当以何种方式培养市场所需求的翻译人才?聚焦语言服务产业可以发现,翻译项目一直在该产业中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
它是语言服务行业中翻译活动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目标客户、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结合, 反映着市场的基本需求,是译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MTI教育成果的重要工具。
因此,本课题拟在扬弃传统翻译教学中的双语能力、转换能力等槪念的基础上,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当代译学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宜昌英文网站中英文翻译”项目以及学生译员在项目进行不同阶段的行为,探究翻译项目驱动对HTI教学过程中学生译者能力培养过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表现,总结经验,以期为后续的MTI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2国内外现状述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翻译项目和翻译能力培养两方面展开。
(1)翻译项目。
此类研究多数聚焦翻译项目管理的流程介绍、管理实务和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如Dunne (2011), Matis(2017), Perez(2002),王华树(2014)、徐彬(2012)、王传英(2011)、闫栗丽(2011)等。
这类研究多停留在翻译项目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未涉及到如何利用翻译项目培养译者能力这一话题。
课题申报模板:295-仿真翻译项目提高学译员能力研究——基于地方文化英译视角的探讨
仿真翻译项目提高学译员能力研究——基于地方文化英译视角的探讨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根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对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以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国内庞大的翻译市场要求高校翻译专业能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行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掌握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及熟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同时,还要求所培养人才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遵纪守法、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具备规范的译者礼仪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及浓厚的翻译兴趣。
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研究成为国外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翻译能力,皮姆、海姆斯等有所论及。
贝尔(Bell,1991)将翻译能力定义为对五种知识的掌握并用来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
西班牙巴塞罗那PACTE (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从1997年成立开始,一直致力于对译者翻译能力的研究。
该小组通过对专家译者及翻译教师的具体翻译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构建出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以及翻译习得模式。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引进出版了舍尔夫和阿达巴的专著《翻译能力培养》,对翻译能力给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国内有关翻译能力研究的专著有王湘玲的《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金萍的《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以篇名和关键词中同时具有“翻译能力”为条件进行搜索,共检索到156条记录。
其中诸多文章所探讨的翻译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综合影响下的可以进行“译”的一种潜在能力,为微观层面的翻译能力探讨。
译员培训方面的文章也大多侧重于对某种具体能力的培养,结合翻译教学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民族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语言民族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娇媛 内蒙古民族大学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繁荣发展,很多高等教育学校都在扩大招生,来满足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声誉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在专业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着深入的探索研究,以此学生的就业所需、满足于企业发展所需、满足于社会发展所需。
关键词:民族高校;翻译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学校的外语翻译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今社会发展所需,尤其是对于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是无法满足于企业单位的用人所需;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性问题,就需要民族高等教育学校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一、民族高校外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析(一)民族高校要拓展多样化的高端翻译对于目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学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高度重视多样化的高端翻译,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单一针对文本内容上的简单翻译方面,要对科学技术、法律哲学、商务外交、对外宣传等方面内容进行多样化的翻译人才培养。
然而,我国很多的高等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却都忽视了这种高端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甚至对于一些学校课程的开设体系都不够完善,仍旧是对外语翻译的听、说、读、写过于重视,对科学技术、商业、民族文化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致使很多学生存在知识占有量不够均衡。
(二)民族高校要开展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我国的一些民族高校的外语翻译专业的办学模式仍旧是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培养中能够积极有效的渗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也比较重视;这样的总体发展规划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部分民族学校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调;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比较严重,这也受到了目前市场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很多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办学模式转向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外语专业的本色、特色严重的缺失;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民族高校的办学模式必须要做出正确的转变,必须要把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要深入探索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积极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知识海洋中获取新知。
【课题申报】英语写作与创造性表达的培养策略
英语写作与创造性表达的培养策略课题申报书标题:英语写作与创造性表达的培养策略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已经成为全球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
而写作与创造性表达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对于创造性写作的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策略体系。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施一套培养学生英语写作与创造性表达能力的策略体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目前学生在英语写作和创造性表达方面的问题,并归纳出主要原因;2. 研究国内外关于英语写作教学和创造性表达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3. 设计一套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和创造性表达的教学策略,包括学习活动、教材选择和评估手段等;4. 实施教学策略并进行实验性研究,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5. 总结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目标如下:1.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实践能力和技巧,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正确的写作结构和语法;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3.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英语写作与创造性表达的培养策略,为英语教学提供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课题将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 研究前期进行相关文献调研,并收集掌握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和创造性表达的研究成果;2. 基于问题分析,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3. 随机选择若干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4. 设计教学策略并进行实施,收集教学数据,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5. 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提出改进建议;6. 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撰写。
申请书中的外语能力与学术交流经历
申请书中的外语能力与学术交流经历尊敬的XXX资助委员会:我写此信以申请XXX资助计划,以便能够拓展我的外语能力并享受学术交流的经历。
本信将介绍我的外语能力现状、学术背景和计划的交流经历,以表明我对此计划的热情和承诺。
首先,我对英语拥有扎实的基础。
在高中期间,我参加了多次英语竞赛,其中包括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我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此外,我也积极参与英语俱乐部的活动,与外籍教师交流和互动,提高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也通过自学,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和阅读英语小说来提高我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我相信我的英语能力能够满足我参与学术交流所需的语言要求。
关于我的学术背景,我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在XXX大学攻读工程学学士学位。
我专攻XXX领域,并在课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如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发表论文。
在上述研讨会上,我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并讨论了最新的学术进展,并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通过这些经历,我逐渐培养了对学术交流的兴趣,并对参与XXX资助计划充满憧憬。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的外语能力和学术背景,我希望能够借助XXX资助计划的机会,参与到国外的学术交流项目中。
我计划申请入读一个位于英国的大学的暑期研究项目,该项目专注于XXX领域的最新研究。
通过与其他国际学生和教授的合作和交流,我可以深入了解到该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回来,为我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通过此次学术交流经历,我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提升和收获。
首先,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教授的交流,我将能够广泛了解不同文化与学术背景之间的差异,并学习到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国际学术环境。
其次,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我将能够亲身体验并学习最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巧,拓宽我在XXX领域的知识领域。
最后,通过面对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交流与合作,我相信我将培养出更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感谢XXX资助委员会提供此次宝贵的机会,并对我所投入的热情给予关注。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申请书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申请书
Western Light Visiting Scholar Application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申请书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旨在支持国内学者前往西方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促进中西学术合作与对话。
本申请书旨在申请加入该项目,以便有幸得到资助,前往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我热爱学术研究,对所申请的研究领域充满激情。
在过去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已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然而,我深知国内在某些研究领域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了解西方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我希望能得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前往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在访问期间,我将紧密与合作导师和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参与课题讨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同时,我还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了解西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坚信,通过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我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访问结束后,我将继续在国内高校任教,并将所学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为我国学术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真诚地希望能得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实现我的学术梦想。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英美文学研究的申请书
英美文学研究的申请书尊敬的评委会:我谨向贵校申请英美文学研究的学位课程,并希望能够成为贵校的一员。
我对英美文学的深入研究充满热情,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通过这封申请书,我希望能够向您展示我对英美文学研究的热爱和承诺,以及我在这一领域中的学术能力和潜力。
一、个人背景介绍我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高中期间,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阅读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丰富情节、深刻思想和优美语言深深吸引了我,激发了我对英美文学的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英美文学作为我的主修专业。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我逐渐深入了解了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我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兴趣和动机我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我对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现代主义文学方面,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对他们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意识流手法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题和风格,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批评。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我对托马斯·品钦、艾莉斯·门罗等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广泛阅读。
我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语言运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能够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三、研究计划在研究生阶段,我计划深入研究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并进行相关的文学批评。
我希望能够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具体而言,我计划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和批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设施配套 、 都都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多数 院校 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中翻译课程 多分为笔译 和 口译 两 门, 每 门课程分 为上下两 个学期 , 分别讲授英译 汉和汉 律, 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建设需要 。同时存在教材 单一 、 教学设施 陈 旧等等 问题 , 翻译课 程可供选择 的教材很少 . 大部分学校采用 的都是 同一套 翻译教材 , 而且没有专项教 材 , 如 商务 翻译教程等几乎没有或极少 。大部分学校 目前 已经开设 口 译课 程 ,但确没有相应 的口译实 验室 。教 学设 施跟不上课程建 设。 在 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 培养 翻译 能力要求教师拥有 良好 的双 语双文化能力 、 大量翻译实践经验 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 知识。但 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英语教学 。 缺乏翻译实践经验 。 相关的翻译 教
生的翻译 水平 , 讨论 当前培 养模 式的不足 , 并在介 绍国 内外翻译 教学中一 些成功 经验 的基础上就翻译 能力的培养提 出一 些具体 的建 【 关键词】 英语专业 ; 翻译能力 ; 培养
一
、
引言
言认 知能力和语 言生成能力 。在翻译 教学 中, 首先 , 虽然英语专
为 满足市场对高素质英语 翻译人才的需求 ,国内很多 高校 业学生上 的听 、 说、 读、 写课程就是在为翻译打基础 。但在 翻译课
中国文化语境 中 ,一般鸡在下 雨时都不回鸡窝 ,被雨淋得很难 于下水管道 比较 发达 , 容易滋生老 鼠和其他一些害虫 。 所 以下雨 的时候 , 经 常会从下水道里漂上来一些老 鼠, 所 以在西方 把被雨
淋的人称之 为” a d r o w n r a t ” 。 百科常识 是指对世界各类事物 的
高 教 探 索 2 0 1 4年第 l 2 期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76-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研究
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研究1、问题的提出作为标准参照性教学检查类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对其求职就业、教师教学有重要影响。
英汉互译能力属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检测的能力要求之一,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英语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对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有着较高要求。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入世,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日趋发展,现实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对翻译人才的英汉互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由于西部民族高校多处于偏远地区,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语言基本功相对薄弱,加之缺乏较多实际锻炼机会,缺乏一定的目标激励和自我评估体系,英汉互译能力普遍较低,如以我校2013-2015年间三次八级考试为例,普同本科学生八级考试汉译英和英译汉的平均分数分别5.02和5.46,5.71和5.77,5.71和6.99。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如何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英汉互译能力不仅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和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问题。
课题的界定本课题以西部地区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民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探讨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问题,尝试探索西部民族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摸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以培养合格且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专门翻译人才。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层面(周仁华,2001)、(海芳,2003),翻译中语境因素(李淑琴,2001),翻译教学中的美育(毛荣贵,2003),英汉语篇衔接(邵志洪、岳俊,2005),汉英语言心理对比(邵志洪、余继英,2006)等不同方面对英语专业八级英汉互译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翻译技巧训练等建议。
但对西部民族高校翻译英专学生专八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研究却不多见,少数几篇文章如《浅谈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探析》等也只是比较粗略地论及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
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发展探究——以北方民族大学本科笔译教学为例
作者: 吴坤[1]
作者机构: [1]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4-1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3期
主题词: 民族高校;汉译英能力;本科笔译教学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翻译研究和汉英翻译教学的实际,从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对汉英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学习者汉译英能力的发展研究。
以北方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例分析等方法,对汉译英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和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探索笔译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汉译英能力的途径。
课题申报范本:432-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左、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翻译教育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也而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中国髙校开始设立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翻译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左的实践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更需要其对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然而,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将语法课、语言对比课、甚至精读课的教学模式运用于翻译课程中。
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钩,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翻译技巧的机械训练。
这样周而复始的翻译教学,其质量自然令人堪忧。
那么如何提髙翻译教学质疑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提髙翻译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达到了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
因此,研究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翻译灵感、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本课题拟从动态系统理论岀发,探索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发展阶段和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近年来,关于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如火如荼。
教学模式是一左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
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不同理解。
如认知主义教学模式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提倡采用认知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或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左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真实项目)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资料,通过主动构建意义而获得。
因此提倡运用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型教学法等。
同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也成果颇丰。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
内容效度验证
01
内容相关性分析
分析笔译能力测试的各个部分与总体 成绩的相关性,判断各部分内容与总 体内容的关联程度,确保各部分内容 与翻译能力模型的要求紧密相关。
02
内容覆盖度分析
分析笔译能力测试的内容是否全面覆 盖翻译能力模型的各个方面,确保测 试能够充分评估考生的翻译能力。
03
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 力测试开发
测试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
了解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的目的、要 求和考生群体,确定测试的目标和 重点。
测试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测试方案 ,包括测试内容、题型、难度和时 间分配等。
试题编制
按照测试设计方案,编制试题,确 保试题的难度、覆盖面和区分度等 指标符合要求。
测试实施
组织考试,严格控制考试流程和质 量,确保测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测试内容设计
01
02
03
语言知识
翻译技能
专业知识
测试考生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 语法、词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 掌握程度。
测试考生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 理解、分析、转换和表达等技能 水平。
测试考生对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 掌握程度,如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
设计笔译能力 测试
依据翻译能力模型,设 计笔译能力测试的题型 和内容,确保测试能够 全面涵盖翻译能力的各 个方面。
选取样本
从目标考生群体中随机 抽取样本,包括不同水 平、不同背景的考生。
实施测试
组织样本考生进行笔译 能力测试,确保测试过 程严格、公正。
数据收集与分 析
收集测试数据,包括考 生的答题情况、成绩等 ,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 理,为后续的效度验证 提供基础数据。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43-专门用途英语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英语听说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英语听说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通过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测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1.专门用途英语(ESP)是否能增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课堂参与度,减少英语学习的焦虑?2.专门用途英语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髙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水平?3.有哪些因素及可能的问题影响了专门用途英语在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可以用哪些策略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保障专门用途英语在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二)课题界定1.课题的涵义:课题是利用ESP专门用途英语来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2.课题的内容:课题是利用ESP来研究来针对应用型大学如何任各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联系学生的专业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减少“哑巴英语”的现象:3.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的学生职场通用英语听说能力为研究范囤:4.课题研究的对象: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14级国贸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了关于ESP的研究。
1962年,英国利兹(LeedS)大学的B a rber 教授发表的《现代科技文的一些显著特点》是国外ESP研究的最早成果,被认为是ESP研究开始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国外ESP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学种类划分得越来越具体。
M a Ckay & MOUntfOrd合编的《专门用途英语一案例教学法》是这一时期ESP研究的重要成果的杰岀代表。
它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ESP专著O WiIkinS(1976)提出,接受过ESP课程的学生,较只受过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有效地胜任专业领域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SteVenS概括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根本特点并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
HUtChinSOn和W a terS以学科门类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三个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作为标准参照性教学检查类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对其求职就业、教师教学有重要影响。
英汉互译能力属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检测的能力要求之一,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英语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对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有着较高要求。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入世,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日趋发展,现实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对翻译人才的英汉互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由于西部民族高校多处于偏远地区,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语言基本功相对薄弱,加之缺乏较多实际锻炼机会,缺乏一定的目标激励和自我评估体系,英汉互译能力普遍较低,如以我校2013-2015年间三次八级考试为例,普同本科学生八级考试汉译英和英译汉的平均分数分别5.02和5.46,5.71和5.77,5.71和6.99。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如何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英汉互译能力不仅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和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问题。
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以西部地区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民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探讨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培养问题,尝试探索西部民族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摸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以培养合格且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专门翻译人才。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层面(周仁华,2001)、(海芳,2003),翻译中语境因素(李淑琴,2001),翻译教学中的美育(毛荣贵,2003),英汉语篇衔接(邵志洪、岳俊,2005),汉英语言心理对比(邵志洪、余继英,2006)等不同方面对英语专业八级英汉互译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翻译技巧训练等建议。
但对西部民族高校翻译英专学生专八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研究却不多见,少数几篇文章如《浅谈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探析》等也只是比较粗略地论及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
因此,加强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专八英汉互译能力研究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课题组在这方面业已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
在借鉴国内其它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地处偏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适合我校及西部其他民族高校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的模式及思路,便是此课题研究的中心任务。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该课题将有利于提高我校及相关民族高校学生英汉互译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将有利于促进我校及其他民族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将为我校及西部其他民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供探索的思路。
2、课题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其重点之一即是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英汉互译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是学生综合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
阿尔布雷希特•纽伯特(Albrecht Neubert)将关于翻译能力分析的5个参数作为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
苗菊(2007)、李瑞林(2011)、刘和平(2011)等分别从翻译能力构成出发探讨了翻译能力发展途径,译者能力动态观和素养观以及分级培养等问题。
在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学日益发展及众多高校先后开设BTI和MTI专业的背景下,对学生英汉互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翻译教学和改革关注的焦点。
研究目标
(1)全面考察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国内众多高校开设翻译BTI及MTI的新形势下,描写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所经历的巨大变化,探讨对翻译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启示,尤其是西部民族高校在这新一轮竞争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勾勒西部民族高校翻译教学历史沿改,深入分析其现状,思考在翻译教学日益专业化和人才培养日益职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
(3)对比分析学生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策略取向及其对译文产生、译员素养的影响。
(4)加大英汉互译过程中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研究,探讨学生英汉互译能力提高以及其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内容
(1)翻译教学观念的改革。
在国内翻译教学日臻专业化的背景下,结合西部民族高校实际,进行翻译教学改革,逐步探索提升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体现在学生依托真实生动的语言文化生活语境,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技能传授及启发下,逐步建构翻译学习,从而逐步夯实语言基本功,稳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重在译者基本素养的培养。
根据西部民族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摸索英语互译能力提高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新路。
在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情况、动机等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基本理论观点、语言基本功、综合能力、人文百科知识及翻译人材基本素养的教学,并得以及时反馈总结,以查漏补缺。
(3)翻译教学材料的组织与选择。
考虑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的影响,探索不同类型文本材料如何实现学生认识图式的重构,继而结合语篇与语境探究培养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假设
英专学生八级英汉互译能力受语言能力、语篇类型、语篇主题、语境、跨文化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由于这种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篇材料,可围绕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和校对等步骤结合不同语篇材料逐步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与语篇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将语篇内容和特征的认知、分析和把握内化为不同程度的语篇能力,继而因体会和认知之不同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如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词句的选择和文体的把握等方面,最终又都会再现在译语文本当中。
创新之处
近年来少有学者研究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专八英汉互译能力问题,本课题采用文本类型视角探讨如何提升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学生专八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继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球化背景,深入剖析当代翻译研究迅猛发展和国内BTI及MTI滥觞对于西部民族高校翻译教学、翻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课题重点结合了翻译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与实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终端,多维考察英汉互译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因而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统计和分析近五年左右的英语专业八级英语互译语篇材料为基础,并参照近五年学生考试分数,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此外,以我校及其他西部民族院校英专大三、大四学生为个案,进行相关模拟抽测,将抽测结果与近五年学生考试分数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在本研究总,将尝试解决一下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结合语篇、语境确定词义;(2)如何结合帮助处理语言学习与文化修习的关系问题;(3)如何有效进行翻译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学生英汉互译能力;(4)
探索影响学生英语互译能力的诸多因素及其能力培养机制。
研究方法
(1)历时与共时研究:概览西部民族高校英专八级历史概况,总述其现状、特点及问题。
(2)科学的比较方法:探讨不同西部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之异同;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学生专八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经验,考虑西部民族高校历史与现实情况,探索如何提升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做好质量工程建设。
(3)问卷调查法:在我校及其它西部民族高校学生中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问题分步骤进行多次问题调查,做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
(4)访谈法:对我校及其他西部民族高校师生进行访谈,深入分析师生在教师信念、学习者策略培养方面各自情况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探究提高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在发挥项目团队整体优势基础上,本项目将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合理分工,统筹规划,逐步攻关,集体整合。
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项目组成员分别承担部分研究任务。
计划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年度计划及相应实施计划如下:
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
搜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项目组集体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确保其效度和信度;落实项目组成员的任务,准备着手问卷调查及访谈事宜。
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
在实施首次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学生座谈,获取数据资料;完善并细化问卷调查,进行重点问题系列研讨。
2016年5月至2016年6月。
在其它民族高校进行调研和观摩,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 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
根据获取的各方面数据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撰写系列科研论文;申请成果鉴定并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