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主题思想】
本文首先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的重要;然后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绝非一代英主所应为;最后又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厉害关系,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从而明确地表达出李斯对逐客的清醒认识并有力地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习题及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
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
(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
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即秦稳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为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时为晋所俘,作为晋献公女陪嫁之奴入秦。
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
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
公孙支,秦大夫。
来,招致、招揽。
⑦【并】兼并,吞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强,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
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殷实,富裕。
⑩【乐用】乐于为用。
⑪【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
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⑫【举】攻克,占领。
⑬【治强】安定强盛。
治,社会安定。
⑭【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
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⑮【拔三川之地】攻取三川之地。
拔,攻取。
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
至秦武王时攻取。
⑯【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
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⑰【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⑱【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⑲【包九夷】吞并九夷之地。
包,吞并、囊括。
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⑳【制鄢、郢】控制楚国鄢、郢之地。
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
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㉑【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占有成皋这样的要隘。
成皋,原为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前249年被秦攻取。
㉒【散六国之从】拆散六国结成的合纵。
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称为合纵。
从,同“纵”。
㉓【施】延续。
㉔【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回君。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
先被昭王拜为客卿,指出秦昭王母宜太后擅权,权贵用事,将危及昭王的统治。
昭王遂下令废宣太后,将穰侯、华阳君等贵戚放逐到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称应侯。
穰侯,即魏冉,宣太后异父弟,曾多次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称穰侯。
华阳,即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母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故称华阳君。
㉕【公室】王室。
㉖【杜私门】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
杜,堵塞、封闭。
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㉗【向使】假使。
㉘【昆山】昆仑山,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
㉙【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㉚【明月】宝珠名。
㉛【服太阿之剑】佩带太阿剑。
服,佩带。
太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㉜【纤离】骏马名。
㉝【建翠风之旗】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
建,树立。
㉞【灵鼍】即杨子鳄,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
㉟【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㊱【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㊲【駃騠】骏马名。
㊳【西蜀丹青】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
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
青,青臛,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
㊴【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㊵【宛珠】宛地出产的宝珠。
㊶【傅玑之珥】镇嵌着珠子的耳饰。
傅,附着、加上。
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
㊷【阿缟】古代齐国东阿所产的细绢。
㊸【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㊹【佳冶】娇美妖冶。
㊺【击瓮叩缶】敲击瓮、缶奏乐。
这是秦国的风俗。
瓮,用来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
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㊻【搏髀】唱歌时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
搏,击打、拍打。
髀,大腿。
㊼【《郑》《卫》《桑间》】指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
桑间,原是卫国濮水边的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南,相传卫国青年男女常在濮水上欢会歌唱。
㊽【《昭》《虞》《武》《象》】都是传说中的古乐名,这里泛指古乐。
《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
㊾【适观】适于观听。
㊿【人民】和下文的“众庶”,都是百姓的意思。
①【择】同“释”,舍弃。
②【就】成就。
③【却】推辞,拒绝。
④【充】丰裕,繁盛。
⑤【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⑥【黔首】指平民、老百姓。
黔,黑。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⑦【资】资助,供给。
⑧【业】使成就霸业。
⑨【藉寇兵而赍盗粮】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藉,同“借”。
赍,送给、付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译文: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译文: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译文: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三、课内简答题: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答: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
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2. 《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典型,试加以分析。
答: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文中写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③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这些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
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答:①角度的变化。
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
如第1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
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
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用词的变化。
如第1 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
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
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
第 2 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③句式的变化。
如第2 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
……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
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
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
这两段话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
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4. 《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
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
《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
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
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
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
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
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阅读文段一、
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堆,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答: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答: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答: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阅读文段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4、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答: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5、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6、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7、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8、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阅读文段三: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9、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答: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0、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五、文言现象积累:
1
①遂散六国之从:
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
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