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政治:中国抗战戏剧研究的一个视角

合集下载

戏曲李文忠征北简介

戏曲李文忠征北简介

戏曲李文忠征北简介戏曲李文忠征北,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寇的历史题材戏曲。

该剧以李文忠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

该剧在中国戏曲界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部经典”。

李文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英雄将领。

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参加战斗,并在多个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该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文忠的真实经历。

剧本作者、著名戏曲作家严歌苓通过大量的调研和采访,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李文忠的故事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再现。

该剧首演于1955年,由上海戏曲学校的学生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该剧在剧本、音乐、舞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剧本情节紧凑、高潮迭起,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动人,舞美设计独具匠心、富有创意。

该剧的演出形式以评剧为主,融合了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元素,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该剧的演出效果非常出色,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该剧曾多次在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该剧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李文忠征北,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作品。

该剧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英勇斗争和无畏牺牲的精神,彰显了民族自尊、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的精神风貌。

总之,戏曲李文忠征北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部经典之作,让它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光辉历史中。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象征。

在这场战争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战宣传为了提高人民的抗战意识和爱国情感,国民政府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战宣传活动。

这些宣传活动包括海报、标语、演讲、电影、报纸等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抗战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信念。

2. 抗战教育为了提高军队和民众的抗战素质,国民政府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战教育活动。

这些教育活动包括军事训练、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多种形式,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人们的抗战素质和战斗力。

3. 抗战文艺为了提高人民的抗战意识和爱国情感,国民政府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战文艺活动。

这些文艺活动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形式,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信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提高人民的抗战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抗战意识和爱国情感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信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增强人民的抗战素质和战斗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抗战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军队和民众的抗战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文化与艺术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文化与艺术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文化与艺术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该战争不仅涉及到军事和政治层面,同时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战争文化与艺术品。

这些文化与艺术品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战争文化与艺术品。

一、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激发了无数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们通过文字表达了人民对于侵略者的坚定抵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鼓舞了人们抵抗侵略者的勇气。

此外,还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丁玲的《夜风》等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家园和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抗战的坚定信念。

二、电影与戏剧抗日战争期间,电影和戏剧成为了抗战宣传的有力工具。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优秀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和戏剧作品。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电影是《风云儿女》。

该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抗战故事,展现了人民抵抗日寇的决心与勇气。

在戏剧方面,著名的抗日剧目有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该剧通过讲述智勇双全的八路军战士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怀。

三、美术作品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形象。

其中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母亲》以及吴冠中的作品《解放的广场》等,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抗日战争中英勇军民的赞扬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些战争海报和宣传画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标志性艺术品。

这些画作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军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四、音乐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音乐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

一些具有抗战题材的歌曲如《共和国之星》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保卫家园的信念和勇气。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文化与艺术品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和英勇斗争的历史记忆。

20130305302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20130305302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3思想政治教育刘锦霞学号201303053025摘要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是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艰苦的八年抗战时期,我们党带领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围绕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延安整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知识,总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影响,并得到有关启示。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围绕着抗日这一中心工作展开,开展了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教育,宣传了全民抗战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1938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中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坚持全面抗战,坚持持久战,反对片面抗战。

在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宣传全面抗战路线1、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毛泽东就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通过列举事例指出实行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现代文学 戏剧(三)

现代文学 戏剧(三)
戏剧(三)
1937-1949
概貌:
“广场戏剧”: 更为面向大众,顺应时代需求的多 种通俗性演剧形式; “剧场戏剧”: 包括历史剧、讽刺喜剧、知识分子 题材话剧以及适应市民的通俗话剧。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第二节 大后方、上海孤岛的“剧场戏剧” 第三节 沦陷区的“剧场戏剧”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B三种话语对其影响


《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与受到西方文化 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 全剧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 权的时代主题; 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 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 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 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及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 点,无一不在展现着民间艺术的魅力。
一、

三次“广场戏剧”高潮
1、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 是适应战时政 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 抗战初期: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剧的风行

街头剧

街头剧“是当时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短剧,它采用极 为灵活的表演方式,不受场地的限制,让扮演群众的 演员夹杂在观众之中,以观众的身份进行表演,既能 控制观众的情绪,又能使戏剧效果更加的逼真。据不 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出版、发行的1200余部剧作中, 街头剧就有近百部。 "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 你的鞭子》三个街头剧的合称)等几乎演遍了大江南 北。

茶馆剧
茶馆剧“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有 到茶馆喝茶的习惯,让演员扮作茶客, 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 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妆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 形式。

[独幕剧,适用性,背景]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

[独幕剧,适用性,背景]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一如何理解抗战演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抗战十年一般被称为戏剧的十年。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解框架,在历史的叙述上,这往往会导致一个悖论:一方面强调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另一方面,在具体实绩的陈述过程中,却只是沿用叙述其他历史时段时的模式,如是否有经典性文学剧本的产生,与都市演出团体和固定剧场相联系的演出状况,著名剧人在此一阶段的创作和活动状况等,而无法提出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也无法给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提供什么有力的佐证(常常只能以重庆演剧、孤岛演剧或历史剧的兴盛等来佐证),更遑论突出抗战演剧的总体特点。

在一些关涉抗战演剧的重大问题上,比如战争与演剧的关系,流动演剧与(都市固定)剧场演出,独幕剧、街头剧、活报剧等戏剧形式与大型多幕剧的差异,以至对抗战演剧中,因为民众动员、文艺大众化深入开展而导致的中国现代戏剧的进一步民族化,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等,也无法提供有力的说明。

下文中抗战演剧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以此凸显其作为一种戏剧实践的独特性。

主要有以下理由和考虑:第一,抗战演剧无论在创作和观演的规模,演剧的内容和主题,还是在舞台的表演形式、新型观/演关系的塑造诸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成绩,在戏剧民族化、大众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从量的大众化到质的中国化的关键时刻。

第二,抗战演剧在创作态度和方法、美学策略、形式和内容、观/演互动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战争迫使演剧者离开了原来的都市舞台和以知识分子与城市中产阶层为主体的观众,走向内地,走向前线,走向小城镇和乡村,观众也随之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士兵、农民和其他普通劳动者;创作方法常常采用剧团成员集体创作,题材和主题也经常与当时当地的事件、人物相关,剧本也常常没有定稿,而是接受开放性的诠释;创作人员不限于专业剧作家或演剧者,大量半职业或非职业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业余作者加入创作者队伍,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强调介入和参与创作态度上反商业和消费,目的是进行社会动员(洪深称之为社会教育戏剧形式上融汇地方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力争通俗易懂,但同时紧扣当代主题,使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强调地方形式和民族形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戏曲艺术的抗争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戏曲艺术的抗争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戏曲艺术的抗争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战地戏曲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士兵们的士气鼓舞和精神寄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传递了强烈的抗争声。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战地戏曲艺术的抗争声进行探讨。

一、战地戏曲艺术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战地是将士们奋勇拼杀和坚守的地方。

由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性,军队需要一种能够迅速传达信息、鼓舞士气的艺术形式。

战地戏曲艺术因其生动活泼、简洁明了的特点,成为了当时军队中非常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二、战地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1. 戏曲演出战地戏曲艺术主要通过戏曲演出的形式表现。

京剧、豫剧、评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被广泛演出。

这些精彩纷呈的演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战俘营、前线接战、游击队等不同场景的英勇搏斗和伤亡情况。

2. 说唱歌曲除了戏曲演出,战地戏曲艺术还通过说唱歌曲的方式传递信息和宣扬抗战理念。

歌曲以其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曲调,将军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感人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方式让士兵们更容易记住曲调和歌词,以此来弘扬抗战精神和主张。

三、战地戏曲艺术的抗争声1. 鼓舞士气战地戏曲艺术通过将抗战英雄形象具象化,表现他们的英勇事迹,以此鼓舞士兵们的战斗意志。

战地演出和歌曲中所展示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战斗场面,使士兵们感到自豪和自信,进而激发起更大的战斗激情。

2. 传递抗战理念战地戏曲艺术通过强调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等核心抗战理念,进一步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

这种理念的传递是通过戏曲演出和歌曲中所表现的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来实现的。

3. 唤起民族意识战地戏曲艺术不仅在战场上起到了鼓舞士兵士气的作用,也在后方起到了唤起民族意识的效果。

通过这些戏曲演出和歌曲的宣传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遭受侵略的耻辱感和民族解放的渴望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抗日战争中普遍树立的抗日民族意识。

寓教于戏全面抗战时期福建的戏剧改造运动

寓教于戏全面抗战时期福建的戏剧改造运动

寓教于戏:全面抗战时期福建的戏剧改造运动张凡内容摘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逐渐认识到戏剧在加强抗战宣传、教育民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遂在国统区开展戏剧改造运动。

福建是戏剧改造推行的重要地区,政府通过设立戏剧审查机构、强化戏剧审查、组织新型戏剧团体、颁布演剧规则及编排抗日新剧等多重措施加强对戏剧的整改与管控。

戏剧改造在动员宣传、教育民众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如何平衡戏剧的现实宣传需要与艺术性的矛盾,相关人士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福建各方对戏剧改造着力甚深,但在审查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诸多系统性社会顽疾的干扰下,成效有限,在抗战后期越来越难以为继。

关键词抗日战争福建戏剧改造战争动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文化作为战争宣传动员的重要阵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国共两党均认识到戏剧在教育民众、发挥宣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均进行了戏剧改造运动。

戏剧由此深深卷入抗战洪流,并与政治、社会发生了深入互动。

目前,学界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戏剧改造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

然就笔者目力所及,相关研究大都将目光投射于中国共产党的戏剧改造运动,关注中共抗日根据地如何通过戏剧改造运动,卓有成效地对当地民众进行深入动员与改造,①而对国统区的戏剧改造运动则关照不足。

仅有车人杰从社会舆论视角出发,对抗战初期成都戏剧演出的“爱国宣传”与“娱乐休闲”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入探析,②但该文对于戏剧审查如何运行、戏剧改造怎样推进等问题的探究仍较为薄弱#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巨大,中共抗日根据地戏剧改造的成功并不能反映戏剧改造运动的全貌。

因此,笔者拟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并比较国共两党戏剧改造的差异,以揭示戏剧改造运动的多重面相,深化整体认识。

福建是戏剧改造运动的重要地区。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的戏剧改造运动为考察对象,以福建省所藏档案为基础材料,同时广泛参考报刊资料③,通过梳理戏剧监管体制的建立和运行、戏剧改造的具体运作,展现福建戏剧改造运动的源起、发展及衰落的全过程,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①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韩晓莉、行龙'战争话语下的草根丈化论抗战OP E西革命根据.A民间小戏》,《近代史研F》2006年第6P;韩晓莉'抗%根据.A戏剧运动与社会改遥以E西为中心的考察》,《抗%战争研F》2011年第3P;李军全:《消“毒”冲共对华北.区乡村戏剧A改遥(1937—1949)》,《1史研FD教学》2016年第3P;郑立柱'戏剧调适与民众动员:以抗战时PA H察冀边区为&》,《福建论坛(人#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P&②车人杰'救国与娱乐:抗战OP成都戏曲行业面临A舆论压力及其应对)《(川师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P&③虽然档案材料较为完整展现“福建政府戏剧审查监管制度A建立与运行,但档案主要4?实记述,同时由于其处于官方立场,不免有与民众脱离之而相关报刊材料则提供了大量鲜•A历?细节,其中,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创办A《抗敌戏剧》和福建省教育厅编主办A《剧教》尤4量要,内中包含大量福建A抗战话剧剧3、各.戏剧工作情况以及各类人8A对戏剧改遥的观点看法。

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_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_韩晓莉(1)

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_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_韩晓莉(1)

·学位文选·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韩晓莉内容提要 民间小戏,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

抗战爆发后,政治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乡村社会,对乡村戏剧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处于战争话语下的民间小戏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

政治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民间文艺中,融入到乡村生活中。

本文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战争话语下草根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与政治在乡村社会的结合。

关键词 民间小戏 戏剧运动 政治教化引 言戏曲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公共娱乐活动之一,从原始文化中最初的拟态和象征性表演到唐代的优戏和歌舞戏,再到宋金以来成熟的戏曲形态,中国戏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随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完善和丰富,戏曲日渐占据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影响范围也由社会精英阶层向乡村民众扩展,其现实功能发生了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

到明清时期,戏曲几乎充塞到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代表。

就中国乡村而言,明清以来对民众生活产生影响的戏曲形式,除传统正戏之外,还有各类民间自创的地方小戏。

相对于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社会精英阶层参与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固定的传统正戏,那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地方小戏更可谓是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和地方性。

也正因如此,民间小戏成为笔者在本文中考察的主要对象。

民间小戏在山西大概兴起于明清时期,产生于田间劳作或节日社火中,最初并没有固定的曲调和内容,多是农民的即兴创作。

在民间小戏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民众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抗战爆发前,小戏基本处于一种较自由的发展状态,娱乐乡民是其主要功能。

战争爆发后,随着官方力量向乡村社会的渗透,乡村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民间戏曲作为教育民众、动员抗战的有力武器,成为根据地政府改造和利用的重要对象。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总目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总目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总目录作者: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04期·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日本动漫的成功经验对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启示邱艳艳(1·5)战争政治:中国抗战戏剧研究的一个视角韩传喜(1·9)关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刘艳娥,王坤,郭鹤男(1·12)国内网络问政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以CNKI2008.01-2013.12文献为基础杨国兵(1·15)跨文化与跨民族市场营销的人类学思考田广,邵欢(2·5)创办“精品学报”的再思考与路径选择课题组(2·11)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及模式——以雅安地震为例孙荣欣,武文静,宋悦(2·13)谈古代小说的出版问题张泓(2·19)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涛,孙小凡(2·22)网络传播中消极词汇膨胀的语用理据诠释高春慧(2·25)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责任杜莹(3·5)微博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以新浪微博为例罗宜虹,周文平,孙玉红(4·5)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出路——美国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启示……岳芹芹(4·10)博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家玮(4·15)·文学与语言学研究·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实证研究张明杰(1·22)概念整合视角下英语幽默生成机制研究邱广民,许朝阳(1·26)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的跨域映射研究张慧智(1·30)《杨娼传》主“情”说张金桐,贾可(2·29)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与应用——以话轮转换词but的语料库分析为例蔡强,谢胜平(2·31)基于多模态语言输入的英语写作效度研究李学晋(2·34)意识形态批评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张伟(2·39)从《红玫瑰与白玫瑰》探讨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罗红霞(2·42)托马斯·哈代: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以《无名的裘德》为例……李兰,王海松(3·8)《德伯家的苔丝》的空间叙事学分析视角雷牧野(3·12)《白兔记》创作年代新证都刘平(3·15)一种特殊的致使结构——动补式复合词李丽云(4·18)视觉王国: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中的色彩、画面、视知觉王文欣(4·23)《艳异编》与《太平广记》关系探讨赵素忍,刘静,宋菲(4·29)古诗《春晓》再解李辉(4·33)·伦理学研究·加强翻译伦理教育促进翻译职业化杨清珍(1·33)河北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态责任与生态整体观周颖(1·37)民国时期农民工婚姻问题探究——以天津市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梁丽辉,李紫烨,张琴(2·46)农村社区治理《功德录》模式的实践探索王维国,王彦东(3·18)从“养生”到“逍遥”的庄子之美张振飞,张胜南(3·22)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石博琳(3·26)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被拆迁人心理中的应用韩涛,王星懿(3·29)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及现实意义………杨彦京(4·36) ·法学研究·现代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郭建军(3·33)“号码”投资的法律容纳度陈筱贞(3·39)美国殡葬业监管法治探析尚琤(3·43)风险社会下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之完善包雯,张亚军(4·39)风险预防原则在美国环境法中的适用金铭(4·43)·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工业发展效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张彩霞,麻东露(1·42)我国房地产税制的优化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王凤飞(1·46)基于绩效预算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法构想武迎春(1·50)大学生村官工作动力保障机制研究——基于激励理论的视角杨雪英,周桂芹(1·53)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李凡凡(1·57)铁矿石价格上涨成因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范素军,王敏彦,吴艳茹,等(1·60)全国社保基金资产配置优化研究宋凤轩,陈晴(2·49)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制度基础——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蔺丰奇,赵雪(2·56)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现象研究文献综述彭国富,冯文芳(2·62)应急财政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述评…… 武玲玲(2·66)全球当地化:中国家电企业攻克韩国市场的必由之路金学成,傅慧芬(2·70)基于二元语义和区间FCM的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汪朝辉(2·75)组织执行力提升方法——执行逻辑框架的构建仵凤清,董宇华,洪波(2·80)房价调控与制度结构改革付建华,李银才(2·84)快捷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研究陈艳(2·87)我国住房价格未来走向模拟与调控——基于人口结构和城镇化长周期视角叶莉,孙洁雅,王树强(3·48)企业内部控制边界的重新审视与界定李桂荣,甄昭华,李四平(3·56)企业家精神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李鑫,张庆功(3·59)中国与越南贸易合作特征及障碍的实证分析李玉娟(3·64)国际货币互换升级、经济治理框架重构与中国对策寇楠(3·72)关系嵌入对制造业与物流业持续合作的影响王晓萍,徐嘉玲(3·76)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基于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的启示……高会(3·79)关于中国“老字号”升级路径的思考……宫为天(3·82)钢铁产业生态经济绩效文献综述冯兰刚,李东娇(3·85)小米手机战略定位分析王睿(3·89)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评估——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杨晔,杨大楷,刘安琪(4·47)世、亚行贷款项目机构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4·54)网络经济交易下的税收征管——基于C2C模式的分析王凤飞(4·60)消费者感知风险若干因素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伤害危机的视角……赖俊明(4·64)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完善……… 杨柳婧,焦文娟(4·69)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李元杰(4·7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杨娜(4·7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杨若霞(4·79) ·区域发展研究·房产税税基评估的特征价格模型研究——以石家庄市裕华区二手商品住宅为例石丁,韩会,胡克建(1·63)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闫玉科(1·67)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及战略选择——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宋朝丽(1·72)试论温州模式新变革岳菲,孙红梅(1·77)以地级市为平台建设生态城市初探——以建设生态衡水市为例孔建华,赵清华(2·89)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培育研究——以福州市为例陈登源(2·95)安徽省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视角……魏力(2·99)社区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西宁市城东区社区管理的视角韩超(2·102)福建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与评价——基于沪深两市2011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李学堂,洪震(3·92)后“营改增”时代的地方税收收益权法律问题研究——以上海市为样本……欧阳天健,李震(3·97)关于京津冀产业优化调整的思考陈岩,武义青(4·84)河北省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构成分析——以曲阳石雕为例王会欣,马志峰,赵岩红(4·88)温州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周彦,邢雅洁(4·92)·教育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与实践……杨淑欣,赵志川,付海玲(1·80)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的研究……肖媛(1·85)外文学术期刊论文(文科)的写作策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PKM)视角张雁凌(1·93)《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王丽,王晓洁(1·98)“掌握学习”理论与中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陈爱平,赵树立,黄天娥(1·103)盘点江苏省独立学院罗丽,金波(1·106)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的矛盾探析……黄涛(1·110)欠发达地区“两后生”职业培训问题探究——以河北省农村困难群体为例杨俊(1·114)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的反思与重构……李柯(1·117)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刘冬晔(2·105)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SWOT分析——以江苏省高校为例何春艳(2·108)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探析徐峥(2·111)高校学生党员典型示范教育的对策王玮(2·114)艺术元素融入动画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陈诚(2·117)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转型徐贵香(2·120)产品形态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新探董晓日(2·123)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及解决路径王璨,周馨,王梦爽(2·127)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王素君,芦丽静(3·101)河北省成人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母爱英,戴广忠(3·104)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张荣梅,朱智清,梁晓琳(3·107)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孟彩英,郭广辉(3·110)公共管理类课程网络课堂建设研究李妙然,李莉颖(3·112)中外高校《管理会计学》教材内容比较王凤洲,温延美,贾嘉(3·115)“东盟国家文化”课程设计研究邝增乾,梁永池(3·119)基于孔子学院建设的河北省高校国际化办学途径刘晔,张倩,许超(3·122)新课改中英语情景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李瑞萍,吉哲民(3·125)网络时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黄劲佑,崔渤旸(3·127)“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与大学教育盖伯琳(4·95)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张霞,王素贞,祃海霞,等(4·99)可持续发展的外语学习能力探析刘育东,周迎(4·10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之审美解释李夜雪(4·108)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李金荣,王会川(4·112)创业训练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以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邓丽娜,王韬(4·116)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及其展望刘园园,夏慧言(4·1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赵贵栋,杜庆岩(4·123)·书评·地方政府科技行为内在逻辑的诠释——《中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行为研究》评介李树海(1·123)公民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评《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田秀云(1·124)一本系统研究公共利益的宪法学新作——评《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张继良(1·125)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一书赵世强(1·126)致力于学校信仰教育研究的佳作——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体系转化研究》吴倬(1·127)课程体系转化研究的精心之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系转化研究》评介王凤鸣(1·128)。

中国现代戏剧史

中国现代戏剧史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

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

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

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抗日战争时期,文学艺术思潮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深受抗战的氛围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一、文学思潮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思潮可概括为抗战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抒情主义文学三个主要流派。

抗战文学是当时文学创作的核心,它以强烈的抗日立场为基础,倡导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

作品描绘了抗战的英雄事迹,展现了抗战前线的生活和战斗。

这些作品鼓舞了抗战士气,提高了国人的抵抗意识。

现实主义文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强调真实和客观。

作家们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农村的斗争和工人的劳动等,反映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加深了读者对战争的认识。

抒情主义文学则通过感性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思考。

这类作品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体验,以诗歌和散文形式展现出来。

它们温情而深邃,引人共鸣,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抗战的意义和价值。

二、艺术思潮除了文学,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艺术思潮的艺术形式。

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许多作曲家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战争的思考。

其中,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这首用古老的欢快曲调表达了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壮丽与坚定,成为了激励人们战胜敌人的重要动力。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和油画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抗战思潮的影响。

一些画家通过创作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记录了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场景和伟大的英雄人物。

这些作品既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着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戏剧方面,以抗战为题材的话剧和京剧等剧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通过情节和对话展现了抗战的场景和人物,也通过艺术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和和平未来的热切期待。

三、文学艺术思潮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考场作文指导: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议论文解析+8篇标杆文【原题回放】2025年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数十年来,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小说、戏剧、影视、音乐……)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或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请自选作品,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思考。

【作文解析】1、审题结果:审出了一个中心——数十年来,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2、论证通道:这些文艺作品为什么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令人震撼:是什么令人震撼。

使人警醒:是什么使人警醒。

启人深思:深思的问题是什么。

【标杆文】1号文拒绝顺流而下易北河水静静流淌……读过《德语课》有几年了?人物的名字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不清,情节也早已风化为不成形的骨架。

只有这句话始终压在我心头,一点点抽离让生命鲜活的空气。

它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能够拒绝顺流而下吗?恐怕很多人都提出一个疑问,是什么让素称理性的德国人在二战中成为恶魔?是否是这个民族在灵魂深处出了什么问题?这实在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而我在《德语课》中读出了一个答案。

还是从情节说起吧。

战前的德国,一个灯塔看守者和一个法国画家是老朋友,战争期间,灯塔看守者身上多了一个责任,他被要求监督画家,让他不再作画,同时也没收了画家的作品——对于画家,这事实上是一种监禁。

看守者如此恪尽职守,甚至在战争结束,因为未得到停止的指令,他仍然在监督着画家。

这个恪尽职守的平凡的灯塔看守者,虽未像战场下的军人那样手指染上鲜血,但戕害了画家的自由的他,实际上也是法西斯恶的组成。

他并非有意作恶,对他而言这甚至只是职责所在,但他就是这样成为恶魔。

汹涌的河流让他向下漂流,作为掌舵者的他只是听任着顺流而下——道德?善恶?是责任在这里压倒了一切。

他只是像众生一样听从了权威的判断。

左翼戏剧运动名词解释

左翼戏剧运动名词解释

左翼戏剧运动名词解释
摘要:
一、左翼戏剧运动的定义
二、左翼戏剧运动的历史背景
三、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内容
四、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左翼戏剧运动,是指在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旨在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的一股文艺潮流。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左翼戏剧运动应运而生。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观察和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为社会进步和革命斗争服务。

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认为戏剧应该为政治斗争服务,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唤醒人们的阶级觉悟。

2.注重题材的选择,主张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题材,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传播革命思想。

3.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要求作品具有真实感和现实感。

4.提倡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反对洋化和封建主义的艺术倾向。

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戏剧艺术与世界戏剧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文化与文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文化与文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文化与文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毅力与勇气,还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战时文化与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人民生活、抗战斗争和文化文艺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文化与文艺。

一、电影与戏剧在抗战期间,电影和戏剧成为了宣传与鼓舞人心的重要手段。

电影《风云儿女》、《晚春辞世》等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英勇斗争的场面,激励了人们的抗战信念。

戏剧作品如《雷雨》、《龙须沟》等,则通过深入生活、批判社会的方式,揭示了抗日情感,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抗战决心。

二、文学与诗歌抗战时期的文学与诗歌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与牺牲精神。

巴金的小说《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事物的味道》等,描述了抗战年代普通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展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与对国家的忠诚。

而文学家写下的大量诗歌作品,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表达了诗人们的热爱祖国、关怀国家命运的情感。

三、美术与摄影抗日战争时期,美术与摄影作品也以独特的方式传播了抗战情感。

徐悲鸿的画作《愤怒的象征》、刘海粟的油画《南京大屠杀》等,生动地表现了侵略者残暴行径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

摄影家们通过镜头记录了抗战前线和后方的壮丽场面,如戴望舒的摄影作品《北上抗战纪实》等,让人们见证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对比。

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舞蹈作为战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抗战年代得到了广泛发展与运用。

著名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最为熟知与喜爱的歌曲,表达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赞美和支持。

舞蹈作品如《大河舞》、《抗战舞蹈》等,通过舞蹈动作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英勇奋斗的场面,传达了坚定的抗战信念。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文化与文艺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与爱国情怀。

《郑君里文集》研究:抗战戏剧统一战线论纲

《郑君里文集》研究:抗战戏剧统一战线论纲

戏剧研究Drama research一2017年6月10日,上海举行“一个人的电影史——《郑君里文集》(八卷)首发暨纪念郑君里特展开幕仪式”,颇受电影界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

郑君里作为上海著名电影人,身兼导演、演员、编剧,横跨半部中国电影史。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杰出的电影艺术家,还是优秀的电影戏剧理论家,尤其是在电影戏剧表导演理论研究方面,是中国的拓荒者和创始者。

他怀着艺术实践的困惑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勤于思考和笔耕,留下大量历史文献式的文字及其相关资料。

《郑君里文集》(八卷),囊括了能够收录的郑君里所有发表稿、未发表稿和未定稿,其中包含了不少令史家备感惊喜和意外的史料或者史实。

郑君里从上海出发,参与了几乎整个抗战文化统一战线过程,拍摄了轰动抗战前后方的反映抗战统一战线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

他对抗战文化统一战线也有深刻的思考和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论抗战戏剧运动》一书,并发表若干相关文章。

国难当头,郑君里首先调整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电影戏剧“双栖”到专事戏剧。

因为他深深明白:“我们期待抗战很久了,我早预料在抗战中我会失去工作。

战事会把一切现存的工作园地都变成废墟一切戏院子成了避难所,电影与戏剧都没有家了。

但,我们确信,电影与戏剧非得继续在废墟中生长不可。

我喜欢电影和戏剧,但我只能择取一件——对抗战较有帮助的一件。

”“干电影呢,还是戏剧呢?”与电影比较,戏剧“它的演出机构较单纯而灵活,预料可自供,而且,有一切艺术所不能超过的优点,就是它有能动的力量。

戏剧运用特有的能动的形象——演员,可以随时随地适应环境的必要组织观众的行动。

假使工作进行得切实,演剧可以成为组织群众行动的演习”。

“我抱着这种信念,安心地在救亡演剧队里工作了一些时候,跑遍了京沪线上的大城市和一部分乡村。

差不多每天我们可以接触一班新的观众——士兵、伤兵、夫役、壮丁、工人、农民、商人、学生,我们很高兴能够遇到这么多样的人群,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得到感奋和激动,因而感到稀薄的自慰。

抗战时期浙东红色戏剧创作及其现代意义

抗战时期浙东红色戏剧创作及其现代意义
百家论坛 NEW CENTURY THEATRE
唐海宏: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抗战时期浙东红色戏剧创作及其现代意义
文/唐海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 承 好 红 色 基 因 ,把 红 色 江 山 世 世 代 代 传 下 去。”浙东作为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在江浙沪 乃至全国抗战历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 了特色鲜明、极富内涵的红色文化,其中,红 色戏剧是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红色资 源,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和培养新时期的接班 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红色戏剧如何利用 和借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以抗战时期浙 东红色戏剧创作为中心,探讨其创作实践对 当代红色文化传承、戏剧创作的指导意义。
第三类是配合根据地各种活动而产生 的短小精悍的非越剧类新编红色小剧。秧 歌剧、快板剧、活报剧、哑剧、默剧、歌剧,品 类多样,内容短小,风格淳朴明快,戏剧情节 紧凑。其中,以杨奚(原名杨振环)的创作最 为出色。他编创《红鼻子参军》(新歌剧),叙 述新入伍战士克服困难坚持大练兵,表现军 民团结一致、亲如一家之情。《大红灯》(秧歌 剧)反映根据地军民团结对敌,取得了反对 国民党顽固派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快板
越剧现 代戏
பைடு நூலகம்
浙东行政 公署社教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之行径,遂同情抗 日军民,被国军拘捕,刑讯逼供后章 惨死。章妻亦被杀。新四军浙东纵 队 闻 讯 后 救 出 章 家 祖 孙 ,击 溃 顽 固
2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家论坛 NEW CENTURY THEATRE
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 一 类 是 紧 扣 社 会 现 实 ,反 映 抗 战 风
采,为工农兵服务的越剧红色现代剧作品。 这类作品从抗战时期斗争形势需要出发,围 绕坚持抗战、坚持动员群众投入抗战,直接 表现抗战时期浙东地区的现实斗争生活。 此类剧作最多,其中尤以伊兵最具代表性。 其代表作越剧现代剧《桥头烽火》由社教队 演出于 1943 年。该剧讲述浙东农家子弟李 文雄参加伪军,日寇犯庄桥建机场,李家田 地与祖茔被占,李文雄之弟被抓壮丁后折磨 致死。文雄之妻凤贞为避迫害,携小姑、幼 子寻夫,不幸为伪军所劫。伪军欲献凤贞给 日军,巧遇丈夫文雄,凤贞拿出李父血书并 劝他弃暗投明。文雄起义反抗,与新四军合 作光复庄桥[3]。该剧剧本现保存于浙江省艺 术研究所,曾被誉为“万人争看的新剧”。当 年演出时采用了灯光布景,第一次实现了越 剧男女合演。在众多越剧红色现代剧中, 《义薄云天》是一部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 作品。剧作主人公樟水区区委书记李敏出 生于浙江镇海小港,受党的指派深入鄞西樟 村、鄞江等地进行地下工作,不幸于 1944 年 12 月被国民党抓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 下,她坚贞不屈。敌人将她捆在街边的柱子 上,连续戳刺二十七刀,但其仍高呼革命口 号不止,被害时仅 22 岁[4]。

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叙事逻辑与戏剧史观——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叙事逻辑与戏剧史观——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叙事逻辑与戏剧史观——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李霞【摘要】《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具有严谨的叙事逻辑,它以戏剧本体为核心,立足本土化与现代性两个维度,从政治、艺术与娱乐三个层面,阐释20世纪戏剧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化、政治与艺术、城市与民间、演出与市场等问题.《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具有自己对戏剧史观的思考和建构,其通过对中国戏剧史观西化、政治化等特点的反思,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支点,丰富了中国戏剧现当代史理论.【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7(030)006【总页数】7页(P148-154)【关键词】《20世纪戏剧史》;傅谨;戏剧史观;西化;本土化;现代性【作者】李霞【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太原 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5对中国戏剧进行研究的学者、专家颇多,但是对20世纪中国戏剧样式、戏剧生态、戏剧精神、戏剧美学的研究,傅谨先生称得上是“术业有专攻”。

《20世纪中国戏剧史》是一部生动的戏剧史、哲思的戏剧史、对话中的戏剧史,其中饱含了傅谨先生本人20年的艺术思考。

正如傅谨先生在新书研讨会上的感慨:“《20世纪中国戏剧史》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现在终于完成了,对于我来说也是做了一件大事,这是我写的最厚的一本书,大概也是我最后一次写那么厚的书。

”[1]20世纪的中国戏剧成就非凡,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诸多经典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

戏剧史的使命就是对这些丰富的戏剧文本进行梳理,可以说一部戏剧史也就是一部社会史,它以生动的镜像式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激荡和变迁。

傅谨先生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即试图以一种综合的文学史观,尽可能地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来。

首先,《20世纪中国戏剧史》是对20世纪中国戏剧实践的理论阐释。

“文学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20世纪的戏曲就如20世纪的历史一样波澜壮阔,从传统的突围与变革到战争的风云际会,再到政治事件的影响,中国20世纪的戏曲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路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过去我们在理解战 争时, 更 多 的是 强调 战争 中 的军 事行 动 和军事 冲 突 ,
在考 察 文学 与战 争 的关 系 时 ,也主 要是 强调作 为 军 事 的战争 对 文学 产生 的影 响 。 其实 , 战争不 仅仅 局 限 于 军事 行 动 和军 事 冲 突 ,它 还 包 含 了诸 如种 族 、 阶
Vo l - 】 4
. 1
●文化 与新闻传播研究
战争政治 : 中国抗战戏剧研究的一个视角
韩 传 喜
( 东北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 学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摘要 : “ 战争政治” 即是 对战争作政治化理解 , 强调战争背 后的政 治 因素 , 以及 战争给政治 的其他层 面带来的影响。
级、 政党等诸多政治因素。 使用“ 战争政治” 这样一种
表述 , 即是 对 战争作 政 治化 理解 , 强调 战争 背后 的政 治 因素 , 以及 战争 给政 治其 他层 面带来 的影 响 , 这样 便 可 以更 为丰 富地 还原 战争 时代 的政 治环 境 。 从“ 战

作为研究视 角的“ 战争政治’ ’
通 过 另 一种 手 段 ( 暴 力手 段 ) 的继 续 ” , “ 战争 从 属 于
政治 , 那么战争就会带有政治的特性 。” . 1 】 ‘ ‘ 战争必须 要用政治的尺度来加 以衡量。因此 , 战争就其主要 方 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 ,政治在这里 以剑代 替了 笔 。” f 2 1 毛泽东也 曾指出, “ 战争就是政治” , “ 政治是
事实上 , 面对 同 一 个 研 究 对 象 , 我 们 可 以 选 择
争政治” 这样一个视角考察战争时代的文学 , 可以呈 现文 学 与战争 、 时 代环境 之 间复 杂 的联 系 。 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使用“ 战争政治” 视角并将其 用 于文学研究 的是贺仲 明, 他 的《 战争政治与 1 9 4 0 年代 中国诗歌》 一文便是从 “ 战争政 治” 视角对 2 0 世纪 4 0 年代的中国诗歌进行 的考察 , 该文将战争视 为 当时 中国最 重要 的政 治形 式 ,战争 政治构 成 了 当
抗 战戏剧 是 2 O世纪 中 国一个 独特 的文 化现 象, 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高度 重视 , 相关研究成果也相 当丰 富 , 尤其在资料搜集 整理 、 作家作品研究 、 区域戏剧现象研究等方面成 果显著 。但综观既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 对抗 战戏 剧进行整体考察 和系统研究 的成果还相 当匮乏 , 这 样势必导致对抗战戏剧丰富性 和复杂性的遮蔽 , 也 会影响人们对抗战戏剧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评价。
作 者简介 : 韩传喜( 1 9 7 2 一 ) , 男, 安徽 霍邱人 , 东北财经大学新 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研 究方向为中国现 当代文学、 戏剧影视。
时 中国诗歌 的生态 场域 。从 “ 战争 政治 ” 这 一研究 视 角进人 2 0世纪 4 0年代 中 国诗 歌 这 一 研 究 对象 , 揭 示 出 了 战争 时代 诗 歌 发 展 的 典 型 形 态 ,应 该 说 这

不 同的研 究角度 , 但 总有一个 最佳 的 、 最具有可操 作性 的角度 , 也 就是 说 , 从这一 角度 可以更为清楚 地揭示 出从 其他角度难 以揭示的事物某些方 面的 本 质 特征 。从 “ 战争 政 治” 视 角对 中国抗 战戏剧 进行 整体研究便是一种很好 的学术尝试。 克劳塞维 茨在《 战争论 》 中指 出 , “ 战争是政 治
治” 这样一个概念 , 但在政治层面上来理解 战争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6
值与意义。 从“ 战争 政 治 ” 角 度 对 中 国抗 战 戏剧 进 行 考察 , 其实质还是对文学进行政治文化考察 ,只不过是将
基 金项 目: 辽 宁省教育厅 2 0 1 2 年科 学研 究一般项 目“ 东北沦 陷区抗战戏剧研究” ( W2 0 1 2 1 6 6 ) 的阶段 性成果
抗战戏剧是 2 O世纪 中国一个独特 的文化现象 , 寓含着丰富复杂的战争政 治因素, 从“ 战争政治” 视 角对其进行整体
考察和 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 可 以更为 丰富地还原战争 时代 的政治环境 , 呈现抗 战戏剧与战争 、 时代环境之 间复杂的 联 系, 有于对抗 战戏剧作 出全面 、 客观 的评价 。“ 战争政治” 视 角也 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用这 一视 角时应尽量避 免 对抗战戏剧进行祛蔽与正名的 同时, 出现新 的遮蔽 与误读。 关键词 : 抗 战戏剧 ; 战争政治; 文学地理 ; 戏剧运 动; 创作转型 ; 文化制度 ; 政治文化 ; 文学生态场域 中图分 类号 : G1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1 5 7 3 ( 2 0 1 4 ) 0 1 — 0 0 0 9 — 0 3
研 究 思 路 还 是 相 当 可 取 的 。事 实上 , 抗 战戏 剧受
这 一 时 期 的 战争 政 治 影 响 比诗 歌 还要 显 著 , 从“ 战 争政 治 ”这 一 角度切 人抗 战戏剧 同样有 着 独特 的价
不流血的战争 , 战争是流血 的政治 。” { 3 1 克劳塞维茨 与毛泽 东等人在这 里虽然没有 明确提 出 “ 战争政
2 0 1 4年 3 月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学 报 (综 合 版

帆 2 01 4
第 1 4卷
第 1 期
J o u r n a ! o f H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0 厂 E c o n o mi c s a n d B u s i n e s s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d i t i o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