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新课标通用版) 教师精品题库:必修三 第2单元第3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4届高考生物(人教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成因:
(3)影响因素
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或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会 导致血浆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常见情况如 下: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维持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等。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HCO3-、 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 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
3.实验步骤 分组→向烧杯中加入自来水→测定起始pH→加入酸并测
定pH→冲洗烧杯,加入自来水→测定起始pH→加入碱并测定
pH→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步骤→画出 pH变化曲线图。 4.实验结果及结论 (1)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物质后,pH逐渐变小或变大, 而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或变化不大 (如下图)。
2.能力方面:利用图表突破,利用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
系统的功能联系图展开对相关概念的学习和记忆。课标高考生物
试题对本章的能力考查,集中在理解、分析能力,因此除了掌握 基础内容外,还应加强对文字信息、模型图以及曲线图等的分析 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一、体液、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体液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组成、理化性质、特点及应用。 (2)作简答题考查时,主要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 疫调节的实例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从近几年高考情况 来看,简答题试题往往对涉及生活中的常见病例进行分析。
4.命题趋势:
(1)本部分的高考命题很可能以与人体健康、生产生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新课标通用版教师精品题库:必修三第1单元第29讲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师精品题库考点分类抓基础点点击破我能行1.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答案:D解析:⑤与⑥对比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的下面。
2.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A.顶芽不再产生生长素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C.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D.剥圈以上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答案:C解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后,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了抑制,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
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C.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答案:A解析: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的种子。
4.如右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A.m<x<n B.x=iC.n<x<i D.x>i答案:A解析: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由b侧向a侧运输,使得a侧生长素多于b侧,a侧生长快。
因此a侧生长素介于m与n 之间。
5.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答案:C解析:题图中显示有光无光生长素合成量基本相同,且都能向下运输。
单侧光照,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但二者总量不变;用玻璃板隔开则背光侧与向光侧基本相同,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2014届高考生物(人教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细节》
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
件反射。
a.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将无关刺激 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而形成条
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
至消退。 b.当人吃梅时,发生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 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c.吃过梅的人,只要看到或谈到梅时也会发生唾液腺分泌
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反射弧是指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所经过的途径。反射弧 的结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3.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纤维等相关概念
(1)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 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 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
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
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过程
(2)信号类型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单向性,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传到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 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特异性 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本身并不进 入下一个神经细胞。
等问题,综合考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体液调节的过程成为高考的热 点。 (3)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的比较,是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考点;本部分的知识考查很
可能都集中在免疫的概念、类型以及机理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01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2章
1.[2012·海南高考,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
是(
)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2. [2012·海南高考,15]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选题·典型中选秀] 例 3 : [2011·江苏高考 ]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 (a 、 b 、 c 、
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
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中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元的树突或________,而不能向相反方向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________。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______。 3.大脑皮层的功能: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 活动,具有________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W区:损伤后病人 V区:损伤后病人 4.大脑皮层言语区 S区:损伤后病人 H区:损伤后病人 。 。 。 。
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内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使突触得以
为下次传递作好准备。
7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上一级神经元的兴奋传
递至下一级神经元,可导致下一级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都会发
生 膜 电 位变 化 , 兴奋 时 往 往由 “ 外 正内 负 ” 变为 “ 外 负内 正”,抑制往往是使“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更大。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19页
材料3: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 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 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 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20页
上述材料所依据的生态工程主要原理依次是(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物种多样性原理;③协 调与平衡原理;④整体性原理;⑤系统整体性原理; ⑥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A.①⑤④ C.②④⑥ B.③④⑤ D.①③④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22页
理。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 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复合系 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统一整体。
[答案] A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23页
考点二
生态工程实例分析及发展前景
破疑难 1.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考虑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纳量) 。
(4) 整体性 原理: 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
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 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 经济和社会
等系统的影响力 。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 8页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原理:生态工程需要考 虑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 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② 系统整体性 原理: 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
高中新课标
生物
选修3· 专题5
第33页
【苏教版】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Word版文档】:必修3第2单元第2讲限时规范训练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时间:45分钟)A级基础演练1.(2013·浙江四校调研)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
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
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
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的丰富度就越高。
据题图可知,海拔1 000 m处的物种数目少,物种丰富度低,海拔2 000~3 000 m处的物种数目多,物种丰富度高,海拔4 000 m处的物种数目相对较少,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
根据题意“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分析可知,低海拔地区如海拔1 000 m处的生产力比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相对较高,而物种丰富度低,此研究结果很显然和“生产力假说”是矛盾的。
答案 A2.(2013·南京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解析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森林;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答案 D3.(2013·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以后B.拟谷盗种群类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由弱-强-弱;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之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
XXXX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新课标通用版)教师精品题库:必修三
XXXX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新课标通用版)教师精品题库:必修三下图显示了通过体液免疫消除破伤风类毒素的过程。
下列相关陈述是错误的()a .细胞2和细胞3都来源于造血细胞B .只有细胞4含有基因c.2.3该过程与细胞膜d上的蛋白质有关.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B分析:物质a是由浆细胞(即效应细胞B)合成的抗体,浆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2) (3)该过程是识别抗原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5是一种记忆细胞,当再次被相同的抗原刺激时,它可以继续分裂并分化成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
小明最近去医院体检了。
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乙肝抗原为阴性(-),乙肝抗体为阳性(+)他说他没有接种乙肝疫苗。
他问你结果。
你应该给他什么合理的解释?(注:“+”表示是,而“-”表示不是)()()a。
小明体内有乙肝抗体,这说明他体内一定也有乙肝病毒。
他需要去医院b。
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
一定是你母亲怀孕时传给你的免疫c。
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表明你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已经恢复了d。
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免疫。
答:C分析:抗原阳性证明无病毒;阳性抗体表明病毒已被感染并产生了抗体。
3。
如果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以下关于体内灭活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的陈述是正确的,即()A。
B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靶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可裂解B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
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C .吞噬细胞形成效应细胞,吞噬病毒后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 .淋巴细胞形成记忆细胞,并能释放白细胞介素答:B分析:病毒营寄生生命,所以受T细胞刺激的效应T细胞必须用于细胞免疫,所以B对在第一项中,效应子B细胞不裂解靶细胞在C项中,吞噬细胞在接受刺激后会向T细胞呈递抗原,不会产生抗体在D 项中,效应T细胞,而不是记忆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必修3第2章第2、3节ppt课件
目录
知识导图
目录
高频考点•深度剖析
考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目录
特别提醒①肠腔内的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不需要胰岛素和 胰高血糖素。 ②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 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这些 激素的作用器官主要是肝脏等。
目录
(2012· 高考四川卷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 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行的调节。
目录
二、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
激素大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可着重记住性激素、甲 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三类非蛋白质类激素。
目录
三、血糖调节 1.
胰岛素 ,产生该激 2.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的激素是 ________ 胰岛B细胞 素的细胞是 ______________ 。 胰高血糖素 ,它与胰岛素的 3.促进肝糖原分解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拮抗作用 。 关系是__________
例1
A.随着曲线 a 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 b 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 40 μU/mL 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 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 下丘脑中控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目录
【解析】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可以增加血糖的去路,减少血糖的来源。注射胰岛素后, 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使糖的补充速率下降, 因此曲线 a 为血糖补充速率, A 项错误;曲线 b 为血糖消 耗速率,注射胰岛素可以使葡萄糖大量被氧化分解、合成 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中, 因此 B 项正确; 当胰岛素浓度为 40 μU/mL 时, 血糖浓度的 补充速率等于消耗速率,此时血糖浓度暂时稳定,但是随 着胰岛素浓度的升高,血糖浓度会很快下降,C 项错误;当 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 此时下丘脑中控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 态, D 项错误。
2014届高考生物全程复习必修3 第2章 第2、3节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_______。因此,临床上可
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
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
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_____。另 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 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 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_____部位发生了病变。
)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解析】选D。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 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 段时间,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 此外,若人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时,该个体体温会上升 甚至发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①→③→④→⑤过程既 有神经冲动的传递,又有激素的参与,所以该过程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能增强代谢,增加产热量,所以“X”
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增强。
【变式训练】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②调节途径: a.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渴感 ,主动饮水 产生_____ b.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释放 垂体 重吸收水 作用于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___________ 尿量减少 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原卷板)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4小题)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B. 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C.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D.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组成2.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
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乙方框处形成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3.下图是反射弧的某类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相关结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模式图B. 刺激图中的e,a处会产生感觉C. 兴奋在bd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 若c中Ⅰ处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Ⅱ处可测得电位变化4.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 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 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5.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B.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C.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D.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6.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2
题组一、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1.(2014年高考福建卷)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而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所以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而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故A、D错误;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通过出汗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汗腺导管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Na+、Cl-的,需消耗ATP,C 正确。
答案:C2.(2014年高考广东卷)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工作的效果又作为信号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进而使血糖浓度下降,是典型的个体水平的反馈调节,①正确;运动强度大,汗腺分泌增加,但是汗腺分泌增加对运动强度没有影响,不存在反馈调节,②错误;降雨量增加,土壤动物的存活率下降,但是土壤动物存活率下降对降雨量没有影响,③错误;害虫数量增加,天敌鸟类数量增加,而天敌鸟类数量增加引起害虫数量减少,进而使天敌鸟类数量减少,典型的生态系统水平的反馈调节,④正确。
答案:D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
【苏教版】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金榜课件(知识概览+主干回顾+核心归纳):必修3 第二章 第4讲
6.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 × ) 【分析】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而不能促进果实成熟。 7.(2009北京T1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 ) 【分析】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合成, 它是一种微量、高效的植物激素。 8.(2009江苏T9B)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 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 ) 【分析】极性运输并不是受重力影响的,而是从形态学上端向 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也可以进行 极性运输。
【解析】选A。图中显示双子叶植物对2,4-D反应更为敏感, 所以A项正确;浓度为a时,最有利于双子叶植物杂草的生长, 该浓度不能用于除草,所以B项错误;当2,4-D浓度从a→c变 化时,其中浓度小于b时,对双子叶植物有促进作用,所以C 项错误;当2,4-D浓度为b时,对双子叶植物既没有抑制作用, 也没有促进作用,但对单子叶植物有促进作用,所以D项错误。
(3)实例:顶端优势 ①含义:顶芽_优__先__生__长__而侧芽_受__到__抑__制__的现象。 ②原因:植物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_向__下__运输,过多地积累在 _近__顶__端__的__侧__芽__部位,使该部位的生长素_浓__度__增__加__,从而_抑__ _制__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③解除:_摘__除__顶__芽__。 ④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增加分枝, 提高产量。
考点 一 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1)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 胚芽鞘一侧(如图甲)。 (2)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 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乙)。
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苏教版】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Word版文档】:必修3第2单元第6讲限时规范训练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讲人与环境(时间: 45 分钟 )A 级基础操练1.(2013 合·肥四校质检 )以下有关生物圈稳态问题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生物圈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植物能汲取硫酸盐并将S 元素用于合成糖类C.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D.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有益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在生物圈中,物质能够循环利用,但能量不可以循环利用,A、C 错;糖类不含 S 元素; B 错; D 项是人类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益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D 项正确。
答案D2.生态入侵是指因为人类存心或无心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合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域后,其种群不停扩大,散布地区稳固扩展的现象。
比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域,连结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 。
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早期,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目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添②其种群数目增添不受天敌制约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迫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趋于复杂A. 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早期,因为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合,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
外来物种与原环境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进行竞争,而导致原有物种的生计遇到威迫并被裁减,进而减少当地的物种,损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趋于简单。
答案C3.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如图。
此中P 表示磷; N 表示氮;COD 表示化学需氧量 (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耗费量)。
据图剖析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必定的净化作用B.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 去除成效好于 PC.8~11 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 和 P 的减少不是同步的D.从 12 月份 COD 的曲线变化剖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必定的净化作用分析由题图可知,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 去除成效要好于P;在 8~ 11 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的N 的含量在 8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是连续降落的,但 P 的含量呈颠簸趋向,所以不是同步的;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必定的净化作用,但图中没有信息能反应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必定的净化作用。
2014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
单元整合提升内化知识、系统归纳、编织成网,方能做到游刃有余!规范答题——有关生态系统和环保综合应用的案例答卷投影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3表示能量流经F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3表示能量流经F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E―→A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图2中的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1中若E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而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所利用。
(3)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4)图1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1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则:①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②若该生态系统若干年后在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③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__等不良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精品题库
考点分类抓基础点点击破我能行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②对水资源的压力③对能源的压力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需要水,除饮用以外,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水;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如今经常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应该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土地沙漠化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的荒地的开垦以及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
防止土地沙漠化就是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风固沙的最好途径。
3.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答案:B
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
4.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为曾用天然气作为车动力而深感“贫油国”之耻辱,然而,近期媒体报道,途经天安门的公交车均已改为油、气两用车。
今天,以天然气作为车动力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
B.我国石油资源已枯竭
C.天然气燃烧后产生CO2和H2O,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
D.与开采石油相比,开采天然气不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C
解析:石油产品是混合物,燃烧后产生许多有毒化合物污染大气;
而天然气的成分主要是CH4。
燃烧后产生CO2和H2O,减轻大气污染。
5.下图是长江中下游某地区生态网络图,据此回答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上述方格中。
A.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
C.水土流失
D.旱涝增多
(2)为保障本地区农业良性发展,目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水域和绿地面积
D.绿化造林,兴修水利
(3)砍伐森林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②B③A④D(2)C
(3)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由图表推导出砍伐森林,使固水、固沙能力减弱,导致水
土流失;通过围湖造田来扩大耕地,使流域蓄水能力降低而旱涝增多,直接后果是影响生存,降低生活水平,说明生态破坏主要来自人为干扰。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6.(2011·大纲版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答案:(1)竞争 捕食 寄生
(2)
解析:引入未检疫的外来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则外来物种与本地原有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三种;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原理可绘出食物网。
7.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
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
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
人口增长合理的曲线应是b曲线,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值。
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等人为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是降低了人的出生率。
调整了人的食物比例后,可按下面食物网计算:
若食草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需要食植物55A;若(食草)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需要食植物28B,55A=28B,则B/A=55/2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