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明清时期建筑
明清时期建筑
顶部为精致的藻井,以蟠龙 作为装饰。位于轴线上的宝座和 后面的屏风金漆雕龙,置于高台 上象征皇帝至高无上。宝座周围 象征太平的“象驮宝瓶”,象征皇 帝贤明。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 以及焚香用的香炉等。太和殿前 幅设有前廊,进深一间,是内外 空间的过渡。前廊外有一个平台, 向南突出,丹陛之上陈列着18座 铜鼎和一对铜龟铜鹤。鼎为国家 重器,庄严而神圣。鼎为18座, 与柱数为72根一样,均合崇“九” 的寓意。
谢谢欣赏
小组成员:魏昌森 刘家磊 陈杰 陈红春
清代彩画的特点: (一)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 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故常常结人以大红大绿 的感觉。但总体并无不和谐之感, 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 一是退晕,使色阶变化有层次, 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 黑白色是中性色,能与任何颜色 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 属光泽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二)图案纹饰多样,善于在不同 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 欢使用有寓意的吉样图案。 (三)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 确的规定。不同等级彩画在内容、 格式、设色上有不同的要求。
雕饰
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 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 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 大挖(透雕)等多种。 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 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 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指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家具。其广式家具的基本特征,用料粗大,充裕; 讲究材种一致,即一种广式家具,或用紫檀,或用红木,绝不参杂其他木材;装饰 纹样丰富,除传统祥纹外,还使用一些西方纹样;常使用镶嵌工艺。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第二节 都城和宫殿
庐帐与“斡耳朵” 一 庐帐与“斡耳朵”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吾家嫁吾兮天一方 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西汉细君公主) 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西汉细君公主) 行国” 其居穹庐, “行国”——“其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 其居穹庐 无城壁栋宇, 无常” 鲁不鲁克东行记》威廉) 无常” (《鲁不鲁克东行记》威廉) 元代皇帝用作宫殿的毡帐称为“斡耳朵” 元代皇帝用作宫殿的毡帐称为“斡耳朵”
二 和林与开平
三 元大都
在中都东北以琼花岛一带金代离宫为中心,建新城。 在中都东北以琼花岛一带金代离宫为中心,建新城。 1267年开始建设 1272年建成 元大都。 年开始建设, 年建成, 1267年开始建设,1272年建成,元大都。 大都设计人,刘秉忠,阿拉伯人,黑迭儿。 大都设计人,刘秉忠,阿拉伯人,黑迭儿。设计水 系人,郭守敬。 系人,郭守敬。
四 大都宫殿苑囿
第三节 宗教建筑
一 佛寺道观
永乐宫 宫主体为三进院落, 宫主体为三进院落,狭长的基地上顺次置 宫门,无极门和三清(又称无极)、纯阳、重 宫门,无极门和三清(又称无极)、纯阳、 )、纯阳 阳三殿。庭院只有院墙,没有周庑和配殿。 阳三殿。庭院只有院墙,没有周庑和配殿。
北京妙应寺白塔 51m,设计者, 高51m,设计者,阿尼哥 下段三层基座,平面多角折角十字,上二层为须弥座, 下段三层基座,平面多角折角十字,上二层为须弥座, 在束腰部各折角处刻出角柱。 在束腰部各折角处刻出角柱。 中层塔身,平面圆形,实心, 中层塔身,平面圆形,实心,肩部圆转而下以斜线内 身下比例颇大的覆莲座及线道数层。 收,身下比例颇大的覆莲座及线道数层。 上段在塔身上折角亚字形须弥座。 上段在塔身上折角亚字形须弥座。座上巨大的实心相 轮十三层, 十三天” 塔顶青铜制宝盖, 5m高铜喇嘛 轮十三层,“十三天”,塔顶青铜制宝盖,置5m高铜喇嘛 宝盖周边垂流苏状镂空铜片和铜铃。 塔,宝盖周边垂流苏状镂空铜片和铜铃。 塔顶为铜制,其余为石心砖表,外涂石灰,光洁如玉。 塔顶为铜制,其余为石心砖表,外涂石灰,光洁如玉。 又称“玉塔” 又称“玉塔” 。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0 月23日 星期五 1时28 分27秒0 1:28:27 23 October 2020
一 北京天坛
沿革 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 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
丰登。 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 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 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
或“方泽坛” 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祀。
四 清代陵墓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0.2320. 10.23Fr iday, October 23,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1:2 8:2701: 28:2701 :2810/ 23/2020 1:28:27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0.2 301:28: 2701:2 8Oct-20 23-Oct-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1:28:2 701:28: 2701:2 8Friday , October 2,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0.2 320.10. 2301:2 8:2701: 28:27October 23, 2020
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大量运用阳数(奇数)。 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 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 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 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 最下,二十一丈“三七”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太和门前金水桥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 总平面 太和殿为故宫主体建筑,
康熙年间曾重建两次,
重檐庑殿顶,设黄色琉 璃瓦,屋角设10只走兽。
俗称“金銮殿,奉天殿,皇极殿。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 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 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成祖 朱棣 墓
北京昌平明长陵
宝顶
明长陵总平
面
明楼
琉璃牌坊 祾ling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清代
清代是少数满族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
清初采取了某些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乾隆
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期。建 筑上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第一、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坛内
置五色土,坛为方形,上层5方丈,下层5丈三,高五尺,四 面设台阶四步;上层按五行方位置五色土:中间黄色,东方 青色,西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 (以五色土建成的 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
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
2)太庙: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
祖先的地方,位于紫禁城
墙御道东侧,与西侧的社 稷坛形成“左祖右社”的 对称格局。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1420)年,明嘉靖二十
四(1544)年重建保存至
今;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 化宫。
平面图
太庙
3)社稷坛: 位于宫城前右(西)侧;用以祭祀社稷。历史上太社、 太稷分设,唯明清合并。
四、坛庙建筑
1)天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北京东南郊;明万历
第八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三、宫殿建筑:
(一)元: 宫城大内之后为延春阁,北海之西为兴
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结合 园林建成工字形殿。
(二).明清宫殿:——北京故宫
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 积约十五万平方米。
宫墙高10米多,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 外环着52米宽的护城河;
4、 环丘
三重白石圆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
内外二院外方内圆,四面棂星门,丘接天宇,尽 用九、五之数。
三层坛,上层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径 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径二十一丈,高五尺; 都是一、三、五、七、九阳数。四出台阶各九级。
[坛面]石块,皆取九数叠加环砌。
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 围墙,均为黄琉璃瓦 顶红墙身。
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 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 树,清幽宁静的环境 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 感觉。
在第一道围墙的西边原有三座门: 最南边的称为太庙街门,共5间,通向天安门里; 中间的称为太庙右门,也叫神厨门,共三间,通向端门里; 最北边的称为太庙西北门,通向午门外的阙左门。 三座门都是坐东朝西。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公元1271—1840年)
一、社会背景:
元朝:1271~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911年
建筑方面:
元代 1、城市建设:元大都、军事城堡、手
工业、商业繁荣的地方城市 2、产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形式(水磨
作坊) 3、宗教建筑发展:佛教、道教祠祀
附:金都 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 南京 开封(汴京)
(三).元大都——元朝的首都: 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张)
• 明代佛寺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 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 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 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楼与鼓楼,佛殿前 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点。
明代建筑特点
•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 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 。
• 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 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 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 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 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
•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 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 很高的水平。
•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 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建筑简介
•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 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 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 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 象。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27页)
建筑简介
•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 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 称“康乾盛世”。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 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 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 实例。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清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后世的建 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园林、寺庙等 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装饰繁复
元代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常采 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 外观华丽繁复。
建筑群布局
元代建筑群布局强调中轴线对 称,主从有序,体现封建礼制
。
元代建筑代表作品
01
02
03
北京故宫
元朝时期,北京故宫作为 皇家宫殿,是元代建筑的 杰出代表。
山西永乐宫
位于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 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 其壁画艺术价值极高。
03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继承与发扬
建筑类型多样
清代建筑在继承前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发扬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 格。
清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园林 、寺庙、民居等,满足了不同阶层和功能 的需求。
建筑布局严谨
装饰精美
清代建筑布局严谨,注重中轴线对称,追 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民族交融
元代建筑多元融合的特点促进了不同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 建筑的内涵。
02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结构严谨
明代建筑在结构上严谨,注重建筑的 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多采用木结构和 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装饰精美
明代建筑注重装饰,常采用雕刻、彩 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华丽精美。
建筑群布局规整
清代建筑装饰精美,采用木雕、石雕、砖 雕等多种工艺,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
清代建筑代表作品
故宫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 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 构古建筑群,展现了清代建筑的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和宫城组成的巨大城市,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按照街巷制度新规划的都城。城内 由11条大街划分为若干矩形街区,除了皇城与大型衙署等 占地外,其余街区内均横向布置胡同,胡同两端直通大街 ,各街区虽有名称,但不设坊墙。宫城位于大城南半部, 宫城外围以皇城,皇城东侧多设衙署,西侧布置寺观。大 城北半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建钟楼和鼓楼,是全城的商贸中 心。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元大都大明殿复原图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太和殿内部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和庙宇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 所。祈年殿是天坛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一座镏金 宝顶、蓝瓦红柱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其内部金碧辉煌 的彩绘和殿内的柱子极具象征意义:内围的4根“龙井柱” 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 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 共24根,象征24节气。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三、民居
北京四合院
天井式民居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在建筑形式上兼容中西特色。清漪 园为颐和园的前身,再修时改名颐 和园。它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 利用天然地形修建了精美的亭园, 展现了超高的造园水平。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圆明园复原图
颐和园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四、园林
明清的私家园林是适应官僚、文化、商 贾的需要而繁荣起来的。与皇家苑囿不同, 其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理水、栽 植和修改亭馆、廊轩取得“小中见大”的效 果。明清园林中,以苏州和扬州园林的名声 最响。
元明清的宗教建筑
元明清的宗教建筑:㈠山西芮城永乐宫:原永济县永乐宫,元中统三年(1262)建,道教建筑;因建黄河水库,于1959年迁入芮城,保存完好;沿综向中轴线排列着宫门、无极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邱祖殿(已毁)。
【三清殿】面阔七间34m,深四间21M,单檐庑殿;平面减柱,仅余中央三间中柱和后金柱。
檐柱有升起及侧脚,檐口与正脊呈曲线;前五间及后明间开门,余皆墙。
斗栱六铺作,单抄双下假昂;补间铺作尽间一赞,余皆二赞,双重月台,踏步二侧仍有象眼作法。
【象眼】为三角形凹槽层层雕进,每层深2寸;边宽:外层5寸,中层4.5寸,内层4寸;逐层递减半寸。
三清,纯阳,重阳,三殿壁画为国宝,总面积达1000M2。
㈡.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红山之颠,始建于7世纪,现存建筑是1645年(清、顺治)重建,营造50年;先建白宫,后建红宫;总面积13万KM2。
山高200多米,外13层,内9层,有4层盲窗。
红宫为大经堂与灵塔大殿;白宫为达赖的寝宫、会客、餐厅、办公、库、经堂;宫前6公顷平地为:印经院,机构、守卫、监狱,围以石墙,石门。
主体高耸,立于山峰,艺术处理高超。
(教科书108页图4-11、4-12)藏工砌墙,不立杆,不拉线,平直,收分准。
㈢.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至元八(1271)年建,高53m,白色;尼伯尔工匠阿尼哥作品,方形折角平面(“亞”字形),台基上二层须弥座,复莲,复钵塔身,其上又一小须弥座置塔脖子(十三天、相轮),承托着直径9.9M、上覆四十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华盖周边悬挂三十六个铜质透雕流苏和风铃;华盖顶上紫铜小塔形的塔刹,高近五米,重达四吨;建塔时装满经卷和文物,几百年保藏良好。
㈣.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寺内殿宇本世纪初已毁。
最早的一座,建于明成化九 (1473) 年,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宝座方形,内部砖砌,外为石造;前后辟券门,内有石梯可达宝座顶部;上建五塔,大塔居中小塔占据四角;和一方室园顶琉璃亭。
《明清时期建筑》课件
3
环保
明清时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建筑材料的选用、设计布局、保暖等方面,对现 代建筑给出了不少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结论和总结
1 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辉煌的一面,弘扬着文化自信和传统国粹。
2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明清时期建筑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化遗 产的一道瑰丽风景线。
2
斗拱
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支撑结构,古人们将木材加工成圆弧形状,在石 墩或砖墩之间抬起,形成斗拱的架构形式。
3
庭院式布局
独特的朝向摆放方式和区域分布模式,让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呼应,达到了阴阳平 衡的目的。
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
钉头石雕
在石刻中使用钉子,通过在石头上凿出凸凹来表 现出细腻的图案和精美的细节。
《明清时期建筑》PPT课 件
从建筑材料、结构、装饰风格到影响,全面探究明清时期建筑的瑰丽之处。
特点
1
古朴素雅
追求自然与人体比例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朴素韵味。
2
注重对称
平衡对称和轴心对称的应用广泛,给建筑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
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宫殿、佛寺、庙宇等常规建筑,也出现了园林、钟楼、商业建筑等新型 建筑。
常见类型
牌坊
它是连接两个空间,两座建筑之 间或者环境与建筑之间的一种过 渡建筑。
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庭院为 中心,将房间环绕在庭院四周。
祠堂
供奉祖宗、先贤、齐家之神等, 是一种具有浓厚宗庙性质的场所。
屏风墙
种类繁多多样,常常被用来隔开 内外空间,增加室内外观感层次。
材料和结构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建筑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呈现出了华美雅致的风格,更在建筑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一、建筑特点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外观上显得格外华美、繁复、细致,给人以华贵、大气、稳重之感。
而在内部,以多用木材结构为主,富丽典雅的木雕、石雕、铜雕、壁画等装饰令人惊叹。
同时,明清时期建筑注重功能性,在不断追求建筑艺术美的同时,更实现各自的功能需求。
1. 建筑结构:明清时期建筑多采用多悬式、多柱式、多翼式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整体坚固,同时内部空间大而开阔。
建筑的屋脊、斗拱、雕栏、门框、窗户等处都使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美感。
2. 建筑装饰: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繁多,以众多的木雕工艺和石雕工艺为主。
在墙门、厅堂、天花板等位置处都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和主题的雕刻,堪称精雕细刻之作。
3. 建筑材料:江南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北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了砖、石等材料来加固建筑结构。
在瓦片颜色上,明清时期使用更为丰富多彩的琉璃瓦,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和花纹,使整个建筑色彩鲜艳。
4. 建筑布局:明清时期建筑布局大多以中轴线为主,由一个中心大堂排列出门厅、中厅和侧厅,主体建筑坐朝园林,布局分明。
而宫殿、庙宇、陵墓等则多以环抱式、对称式、廊式为主要布局。
二、代表性建筑1. 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家宫殿的总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延续至清朝嘉庆年间,共计建筑9700余间。
故宫宫殿建筑精美绝伦,布局合理、秩序井然,其装饰的密度和繁复程度、色彩的浓艳和华丽程度、雕刻、彩绘等技艺的高超程度均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
2. 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园内以湖泊、山岳、楼阁、廊亭、花木、彩塑等景观为主体,构成了一个博采众长、精妙绝伦的大型园林景观。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学与文化传承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学与文化传承引言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有显著发展,而且在文化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明清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元明清时期建筑文学以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建筑风格逐渐演进和发展。
针对每个朝代,我们将详细介绍其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元代建筑风格•简洁大气:元代建筑追求简洁之美,注重整体造型。
•宫殿式样:皇家建筑呈现出华丽壮观、雄伟庄重的特点。
•水乡特色:苏州等地水乡地区充满了独特而美丽的水乡建筑。
明代建筑风格•对称平衡:明代建筑注重均衡与对称,强调整体景观的和谐。
•讲究细节:明代建筑在装饰细节上富于创意,注重雕塑和彩绘。
•园林风格:明代园林以私家花园为主,融入了诗、书、画等文学元素。
清代建筑风格•质朴典雅:清代建筑追求自然、恬静和清雅之美。
•汉族特色:清代汉族民居呈现出独特的传统风格,如四合院。
•边塞特征:清代边塞地区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军事防御和生存功能。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学元明清时期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描绘了当时建筑的设计、结构、艺术表达等方面,并反映了社会背景和人们对建筑的理解。
元代建筑文学元代建筑文学主要集中在皇宫、寺庙和官府等皇家机构。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大都志》和《元史·艺文志》。
明代建筑文学明代建筑作品较为丰富,包括了大量的记述、手册和画册。
著名的明代建筑集子有《万历修造书式》、《萃翰堂工艺目录》等。
清代建筑文学清代建筑文学以记述性为主,内容丰富多样。
著名的清代建筑文献有《皇明九宫图通鉴镜》、《宣统彩绘京师名胜画谱》等。
建筑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保留建筑技艺与设计理念这些建筑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的设计技巧、施工方法和审美观念,对后来者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设计理念。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的住房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城墙,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始终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
从本文旨在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建筑传统与文化。
元代民居建筑由于元代从外族入侵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因此在建筑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异化。
但在民居建筑方面,元代的建筑风格与呈现出前代的特色。
元代的民居建筑多采用独特的方法,例如穹顶绘画、披中庭。
同时,虽然元代经历了多次战争和人口迁徙,但仍然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传统。
例如坐北朝南、重量于前、轻量于后、大院为主体等建筑原则。
明代民居建筑明代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与元代有所区别。
明代民居建筑在space与symmetry方面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而且在彩绘方面也很强调。
明朝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多以床架为主,例如唐代遗址,都有标志性的床架建筑形式。
清代民居建筑与元代和明代不同,清代在建筑方面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的民居建筑相对于宋元明时期,更加注重实用和功能,例如善于运用各种功能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时期的房屋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隔断和布局,在居室的设计和家具的摆放方面,都处处表现出对生活、性能、质量的高度追求。
例如清代的四合院建筑,一般以进深十米左右的前厅为中心,四周布置房间,中间是花园和室外走廊。
在布局上,建筑师们注重功能性和美学性的平衡,以达到优美、实用、舒适的居住体验。
此外,清朝时期的建筑也比较重视豪华与繁复的彩绘装饰,这一点在庭院中的屏风、斗拱等部分中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是相较于古代汉族文化而言,不断的有所变迁的。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艺术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且在并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
8 元、明、清建筑
• (4)恰当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殿 庭 周边的掖门、崇楼和体仁、弘义两阁,都划分 成较小门尺度,以衬托主殿的分外宏大。 • 太和殿及其殿庭是综合了总体布局、环境烘托、 空间层次、空间尺度、建筑规制、严谨构图、色 彩装饰以至小品点缀所取得综合艺术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太和殿正立面图
• 4.2住宅与园林建筑 • 4.2.1元住宅与园林建筑 • 1.后英房屋居住原址
北京妙应寺白塔
• 4.3.2明清宗教建筑 • 1.佛教—塔寺建筑
• (1)金刚宝塔
• 实物最早却见于明代,这种塔的基本体形源于印 度,但到中国后有很大变化。特别是装饰中掺入 大量喇嘛教的题材和风格。金刚宝座塔就是须弥 山的表征,它是从印度菩提迦耶塔演变而来的, 凝结着中印建筑文化的交融。 • (2)寺院 • 明清时期国内仍然建造了许多大寺院,如南京灵 谷寺、报恩寺、北京智华寺等。
• 3.喇嘛教—北京妙应寺白塔
• 由尼泊尔设计师设计的大都大圣 寿万安寺释迦舍利灵通塔(妙应 寺白塔)。塔高50.86米,由塔基、 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白塔坐 落在一个T型平座上,两层亚字型 须弥座,边缘有折角面,丰富了 基座的光影变化,其上是硕大覆 莲座和金刚圈,承托上肩略宽的 塔身。塔身壮硕、光洁,无任何 装饰,造型上宽下窄,沉重而浑 厚。塔身上方为塔脖及十三天 (俗说相轮),逐层收缩, 北京 妙应寺白塔相顶部是铜制流苏和 宝顶。
• 2.承德普陀宗乘庙(外八庙)
• 现存八座,即溥仁寺、普宁寺、 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 宗乘庙、舒象寺、须弥福寿庙。 其中普陀宗乘庙是模仿布达拉宫、 须弥福寿庙是模仿札什伦布寺修 建的,其他寺院同样是为纪念战 胜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和团结少 数民族的胜利而建造的。这些建 筑的形式,吸取了西起西藏、新 疆,北蒙古东南到浙江等许多地 区著名建筑的特点,集中了当时 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交融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曲阜孔庙
•
• 明,陵地两处,南京钟山之阳,孝陵,昌平天寿山下, “明十三陵” 。 • 清,入关前,三处陵墓,建于明代晚期。辽宁新宾永陵 ,努尔哈赤祖先,沈阳福陵,沈阳昭陵,北陵。入关后, 两组陵墓,河北遵化,东陵,易县,西陵。 • 明代陵墓,圆形土堆(“宝顶”),宝顶前串有一系列 院落,纵轴线的纵深构图。宝顶前一座院子:上宫。前面 :下宫,每日奉祭。 • 明陵恢复在陵前神道两侧树立石像生的形制,设神道。 圆形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明楼” • 明十三陵,群陵成团的布置方式。以成祖长陵为中心, 其他各陵成弧形,共用神道。 • 清关内东陵,西陵,从陵制本身到群陵成团的规则方式 都大致沿袭了明代,除了一条对着最早一陵的主要神道之 外,各陵单独建造神道。
•
• 两重围墙,东南,西南,方角,西北,东北,圆角。 • 内重围墙向东偏移,轴线东移200m。 • 西面二门,偏北一门为正门,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 神乐署牺牲所,墙内西门路南为斋宫,斋宫外两道围墙 两道护沟。 • 纵轴线:圜丘,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皇乾殿 。
•
• 圜丘,三层白石圆台,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 沿护以白石栏杆,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 面都有三座白石棂星门,墙身红色,青色琉璃瓦。 • 皇穹宇,圆殿,座落在直径63m的圆形院落后部 ,殿前左右各一配殿,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 攒尖顶,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殿内圆形藻井富丽 。 • 成贞门后,南北大道“丹陛桥”,宽30m,长达 40m,高出地面4m,砖石铺砌。
•
•石栏板
•上层每面栏板 十八块 四面 七十二块
•下层
27
108
•下层
45
180
•总数,三百六十块,周天360度。
•
•祈年殿,与农业节历有关, • 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一天12个时辰 • 十二根内檐柱支持中檐,一年12个月辰 • 24节气 • 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持上檐,象征四季 • 28星宿, • 上层八根童柱,36根柱,三十六天罡。 • 殿高九丈九,天数之极 • 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月的三十天。
•
• 明初,在南京天地合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 •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起初合祭,今祈年 殿位置为方形大祀殿。 • 嘉靖九年(1530),天地分祭,露祭,大祀殿正南建 圜丘,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 享,降为祈求丰年之所,形式与现存祈年殿略同,三檐颜 色不一,上檐青,中檐黄,下檐绿。在都城北,东,西郊 分建地,日,月三坛。天坛之西,山川坛,清乾隆时重建 天坛圜丘。 • 乾陵十七年(1752),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 作青色。光绪十六年(1890)循旧制重建。
•
•三 明代陵墓
•十三陵 • 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明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km, 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东蟒山,西虎峪,相对 如阙,之间大红门,门内神道。 • 陵区前导6.6km神道,以石牌坊为起点→大红门 ,碑亭,望柱,18对石像生和一组棂星门。整个陵区 共同的惟一神道。
•
•长陵 • 前后三进院围以高墙 • 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单檐歇山顶。 • 第一进,东侧重檐歇山顶碑亭,院内东西原有神厨, 神库各五间均不存。 • 第二进,入口裬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 山顶,裬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 下三层石台。 • 第三进,内红门,院内轴线上二柱门,坊北石桌,称 五供桌,后为方城明楼。 • 明楼,砖墙木檐重檐歇山顶。 • 楼后直径约250m的宝顶。
第八章元明清时期建筑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北京天坛
•沿革 • 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 • 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 谷丰登。 • 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 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 • 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 • 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 ”或“方泽坛” • 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 祀。
•
• 祈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祈年 殿,殿南左右有配殿。 • 祈年殿座落在总高约6m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 台下层直径90m,圆殿直径24m,三重檐攒尖顶, 连台总高38m。殿内极精美的圆形藻井。 • 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
•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大量运用阳数(奇数)。 •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 •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 •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 •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 ,最下,二十一丈“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