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摘要:综合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的发生情况来看,我国属于地震较多的国家。

综合考量我国各类地震的发生,可以得出频率较高、强度较大、分布较广以及震源较浅是我国地震的根本特征。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强,所以说建筑物的防震设计十分重要。

世界各国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在抗震设计思路提出伊始就致力于深入研究,至当前阶段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果,对基于力学的传统单一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改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探析一、分析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划分了建筑场地的等级,分别是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和有利地段,并要求在进行建筑场地选择时需要将工程的实际需要作为依据,全面掌握地震的活动状况、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的相关资料,进而对抗震设计的有利性、不利性甚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于不利地段而言需要提出相应的避开要求,如实在无法将其避开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建筑建造在断裂范围内,其结构只能为1-2层的分散单体建筑,并尽量采用整体性基础的应用,对于独立柱基的建筑结构形式要最大限度避免,从而对上部结构的完整性进行增强,不能将甲、乙、丙类建筑建设在危险地段。

在地震时可能会有地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等各类情况发生的地带,此类区域也就是所说的危险地段。

我国典型的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中各类建筑物如处于危险地段,地震对其的破坏都为毁灭性,无论该建筑采取的何种结构形式,震害强度也比其它地段上的建筑物更大。

一般情况下,可用正比例对地震于建筑结构自身重量和建筑结构作用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相同条件下建筑物质量越大其刚度越大,地震的作用也就越大,震害程度相应的越大;如建筑质量较小而正好相反,其刚度更小,地震作用也就更小,震害随之降低。

因此,在进行屋面结构、墙体、楼板、各段、框架以及围护墙建筑时,多对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空心塑料板材、瓦楞等相对较轻的材料进行应用,以此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提升。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抗震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结构的自重和外力的作用等因素。

本文将着重讨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一、背景介绍抗震设计是为了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安全并减少破坏。

地震是地壳中地下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地面振动力。

二、抗震设计原则1.合理地选择结构系统:不同的建筑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2.考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刚度是指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

设计时应确保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地震荷载要求。

3.采用抗震构造措施:如剪力墙、拉杆、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这些构造措施能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4.合理地进行地震力计算:根据地震区域、设计地震烈度等因素,采用合理的地震力计算方法,确保设计满足安全要求。

三、抗震设计过程1.确定设计地震烈度:通过对地震区域的研究,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强度的度量。

2.确定设计地震力: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的重要性等级,使用相应的地震力计算方法确定设计地震力。

3.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根据设计地震力和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等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确定结构的受力状况。

4.选择结构类型和尺寸:根据结构受力分析结果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和尺寸。

5.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根据设计要求,对结构进行抗震验算。

验算过程中考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6.优化设计:根据抗震验算的结果,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改变结构的材料、截面形状等参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四、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1.静力分析法:根据地震力的静力效应进行结构的分析和设计。

2.弹性动力分析法:考虑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3.非线性动力分析法: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情况,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地震灾害会破坏房屋建筑,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房屋建筑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此,加强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是减少地震损失的有效途径。

所以,需要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深入分析建筑结构特征,制定有效的地震预防措施,提高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

1 抗震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人们对建筑有着新的审美,对建筑的安全性、高度以及造型有着更高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技术人员需要改进施工技术,优化建筑结构,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工程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在人类史上,每次大地震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比如,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有的国家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成为人口迁移的集聚地,财富集中在某一地区。

一旦发生地震,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受到科技的限制,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也没有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地震。

因此,地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职能坚持“抗震的基本原则”,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所以加强抗震设计对提高建筑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2. 1 框架房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在横向刚性的工程结构中,随着结构分布状态的改变,地震内力的分布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结构层出现较大变化,在结构的垂直方向容易出现薄弱层,对房屋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第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对主体地震进行准确的分析,有时容易选择不合理的地震分析模型,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危害,并做出应对措施。

根据我国建筑规范,通常认为处理填充墙对工程结构侧向刚度贡献是一种减少振动自然周期的行为。

因此,站在结构整体的角度上思考这一问题,忽视了在地震作用下,垂直填充墙的分布是否合理;第三,填充墙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给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安全。

一旦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崩塌,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修复成本都是巨大的,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一个重大负担。

因此,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二、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强度设计方法强度设计方法是根据地震力的大小来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以抵抗地震所带来的力量。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建筑物的强度来保证其抗震能力。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使用高强材料,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而不崩塌。

2. 位移设计方法位移设计方法是通过控制建筑物的位移,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相比于强度设计方法,位移设计方法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变形性能。

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应用减震装置或柔性支撑系统,可以使建筑物发生较大位移,从而减缓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保障其安全性。

3.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方法是利用隔震系统将建筑物与地震波隔离开来,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系统通常由隔震支座和隔震橡胶等材料组成。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可以减缓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的速度,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的破坏。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领域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化设计未来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将借助智能化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建筑物结构和地震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主要是以地震为基础,确保建筑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避免发生结构损坏或崩塌,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下面将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浅析。

1. 了解地震条件和工程地质情况抗震设计的基础之一是了解地震条件和工程地质情况。

通过对地震研究和地质勘探,可以确定设计中应考虑的最大可能地震烈度以及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条件。

这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2.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在抗震设计中,结构形式和构造的选择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和筒状结构等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在构造设计中应考虑到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合理选择材料和截面,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受力性能。

3. 加强节点设计和施工质量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节点是关键的构造部件,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因此必须重点考虑。

加强设计、施工和检测,提高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做好连接处的防震设施,有效地避免在地震时出现节点开裂或失稳等情况。

4. 利用减震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一些减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减振器、防震橡胶或减震支座等材料,通过深入地层或改变建筑物的地基条件来减少震波对建筑的影响,有效地避免地震损害。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面对地震灾害,立足于人民的安全和生命幸福,抗震设计必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抗震能力。

为此,专业的建筑结构设计师必须注重培养技能和技术水平,深入掌握地震知识,加强实践,为建筑的安全稳定提供更加扎实的保障。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如日本、中国等,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三个方面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一、材料选择1. 钢材:在结构设计中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钢结构的使用能够增加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在抗震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材料的种类和厚度,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二、结构设计1. 建筑框架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建筑框架结构是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设置水平和垂直的支撑系统,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采用抗震支撑和节点剪力墙等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 钢结构设计:在抗震设计中,钢结构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能够有效减少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在设计中应合理设置结构梁柱的连接方式,减小构件之间的应力集中,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 地基和基础设计: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结构的基础,其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对整体建筑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结构特点,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和加固措施,确保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三、施工质量1. 合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在抗震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采用钢筋混凝土工艺、连接技术和焊接工艺,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 质量监控和检测:在抗震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隐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述三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部分。

合理材料选择、优化结构设计和严格施工质量控制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

科学的地震动力学分析和抗震设计原理,也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师、施工方和监理机构应密切合作,充分考虑地震影响,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强烈的自然现象,其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害,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运用好抗震计算分析,而且要重视结构的设计。

本文是在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总结和发展。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各国历次地震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教训,促使结构抗震设计不断发展。

建筑抗震的实践表明,一个地震区建筑物,如果没有良好的建筑总体布置方案,单靠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的构造措施,在较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仍是难以取得建筑抗震的较好效果,甚至减轻不了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因此,只有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抗震设计水平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高度。

一、目前我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多年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而且日益成熟,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

首先,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美国UBC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

这几种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6,而且还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

另外,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该设防目标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恰当的。

最后,由于不同类别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笼统的使用以上同一个性态目标。

此外,还应该考虑建筑所有者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设防目标,从而做到在性态目标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二、结构抗震的可靠度在结构所有的功能中,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结构的安全性。

由于在震源的发生机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场地条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和分析计算模型中的不确定性,结构的地震反应非常随机,并且安全性只能采用抗震可靠度进行描述。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人类一直受着水灾、旱灾以及各种恶劣天气等诸多自然灾害的困扰。

在这些自然灾害当中,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它给人类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因此,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一种必须的措施。

因此,本文着重的探讨了在建筑结构中对于抗震的设计,目的是在地震中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的抗震性,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可以在地震中得以有效的保护的同时,也保证国家的经济和各种设施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前言: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建筑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是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的损害的一个非常好重要的措施。

它主要包括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这两个方面。

因此,下文分别讨论了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计算的具体方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的具体知识。

1.对于抗震概念设计的探讨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建筑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地震及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掌握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复杂性及对结构的复杂影响以及结构地震计算理论目前尚未充分反映地震时结构及破坏的复杂过程。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建筑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建筑体型的确定、结构抗震体系的选取、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四个方面。

1.1 对于建筑场地选择的探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地段的划分可以从地质、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可以将土地划分为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有利地段是拥有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条件的地段,不利地段的土地则为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危险地段则是地震频发区,甚至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该部位应该是被禁止施工的。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从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平立面形式、结构布置、延性等方面论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内容。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用于结构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一、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概述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

应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1.1 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

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1.2 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能够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破坏,乃至崩塌和倒塌的风险。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的荷载,保持结构的完整和稳定,并确保建筑物内部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荷载和地震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和破坏程度。

抗震设计需要合理确定建筑结构的布局和形式。

合理的布局和形式可以减小结构的自重、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柔度,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的结构形式。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荷载的特点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参数。

地震荷载是指地震带来的结构内力和位移,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波特性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地震荷载参数,为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耐久性、强度和变形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和构件尺寸、提高结构的刚度和耐久性,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设置剪力墙、加固构件等。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反应和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

地震反应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反应。

需要通过地震动力学分析和结构设计,预测结构可能发生的位移、应力、变形等情况,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地震活跃的地区,抗震设计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从设计原则、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设计措施等方面,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要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正常运行,并具有足够的能力以承受地震引起的变形和位移。

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选择结构类型和材料、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设计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工作,通常通过详细的地震勘测和地震历史数据分析得出。

选择结构类型和材料是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地质条件来确定的,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筒结构等。

静力和动力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模拟和计算,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合适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抗震剪力墙、加固柱端部连接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措施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

被动措施主要是指对建筑构件和连接节点进行增强和加固,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构件断面尺寸、采用高强度材料、设置抗震支撑等。

主动措施主要是指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结构的动态调整和控制,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常见的主动措施包括减震控制和隔震控制等。

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经济性。

耐久性是指结构在长期使用和环境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和稳定性。

抗震设计要保证结构的耐久性,使用耐久性好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经济性是指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建筑成本。

抗震设计要在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和材料,减少不必要的工程量和费用。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想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既要总结自身经验,也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用先进的评估方法检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选择抗震性最好的建筑结构体系,做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细节工作,为我国的防震抗震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法;加强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从而在给建筑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制定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结构抗震措施,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的抗震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1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1.1抗震抗震性能水平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表示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设计水准下预期破坏的最大程度,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易损性、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

对于不同等级的抗震性能,都应根据结构类型、结构体系、竖向和横向承载构件、结构变形、设备与装修、修复使用等方面加以定义,应该表达为量化指标,以便工程设计和评估。

我国规范中的提法“不坏”、“可修”、“不倒”其实就是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平的描述,具体叙述为“小震”对应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水平;“中震”对应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对应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这一提法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性能设计思想,只是对性能水平的描述比较模糊,水平之间的界定不明确,在实际设计中很难实现对结构性能的有效控制。

1.2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在各设计地震水准下期望达到的相应性态水准集合,应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分类,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业主意愿综合确定。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我国在2008年和2010年连续遭遇了严重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人们对建筑的抗震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国家也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良好的建筑抗震效果必须是通过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之间共同协作与相互配合方能实现。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地震导致建筑结构破坏的原因出发,并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方面要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质学、工程力学和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知识。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逐渐朝着高大化与复杂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强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与研究,并不断丰富抗震设计方法,对切实保证建筑的抗震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所引发建筑结构破坏的原因通过我国历年来遭受地震的经验,对地震期间建筑结构受到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因地震所引起的地面剧烈震动过程中,建筑物结构构件失稳、连接破坏、变形过大、整体倾覆或者强度不足而受到的破坏2、因地震所导致的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等方式的建筑地基实效,使地基上部建筑物结构受到损坏。

3、地震所引发的自然环境大幅度破坏,如地表滑坡、山体崩陷、岩石断层、地面大幅度变形、水灾、海啸等等,而导致上部建筑受到直接破坏。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基本的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是在建筑结构整体性和薄弱环节等方面确保计算结果的效果。

1、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实际经验或是试验研究,所得到定性设计原则而进行的设计,它是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结构体系等方面内容的结合。

抗震概念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场地选择、结构体系的选择、建筑平立面的设计、构件和结构延性设计等方面。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抗震结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关系着后期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中,应当用发展的目光看待结构设计,对传统设计中不完善之处进行改善。

当前很多地区仍然沿用传统设计方法,没有更新和完善防震结构设计,没有多国家行业走势和日常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单纯地进行套用,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

设计人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吸取传统设计经验,提升建筑结构整体防震性能,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全面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优化措施引言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地震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建筑的抗震设计备受瞩目。

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地震灾害的影响,全面强化抗震设计,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尽可能将地震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

1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灾害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结构伤害最大的危害,如何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难题。

在人类史上,发生的地震灾害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过多的人和财富都集中在一个区域,一旦该区域发生地震灾害,其在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不能够完全准确的预测地震灾害的方法,并且也没有相应有效的防止对策。

针对地震这种不确定、危害性的大自然灾害,世界各国的地震工程界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何利用现有的抗震思想和技术降低地震给建筑带来的损失。

目前,全球90%以上的国家进行建筑抗震设计坚持的原则为“小震不破坏建筑结构、中震建筑可加固、大震建筑不倒”,该抗震原则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分析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分析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分析浅谈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分析【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平安。

建筑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平安、适用、经济和合理性。

随着地震震害经验的积累和科研技术的进步,抗震设计已经逐渐在建筑设计中被高度重视,现已开展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有着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地预测建筑物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尚难以做到。

在建筑抗震理论未到达科学严密的今天,单靠计算很难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

因此,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总体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在选择建设场地的时候,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荷载形式,尽量选择宽阔平坦的坚硬地带,避开那些斜坡和坚实不均匀的地段、软弱土地段、液化土地段等,而且在选址的时候,要在几个预选方案中进行比选,从中挑选对抗震最有利的地段。

2、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在选址的时候,要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选择合理的建设场地。

例如对于甲、乙类建筑,尽可能避开那些在地震作用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地裂、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地段。

3、地基均匀性因为建筑物都有一定的尺寸,在选址的时候,要根据建筑物根底的尺寸,选择那些地基较均匀的地段作为建设场地,这样可以防止一栋建筑物根底落在性质相差很大的地基上面,造成根底沉降不均匀,危及整个建筑物平安。

当出现建筑物落在不均匀地基上时,要尽可能采取措施,进行专业的地基处理,确保建筑物平安。

二、抗震设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1、直接位移设计法直接位移设计法是一种偏重于结构性能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概念简单,可根据在一定的地震等级作用下预期的位移计算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使构件到达预期的变形,结构到达预定位移。

但该方法的使用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替换结构的刚度是对应于最大位移时的线性刚度,其周期一般比弹性结构的周期长许多,因此,用于位移设计的位移设计反响谱必须比加速度反响谱具有较长的周期范围;弹性加速度设计反响谱一般是针对阻尼比为0.05,而位移设计反响谱必须适应替换结构所需要的较大阻尼比范围的要求;近年来的研究说明,近场强震效应对结构的位移反响有较大的放大作用,但直接位移设计方法只从材料的极限应变出发得到构件的变形值进行结构设计,不能考虑近场强震的这种放大效应;结构构件的滞回特性。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和分析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和分析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和分析地震是世界上所见过的最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可破坏建筑物、房屋、桥梁、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

地震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可以毁灭一座城市,给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带来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抗震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可以承受地震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和分析。

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基础进行设计。

造成建筑物崩塌的原因往往是其基础先失败。

因此,建筑师必须确保基础足够强大,以抵消来自地震的力量。

这可通过基础的类型、深度和大小来实现。

通常,建筑的基础被分为两类:浅基础和深基础。

深基础往往比较适合于地震区域,这是因为它们可以穿过易受地震影响的地面,以便更好地支撑建筑物。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

这是因为它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能力。

抗震设计是一项工程学科,旨在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的影响下保持完整和安全。

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地震破坏时对人们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建筑师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

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形状、质量、尺寸、重量和强度,以及地震的地质、地貌和强度。

此外,建筑师还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可能不同地震活动的影响,以便设计一种建筑结构,能够在各种地震条件下保持完整和安全。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分析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物受到地震力的影响,以及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一种工具。

在进行抗震分析时,建筑师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物重心。

建筑物的重心通常在其中心,但也可以偏离中心。

这会影响其对地震力的响应。

其次是建筑物的刚度。

建筑物的刚度取决于其结构设计和材料。

建筑师应该考虑建筑物的刚度,以便根据地震力来调整其响应。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

建筑物的承重结构通常是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结构是较为抗震的,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较为适合地震区域的结构。

浅谈建筑抗震与结构设计

浅谈建筑抗震与结构设计

浅谈建筑抗震与结构设计摘要: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位于地震带,近些年地震灾害造成我国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关于建筑的抗震结构的设计成为了建筑行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建筑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抗震的结构设计也受到许多要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出发,讨论了我国目前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建筑抗震设计的理念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理念一、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建筑抗震的基本要素,首先就是在抗震设计中,有目的性地来进行薄弱位置的控制,保证足够的变形能力承受一定等级的地震,而薄弱层又不会发生偏离,这是强化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最关键的要素。

其次要构建建筑抗震结构的体系,通过数个延展性较好的个体组成并协调各个部分的工作。

例如框架的剪力墙基本机构,要包括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或者是双肢、多肢剪力墙组成。

再次,要警惕余震,在等级比较高的地震之后,通常会伴随多次余震,因此在建筑建构设计时一道防线是不够的。

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要最大程度提升内外的冗余度,并构建一定数量的屈服区域,建筑的主体耗能构件要具备良好的延性与刚度,以便于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实现提高抗震性的基本目标。

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高层建筑较多目前我国城市的高层建筑数量上涨,从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机构以及相关的技术来看,一些高层建筑超过了国家的有关标准要求。

通过工程师的调查论证以及模型震动模拟实验显示,在地震的环境下,一些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制的高层建筑,其自身的破坏力程度会极大提升。

建筑高度的提升也会导致一些参数发生改变,例如建筑的延性要求、安全指标等,所以更容易受到外力的破坏。

2.材料与结构存在缺陷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变形的把控以及位移的限制问题,如果建筑的结构内部变形较大,仅仅依赖刚度较差的钢框架,是很难解决侧移的难题,不但增大了钢结构的负荷,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抗震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浅谈
魏宇环
河北大学
摘要: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有主震,前震和余震。

不同程度的地震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为了减少伤害和损失,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抗震设计十分重要。

本文根据我国的抗震现状,分析了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总结了建筑物传统抗震的途径。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构造措施
1引言
世界上每年都发生上百万次地震,但是有些地震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只能通过十分灵敏的仪器测到,而有些地震,造成的伤害特别大。

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

我国的地震带分布十分广泛,很多地区曾经都发生过毁坏性的地震,其中台湾地区地震活动十分活跃。

在大地震来临时人类是那么渺小,但是人类可以利用智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在建筑结构中进行抗震设计。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中国的抗震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十分重要,努力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是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1)场地选择:应避开抗震危险地段,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避免楼层错层;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选择延性系数高,匀质性好,能发挥材料全部强度的材料,平面布置力求对称,竖向布置力求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刚度,承载力和延性匹配。

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就要在设计开始时把握好房屋的体型,刚度分布,延性和能量的输出输入等,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就可能使设计的房屋建筑有较高的抗震性能,更好的抵御地震作用,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3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
目前大部分建筑结构的抗震都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我们需要更合理更有效的抗震途径,那就是在建筑结构上安装必要的控制装置,这种控制装置和建筑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共同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地震作用给建筑结构带来的变形和毁坏。

这种结构抗震途径叫做结构减震控制。

这种抗震措施对人类十分有利,是抗震对策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3.1隔震结构
隔震系统一般由隔震器、阻尼器、地震微震动和风反应控制装置等构成,隔震器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具有弹性,能提供一定的水平刚度。

阻尼器可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防止结构产生较大位移。

隔震结构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系统形成隔震层,隔震层能够集中变形,将地震能量隔离耗散,使地震能量不能够向上部结构传送。

一般情况下,隔震层适宜设置在结构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

一般隔震层顶部都应设置平面刚度足够大的梁板体系,这是为了保证隔震层能够整体协调工作。

建筑物中设置了隔震结构,再多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基本不会损坏,在罕遇地震中,建筑物不倒塌。

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了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减少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得上部结构的设计更加灵活;防止建筑物内部可移动物体的移动,减少了次生灾害;防止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经过合理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

隔震结构体系更适用在人口流量大,汇集重要人物的建筑物。

如:医院,政府,银行,警察局,指挥中心及放置重要文件,机器的房屋。

隔震建筑方案的采用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确定。

3.2耗能减震结构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耗能装置产生摩擦,以及弯曲,弹塑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震的目的。

装有耗能装置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器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不同类型的结构、不同高度的结构均适用,同时,耗能器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形式,因此,耗能部件外的结构设计可按普通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

耗能部件在结构中的分布和数量及耗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计算需要在设计中解决。

耗能减震是同样也是结构抗震的一种新对策。

4抗震构造措施
4.1砌体结构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可明显减少墙身的破坏,改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对砌体加以约束,提高延性;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强房屋的整体性,抵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圈梁可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稳定性,减轻地震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4.2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要点包括:
(1)构件截面的高宽比要满足规定的限值;
(2)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将承重柱的轴压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4)一般填充墙中应设置拉结筋,较长的填充墙还应设置构造柱,芯柱,角柱。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综合、系统且整体性很强的过程,它包括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及构造措施,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魏宇环(1995-),女,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单位: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