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年高考政治 哲学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 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 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 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 位 ,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①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②方法论: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 和一点论。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横向);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纵向)。 ②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 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第九课 唯物辨证法的 实质与核心
考纲 展示 唯物辩证 法的矛盾 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从考 查内容 考 情 分 析 2.从考 查形式 上看 上看
本课历来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高频考点集中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知识点。

石家庄艺术类文化课—2015年高考《生活与哲学》问答题解题思路(原理篇)

石家庄艺术类文化课—2015年高考《生活与哲学》问答题解题思路(原理篇)

2015年高考《生活与哲学》问答题解题思路(原理篇)辩原理内容阐释方法论要求辩证唯物论唯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变革社会的活动中也必须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意识的特点和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重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会阻碍是事物的发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与规律的关系)①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一)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外部实质的肯定的联络。

作为联络,规律异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扬作用,一旦分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络进程中缀,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扬作用了。

例如,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流是价值规律存在的条件,由于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流作用只能在商品交流进程中发扬。

所以,一旦商品经济不复存在,价值规律也就失掉了存在的条件,不能发扬作用了。

规律存在和发扬作用的条件性进一步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同物质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能否看法它,喜欢它,它都存在着,都在起作用,人们不能恣意发明或许消灭规律,必需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那么,必将一事无成,还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象物质具有可知性一样,规律是可以被看法的。

人们经过发扬客观能动性,看法事物的规律,可以对事物的开展趋向和方向作出迷信的预见,从而指点自己的举动,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当规律发作作用对人们形成危害时,人们可以应用对规律的看法。

改动或创作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作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甚至变害为利。

由此可见,看法规律必需看法规律发作作用的条件对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基本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运动、片面的观念看效果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依然有着普遍的影响。

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念看效果,由于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

仔细剖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看法的和社会的根源。

从看法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相貌是扑朔迷离的。

它既是一致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动摇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因此,人们很难片面地看法自身所处的环境。

如假定只是依据自身的理性体验而把上述情形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运动起来,就肯定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

政治哲学高考必背知识点

政治哲学高考必背知识点

政治哲学高考必背知识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注意其侧重点在“反作用”上)政治哲学高考必背知识点2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2015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典讲义:专题36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新人教版).

2015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典讲义:专题36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新人教版).

【高频考点解读】1.识记联系的含义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3.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4.理解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热点题型】题型一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例1、(2014·全国新课标Ⅰ,21)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

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

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提分秘籍】1.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对于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也要坚持辩证法。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为前提。

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

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2.联系普遍性与联系多样性的区分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下。

联系的多样性是说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多样的,各不相同。

【举一反三】(2014·安徽,10)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表明()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热点题型】题型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例2、(2013·江苏)“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中学政治哲学学问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确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相识和利用的。

敬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需以敬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敬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靠于四周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详细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015高考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5高考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5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政治生活第二部分政治生活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的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

主要在于:两都适用的范围不同,民主适用于统治阶级或人民内部,而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民主以政治权利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则专政则以国家权力的强制力为实施特征;两者的功能不同,民主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而专政则是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或人民内部实现充分的民主,才能使得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同时,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

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才能使统治阶级或人民内部的民主获得必要的政治条件。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哲学是高中政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

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基 础 整 合 热 点 聚 焦
考 点 突 破 易 错 演 练
基础整合
网络构建 基础梳理 网络构建
基础梳理
一、价值和人的价值
1.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 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 (1)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 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内涵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 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 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 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 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 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人生价值 ①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 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 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②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3)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 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 是价值观。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 考纲展示 1.从考查 内容上看 1.从考查 内容上看 考情分析 2.从考查 形式上看 (1)价值和人的价值;(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 与价值选择;(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本课在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本课在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 值的创造与实现等方面。 高考对本课知识的考查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顾 ;题目取材 灵活,最新事例和典型事例结合,文字材料与图示材料结合; 考查角度多样,切入点巧妙且多样,突出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 读能力。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打印版小手册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打印版小手册

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三个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从性质上看,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的特征如下:①整体性。

②结构性。

③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双方的本质属性,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

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015届高考政治热点

2015届高考政治热点

2015届高考政治热点:集中热点解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背景材料】1、十八大报告: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3)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要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增长。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2015新高考 政治必备知识点

2015新高考 政治必备知识点

第一次测试1.怎么样关注社会公平?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关注社会公平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努力把蛋糕做大。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关注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次分配须关注社会公平。

政府须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差距。

发挥财政在关注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协调行业发展,缩小行业发展差距)2.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依赖市场规则维护。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

每一经济活动参加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诚信意识,遵守市场道德。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生产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过程才得以完成。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4.怎样做一名有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

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201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核心考点整理:10哲学史、唯物论、认识论

201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核心考点整理:10哲学史、唯物论、认识论

区别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 位置保持不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事物的性质保持相 栏
对稳定。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目 链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不可 接
心主义的分歧,故C项入选。A项观点与题意不符,
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
B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


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项观
链 接
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
心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
核心
考 点 必考点二 唯物论

①不符合题意。漫画中三人不同的反映,体现了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有导向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
发展的前进与曲折性,③不符合题意。
核心 考点
考点二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2014·山东卷)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
栏 目 链 接
核心 考点
必考点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知识线索
栏 目 链 接
核心 考点
核心考点透析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 本义
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与世 界观和方
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链 接
哲学与具 体科学
学启示是D(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政治 考点分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政治 考点分析

文化生活1、高频考点:(1)考查内容集中在前三个单元,第四单元没有专门针对知识点进行过考查,但其内容思想在题目中有所渗透。

(2)选择题高频考点: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中华文化特征的考查近三年来几乎每套试卷都会有所涉及,其中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考查尤甚。

对易错点也是不断进行重复考查,如:地域文化的性质由地理环境决定,分别在2012的全国卷、海南卷和2014的海南卷中出现三次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

(3)主观题高频考点:文化与经济(2012海南)、文化对人的影响(2014海南)、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汉字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全国1卷)、文化传播的途径(2013全国2卷第三问提建议)、围绕文化创新2014年全国卷1和卷2分别考查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2012全国卷和2013全国2卷两次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科技作用、2012海南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过考查。

全国1卷:12年科技的作用、13年中华文化包容性、文化交流、14年文化创新。

2、应对建议(1)转变“政治只要背就能得分、甚至得高分“的观念。

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在考查上都注重知识与情境的深度融合。

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放开手,给学生机会去想、去做。

同时要求我们一定要精选试题,重质不重量,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2)主观题的知识切口一般比较小,但也有宏观知识的考查。

因此还是要夯实基础,对于重点、主干知识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和整合,构建宏观知识体系。

如:科技在文化生活各环节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众传媒的优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015年高考政治考纲中哲学重要知识

2015年高考政治考纲中哲学重要知识

哲学与生活重要知识一、哲学是什么(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哲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时代产生哲学。

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1)首先在它可以针砭时弊、解放思想;(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辩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世界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求实物本质和规律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原理内容①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物质运动的规律
21②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8①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⑷物质决定意识
17①
20.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28①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9.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
20.①意识的本质
28②
⑸意识的能动作用
21
23
17②
主观39(2)意识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年高考政治哲学高频考点
2012
全国
2012
海南
2013
全国1
2013
全国2
2013
海南
2014
全国1
2014
全国2
2014
海南
2013
广西
2014广西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⑴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21①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⑵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价值的实现方式
22②劳动的重要性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0.
19①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0②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28③
29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9①
⑹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25
19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29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39(3)③
认识论
⑺实践
22.实践的概念来自30实践的特点22.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④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⑻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社会发展的规律
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3.
1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主观(6)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①
22
20①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39(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7
31.
3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9②获得认识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⑼真理
主观:39(3)怎样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客观性
2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22.①
真理和谬误
⑽认识过程
22.②
21.
主观:39(2)
20②
20
22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⑴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观
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3.
21
32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
系统优化方法
发展观
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0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矛盾观
⑸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主观39(1)
23矛盾的概念及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主观23.矛盾的基本属性
21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19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9①
18②矛盾特殊性
主观24(2)矛盾特殊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⑷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31.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
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2.①
主观24(2)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
主观38(3)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39(1)
20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39.(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观39(3)②
19②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⑺辩证的否定观
主观39(2)
20.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财富创造的地位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1
实现人生价值
⑹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2①
23.
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2②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主观39(3)“理想、奋斗、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