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钱币的演变》课件

《中国钱币的演变》课件
《中国钱币的演变》
中国钱币的演变。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商代货币形态和特征,西周货币的 发展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类。
商代货币的形态和特征
青铜贝壳
最早的货币形态之一,代表商代海贸的繁荣。
方孔铜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方便使用和携带。
贝币
以贝壳制成的钱币,源于贝壳在商贸中的重要地位。
西周货币的发展和演变
圆孔铜钱
西周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方 便穿线使用。
铜鼔钱
萌芽于西周,后期大量流通, 成为重要的通用货币。
金银币
随着发展,贵重金属开始用于 货币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类
1
铁铲钱
距今约2500年前,用于民间交易。
圆形钱币
2
各国均有铸造,方便流通与使用。
3
角钱、车轮钱
多与礼仪和权力有关的特殊形状钱币。
铸造与其他国家不同形状的银钱,用于对外 贸易。
五代十国和北宋货币的特点
白银钱
五代十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的 白银质量钱币。
官铜钱和地方钱
方孔金币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铸造的钱币, 流通范围有所不同。
北宋时期的特殊形态金币,有 存储和纪念价值。
南宋时期货币的变化和发展
1
红牌金钱
后南宋时期首次发行的金制平面钱币。
2
弃用大铜钱
南宋末年废除大铜钱制度,开始使用小平钱。
3
写字铁钱
根据特定地域的需求,铸造有汉字或方格字样的铁钱。
元代货币的发展和特点
1 纸币普及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纸币使用最广泛的时期。
2 银元出现
元朝开始流通的银质钱币,成为公认的市场交易媒介。
3 方孔钱废止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货币制度发展历史中的几种形态及其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发展历史中的几种形态及其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发展历史中的几种形态及其基本内容第一段: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本段主要介绍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

可以提及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货币的出现和演变等内容。

第二段:货币形态的演变本段主要介绍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

可以提及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货币的出现和演变等内容。

第二段: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的形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主要的几种形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

货币的形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主要的几种形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

金属货币是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贸易时期,人们将金属制品作为交换媒介。

金属货币的特点是稀有、可持久和易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在不同文明古国中发展成为主要的交易工具,并通过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

纸币是货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形态。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纸币的出现解决了金属货币的不便之处,如重量大、携带不便等。

纸币被广泛采用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成为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货币开始崭露头角。

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可用于支付和交易的货币。

它不依赖于实物媒介,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传输和结算。

电子货币的兴起为交易带来了便利性和效率,并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的过程。

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技术创新。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涵盖以下方面: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机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与需求等。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机构是指负责发行和管理国家货币的机构,它们可以是___或其他货币当局。

不同国家的货币发行与管理机构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些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政府或财政部门掌握,而有些国家则由___独立负责。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包括货币发行规模、货币汇率、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调整。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货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大致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第三阶段:秦朝开始的方孔圆钱第四阶段:汉朝的五铢钱第五阶段:唐朝的开元通宝钱第六阶段:始于北宋的纸币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贝币。

贝币是古代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

这主要是因为牛、羊、猪等牲畜充当实物货币不能分割,五谷充当实物货币容易腐烂,珠宝玉石又太少了,海贝就成为了古人首选的实物货币。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海贝----我国最早的货币,也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实物货币。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活动不再限于剩余生产物的偶然交换。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物向商品形态转化。

商人阶级的出现,使产品发展成商品,这是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极其广泛流通,又由于政治上各诸侯互相争雄,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因而各地区基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铸造出各种不同的铜铸币,即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

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

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探秘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中国拥有悠久的钱币文化历史,自古以来,钱币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和演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秘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解读货币的历史价值。

一、古代钱币的起源与流变古代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钱币形态是贝壳、布帛等实用物品,用于交换商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体系来方便交易。

于是,青铜器逐渐成为古代钱币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朝代和地区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钱币形态。

比如战国时期的刀币、秦朝的铜质钱币、汉代的平面铜钱等。

其中,平面铜钱成为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几乎囊括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钱币的文化符号意义古代钱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工具,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币上的图案、文字和铸造工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

在古代的钱币上,常见的图案包括龙、凤、花鸟、山水等,这些图案通常代表着吉祥、富贵、幸福的寓意。

由于图案的设计和铸造工艺的精湛,古代钱币往往被赋予了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此外,古代钱币上的文字也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除了铸币年号和产地等必要信息外,还常见有吉祥寓意的字词,如“寿”、“福”、“财宝”等,这些字词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解读古代钱币的历史价值古代钱币作为货币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通过研究古代钱币,我们可以了解到货币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首先,古代钱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的形制、材质、重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金、银币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繁盛。

其次,古代钱币还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体系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体系是一个印证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重要方面。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以其独特的货币形式和广泛的经济贸易活动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货币系统,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并对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思考。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原始货币阶段,人们使用贝壳、鸟羽等自然物品进行交换。

然后是青铜货币时代,青铜贝、青铜刀等逐渐被作为流通手段和财富的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铜币逐渐成为主流货币。

再后来,铸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的贵金属货币体系。

最后,在宋元明清时期,纸币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功能与价值中国古代货币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基准。

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在交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便人们进行市场交换。

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可以保存财富并转移价值。

中国古代货币的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在原始货币阶段,货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用功能上。

而后,随着货币的铸造和流通,货币本身的贵金属成分成为界定其价值的关键。

例如,在元谋号点金币中,黄金的含量直接决定了其价值。

到了纸币时期,货币的价值变得更加虚拟,依赖于人们的共同信任和政府的信用背书。

三、中国古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货币的使用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简化了交换过程,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其次,货币的流通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例如,在宋代,货币的发展催生了繁荣的市井文化和商业文明。

最后,货币的稳定与信用对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货币流通体系的稳定与政府信用的可靠性是一个繁荣经济体系的基石。

四、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意义与启示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历史足迹。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

第二部分
货币——贝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 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 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 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商 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在商代的时候,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天然的贝供不应求,于是 出现了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 贝币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还 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改为 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 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 用钞或钱。明代所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 字,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 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 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 用机器制钱。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 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 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 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 演变。
流行于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 室等地。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而战国时 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
刀币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 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其形取象于北 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 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 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 铸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 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 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春秋时期,中国最先拥有的货币形态是流通硬币,最初的流通硬币主
要由青铜和铁制成。

史书记载称,春秋时期的硬币“大家小量,各有所制”。

这意味着硬币在形式上有单独的特征,而不是由中央集权制定的统
一标准。

除了硬币,还有一种叫做钱币的货币,一直流传到汉朝。

这种货
币使用的是毛织物,由当地官方统一发放,通常用于购买贵重物品。

汉朝时,人们也开始使用一种金币,它是由一个叫做“金元宝”的金块铸造的,用来支付比较昂贵的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货币的进一步演变。

汉朝时,人们更多地使用流通硬币,硬币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有了圆形的硬币和
方形的硬币,除此之外,还是出现了一种称为“研磨硬币”的新型货币。

此后,随着铸币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汉朝硬币变得更加准确,有了更加精
美的装饰图案,并有各地统一使用的标准。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详细解释说明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详细解释说明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货币媒介形式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然而,由于物物交换所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最初,贝壳、石器、布匹等具有价值和易于携带的物品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从最早使用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铜、银、金等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逐渐演变。

铸币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多样化。

例如,战国时期的铜铁钱、秦朝的铜贝、隋唐时期的银元宝等,都是古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的代表。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也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

例如,随着玉石的珍视,玉币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古代货币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

它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引出了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需求。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会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向。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从中寻求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金融和货币体系

中国古代的金融和货币体系

中国古代的金融和货币体系自古以来,货币作为物质交换的媒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以其特有的文化色彩和独具一格的管理方式,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历史瑰宝,深受历史学家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1. 从物物交换到金币流通在古代,中国人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管理方式也较为原始。

为了加强管理,早期的统治者采用粮食、布匹等实物代替货币,后来又创造了铜钱、银铸的金属货币。

钱币在中国的使用时间相当悠久,从商周时期起,就有“半两铜钱”的使用,历经战国、秦汉、魏晋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铜钱。

2. 燕赵银币和“五铢钱”中国历史上的银币代表形态较多,其中以燕赵银币最为著名。

燕赵银币源于燕赵两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银钱。

其重量轻、规格小,常常充当礼物和官员之间的奖励。

同时,还有一种被誉为中国古代通货膨胀的银钱——五铢钱。

五铢钱是唐代的一种货币,由于其重量小、品质低,被大量铸造和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

3. 金融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的金融制度是历史的积累和演变,各朝代的制度各有异同。

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各种银钱、交子、店号等金融工具,还有“缙绅买卖法”“伍东汇兑法”等迎合市场需求的金融制度。

明朝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往来的日益频繁,银行、汇兑、合同等金融工具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商业贸易逐渐表现出现代化的特点。

4. 贸易和金融的繁荣与衰落在历史长河中,各朝代的贸易和金融经济都经历了兴旺和衰败的阶段。

唐宋时期,由于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兴起,使得商业和金融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而在明朝后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动荡,国内贸易和外部贸易均遭受了重创。

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经济趋于萎缩,贸易的水平和发展逐渐走向低谷,金融业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失衡和崩溃。

5. 总论中国古代的金融和货币体系凝聚了中华文明无限的魅力,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体系不但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睿智和创造力。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货币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的认识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夏商时期的货币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就可能成为交换媒介。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

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

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有记载的货币是贝币,据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夏代,人们就从遥远的沿海地区采来咸水贝携至内地作为珍贵的首饰,同时也用来换物。

由于贝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原始货币的雏形。

贝币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通使用是在商代。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商代,贝壳已经不再作为装饰品,而是纯粹意义上的货币了。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金属制作的贝币开始流行。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Ø中国货币的发展基本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重大演变:I.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II.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III.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因为半两钱盗铸不止,就下令新铸五铢钱,并允许天下郡国铸造,通称“郡国五铢”。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IV.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中国货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中国货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2、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还关乎金融稳定。政府需要通过货币政 策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 可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
五、结论
中国货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政治、经济变革推动了货币形态的变 化,而货币的演变又对商业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 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货币形态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 步和社会的发展,未来中国货币形态将进一步演变,数字货币将成为主流趋势, 货币政策也将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总之,中国货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将继续相 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3、货币制度
在货币制度方面,中国古代货币发展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贝币制度,随着铜币的出现,逐渐转向铜本位制。到了宋代,由于纸币的出现和 发展,货币制度演变为纸币本位制。此外,历代王朝还实行了不同的货币政策, 如铸币立法、币值调整等,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
在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布币、刀币等金属货币应运而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 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汉代实行“开关禁”政策,铸币权 收归中央政府,开创了中央集权的货币政策先河。唐宋时期,经济繁荣,货币发 行量增加,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货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研究
目录
01 一、中国货币的演变
02
二、社会变革对货币 的影响
03
三、货币演变对商业、 社会的影响
04
四、货币政策对货币 的影响
05 五、结论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

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

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

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

(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

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

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到统一的过程。

秦朝通过统一六国,确立了圆形方孔的圆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标准。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变,以及黄金计量单位的变化。

汉代的货币制度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黄金与铜钱为主,但黄金的计量单位从溢改为了斤。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是主流的货币形式。

唐朝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开始改革货币制度,废除了通行720年的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形制沿用秦朝方孔圆钱,但规定每十文重一两。

这一改革标志着唐朝货币制度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对稳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此外,唐朝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货币与铸币制度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宋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代货币与铸币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一、货币的演变在宋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不仅有纸币,还有铁钱、铜钱、银钱等不同材质和面值的钱币。

其中,以铜钱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形式。

宋代铜钱的发展经历了从刀剑形式到圆形的演变过程。

在初期,宋代使用的钱币多为刀、剑形状,称为“刀钱”或“剑钱”。

这些刀钱主要由铜制成,因其形状类似刀剑而得名。

然而,刀钱容易损坏,不易存储,于是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圆形的铜钱,即“圆钱”。

圆钱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货币形式的变革,圆钱的使用方便,容易携带和储存,逐渐成为宋代主要的流通货币。

圆钱的发展也为宋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推进。

二、货币制度的建立在货币制度的建立方面,宋代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货币市场和管理铸币。

其中最重要的是宋代设立了专门的铸币官,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

宋代设立的铸币官主要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开封铸钱监”,负责铸造刀钱,另一个是“庆历铸钱监”,负责铸造圆钱。

这两个铸币官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质量,以确保货币的稳定和信用。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完善的货币管理制度。

政府规定了货币的面值和比价,并且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流通制度,禁止私人铸币和私自篡改货币面值。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宋代的货币制度带来了秩序和稳定。

三、货币的作用与意义宋代货币的发展和制度的建立,使得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货币的稳定和信用,增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货币的使用,减少了物品的交换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此外,宋代的货币制度也对后世的货币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程。

从最早的贝币和货币牙签,到后来的铜钱、纸币和金银币,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和商业形态的变迁。

最早的古代货币可以追溯至商代晚期的贝币。

贝币以贝壳作为交换媒介,这种原始的货币形态显示出贝类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贝币逐渐被两千年前的货币牙签所取代。

这种货币牙签是以牙齿制成,并在上面刻上印记,作为交易的凭证。

牙签的使用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向更规范和便携的方向迈进。

随着秦统一六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开始广泛流通。

铜钱的制作简便,易于携带,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

铜钱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催生了繁荣的市场和商业活动。

商家开始使用铜钱计算货物价格,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也逐渐形成。

然而,铜钱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数量庞大、质量不均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宋代推出了纸币。

纸币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纸币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便捷,也减少了大量铜钱的制造和储存成本。

纸币制度的创新,使得古代中国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市场更加繁荣。

金银币作为有价金属和货币的双重属性,出现在明朝时期。

金银币的流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加速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使得中国的商业繁荣与世界贸易连接起来。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

回顾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货币制度的变迁促进了商业活动和经济发展。

中国的货币不仅仅是作为社会经济交流的媒介,更象征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货币制度的不断演变,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制度和商业形态发展的结果。

尽管货币制度与商业发展的历史逐渐淡出现代人们的视野,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启示与借鉴。

货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金属本身,更在于社会的共识和信任。

只有当货币制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经济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

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

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

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

(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

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

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

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

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

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⑶其它古籍也有记载,如:《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4)“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5)《盐铁论》:“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6)等等。

从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我国最早的原始货币主要是上述一些物品,其中有金、银、铜、贝、玉、珠、龟甲等物;也有人们的日常用品,如农具钱、布(镈)和渔猎工具刀。

原始货币产生的年代,据说是“虞夏”或“夏后”时代,也有说是神农、黄帝时代的。

如以夏代(前2100—1600年)计算,至少也有四千余年了。

但是,这些古籍的记述过于简略,而且都是后人追述的,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质,还需结合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加以研究核实。

二、贝币贝壳在中国古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是大家都想获得的价值极高的东西,因此人们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称做宝贝。

从古代文字结构看,凡是同货币、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赏赐、宝货、贫贱等等。

可见,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就已经是起货币作用的价值尺度了。

据考证,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了。

在河南偃师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中,除发现了人们作为货币使用的天然贝外,还有经过加工制作的骨贝和石贝。

(7)二里头类型文化的断代,介于龙山文化(8)和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文化之间,应该是夏代晚期的遗址,因此这一发现可以说明夏末商初时期贝币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了。

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的出现,表明当时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应用,才以仿制贝来代替真贝。

可以认为,这一时期贝的功能,应为兼有装饰品和货币的两种作用。

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

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

(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

(11)在已知的这些记载中,把贝用来作为赏赐品的情况比其他任何物品都多。

货币职能已逐渐成为贝的主要作用。

古籍《尚书•盘庚篇》记述了盘庚斥责他的臣僚们贪求贝玉的行为,告诫他们要“无总于货宝”。

可见早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时,贝就成为人们经常贪求的财宝了。

贝所以能具有这样的品格,根本原因是它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代表一定价值并能换来多种物品的货币了,而不单纯是装饰品。

河南安阳殷墟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海贝有七千枚之多,(12)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出土贝三千七百九十枚,(13)其他商代中晚期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数百枚贝的现象,这些表明贝的数量显示了货币财富的多少,贝是当时通行的主要货币。

贝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最早的货币,一是由于它具有天然美丽的形态和色彩斑斓的花纹、光泽,同时又被古代先民看作是象征美好和吉利的护符,所以人们都乐于互相赠予或珍藏。

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它具有很多作为媒介物的优点,比如它能以枚为单位,便于计数;坚固耐磨,轻巧灵便,便于携带和授受;它的产量不多,得来不易,不致流通过滥。

海贝有一百多个品种,被用作货币最普遍的是齿贝,它的长短大小在一寸左右。

此外还有紫贝、玄贝、大贝等。

大贝作为货币在商代已有记载,殷《戊辰彝铭》:“戊辰师锡鬯廿卣、贝”;《庚午父乙鼎铭》:“作册友史锡贝”,(14)据郭沫若考证,“贝”就是大贝。

《尚书•大传》中也有“大贝百朋”的话。

殷墟妇好墓出土实物中的一种大贝,比一般的海贝体积大得多,可能就是这种贝,它的价值应比一般的海贝要高。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的贝字写成、看,被当作货币的贝,可能还有类似河蚌的双壳贝。

贝币发展到鼎盛时期,真贝的数量不足,仿制贝日渐增多。

现在已知的仿制贝种类有:珧贝、(15)石贝、骨贝、角贝、陶贝以及各种金属贝,如铜贝、金贝、包金贝等。

贝币在流通中,最初以枚或个为单位。

商末周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作用和流通范围扩大了,贝币的计算单位就逐渐改为“朋”。

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

根据朋字的写法,以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一朋的数量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

现在出土的贝币,有不少是有穿孔的,一孔的、二孔的、三孔的都有,这是绳穿的遗迹。

在商代以朋计数的尚少,进入西周后,各种文字中记载贝币数量时,以朋为单位就多起来了。

如《诗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16)西周青铜器也有“易贝十朋”、“易贝五十朋”等铭文,所记数额都在十朋以上。

以朋计数的贝币的购买力有多大,现在已知的材料很少。

西周初期的《遽伯睘彝铭》,记述铸造本器的费用为:“用贝十朋又■朋”,意即铸造它花费了十四朋贝币。

周恭王三年的《卫盉铭》记载:“堇(瑾)章(璋)才八十朋,氒(厥)■”;“赤虎(琥)两、麂■(韨)两、■■一,才廿朋”,(17)说明瑾璋(美玉制的礼器)值贝币八十朋,两件赤琥、两件麂韨(麂皮制的祭服蔽膝)、一件■■(画有花纹的蔽膝),共值贝币十朋。

可以认为,这就是当时的物价了。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贝币逐渐流行。

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河南、山西都曾出土过这种铜贝币(18),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最早的小亚细亚的里底亚(Lydia)铸币,要早四、五个世纪。

大约在周恭王以后,铜贝币的使用就逐渐增多起来。

现在已知的铜贝币,大体有两类:一是形体凸起,齿纹成曲线,比较像真贝;另一类形体扁平,齿纹成直线,使用较方便。

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 寽”。

寽(①)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

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

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

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

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

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上述贝币流通的整个时期,能起价值尺度和其他货币职能作用的物品还有:金、银、铜、龟甲、珠玉、布帛等,但这些都不占主要地位。

至哂周末春秋初期,铜贝以及金属铜块的流通使用已相当广泛,它的作用和流通范围都超过了以往的天然贝,从而逐渐取代了天然贝的主要货币地位。

春秋以后,金属贝也逐渐衰落。

至秦始皇改革币制时,明确规定禁止用贝作货币,从此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三、早期的铜铸币我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金、银、铜等都曾担任过一般等价物,起过某种货币媒介作用。

由于当时金、银的产量很少,而铜的开采和冶炼相对地比较容易,于是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从生产工具、兵器、祭祀的礼器到日常生活器具,都逐渐用铜制造。

这时,铜的货币媒介作用也随着它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逐步扩大。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已达到了相当精美的水平,铜块、铜饼等铜制的货币也随之出现,并与贝、金、银、谷、帛等货币同时流通。

历史上关于铜制货币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不少了。

西周青铜彝器铭文中,有许多关于用铜来赏赐、处罚或缴获铜货币的记述。

如周成王时《禽铭》:“王易(赐)金百寽”,周昭王时的《■伯铭》:“■伯从王伐反荆,寽金”,周穆王时的《臤觯铭》:“易赤金”,(21)这里所说的金,显然都指的是铜而不是黄金,说明铜在西周时期已发展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货币了。

这一时期铜制货币的形态,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生铜块,现在已知的有不规则的块状、饼状、钣状。

1975年江苏金坛县鳖墩西周墓葬曾出土过这种青铜块。

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街西周遗址,也曾出土过作为货币的铜饼。

这种铜饼呈圆形饼状,直径约二十厘米。

从各种资料来看,这种无定形的铜制货币,是早期铜铸币的初始类型,属于称量货币,它的计算单位与铜贝一样是寽。

到春秋时期,牛耕、冶铁、煮盐等先进技术相继出现,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使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原来的以贝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解体,铜贝和无定形铜块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铜铸币。

这种新型货币,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时止,在全国范围流通至少有五、六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