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明清 部分)剖析

合集下载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明清 部分)剖析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明清 部分)剖析

◆考试题型与范围1、填空:零碎的,如西厢、水浒成书过程等。

(10分)2、名词解释:文学术语,杂剧过程中,一部作品、书名、《红楼梦》中的版本(4*5=20)3、选择:例如《西游记》中八十一难是哪一妖(10分)4、简答:《三国》、《水浒》(2个)加上具体的事例5、论述:《西厢记》情节梳理,重要场景,重要官目,成书前后《红楼梦》内容与人物◆考试复习脉络一、元·第一章概论1、元之社会2、曲之概念3、戏曲溯源4、杂剧体例二、元·第二章关汉卿三、元·第三章西厢记1、故事流变2、剧情梗概3、艺术成就四、元·第四章(略)五、元·第五章元代散曲1、散曲概论2、前期散曲3、后期散曲六、明·第一章三国演义1、成书过程2、基本内容3、人物举要七、明·第二章水浒传1、成书前后2、思想内容3、艺术成就八、明·第三章西游记1、成书前后2、主要内容3、人物形象九、清·第三章红楼梦1、作者版本2、盛时写衰◆填空题准备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窦娥三个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4、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名词解释准备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装》记载,有一个叫孟德杂戏艺人经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他儿子很穷,孟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王,神态与孙叔敖一模一样。

楚王以为是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规劝楚王,楚王封赏孙叔敖的儿子。

2、《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作品的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题 元明清戏曲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题 元明清戏曲部分

一、名词解释1、四折一楔子2、南戏3、散曲4、台阁体5、章回小说6、历史演义7、四大声腔8、明清传奇9、三言二拍10、性灵说11、神韵说12、桐城派13.诗界革命??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

(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古代文学史期末部分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期末部分元明清

元代散曲的审美特征(一)散曲语言自由(1)加衬字,句法灵活,在稳定中求局部变化;(2)曲韵与诗词韵不同:北方语音为韵;韵脚密;(《高祖还乡》)(3)步节模糊:(4)融俗为雅,对口语、俗语作不着痕迹的锤炼:(5)对仗丰富:1,合璧对(即双句对);2,连璧对(四句对);3,鼎足对(三句对);4,联珠对(每句对);5,隔句对(即长短句对);6,鸾凤和鸣对(首句尾句对);7,燕逐飞花对(即三句对作一句)(二)散曲抒情特征是直切、尽兴、非含蓄与抒情尽兴、直切、非含蓄相应,散曲的抒情方式富于动作、叙事化(三)散曲题材更为广泛散曲表现的题材比传统诗词更为广泛,它不避雅俗,甚至以丑为美,将传统观念中认为丑的东西作为艺术表现对象,从而打破传统典范的艺术格局,以对立的形态构成新的艺术风范,这是散曲与传统诗词在审美上的最大差别。

1)散曲作者常常以玩世不恭、自我调侃的方式讥讽社会不公:2)游戏人生、玩世不恭、颠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自嘲以嘲人的心态对散曲审美风格的内在影响.《水浒传》犯中见避1、写出性格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①形成环境:突出“逼”字,既显示出人物的阶层共性,又有个性特征,又增加了人物的深度。

李逵身上,显示出农民的反抗方式。

武松身上,看到的是市民的反抗方式。

林冲身上,凸显朝廷官员的反抗。

性格发展的过程:不同环境的人,性格形成的过程也大不一样。

林冲:有妥协忍耐到奋起反抗。

杨志:从效忠到叛逆再到力主招安。

1、对比烘托·同中有异同上梁山:鲁智深是主动型;杨志是被动型;林冲是清醒型。

同杀淫妇:武松是为情;宋江是为义;石秀是为己同打抱不平:鲁智深打镇关西是侠;武松打蒋门神是义;李逵打殷天锡是粗。

同样杀虎:武松杀一虎是力;李逵杀四虎是孝。

明清传奇体制“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所以“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它在唐代作为文言小说的专名。

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6、汤显祖的“至情”论: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 “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5、
26、
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7、 史剧。
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 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 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6、
37、
38、
39、
40、
41、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称“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分套数和小令)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

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

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元素,人称第七艺术。

(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传采取放任态度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

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10、杂剧体制Ⅰ剧本要素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光后称板腔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越调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⑶角色:旦、末、净、杂11、元杂剧作家作品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特点: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模板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模板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

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

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

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1)诗文:宋濂刘基,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

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

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杂记:徐渭《四声猿》4)散曲和民歌散曲略第⑦讲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3.章回体小说: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每空0·5分)-4,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叙事作品作为文学的新主流-3,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琵琶记》《赵贞女》-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散曲的种类小令(包含:重头、带过曲、集曲)、套曲。

0,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不伏老》1、散曲和词同科这种叙事性作品代表作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子·借马》崔景臣《般涉调·少变·高祖还乡》2、元杂剧的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旦、末、净、杂3、南戏角色生、旦、净、末、丑、贴、外4、元杂剧爱情剧的最高成就《西厢记》5、元代最著名的杂居历史剧《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8、明初的散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9、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10、明戏曲的三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11、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万事万物之理,理不外吾心12、现存最早的词谱张炎《词余图谱》13、词人之冠王磐曲之辛弃疾冯惟敏曲中乐王陈铎14、元代戏曲四声猿《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15、戏曲的批评研究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16、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17、明代戏曲的派别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18、元曲可分为:散曲、杂剧南戏后变传奇19、现存元人最重要的元散文集《元文类》20、中国第一个创作戏曲的官员卢挚曲状元马致远曲的第一人关汉卿21、元散曲前期的代表人物张可久22、二人散曲合集《酸甜乐府》23、元代戏曲家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价值较高24、戏曲的三大高潮元杂剧明传奇清花部25、元杂剧剧本的特点:作品最后两句出现的题目正名26、关汉卿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27、纪君详《赵氏孤儿》最早介绍到西方《西厢记》元杂剧之最28、“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29、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成就最高)、文徵明和徐祯卿。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古代文学史考点归纳 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归纳 元明清部分

②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或者说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英雄性、生活化,真实可信背景的真实(市井社会、市井街头)心理的真实(合乎人之常情)如:拳打镇关西武松“景阳冈打虎”上山之前“喝酒”壮胆添力、“英雄本色”上山之中胆大与胆怯“方知真有虎时”侥幸心理③善于处理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同而不同处有辩叶昼:“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众人,都是急性的,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金圣叹:“鲁达粗鲁时性急,史进性急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时蛮,武松粗鲁时豪杰不受拘勒”2.纯粹的白话艺术第十章,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仙成佛路悠悠《西游记》和“唐僧取经”群众创作与文人创造相结合①唐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②元代时期,《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③明代时期,《西游记》西游记的主要观点①幻中有理儒释道谢肇喇:求放心说,西游记曼衔虚池,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口之神,以猪为意②幻中有趣③幻中有实钟婴:“毕生为众生的事业奋斗,完成这样的事业,个人也就到了至善的精神境界,”杨义::“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做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境的挑战以及应战的升华来解读”西游记的思想内容:①对《西游记》的基本构架和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扬了儒佛道相溶的新学,蕴含修心特性,以心说法的寓意。

②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内涵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③《西游记》就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讽刺当时的世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孙悟空“大闹天宫”:对天地权威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强烈追求。

孙悟空无所畏惧,敢于冲破一切的战斗精神。

包括两个方面:①名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追求自由、爱挣脱一切个性的束缚,以及意气风发的气概和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②又是明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我们名族性格中的精神,孙悟空的形象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披着神话外衣的市井英雄形象,反映抨击社会现实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元明清文学史,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元明清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元明清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期,文学主题多以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主,如《元曲》中的《窦娥冤》等。

明朝是汉族统治的时期,文学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和人性,如《红楼梦》等。

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时期,文学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如《红楼梦》中的满语歌谣等。

元明清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文体多样化。

元朝的文学以元曲为代表,形式多样,既有杂剧,又有散曲和长篇小说。

明朝的文学则更加注重散文和小说的发展,如《金瓶梅》等。

清朝的文学则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如《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曹雪芹的散文作品。

二、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朝的代表作品有《元曲》和《窦娥冤》等。

《元曲》是元代的戏曲形式,代表作有《西华山》、《汉宫秋》等,以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表现力的丰富性而闻名。

《窦娥冤》是元代的一部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故事而备受赞誉。

2. 明朝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而著名。

《西游记》则是一部寓言小说,以其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理而广受欢迎。

3. 清朝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和《康熙大典》等。

《红楼梦》在清朝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康熙大典》则是清朝皇帝康熙所编纂的一部巨大的文化工程,收录了大量的文学和历史资料。

三、元明清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元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元朝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元曲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明朝的小说和散文成为后来小说和散文的重要源头,如《红楼梦》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前七子:明中期的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王廷相、康海、边贡和徐祯卿七人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和宗臣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主张诗宗初唐,文宗北宋,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

他们认为复古派的文章死摹秦汉,既不通顺又无生气。

所以他们只主张复唐宋之古,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曾巩诸大家。

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就成了公安派论文的核心。

在文学上还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与范围1、填空:零碎的,如西厢、水浒成书过程等。

(10分)2、名词解释:文学术语,杂剧过程中,一部作品、书名、《红楼梦》中的版本(4*5=20)3、选择:例如《西游记》中八十一难是哪一妖(10分)4、简答:《三国》、《水浒》(2个)加上具体的事例5、论述:《西厢记》情节梳理,重要场景,重要官目,成书前后《红楼梦》内容与人物◆考试复习脉络一、元·第一章概论1、元之社会2、曲之概念3、戏曲溯源4、杂剧体例二、元·第二章关汉卿三、元·第三章西厢记1、故事流变2、剧情梗概3、艺术成就四、元·第四章(略)五、元·第五章元代散曲1、散曲概论2、前期散曲3、后期散曲六、明·第一章三国演义1、成书过程2、基本内容3、人物举要七、明·第二章水浒传1、成书前后2、思想内容3、艺术成就八、明·第三章西游记1、成书前后2、主要内容3、人物形象九、清·第三章红楼梦1、作者版本2、盛时写衰◆填空题准备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窦娥三个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4、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名词解释准备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装》记载,有一个叫孟德杂戏艺人经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他儿子很穷,孟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王,神态与孙叔敖一模一样。

楚王以为是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规劝楚王,楚王封赏孙叔敖的儿子。

2、《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作品的典型。

故事讲述了善良而多难的女性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而含冤而死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对残酷的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反抗。

3、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角色分为旦、末、净、丑四类。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它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用南方方言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变。

代表作品有《琵琶记》、《张协状元》等。

5、散曲:是一种形成于元代同音乐相结合的抒情类诗歌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其特性有三点:一是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6、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短小精美。

包括带过,亦含重头。

7、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又称散套、套数,多曲连缀,宫调一致,全套一韵到底,标有煞尾。

8、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又称“话本”。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

今存之诸宫调已很少,例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等》。

9、《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

其故事源于唐元稹《会真记》。

内容上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塑造了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语言质朴奇俊,对《会真记》有一定超越。

10、关汉卿:是元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生活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他的戏剧创作及艺术风貌呈现鲜明而驳杂的特点。

在内容上,关注民生疾苦又不失儒家仁政、人伦思想;在创作风格上,雅不离俗、俗不脱雅。

代表作有《窦娥冤》、《墙头马上》、《救风尘》。

11、《红楼梦》中版本●甲戌本(1754):●己卯本(1759):又称脂怡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其中有“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字样,为脂本《石头记》首次出现“红楼梦”标题。

●庚辰本(1760):正文相对齐全,抄写时间亦早,或为作者生前最后一本。

加之脂批相当丰富,故在传世抄本中,此本最为珍贵.●戚序本:清乾隆年间德清戚蓼生藏并序,故称“戚蓼本”。

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首次石印,称为“有正本”。

除第七十八回缺部分文字外,其他无损。

●俄藏本12、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13、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简答题准备《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其书内容的关键词就是争斗,包括权利之争、军事之争和智谋的较量。

一、群雄逐鹿,权力斗争。

权力之争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争斗。

天下始分之际,诸侯蜂起,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反复,分合无常;到了三足鼎立之时,多次交锋。

另一方面,是利益集团内部的权利争斗。

二、狼烟四起,军事斗争。

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诡计多端,智谋较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客弄权,居心叵测。

以王允以貂蝉为饵,设下连环计,离间吕布与董卓;再说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另一方面,是军事战术层面,兵不厌诈,屡试不爽。

例如小说中诸葛亮以空城计吓败司马懿撤兵退去。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例如仁爱宽厚的刘备、奸诈狡猾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等等,这些人物性格较为单一稳定。

在塑造特征化的人物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一、出场定型。

如曹操少时诈“中风”诬陷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非凡抱负等,是性格的亮相;二、反复皴染。

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强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对比。

2、就其选材和虚实而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采取了虚实结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方法,进行材料的取合和安排,在史实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和艺术想象。

3、就叙事和结构而言,小说奖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五条线索交互联络,全书结构既宏伟又严整;既纷繁又脉络分明。

4、在描写战争上,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千变万化,绝少雷同,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5、在语言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言浅近,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中“三绝”人物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当人物出场时,作者会结合人物具体的身份,交代其事件发生的原委。

而将人物置于风口浪尖之地,让人物展开行动,行胜于言。

以宋江为例。

而人物的形象是变幻起伏的,动态呈现。

例如林冲,从妥协到反抗;在塑造人物中,作者注重细节的刻画,使得人物肌理齐全。

例如武松面对潘金莲的挑逗。

2、独特结构,自成起讫。

《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

前部分是描写英雄的传记,由此人引出彼人,例如书中以王进带出史进,引出鲁智深,再引出林冲;后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几次征战。

整体上互为勾连,而又相对独立。

3、语言风格上,以白话写景、叙事、传神,凸显个性;同时语言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源于市井的口语语言。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1、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的“全忠仗义”和反抗压迫、敢于斗争的精神。

2、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3、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艺术特色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同之处1、在人物上,概念定型——动态丰满2、在结构上,辩状结构——链式结构3、在语言上,文白相间——纯属白话《西厢记》一、王实甫《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德恋爱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还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在情节上,剧情曲折,峰回路转,摇曳多姿,好事多磨。

主要体现在老夫人赖婚、赖简、拷红等。

2、在人物上,对人物进行多维描写,浑然立体。

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例如张生俊才而懦弱,莺莺矜持而又反复无常。

3、在心理上,曲为心声,委婉含蓄。

如“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表达内心的情感。

4、结构上,双线并进,交相传递。

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5、在体例上,多本连演,突破常规。

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

6、在语言上,语言优美,辞藻华艳。

唱词华丽典雅,宾白是鲜活的口语,充满诗情画意,又有生活气息。

三、简要评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1)“长亭送别”一折的戏曲矛盾冲突是全剧矛盾冲突的继续和强化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