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计划

合集下载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方案

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本病应属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吲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10g,防己10g,黄芪10g,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

加减:关节肿胀或积液,可加茯苓30g、泽泻20g;如服药后有咽干、咽痛者,可酌加玄参10g、麦冬10g、知母10g。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液、蠲痹口服液等。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5g 当归12g 甘草6g 羌活12g 防风9g 白芷12g 熟地10 茯苓9g 石膏30g 川芎9g 白芍12g 独活9g 黄芩12g 生地12g 白术12g 细辛3g

加减:关节热甚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加防己15g、生米仁30g,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清热除痹,通经活络功效的中成药,正清风痛宁、追风透骨丸、通络开痹片、四妙丸、三妙丸等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典型表现:①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弯腰的体力劳动者,多伴有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②腰部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出现脊神经刺激时伴有臀部、大腿部放散痛。2.查体:关节突关节局部有固定压痛点,对病变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腰部棘突、棘间、臀部等可有压痛。3.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关节突结构紊乱,关节突关节面骨质密度增高;局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突关节呈肥大性改变,椎间孔变小。CT检查可清晰显示关节突关节病变程度及其与椎管、椎间孔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关节突关节边缘骨刺形成,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等。(二)证候诊断1.寒湿阻络证: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静卧疼痛不减,痛处喜暖。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2.湿热蕴结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遇冷减轻,活动后或可减轻,口渴不欲饮,身体困重,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3.血瘀气滞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痛处拒按,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常有外伤、劳损病史。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4.肾虚证:(1)肾阴虚证:腰部隐隐作痛,缠绵不愈,腰膝酸软无力,喜按喜揉,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2)肾阳虚证:腰痛恶寒,喜温喜按,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常伴有肢寒怕冷,少气乏力,少腹拘急;舌胖,脉沉细无力。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炎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等。CT影像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

MRI可清晰显示膝关节半月板疾患及关节软组织改变。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 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中老年患者(≥40岁)

(4)晨僵≤3分钟

(5)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4)+(5)条或(1)+(3)+(4)+(5)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

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诊疗思路整理

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诊疗思路整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病变不一。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和较难治的一种骨关节病。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数量也将随之明显增高。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难治愈,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本病在中医范畴,属祖国医学的“痹症”。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局部损伤、炎症或慢性劳损,导致关节软骨变性、软化和裂碎,脱落,裸露的骨面继发硬化、增生;晚期滑膜增生、肥厚,绒毛肥大,引起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

【诊断】

本病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发病缓慢,初起关节疼痛,僵硬,活动稍多后症状缓解;随着活动增多或较久时,疼痛、僵硬又复加重。

2.体征:关节周围压痛、肿胀,功能受限,活动时,听到捻发声、摩擦声。

3.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边缘唇样增生。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4.理化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尿酸(与膝关节感染、风湿、类风湿及痛风相鉴别),关节液检查偶见红细胞、软骨碎片和原纤维碎片。

附: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⑴近一个月内经常反复膝关节疼痛。

⑵活动时有摩擦音。

⑶膝关节晨僵≤30min。

⑷中老年者(≥40岁)

⑸膝关节骨端肥大伴有骨质增生。

临床上符合1、2、3、4或1、2、3、5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鉴别诊断】

1、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2、强直性脊柱炎

3、痛风性关节炎

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腕关节关节软骨的退化和骨质增生。中医诊疗方案在治疗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医诊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根据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诊疗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可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滋养经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羌活、防己、红花、川芎等。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诊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

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常用

的针灸穴位有内关穴、腕骨穴、合谷穴等。

推拿治疗

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和揉捏,活血化瘀、舒筋

活络的治疗方法。推拿治疗可以促进腕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和肿胀。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捏法、推法和揉法等。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诊疗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寻找经验丰富、正规合法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必须遵循中医诊疗方案的全程治疗,不能过度依赖某一种治

疗方式。

3.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恶劣的环境刺激。

结论

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综合手段,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患者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找到专业资质的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并遵循相关注意事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断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有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色为关节软骨变性、损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沿和软骨下骨反响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痛苦,僵直,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色,属中医“膝痹病”范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痛苦及压痛、关节僵直、关节肿大、骨摩擦音- 1 -- 1 -

(感)、关节无力、活动阻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色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空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沿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惯例、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响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高升,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详细诊断标准

- 2 -- 2 -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切合①+②条或

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依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 3 -- 3 -

(二)疾病分期

依据临床与放射学联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初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痛苦,常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显然畸形,关节空隙及四周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9版)

一、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及2017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诊疗方案制定。

二、膝痹病辩证施治中药内服治疗方案

痹证是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并指出病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脏痹等。但就临床而言,本证可分为最基本的两型,即寒、热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本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并治,其中又以寒者多见。膝痹病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变性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本病种参照1994年1月实施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1995年1月执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病证名及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和疗效评定;1996年3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它已成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痹症又分为内痹和外痹,本病即肢节痹病,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及中医痹症的诊断归类范畴,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

范畴,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将风、着、痛痹统一为肢节痹症即风寒湿痹,又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

1病因病机

1.1外感风寒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痹论》中即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者,闭也,因而出现诸多闭阻不通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の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の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の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の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の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溪县中医医院外二(骨伤)科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6-10-01)

(一)早期

1.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曲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酸痛以膝踝等为主者,可加独活、牛膝、防己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肾气不足者可加杜仲、桑寄生、续断等温补肾气。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可加芍药、知母等。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液、蠲痹口服液等。

②痛痹

症状: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为特征。局部肤色不变,苔薄白,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祛风散寒止痛功效的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五虎散等

③着痹

症状:以关节沉重、麻木、酸痛或肿胀为特征。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苔白腻,脉沉涩或濡缓。

治法:薏苡仁汤加减。

关节疼痛明显加全蝎3g、地龙15g、牛膝15g;关节重着冷痛,阴雨天加重加桂枝6g、制附子10g;形寒怕冷加仙灵脾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的中成药,祖师麻片、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

(2)风湿热痹

症状: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关节热甚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加防己15g、生米仁30g,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镇痛祛寒,通经活络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通络开痹片、四妙丸、三妙丸等

2.外治

(1)中药外洗:早期可运用活血中药、外用协定处方损伤洗剂治疗,每日二次,可有效消除关节肿胀,减少关节积液。

(2)中药外敷:运用罗氏伤科的祖方“三黄散瘀膏”,主要有大黄、黄芩、黄柏组成,功效清热凉血、缓解疼痛,可用于早、中期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三日一次。

(3)中药熏洗:运用我科自拟方,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温经通阳、舒筋活络、接骨续筋,药物组成有苏木、当归、三棱、川椒、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桑寄生、威灵仙、续断、天仙藤。下肢加牛膝、木瓜。每日二次,二周为一疗程,适用于各期骨性关节炎,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硬患者效果尤为明显。

(5)关节内中药注射:用川芎嗪关节内注射治疗早期、中期的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3.针灸治疗

早期以寒湿痹阻为主,症见膝部冷痛、沉重、遇寒痛增、畏冷肢凉、苔白滑或润、脉沉细。治疗采用局部配远端常规取穴,选3~5穴加温针灸以温经散寒,也可采用腹针。

选穴:以取膝关节周围腧穴为主,如血海、梁丘、鹤顶、膝眼、足三里、委中、阴陵泉、阳陵泉等。

腹针:天地针(中脘、关元) 、外陵、大横、滑肉门、下风湿点、气旁。左侧膝关节病变, 取穴以腹部左侧穴位为主, 右侧膝关节病变多取腹部右侧腧穴。

4.推拿治疗

患者仰卧位,膝下垫薄枕,医者立于患侧。

(1)点穴法: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委中穴等穴位,每穴点按时有酸胀感为宜。

(2)按揉法:以拇指和掌心按揉髌骨及周围软组织,使局部产生温热感。

(3)弹拔法:以双手大拇指指端弹拔压痛最明显处3~5 次。

(4)滚法:用大小鱼际、拳背施滚法于股四头肌、膝内外侧。

(5)提髌法:术者用四指提拿髌骨反复10 余次。

(6)屈膝法:医者一手扶膝,一手抓踝,使膝关节极度屈曲,并推向腹部。或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压在蝈窝处,一手抓住踝部压向臀部,可连续操作10 余次。

(7)搓法:双手掌对挤从股部搓至小腿,结束手法。

5.其他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改变;

(2)运动方式改变;

(3)减轻体重;

(4)步行辅助工具的使用;

(5)穿矫形鞋;

(6)穿戴支具。

(二)中期

1.辨证论治

(1)寒湿痹阻

症状:关节冷痛重着,或肿胀,局部畏寒,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成药:选择具有散寒除湿,温通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药丸等。

(2)湿热阻络

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局部触之发热,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

中成药:选择具有清热通络、止痛功效的中成药,湿热痹颗粒、三妙丸等。

(3)痰湿结滞

症状:肿胀持续日久,肌肉硬实,筋粗筋结,膝关节活动受限,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阳、利水、化痰。

方药:五苓散合二陈汤。

中成药:选择具有消痰化瘀、温阳作用的中成药,舒关清络冲剂、舒筋活血片等。

2.外治

(1)中药熏洗:方法同早期。

(2)关节内中药注射:方法同早期。

3.针灸治疗

中期病邪入里,治疗除局部选穴外,尚应加用远部取穴,其拔火罐疗法。

选穴:局部选穴:血海、梁丘、鹤顶、膝眼、足三里、委中、阴陵泉、阳陵泉、阿是穴等。

远部选穴:三阴交、悬钟、大杼等

拔火罐:毫针常规刺加刺络拔罐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在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痛点连续快速点刺3~4点,立即用火罐吸附于点刺处,可见罐内血液流出,留罐5~10分钟,以血液微凝成块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