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学原理复习

合集下载

动力地质学原理

动力地质学原理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宇宙宇宙:古人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是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物质世界。

“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

但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于多种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宇宙空间;另一部分物质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聚集实体。

如地球、月球、行星、恒星和星云等。

把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实体在内的所有宇宙星体统称为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恒星(star),星际物质——星际云——星云(一)、恒星(star):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身能够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其主要特征是:1、宇宙最重要的天体,集中了宇宙中相当大的能量;2、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次为氦,其他元素少;3、拥有巨大质量是恒星能发光的基本原因;4、体积悬殊,小则直径千km,大者为太阳的2000倍;5、平均密度相差悬殊;6、距地球非常遥远,最近的半人马座a星4.3 l·y;7、恒星不恒,一直在运动。

(二)星际物质、星际云和星云:1、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广阔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

弥漫于星际空间内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2、星际云:星际物质的密集形式。

3、星云:星际物质更加庞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呈云雾状。

(三)天体系统(sphere systems)和星系: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旋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如月地系统,太阳系、银河系等。

二、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Slipher)发现星系以每秒数十万米高速退行;1929年,哈勃(E.P.Hubble)观测到河外星系退行资料,离我们愈远退得愈快;1916年,爱因斯坦(A.Einstien)提出广义相对论,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天文学家继续观测证明,宇宙在膨胀;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距离今约150亿年。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

2.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3.滑坡:斜坡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沿某一界面发生剪切破坏整体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4.天然应力:称为初始应力,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

5.地震效应: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作用,称为地震效应。

6.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一般认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岩石和土的性质。

7.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部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即残余应力。

8.崩塌:坡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坏面分割的岩休,因根部折断或压碎而倾倒,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称为崩塌。

过程中,阶梯的岩块相万撞击粉碎,最后堆积于坡脚。

多半发生在岩质陡坡的前缘。

9.斜坡破坏地震效应:指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或泥石引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10.容许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建筑物基础作用在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

在这个压力下,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都满足设计的要求,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11.诱发地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地下核爆炸等引起的异常地震活动称为诱发地震。

12.抗力体:坝下游能起抵抗坝基滑移作用的岩体称为抗力体。

13.围岩应力重分布:地下洞室的开挖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围岩内各质点在回弹应力的作用下,均将力图沿最短的距离向消除了阻力的自由表面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定义:地质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以及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和时空演变历史的科学。

第二章:地球总论1.内外层圈划分:地球的内层圈: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层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地质作用概念: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而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

3.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

4.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能,主要放射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岩浆结晶能以及化学能。

另一方面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5.地质作用分类:地质作用按照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根据这两类地质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结果又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种,将内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4种。

第三章:矿物1.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百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2.矿物:指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以及一定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第四章:岩浆作用和岩浆岩1.岩浆作用概念:岩浆形成后,常沿着静压力较小的破碎带或软弱带向上运移或喷溢到地表,其作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2.岩浆岩:由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

3.岩浆作用类型:喷出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

4.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碱性岩类。

第五章: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1.沉积岩概念: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第六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变质作用概念:地球上已形成的岩石,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压力、温度或流体作用的影响,使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作用。

动力地质学原理复习资料

动力地质学原理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太阳系:2.行星:3.卫星:4.岩石圈:位于软流圈之上,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平均厚约70km,为地震高波速带。

5.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的低地震波速带,物质可能部分呈熔融状态,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因此称之。

6.地壳:7.硅铝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上层主要成分是O、Si、Al等轻元素,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酸性岩和变质岩,也称花岗质层,大洋地壳缺失此层。

8.硅镁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下层主要成分是O、Si、Fe、Mg,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基性岩浆岩,也称玄武质层,大洋地壳只有此层。

9.地幔:10.地核:11.大气圈:12.水圈:13.生物圈:14.山地:15.山脉:16.山系:17.大陆架:18.大陆坡:19.海沟:20.岛弧:21.洋脊:构造运动活跃、有强烈火山活动的海底山脉称为洋脊,若位于大洋中央称之。

22.洋隆:无明显的裂谷、地震活动也较弱的洋脊称之。

23.海岭:24.深海:25.克拉克值:美国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克拉克首次提出地壳中各元素的平均含量概念,用以表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丰度),也称为克拉克值。

26.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7.丰度: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如岩石圈等)中的平均含量。

28.晶体:29.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

30.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31.光泽:32.断口:33.硬度:34.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

35.岩浆岩:36.造岩矿物:37.浅色矿物:38.暗色矿物:39.岩浆岩结构:岩石中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其相互关系。

40.全晶质结构:41.玻璃质结构:42.半晶质结构:43.等粒结构:44.不等粒结构:45.斑状结构:46.似斑状结构:47.岩浆岩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岩石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方式等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48.块状构造:49.气孔构造:岩浆岩中分布的大小不同的近圆形空洞。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学习内容2、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积极物质组成1.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一是有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二是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

2.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区分①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四种: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②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五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颜色是光武最直观的一种性质,最常见的有自色与他色两种类型。

5.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进行观察,他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

6.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丝绢光泽如同丝绢的反光,为纤维状集合体矿物所具有,如石棉的光泽。

珍珠光泽如同珍珠的反光,柔和多彩,如云母的光泽。

7.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矿物有软到硬依次为: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8.理解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分完全、中等和不完全等级别。

例如:云母沿解理面可剥离成极薄的薄片,为极完全解理;石盐沿解理面破裂成立方体具有完全解理。

9.岩石的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大多具有块状;沉积岩是有外力作用将风化剥蚀的物质搬运后逐层沉积形成,所以具层状构造;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岩石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具有一定方向的挤压作用,其组成矿物则依一定方向并行排列,因而具有偏离构造。

(注: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火成岩的结构主要是指组成火成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晶程度等。

地质学基础知识总结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基础知识总结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那四种类型?试分别给出
它们的简单定义。

答: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一、构造运动:促使岩石、地壳乃至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物质迁移、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三、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最终冷凝固结成岩浆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四、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物理和化
学条件的改变)的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
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一种作用。

2.变质作用有哪些主要类型?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一、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动力变质作用
2.混合岩化作用
3.接触变质作用
4.气液变质作用
5.区域变质作用。

二、划分依据:按其发生的地质背景及作用特点分。

3、岩溶作用发生条件:
答: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有两条:1)有节理发育、透水性好的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分布;
2)有充足的、具溶蚀能力而可以流动的地下水。

如我国云南、
广西、贵州一带,石灰岩发育,气候湿热,地下水充沛,温
度高有利于溶蚀作用进行,因此,这一带岩溶地形极为发育。

4、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不可以则回答为什么;如果可以则回答如何相互转化。

答:地下水与地表水可以相互转化,
♦5、从风的地质作用角度,论述其对沙漠化的影响或作用方式。

答:
♦6、简述崩落、潜移、滑坡、泥石流之间的区别;崩落、滑坡、泥石流是否可以同时发生。

♦7、在野外如何辨别冰碛物、泥石流与冲积物?
♦8、简述滨海带和浅海带地质作用的特点?。

《地质学》复习参考解析

《地质学》复习参考解析

《地质学》复习参考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整和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

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

3.古登堡面:在2900km 深处。

在这里纵波速度由13.32km/s 突然降为8.1km/s,而横波至此则完全消失。

这个面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4.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5.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两翼地层较老的褶皱。

6.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

7.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8.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9.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10.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1.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地质学基础重点 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重点 复习资料

一、理解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2、研究岩石或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有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区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3、研究地球的历史;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岩相古地理;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1)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支学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2)、研究地质与人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支学科;二、掌握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

三.掌握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难点)。

1、野外观察: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各种野外标本。

2.分析试验: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的方法提高对地球物质的分辨能力、穿透能力、鉴定能力、模拟能力。

3. 理论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资料收集2)分析、归纳、推理3)模拟、验证4)得出结论①“将今论古”的方法:即利用现今正在发生地质现象(规律),推测、类比、认识过去(古代环境)。

②“以古论今、论未来”的方法:今天的地质作用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片断,而过去的地质现象却记录了全部过程,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地壳: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年代较新,构造不复杂。

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主体为中性火成岩,表层为沉积层,下层为深变质岩;年代老,构造复杂。

地幔:1.上地幔:软流圈----1~10%为液态,软化状态。

动力地质学原理总结

动力地质学原理总结

1.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概括为:1 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和形式;2 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的产物—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 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规律;4 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地球环境以及保护地球的理论和方法。

2.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分科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研究地球运动规律的分科有动力地质学、地球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区域地质学、板块构造学等;研究地球历史的分科有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分科有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矿工程学、环境地质学等。

3.将今论古:许多地质学家在研究现代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中得出的某些基本规律,并用它去解释过去的地质现象,再造地球的历史。

这种用现在解释过去的方法简称为将今论古原则。

4.地质发展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5.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成为一天文单位。

6.太阳圈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

7.八大行星中,明显的可分为差别较大两组:靠近太阳的四颗(水、金、地、火)为内圈星,其主要物理特征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远离太阳的四颗(木、土、天王、海王)为外圈星,又称类木行星。

8.月球上有死火山及由它喷出的熔岩、也有微弱的磁场,表明它过去曾有熔融的内核。

9.陨星:太阳系中除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小行星带外,还有一些无固定外形和轨道飞行的固态块体称为陨星。

它们有些会坠入各行星表面。

陨石是“天赐”的宇宙物质标本,具有真过的科学价值。

可分为铁陨石、石陨石及过度类型的石铁陨石三类。

第一章10.地球表面某点的重力是该点所受地心引力和绕轴转动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

地心引力以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11.重力异常: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如果与标准值仍与差异,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

地质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质学概论复习重点

1.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

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扩散层。

水圈: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重力、磁性、弹性和塑性、温度。

重力异常:由于地面起伏甚大,加上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实测的重力值常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

把地球当做一个圆滑的均质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成为理论值,它只与地理纬度有关。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显著不一样的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地磁测站,测量该处的地磁要素数据,然后推算出世界各地的基本地磁场数据,作为地磁场的正常值。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m所升高的温度。

地面以下按温度状况分为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表现在增温层。

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莫霍面:33km处的界面。

古登堡面:2891km处的界面。

康拉德面:硅铝层与硅镁层的分界面。

地壳:莫霍面以上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为岩石圈。

均衡原理: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

补偿基面:在地幔内部(很可能在软流圈内)的某一深度上可以找到一个水平面4. 岩石圈陆地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洋底地形(大陆边缘、洋盆、洋脊)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m切割深度大于200m的正地形。

高原:海拔600m以上,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较高的高地包围、中间较低且起伏不大的地区。

丘陵:海拔低于500m 具有一定起伏(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地区。

平原:海拔低于5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

地质学基础复习总结

地质学基础复习总结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赤道半径(a)6378.137km赤道周长(2πa)40075.7km地球的重力是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地震波速变化明显的深度,地球物理学上称其为不连续面或称其为界面。

莫霍面是地表向下的第一个一级不连续面33Km深。

其使纵波波速由7.6km/s 增至8.0km/s,横波波速由4.2km/s增至4.4km/s 。

古登堡面在地表以下约2900km深处,纵波波速由13.64km/s骤降为7.98km/s,横波则不能通过该界面。

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固体地球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一个圈层,属于岩石圈上部,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OSiALFeCaNaKMg)。

大陆地壳(简称陆壳)分布在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边缘地区。

陆壳厚度较大,平均33~36km,但厚度很不均匀陆壳由沉积岩层(沉积岩或沉积物组成)、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钾、钠等轻元素,岩石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成分,故又称为花岗质层)和硅镁层(主要由氧、硅、铝、铁、镁、钙等元素组成;岩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成分,故又称为玄武质层)组成。

大洋地壳(简称洋壳)分布在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洋底地区洋壳由沉积层和硅镁层组成地幔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部分地幔进一步分为上地幔(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称为地幔岩,由55%的橄榄石、35%的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和下地幔(主要化学成分为MgO,FeO,SiO2。

) 两个次级圈层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

它包括沉积岩层、花岗质层、玄武质层和超基性岩层。

地核包括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地球圈层部分,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动力地质学原理复习资料

动力地质学原理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太阳系:2.行星:3.卫星:4.岩石圈:位于软流圈之上,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平均厚约70km,为地震高波速带。

5.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的低地震波速带,物质可能部分呈熔融状态,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因此称之。

6.地壳:7.硅铝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上层主要成分是 O、Si 、Al 等轻元素,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酸性岩和变质岩,也称花岗质层,大洋地壳缺失此层。

8.硅镁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下层主要成分是 O、 Si 、Fe、 Mg,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基性岩浆岩,也称玄武质层,大洋地壳只有此层。

9.地幔:10.地核:11.大气圈:12.水圈:13.生物圈:14.山地:15.山脉:16.山系:17.大陆架:18.大陆坡:19.海沟:20.岛弧:21.洋脊:构造运动活跃、有强烈火山活动的海底山脉称为洋脊,若位于大洋中央称之。

22.洋隆:无明显的裂谷、地震活动也较弱的洋脊称之。

23.海岭:24.深海:25.克拉克值:美国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克拉克首次提出地壳中各元素的平均含量概念,用以表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丰度),也称为克拉克值。

26.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7.丰度: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如岩石圈等)中的平均含量。

28.晶体:29.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

30.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31.光泽:32.断口:33.硬度:34.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

35.岩浆岩:36.造岩矿物:37.浅色矿物:38.暗色矿物:39.岩浆岩结构:岩石中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其相互关系。

40.全晶质结构:41.玻璃质结构:42.半晶质结构:43.等粒结构:44.不等粒结构:45.斑状结构:46.似斑状结构:47.岩浆岩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岩石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方式等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48.块状构造:49.气孔构造:岩浆岩中分布的大小不同的近圆形空洞。

825《动力地质学原理》考试内容范围

825《动力地质学原理》考试内容范围

825《动力地质学原理》考试内容范围动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运动规律,既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学习其他地质分支学科的基础。

《动力地质学原理》从本质来说,与《普通地质学》或者《地质学基础》类似,是地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一、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最基本认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和基本原理,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生的基本原理,地球圈层的形成演化及岩石圈运动方式,等。

进而,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地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思路的最基本轮廓。

二、本课程考试包括的基本内容:(一)、地球和地壳.包括地球的空间位置、物理性质及结构、表面形态;.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地壳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基本类型,等);.地质时代(相对地质时代,同位素地质时代);.地质作用概述(两种分类及其基本概念)。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基本标志;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态组合特征;构造运动的时间性、方向性差异:地震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岩浆作用: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岩浆作用的概念及基本类型;岩浆侵入作用及其主要特征;火山作用及主要特征;岩浆活动的基本规律。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三)、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概念、基本类型、影响因素;风化壳。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面暂时流水地质作用;河流的基本特征(水动力特征);河流侵蚀作用(下蚀的基本原理和造成的地质现象;侧蚀的基本原理及其地质现象;溯源侵蚀的原理1/2及其地质现象);河流搬运作用(原理及搬运过程中的颗粒演变);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场所及其沉积类型);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溶蚀及机械剥蚀)、其搬运和沉积作用;岩溶相关概念及其形成和发育条件、主要的岩溶地貌类型。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动力学重要理论与实践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动力学重要理论与实践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动力学重要理论与实践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动力学重要理论与实践地球动力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化和现象。

它是理解地球演化和地球内部力学特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为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提供有益的资料。

一、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物质循环。

热对流是地球内部传热的主要方式,导致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的非均匀性,从而推动了地壳板块的运动。

物质循环包括了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换和再循环,形成了地球的不同岩石圈和板块。

二、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是地球的主要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由铁和镍组成。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理解地球动力学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2. 地震与板块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现象。

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扰动并产生应力,最终导致地壳板块的错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移动和构造变化现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

3. 地球方向场与磁性地壳演化地球方向场研究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变化。

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流体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研究地磁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演化过程。

4.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模拟与实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模拟与实验。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过程,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模拟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地震过程,验证理论和模型的可靠性。

三、地球动力学的实践应用地球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地质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如地震预测和火山喷发预测。

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也可为自然资源勘探提供指导,如石油、矿产等的勘探开发。

地质变化的动力知识点总结

地质变化的动力知识点总结

地质变化的动力知识点总结地质变化的动力可分为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两个方面。

地球内部的动力主要是地球的热力和构造力,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地震、地球表面的隆升和沉降等现象。

而地球表面的动力主要是风化剥蚀、河流冲积、海浪侵蚀等外力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两个方面来总结地质变化的动力知识点。

一、地球内部的动力1. 地球的热力地球的内部热力是地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这种热能来源于地球形成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热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这种热能通过地幔对流和地壳的热传导等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变化。

地球的热力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热能的作用而上升到地表时,就会形成火山喷发,喷发出的岩浆和火山灰会对地表造成破坏,并改变地表的地貌景观。

2. 地球的构造力地球的内部构造力也是地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这种板块运动产生的构造力会引起地球的地壳变形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构造力主要表现为地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

当地球的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地震,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导致地表的震动,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力的一种显著表现。

地球的板块运动还会引起地质构造的隆升和沉降,这种构造的变化也会对地表的地貌造成影响。

二、地球表面的动力1. 风化剥蚀风化剥蚀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之一。

地球表面受到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的岩石和土壤逐渐破坏和移动。

风化剥蚀的主要过程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机械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被风力、水力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而破坏和破碎,形成碎屑颗粒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水分和空气中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发生化学变化,使其发生溶解和矿物变质等过程;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如植物的根系可以渗透岩石和土壤、细菌可以分解岩石和土壤等。

北京市考研地球科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原理与地球动力学解读

北京市考研地球科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原理与地球动力学解读

北京市考研地球科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原理与地球动力学解读地质学原理与地球动力学是地球科学考研中的重要科目,它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表面的形貌和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将对北京市考研地球科学复习资料中的地质学原理与地球动力学进行解读。

一、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原理是地球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等内容。

在考研中,地质学原理是地球科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表的一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地幔位于地壳下面,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岩石的形成演化岩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固体物质,它在地质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岩石的形成演化涉及到岩石圈的循环作用,主要包括了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 矿物的形成演化矿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固体物质,它们是岩石构成的基础。

矿物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地壳运动和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二、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形貌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震、地热、地表形成和地壳运动等内容。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是地球动力学中的重要现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断裂有密切的关系,地震可以导致地表的破裂和地壳的抬升。

2. 地热地热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它是地球动力学中的重要现象。

地热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有关,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表形成地表形成是地球动力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地形、地貌和地貌演变等问题。

地球表面的形貌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表形成可以通过风化、侵蚀和沉积等作用来解释。

4.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岩石圈的变形。

地壳运动可以通过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来体现。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入门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地质学原理知识点 -回复

地质学原理知识点 -回复

地质学原理是指地质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层
次,地球的演化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生物演化历程。

2.岩石的种类和形成:地球上的岩石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
岩等种类,每种岩石都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和特征。

3.地层的形成和演化:地层是指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和火成
岩层,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压力、温度和化学作
用,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和特征。

4.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波是地
震的传播形式,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5.火山和火山活动:火山是地球内部物质通过喷发作用到达地表
的过程,火山活动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爆发和火山熔岩等不同类型。

6.地球的磁场和地磁学:地球有一个巨大的磁场,被称为地球磁
场,它是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

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基本学科。

7.地球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受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海
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球历史中不同地质事件的影响。

8.矿物资源: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
金属矿物、能源矿物等,了解这些矿物的形成和分布对于地质学的学习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以上是地质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质学的基本框架。

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同时需要结合实践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质学的原理。

第十九章第五节知识资料动力地质(一)

第十九章第五节知识资料动力地质(一)

第五节动力地质一、地震地震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的振动现象。

(一)地震波的传扬地震从震源向四面传扬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地震时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扬的纵波和横波,总称为体波;体波到达地面后激发的次生波,称为面波。

它只限于沿着地球表面传扬,如图19-27所示。

地震波的传扬以纵波速度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普通情况是当横波和面波到达时,地面发生强烈震动,建造物也通常都是在这两种波到达时开始破坏。

主要缘故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因为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挑选放大作用,并以某种周期的波挑选放大的异常显然、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或相近时,因为共振奋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地震时地基岩土体及建造物各自的振动周期相等或相近时,也将引起共振,使建造物振动的振幅加大,并遭遇破坏。

图19-27地震波的传扬与运动形式暗示图(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按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大小等级,放出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一个1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l06J,震级每增强一级,能量增强30倍左右。

震级普通采用里氏震级标准,其计算主意是取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所测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振幅值以μm计算,其表达式为M=lgA(19-1)式中:M--震级;A--地震波最大振幅值(μm)。

第1 页/共8 页如最大振幅为10mm 即10 000μm ,它的对数值是4,故震级定为4级。

而实际上,震级普通是按照随意震中距、随意型号的地震仪的记录经修正后求得的。

(三)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按照人感觉和地面建造物遭遇破坏的程度来划分地震大小的等级,它同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区地质条件及震中距离有关。

同级地震,浅源地震较深源地震对地面的破坏性要大,烈度也更大。

同是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破坏越大,反之则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太阳系:2.行星:3.卫星:4.岩石圈:位于软流圈之上,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平均厚约70km,为地震高波速带。

5.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的低地震波速带,物质可能部分呈熔融状态,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因此称之。

6.地壳:7.硅铝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上层主要成分是O、Si、Al等轻元素,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酸性岩和变质岩,也称花岗质层,大洋地壳缺失此层。

8.硅镁层:陆壳具双层结构,下层主要成分是O、Si、Fe、Mg,故称之。

主要岩石为基性岩浆岩,也称玄武质层,大洋地壳只有此层。

9.地幔:10.地核:11.大气圈:12.水圈:13.生物圈:14.山地:15.山脉:16.山系:17.大陆架:18.大陆坡:19.海沟:20.岛弧:21.洋脊:构造运动活跃、有强烈火山活动的海底山脉称为洋脊,若位于大洋中央称之。

22.洋隆:无明显的裂谷、地震活动也较弱的洋脊称之。

23.海岭:24.深海:25.克拉克值:美国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克拉克首次提出地壳中各元素的平均含量概念,用以表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丰度),也称为克拉克值。

26.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7.丰度: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如岩石圈等)中的平均含量。

28.晶体:29.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

30.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31.光泽:32.断口:33.硬度:34.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

35.岩浆岩:36.造岩矿物:37.浅色矿物:38.暗色矿物:39.岩浆岩结构:岩石中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其相互关系。

40.全晶质结构:41.玻璃质结构:42.半晶质结构:43.等粒结构:44.不等粒结构:45.斑状结构:46.似斑状结构:47.岩浆岩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岩石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方式等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48.块状构造:49.气孔构造:岩浆岩中分布的大小不同的近圆形空洞。

50.杏仁构造:岩浆岩中气孔被硅质、钙质或其它物质充填,形成之。

51.流纹构造:52.花岗岩:53.闪长岩:54.辉长岩:55.橄榄岩:56.玢岩:57.斑岩:58.辉绿岩:59.流纹岩:60.安山岩:61.玄武岩:62.伟晶岩:63.沉积岩:64.沉积岩的结构:65.碎屑结构:66.砾状结构:67.砂状结构:68.泥质结构:69.晶粒结构:70.生物结构:71.层理构造:72.水平层理:73.平行层理:74.交错(斜)层理:75.层面构造:76.波痕:77.泥裂:78.砾岩:79.角砾岩:80.砂岩:81.粉砂岩:82.粘土岩:83.石灰岩:84.白云岩:85.变质岩:86.变质岩的结构:87.变晶结构:88.变余结构:89.定向构造:90.板状构造:91.千枚状构造:92.片状构造:93.片麻状构造:94.板岩:95.千枚岩:96.片岩:97.片麻岩:98.大理岩:99.石英岩:100.矽卡岩:101.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的时间单位。

102.地层层序律:利用下伏地层老、上覆地层新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103.化石层序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104.岩石地层单位:105.生物地层单位:106.绝对地质年龄: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来测定矿物、岩石或地质事件等的地质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

107.地质年代表:108.地质作用:109.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

110.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作用111.风化作用:112.剥蚀作用: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矿物、岩石产生的破碎作用。

113.搬运作用:114.沉积作用:115.成岩作用:116.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

117.构造运动:118.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119.古构造运动:新近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120.现代构造运动:121.岩相:122.地层接触关系:123.整合:124.不整合:125.平行不整合:126.角度不整合:127.地质构造:128.产状:129.水平构造:130.单斜构造:131.褶褶构造:132.向斜:133.背斜:134.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35.直立褶皱:136.斜歪褶皱:137.倒转褶皱:138.平卧褶皱:139.枢纽:褶皱在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140.水平褶皱:141.倾伏褶皱:142.穹窿构造:143.节理:144.断层:145.正断层:146.逆断层:147.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错动的断层。

148.阶状断层系:149.地堑:150.地垒:151.叠瓦状断层系:152.水平运动:153.升降运动:154.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155.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156.地震活动带:157.岩浆作用:158.火山作用:159.喷出作用:160.熔浆:岩浆喷出地表大部分挥发分逸散后的熔融体。

161.熔岩: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162.火山碎屑:163.火山弹:164.基性熔浆:165.中酸性熔浆:166.浅成侵入作用:167.深成侵入作用:168.同化混染作用:169.分异作用:170.结晶分异作用:171.变质作用:172.碎裂变形:173.重结晶作用:174.变质结晶作用:175.接触变质作用:176.动力变质作用:177.区域变质作用:178.风化作用:179.物理风化作用:180.化学风化作用:181.生物风化作用:182.氧化作用:183.溶解作用:184.水化作用:185.水解作用:186.喀斯特作用或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187.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自上而下为土壤、残积层、半风化岩和基岩。

188.土壤:是风化壳的最表层,富含有机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

189.河流:190.河谷:191.片流:192.洪流:193.河流下蚀作用:194.溯源侵蚀:195.河流侧蚀作用:196.侧向堆积作用:197.螺旋型环流:198.搬运作用:199.冲积扇:200.心滩:201.边滩:202.牛轭湖:由于河流的裁弯取直,旧河湾河道被废弃演变为之。

203.三角洲:204.河谷阶地:发育在河谷谷坡上的阶梯状地形。

205.侵蚀阶地:阶面下部为基岩,上部没有河流沉积物的河谷阶地。

206.基座阶地:上部为河流沉积物,下部为基岩或其它成因类型堆积物的河谷阶地207.准平原化: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沉降状态阶段,表面削高填低、高差缩小、趋于平原化的过程。

208.大地回春:准平原化之后,若地壳转为持续上升,下蚀作用重新加强,地形起伏随之变化增大,这种过程称之。

209.潜水:210.承压水:211.落水洞:21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或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213.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214.冰蚀作用:215.冰碛物:冰川消融后,冰运物(冰川搬运的碎屑物质)被弃留形成的堆积物。

216.冰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时期,产生过全球性的大冰进。

217.角峰:几个方向冰斗的后壁可围成的金字塔状山峰218.鳍脊:冰斗进一步后退,两个长形冰斗之间形成尖锐锯齿状的山脊219.冰斗:220.海浪:221.浅水波:222.深水波:223.潮汐:224.洋流:海洋中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

225.滨海(海岸带):226.浪基面:227.潮坪:低潮线以上面积十分广阔的海边平台部分。

228.泻湖:由沙嘴和障壁岛等围成的与外海呈半隔绝状态的海湾或水域。

229.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潮间带高度上形成一个向还阳台缓倾斜的海蚀平台。

230.波筑台:在波切台的下方由剥蚀产物堆积成一个平台称之。

231.浅海:232.陆棚:233.陆架:234.陆坡:235.浊流:被悬浮物质搅合并受重力驱使在海水(或湖水)中沿斜坡向下流动的密度流。

236.鲍玛序列:237.湖泊:238.沼泽:239.腐泥:240.腐植:241.风蚀作用:242.风棱石:243.沙漠漆:244.黄土:245.崩落作用:246.潜移作用:247.滑动作用:248.流动作用:249.马刀树:250.倒石锥:251.板块:252.会聚型边界(如府冲、碰撞):253.离散型边界(如洋脊):254.转换断层:255.裂谷:256.造山带:257.联合古陆:258.冈瓦纳大陆:259.劳亚大陆:二、简答题1.简述地球的物理性质?2.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3.简述地球的外部圈层?4.简述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5.简述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6.岩溶作用发育的有利条件有哪些?7.肉眼鉴定矿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8.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相互运动特征。

9.火山喷发物分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何特征?10.简述残积物、洪积物、冰碛物的特征与区别。

11.简述浅海地带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特征。

12.滨岸地带沉积作用和沉积特征。

13.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如何区分石英与长石?14.列表表述显生宙中国区域地质年代(年代地层)表(细分到世)。

15.试述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过程及调查内容。

16.何为冰碛物,有那些特征?三、读图题1.读图分析此剖面图中反映了那些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

(从地质体岩性、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地质体形成的新老关系排序、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方面回答)。

2.读图分析望洋岗地质图,确定断层性质和形成时代?求断层的断距?3.读四、论述题1.试述变质作用的方式、因素、类型及其产物。

2.试述滨岸地带与浅海地带沉积作用和沉积特征。

3.试述风化作用。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5.试述火山作用。

6.详述河流的地质作用特征。

7.详述风化作用的类型、产物及影响因素。

8.火山喷发有几种类型?火山喷发物分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何特征?9.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和相互转化。

10.试述不同类型地层接触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11.试述岩浆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及其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