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word教案及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4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学情分析由于本课内容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来揭示其背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看,尚有一定难度。
由此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本人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学习法”。
一方面由老师课堂上讨论学习;另一方面由学生探究学习完成。
通过多提供图片、史料,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学”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1.解读芜湖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唯物史观看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片断《舌尖上的中国——虾籽面》,指出虾籽面是芜湖美食中的一种,芜湖也有典型的景观,展示图片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图片,问:这两个景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命名的?(孙中山)展示孙中山的图片。
新课过程: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到芜湖视察,并发布演讲,所以把他走过的马路和演讲的地方分别命名为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
探究一:假如你是跟随孙中山一行的记者,你会采访到当时芜湖人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你知道吗?中英《烟台条约》相关知识。
讨论归纳:芜湖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徽菜系,鱼类多,有西餐馆。
芜湖人的服装:长袍马褂,西服,旗袍,中山装,学生装芜湖建筑物:传统民居为主,有西式建筑,有西方教堂孙中山的朋友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探究二: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并归纳: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繁到简探究三:为什么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讨论,并归纳: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建国后探究四: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装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改革开放后探究五: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了近代以来芜湖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内因: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课外延伸:“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的表现、“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探讨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
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讲授新课】提问: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 P64—67 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ft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1: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2: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ft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
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2、难点:“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原因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哪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哪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找到问题的答案的。
由此导入新课。
一、近代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表现1、生活:①衣:洋布、洋装、中山装②食:西式食品兴起③住:欧式洋房2、习俗: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②改革婚姻制度、婚丧仪式③社交礼仪西化、采用平等称呼(二)原因(1)根本: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
(2)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3)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
二、现代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表现1、生活:(1)1949—1978:逐步改善,但仍未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改善的原因:①人民当家作主,积极性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执教者 李丽哲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重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_______________,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__________年.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
政府发动了“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
3.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人的着装,也从颜色的灰蓝单调走向______________,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____化。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在经济发达的______________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__”.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中两文明的激烈碰撞,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同时,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转变,转变的表现有哪些?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列强对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觊觎,也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3)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亮点: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亮点三:小组合作紧密贴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内容,询问他们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有何认识。
2.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期内容的兴趣。
3.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土地改革: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这些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是什么?
c.这些变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胡晓玲教学目标1.掌握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通过研读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感受生活变化中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以网上流传的段子导入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条鱼,到底是捡还是不捡?捡起一看,还是一条活鱼,回家油炸可好吃了。
又想了想,有鱼又要油,还要厨房,还要找个媳妇来做。
媳妇一定有娘,又多了个丈母娘!要娶她姑娘,一定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我恍然大悟,赶紧把鱼扔了。
现在房价涨的这么厉害,肯定是开发商扔的!我的妈呀,差点上当!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并允许土地自由转让,标志着商品房时代的到来。
如今丈母娘找女婿的标配是房子+车子,那么近代社会的丈母娘对女婿的要求会是什么呢?(从衣、食、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思考)【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感受变迁(大约20分钟)请欣赏情景剧,找出情景剧和课件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任务安排:1-3组找出情景剧中服饰方面的变迁;4、5组找出情景剧中饮食和住宅方面的变迁;6、7组找出情景剧中社会习俗方面的变迁),结合导学案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
这一环节主要分析归纳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的变革近代男子长袍马褂满清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鸦片战争后西装、中山装20世纪20年代女性着装改良旗袍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70年代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饮食的变革 近代四大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0世纪30年代,西式住房出现,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京津地区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西式家具居室的变革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19世纪40年代 西餐、西菜西点传入社会习俗的变革 婚姻风俗: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礼俗仿效西式 婚礼;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成为时尚丧葬礼俗:土葬火葬课堂活动:请你帮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或者是1949——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某位丈母娘拟一份找女婿的要求。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本课内容分为四目:[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5、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_____开始大量出现。
6、__________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后)
教学: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三、住宅(居家建筑的演进);
——居家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家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外国人来华后)
3、完全欧化的居家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家建筑与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讲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1.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阐述了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风俗习惯的渐次演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服饰习俗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3.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朝代的政治变化和历史风云。
三、课程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在讲解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2.课堂互动: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采取提问、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课堂实例:通过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考核方法1.笔试: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想的理解。
2.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口试:采取讲解、演讲和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学习资源不足:学生的历史素材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和相关学习链接,便于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古代礼仪习惯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发音有些困难,需要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辅导。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考纲课标解读】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阻碍其变化的因素。
【考点概括梳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都市: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1)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阻碍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近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穿衣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单调。
看材料:材料一:《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材料二:清代官服(图片:九品文官蓝雀补服)通过两个材料总结出: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男女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建立1、男子:长袍马褂看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请思考:⒈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图片展示西装西装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人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民国时期流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感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颖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久远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在课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
人民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一、前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民版高中必修二的一篇文章,通过描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本次说课主要围绕该篇文章的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变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章文本结构,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一个社会有哪些影响?请给出你的理解。
2. 文本解读(20分钟)文本结构分析文章由引子、本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主要通过儿子问母亲五十年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引出了本文的主题。
•本文部分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五十年前儿子在农村的生活、五十年后儿子在城市的生活、五十年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五十年后物质生活的变化。
•结尾部分通过儿子对母亲的提问,并以母亲的回答作为结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思考。
语言特点分析文章采用了平铺直叙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
同时,文章中穿插了一些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学习任务(30分钟)任务一: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1.本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A.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B. 儿子对母亲的问询。
– C. 五十年前的生活场景。
– D. 五十年后的城市发展。
2.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是:– A. 积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
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
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房屋建筑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风尚
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答: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合作探究: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