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结合前言马克思主义要想与中国哲学结合必须要本着中国化的形式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中国哲学界学者的认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精华,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工具,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哲学思想资源,弘扬中国哲学的思想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严谨的与时俱进理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完善,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项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科学社会等部分组成。
另外,马克思主义又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
而李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阶段[1]。
2.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发展期间可以根据国家的发展现状指出对应的战略机遇期,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显示出来,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会怎样才能促进国家快速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优秀人才。
其在发展期间可以制定出一项完善的战略发展对策,实现人才战略强国。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谢
谢!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以家族为本位追求人的社会 价值。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 其次,中国传统人学思想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通过 对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而中国 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 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是关心地狱或天堂,关 心人的今生,而不是它的来生”。对人的现实生活 的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 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 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 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五、传统文化历史观和唯 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的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 展的,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不断 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 进化史观。
传统文化中的进化史观与唯物史观具有相通 性、一致性,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 思主义的进化史观不仅指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同时又给予了科学论证并找到了推动历史进步发 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这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求 全责备,中国思想家在千百年前就已经隐约看到 了历史的面目,已属难能可贵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题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
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似的追求,如社会公正平等、社会主义实践和通过服务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
本文进一步概括了这种内在契合的根源,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的结论,包括关于如何倡导更加深入的对话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社会公正平等,社会主义实践正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加速,西方文化日益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思想基础上的思想体系,它以社会主义为主要思想,以实践为手段,强调生活的实践是发展道德、思想和文化的唯一合法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个人价值不是从财富、权力、名誉等外在力量获取的,而是从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的,从而使社会更加公正平等。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优秀品质。
它积极倡导人民团结协作、讲究礼仪礼节、追求真实而简朴,以及荣辱与共、共享成果、尊重传统和尊重他人等。
这些理念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即坚持“ 以物易物,以劳取利”的原则,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以实践为主要手段来改变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敦促人们以服务他人的方式来获取自我价值。
通过这样的方式,两者之间在观念性和实践性上都有相同的追求。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这种内在契合的根源,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
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
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以心作为本体。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
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历史轨迹和历史命运。
在参与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 马克思主义不仅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 , 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新传统。
其成功的原因 , 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使然 , 但文化选择也是一个不可忽略不计的重要因素。
广义地说 , 理论的实际应用本身就是解释 , 它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所做的解释 , 而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意义的生成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互诠互释的契合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疑是一种深邃而重大的文化现象。
在一定意义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如何兼容的问题。
考察这个问题 , 就需要以东西方文化的近代碰撞为历史背景 , 以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和纠葛为文化坐标 , 从解释学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本土文化提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期待视野、历史机缘、接受模式 , 多维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儒学这一不可剔除的重要变量所发挥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 , 进而彰显儒学作为中国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和两者会通的可能性。
它需要我们从文化原型的层面上比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 并将其诉诸文化的时代性 - 民族性坐标 , 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 揭示二者之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的可能性 , 以超越以往研究中的“体用论”窠臼的限囿。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对话关系 , 凸显这种对话所形成的相互建构的积极意义 , 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构建提供学理启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已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
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否可能”的问题 , 而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挥巨大的实践力量 , 决不是偶然的 , 而是历史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摘要:同样作为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具有鲜明的融通性。
中国传统哲学以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主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注重实践,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于民众,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似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融通性的重要体现,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通性;中国化。
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不同源流的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相通之处对于不同源流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一个思想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国度中落脚,并对这个国家的社会、民众生活产生广泛影响,最重要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契合点,或者说具有融通性。
否则,外来的思想就很难在异国立足,更谈不上影响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样也遵循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正是由于这种融通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传播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断交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理论的起点和归宿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把对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关注作为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理论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申明:他们的理论前提是“现实的人”。
他们从人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出发把握和规定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存在,指出了人的异化状态,并由此提出了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
同样,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并阐述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经验,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平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在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个人价值实现等要素。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联系,可以形成合理的融合,提升社会道德风尚。
2.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念与此相契合,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这些观念,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包括文化经典、诗词歌赋等。
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对现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实质
2023.5作者简介:贾智锐(1998—),男,吉林长春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解丽霞(1973—),女,山西万荣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实质贾智锐,解丽霞(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0)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命题。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各具独特的内涵特征,但都在实践的检验中展现出自身的真理性,从而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方面体现出契合性。
通过对二者的表征契合性进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二者的契合性实质在于都在广泛且深刻的实践运动中向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主线靠拢,二者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体现着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运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作为二者相结合的发展基石和既有优势,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而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真理的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本土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G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5-0034-08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一重大命题,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将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定位和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一方面,在理论的共通性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契合之处;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可融合性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亦存在契合之处。
对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要懂得仁义礼智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二者存在很大的契合。
这种契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传人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指导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具体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的根本职责在于用所谓的理论来改变这个世界,绝非只是解释世界。
基于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契合点的根本意义应该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探索其在未来发展中,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以及适合社会发展文化的实现途径。
一是对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得本质在于其在特定的历史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作为人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价值。
它区别于动物的自然性,而又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生活的一些物质表现。
在这种区别的过程中,人的劳动和依存社会的能力成了人的本质属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过程中,也提出人对于自然欲求的节制或适可而止的理论,关于“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等原则的阐释,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一致的。
二是对于“人要懂得仁义礼智信”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有孟子论述中的“人性善”论,有荀子提出的“人性恶”论,有孔子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述,这些都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提升,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友爱,讲道义,有礼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表里如一等等。
这些也是人社会性的一个表现,这样的道德或者伦理要求的体现也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笼统的社会规范的概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恰恰是从更为具体、全面的层面上对其做出了很好的补充,这种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教化作用,二者是存在很好的契合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探讨
等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除此之外,马哲理论体系也是辩证
法、唯物论以及唯物论历史观的进一步统一。而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则是指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相互融合、统 一。由此可以看出,马哲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存在 一定的联系。 马哲理论体系中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所 以,唯物主义主张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物质在不同形态下 的一种表现,精神以及意识都是物质的一种产物,如果没有物 质,就不会产生精神,而没有精神,也不会有意识的存在,精神 与意识对物质存在强烈的依赖感.也就是有了物质,才有了精 神。物质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依赖人的精神和意识, 时问、空间以及运动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不能被 创造,也同样不能被消灭。马哲理论体系将物质作为基础,因 为物质是马哲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物质进行体现的一种基本 反映.因此,要思考问题就需要以物质作为起点,根据它的发 展规律进行思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早期含有较强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子 将“道比作为世界本原”,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周而复始之 后,世间万物得以生成,继而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苟子哲学思想则是对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 法的统一,并且在当时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反对人 们将自然界发生的特殊现象比作为“天”的意识;而对历史经 验进行总结的韩非,则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与辩证法的大思想 家,并在《解老》中指出:“道”是“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 就是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表现在天道观方面;到了三国西晋 (下转第147页)
对州
承担“败诉”风险,这一点与检察机关刑事公诉相一致。但明 显差别是两种诉讼程序的理念不同,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可 以讯问当事人,而行政诉讼不存在讯问程序,行政诉讼中更多 地还是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性。所以,行政诉讼会产生更 多“败诉”的可能性。此时,检察机关如何承受“败诉”风险,从 理论和实践理解“败诉”结果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检察 机关认为“败诉”不可饶恕,那就可能陷入上诉、撤诉(如果给 予检察机关撤诉权利)、不合理抗诉的泥潭。或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思想基础作者:李林刚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13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天下一气”。
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王夫之说,天与人统一于“气”,“气”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
这非常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的道法自然于儒家的天人合一都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体与自然友好相处,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应顺应天顺应自然。
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这都鲜明的体现了自然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它们的流转决定了气候的转移及农作物的生长。
上古时代的伏羲发明的八卦,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宇宙间事物普遍具有相反两个方面。
这说明中国远古时期就发现了阴阳对立规律,正是矛盾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的“一分为二”思想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一分为二”的概念。
张载提出“一物两体”。
王夫之说一分为二是合二为一的基础,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国式表述。
质量互变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思想的表述。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常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说的是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它主要源于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
《周易》、《老子》中都有许多“正反合”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关于“道”。
中国讲的“道”大致有如下特征:天下有道可循指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把握事物;道具有丰富的内容,囊括各个方面;道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的展现是一个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摘要在中华民族短暂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始终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身影。
马克思主义以其开放兼容的特质,与富含民族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东方的土壤中相遇融合、日渐茁壮,结出饱含中国特色的果实。
二者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多可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实现现代化的更多适配性选择。
而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或随意的糅合拼接,反而深刻体现了二者内在共通,特别是在理论之下哲学内核的相连相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共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独有的民族智慧与坚韧的民族品格,在悠远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赋予了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土壤中生根,旨在万千无产阶级、以致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虽然来自不同的土地,但二者追求皆为“人”。
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而是其哲学特性中注定的内在链接。
一、辩证共性下的融合提及辩证法,哲学史上闪现过众多各异的思想火花。
就其突出代表而言,很难跳过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辩证法。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辨证的思想也早有显现。
道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对应一致;辩证法中揭示的普遍联系于永恒发展,也不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发现——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顶真的文法道出了万物的联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正与老子提及的“福祸相依”一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则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清晰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朴素辩证法以本体论这一共同哲学基础,在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道路中,以不尽相同的方法、呈现形式,最终实现了辩证的殊途同归。
二、“人民性”的融合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人民至上的鲜明政治立场中;也体现在高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中形成了群众史观。
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分析
异,因此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研究路向归结为是从方法论诠释学视域所进
文本研究基础上的二者的契合研究,由于选择研 行的研究。另一种则坚持理解的主观性,强调基于
究的方法和路径的差异,也存在着视角上的差异。 读者的生活实践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
在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诠释学的方法作为超越近 统文化的契合,这是从生存论诠释学的视域所进
032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分析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刘力红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逻辑下探寻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的生命伦理基础。只有立足于这一生命伦理视域,才能既超越政治层面研究和学
的研究与存在论解释学、实践解释学视域下的研 相关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首
究的不同。然而,我们只有既超越学术层面研究与 先立足于诠释学视域,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
政治层面研究的分裂状态,又超越诠释学研究的 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所呈现的这些不同视域,以
视域局限,才能推动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生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的
化的契合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是,在马克思主 主义哲学文本和中国传统文化文本,进而研究其
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上,却存 内在的契合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实学术界在
在着历史和实践(或政治)意义上的契合与学理层 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研究
面的契合的分歧;也存在着方法论解释学视域下 过程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从而使
行的研究。 从方法论诠释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合
2020年第32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454期Serial No.454No.32袁2020经济研究导刊民族心理是一种稳定、强烈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会维护本民族传统社会的文化机制。
也就是说,当新鲜文化血液传入国内时,民族心理对这种文化走向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就会表现出来。
外来新鲜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越相似,外来文化就越容易被国人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视角下看,兴起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国民所接受,反映了两者之间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之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也存在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代表思想之一。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中国早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揭示了“道”的物质性。
同是春秋时期的孙武,首此提出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去对待战争的条件和战争的胜负。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自然界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并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了军事领域上。
他还认为,在作战时必须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相契合。
孙武的这些哲学观点已经包含了较为成熟的唯物主义思想。
战国时期,管仲的著作《管子》中有这样的论述:第一性是物质的,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静因之道,《管子·心术上》中有“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二其应物也若偶之。
静因之道也”的论断。
管仲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排除主观成见或损益,完全循因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CAIXUN财讯-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彭志允 / 文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属上层建筑物的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些共同的属性,使之能够天然的融合在一起,互相继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奉行礼、义、仁、忠、孝的伦理道德传统与人际处理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 ]封闭的小农经济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下,造就了封建社会的与世隔绝,对外来文化的消极态度,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得以独立的延续;中庸的思维模式,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能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探求真理;为社会革命做理论指导。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时理论需求及爱国情怀相融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代中国受尽凌辱,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摸索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屡次探索失败。
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失败了无法突破阶级局限性从而失败了,戊戌变法缺乏理论缺乏说服力及寄希望于洋人与无权力的皇帝也失败了。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俄国革命取得了成功,让落后的中国看到了曙光。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避开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并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理走超蟲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瑾璨蔡建明-谕卫L度契合弋厂化的种子再好,如果土壤不合适,也无法生根'〈发芽。
五四运动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进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如民主、自由、共和等思想,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距离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境界过于遥远,在当时的中国也就无法实践。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并且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相应的主客观条件,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重要的相通点和契合点。
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任何一种思想、主义或者理论,能够在异国他乡被大多数当地人所接受并认可,同时产生足够的影响,其背后必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相对应的主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也是因为有着多层次深刻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些原因进行不断的深入研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是当时国内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基础。
中国的无产阶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说有三大独特的优势:其一,由于受到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三重压迫,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反对剥削的罢工精神,战斗精神充分,战斗力强。
其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无产阶级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某些行业,因此更能聚集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
其三,中国的无产阶级多来自于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因此中国的工人与农民先天就存在联系,更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物质条件更加充足。
具体体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版刊物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量的增加,尤其是《晨报》副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宣传的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了亢慕义斋,用各种途径搜集了英、德、日、俄、法等多种语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原版著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契合的当代境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契合的当代境遇徐 苗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根,二者互动契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新时期,实现二者的进一步契合,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契合;思考作者简介:徐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250100)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7)01-0099-0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成果。
对于二者的关系,陈先达曾说:“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根,二者互动契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新时期,为进一步实现二者的互动契合,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二者共同担当、合力共进。
一、马克思主义是魂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灵魂”而存在。
但对于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最初只是外来文化的一支,这一事实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是魂而非根。
(一)马克思主义内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内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关键在于其不仅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即马克思主义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汲取新思想、增添新内容、焕发新生机。
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西方学者德里达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力的革命思想武器,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方式,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深入研究,而且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阴阳互动的思维方式。
将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和变革的研究。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地探索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内涵,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路径,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强调和谐、中庸和包容,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兼容并蓄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伦关怀和价值观,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还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传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将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深入和创新的思考框架,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华娇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中国传 统哲学的 契合
哲学与经济学
要 明确 理在气 先还 是气在 理先 , 气、 理、 心哪个 是最 根 本 的。 主要 观 点有 : 气 一元 论 、 理 一元论 、 心一元 论 。王夫 之 以 “ 理在 气 中 ” “ 道 不 离器 ” “ 气外无物” 总 结 了理 、 气、 心、 物之 辩 。 由此 看 出 , 中 国传统 哲 学 在不 同 的历 史 阶段讨论 的哲 学 问题不尽 相 同 , 但
题是 天是 有意志 的天还 是 自然 之天 , 是 自然 界还是
人 能主宰 万物 和人事祸 福 , 人对 天 ( 自然界 ) 能否有 所作为; 是将 天奉 为 人格 化 的神 , 认 为天 有 意识 和 意志 , 世 界是 按 其命 令 建立 和发 展 的 , 还 是 把它 看 作是 自然界发 展 的规 律 , 从 而赋予 它 以物 质存 在的 意义 ? 因此 , “ 关 于 天是 自然 界 还是 神意 的天命 的
讨 论就 蕴含着 对思维 与存 在的关 系问题 的探究 ; 人 的行 为往 往 是有 意识 、 有 目的 的 , 因而 人对 于 自然
、
哲学基本 问题及其 回答 的契合
哲 学基 本 问题 是哲学 问题 域 中最 重要 的问题 ,
贯 穿在各 类哲学 问题 当 中, 决 定着整 个哲学 体 系的 特 征 和性 质 , 它的解决 影响 和支配着 其他哲 学 问题
共 产党 的指导 思想 ,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 已成 为
现实 。 中国人 民选 择 了马 克思 主义 , 这是 被实 践证 明 了 的 正确 的选 择 。这种 选 择 , 一 方 面是 中 国革
以被认 识 的 。 中国传 统哲 学两 千 多年 的发 展 历程
中, 每一 个 时期 都 有一 个讨 论 、 争辩 的主题 。先秦
至 两汉 时期 主要讨 论 的 问题是 天 人关 系 和名 实关
系, 魏晋 至隋唐 时期讨论 的主要 问题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无 本末 的
关系、 言 意关 系 、 形神关 系 , 宋 元 明清时期哲 学主要
命、 中国社 会 现实 的需 要 , 另一 方 面则 是 因为 深厚
的民族 文化 根 基 即 中国传 统哲 学使 然 。外 来 文化
物辩证 法与 中国古代 朴素 辩证 法 , 马 克思主 义认 识 论与 中国传 统哲 学认 识论 , 马克 思主 义生 态思 想与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 , 马克思主 义唯 物 史观 与 中国传统历 史观 方面存在着 契合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 义哲学 ; 中国传统 哲学 ; 契合 中图分 类号 : B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6 7 0 1 ( 2 0 1 5 ) 0 1 — 0 0 4 8 — 0 4
中共 郑 州 市委 党校 学报 2 0 1 5年 第 1 期 ( 总第 1 3 3期 )
J o u n r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C Z h e n g z h o u M u n i c i p a l C o m m i t t e e N o . 1 . 2 0 1 5 ( S u m. 1 3 3 )
解 决 的思 路 、 原 则 和方 向。恩 格 斯 认 为 , “ 全 部 哲 学, 特 别是近 代哲学 的重大 的基本 问题是 思维 与存 在 的关 系 问题 ” …, 即思 维与 存在 、 精 神与物 质 哪个
是本 原 、 哪个 是 派生 , 谁 决定 谁 , 思维 、 意识 能否 反
界 的作 为就 关联 到 人 的主 观精 神对 于 客观 自然 界 的关 系 , 这 无 疑 是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的 题 中之 义” 。对天 人关系问题做 总结的是苟子 , 他 提 出了 “ 天行有 常 , 不 为尧 存 , 不 为桀 亡 ” “ 明于天 人之 分 ” “ 制 天命 而用之 ” 。 即“ 天” 就是 物质 自然界 , 没有意 识, 独 立存 在 , 有 自己运 动 的规律 。人 要 遵循 自然 界 的规律 并改造 自然 。有关理 气 、 心物 的讨 论就是
映存 在 , 现实 世界是 可知 的还是不 可知 的 。围绕着 这个 问题 ,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做 出了 明确 的 回答 。在 本体 论 方 面坚 持唯 物主 义一 元论 , 物质 第一 性 、 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叭
作者简介 : 夏 华娇 ( 1 9 7 6 一 ) , 女, 江 西新 建人 , 硕士 , 中共 新 建县 委 党 校 讲 师 。
哲 学 与 经 济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中国传统哲学 的契合
夏 华娇
( 中共新 建县 委党 校 , 江西 新 建 3 3 0 1 0 0 )
摘 要 : 马 克思主 义哲 学能被 中国人 民所认 同、 接受, 在 中国的土壤 上 生根 、 开花、 结果,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中国化 已成为现 实 , 这其 中一定有其 历史 渊源和 内在依据 。马克 思主义哲 学与 中国传 统哲 学在哲 学基本 问题及其 回答 , 马克 思主 义唯 物 主义与 中国古代朴 素唯物 主 义, 马克 思主 义唯
要 在 中国土 壤 上生 根 、 开花 , 必 须 符合 中国人 民 的 民族 心理 , 在 内容 和形式 上都要 与 中华 民族 的文化 精 华相 通 、 相融 , 所 以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与 中 国传统
哲学 一定有着 内在 的联系和一致 。
一
讨 论 的 问题是 理气 、 心物 关 系 , 天人 之辩 的核 心 问
尽管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与 中 国传统 哲 学产 生 的 时代背 景不 同 , 但是 马克思 主义哲 学在 中 国得 到广
本原 ; 在 认识 论 方 面坚 持可 知论 , 思 维 和存 在具 有
同一 性 , 意 识是 对 客观 世界 的 反映 , 现 实世 界是 可
泛传 播 并为 中 国人 民所认 同 、 接受 , 而且 成 为 中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