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复习题钢

合集下载

方剂学题纲

方剂学题纲

中医药基础知识大赛之《方剂学》章节出题方向掌握:方剂的组成绪言、总论熟悉: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掌握:麻黄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解表剂熟悉:桂枝汤、桑菊饮、败毒散掌握:大承气汤、十枣汤泻下剂熟悉:温脾汤、麻子仁丸掌握:小柴胡汤、逍遥散和解剂熟悉:半夏泻心汤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清热剂熟悉:普济消毒饮、导赤散、清胃散、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祛暑剂掌握:六一散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里剂熟悉:小建中汤掌握:大柴胡汤表里双解剂熟悉:葛根黄芩黄连汤掌握: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补益剂熟悉: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归脾汤、八珍汤、一贯煎掌握:天王补心丹安神剂熟悉:朱砂安神丸开窍剂熟悉:三宝+苏合香丸之临床区别运用掌握:玉屏风散、金锁固精丸固涩剂熟悉:四神丸、完带汤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理气剂熟悉:天台乌药散、定喘汤掌握: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理血剂熟悉:桃核承气汤、黄土汤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治风剂熟悉:消风散、天麻钩藤饮掌握:杏苏散、百合固金汤治燥剂熟悉:桑杏汤、增液汤掌握:平胃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独活寄生汤祛湿剂熟悉: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二妙散、防己黄芪汤、实脾散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祛痰剂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消导化积剂掌握:保和丸、健脾丸驱虫剂掌握:乌梅痈疡剂掌握:仙方活命饮、阳和汤。

方剂复习重点(完成版)

方剂复习重点(完成版)

方剂学复习重点(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1.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3.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5.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6.《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7.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二)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痰咳嗽)桑杏汤------(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泻白散------(肺有伏火郁热)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至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痛泻要方----(脾虚肝旺之痛泻)平胃散------(湿滞脾胃)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证)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小柴胡汤----(伤寒少阳证)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甘温除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龙胆泻肝汤-(肝胆实火上炎)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温脾汤(配附子)—-荡涤泻下,攻积通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泻热通便,活血逐瘀大黄牡丹汤(配核仁)—-破瘀泻热八正散——-------------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芍药汤——-------------泄热去积,活血化瘀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运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散寒通脉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防己黄芪汤-------------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痰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完带散——-----(山药)重在补脾祛湿,固肾束带,以使带脉约束有权五苓散——-------------健脾而运化水湿,和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之力7.五味子---小青龙汤——-----------温敛肺气以止喘咳生脉散-------------——敛阴止汗,生津止渴四神散——-------------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阴而安心神,益气生津大定风珠---------------味酸收敛,养阴滋肾,收敛浮阳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桂枝汤-----------------滋阴养阴,收敛阴液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四物汤-----------------和营阴,养肝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邪热,并清热燥湿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泻阳明邪热,清热燥湿以止泻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泻火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入肝胆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麻子仁丸-----------苦泄降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桑菊饮-------------肃降肺气杏苏散-------------宣降肺气,止咳润燥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并能补益肝肾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止痹痛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配菊花桑菊饮-------------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解毒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并能通血脉,益气力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18.连翘---保和丸-------------清泄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温阳散寒理中丸-------------性味辛热,温中祛寒(四)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药方剂复习提纲

中药方剂复习提纲

中药方剂学复习提纲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及中药学概念2、炮制(炮炙)概念3、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的作用(3)升降浮沉(4)归经*四气五味是对药物的定性,升降浮沉是对药物的定向,归经是对药物的定位4、中药的配伍与禁忌(1)配伍的概念(2)七情的概念及其形式的含义(3)十八反(4)特殊药物的煎法第二节常用中药1、各类中药的概念及分类2、功效与主治一、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柴胡使用注意(1)但热不寒,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宜使用;(2)取微汗为宜,忌大汗,以免耗气伤阴;(3)虚汗、疮疡、淋病、失血者当慎用;(4)因时、因地、因人而权衡用量的轻重;(5)入煎剂不宜久煎(煮沸10~15′为宜)二、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犀角、生地黄、青蒿*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异同点三、泻下药大黄、芒硝四、祛湿药藿香、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茵陈*藿香芳香化湿要药,善止呕,湿阻脾胃者尤宜*厚朴消除胀满要药*茵陈治黄疸要药五、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独活与羌活功效异同点*威灵仙祛风湿圣药。

治诸骨鲠喉六、温里药附子*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要药,附子能温一身之阳七、行气药陈皮、木香、香附*木香善通行脾胃之气滞,行气止痛之要药;治湿热泻痢时急后重之要药*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妇科常用之品八、消导药山楂*消食积要药,尤善肉食积滞,止泻痢腹痛;妇科良药九、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瓜蒌、贝母、桔梗、杏仁十、止血药小蓟、白茅根、地榆、三七、蒲黄、艾叶*小蓟、白茅根擅治尿血*地榆尤适宜于下焦血热之出血,治疗烧、烫伤的要药*三七止血不留瘀,散瘀不伤正,对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

伤科要药十一、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牛膝*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治头痛之要药*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引血下行十二、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杜仲/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沙参、麦门冬使用注意:①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学复习提纲

方剂学复习提纲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成相反的作用。

【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邪亦除,其痢自愈,好像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滋阴疏肝法】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清营汤★【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理气剂】:凡以行气或降气等作业为主,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理血剂】:凡以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淤血证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治风剂】:凡以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1.【归脾汤VS固冲汤】★相同: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以治本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

中药方剂复习提纲

中药方剂复习提纲

中药方剂学复习提纲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及中药学概念2、炮制(炮炙)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3、中药的性能(1)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2)五味的作用(3)升降浮沉(4)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是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四气五味是对药物的定性,升降浮沉是对药物的定向,归经是对药物的定位4、中药的配伍与禁忌(1)配伍的概念(2)七情的概念及其形式的含义(3)十八反(4)特殊药物的煎法第二节常用中药1、各类中药的概念及分类2、功效与主治一、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柴胡使用注意(1)但热不寒,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宜使用;(2)取微汗为宜,忌大汗,以免耗气伤阴;(3)虚汗、疮疡、淋病、失血者当慎用;(4)因时、因地、因人而权衡用量的轻重;(5)入煎剂不宜久煎(煮沸10~15′为宜)二、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犀角、生地黄、青蒿*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异同点三、泻下药大黄、芒硝四、祛湿药藿香、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茵陈*藿香芳香化湿要药,善止呕,湿阻脾胃者尤宜*厚朴消除胀满要药*茵陈治黄疸要药五、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独活与羌活功效异同点*威灵仙祛风湿圣药。

治诸骨鲠喉六、温里药附子*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要药,附子能温一身之阳七、行气药陈皮、木香、香附*木香善通行脾胃之气滞,行气止痛之要药;治湿热泻痢时急后重之要药*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妇科常用之品八、消导药山楂*消食积要药,尤善肉食积滞,止泻痢腹痛;妇科良药九、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瓜蒌、贝母、桔梗、杏仁十、止血药小蓟、白茅根、地榆、三七、蒲黄、艾叶*小蓟、白茅根擅治尿血*地榆尤适宜于下焦血热之出血,治疗烧、烫伤的要药*三七止血不留瘀,散瘀不伤正,对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

1、桂枝汤的功用2、银翘散中重用的药物3、被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4、大承气汤的功用5、小柴胡汤的功用6、逍遥散的功用7、临床使用白虎汤的辨证要点(四大症)8、黄连解毒汤的药物组成9、理中丸的君药10、四君子汤的主治证11、四物汤的主治证12、六味地黄丸中重用的药物13、血府逐瘀汤的主治证14、补阳还五汤所治中风的病机15、镇肝熄风汤所治类中风的病机16、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中成药17、临床治疗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的常用中成药18、治疗心脾两虚失眠证的常用中成药19、治疗气虚感冒的常用中成药20、2012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成药数21、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22、三仁汤组成中的“三仁”23、二陈汤组成中的“二陈”24、止嗽散的使用特点25、保和丸中连翘的配伍意义26、银翘散与桑菊饮方中共有的药物27、理中丸与四君子汤方中共有的药物28、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妇科常用中成药29、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中成药30、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中成药31、大承气汤的用法特点32、小柴胡汤的组成及方中君臣药物的配伍意义33、黄连解毒汤的使用注意34、理中丸的功用及其主治证3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36、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意义及其特点37、补阳还五汤的主治证、君药及其方剂配伍意义38、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方剂学答案一、单选题:1、A2、B3、E4、D5、B6、C7、B8、A9、C10、C11、D12、A13、B14、D15、A16、E17、B18、E19、A20、E二、双选题:1、A D2、B E3、A D4、C D5、D E6、B C7、A E8、B C9、A E10、A B三、简答题:1、先煎枳实、厚朴,大黄后入,芒硝溶服。

2、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中柴胡轻清升散,既能透达清解少阳之邪,又能疏畅经气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透散,故重用为君药。

方剂复习纲要

方剂复习纲要

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1)始萌阶段: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五十二病方》(2)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理论的经典著作:《内经》;(3)汉朝:“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张仲景;(4)魏晋南北朝:方剂分类逐步成熟;《刘涓子鬼遗方》;(5)隋唐:“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6)宋代: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8)明朝: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普济方》:61739首;(9)清朝:温病学派崛起:温病四大家;(10)新中国:对古代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方剂现代化研究;组成原则: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不可缺少;臣--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一是佐助: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消除或减弱君臣药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使—一是引经药:引诸药达病所;二是调和药:调和诸药作用;常用药材的特殊煎法:, 先煎:介壳和矿物类;后下:气味芳香之品;包煎:煎后药液浑浊,对咽喉有刺激,易粘锅;另炖:贵重药物;烊化:胶质,粘性,易溶解;冲服: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者服药时间:一般饭前1h;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补益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急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治疟药,发作前2h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解除表证的方剂。

辛温解表——表寒证辛凉解表——表热证扶正解表——虚人外感六淫人参败毒散钱乙《小儿要证直觉》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气虚外感证→散寒去湿,益气解表君-羌活独活通治一身之风寒湿臣-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佐-桔梗枳壳前胡茯苓调畅气机,渗湿化痰╲甘草益气和中/调和使-生姜薄荷引经麻黄汤《伤寒论》麻黄含义: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风寒束表,肺失宣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A君-麻黄辛温味苦;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桂枝1)助麻黄发汗解表2)温经止痛,透营达卫除头身痛佐-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使-甘草缓和药性;使汗出邪去而不伤正;桂枝汤《伤寒论》发中有补,散中有收;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风寒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君-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臣-芍药益阴敛佐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使-炙甘草调和药性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此事难知》君-羌活(太阳)最宜除在表之风寒湿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佐-细辛(少阴)、白芷(阳明)、川芎(少阳厥阴)除头身痛佐-生地、黄芩清里热;顾护津液小青龙汤《伤寒论》(病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外寒内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气佐-芍药养血半夏燥湿化痰佐使-炙甘草1)益气和中2)调和诸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辛凉解表桔梗连翘薄荷芦根甘草银翘散银花荆芥穗淡豆豉→小量辛凉、利于透邪牛蒡子竹叶麻杏石甘汤病机-表邪化热,热壅于肺→肺中热盛,气逆津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君—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生津╲麻黄火郁发之(量为石膏一半)臣—杏仁降气平喘佐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胃泻下剂:以泻下药为主,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方剂学大纲

方剂学大纲

第一章 总论01、方剂-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02、方剂学-是研究和阐述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03、方剂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04、《五十二病方》是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05、《黄帝内经》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06、《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

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后世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07、《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唐代孙思邈编著。

成书于公元652年,载方5000首。

著者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08、《外台秘要》唐代王焘编著,成书公元752年,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主要文献。

09、《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等医家编著,载方16834首。

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剂著作。

0A、《古今名医方论》清代罗美撰。

0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府药局——和剂局的成药配本,经名医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正,载方788首。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0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成无己编著。

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0D、《普济方》编著于明代,共载方61739首。

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

0E、《医方考》明代吴崑编著,载方700余首,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的理论专著。

0F、《医方解集》清代汪昂编著,成书于1682年,载方约700首;开创了以治法(功效)分类的新的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0G、八法-汗、和、下、吐、消、温、清、补八种治法。

0H、汗法-即解表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资料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总论【考试要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2.方剂的组成3.方剂的变化4.常用剂型及其特点【要点详解】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这也构成中医学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二)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吐出。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食、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之证得到解除。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侯。

二、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

(一)君药(主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臣药(辅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另外,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方中不可无君药;②不是每首方中都君、臣、佐、使俱全。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归纳大纲

方剂学归纳大纲

煎服法 煎药 用具 用水 水量
火候 方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炖(另剪) 溶化(烊化) 冲服 服药 服药时间 服用方法 药后调护 服药食忌 常用剂型 传统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酒剂 丹剂 茶剂 露剂 锭剂 条剂 线剂 栓剂 现代 颗粒剂 片剂 滴丸剂 糖浆剂 口服液
合剂 胶囊剂 气雾剂 注射液 组成与变化 基本结构 君药 臣药 佐药 使药 变化 药味加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方剂
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简单到复杂 最迟在夏商时代
发展简史 方书晋、唐至今1950约多达种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民国至今
辨证论治 与病症 与治法 八法 汗 和 下 消 吐 清 温 补 与中药 方药共荣 方药离合
方与药合 方与药离 分类 病症分类法 组成分类法 功用(治法)分类法 综合分类法 配伍 概念 子主题 1 与中药学区别与联系 目的 协同增效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病情需要 减缓药物的毒副作用 调控药物的作用方向 形式 相辅相成 相须配伍 相使配伍 互补配伍 相制相成 制毒配伍 制性配伍 相反相成 寒热并用 补泻兼施 升降相因 量 中药炮制 剂型 方剂煎服法 配伍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预防 概念 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 血液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原因 方药综合 患者个体 应对措施 辨证论治,合理选方 量效相关,严格剂量 正确煎药,适宜服药 科学用药,随时监测 谨守禁忌,谨慎用药 中西连用,尤宜慎重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重点总结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ii.药量加减的变化iii.剂型更换的变化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涵义(A )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

D能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②小承气汤变化为厚朴三物汤是属于(B )
A药味增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药味、药量均有变化 E以上都不是
A败毒散B麻黄附子细辛汤
C再造散D小青龙汤 E参苏饮
②桂枝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D )
③九味羌活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E )
A外感风寒,里有郁热B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E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④下列哪些药物配伍是桑菊饮中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A枳壳B杏仁
C芦根 D桔梗 E前胡
⑤麻杏甘石汤原书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
A 6:1
B 1:6
C 1:1
D 1:2
E 1:3
⑥下列哪些药物配伍是败毒散宣降肺气、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A枳壳 B柴胡 C川芎 D桔梗 E前胡
A理中丸B温脾汤 C平胃散 D大黄附子汤E大建中汤
②患者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当用何方治疗()A理中汤 B大建中汤
C温脾汤D健脾丸 E济川煎
A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B热结于里,热深厥深
C气机阻滞,阳郁不布 D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E血虚寒凝,经脉不通
②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代表方剂是()
A四逆散 B一贯煎
C暖肝煎 D逍遥散 E大柴胡汤
③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
A寒热互用 B表里同治
C苦辛并进润燥相宜 E补泻兼顾
④患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治当首选()
A蒿芩清胆汤 B小柴胡汤
C大柴胡汤 D柴胡枳桔汤 E逍遥散
⑤疏肝健脾的代表方是()
A一贯煎 B四逆散
C大柴胡汤 D逍遥散 E柴胡疏肝散
A 大黄牡丹汤
B 凉膈散
C 黄连解毒汤
D 甘露消毒丹
E 大承气汤
②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则的方剂是( ) A
清营汤
B 化斑汤
C 清瘟败毒饮
D 普济消毒饮
E 犀角地黄汤
③左金丸原书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 ) A 6:1 B 1:6 C 1:1 D 1:2 E 1:3
A 脾胃虚寒证
B 小儿慢惊
C 脾胃气虚证D脾虚夹湿证E阳虚失血证
②四逆汤配伍甘草的意义是(A B C )
A益气补中 B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
C缓和姜、附峻烈之性 D止咳化痰 E 解附子之毒
A温阳化气B解表散寒
C温中祛寒 D通阳复脉 E温中降逆
②滋阴疏肝的代表方是()
A四逆散 B一贯煎
C暖肝煎 D逍遥散 E大柴胡汤
③治疗血虚发热证的代表方剂是()
④治疗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剂是()
A四君子汤 B补中益气汤
C当归六黄汤 D当归补血汤 E参苓白术散
⑤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
A三补三泻B肝脾肾三阴并补
C以补为主 D以补肾阴为主 E阳中求阴
⑥四物汤的配伍特点是(A B )
A补血而不滞血B行血而不伤血C寒热共用
D邪正兼顾E升降并调
⑦生脉散的功用是()
A益气养阴,敛汗止渴 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C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D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E益气生津,敛肺止咳
A健脾止泻 B益肾止泻
C涩肠止泻 D温补脾肾 E温中补虚
②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气短烦倦,舌嫩红,脉细弱者,治宜选用()
A牡蛎散 B桂枝汤
C玉屏风散 D当归六黄汤 E补中益气汤
A阴血不足,肝阳上亢 B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C心火亢盛,阴血不足 D肾阴不足,心肾不交 E心肾阴虚,虚火上炎②酸枣仁汤主治证的病机是(C )
A心血不足,阴虚内热 B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C肝血不足,虚热内扰 D肾阴不足,心肾不交 E心肾不足,阴虚内热
A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B清热开窍,熄风镇痉
C清热解毒,开窍安神D化浊开窍,清热解毒E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②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治宜首选( B )A紫雪 B安宫牛黄丸
C至宝丹 D紫金锭 E大承气汤
理气剂
A旋覆花 B代赭石
C生姜 D半夏 E人参
②越鞠丸所治“六郁”证不包括()
A湿郁B火郁 C寒郁 D痰郁 E食郁
A补气,活血,养血B补气,活血,通络
C补气,活血,行气 D补阳,活血,通络 E行气,止痛,活血
②黄土汤的配伍特点是( B C D )
A止血防瘀 B寒热并用 C标本兼顾 D刚柔相济E升降同施
③复元活血汤对大黄炮制的要求是(C)
A先煎B后入 C酒浸 D炒炭 E生用
④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者,治宜首选()A血府逐瘀汤B复元活血汤 C生化汤D温经汤E桂枝茯苓丸
⑤症见“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黯红,脉细涩”,治应首选()A温经汤 B桃红四物汤
C归脾汤 D生化汤 E当归四逆汤
A外感风邪头痛B肝阳上亢头痛
C气虚不升头痛D血虚不荣头痛 E瘀血阻络头痛
②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均可治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然病机迥异,镇肝熄风汤的脉象应是()
A弦紧B滑数C弦涩D弦长有力E弦细弱
③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意义是()
A利湿退黄B和胃调中
C消食导滞 D清泄肝热 E疏肝理气
A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B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C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D轻宣凉燥,理气化痰 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②兼有温阳化气功用的方剂是()
A五苓散B二妙散
C猪苓汤D四苓散E五皮散
③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的常用方是()
④治疗中阳不足之痰饮证的代表方是()
A甘露消毒丹 B清瘟败毒饮 C滚痰丸D苓桂术甘汤 E温脾汤⑤三仁汤中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作用的药物是()
A杏仁、半夏、白蔻仁B杏仁、薏苡仁、通草
C杏仁、通草、竹叶D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E杏仁、半夏、厚朴
⑥三仁汤的功用是()
A宣畅气机,清热解毒B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C利湿化浊,清热解毒D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E利湿化浊,利水通淋
A二陈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平胃散 D大定风珠 E镇肝熄风汤
②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首选()A滚痰丸 B定喘汤C清气化痰丸 D泻白散 E麻杏石甘汤
消食剂
A 健脾丸 B平胃散
C枳实导滞丸 D枳实消痞丸 E保和丸
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宜选用()
A芍药汤 B白头翁汤
C四神丸 D乌梅丸 E真人养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