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论证。
(写作能力)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应试阅读)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
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
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那么,你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哪些作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2、识记字词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作品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三、教学难点1.意境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内心体验,把握其意境;2.表达方式分析:如何发现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体会言简意赅的美感。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试探论述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展示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通过讲解、解读和欣赏,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投影或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与雅;2.课堂展示:老师介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其诗歌形式、特点、意境及表达方式;3.欣赏活动:课堂开展《静夜思》等代表作品的欣赏活动,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或仿写,领略诗歌的魅力;5.课堂小结:老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中的知识和诗歌的美。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阅读《草》等诗歌作品,通过对作者的运用恰当的诗歌手法帮助理解和认知作者的代表作;2.请同学们仿写或创作一篇古代诗歌,通过自主欣赏和反思完成作品,体会学习到的诗歌技巧和美感。
七、教学评价1.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掌握程度;2.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3.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
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课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7)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文本语句的分析,理解作者“谈中国诗”的目的,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清文本思路。
(二)教学难点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白板笔五、学情简析该班学生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语文课学习,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了较好的语文素养。
但学生对于文艺评论和随笔类文章接触较少,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时会有一定障碍,面对文章中丰富的引证材料,难以有效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教材简析该单元的课文均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本文既具有文艺性论文的针对性和严密思路,又具有学者大家那轻松自如,幽默风趣的行文特点。
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透过幽默风趣的文字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其观点态度。
七、教法简析文章的篇幅有一定长度,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需在教师的引领下用提要钩玄的方法筛选文本信息,进而理清文本思路;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善用比喻,因而需用精段精句赏析的方法来体会巧妙的语言背后表达出的精到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选取课文中的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二、精析文本(一)教师讲读从学生对中西诗歌的感性认识转向课文所探讨的话题。
1.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
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了一番演讲。
——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的立场。
(二)师生共读,筛选文本主要信息1.阅读第二段,筛选作者提到的中国诗的特征。
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西方诗:先有史诗,后有戏剧史,最后有抒情诗作者以此来确定比较的范畴——中西抒情诗2.阅读第三段,赏析比喻句,明确该段所谈的中国诗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知识目标】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用丰富具体的例证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外国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发展是抒情诗出现异常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厚重的生活基础【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6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谈中国诗》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学习并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与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2.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功能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导入问题:诗歌是什么?诗歌有什么重要意义?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2. 课堂讲授(25分钟)通过PPT或教材的介绍,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包括唐宋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等。
重点讲解唐诗时期的发展特点,如诗人的社会地位、艺术追求等;元曲的代表作和特点;近现代诗歌的追求等。
同时,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诗歌的朗诵、音韵、笔法、意象等。
3. 课堂讨论(2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唐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的鉴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每组选出一首代表作,进行朗诵,并分析诗歌的音韵、笔法、意象等,总结归纳鉴赏方法。
4. 课后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并用PPT 制作一个简单的诗歌鉴赏报告,反馈给老师。
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分组讨论;3.个人作业。
五、教学评估1.出示10道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鉴赏方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课堂活动和个人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诗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鉴赏诗歌。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篇二[教学目的]篇三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构造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的: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剖析,领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舞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剖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剖析,领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琢磨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浏览,了解)⑵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剖析,老师指导学生牢记)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浏览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⑷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高二语文必修3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高二语文必修3谈中国诗教案】》摘要:它有四言古诗(早出现《诗》)、五言古诗(成熟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精髓(ǐ),混沌()往往语教师要上课并取得良效,关键步骤就是备课,其备课就是做教案!下面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必修3谈国诗教案以供人教版高二语必修3谈国诗教案学习目标、概括各段和心、品析比喻妙用学习重分析国诗歌和西方诗歌异体会国诗歌精髓学习难品析比喻妙用学习课课学习方法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体知识关国诗歌()诗歌特①诗歌容是社会生活集反映②诗歌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③诗歌形式不是以句子单位而是以行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思主(二)诗歌分类诗歌按代可分古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部分古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由诗形式由幅不限每句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早出现《诗》)、五言古诗(成熟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近体诗鼎盛唐代除排律外有定句句有定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词鼎盛宋代按数多少分令(58)、调(5990)和长调(9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有定声韵有定位曲鼎盛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令(短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三)国古代诗歌流派和学运动山水田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然风光主通对然景物歌咏或流露不愿流合污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消极思想其代表作有晋代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王维、孟浩然等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题材代表作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涣、王翰、崔颢等3豪放派宋代词坛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境雄浑词充满豪情壮志给人种积极向上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主代表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宋代词坛上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抒发感情婉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景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合而著歌诗合事而作虽称乐府但不拘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作当较有现实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二、作者简介钱钟(90998)原名仰先默存槐聚曾用笔名君国现代著名作、学研究钱钟学、比较学、化批评等领域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评夏志清先生认其说《围城》是国近代学有趣、用心营说可能是伟部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西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放前出版著作有散集《写人生边上》用英撰写《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学里国》短说集《人兽鬼》长说《围城》论及诗评论《谈艺录》钱先生治学特是贯通西、古今见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当代学术界成因其多方面成就被誉化预习检测、下列各组词语加音完全正确组是( )羡妒(x) 嫉恨() 会稽() 精髓(ǐ)B颦蹙() 疚() 皮夹(ā) 深挚(z)无垠(g) 熬夜() 瞭望(l) 混沌()桃核(ā) 侈谈(ē) 尽快(ǐ) 睿智(r)、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项是( )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学习容、整体感知、是演讲稿面对群金发碧眼外国人钱钟先生是用什么方法论国诗?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快速6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国诗歌特征有哪些?然段3然段5然段6然段3、课节是否多余?二、合作探究钱钟先生末段作出了国诗里有所谓西洋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国成分这样结论何以见得?细全用比较学观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出外诗歌异、发展史外国国、幅外国国3、韵味外国国、风格外国国5、容外国国三、拓展探究课用了许多精妙比喻显出作者特有幽默和睿智试结合上下说说下面句子含义和表达作用、国人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跳就高升上梵《喻》说印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国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空楼阁这因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种卷毛凹鼻子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西洋花子哈巴狗儿这只西洋就充国而国又算西洋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西位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喜悦会引导你回到国诗这事了不足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检测系课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致海》写二短评说它们容和形式上异《观沧海》见课53致海(节选) 普希金我多么爱你余音缭绕那低沉音调深渊声还有你黄昏分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激情打鱼人温顺风帆全凭着你旨保护胆地掠你波涛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就会沉没多少渔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00全国卷Ⅱ)下面完成3题我们所说化并不等已铸就、成不变化陈述而是要永不停息长流不断以当代识对化既成物加以新释赋予新含义因化应是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形成将成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国化都会有不看法都会用不代当识对重新界定毋庸置疑信息、交通空前发达今天所谓当代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化都是他种化影响下发展成熟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寻根寻纯粹土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期人不可能排除印化影响复归先秦两汉代国样因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应该是当代识诠释、能现代世界所理并与世界交流不断变化和完善国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沟通话语正如根筷子水折射变形样当国化进入国外国化必然外国化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诠释等;外国化进入国也样如常听人说唯有国人才能真正了国言下似乎外国人对国了全都不值提事实上法国伏尔泰、德国莱布尼兹都曾从国化受到极启发但他们所了国化只能通传教士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我们提供崭新视角对己化进行别样理这样就各话语完成了种由化对话这里所用话语既是己又是对方化某种变形当然也还可以寻其他途径例如可以两种话语有识地寻种介人类共面临问题就可以是这样种介如学死亡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化体系人对这些不能不面对共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历史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己回答只有通这样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代圆满答这种寻答平等对话新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话语既是也是现代;既是世界也是民族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程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真诚理(摘编乐黛云《比较学与比较化十讲》)、下列关所说化和国化表述不合原思项是( )化并不是历史上已形成并且固化种陈迹而是要随着代发展不断用当代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释和含义B化是种不断发展、永远形成将成物所以先秦、汉魏代人们看到国化跟我们今天看到并不相信息、交通空前发达今天人们识不可能没有外成分我们用跟世界交流正是这种识诠释国化唐宋代人不可能排除印化影响所以唐宋代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化样属纯粹国化、下列关化交流理和分析不合原容项是( )当国化进入外国就会发生滤和变形当外国化进入国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诠释等B化交流实际上并不要外国人像国人那样了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己化作出别样理只有既是属己化又是对方化某种变形话语才是两种化交流唯能够相沟通话语不化体系人所共面对问题例如学死亡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不化交流介3、下列推断不合原容项是( )从化交流和比较看寻纯粹土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因研究历史上外化对土化影响也是没有必要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折射了国化国人提供了崭新视角可见有候国人并不真正了国对人类共面临问题不化体系人会有不问答而平等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代圆满答唯途径从相沟通话语、各话语等说法看所谓话语应该是指化交流双方立场观、思想识等选做题(00浙江卷)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定林①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音①定林寺院名位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常到游憩②仍又()简析三诗人表现情感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什么认悲虫也会有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看了高二语必修3谈国诗教案人还看高三语《谈国诗》教案高语《谈国诗》教案设计3高语《谈国诗》原创教案高语三册《人们如何作出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
一.导语: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补充资料:
1.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鉴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2.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
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
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断承和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
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从1915年一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
假如说,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的,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
从而走上了“诗体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但主要都加以溶化,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
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
放在中国诗歌流变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堵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扎》中指出的。
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化莫测,但并非没有理珞可寻。
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