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分析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分析引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药物过程中,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以外,出现的任何不良事件,无论与药物治疗是否有因果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院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对每年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提高我院的药物使用安全性和质量水平。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根据我院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所有医务人员在发现或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必须立即填写报告表,并上报至相关部门。
在本年度,我院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25份,其中男性患者占70%,女性患者占30%。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4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最高,达到60%。
同时,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显示,主要集中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等科室。
二、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分析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1. 器官系统毒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系统异常等。
这类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有关。
2. 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常见于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抗生素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导致出血等。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医务人员或患者对药物使用方法和用量的错误理解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常见的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根据对不良反应报告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种药物是最常见的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1.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由于使用频率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肝肾功能损害。
2. 解热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或滥用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3. 镇静催眠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滥用或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异常、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关于对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情况的报告
关于对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情况的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情况报告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给药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的生理反应或病理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监管部门进行药品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于药品安全保障和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广泛的患者群体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深入调查。
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病种、不同药品的患者,通过问卷获取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
网络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对各种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进行抓取、筛选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1.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数及比例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
其中,有800人表示在用药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占调查样本的80%。
通过分析网络大数据,我们发现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明显增加,反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上升趋势。
2.药品不良反应的病种分布根据网络大数据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病种是心血管疾病,占比30%,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比20%。
这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高相关。
3.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分布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抗生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等药品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药品,占比分别为30%、25%和15%。
这些药品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患者使用的人数众多,因此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4.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分析四、改进建议1.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药品安全监测力度,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和药品安全教育宣传。
2.医疗机构和医生应提高用药合理性水平,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解释,避免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3.患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医嘱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药品,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书使用药物,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情况。
430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分析
430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分析单文治郭代红孙艳郭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 100853 摘要目的:探讨药品的不良反应致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方法:检索1998年1月——2006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所收录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六十岁以上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占首位、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中草药致死率排名前三名。
结论:提醒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加强业务素质,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不良反应致死Analysis of 430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DeathsABSTRACT OBJECTIVE: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的不断推出,药品的消耗数量与金额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这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随之增多,轻者给患者造成心理上,身体上,经济上的损害,重者导致死亡。
为探讨药品的不良反应致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笔者就1998年1月——2006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所收录的 430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对1998年1月——2006年6月收录的中文医药期刊,以“不良反应,致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出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文献420篇,来自176种国内中文期刊,并查看原文,共430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2.1年龄与性别 430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中男性233例,占54.19%女性188例,占43.72%,性别不详9例。
年龄不详者24例,祥见表1表1年龄总例数构成比%不详 24 5.58 ≤10 32 7.44 11-20 26 6.0521-30 63 14.65 31-40 69 16.05 41-50 52 12.09 51-60 63 14.65 >60 101 23.49 合计 430 1002.2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死亡时间分布祥见表2表2死亡时间例数构成比%<24h 213 49.53 1d~ 76 17.67 8d~ 14 3.2616d~ 11 2.5631d 7 1.636mo 0 0>1y 1 0.23时间不明 108 25.11合计 430 1002.3给药途径分布静脉给药包括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口服给药包括舌下含服;肌肉注射包括皮下给药;其它途径包括雾化吸收、鞘内给药、滴眼;见表3表3排序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1 静脉给药 194 45.1233.262 口服 1433 肌肉注射 40 9.304 皮下注射 18 4.195 外用给药 9 2.096 其它途径 11 2.567 多途径给药 2 0.468 给药不明 13 3.02100 合计 4302.4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受损器官分布见表4表4排序受损器官例数构成比1 全身性反应 219 50.9325.122 不祥 1083 呼吸系统 34 7.914 皮肤及附件 29 6.745 泌尿系统 26 6.056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14 3.262.5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药品分类见表5表5排序药品分类药品种数例数构成比%34.881501 抗微生物药 392 中枢神经系统药 33 63 14.653 中草药 3513.9560296.744 抗肿瘤药 185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11 22 5.126 循环系统用药 11 19 4.427 激素及其他有关用药 8 15 3.492.33108 其它用药 69 泌尿系统用药 2 10 2.3310 生殖系统及泌乳功能用药 2 10 2.3311 麻醉及其辅助功能用药 5 9 2.0912 酶类及其它生物制剂 4 8 18613 其它用途用药 5 5 1.1614 临床各科用药 2 4 0.9315 消化系统用药 4 4 0.9316 呼吸系统用药 2 4 0.930.4717 驱虫药 2218 免疫调节药 2 2 0.4719 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1 1 0.2320 减肥药 10.23110.2321 维生素 110.2322 营养用药 1100 合计 1934303讨论3.1由表1可知,年龄在60岁以上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最多,占 23.49%,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患病几率增大,肝肾功能有所下降,在正常的药物使用剂量下,对药物的吸收及代谢的能力均有所下降,从而,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及时间,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一例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分析
⼀例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分析案例简介:患⼉刘某,男,8岁,2017年10⽉8⽇因急性发热,到当地村卫⽣站就诊,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热39.8℃,眼睑⽔肿,咽喉充⾎,⾷欲、精神不振,急性病容,⽆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淋巴结肿⼤。
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地塞⽶松、头孢噻肟、维⽣素C、穿琥宁输液治疗。
输液时间2017年10⽉8⽇19:00--10⽉9⽇1:00。
次⽇8时许,患⼉病情未见好转,全⾝开始起红斑,家属再次带患⼉到该村卫⽣站就诊,被告知⽴即转县医院,县医院按照⽔痘治疗两天⽆效,10⽉10⽇转当地市医院,当地市医院⽆法治疗,⽴即转成都某医院,被诊断为:1、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肺炎。
10⽉16⽇转华西附⼆院,⼊院诊断:1、中毒性表⽪坏死松解症;2、⽀⽓管肺炎。
患⼉于10⽉27⽇死亡,死亡诊断:1、中毒性表⽪坏死松解症;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严重脓毒症伴⾎流感染;4、重症肺炎伴左侧⽓胸。
患⼉死亡后未做⼫检。
过错分析:患⼉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坏死松解症,过敏药物是什么?根据患⼉的临床表现来看最有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是穿琥宁,⽽不是青霉素和头孢噻肟。
医⽣在使⽤青霉素和头孢之前会常规进⾏⽪试,不易发⽣迟发性药物过敏。
⽽作为中成药的穿琥宁,相关诊疗规范并没有要求⽤药前进⾏⽪试。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3期),穿琥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剥脱性⽪炎、重症药疹。
该例纠纷中,患⼉初步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接诊医⽣⽤药不当,同时使⽤青霉素和头孢噻肟,⼀来就⽤激素地塞⽶松,未明确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使⽤不良反应严重的穿琥宁,超适应症使⽤穿琥宁。
抗病毒的药物有多种,医⽣应进⾏替代药物治疗的告知,如不能告知,那应权衡利弊,选择安全的药物。
本例输液时间为晚上19:00--次⽇1:00,且最后才输穿琥宁,输完后患⼉回家,患⼉是否发⽣过敏,⽆医⽣观察。
如在⽩天输穿琥宁,可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及时治疗。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自2013年起至2020年3月,共有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过敏和药物剂量过大。
第一种情况:药物过敏。
在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11例是由于药物过敏导致的。
药物过敏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出现的疾病。
常见的病症包括皮疹、水肿、喘息、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种情况:药物剂量过大。
在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9例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
药物剂量是指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次数和剂量。
药物剂量过大会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积累,从而出现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过量使用会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发其他疾病。
除了药物过敏和药物剂量过大这两种情况,其他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还包括药物滥用、药物不当使用、药物毒性等。
这些病例表明了药品安全在医疗行业中的重要性。
医生和患者在用药时必须注意药品的种类、用法用量,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也应加强对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药品信息的传递。
这包括在药品说明书中详细列出药品的成份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共享病例信息和研究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透明度,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药品安全是医疗行业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证每一个用药者的安全。
美国1999~2004年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分析
d c d a V r e el cs M e h d T e d t a r m h 0 r se r l y f e o e tr 0 u e d es f t . f e to s h aa c me f0 t e c mp e s d mo t i i f C ne s fr at l
和 药 物 类 别 差异 , 府在 制 定干 预 措 施 时 应 有 所 区 别 , 国 政 府应 借 鉴 美 国做 法 尽 快 完 善 药 品 不 良反 应 政 我
监 测 系统 。
[ 键 词 ] 不 良反 应 ; 死 亡 ; 药物 ; 美 国 关 [中图 分 类 号 ] R 6 . [ 99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l 7 —3 7( 0 8) . O O 0 文 6 27 4 2 O 1 1 6 .6 1
l6 00
.C 眦 5 u^U ( ds … ’ s , , e ot n ,、 c) ㈣
.
・
R V ・ E ⅡW
・ 综 述 ・
美 国 19 9 9~20 O4年 药物 致 死性 不 良反 应 分 析
贺 民 , 曲练 郭 (中南 大 学 湘雅 医 院麻 醉 科 , 沙 41 O 8) 长 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r ug-nd e a a dV r e e fc s i h ie i uc d f t la e s fe t n t e Un t d
S a e r t t s f咖
1 9 0 2 O 9 t O 4 9
H n,G O Q — a E Mi U uln i
t i d S ae r m he Unt tts f0 1 e 999 0 t 2004 n p t 0 wa d u g sin fr a d u fr r s g e to s 0 Chia’s o t o r g—n n c n m1 f d u i —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不可避免地,某些药品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及时识别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药品监管部门会开展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报告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死因是否与药品有关联,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类型和风险程度,从而可以制定相应措施,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本文概述了2019年我国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
一、报告概述2019年,我国共报告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
平均年龄为47.7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年龄为78岁。
这些病例主要涉及的药品类别是抗生素、止痛药、心血管药、抗肿瘤药等。
报告分析表明,虽然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占比不高,但对个别患者而言,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二、不良反应类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药物过敏等。
其中,肝肾功能损伤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占比达到29.4%。
胃肠道出血和呼吸衰竭占比分别为20.6%和14.7%。
此外,抗肿瘤药物在不良反应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类药品具有较大风险。
三、风险评估从药品风险评估角度看,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最多,占比达到23.5%。
其次是止痛药和心血管药,分别占比17.6%和14.7%。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比较高,但在风险评估中并不是最高的。
这说明在实际使用中,各种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严格依照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指导,严格控制药品使用量和频率,避免超量使用和重复使用。
四、管理策略针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药品监管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管理策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一方面加强对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另一方面,加大对医师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意识,避免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患者伤亡。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的不断提升,药品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由于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一些病人在使用药品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对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34例死亡病例中,患者年龄跨度较广,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均有。
这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风险,因此在使用药品时应格外慎重。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他们更容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更加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类型多样。
在这34例病例中,有些是由于过敏反应引发的,有些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导致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这些结果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机制复杂,因而在设计和开发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研究还发现,患者在使用药品之前未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的病例较多。
这说明患者对药品的了解不足,在使用药物之前没有充分告知医生自身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医生也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一些病例的死亡是由于药品的错误使用导致的。
有些患者在使用药品时未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用法使用,或者在购买药品时选择了劣质或伪劣产品。
这些不当的用药行为直接增加了药物的风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选择可靠的药品来源,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通过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充分了解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医生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并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选择可靠的药品来源,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分析报告
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分析报告第一篇: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分析报告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分析报告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出现在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大多数用药错误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
多数情况下,用药错误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失误,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医院治疗系统中存在的漏洞。
近年来,虽然我国药物的种类、剂型不断增加,药物用法、给药途径日益多样化,给药方案越来越复杂,但医疗机构的药品发放系统却少有改变。
这也是导致错误发生的客观原因。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当前,亟待承认客观因素,强调领导者责任,认真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
实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犯错的个人,而是为了对用药错误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由此改进医疗系统,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用药是一项非独立的治疗性操作,是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是医、药、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用药过程的参与者有医师、药师、患者及其监护人、护士与相关的医务人员。
现就用药差错的原因分析如下:一.医师开方差错1.书写差错,如将药名、剂量、剂型、用量、给药途径及次数写错或出现笔误。
2对所用药品不熟,如同一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造成重复用药3对药物剂型不熟悉造成用法错误,如肠溶片、缓释片掰开服; 4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等;5医师对用药政策不了解如医疗保险患者超范围用药等。
二.药师调配差错1.责任心不强,不按照操作规程、核对制度配方,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严肃造成的,疲劳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受周围环境影响等都可能配错药。
2.药品名称混乱:药品的名称、包装、颜色、字迹相近,同药异名、异药同名、一药多名或多剂型等,极易造成视觉差而出现发错药。
3.组织管理不力,分工不明确,药品摆放位置混乱调剂者粗心未核对而忙中出现差错。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在世界各地,化学药品被广泛使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症。
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轻微的,如头晕和恶心,也可能是致命的。
本篇文章将讨论一个报告的结果,报告中涉及的是34例疑似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个案。
这个报告来自于全球药品监管机构之一的国际药品监管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监督和控制药物的开发和使用,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病例被称为“疑似”病例,因为它们仍在经过深入的调查,以确定药物是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这34例病例中,有29例是成人,其中17例是女性,而5例是儿童。
所有这些患者都接受了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其中一些病例中的药物也被证实是可导致死亡的。
报告指出,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许多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前已经存在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这些基础病症可能增加了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其次,有许多病例中涉及的药物都是用于治疗癌症的化学药品。
这些药物常常非常强效并会破坏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因此患者对这些药物的耐受性也可能是比较低的,并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一些患者同时接受了几种药物治疗,这可能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有些药物会相互作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因此,医生需要小心地检查患者的药物清单,并且确保确实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总的来说,该报告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风险,尤其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许多疾病,但是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医生和药品监管机构来说,必须仔细研究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险。
此外,也需要更好的教育患者,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和风险,并积极告知医生有关他们药物的过敏反应史和病史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早在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就被列为每年全球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数量在持续增加,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既是一个忧虑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话题。
考虑到此,本文以2014年在湖南省报告的34例药品不良反
应造成的死亡为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014年,湖南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共计34例。
经诊断,这34个病例的主要病毒病均是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
其中,解热镇痛口服液13例,止痛药/镇痛药7例,
免疫抑制剂5例,止血药2例,抗生素2例,血液制剂1例,胃药1例,抗结核药1例,
抗凝药1例,其他药物3例。
经分析,在这34个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男性病例17例,占半数,女性病例17例,占半数;其中21例的年龄在18岁以下,其他病例介于18-60岁。
事故发生地点集中
在湖南省的城市地区,其中最多的是长沙。
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分析表明,2014年湖南省发生的34个病例中19个病例药品用法不当或滥用药品,15个病例药物不良反应对检查不充分,导致治疗不及时的或失策的。
此外,在这34例病例中,21例病例是患有慢性病,但没有通过充分的诊断后再使用药品,而是盲目使用药物。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死亡病例,以减少同类病例的出现。
在药物
用法方面,我们应加强药物知识的普及,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并要求临床药师孜孜以求;同时,慢性病也应及时诊断,避免盲目服药,避免不良反应出现。
另外,护理人员应时时
监测患者药物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死亡病例。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品研发的不断推进,药品的使用率也在逐渐增加。
不良药品反应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有数十万人因为不良药品反应而死亡。
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药品使用量也非常大,不良药品反应导致的死亡病例也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要分析的就是我国的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
我们来看一下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
这3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占16例,女性占18例,可以看出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年龄方面,最小的患者年龄仅23岁,最大的患者年龄则是78岁,可以看出不良药品反应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
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有10例发生在城市,24例发生在农村,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不良药品反应死亡病例占比较高。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
据统计,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比高达50%。
其次是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占比为20%。
其余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不良反应等。
这些不良药品反应类型主要是由于药品的作用机制导致的,有的是直接对目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有的是对器官系统产生全身性影响。
除了不良药品反应类型,我们还要关注一下这34例死亡病例中使用的药品类型。
据统计,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死亡病例涉及的药品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药品、抗生素、止痛药和抗凝剂等。
这些药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对病人的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这些药品的病人,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加明显。
那么,针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我们应该如何加以防范呢?医务人员应该在用药前详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史,对于有慢性病史或者对某些药品过敏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关药品。
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不良药品反应的症状,要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摘要】本研究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病例的概况、临床表现特点、死因、药品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研究发现,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本身的毒性、患者特定的遗传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
本研究还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建议,以减少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发生率。
研究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安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临床表现、原因探讨、相关性分析、治疗对策、结论、研究目的、背景介绍、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预防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常规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或患者个体差异所致的不良生理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轻微不适,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一些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及时的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
近期,XXX医院共发生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不良反应原因、治疗对策等方面,旨在为进一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发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死亡原因、药品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旨在总结出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规律性和特点,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类似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也旨在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建议,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是指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意外不良反应,包括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
这些病例报告对于药品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确认药品是否安全有效以及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我将就最近发生的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这些病例的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用药时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症状、诊断结果等。
我将分析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根据数据统计,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23例为女性,占67.65%;有11例为男性,占32.35%。
这显示出女性在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中的比例较高。
接下来,我将分析患病时间和用药时间。
根据数据统计,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患者的患病时间与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有15例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出现不良反应,并在短时间内死亡;而有19例患者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内才出现不良反应,并最终死亡。
这显示出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
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患病时间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症状的相关性,以及诊断结果与死亡原因的关联。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药品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近年来,随着食品、药品等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万例死亡病例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其中中国也不例外。
本文对于中国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报告,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首先,通过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使用药品、死亡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病例中女性占比较大,并且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
在使用药品方面,抗菌药、心血管药、肿瘤药等是病例最多的药品类型,死亡时间极端值出现在使用药物较短时间内。
其次,针对上述统计结果,本文分析了病例死亡原因和可能存在的药品安全问题。
病例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心脏衰竭、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疾病均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同时,这些药品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心血管药物易导致心脏不良反应、肿瘤药物副作用较大等。
最后,本文提出了改进药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建议。
首先,加强药品研发监管,严格控制药品上市,尽量避免药品高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强对医师和医药从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于药品的认知水平和药品的合理使用能力,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和死亡的风险。
最后,加强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药品安全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药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对于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析,本文表明了药品安全监管需要加强的方面和提高的水平,为提高患者药品使用体验和保障公众生命安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调查及报告实施要点
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调查及报告实施要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调查及报告实施要点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药品的研发与生产也越来越发达。
然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对于这类疑似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病例,我们需要进行调查和报告以确保公众的用药安全。
因此,本文将探讨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调查及报告的实施要点。
一、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调查的程序1. 收集信息:当发生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患者个人资料、病历记录、使用药品的详细情况、用药时间和剂量等。
此外,相关医护人员的证词、实验室检验报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2. 评估证据: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死亡病例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联性。
重点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临床试验结果、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等证据。
若有必要,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明确死亡原因:在确定病例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死亡的原因。
除了药品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的直接原因外,还需考虑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如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等。
通过尸检、病理学分析等手段来深入研究死因,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二、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的要点1. 及时报告:发现疑似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病例后,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及时上报。
建立一个高效的报告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流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详细描述:报告中应详细描述患者的病情、症状、用药情况和死亡过程。
将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等相关信息列出,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3. 病例分析: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包括患者的个人特征、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死亡相关的因素等。
通过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尽量排除其他潜在的干预因素,以便确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真实性。
4. 风险评估:在报告中,还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调查规范
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调查规范第一篇: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调查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工作规范1.为及时、全面获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相关资料,准确评价死亡病例的因果关联性,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工作规范。
2.本工作规范适用于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组织开展辖区内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工作。
3.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后,应立即指导下级监测机构进行核实追踪,并视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前往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地区或机构进行调查。
4.追踪调查内容(附件1)4.1对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药械使用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及诊治等信息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如患者转院进行救治,应对所转医院、救治医生及诊疗情况进行调查。
4.2对事发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药械储存、是否发生与死亡病例类似不良反应/事件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医护人员素质进行调查。
5.除上述调查内容外,应根据现实情况收集或跟踪怀疑药品包装、说明书(原件),患者病历、尸检报告、药品检验报告、器械检验报告等资料的复印件。
6.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调查情况,及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可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
7.调查工作结束后,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并撰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报告(报告格式见附件2),于死亡病例接收后15个工作日内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8.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可参照此工作规范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细则。
9.本规范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解释。
10.本工作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内容要求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报告样稿附件1: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内容要求死亡病例追踪调查需对病例详细情况(一般情况、药械情况、不良反应/事件情况)进行核实、完善和补充,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医护人员素质进行考察。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依然存在一些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
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
这些病例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也引发了人们对药品安全的关注和思考。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这34例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我们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基本情况的分析。
男性占20例,女性占14例;平均年龀为45岁,最小为18岁,最大为75岁。
这些数据表明,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中性别和年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年龄段的生理和代谢特点、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们对这些病例中涉及的药品进行了分析。
发现死亡病例中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抗精神病药等。
这些药品来自于不同的药品生产企业,这表明不良反应死亡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药品生产行业的共同问题。
必须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工作,严格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我们对这些死亡病例中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了分析。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出血等,这些不良反应常常是药品滥用、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导致的。
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的监管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一些病例涉及的药品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上市,流通环节不规范,使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测和评估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目前的药品监管和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药品监管,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严格控制药品市场准入,加大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力度。
2.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及时报告不良反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分析非常重要。
本次报告分析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
这34例病例中,女性占57.14%,男性占42.86%。
年龄分布方面,40岁以下占35.29%,40-60岁占47.06%,60岁以上占17.6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不良反应的死亡风险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药品类别上,本次报告分析了15种不同的药物。
非处方药占据了绝大多数,占82.35%,而处方药只占17.65%。
这显示了非处方药在引发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的占比较高。
在不良反应的类型上,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占35.2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占26.47%。
这些结果表明,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特别注意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
本次报告还对疑似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东部地区占据了绝大多数,占76.47%,而西部地区只占23.53%。
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有关,也可能与东部地区患者用药的行为习惯有关。
在具体的省份分布上,A省、B省和C 省的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据了23.53%、17.65%和14.71%。
这些数据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对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报告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
34例病例中,有15例属于严重不良反应,而另外19例属于轻度不良反应。
这提示我们,在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中,要特别关注严重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防范。
本次报告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类型和地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水平,减少不良反应造成的死亡风险。
致死药物过敏反应
致死药物过敏反应章节一:引言致死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医疗事件,其造成了一些患者的死亡。
许多药物都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但只有极少数会导致致死结果。
了解这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对于提高治疗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致死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原理、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
章节二:发生原理致死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免疫现象,其发生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药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的启动、促进和持续。
首先,药物必须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使得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
其次,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和分子被激活,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如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最后,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害,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最终的死亡。
章节三:诊断方法及早发现和诊断致死药物过敏反应对于采取紧急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皮肤试验、特异性IgE检测和脱敏试验。
病史询问是最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可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过敏症状。
皮肤试验可以通过皮肤刺激药物,观察患者是否产生过敏反应。
特异性IgE检测则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特定药物特异性的IgE抗体水平来判断过敏的可能性。
脱敏试验则是一种特殊的过敏诊断方法,适用于那些有必须使用致敏药物的患者,如某些抗生素。
章节四:预防措施预防致死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已知的过敏药物、警惕药物的交叉反应、进行过敏测试和脱敏试验、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过敏史,并告诉他们必要时急救措施。
对于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及时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时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结论致死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危险的医疗事件,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诊断方法多样,预防措施多样化。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并提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界在治疗和预防致死药物过敏反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 果
注: 0 . O 0表 示 死 亡 率 < 0 . 0 1 / 1 0万 . 3 讨 论 从 表 1可知 : 2 0 0 2 ~2 o 1 2年 期 间 我 国 因 药 物 不 良 反 应 导 致 死 亡 人 数 1 9 2 5例 , 诱 发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的 常见 药物 主要 有 : 心 血 管 药物 、 血 液 与造 血 系 统 药 、 抗 生 药物致死率达到 0 . 1 2 / 1 0万 。因 药 物 不 良反 应 导 致 的死 亡人 数 在 男 性 、 女 性 之 间 无 索、 解 热镇 痛 药 和抗 炎 药 和 激 索 类 药 及 其 拈 抗 药 。 而我 国急 诊 科 常见 的 药 物 不 良 反 明显 差 别 在 2 0 0 2 ~2 0 1 2年期 间导 致 死 亡 例 数 最 多 的五 种 药 物 分 别 是 : 心 血 管 药 应 主 要 由抗 生 素 、 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 、 以 及 血 液 与 造 血 系 统 药 物 引 发 的 。上 述 两 物( 2 8 1 例) 、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 1 2 5例) 、 抗生素 ( 1 0 8例) 、 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 9 3 者之间存在一定区别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明 了 致 死 性 与非 致 死 性 药 物 之 间 不 良 反 应 的 例 )和 激 素 类 药 及 其 拮 抗 药 ( 9 1例 ) 。 区别E 3 J 。药物致 死率 在 性 别 之 间无 明显 差 异 , 但 是 根 据钟 海 利 、 陶 国 枢 等 人 2 0 0 2 ~2 0 1 2年 期 间 我 国 药 物 导致 死 亡 的 基本 情 况 的E 4 一 一 研 究 可知 , 随 着 人 们 年 龄 的升 高 , 药 物 致 死 不 良 反 应 率 也 随 之 升 高 在 ( 2 5 8 2 ) 岁这 个 群 体 中 , 致死 性 不 良反 应 药 物 主 要 是 抗 凝 药 、 胰 岛 素 以 及 阿 片 类 镇 痛 药 。其 次 , 药 物 滥 用 是 导 致 致 死 性 药 物 不 良 反 应 的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在 2 0 0 2~ 2 0 1 2 年期间 , 意 外 中毒 死 亡 率 达 到 8 8 . 5 %, 其 中 绝 大 数 死 亡 者都 有 滥 用 药 物 的 情 况 根 据 本 次 研 究结 果 可 以推 理 , 一方面, 我 院 在 预 防 药 物 不 良 反 应 方 面 应 该 按 照
不 良反 应 监 测 系 统 。
【 关键词】 药物;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 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J R 9 1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 编 号3 2 0 9 5 —6 8 5 1 ( 2 O l 4 ) 0 4 —0 4 8 6 —0 1
当前 因 为缺 乏 完 善 、 科学、 公开透明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临 床 医 生 对 药 物 致死 性 不 良反 应 的流 行 病 学 特 征 不 甚 了解 。 医学 界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在 对 西 方 药 物 不 良 反应 监 测 方 法 的介 绍 , 或者是对某医院以往药物不 良反应资料 的客观描 述, 对 新 上市药 物 监 测 方 面[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我 院 2 0 0 2 ~2 0 1 2年 期 间 的 药 物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资料 , 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 , 以期 为 我 院 药 物 不 良反 应 监 控 工 作 提供 借 鉴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数 据 资 料 本 次研 究 所 得 数 据 来 源 于 我 国疾 病 防 控 中 心 在 线 数 据 库 的 死 因登 记 资 料 , 该 数
2 0 1 4年
4月 第 4期
药 物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的调 查 分 析
冯I t 古 巴彦 淖尔市 医院 内蒙古 巴彦 淖尔 0 1 5 0 0 0 )
【 摘要】 目的 : 研 究分 析 药 物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 为 临 床 药 物 不 良反 应 控 制 工作 提 供 建 议 。方 法 : 调 查 数 据 来 自我 国居 民死 园登 记 资 料 , 用 药物 致 死 率评 价 致 死 性 药物 不 良反 应 在 性 别 、 药物 类 别 之 间的 不 同。 结 果 2 0 0 2 ~2 0 1 2年 期 间我 国 因 药物 不 良反 应 导 致 死 亡 人 数 1 9 2 5例 , 药 物致 死 率达 到 0 . 1 2 / 1 0万 。 因 药 物 不 良反 应 导 致 的死 亡 人数在男性、 女 性 之 间无 明显 差 别 。 在 2 0 0 2 ~2 0 1 2年 期 间导 致 死 亡 例 数 最 多 的 五 种 药 物分 别是 : 心血管药物 ( 2 8 1例 ) 、 血 液 与造 血 系 统 药 ( 1 2 5例 ) 、 抗 生素( 1 0 8例) 、 解 热 镇 痛 药 和 抗 炎 药 (9 3例 )和 激 素 类 药及 其 拮 抗 药 ( 9 1侧 ) 。 结论 : 我国从 2 0 0 2 ~2 0 1 2年 期 间的 药 物 致 死 性 不 良反 应 存在 明 显 的 药 物 类 别 差 异 , 医院 应 该 尽 快 完 善 药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