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生态学本科重点总结
(完整版)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在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发育周期.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3.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与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表示种群是有同种个体的组合,占有一定的领域。
5、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8、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
9、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少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
10、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1、抗生:是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1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14、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一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这个词是186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先提出来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边的环境,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二、生态学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最低层次)。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的分支。
◊全球生态学:研究整个地球生态问题的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
三、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到现在)四、生态学研究方法1.原地观测研究方法(1)野外考察(2)定位观测(3)原地实验2.受控实验研究方法3.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2019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二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①按环境的主体分类②按环境的性质分类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类二、生态因子的概念(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一)综合作用(二)主导因子的作用(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四)阶段性作用(五)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六)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三、光是人眼可以看见一系列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作业习题※<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3.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4.简述生态学的定义。
5. 简述经典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6.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7. 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因子的替代作用, 生态价(生态幅),阿伦规律, 小气候, 生态因子,Shelford耐受性法则,Libig最小因子法则,驯化,光周期现象,长日照生物二、问答题1.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2.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3.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
5.生物是如何对极端温度适应的?6.水生物是如何维持水盐平衡的?7.动物是如何适应高寒胁迫环境的?8.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9.为什么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比在低温下困难?它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哪些?*10.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1.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12.简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
13.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14.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5.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5※<第三章>一、名词解释种群,内分布型,最大出生率,实际死亡率,年龄锥体,动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生态入侵,遗传漂变,渐变群,r-K连续体,他感作用,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生态位与生态价,竞争排斥原理,植物的防御反应二、问答题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参数?2.种群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评价这些方法的利弊。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首先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和管理中。
例如,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关系,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
其次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数学建模和生态学模拟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需要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并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而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过程,通过生态学模拟可以模拟和重现现实中的生态过程和事件。
最后是生态学的应用价值。
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生态学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问题中。
例如,通过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可以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总之,生态学的学习重点主要包括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态学的学习也需要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来加深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学复习总结(总)
生态学复习总结(总)生态学复习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中度干扰假说:Conell等提出的, 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物种多样性。
a.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b.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c. 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d.因此要保护草原,并不是杜绝动物的取食,禁止放牧,或过度放牧,而是要根据草原的生长情况,进行适量的放牧。
岛屿效应:岛屿上(或一个地区中)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和一些种群的密度呈现增加趋势的现象。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热带雨林的特点:一、种类组成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二、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三、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四、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带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五、茎花现象很常见。
六、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七、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荒漠冻原。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汇编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开展.2、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3、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根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4、系统分析途径: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5、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6、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整体7、生态系统的根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注意各自的主要成分以及特点.8、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是自然界中的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9、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生产者与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消费者与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11、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系统12、生物圈是地球外表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13、湿地: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14、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15、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16、生物与环境的根本关系:生态作用〔短时间尺度〕、生态适应〔短时间尺度〕、生态反作用〔长时间尺度〕17、生态系统效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奉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效劳18、生态系统健康:以符适宜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19、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20、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2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物环境22、生态作用的根本规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2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界限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那么24、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内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25、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26、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宜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称之为胁迫.27、环境胁迫与生物体响应过程中的有机体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8、在胁迫生境下的存活主要有逃避胁迫,抗性和恢复三个途径29、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水平30、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31、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3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适宜应位置33、光补偿点: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作用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34、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宜温度35、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适应.36、生态位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37、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低于一定临界值时,植物生长停止,这使得温度是无效的,这个最低的临界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及发育起点温度.在一定生育期内,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是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38、温度节律对生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休眠39、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修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减低噪音,美化环境.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40、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升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41、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42、种群的3个主要特性: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4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有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45、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到达的最大数量4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信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叫做生态入侵47、阿利氏群聚原那么: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48、种内竞争通常可分为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两种类型49、植物的两个特殊规律:最后产量衡值法那么和-2/3自疏法那么50、种间相互作用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51、种间正相互作用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52、种间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及偏害53、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进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54、生态学界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一样,称为有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称为个体伦观点5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56、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5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的物种58、关键种:生物量及丰度并不高,但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功能、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的物种.59、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60、偶见种或罕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61、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62、群落的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63、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线性关系〕.主要与迁入与迁出的强度有关.64、水生原生演替顺序: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6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66、生态系统的能源包括太阳辐射能和辅助能67、顶级群落: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到达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68、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69、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特殊食物链70、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71、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状结构72、生态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73、生态金字塔的三种根本模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74、十分之一定律: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十分之一75、能量转化效率:食物链上不同点上的能量转化比率关系76、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转运,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的过程77、初级生产: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78、次级生产: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79、库与流: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物质循环的两种根本形式: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80、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8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82、生态系统结构:构成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83、水循环属于气象型循环,碳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84、碳循环有三个途径:陆地生物与大气间的碳素交换、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85、岩石圈是碳循环最大的库86、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87、生态系统稳定性非为抗变稳定性和弹性稳定性88、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水平.这种种反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之为生态系统之稳定性.89、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高三、简答1、盖亚隹i说〔p62〕:假说认为,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还有排泄、分解废物等,对偏离做出反响,缓和地球外表的这些天气变化.盖亚假说的生态学意义: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水土作用减少,调节水平减弱.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一方面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种群的生存曲线〔p110〕I型:曲线凸型,年轻个体存活率很高,只有在生活史后期有较高的死亡率,如大型兽类,人类.n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如自然界的鸟类.圈养的鸟类是I 型出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鱼卵和抱子.3、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P112〕4、r-选择〔昆虫,杂草〕和K-选择〔乔木、大型肉食动物〕〔p118〕5、食物网的意义〔p117〕:首先,食物网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它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其次,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旺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地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它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是推动生物进化、促进自然界不断开展演变的强大动力6、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物种起源〔p77与p80〕注:需要注意的一些图表 3、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示意图〔p83〕 1、 2、 4、 5、 6、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图〔p25〕 耐性定律图示〔p71〕 种群年龄金字塔〔p107〕 J/K 增长示意图〔p112〕 生态系统能流图〔p180〕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27〕 生态幅图示〔p72〕 生存曲线图〔p110〕 食物网示意图〔p176〕。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重点知识总结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为经过瓶颈,这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下降。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叫做建立者效应。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用1/N作为遗传漂变的指标。
种群数量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生活史: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竞争性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这种现象。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学生态学概论总结报告
大学生态学概论总结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生态学概论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生态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主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
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生态学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等。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物种群落、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我了解到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征。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于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可以利用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变化、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此外,我还了解到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环境问题与生态学的应用全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生态学的应用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生态学的应用,我了解到生态学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环境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态学还可以指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定。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学习生态学还需要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利用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此外,现代技术如遥感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结论大学生态学概论的学习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关注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平衡与稳定,以及生态学的应用前景。
生态学的应用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学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整理)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
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0 绪论1.生态学(n.):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生物圈(n.):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4.生态学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5.生态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拟研究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环境(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区别3.生态因子(n.):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4.生态因子的分类(填):①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②按有无生命分: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③按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选):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强度不受种群密度影响④按稳定性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填、简、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生态因子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用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来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涉及生态系统、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在同一地区的总体数量。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特定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演替等方面。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密度调控和种群演替过程。
种群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和对数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无限资源的环境中,而对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中。
种群密度调控是指通过竞争、捕食和疾病等因素控制种群数量的过程。
种群演替是指由一种生物群落逐渐转变为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其原因可以是环境变化或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反映了地球上生物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采伐、推广可持续发展等。
4.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地球和未来世代的能力。
环境保护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等。
我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包括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探讨了生物体如何适应环境、生物群落如何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等问题。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涉及了一系列基础知识点,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五个主要知识点。
1. 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生物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物种群。
群落生态学研究了不同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相互作用、竞争关系、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通过对群落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2. 生态系统与能量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逐级依赖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非生物要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进行传递和转化。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太阳能经由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体可利用的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大一生态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等问题。
4. 生态位与竞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通过利用环境中不同的资源和空间而形成各自的生态位。
竞争是生物体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中,学生需了解竞争的类型、竞争的原理以及竞争对物种适应和进化的影响。
5.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环境保护和管理。
大一生态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环境责任,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解决方法,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总结大一生态学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夏继刚§ 0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Haeckel 海克尔 1866提出2.生态学研究对象 4个组织层次个体:强调个体适应性种群:强调数量特征群落:强调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生态系统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 CO2 事物和其他生物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他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并非等价其中年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虽然不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不能由另外一个因子替代),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因子过量时,例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或过多的水,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5.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6.耐受性定律:美国Shelford1913: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程度的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能量环境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3.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外源性周期:除光周期外,还有温度、湿度、磁场等的昼夜变化内源性周期:内部生物钟动植物的似昼夜节律:内源性周期光周期现象: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3.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b.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c.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d.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5.生物对温度的适应重中之重!6.常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7.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8.酶反应速率代谢速率随温度增加能用温度系数Q10描述: Q10=t℃体温时代谢率/(t-10)体温时的代谢率。
Q10大致为29.生物学零度/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10.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为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有效积温法则:K=N(T-C)K----生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生物学零度11.驯化:生物的生理特征对外界环境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称为气候驯化12.对低温的适应: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的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在3个方面:行为生理形态13.热中性区:指动物的代谢率最低,并不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
热中性区的低温一端称下临界点。
14.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在冬眠前体内贮存大量低熔点脂肪,冬眠期时,代谢率比活动状态下底几十倍甚至近百倍,核体温可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差仅1-2度,心率呼吸速率都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生物对能量的需求。
但是当环境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
15.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
第三章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生态学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2.总数量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3.净增殖率:同生群末每一存活个体所产生的后代总数除以同生群初始个体总数。
4.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5.存活曲线:I型:外凸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对应K对策II型:对角线型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III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对应r对策6.逻辑斯蒂曲线: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个体数达到K/2时)减速期饱和期(K值)环境限制7.R表示种群的增长能力 K是环境容纳量 r的倒数Tn称为自然反应时间,r越大种群增长越快,Tn越小,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越短。
8.逻辑斯蒂方程的重要意义:A.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B.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C.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9.种群的波动: a.环境的随机变化 b.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
种群可以超过环境容纳量,然后表现出缓慢的减幅震荡直到稳定在平衡密度 c.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即种群数量密度上升到一定数量时,存活个体数目将下降。
10.种群调节:重要!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随着种群密度而改变,属于密度制约因子,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并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
1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对受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1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13.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行为调节:种内划分社群等级(领域部分和剩余部分),限制了种群的增长,并且这种作用是密度制约的,即随着种群密度本身而变化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14.内分泌调节: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种群增长由于这些生理反馈机制得到停止或抑制,这样又使社群压力降低。
15.遗传调节:种群中的遗传多型是基础。
种群数量上升期时自然选择有利于低密度型,种群繁殖力增高,个体间比较相互容忍。
种群数量上升到很高时,自然选择转而有利于高密度型,个体间相互进攻加强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下降,有些个体可能外迁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16.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热点!局域种群: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斑块: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生物种:是由一些具有一定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所有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似性大于他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似性。
生物种的特点:1.由内聚因素(遗传生殖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2.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3.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3.进化的两个动力: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4.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稳定选择:淘汰两端极端个体定向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歧化选择(分裂选择):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淘汰中间个体。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特别重要1.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2.生殖对策: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X龄个体的生殖价:该个体马上要生产的后代数量(当前繁殖输出),加上那些预期的以后的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4.两面下注: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
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后代多次生殖。
而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生殖。
5.CSR三角形。
4种类型:低严峻度,低干扰:竞争对策;低严峻度,高干扰:杂草对策;高严峻度,低干扰:胁迫忍耐对策;高严峻度高干扰:无法生存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性别生态学:研究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
2.局域资源竞争:拥挤的条件下,产出雌体间的局域资源竞争很紧张,因而产出雄仔并离开家区是很有利的,可使生殖成效有更高的提高机遇。
3.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的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向于雌,这叫局域交配竞争。
4.让步赛理论:拥有质量好的大尾(或其他奢侈特征),表明拥有者必须有好的基因,而弱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被捕食的敏感性。
5.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生物学意义: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6.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