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输血反应登记制度新 - 副本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
一、输血反应
1.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以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准确执行医嘱,积极进行处理和治疗抢救。
3.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安抚患者。
4.履行输血科《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上报输血科、护理部备案。
5.妥善保留血液和输血器送回输血科。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及时报告输血科、护理部、医务部。
二、输液反应
当输液患者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动;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把输液瓶(袋)连输
液器包好,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单,与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处联系,药品由药学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由医院感染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处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 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一、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将血袋送回血库,至少保存2天。
二、由执行输血的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9),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市中心血站。
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制度一、储血冰箱消毒:每周应用消毒液(250~500mg/L有效氯溶液)由内至外抹擦表面,并记录储血冰箱内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200CFU/m霉菌生长格;储血冰箱内壁培养每月一次并记录,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二、恒温水浴箱每周应进行换水清洁并记录。
三、工作台面及地面消毒:每天开始工作用湿布抹擦工作台面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禁用干抹干擦,抹布和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
下班时工作台面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抹擦一次,地面用2倍于上述浓度消毒液拖擦。
若被明显污染,如标本等污染台面或地面,应立即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于污染面,保持30~60分钟后再抹擦。
四、储血室、血液成分制备间、采集患者自体血环境的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200CFU/m、无霉菌生长为合格。
交叉配血室的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500CFU/㎡为合格。
五、器材消毒处理:(一) 一次性使用的薄膜手套、无纺布帽子。
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二)一般血清学反应使用过的一次性器材可直接浸入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4小时后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董(三)可回收器材如玻片、玻璃试管、吸管、.玻瓶等用含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小时后再洗涤。
(四)输血后血袋、报废血袋应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送医院污物处理中心。
血库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保证血库对输血反应有相关记录。
一、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主任及业务院长。
二、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三、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四、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五、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上报医务科及院长。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二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
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处理输血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输血反应处理工作,制定本报告制度范本,以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包括准确报告、迅速反应和适当干预。
三、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的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四、主要内容1. 报告程序接收到输血反应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2) 输血反应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3) 输血前后监测结果,包括血常规、血型、交叉试验等;(4) 输血反应处理情况,包括打了什么药物、使用了什么治疗措施等。
2. 反应处理(1) 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液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特殊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检查等。
(2) 及时干预对于输血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应当立即进行适当干预,如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必要的抢救等。
(3) 注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报告中应清楚地注明处理措施,包括给予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治疗方法等。
(4)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3. 记录与报告(1) 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的表现和处理过程等。
记录应具体、准确,方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报告给上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相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全面,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等,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4. 质量控制(1)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输血反应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输血不良反应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一、《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规定: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一)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二)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当面同患者或家属一起封存血袋中血液,送回输血科保存并做以下核对检查:(一)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二)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至少保存7天)、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五条规定: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输血科)每季度统计上报医务科。
输血完毕,如有输血反应,医护人员要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二)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开始出现症状和体征时间,分为即发型(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以内发生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反应)两类。
(三)患者发生输血反应,若是一般性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情况好转,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如患者反应严重,立即停止输血,将输液器针内残留血液抽出,更换输液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对患者对症处理。
(五)2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发血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立即报告医师分析原因,按照医嘱紧急处置。
(六)患者使用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将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标本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备对输血不良反应者追查原因。
(七)保存输血袋中残留血,输血袋保留24小时,备查用。
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和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进一步查找原因。
(八)输血科收到临床发生或怀疑发生急性溶血反应反馈后,重新复核患者所有输血相性检测信息,包括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等。
(九)必要时将输血袋中残留血和患者血样送检验科生化室,进一步检查游离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血浆结合珠蛋白等指标。
(十)检验科确认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情况后,有关人员应立即通知输血科,输血科主任立即将有关情况告知临床科室。
(十一)输血科将患者输血反应情况经过初步调查分析后上报医疗管理部门。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11.1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11.2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11.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1.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11.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11.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11.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11.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11.4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1.4.1迅速补充血容量;11.4.2应用速效利尿剂;11.4.3应用多巴胺;11.4.4碱化尿液;11.4.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1.4.6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11.4.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11.4.8DIC的防治。
11.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1.5.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11.5.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11.5.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11.5.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I目的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的管理,保障受血者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医疗纠纷,防止血液传播疾病,保证输血安全。
II范围适用于本医院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输血后血袋的管理。
III制度一、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一)发热反应;(二)过敏反应;(三)溶血反应;(四)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五)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六)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七)输血传播的疾病。
二、为了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每个血袋输注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及主管医师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至输血科。
(二)对于患者的迟发性的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师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三)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报至医务部。
(四)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三、为了减少血液传播疾病发生,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将血袋刺针孔处折叠,并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置于专用垃圾袋中保存,及时送至输血科(或科室自己保存24小时,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并双方签字)。
(二)护士应及时、认真、完整填写血袋回收登记表。
(三)输血科人员与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四)输血科定期核查血袋发出和回收数目,二者数目必须一致。
(五)血袋在输血科保留24小时后,输血科人员将血袋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
III参考依据1.《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3.《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管理程序》。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检查科血液室值班人员,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输液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及配血试验记录。
2、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处,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3、将血袋连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2篇)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处理输血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输血反应处理工作,制定本报告制度范本,以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包括准确报告、迅速反应和适当干预。
三、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的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四、主要内容1. 报告程序接收到输血反应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2) 输血反应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3) 输血前后监测结果,包括血常规、血型、交叉试验等;(4) 输血反应处理情况,包括打了什么药物、使用了什么治疗措施等。
2. 反应处理(1) 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液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特殊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检查等。
(2) 及时干预对于输血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应当立即进行适当干预,如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必要的抢救等。
(3) 注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报告中应清楚地注明处理措施,包括给予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治疗方法等。
(4)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3. 记录与报告(1) 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的表现和处理过程等。
记录应具体、准确,方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报告给上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相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全面,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等,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4. 质量控制(1)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输血反应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模版(2篇)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模版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②尽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器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模版(2)标题: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模板一、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输血过程中很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对于这些输血反应,及时准确地处理和报告是保障患者安全和优质医疗的重要环节。
为此,制定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个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模板,旨在规范报告程序,提高信息共享和处理效率。
二、背景1. 目的:建立和完善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输血反应情况,做到追溯、分析和改进,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质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处于输血现场、输血反应处理环节以及与输血反应有关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报告程序及要求1. 报告内容(1) 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科室、医生及联系方式等。
(2) 输血信息:输血品种、输血日期、时间、输血单位、血型/配型、血袋号、交叉配血结果等。
(3) 反应发生情况:反应类型、症状和体征、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治疗手段等。
(4) 处理情况:采取的处理措施、效果评估、后续随访情况等。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模版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模版一、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流程,确保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及时识别、记录和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适用于所有执行输血操作的医疗机构。
2. 报告责任人(1) 执行输血操作的医师或护士应当负责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2) 上级医务管理人员负责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发热、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CO)、输血相关心肺综合征(TCPH)等。
4. 报告流程(1) 执行输血操作的医师或护士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过程,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紧急处理后,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处理措施等详细信息。
(3) 报告表应及时提交给上级医务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4) 上级医务管理人员应将统计和分析结果向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医务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案。
5. 报告内容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包括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
- 输血前的检查结果和输血操作的相关信息。
- 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点和症状表现。
- 紧急处理措施和结果。
- 相关检查和治疗的结果。
- 上级医务管理人员的处理意见。
6. 处理措施(1) 对于轻度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停止输血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皮肤冷敷、补液等。
(2) 对于中度和重度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或其他相应的重症区,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3)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照急救流程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制度背景和目的1.1 制度背景:根据临床输血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制定该制度,以促进临床输血工作的合理运行和安全性保障。
1.2 制度目的: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临床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不良反应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
第二部分:报告要求和流程2.1 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体征、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
2.2 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机制,不良反应可分为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循环负荷过重、输血相关性感染、输血相关性出血、输血反应综合征等。
2.3 报告责任人:临床科室主任或临床负责人为该科室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责任人。
2.4 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1)发现不良反应后,立即通知责任人。
(2)责任人及时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分类。
(3)责任人将评估结果和相关资料填写在不良反应报告表中。
(4)将不良反应报告表及相关资料保存并归档。
2.5 不良反应报告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2)输血不良反应的种类及临床表现:详细描述输血不良反应的种类、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
(3)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记录不良反应处理过程中的医疗措施和疗效。
(4)输血不良反应的病因分析:对不良反应可能的病因进行分析和评估。
(5)输血不良反应的评估和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将其进行评估和分类。
(6)不良反应报告人签字和日期。
第三部分: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3.1 制度背景和目的:根据国家相关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该制度,以促进血袋回收的规范管理和安全性保障。
3.2 制度目的: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临床人员对血袋回收的流程和管理,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登记管理要求:(1)血袋回收登记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中心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
中心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1.临床用血科室在输血时要严密观察受血者有
无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
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
3.若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
做细菌学检验。
4.临床输血完毕后每一个输血病例均应填写输
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情。
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和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
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后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11.1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11.2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11.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1.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11.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11.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11.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11.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11.4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1.4.1迅速补充血容量;11.4.2应用速效利尿剂;11.4.3应用多巴胺;11.4.4碱化尿液;11.4.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1.4.6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11.4.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11.4.8DIC的防治。
11.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1.5.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11.5.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11.5.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11.5.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处,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1、识别输血反应: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2、发生输血反应时:(1)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者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情况好转者可根据医嘱继续,注意严密观察。
(2)对怀疑溶血等严重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
更换输血管路,改输生理盐水。
(3)立即报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存血袋及输血器,并抽取患者血样一同送检验输血科检验。
(4)及时如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并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和各项检验结果。
(5)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报检验输血科,反应严重者需上报医院不良反应事件。
(6)做好患者及家属解释安慰工作,如患者和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血袋及输血器具进行封存,必要时送检。
(7)科室护士长应对输血反应进行分析,共同查找原因,落实改进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样本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样本1.目的为了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制定本报告制度。
2.适用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输血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3.责任人(1)医生:负责抢救和诊断输血不良反应;(2)护士: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4.报告内容(2)不良反应受血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输血日期、输血部位等;(3)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按照输血反应分类标准进行填写;(4)输血不良反应程度:轻、中、重;(5)报告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的确切时间;(6)其他: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治疗措施、病情进展等。
5.报告流程(1)发现不良反应后,护士应立即向医生报告;(2)医生根据情况进行抢救和治疗,并做出诊断;(3)护士在治疗完成后,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报告内容中的所有信息;(4)护士将不良反应报告及时交给血液科负责人;(5)血液科负责人对报告进行审核,并按照相关要求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
6.培训与评估(1)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接受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方法培训;(2)在每次不良反应发生后,进行会诊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水平;(3)每年评估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查找问题并及时改进。
7.违反制度处理对于故意或严重违反报告制度的人员,依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扣发绩效、警告、停职、辞退等。
1.目的为了准确记录和管理血袋的使用情况,规范回收和登记流程,保障输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登记制度。
2.适用范围本登记制度适用于所有与血液管理和输血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3.责任人(1)护士:负责血袋的回收和登记工作;(2)责任护士:负责监督和审核血袋回收和登记工作。
4.登记内容(1)血袋基本信息:包括血液成分、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有效期等;(2)归还信息:包括归还日期、归还者、接收人等;(3)盘点信息:包括库存数量、使用数量、剩余数量等;(4)异常情况记录:包括损坏、过期等情况的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阳县人民医院血库指导作业书
主题内容
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文件编号:SX-PF-001
版本:A/O
生效日期:2018-08-01
页码:第1页,共1页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后由科领导上报医政处。
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批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