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治疗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感染性休克治新进展精选文档

感染性休克治新进展精选文档
? 全身性感染 / 脓毒症(sepsis)
可疑/确认的感染 +SIRS
? 严重感染 / 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 )
全身性感染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或 低血压
? 感染性休克 /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
严重全身性感染患者经足量液体复苏仍难以逆转 的持续性低血压,常伴有低灌注状态或器官功能 障碍
? 肺循环阻力增加
? 感染性休克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肺动脉压力增高 ? 肺血液灌注的改变 , 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 氧合能力下降 ? 从循环和呼吸两方面影响氧输送
? 组织血流灌注减少
? 组织缺氧, 如血乳酸水平增加、酸中毒等
四、PIRO分级系统
PIRO 分级系统
P Pred(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 imaging ,OPS)
? 侧流暗视野显微镜( sidestream darkfield microscopy ,SDF)
? 直接用于活体微循环观察 ? 半定量分析计算 小血管密度、灌注小血管密度、灌注
血管比例 → 微循环血流指数、不均质指数
? 假单胞菌感染:联合治疗 ? 中性粒细胞减少:联合治疗,持续至中性
粒细胞减少缓解
抗生素治疗
? 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经验性治疗时,联合 治疗不超过3~5天,一旦找到敏感病原应选 择敏感的单一治疗
? 抗生素疗程一般为7~10天,但对于治疗反 应慢,感染病灶没有完全清除或免疫缺陷 的患者,应适当延长疗程
SvO2 ≥65%
早期复苏
? 如果在早期复苏6小时中,通过应用晶体液、 胶体液、血管活性药物等,CVP已经达标, 但ScvO2和SvO2值没有达标
?输注红细胞 ? Hct ≥ 30% ?输注多巴酚丁胺 (? 20? g/kg/min)

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现状

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现状

1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10·综述·相关研究报道,细菌性严重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中,脓毒症及其诱发的感染性休克在因细菌性感染导致的患者死亡比例占23%~30%。

脓毒症(sepsis)是由细菌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1]。

一旦感染患者主要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低热等体征。

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临床治疗时主要从扩容治疗、抗生素治疗、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及辅助治疗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虽然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全球每天有约14 000人死于其并发症,且脓毒症的治疗具有费用高,医疗资源消耗大的特点,一旦感染脓毒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对健康也会造成巨大威胁。

为此,本文对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扩容治疗、抗生素治疗、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及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病理机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

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一般发生于严重疾病如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严重烧伤和多发伤的患者中;也可见于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糖尿病、再生障碍型贫血和尿路结石的患者群体中;2016 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中,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是由于机体因感染而失控的宿主反应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若感染导致了机体产生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则为严重脓毒症;若患者存在液体复苏不能逆转的低血压,即可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相关研究表明,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甚至高达45%,至少有1/4的脓毒症患者因种种原因导致死亡,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2]。

感染休克诊治现状和进展--6月17日

感染休克诊治现状和进展--6月17日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是儿童最常见的休克 病因为低血容量 出血 胃肠炎 多尿 液体转移至第三间隙

shock)
病例一
男,1.5岁 睾丸肿瘤术后2小时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心率180次/分; 术后6小时血HB6g/dl,Bp:80/30mmHg; 考虑术后腹腔内出血,准备剖腹探察 时心跳呼吸停,CPR后心跳恢复,但脑 死亡。 诊断: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直接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回心
迂回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安静时仅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根据需要轮流开
放,物质交换主要在此处进行。
短路分流

由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到微
静脉
短路分流


一般处于关闭状态


1980年为4.2
1990年达7.9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
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 常见的因素 常存在二种或多种休克发生机制 国外报道病死率18-60% 我院PICU为42.2%
感染性休克的趋势变化
原发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所致者发生率 下降 慢性病或肿瘤继发感染后休克增加 耐药致病微生物所致者发生率增加

早期不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可增加死亡率
降阶梯治疗
美平或泰能+万古 美平或泰能+万古+大扶康

万古:对球菌高效,耐药少
尽可能不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合用 慎用利尿剂,肾功不全者减量

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效果分析

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效果分析

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效果分析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以感染为诱因,出现不可逆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特征的危重症状态。

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需要紧急救治。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感染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急诊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的急诊治疗原则是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液体复苏、引流感染灶、镇痛、纠正酸碱失衡。

同时应关注患者器官功能状态,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具体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需个体化,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早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抑制毛细血管渗漏和出血、增加心排血和血压,从而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

根据既往研究,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范围为每日接受的30mg-300mg。

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是指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给予盐酸羟乙基淀粉(HES)或生理盐水来扩充血容量,增加组织灌注。

近年来,对液体复苏的使用也产生了争议。

既往患者液体复苏剂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可以加重感染性休克的危害性。

根据现代研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判断患者具体液体量缺陷,量化液体复苏。

引流感染灶感染灶及时引流是治疗感染性休克中的重要措施。

通过手术、抽脓或腹腔透析引流等方法,及时清除感染灶,减轻细菌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特别是对于临床有腹腔感染的患者,应做好手术引流处理,从而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镇痛疼痛是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患者的镇痛要求必须有医生的参与,在尽可能避免肾上腺素增高的同时保证患者疼痛的减轻。

镇痛策略可以采用镇痛剂等方法进行治疗,尽可能减少疼痛患者给予的不当的压力。

纠正酸碱失衡在感染性休克急诊治疗中,酸碱失衡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在及时给予液体复苏的同时,还必须进行酸碱平衡的监测。

对于缺氧、低氧和低血糖导致的酸中毒,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纠正,保证患者的身体机能。

感染性休克抗感染治疗的应用及有效性评析

感染性休克抗感染治疗的应用及有效性评析

感染性休克抗感染治疗的应用及有效性评析【摘要】目的:探究并评价抗感染治疗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感染性休克的80例患者,以实施的不同治疗方法作为依据进行分组:40例患者作常规治疗,全部收入对照组,40例患者作集束化治疗,全部收入研究组。

为两组患者对比其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

结果:研究组在初步确诊时间、血清乳酸测定率、1小时内抗生素使用率、6小时达标率、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死亡率、机械通气与ICU入住时间上全部远远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结论:感染性休克的抗感染治疗应以集束化治疗为核心,用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抗感染治疗;集束化治疗;有效性【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60-01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因全身感染而导致器官功能受到损害的综合性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比较高,我国一直面临着防治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

一般而言,患者发病的6小时内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便可以大大降低其死亡率,而在首诊中急诊便可在6小时至年内实现有效的集束化治疗[1]。

本文选择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为其使用常规疗法与集束化疗法,试对比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感染性休克的80例患者,以实施的不同治疗方法作为依据进行分组:40例患者作常规治疗,全部收入对照组,40例患者作集束化治疗,全部收入研究组。

列举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体如下:研究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6岁,平均(43.88±8.64)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7岁,平均(43.36±8.88)岁。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全身炎症疾病,其产生毒素或病原微生物痛过血液入侵到全身,以此激活免疫系统与宿主细胞,进而发生内源性炎症介质或者是细胞因子,给患者的集体系统和身体器官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新产代谢,更为严重的则是使身体的重要器官发生衰竭的情况,主要的临床表现则为休克。

本文为了分析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情况,对其治疗内容展开阐述。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进展;分析研究感染性休克,又被称为脓毒性或内毒素休克,其在儿科中是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主要表现为: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和组织灌注不足等,对于患儿而言,不同的患儿或者一个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其容量状态、血管阻力和心脏功能等均存在不同处,为此,做好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对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指导[1]。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感染性休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有必要的,从而希望能够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发现并纠正其全身性组织缺氧的情况,避免发声更为严重的炎症情况,或者是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的情况。

本文主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加以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病理解析在发生休克的时候,微血管发生麻痹、扩张以及痉挛等三种情形,在休克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则会产生无氧糖酵解以及快速糖代谢异常,进而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等,在酸中毒以及缺氧情况逐渐加重的背景下,促使凝血系统被激活,引发了严重的休克现象。

上述属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休克,而在当代则发现细胞发生损伤的时候可能是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前,细胞代谢障碍一方面可能是原发性的,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或者其产物造成的。

当前,经过相关研究可知: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以及蛋白酶等均会造成炎症连锁反应,而内毒素的类脂质则是激发上述反应的额最主要物质,能够直接作用在多种效应细胞中,产生各种的炎性介质,从而使其炎症反应逐步扩大。

若是炎症反应被启动,则会调动抗炎反应产生,两者之间相互平衡,相互作用,如果炎症介质的表达过多,则会造成原发性细胞损伤,从而引发休克的情况发僧,进而增加继发性感染的几率。

感染性休克及其临床治疗进展

感染性休克及其临床治疗进展

感染性休克及其临床治疗进展标签: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感染性休克[1]是指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炎症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进一步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甚至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发病机制复杂,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微循环障碍学说,为休克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等)、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真菌也会引起感染性休克。

近年来常见的致病菌特别是在重症医学科,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越来越多,而且耐药现象严重,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除了抗菌药物的广谱应用,更重要的是随着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得以存活下来,这部分病人正是耐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也形成了重要的宿主因素。

除此之外的宿主因素还包括老龄化导致的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越来越多,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以及器官移植患者及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和放射性治疗,或因长期入住ICU留置尿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多容易诱发感染性休克。

临床上以住院病人高发,也可以见到无任何基础疾病而以急性起病入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这类病人常突然起病,迅速进展恶化,病情极其危重。

1 发病机理1.1 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从微循环障碍的观点来看,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经历痉挛、扩张和麻痹3个阶段,随着休克的发展,快速糖代谢异常和无氧糖酵解,导致乳酸生成增多,以及组胺和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随着缺氧和酸中毒的加重,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又因晚期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致凝血系统激活而引起DIC,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使休克难以逆转。

6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集束化治疗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

6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集束化治疗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

6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集束化治疗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刘春霞;张坤;田溢卿;郝贵珍【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有效实施的原因,提高感染性休克病人救治成功率.[方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版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中规定的感染性休克3h和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要求,统计我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68例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措施中3h、6h达标率情况,分析集束化治疗措施未能有效实施的原因.[结果]68例病人,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为23.5%~98.5%;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为29.4%~100.0%.[结论]感染性休克病人3h、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低,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及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8(032)022【总页数】3页(P3605-3607)【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3h;6h;指标分析;影响因素;依从性;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作者】刘春霞;张坤;田溢卿;郝贵珍【作者单位】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脓毒症是针对感染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症休克,指脓毒症病人尽管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仍存在持续的低血压,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血乳酸2 mmol/L以上,病死率>40%[1]。

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性休克发病率为8.2%,ICU病人的病死率为60.1%[2]。

面对严重感染、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严峻挑战,自2002年国际上多个医学研究组织的专家、学者宣布发起挽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它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触发的一种病理反应。

治疗感染性休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特点以及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治疗方法1.支持疗法支持疗法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基础,包括补液、维持血压、维持呼吸、控制感染等。

在治疗感染过程中需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需给予充分的补液和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

2.代表性的药物目前,常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药物有以下几种:•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排出量,改善休克状态,但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多巴胺:作为血管扩张药使用可改善微循环,但患者对药物耐受性低,易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血管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最新进展之一,可以明显提高血压和心率,不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

3.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液净化、免疫调节、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的输注治疗等。

血液净化包括血液灌流、血滤和血透等,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毒素和损害因子,改善机体毒素代谢功能,对治疗感染性休克非常有帮助。

治疗进展1.新型药物:克罗玛林克罗玛林是一种新型的抗休克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节微循环,提高血管张力和扩张作用,改善组织血流灌注,从而增加机体的氧输送和减少组织损伤。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克罗玛林可以更快地缓解休克症状。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包括T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T细胞免疫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少感染后的并发症。

细胞因子治疗则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些细胞因子治疗如GM-CSF和G-CSF都可以促进白细胞增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监测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监测技术被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

感染性休克40例临床救治分析

感染性休克40例临床救治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03期 105 感染性休克40例临床救治分析任东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病患的临床救治措施。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患40例,对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总结感染性休克病患的救治措施。

结果本组40例病患中,治愈20例,好转12例,死亡8例。

结论感染性休克有着较高病死率,而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措施对挽救病患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救治措施;感染性休克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3.082本文引用格式:任东伟.感染性休克40例临床救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3):105.0 引言感染性休克主要是指感染病灶中的微生物以及其毒素等产物入侵血循环,将宿主中的各种体液及细胞系统进行激活,从而产生内源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并作用于机体的各种系统及器官,对其灌注进行影响,最终造成组织细胞的代谢紊乱、缺氧缺血以及功能障碍,更甚是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衰竭,严重影响病患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分析感染性休克病患的临床救治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患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1~58岁,平均(44.5±13.5)岁,其中8例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病患,3例肺脓肿,4例肺结核并发肺炎,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6例败血症,3例下肢坏疽感染,2例肝脓肿,3例肾病并发急性肾盂肾炎。

所有病患均出现了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唇指发绀、血压下降脉压差低、尿量减少、呼吸急促、意识由烦躁不安转为意识障碍、皮肤花斑或者是湿冷,均符合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首先对病患进行实验室检查,其中包括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腹水培养、粪培养、细菌培养,其中细菌培养阳性共23例,20例均为单一菌感染,8例肺炎杆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痢疾杆菌,3例绿脓杆菌,2例脆弱杆菌,5例大肠杆菌。

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3 讨论
1.3 指标判定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白细胞数、 心率、 体温及呼吸 频率等指标的变化状况。 临床疗效可分为: 显效、 好转、 无效 [2] 。 ( 1)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均基本改善; ( 2)好转: 患者临床 症状有所改善; ( 3)无效: 患者病情无好转。 显效率 + 好转率 = 总有效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依据感染性休克及严重脓毒 症的治疗指南, 给予液体复苏、 抗感染、 器官功能的支持及原 发病治疗, 依据病人的病情需采用小剂量激素及血管活性药 物治疗。 连续治疗1 个月。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参麦注射液 (生产单位: 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Z13020889) , 进行静脉微量泵入约10h, 泵入速度控制在10-15ml/h。 连续 治疗1 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后得出的相关数据值录入到 SPSS13.0 软件 内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可用 χ 2 来进行表示, 组间数据用 (n, %)进行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t 来表示, 用 ( ± s )来表示 组间数据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疗效
42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1
·临床研究·
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刘杰
(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河北 任丘)
摘要: 目的: 分析研讨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疗效。 方法: 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46例患者均随机从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 者中筛选而出, 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 液, 比较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 经治疗之后, 治疗组 (91.30%)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73.91%) , 且治疗组呼吸、 心率、 白 细胞计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上加用参麦注射液, 其疗效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 心率、 白细胞计数,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1.030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研究感染性休克属于全身炎症,毒素或者是病原微生物经过血液入侵至全身,激活免疫系统和宿主细胞,从而形成内源性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同时对身体的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造成细胞和组织的破坏,还会影响新陈代谢,严重的还会导致各个重要器官衰竭,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休克。

为了进一步研究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中的治疗情况,本文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进展感染性休克属于全身性的感染,特征表现为对各个关键器官损害,其死亡率超过25%,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感染性休克患者常突然起病,迅速进展恶化,病情极其危重[1]。

本文结合了之前的治疗方法,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病理分析在休克發展的过程中,微血管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麻痹、扩张和痉挛。

伴随着休克的不断发展,会出现无氧糖酵解和快速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或者是组胺等[2]。

伴随着酸中毒、缺氧的逐渐加重和氧自由基的不断增多,使得凝血系统被激活,从而引起严重的DIC,还可能会引起各个器官功能的不断衰竭,致使患者出现休克的症状。

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前可能会出现细胞损伤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细胞代谢障碍可能是原发的,是由病原产物或者是微生物直接导致的[3]。

导致全身连锁反应的诱因有病毒及其产物,革兰阳性球菌的肠毒素、外毒素,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及蛋白酶等。

引发上述反应的核心物质是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类脂质,它可以与多种效应细胞进行直接作用,使各种炎性介质得以产生,从而使炎症反应不断放大[4]。

在机体抗感染上抗炎介质与炎症介质发生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炎症介质出现过度的表达就会使原发性细胞受到损伤,使多个器官功能出现衰竭的情况;抗炎介质出现过度的表达就会使细胞炎症反应不断降低,促使继发性感染不断增加,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和细胞破坏的症状[5]。

2 治疗方法2.1 抗休克治疗对于原发性基础疾病来说,需要积极控制感染,对休克进行积极纠正是最迫切的治疗办法。

研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成效

研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成效

研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成效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成效。

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进行分析,通过采用补充血流量、抗感染治疗、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疗法,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病及时统计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死亡率,并深入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

结果:有56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3.3%;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67%。

结论:针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之前,应全面观察和评估相关的危险影响因素,并重点关注患者的营养不良、消化道出血、器官受累等问题,还要查看患者的疾病史,制定较为科学高效的治疗规划方案,结合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提升治疗有效性,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症肺炎;急诊;感染性休克;治疗成效在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吸烟人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增加了重症肺炎发病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疾病,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不仅如此,这种疾病的恶化速度较快,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不佳、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心情烦躁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染性休克,这样就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重症肺炎并发感染形休克疾病大都受到自身抵抗力较低的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较慢,老年人是发病较高的群体,为此,我们应在早期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治疗,这样才能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来我院的60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的年龄为6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74±7.28)岁。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②均为急诊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知情同意;⑤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肺部有阴影。

排除标准:①血液传染性疾病;②对本次治疗必用药物过敏者;③精神异常者;④听力障碍或语言障碍者;⑤并发其他恶性疾病;⑥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为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ICU患者中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缺氧、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研究表明,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针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本研究将对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临床对策,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诊疗思路和方法,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诊治依据,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出影响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各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部位、免疫状况、并发症等。

探讨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策,包括更加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有效的器官支持措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ICU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促进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ICU 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改善医疗质量,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ICU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的严重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复发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ICU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

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临床对策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在于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ICU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感染性休克是儿童重症感染的一种极端表现,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表现、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案例分析以及治疗策略的评价。

通过对现有治疗方案的探讨和新型治疗方法的介绍,旨在为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思路。

在结论中,展望了未来感染性休克研究的发展方向,并探讨了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这些研究,希望能够改善感染性休克儿童的生存率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儿童、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研究案例分析、新型治疗、治疗策略、研究展望、临床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感染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健康。

儿童因感染导致的休克往往表现为心率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症状,病情急剧恶化,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目前针对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方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感染性休克儿童的治疗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引发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并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感染性休克在儿童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讨当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索新型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潜在风险,总结临床研究案例,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治疗策略的最佳选择。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提高感染性休克儿童的治疗成功率和存活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感染性休克是儿童重症感染症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通过及时、科学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感染性休克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感染性休克病因病理、早期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探讨儿童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一、感染性休克的病因病理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机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病原体感染所致。

病理生理上,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微循环障碍、组织代谢紊乱等。

感染性休克通常表现为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儿童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有效的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进行早期诊断。

1.临床表现儿童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表现特点是快速出现、症状严重,主要表现为高热、心率快、呼吸急促、皮肤苍白等。

严重感染性休克还会导致儿童出现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因此家长在发现以上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血常规、炎症指标、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检查来帮助医生对感染性休克进行早期诊断。

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的水平升高常提示有感染性休克的可能。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透、CT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感染的部位、感染范围等,辅助早期诊断。

以上就是目前早期诊断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提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的机会。

三、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循环支持治疗等。

1. 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环节之一,包括给予胶体、晶体液等补充体液,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的稳定。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导言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ICU急救情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针对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对策,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减少病死率。

1. 慢性疾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受损,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在感染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患者慢性疾病的存在可能增加病死率。

2. 年龄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年轻人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合并症,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年龄是ICU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3.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对于感染性休克的严重性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例如耐药菌感染引起的休克患者死亡率较高。

4. 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且失代偿者病死率较高。

5. 控制感染不力医务人员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时若控制感染不力,无法有效根除病原体,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增加病死率。

二、临床对策1. 强化慢性疾病管理对于已知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加强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包括定期跟踪随访,规范用药,减少慢性疾病给患者免疫系统带来的影响。

2. 个体化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定制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3. 药敏试验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应该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感染对患者的影响。

4. 早期干预对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5. 严格控制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感染,及时发现并根治感染灶,预防感染的发展,减少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总结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对策的制定,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及病死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性病症,常见于儿童,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困难,因此临床治疗研究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感染性休克儿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一、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性休克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所致。

当机体遭受感染后,炎症介质迅速释放,引起机体内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进而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低灌注,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1. 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迅速纠正循环血容量不足,防止休克加重。

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晶体液相比,胶体液对于液体复苏效果更好,能够提高血管内容量,增加组织灌注。

2. 微循环支持治疗微循环障碍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微循环支持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包括血黏度降低剂、血管扩张剂以及促进红细胞变形的药物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 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感染性休克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治疗难度大,因此抗菌治疗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广谱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头孢类药物等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细胞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细胞免疫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也被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研究中。

研究显示,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调节炎症反应,减轻器官损伤。

5. 微生态调节微生态调节也成为了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新方向,益生菌、益生素等在恢复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虽然目前针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仍面临着挑战,如何更好的识别和早期干预感染性休克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采取定量病原学和炎症标志物检测技术来更好的判断感染性休克的病原体和发病程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李 少 芳 , 雄 针 刺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小 儿 脑 瘫 8 6 马 7例 疗 效 观 察 [ ] J .新 中 医 ,
过 程 , 持 治 疗 时 间 越 长 , 效 越 好 。 ③ 病 因 明 了 , 情 轻 浅 , 发 症 坚 疗 病 并
少 , 临床疗效好。 则 参 考 文献
[] 王军 英 传统 医学 对 小 儿 脑 性 瘫 痪 的 治 疗 作 用 [ ] 现 代 康 复 ,0 15( ): 1 J. 20 , 5
[] 李 琴 , 智 香 , 瑛 , 会霞 .B b 5 张 王 于 omh法 和 v j oa法 治疗 小 儿 脑 性 瘫 痪 的 效 果 t 观察 [] J .实 用 医 技 杂 志 , 07,4 1):2 1 22 20 1 (6 22— 2 2
例 如 李 少芳 l 等 运 用 自拟 健 力 散 ( 洋 参 、 甲 、 皮 、 阳 、 6 ] 西 鳖 陈 锁 山茱 萸 、 河 车 各 lg 白芍 、 马 各 1g 黄 柏 、 归 各 1g 内服 , 合 针 刺 、 紫 O, 海 5, 当 5) 配
为主。
[] 林 庆 全 国 小 儿 脑 瘫 座 谈会 纪 要 [] 中 华 儿 科 杂 志 18 ,73 :6 3 J 99 2( ) 12
[] 诸 福 棠 , 瑞 萍 , 亚 美 . 用 儿 科 学 [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95. 4 吴 胡 实 M] 北 人 18
74 77 6— 6
主 要 是 因 为 对 医 者 的 技 术 要求 较 高 , 因 其 必 须 一 对 一 训 练 , 别 费 时 又 特
费 钱 , 有 家 庭 能 承 受 这 种 经 济 负 担 。药 物 治 疗 方 面 尚 未 发 现 治 疗 脑 少
瘫 的特 效 药 , 床 上 较 常 用 的促 进 脑 代 谢 药 物 , 脑 活 素 、 二 磷 胆 碱 临 如 胞

2 7 ・ 0 8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1 2月 第 2 3卷 第 1 2期
C G C D cm e 0 . o 2 . JM M ee b r 0 8 V l 3 1 2 2
脑 中动 脉 、 脑 前 动 脉 、 底 动 脉 的 平 均 流 速 ( ) 收 缩 峰 流 速 ( s 均 大 基 Vm 、 v) 有 明显 加 快 , 治 疗 前 比较 , 与 P< 00 1阻 力 指 数 明 显 下 降 , 治疗 前 比 .o , 与 较, P<00 1 .o 。施 炳 培 等 [ 利 用 脑 活 素 穴 位 注 射 配 合 激 光 穴 位 照 射 治 ] 疗 17例 患 儿 , 哑 门 、 0 以 风池 、 椎 为 主穴 , 次 轮 流 选 择 1 主 穴 , 证 大 每 个 辨
等 , 能 维 持 短 暂 的 效 果 , 长 期 反 复应 用 不 良反 应 大 。 此 外 矫 形 手 术 只 且 是 外 科 治 疗 痉 挛 性 脑瘫 的 传 统 方 法 , 在解 除 痉 挛 方 面 有 一 定 疗 效 , 其 但 有 着 严 格 的 适 应 证 和 禁 忌 证 , 法 普 遍应 用 _ 。 无 5 J
嚼 , 咽困难 , 伸不收 , 见流涎 , 吞 舌 觉 神情 呆 滞 , 哭 不 闹 或 哭 声 低 怯 , 不 周 身 赢 瘦 , 发 稀 少 , 心 血 不 足 则 数 岁 不 语或 言语 不 清 , 淡 苔 少 。 毛 若 唇
3 治 疗 进展
配穴l ~2个 。隔 日 1 ,0次 为 1 程 , 息 1 , 续 下 一 疗 程 ,O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疗 休 周 继 3
1一 l 3 4
中医 界 对 C P的 治疗 多 以辨 证 论 治 为 主 , 有 着 重 于 病 因 病 机 分 证 也
论 治 者 ,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进 展 。 针 灸 治 疗 小 儿 脑 瘫 是 根 据 中 医 的 整 体 均 观 念 、 证 论 治 , 经 络 脏 腑 及 其 经 络 腧 穴 人 手 , 行 循 经 、 道 及 邻 近 辨 从 施 远
针 灸 治 疗 小 儿 脑 瘫 具 有 显 著 的 疗 效 , 临 床 实 践 中 我 们 还 体 会 在
到 _ : 脑 瘫 应 尽 早 确诊 , 早 治疗 , 疗 年 龄 越 小 , 效 越 好 , 残 程 l ① 尽 治 疗 致 度 越 轻 。② 一 般 观 察 时 间 为 2个 疗 程 , 脑 瘫 的康 复 是 一 个 长 时 期 的 但
[] 容 国安 . 医 对 小 儿 脑 性瘫 痪 的认 识 和治 疗 特 征 [] 中 国临 床 康 复 ,0 6 1 2 中 J. 20 ,0
( ) 1 6 18 3 :4— 4
取穴。实践证明 , 刺治疗 c 针 P具 有 改 善 功 能 障 碍 明显 , 毒 副 作 用 等 无
特 点 。 针 灸 治疗 小 儿 脑 瘫 方 法 很 多 , 毫 针 、 法 、 位 注 射 、 针 疗 有 灸 穴 头 法 、 棱 针 、 肤 针 、 线 疗 法 等 , 中 以 毫 针 刺 法 、 针 疗 法 、 位 注 射 三 皮 埋 其 头 穴
立 , 项 软 弱 倾 斜 , 倒 西 歪 , 软 不 能独 坐 , 则 瘛 疯 , 痫 样 的抽 搐 , 头 东 腰 甚 癫
全身无力 , 倦喜卧 , 视或视物不清 , 色不华 , 淡 苔薄 白, 纹淡 。 疲 斜 面 舌 指
② 气 血 虚 弱 : 肢 软 弱 且 不 温 , 肉 松 弛 , 动 无 力 , 软 唇 薄 , 能 咀 四 肌 活 口 不
为 一 总疗 程 , 果 基 本 治 愈 4例 , 效 3 结 显 7例 , 效 6 有 3例 , 效 3例 。 无
4 总 结
国 内外 对 于 c P的治 疗 方 法 多种 多 样 , 用 较 多 的包 括 康 复 治 疗 手 使
段 , 物理治疗 、 业治疗 、 言治疗等。但这项疗法 开展得并不理想 , 如 作 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