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认真听老师提问思考
听老师泛读课文注意语气
分析学习课文内容
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结构安排独特。
反复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跟随老师认真聆听感受体验文章所讲述的民俗及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老的吆喝。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

[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城杂忆》。

作为一个老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1.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2.大家找得很快哦。

看来在老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

据老人们说啊,老有整整368种吆喝。

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齐读)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人怎样的生活场景?3.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吆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借助音像资料及自己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种种吆喝的声音,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文化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言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四、教具准备:mp3 音箱彩色粉笔小黑板五、教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叫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探究课文:1. 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那句?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18吆喝教案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 吆喝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结构安排独特。

三.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四、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五、拓展延伸: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

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导思:详略的取舍与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课时
学做思一:这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导学:请从书中画出作者对其 作用评价的句子。
导做:找出并集体朗读第11段“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学做思二: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式呢?
导学: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 授予他“ 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导思:作者的写作与生活的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学做思二:生字都过关了吗?
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
导做:到黑板上展示并纠正。
囿(yòu)钹(bó)招徕(lái)铁铉(xuàn)
饽荠(bíqí)秫秸秆(shú)
导学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
课题名称
吆喝
三维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重点目标
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难点目标
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精选7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吆喝》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大语文观。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⑵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⑴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⑵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⑵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吆喝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语:这是一篇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的教学实践分享,介绍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步骤和技巧。

一、背景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口语表达逐渐成为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在听、读、写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能力,但在口语表达方面却常常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二、目标学生将能够:1、了解并运用吆喝的表达方式、技巧、语言和情感元素;2、通过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起学生兴趣。

出示一张在商场里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场景,提问: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说些什么?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吆喝”。

2、了解吆喝的定义和特点。

根据学生在第一步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定义和特点。

比如:吆喝是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而高声呼叫的。

吆喝中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同时需要强烈表达情感元素。

3、训练吆喝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1)让学生诵读范例:“听我一声呼唤,买到的是幸福,不买可就可惜了”。

(2)由教师起头,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吆喝,注意用好肢体语言和情感元素。

(3)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吆喝的语言。

4、分组练习把一个班分成若干组,分别设置一个角色,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吆喝练习,通过角色扮演来避免羞涩和紧张。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播放器,在合适的时候开始、结束练习,以此控制时间和氛围。

四、教学总结本次口语表达课通过吆喝作为主题,引发学生兴趣,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下快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将来有助于他们在具有更高难度的口语表达中更加自主自如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本次口语表达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吆喝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元素,用简明的语言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热爱民间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物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浓厚风味)
市民(纯朴厚道勤劳热爱生活)

教学 预 设
设计意图
(一)一、导入: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欣赏曲折幽深的胡同,蜿蜒起伏的长城,壮丽辉煌的故宫,这就是北京,51快到了,我郑重向你们推出一条旅游路线:逛胡同,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北京让你乐开花
告诉你们去北京逛胡同,要记得看看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去听听京韵十足的吆喝声。
地道的京白吆喝加上作者用地道的京白,一股浓浓的京腔京韵扑面而来
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
有人说,吆喝是一种艺术,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吆喝声来品味它的艺术。
吆喝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声乐艺术,更是一门推销艺术。
一声声吆喝,像一首首京腔京韵的歌,是一幅幅活脱脱的风俗画。难怪有人说他是一门艺术呢?
而创造他们的不是录音棚里的歌手,也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他们是谁?(小贩、残疾人、行乞的)他们共同的特点?
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底层的百姓也创造了艺术,从吆喝声中你到了一群怎样的老北京人?
聪明、老实、淳朴、实在、厚道、富有情趣、自得其乐,生活乐观、热情、热爱生活)
原来用心热爱生活,用手勤劳致富,用智慧谋取幸福,是一群虽生活在底层却很阳光的老北京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1、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播放相声片段《卖布头》。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而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是,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

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旧北京人们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调儿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重要词语;(2)“圈点勾画”读书法;(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重点词语(1)注音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相互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身或他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3、学生交流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章节(课题)名总课80—吆喝学时2— 277称时知识认识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技术过程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推断语言,感觉京城特点的民风民俗。

方法三维目标感情态度感觉京城特点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与价值观学生特点解析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课要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频频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2.结构安排独到。

认识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随从老师认真倾听感觉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民教课难点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俗及语言特点。

法教课过程设计教课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教课札记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连续学习课文( 一 ) 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虑: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谈论、交流。

本段的中心句“四时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一样”,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序次睁开。

春季一到,万指引学生进入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季卖西瓜课堂学习氛围和雪花糕,秋季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认真听老师们一叫卖,也很是诱人。

发问思虑( 二 )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发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一样?试详尽谈谈。

学生谈论、交流。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费。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拥有激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胜过梨”等。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尝语言.发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 )来写的,特别是描述吆喝的语句,富裕浓郁的地方特点。

试找出几例,认真读一读,领会此中的意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8课《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

讨论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萧乾的资料,搜集有关的民俗文化,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巡视
检查
记录
登分
解释
听取
询问
操作

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板书课题)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4、观看相声《卖布头》
常用
词语
就坐
安静
回答
听讲
思考
观察
分析
讨论
看书
观看
见习
动手
操作
实习
体验
叙述
回忆
对比
解释
说明

三、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 qi2)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理解阅读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
用具




板书: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语言:浓郁的地方特色。
情感:追忆往昔生活。






间分配
教师
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常用
词语
组织
提问
讲授
板书
演示
播放
转播
指导
引导
讲解
布置
展示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教学内容
吆喝
课时
1
课型
略读课
授课班级
日期




活动
指导
思想
教学
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
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
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