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影响其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规划的稳定。所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办公,尽管简化相关手续,对于小企业已不仅仅是得到温暖和方便的问题,而是直接关乎其产品成本、竞争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后劲与能力问题。
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来自哈尔滨和青岛两城市1000余份调查问卷和75份面谈调查材料基础之上。中国的私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哈尔滨是内陆的省会城市,青岛则是传统的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来自两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了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两试点城市小企业有关数据
到2002年10月为止,哈尔滨市私营企业18607户,个体工商户205517户,总计224124户。青岛市私营企业32361户,个体工商户166250户。在私营企业中,又有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三种形式。在选择企业注册性质时,私营企业主通常考虑下述因素,即资金来源、转移风险、行业管理性质和经营要素的配置等,总之,企业会在政府明确的法规框架内自行选择企业的形式。
由于多数私营企业雇员较少(平均每户54.4人),特别是个体户雇员更少(平均每户 5.9 人),所以形成私营企业主工作时间长,雇员中专业从事管理者(白领)的人数较少或几乎没有,往往是私营企业主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有时还是劳动者。个体户就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使
私营企业主和个体读书对政府政策变化和管理要求极其敏感,同样对政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极其敏感。道理很简单,一个二千人的大型国企即使有10个人专门负责政府关系,也仅占其雇员总数的0.5%,而一个20人的私人企业,即使只有一个人负责与政府联系,也已占其雇员总数的5%,
两者相比,人数少了20倍,负担却重了10倍。可见大小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敏感度有着天壤之别。中小企业内部组织和生存状况
企业的组织结构既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也与其人员的文化传统有关。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更具家庭性,也就是说中国中小企业中家庭企业更为普遍。这就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中国人形成了“家天下”观念,中国人对由血缘纽带形成的“家族”的熟悉和喜欢,远远超过对抽象的“国家”的认知和习惯。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对非人际关系的“契约”、“法律”及由此形成的“责、权、利”规则设计难有广泛的共识,在企业形态上的表现就是,一、无论额度多少,企业的出资人多由亲属组成,与异“族”异“姓”长期合资在中国比较困难;二、在企业管理结构上,类似采购、收款和财务管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家人或族人承担,交给外人管理的很少;三、出现纠纷时,不论是企业内部的纠纷还是与其他企业的纠纷,喜欢庭外解决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在法庭上解决。
近几年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小企业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尽管还有很多人声称自己的企业处于创业阶段,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企业主回答自己处于创业状态的原因并非在企业形态上,多半在企业主的观念上。如前述,中国流行一种“做大”才是成功的不良观念,造成小企业主总是认为自己还在创业,因为还没有“做大”;另一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加上经济迅速成长造成的市场剧烈波动和变化,使小企业主难于近做出长期规划,钱是赚到一笔是一笔,所以不确定性会使人感觉似乎总在“创业”状态;最后,强调“创业”状态更易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很多小企业主声称自己处于创业状态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