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分类解析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中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的知识点,可见其是很重要的,下面为同学们详细的介绍了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光的电磁说等知识点。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 (n=0,1,2,……)页 1 第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 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光的电磁说5.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解释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解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解释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这是物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光的行为和性质进行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了光既表现为粒子也表现为波动的现象。
本文将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解释进行探讨。
一、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也被称为光子性,即将光看作由一连串粒子组成的“粒子束”。
这一概念最早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并由此解释了一些实验中光的行为,例如光电效应。
光子是光的最基本的单位,具有能量和动量。
根据量子理论,能量和动量的传递是以光子为介质完成的。
光的能量正比于光的频率,具有量子化的特性。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子跃迁等现象。
实验中也可以观察到光的粒子性。
例如,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时,可以看到光在狭缝背后的屏幕上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的斑纹,这被解释为光的粒子作为波动的结果,通过狭缝后以波动的方式传播。
二、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中表现出的波动行为。
这一概念最早由赫兹于19世纪末观察到,他利用一系列实验证明,光的波动性与电磁波的波动性是一致的。
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许多实验进行观测。
例如,干涉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当两束光线发生干涉时,可以看到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一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解释,即当两束光的波峰或波谷重叠时,干涉现象产生。
衍射实验也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证据。
当光通过一个孔或狭缝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光波会在孔或狭缝的周围弯曲传播。
这表明光具有波的特性,可以在物体的边缘产生扩散或条纹。
三、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被称为波粒二象性。
这一概念是由德布罗意和波尔提出的,并被量子理论广泛接受。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光既可以作为粒子解释光电效应等现象,又可以作为波动解释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涉及到量子理论中的波函数概念。
波函数描述了光粒子或光波的性质,通过波函数的变化可以解释光在实验中的行为。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个方面的特性。
光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传播遵循波动方程,能够产生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而光的粒子性则表现为光的能量以离散的粒子形式传播,被称为光子。
这两个方面的特性构成了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独特行为。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现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理论,光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组成的电磁波。
光的传播满足波动方程,可以用波长、频率、波速等参数进行描述。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波动性可以解释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增强或减弱的现象,它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例如,干涉现象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得到了清晰的观察和解释。
光的衍射是指当光波传播到物体边缘或经过小孔时,会发生弯曲,使光线绕过物体后形成弯曲的扩散波前。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例如太阳光透过云彩时的模糊边缘。
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在能量传递上以离散的粒子形式进行传播。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光的粒子性的概念,将光的能量量子化为光子。
光子是光的最小粒子单位,具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光的粒子性可以解释光的吸收和发射现象。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被吸收或发射,使得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一过程可以用于激光技术、光电子学等领域。
例如,激光是由光子组成的高能量、单色性和相干性非常强的光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通信等领域。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在某些实验中,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例如,杨氏双缝实验中,通过光的干涉条纹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动性,但当光强度足够弱时,可以观察到光的粒子性现象,即光子一个一个地经过双缝,逐个地被探测器接收到。
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实验的条件和观测的方式,没有单一的解释可以完全描述光的行为。
总之,光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又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特点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特点光作为一种电磁波,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光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角度,论述光在不同实验中所呈现的特点。
一、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作为一种电磁波传播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干涉、衍射、折射和反射等现象。
1. 干涉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体现,它指的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干涉实验证明,光在传播中会形成波峰与波谷的干涉现象,这是典型的波动特性。
2. 衍射衍射是光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发生方向改变和弯曲的现象。
衍射实验表明,当光线通过狭缝或障碍物时,光波会发生弯曲和辐射,这也是光的波动性的体现。
3. 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不同密度而发生方向变化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种光的折射现象也是其波动性的一种体现。
4. 反射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界面的作用,光线发生方向改变并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反射实验证明,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时,具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特点,这也是光的波动性的一个重要证据。
二、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则是指光可以看作是由微粒子组成的粒子束流,具有能量量子化和粒子碰撞的特性。
1. 能量量子化根据光的粒子性,光能量是以离散的方式传播的,是由一定数量的能量子量组成。
透过实验,人们发现光的能量是以光子(光的粒子)的形式存在的,这也提供了光的粒子性的实验依据。
2.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释放出电子。
根据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光是由具有粒子性的光子组成的,而不是纯粹的电磁波。
这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 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实验也提供了光的粒子性的证据。
在实验中,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碰撞后,会发生散射,改变其方向和能量,这表明光子具有粒子性,与物质微粒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光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既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粒子的形式产生效应。
这种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性质,使得对光的解释成为科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光的波动性让它成为一种电磁波,这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所描述的物理现象。
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光呈现出具有波动性的特征,如干涉、衍射和折射等。
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干涉条纹,这一现象可以被类比为水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形成的波纹。
而衍射现象则是指光通过一个开口或绕过一个边缘后的弯曲传播,形成一系列的弯曲效应。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光的波动性。
然而,对于光的粒子性,人们要追溯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爱因斯坦提出,光是由一个个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被称为光子。
光的粒子性在很多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释放出来。
根据热力学和电磁理论,当光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时,金属表面应该能够吸收光的能量,并从而引发电子的运动。
然而实验证明,只有当光的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时,金属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这表明光的粒子性,即光子的能量是离散的,只有达到一定能量阈值时才能引发光电效应。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这只是对光性质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通过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来统一起来。
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既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又可以以粒子的形式产生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光呈现出粒子的行为,以光子的形式参与相互作用;在其他情况下,光呈现出波的特征,如干涉和衍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在量子力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适用于光,还适用于其他微观粒子,如电子和中子等。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给光学和量子力学研究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例如,在光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等实验来研究光的波动性,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光学仪器。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解决了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之间的矛盾,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它也提醒我们,在描述自然现象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
01
总结起来,光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这两种性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来,形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种特性让我们对光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我们探索自然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而光作为能量传递的方式,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粒子性质。这种对光的粒子性质的研究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在量子力学中,光被描述为光子的集合,光子的能量是离散的、不可分割的量子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这个实验中,高能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与原子碰撞并改变方向而发生散射。通过测量康普顿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子的动量和能量。这个实验结果与光的粒子模型相符,而与经典的波动模型不符
光的反射和折射也是波动性的表现。当光遇到平滑的表面时,会按照特定的角度反射;当光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些现象都遵循光的波动理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一个重要证据。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释放出电子。这个现象不能用光的波动模型来解释,而需要用光的粒子模型来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它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这两种性质分别构成了经典光学的波动模型和量子光学的粒子模型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而衍射则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孔洞时,发生绕射或穿过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波动性质的具体体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蕴含着诸多奥秘。
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种双重属性在物理学领域中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本文将围绕着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展开讨论,试图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
一、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是通过研究光的微粒——光子而得出的结论。
光子是光的最基本的粒子单元,它具有离散的能量和动量。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而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光的粒子性。
一方面,光的粒子性可以通过光的独立性得到验证。
在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每个光子都会独立地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
这可以从光的光线传播和反射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光线可以沿直线传播,同时也可以按照折射和反射的规律发生偏转。
这种直线传播和偏转规律可以被理解为光子以粒子的形式传播。
另一方面,光的粒子性还可以从光电效应中获得证据。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逸出现象。
实验证明,光电效应的结果与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有关,但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
这意味着光的能量以离散的方式传递给金属表面的电子,这种离散的能量包含在光子中。
二、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得出的结论。
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波动传播、干涉和衍射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首先,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传播方式得到验证。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场和磁场的振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光波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常数,与介质无关,这与波动传播的特征一致。
其次,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干涉现象得到证明。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叠加后产生的强化或减弱现象。
干涉实验证明,光的干涉现象与光波的相位和振幅有关。
而光波的相位和振幅是典型的波动性特征。
最后,光的波动性还可以从光的衍射现象中得到验证。
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窄缝或者物体边缘后的扩散现象。
光的衍射实验表明,光波的波长和物体的几何形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波长与几何形状的相互关系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视觉感知、通信技术、医疗领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即便我们频繁地接触和使用光,对于光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的关系,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现象。
早在17世纪,荷兰科学家胡克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揭示了光的波动模型。
他的实验观察到光通过狭缝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这表明光具有波动特性,类似于水波经过障碍物后的行为。
此后,波动理论成为光学理论的主流。
然而,20世纪初的一系列实验挑战了光的波动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实验。
他发现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也就是光的粒子)会将能量转移给自由电子,使其克服金属表面的束缚而逸出。
这表明光具有粒子的特性,并引出了光量子的概念。
由此可见,光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又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这种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性质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光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个别粒子(光子)组成的,这些光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波动的行为。
这种二象性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再可以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完全描述光的行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当我们谈到光的干涉和衍射时,我们强调的是光的波动性。
这些现象都可以由光波通过衍射和干涉产生的相干性解释。
而当我们研究光的吸收和发射时,我们关注的是光的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解释了光的能量量子化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除了理论上的影响外,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光学通信中,我们利用光的波动性来传输信息,通过调制光的频率和振幅来编码数据。
而在激光技术中,我们则充分利用光的粒子性,通过控制光子的发射和吸收来实现高能量、高浓度的激光光束。
在光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结合起来,并寻求更深入的解释。
例如,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假设将波动性推广到了所有物质粒子上,通过与光子的波动性进行类比,他提出了物质粒子的波动-粒子二象性。
学习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学习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现象。
光的波动性主要体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中,而光的粒子性主要体现在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现象中。
一、光的波动性1.干涉现象: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互叠加时,它们会在某些区域产生加强干涉,而在其他区域产生减弱干涉。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现象。
2.衍射现象: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或物体时,光会发生弯曲和扩展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现象。
3.偏振现象:光是一种横波,光的偏振现象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内进行限制。
偏振光具有特定的偏振方向,可以通过偏振片来观察和控制。
二、光的粒子性1.吸收现象: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会被物质吸收,使物质的能量状态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2.发射现象:当物质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光子。
这种现象也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3.散射现象:当光穿过物质时,光会发生散射。
散射现象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主要发生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较弱的情况下,非弹性散射则发生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较强的情况下。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现象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物理学、光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现象,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简述光的干涉现象。
方法:光的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互叠加时,它们会在某些区域产生加强干涉,而在其他区域产生减弱干涉。
加强干涉的区域称为亮条纹,减弱干涉的区域称为暗条纹。
2.习题: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方法: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通过一个狭缝或物体时,光会发生弯曲和扩展。
当狭缝宽度或障碍物尺寸与光波波长相当或更小的时候,衍射现象更加明显。
衍射现象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3.习题:说明光的偏振现象。
方法:光的偏振现象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内进行限制。
高中物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
高中物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一.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 .1.光的微粒说 :代表人:牛顿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高速弹性粒子流。
论据:可以解释光的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困难:不能解释光在介质界面处同时发生折射,反射。
以及几束光在空中相遇时互不影响的独立传播现象。
2.光的波动学说 :代表人:惠更斯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波。
论据:可以解释光的反射 ,折射现象。
以及几束光在空中相遇时互不影响。
困难:不能解释光的直进,影子现象。
3.光的电磁说:代表人:麦克斯韦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电磁波。
论据:电磁波是物质波,不需要介质。
光速与电磁波波速相同。
困难:不能解释光电效应。
二.光产生 (稳定 )干涉的条件 .1.频率相同 (宏观表现为颜色一样 ),相差恒定 ,振动状态相同的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相遇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2.事实上只有将一束光一分为二才能形成相干光源 .三.干涉条纹的特征 .1.入射光为单色光时 ,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亮纹和暗纹的宽度是一样的即条纹是等间距的 .中央是亮条纹 ,两侧对称的分布明暗相间的条纹 .2.入射光为复色光 (白光 )时 ,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 .中央是亮 (白色 )条纹 ,两侧对称的分布彩色条纹 ,从中央到两边依此是紫 -------- 红.3.缝宽一定时 ,入射光波长越大 ,条纹间距越大 .入射光波长一定时 ,缝越窄 ,,条纹间距越大 .条纹间距是指相邻两条亮 (暗)纹间距 ,或一明纹加一暗纹宽度 .4.条纹间距公式 : △x = L? λ /d (其中 L 指双缝到屏的距离 , d指双缝间距 , λ是入射光波长 .此式可以证明 )5.光的波长和频率 : 光的颜色由频率决定 ,红光的频率最低 ,紫光的频率最高 .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 .和介质无关 .由于不同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速一样 , 再根据C= λf可知 ,红光的波长最长 ,紫光的波长最短 .四.产生明暗纹的原理 .691.产生明纹 : 双缝到该处的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 .即振动加强区 .2.产生暗纹 : 双缝到该处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即振动减弱区 .五.薄膜干涉 .1.产生原因 :由薄膜前 ,后两表面反射出的两列光叠加而形成干涉 .2.应用 :①检测表面 : 如果被测表面是平的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 ,因此产生的干涉条纹是彼此平行的 . 如果被测表面某些部分不平 ,干涉条纹就是弯曲的 .②增透膜 : 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 1/4 时, 由薄膜前 ,后两表面反射回的两列光路程差刚好等于半个波长 ,因而互相抵消 ,这就大大减少了反射损失 ,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物理学领域,光既表现出波动性,也表现出粒子性。
这种双重性质悖于我们的直觉,但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解释,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旨在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课题提供指导。
一、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具有波动特征,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证明。
首先,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光波动性的重要证据。
干涉现象指的是两束光的波峰与波谷相遇,相互增强或相互抵消,形成干涉条纹。
而衍射现象则是指光通过障碍物或孔隙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其次,光的波长和频率也支持光的波动性。
根据波动理论,光的波长决定了其颜色,而频率则与光的能量相关。
这种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通过光谱分析得到,例如通过光栅实验可以将光分解为不同波长的成分。
另外,光的偏振现象也是光波动性的重要表现。
光的偏振指的是它的电场向量在空间中的定向,可以是单向、双向或多向的。
通过偏振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振动方向和光强度的关系,揭示了光波动性的特点。
二、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在早期被称为“光子”理论,即将光看作是由许多微观粒子构成的。
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归功于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光电效应理论。
光电效应表明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释放出电子。
而光电效应的解释需要光看作粒子来解释,而非传统的波动模型。
进一步,爱因斯坦的理论与康普顿散射实验证据相互印证,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是指高能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与原子碰撞并改变方向而发生散射。
通过测量康普顿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子的动量和能量。
更具体地说,光的粒子性可以通过光子的能量量子化来解释。
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光的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存在的。
光的能量量子称为光子,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因此,光的粒子性也得到了实验验证和理论解释。
三、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可以通过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描述来解释。
波函数可以看作是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的数学描述。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pure as the dew of the clear stream.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________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3、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4、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光的粒子本性与波动性
光的粒子本性与波动性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感知到以及利用光进行通信和照明等各种应用。
然而,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动呢?这是一个科学界长期困惑的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本质的理论,而后根据实验结果泰勒发现了光的波动性质。
这两种观点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实际上光既具有粒子本性又具有波动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能够表现出波动的特性,如干涉、衍射等。
干涉是指两束光波相遇时形成交替明暗的现象,这是光的波动性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另外,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较小的孔或者一个物体的边缘时产生偏折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光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波动的现象。
而光的粒子本性,可以通过光的能量传递和光的粒子-光子来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本性的理论,称之为光子。
光子是一种电磁辐射的量子,它具有能量和动量,并且遵循粒子的统计规律。
光的粒子本性可以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现象,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光具有粒子的本质。
在爱因斯坦的粒子-光子理论的基础上,泰勒进一步验证了光的粒子和波动性。
他通过实验证实,光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表现出波动性。
这一理论被称为波粒二象性理论,表明光既可以是粒子,又可以是波动。
那么,为什么光具有这种既是波动又是粒子的性质呢?这是因为光是由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也具有波动和粒子的性质。
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电磁场是由许多个量子态构成的,而这些量子态就是光子。
因此,光具有粒子的本质。
另一方面,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波传播的性质来解释,光的波动性可以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不仅仅是光,其他粒子,如电子、中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这一观点被量子力学所接受,并成为了解释微观世界的基础。
量子力学认为,任何粒子都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并且粒子的波动性包含在粒子的运动中。
这种理论对于解释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光的粒子本性与波动性可以通过波粒二象性理论来解释。
光学现象物理知识点总结
光学现象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1. 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具有波动特性。
在19世纪中期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光是一种由微粒构成的物质,是一种粒子的传播。
而光的波动性是由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证实的。
光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传播具有波的传播特性,包括干涉、衍射等现象。
2. 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具有粒子特性,它可以用一定能量的光子来描述。
光的粒子性是由光的光电效应和光的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结果证实的。
光的粒子性表现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可以用光子的能量和动量来描述。
二、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的数值是一个物理常数,称为真空中的光速,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数值约为3.00×10^8m/s。
2.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线传播和波传播两种方式。
在介质中,光的传播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现象。
三、折射1. 折射定律折射定律是描述光在介质中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现象的定律,它由威尔士法老内斯·召里发现。
折射定律表明,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2. 折射率折射率是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的一个度量,它定义为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光速的比值。
当光从真空中进入一个介质中时,介质的折射率n可以表示为n=c/v,其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v是介质中的光速。
四、反射1. 反射定律反射定律是描述光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的定律,它表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界面上的光反射现象。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物体表面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是指入射光以确定的角度入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沿入射光与法线共面的方向反射,反射光的方向可以用成像规律来描述。
漫反射是指入射光以各个方向入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沿各个方向反射,反射光的方向不可以用成像规律来描述。
五、衍射衍射是一种波动现象,是波在遇到障碍物或传播到开口处时发生的现象。
高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高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
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3.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4.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
5mm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5.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6.光的电磁说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及解读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权掇市安稳阳光实验学校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及考纲解读(14)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名师解读“激光的特点和应用”也要引起重视。
样题解读【样题1】用蓝光照射某种金属表面发生了光电效应。
现将该蓝光的强度减弱,则A.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少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分析] 能否发生光电效应,是由光的频率ν决定的,只要ν大于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v0,不论强度如何,总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且是瞬时发生的,不需要时间“积累”,所以光照到金属表面上,到发生光电子之间几乎是瞬时的,光强减弱,不影响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所以A项、D项都不正确;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同种金属有相同的逸出功W,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由光的频率ν决定,所以改变强度,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不变,B项不正确;单位时间内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所以光的经度减弱,光电子的数目将减少,C项正确。
[答案] C[解读] 本题涉及到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的能力要求。
光电效应规律是实验结论,考生要熟练记忆。
【样题2】(实验中学高三年级月考)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nd,其中1>n。
已知普朗克常量h、电子质量m和电子电荷量e,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A.222medhn B.313222)(enhmd C.2222menhd D.2222medhn[分析] 设电子经过电压U加速获得速度v,由动能定理,212eU mv=,电子动量hP mvλ==,dnλ=,以上三式联立解得2222n hUmed=,D项正确。
高考总复习物理超级讲解-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第十六章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超级导航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形成了两种学说:牛顿主张的微粒说和惠更斯主张的波动说。
两种学说都能解释一些光现象,但都不能解释所有光现象。
“微粒说”和“波动说”都是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所提出的某种假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物质微粒,这种假说很容易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现象,但在解释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时,发生了很大的困难。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这种假说很容易解释反射与折射同时存在的现象,但由于波能绕过障碍物,因此在解释光的直进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19世纪初,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并被赫兹实验所证明,使波动说取得重大成功;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充分地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的偏振现象又进一步表明光是横波。
麦克斯韦对电磁理论的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得到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理论值3.11×108m/s,这和当时测出的光速3.15×108m/s非常接近,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提出了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所谓的光的电磁说。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其波长与频率,进而得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
19世纪末发现光电效应现象用波动说无法解释,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解释了光电效应;现在人们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本单元内容属于近代物理的知识内容,是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试常见的题型为选择题,且难度均不大,都是基本题。
在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中以光电效应的命题频率最高,其次就是波动干涉和衍射、电磁波的性质以及光谱等,考查的面比较广泛,另外光的偏振、激光的特性及应用是近两年新增的内容,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物理知识点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物理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物理知识点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3.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n(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n=0,1,2,)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4.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5、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6.光的电磁说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
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高考分类解析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总题数:63 题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Ⅰ(新课程))题目15.红光和紫光相比,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答案B解析:红光的频率比紫光的频率小,由,可知红光的能量比紫光小,红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比紫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小,由,可知在同一种介质中红光的传播速度比紫光大。
所以B选项正确。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Ⅱ(新课程))题目19.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v0,A 当用频率为2v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B 当用频率为2v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v0C 当照射光的频率v大于v0时,若v增大,则逸出功增大D 当照射光的频率v大于v0时,若v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答案AB解析: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就会发生光电效应,A选项正确。
由于金属材料一定,极限频率一定,逸出功一定,为极限频率,增大,逸出功不变,C选项错误。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时,,当增大一倍,时,,所以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所以A、B选项正确。
第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江苏卷(新课程))题目6.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有光电子产生.由于光电管K、A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阴极K发射后将向阳极A作减速运动.光电流i由图中电流计G测出,反向电压U由电压表V测出.当电流计的示数恰好为零时,电压表的示数称为反向截止电压U.在下列表示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图象中,错误的是答案B第4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上海卷)题目6.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BCD第5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四川卷(新课程))15.现有a、b、c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a >b>c。
用b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
若分别有a光束和c光束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A.a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B.c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a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D.c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答案A解析:用b光束照射金属,该频率等于极限频率,恰好发生光电效应。
因为光束a的频率小于该极限频率,不能发生光电效应,A选项正确。
光束c的频率大于该极限频率,能发生光电效应,B选项错误。
光电子数目由光强来决定,不知三束光的光强,无法确定释放出的光电子数,C选项错误。
由光电效应方程,c频率最大,金属的逸出功一定,则c光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动能最大,D选项错误。
所以A选项正确。
第6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新课程))题目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C解析:衍射、干涉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而横波具有偏振现象,均能反映波的波动性,所以C选项正确。
第7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天津卷(新课程))题目17.某光电管的阴极是用金属钾制成的,它的逸出功为2.21eV,用波长为2.5×10-7m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光速为3.0×108m/s,元电荷为1.6×10-19C,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求得钾的极限频率和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应分别是(不定项选择)A 5.3×1014Hz,2.2JB 5.3×1014Hz,4.4×10-19JC 3.3×1033Hz,2.2JD 3.3×1033Hz,4.4×10-19J答案B解析:W=h0,0=≈=5.3×1014Hz,由光电效应方程,h=W+E k m,E k m=h -W=h-W=6.63×10-34×-W=4.4×10-19 J,所以B选项正确。
第8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江苏卷(新课程))题目2.为了强调物理学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纪念爱因斯坦,2004年联合国第58次大会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内容涉及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和统计物理学,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某人学了有关的知识后,有如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A)所谓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之增大(D)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答案BD解析:布朗运动本身不是分子运动,而是液体中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故A错.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C错.正确选项是BD.第9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江苏卷(新课程))题目6.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
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λ=1.82×10-10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不定项选择)(A)10-17J (B)10-19J (C)10-21J (D)10-24J答案C解析:据λ=;E k=mv2=m()2即E k=·()2,代入数据可得动能数量级为10-21 J,故C项正确.第10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新课程))题目17.有关红、蓝两束单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的波长红<蓝B.在水中的光速v红<v蓝C.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红>n蓝D.蓝光光子的能量大于红光光子的能量答案D第11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Ⅱ(新课程))题目19.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现用波长为400 nm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种(普朗克常量h=6.6×10-34J·s,光速c=3.0×108 m/s)…()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A第12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Ⅲ(新课程))题目15.下面是四种与光有关的事实:①用光导纤维传播信号②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平面的平整度③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④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其中,与光的干涉有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B第13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旧课程))题目18.已知一束可见光a是由m、n、p三种单色光组成的。
检测发现三种单色光中,n、p两种色光的频率都大于m色光;n色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而p色光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那么,光束a通过三棱镜的情况是………………………………………………………………()答案A第14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天津卷(新课程))题目19.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v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 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
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双缝到屏之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Δx。
若所用激光波长为λ,则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表达式是………()A.v=B. v=C. v =D. v =答案B第15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天津卷(新课程))题目20.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
正常人的眼睛接收到波长为530 nm的绿光时,只要每秒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
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光速为3.0×108m/s,则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是……………………………………………………………()A.2.3×10-18 WB.3.8×10-19 WC.7.0×10-48 WD.1.2×10-48 W答案A第16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江苏卷(新课程))题目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波是一种概率波B.光波是一种电磁波C.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子的能量改变D.单色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光的波长不变答案AB第1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新课程))题目6.分别用波长为和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A.B.C.D.答案B第18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新课程))题目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红光的波长比紫光的小B.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对紫光的大C.在玻璃中红光的传播速度比紫光的大D.红光光子的能量比紫光光子的能量大答案C第19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上海卷)题目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大(C)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0×108 m/s答案AD第20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旧课程卷))题目16.对于某单色光,玻璃的折射率比水的大,则此单色光在玻璃中传播时,……………………………()A.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大,其波长比在水中的长B.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大,其波长比在水中的短C.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小,其波长比在水中的短D.其速度比在水中的小,其波长比在水中的长答案C第21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题目16.近年来,无线光通信技术(不需光纤,利用红外线在空间的定向传播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手段)在局域网、移动通信等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