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资料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1
4.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周年性社会产业。上 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上一年生产与下一 年生产,上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 都是紧密相连和互相制约的。因此,农学家 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做到前季为后季, 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实现持续的高产 稳产。
5.技术的实用性
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科学。着重将自 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 产技术和生产力。虽然农学也包括了一些应用 基础方面的内容,如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 和品质形成等生理生态规律,但它主要研究解 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 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 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农学概论》教材
《农学概论》教材是由我校 任主编、11所全国高校参编 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00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 版。 2005年该教材获得了中华农 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
本课程安排
总学时:48 (3学分) 其中课堂讲授学时:36 实验学时:12 考核方法:实验占30%,理论考试占70%。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目前,我国的工业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较还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 较弱,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在国 家总出口额中有较大的比重。从今后的发展 趋势来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比重会有 所下降,但仍将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农学的历史
在人类300万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历 史大约只有1万年。在出现农耕前的漫长岁月 里,人类依赖采集和渔猎为生。当“采树木之 实”远不能满足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时,为了 生存,人类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摆脱了 完全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方式,开始了农业 生产。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农业随着生产工 具、生产技术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改进而不 断发展。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探讨——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 0 1 3 年 9 月 U 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
2 01 3
高等农业院校 《 农学概论》 教学探讨
— —
以华 中农业大学为例
原 保 忠 孙 颉z
武汉 4 3 0 0 7 0 )
( 1 . 华 中农业大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2 . 华中农业大学 图书馆 , 湖北
该课程 的教 学效果 , 达到该课程 的教学 目的。
一
学生除 了修满基础课 与必修课 以外, 还可 以 自主选择专 业选 修课 以及通识教育课程 。 学分制 下的专业 选修课和
通 识教育教 学的初衷是 实现学生 的 “ 选我所爱 , 爱 我所 选” , 激发 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主动性 和独立 性, 有利于
[ 摘
要] 《 农 学概论》 是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所学的一 门 理 论性 和实践性 紧密结合 的专业选修课程 以及全校通识教 育课程 。 农
业院校 非农 专业开设 《 农 学概论》 专业选修课 的宗 旨在 于扩展 学生的知识 面, 启迪学生的创 新思维 , 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 才。 在教 学 过 程 中应采取适 宜的教 学方法 , 结合 多媒 体与传统教 学手段 , 针对不 同专业的学生学 习背景特点 , 开展 启发 与探 讨式课堂教 学, 采
知识 的掌握 、 提高 专业 素质等多 种功能 , 但是 由于学生 对选修课作用 和功能认识不 同 , 致 使专业选修课在不 同
到应该 普及的农学知识 内容 。 鉴 于此, 笔者结合 自己近年来 为资源与环境 学院地
学生 中所发 挥 的作 用有很 大 的不 同。在一 些农林 高校 中, 学生 的具 体修课 动机 可 以分为 三种 : 1 . 对 选修 课 的 课程 内容感兴趣 ; 2 . 为毕业凑学分 ; 3 . 其他 动机 。1 3 ] 针对学生对 《 农 学概论 》 课程 的选课 目的与动机 , 笔 者做过相应调查 。 调查结果发现学 生选修 《 农 学概论 》 的
《农学概论》课件
分析农业法规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土地管理法、 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
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 及如何完善农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05
农业发展与未来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农业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越 来越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如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介绍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比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
植物检疫与外来物种入侵
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外来物种入 侵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 管理措施。
农业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农业机械化
01
农业机械化
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 历程和应用领域,以及农业机 械化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02
农业机械种类
阐述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和使 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
、灌溉机械等。
03
农业机械化管理
介绍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重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 发和浪费。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如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农业等。
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中农大网络教育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C.光谱成分
D.光合作用
E.光合速率
A;B;C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 园艺作物
a
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经济社会科学间的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它的性质有()。
A.应用性
B.综合性
C.生态性
D.对象性
E.技术性
A;B;C
农学是于( )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土壤质地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为__________℃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10
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的需水临界期是__________。
孕穗期~抽穗期
小麦需水临界期在____________。
孕穗至抽穗期
有机肥料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杂草的生物学特点有() 。
A.适应性强
B.拟态性强
C.种子生命力强、寿命长
D.生长繁茂
A;B;C
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A.冷害
B.冻害
C.旱灾
D.涝灾
B
在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
A.间作
B.混作
C.轮作
D.套作
D
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
温度
在生产实践中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密度,应综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因素加以确定。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01农学概论
5、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不同的,所以 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由于作物的季节性 很强,生产上误了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必 须合理掌握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最佳环境条件同 步。
考试方式:闭卷 总 成 绩:平时和期末成绩各占50% 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1、课堂考勤:随机点名5次,1分/次,共5分 2、随堂测验:小型测验3次,8分/次,共24分 3、课堂作业:课后作业3次,7分/次,共21分
主要教材
唐湘如主编:作物栽培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官春云主编:现代作物栽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作物分类与分布 作物生长与发育 作物与生态环境 水稻栽培 花生栽培 玉米栽培 甘蔗栽培
第一章 绪 论
了解农学的概念
学
学习农学的性质
习了解农学的特点来自目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标
熟悉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第一节 农学的概念和性质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重点是作物学,其基本 任务是:
1、探讨作物的分类与分布; 2、研究作物的特征特性,阐明其生长发育规律; 3、了解生态因子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相互关系; 4、介绍南方主要栽培作物及其相关的栽培技术。
二、农学的性质
农学的研究对象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于种植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9~1958年快速增长期,1949年209 kg,1958年超过300 kg。第二阶段 是1959~1977年滑坡恢复期,1959~196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直线下降, 1960年仅为217 kg,以后逐年增加,但速度缓慢,到1974年才将近1958年 水平。第三阶段是1977~1984年快速增长期,从1977年297 kg增加到1984 年390 kg。第四阶段是维持徘徊期,1984年至今,一直徘徊在350~400 kg 之间。进入新世纪后,基本稳定在375 kg以上。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学概论》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科学的重要性 和应用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介绍
本节课将介绍《农学概论》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对农学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材概述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内容概述、主要章节和参考资料。
学习目标
本节课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将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1
农业概述
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农业生产技术
探讨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3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讲解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技术,以延长其保质期。
教学方法
讲授
通过教师的授课,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们。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 更好地理解农学中的实际 应用。
科研论文
阅读最新的农学科研论文,了 解当前进学生 间的合作和交流。
考核方式
1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项目作业。
2 考试
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学习资源攻略
图书馆资源
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阅读 相关的农学书籍和期刊。
在线课程
通过参加在线农学课程,拓宽 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农学概论(通识)复习题库完整
农学概论(通识)复习题库完整⼀、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答案,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题1分,共45分)1.油菜叶⽚⽣长的位置是。
A.节间 B.叶枕 C.节 D.叶⾆2.三沟按由深到浅的顺序排为。
A.腰沟,围沟,厢沟 B.围沟,腰沟,厢沟C.腰沟,厢沟,围沟 D.围沟,厢沟,腰沟3.⼀般植物的胚乳是。
A.两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五倍体4.⽣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麦主茎叶⽚数为7,则其⼆次分蘖数为。
A.1 B.2 C.3 D.45.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
A.66.7% B.100% C.150% D.200%6.⽇平均⽓温℃以上的持续期,称为耐寒作物⽣长活跃期。
A. 0B. 5C. 10D. 15 7.作物⼀般在对⽔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B. 营养⽣长期C. ⽣殖⽣长期D. 成熟期8A.地⾯ B.真叶.根系9.经济产量不是⽣殖⽣长产物的作物包括。
A.⽲⾕类作物 B.⾖类作物C.薯类作物 D.油料作物10.我国种植⾯积最⼤的作物是。
A.⽔稻 B.⼩麦 C.⽟⽶ D.棉花11.⼤⽥基础耕作时施⽤的肥料是。
A.基肥B.种肥 C.追肥 D.苗肥12.下列哪种追肥可能使⽤有机肥。
A.苗肥 B.花费 C.穗肥 D.腊肥13A.细菌.线⾍ D.病毒14A.⽔稻 B.⼤⾖.菠菜15.⾯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质 B.糖类 C.纤维 D.脂肪16.作物的将来将发育成果实。
A.柱头 B.花柱C.⼦房 D.雄蕊17.⾯筋的主要成分是。
A.蛋⽩质 B.脂肪 C.碳⽔化合物D.纤维素18.下列不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 B.烟草 C.⽟⽶ D.花⽣19.⼟壤中最有效的⼟壤⽔分是。
A. 重⼒⽔ B.⽑管⽔ C.束缚⽔ D.降⾬20.⼟壤胶体是指⼟壤颗粒中⼩于的⼟粒。
A.0.002mm B.0.02mm C.0.002um D.0.02um21.以下不属于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是。
A.最低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温度 D.致死温度22A.50% .0.5 D.223A.变态块根.变态叶 D.球茎24.成熟的胚囊中有个核个细胞。
农业概论(第一章)
一、农业的概念
英文农业(Agriculture)一字,原出自拉丁 文agricultura,Agri是土地,Culture是耕作 栽培的意思,Agriculture即为耕作土地栽培 作物。 德 语 landwirtschaft , 即 加 劳 力 ( labour force)于土地(field),其意思是与“辟土 殖谷”相近。
1.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 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 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重要性和物质 生产属性。 2. 农业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的物质能量 转化机能,以获得生活必需的食物和其它物 质和经济再生 产过程的同一。管理农业生产,既要尊重 自然规律,又要服从经济规律。双重规律 制约特性。
(六)根据农业的功能:自给农业、计划农业、 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产业化农业、环保农业、市场农业、保健农业、 优质农业、数量型农业、定单农业、合同农业、 加工农业、“三生”农业。 (七)根据生物及其作用:一圃制农业、二圃 制农业、三圃制农业、立体农业、避灾农业、 基因农业、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籽种农业、 木本农业、再生农业。
根据农业通过食物和原料与其他行业的关联作 用,一些研究表明食物的产业联系系数约为1.9,原 料约为1.5,即食物和原料的最终消费每增长一个单 位,国民经济将因此增长1.9和1.5个单位。
(二)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乡村的田园生活 都长期被作为理想的社会而受到热情讴歌。西 方的农业经济教科书仍然称乡村生活比城市生 活更符合人性和道德标准。社会各方面日新月 异的大变化,都市居民的职业、就业地点和居 住场所呈现出经常变动的趋势,农村生活较多 的保持原有的稳定,也有人指责为封闭、保守、 愚昧和落后。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介绍了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具体包括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种植业发展展望等内容。
安排了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种子的形态与结构、种子活力/纯度/净度的室内检验、叶面积系数测定、测土配方施肥软件、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轮作制度设计七个实验。
附录中收集了与种植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和农谚知识。
《农学概论》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适合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和理工科院校与土地利用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町作为农业工作者和教师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农学概论》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与土地农业利用紧密结合,编排了种植业生态学基础、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作物生长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生物灾害及防治、灾害性天气与预防、种植业展望及农学实验等十一章内容。
该书突破了农学概论一般较为概括地、总结性地介绍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特点,较为详细地、全面地阐述了部分重要内容,便于缺少基础者学习,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学的范畴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条件和特点第三节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本章习题第二章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第一节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二节农田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农业本章习题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二节作物的分布本章习题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本章习题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第一节种植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第二节光照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三节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四节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五节大气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六节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本章习题第六章种植制度第一节作物布局第二节复种第三节间套作第四节轮作与连作本章习题第七章种子繁育第一节良种的作用第二节良种繁育第三节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本章习题第八章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第三节作物虫害及其防治第四节作物草害及其防治第五节农业鼠害及其防治本章习题第九章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第一节低温害天气第二节连阴雨天气第三节干旱天气第四节暴雨天气第五节强对流天气本章习题第十章种植业发展展望第一节种植业生产机械化第二节种植业生产设施化第三节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第四节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第五节种植业生产安全化第六节种植业生产清洁化本章习题第十一章农学实验实验一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实验二种子的形态与结构实验三种子活力、种子纯度、种子净度的室内检验实验四叶面积系数测定实验五测土配方施肥软件实验六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实验七轮作制度设计附录一节气介绍附录二农谚集锦参考文献。
农学概论重点完整版
无效孔隙:小于5um,水在孔隙中受到土壤很大吸引力,基本不能运动,孔隙中空气不能流通,植物根毛很难深入,这种孔隙对作物无效。
毛管孔隙:孔径550um,水分贮存在这里能够移动,这种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蓄水能力,毛管孔隙中得水对植物有效,粘土中以这种孔隙为主。
通气孔隙:孔径>50um,不能保持水分,常被空气占据,通气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通气,渗水与排水情况。通常用来衡量孔隙质量与土壤通气性好坏。
粘土: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土温较稳定,但通水透气性差,耕作较困难。
壤土:兼有砂土与粘土得优点。
②土壤孔隙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得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多得土壤,具有良好结构得土壤,孔隙度高。
孔隙度过小,土壤紧实,水、气状况不良,对植物根系发育不利。
孔隙度过大,过于松散,扎根不稳,植物吸收水、肥困难,也不利于植物生长。
②苗床面积小,有利于精细管理,培育壮苗;
③能实行集约型经营。节省许多肥料,种子;
④育苗可按计划规格移栽,保证单位面积上合理密度与苗全苗壮。
⑤育苗移栽得根系受到损伤而入土较浅,不利于吸收土壤深层养分,抗倒伏能力较弱,而移栽费工较多。
18、肥料种类,施肥方法。
薯类:中国、尼日利亚、俄罗斯39、5%
棉花:印度、美国、中国、菲律宾63、6%
油菜:中国、印度、加拿大70、7%
甘蔗:印度、巴西、中国
甜菜: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土耳其等
5、种子萌发所需要得条件?
种子主要包括胚、胚乳、种皮。
笔者认为这里主要强调得就是种子萌发所需要得外界条件:
1温度;种子萌发所需要得温度存在物种差异,低纬度需要温度高,高纬度低。
2、土壤得酸碱性
农学概论——精选推荐
农学概论农学概论⼀.栽培作物起源的研究意义1帮助我们建⽴“基因库”;2选育新品种;3有利于⼈为控制作物⽣长;4有利于研究⼈类的农耕⽂化。
⼆.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①康多尔瑞⼠的植物学家,1883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书,对477种栽培植物进⾏划分。
②⽡维洛夫前苏联植物学家,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书,⽐较了30多万份作物品种。
提出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为该物种起源中⼼。
③⽡维洛夫1935年⼜写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书。
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作物有8个起源中⼼。
④茹科夫斯基前苏联,1968年确⽴12个基因中⼼。
⑤泽⽂(瑞典)、茹可夫斯基(前苏联)1975年共同写就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检索》⼀书,指出作物有12个基因中⼼。
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1975年):1、中国—⽇本起源中⼼中国基因中⼼是主要的、初⽣的。
⿉、稷、粟、⼤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基因中⼼;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之⼀。
⽇本基因中⼼为次⽣的。
2、印度⽀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印度⽀那--英语Indochina)⽖哇稻、芋。
3、澳⼤利亚中⼼烟草。
4、印度斯坦中⼼稻、⽢蔗、绿⾖、豇⾖等。
5、中亚西亚中⼼⼩麦、豌⾖。
6、近东中⼼栽培⼩麦、⿊麦。
7、地中海中⼼燕麦、甜菜、亚⿇、三叶草、⽻扇⾖。
8、⾮洲中⼼⾼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甜菜(糖⽤、饲⽤)、苜蓿、三叶草10、南美洲中⼼马铃薯、花⽣、⽊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薯、⽟⽶、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向⽇葵、⽻扇⾖。
四、作物的传播(⼀)作物传播后代⽅式:1、借助⾃然⼒2、借助⾃⾝⼒3、借助动物的活动4、借助⼈类活动(⼆)作物的传播途径通过⼈类活动传播作物的途径有:陆路、海路、陆路与海路结合。
普通⼩麦:近东→欧洲→⾮洲→印度群岛→澳⼤利亚.栽培稻:云南⾼地→向东、南、西呈放射状传播。
⽟⽶:美洲→西班⽛→欧洲、⾮洲→⼟⽿其、伊朗和阿富汗→亚洲⽢薯:美洲→西班⽛→马尼拉、摩⿅加群岛→中国福建→中国⼴东五.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般采⽤双名法对植物进⾏分类,即按植物的科、属、种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 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作物等。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等。
谷物中又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最多,号称世界三大作物;大豆是人类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起源于中国,但在美洲有较大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
在地理上明显呈现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大特点,引起温度、降水、光照等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初,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依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仅以地理位置及地貌类型命名。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禾谷类主要的生育时期有: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根据作物温光反应所需温度和日长,可将作物温光反应归为典型的两大类,即以小麦为代表的低温长日型和以水稻为代表的高温短日型。
例如,冬小麦植株只有顺序地通过低温和长日照处理才能诱导生殖器官的分化,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作物体的再生能力。
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作物体的再生能力。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就充分反映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协调的关系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作物一般是先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然后进行生殖器官的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一般是消耗营养的,营养器官生长得越健壮,生殖器官的分化与生长也就愈好。
有些作物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的种子对不良环境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①种皮厚,透气差;②胚未发育完全;③后熟作用未完成;④抑制物质的存在④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氧气。
种子萌动后胚根和胚芽继续生长,当胚根的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胚芽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1/2时,叫种子发芽。
如果种子贮藏的有机物质多,则出苗快,而且苗壮、苗齐。
因此,播种时要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和贮藏。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通过维管组织输送到茎和叶;而叶所制造的有机物经过茎输送到根的各部。
根系固着在土壤中,使茎叶得以伸展,并能经受风雨和其他机械力量的袭击。
根还有合成功能,制造某些氨基酸、植物激素和生物碱等,此外还有分泌有机酸的作用。
大多数作物的根群主要分布在耕层0~30cm范围内。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如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的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称为直根系。
而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运输,其次也有贮藏和繁殖功能。
在农业生产上,小麦和水稻的分蘖和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分蘖数目过少,则产量低;若分蘖数目过多,则后期分蘖为无效分蘖,收获时穗成熟较迟,常易引起病害,影响品质。
按芽在茎上发生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腋芽。
顶芽生于主干或侧枝的顶端,腋芽生于叶腋处,也称侧芽。
顶芽和腋芽则称为定芽。
生长在茎的节间、老茎、根或叶上的没有固定位置的芽,称为不定芽,可用来进行营养繁殖。
按芽所形成的器官不同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叶芽形成茎、枝和叶;花芽形成花或花序。
按芽的生理状态又可分为活动芽和休眠芽。
食用马铃薯、芋头器官是变态茎,而甘薯则是块根。
仙人掌类作物肉质部分器官是茎,其上的刺是变态叶。
茎卷须,如黄瓜、南瓜、葡萄。
枝刺,如皂荚、山楂。
肉质茎,如莴苣。
作物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还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具有繁殖功能。
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禾本科作物等单子叶作物的叶,从外形上仅能区分为叶片和叶鞘两部分,为无柄叶。
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叶称单叶,如棉花、苎麻、油菜、甘薯等。
一个叶柄上生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复叶,根据复叶中小叶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将复叶分为三出复叶如大豆、掌状复叶如大麻和羽状复叶如豌豆、花生。
叶卷须,如豌豆羽状复叶先端的一些小叶片变成卷须。
平行脉序是单子叶作物叶脉的特征。
双子叶植物的花多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五部分组成。
由花粉囊散出的花粉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力量被传送到同一花或另一花的柱头,这一过程称为授粉。
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皮内包藏种子。
如桃,食用部分是中果皮,桃仁则是种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量称为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主要有:①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保穗(果)增粒增重。
②主茎和分枝(蘖)间协调进展,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株型,减少无效枝(蘖)的消耗。
③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个体内部器官之间协调发展。
④生育进程与生长中心转移、生产中心(光合器官)更替、叶面积指数(LAI)、茎蘖枝消长动态等诸进程合理一致。
⑤叶层受光态势好,功能期稳定,光合效能大,物质积累多,转运效率高。
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环境因素实践证明,很多品质性状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是利用栽培技术改善作物品质的理论基础。
1.光照,2.温度,3.水分,4.大气污染,5.土壤栽培技术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2.施肥,3.灌溉,4.生长调节剂,5.收获第四章光对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其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的影响而达到的。
对于一个作物群体来说,上层叶片接受到的光照强度往往会超过光饱和点,而中下层叶片特别是下层叶片,由于上层叶片的遮荫,其接受的光照强度远远还达不到光饱和点,密植群体下部叶片的光强往往是在光补偿点上下。
因此,通过各种措施改善作物群体叶层的受光态势,增加中下层叶片的受光量是获取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
作物发育对日照长度的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作物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把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
根据不同程度的低温又可分为霜冻害和冷害。
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
积温可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而有效积温则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比活动积温更能反映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温度变化与干物质积累作物是变温植物,其体内温度受周围环境的温度所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为温周期。
昼夜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很多研究说明,白天温度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夜间温度较低,可减少呼吸作用的消耗,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因而产量较高。
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涝害是指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我国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此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1.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和旱作农业实行经济用水,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改革耕作制度;选用耐旱作物;推广“节水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