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

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

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

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

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

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中国文化曾被许多

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

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

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翻译有中国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已长达三千余年。翻译发展在中国主要经过了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的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据史家考证,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最早开始了佛典汉译,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启了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偏于直译。我国翻译事业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次高潮。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但彦琮提出翻译的“八备”。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这次翻译高潮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此后当属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及外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等。这一阶段翻译多为外

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面口译和笔述者对翻译理论与技巧又知之不多。但他们翻译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在普及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在翻译理论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此外,还对翻译书院的宗旨、学习内容、选拔学员条件、聘请师资标淮和译书重点均做了说明。它是我国近代第―篇系统阐述翻译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献,对当时设立外国语学校、翻译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 徐光启“会通超胜” • 李之藻“真实、奥义”
3.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 马建忠“善译” • 严复“信、达、雅” • 梁启超“通学、通文” • 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
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 以才称矣。 ----梁启超《论译书》
4.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
•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 《黑奴吁天录》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第三次翻译高潮

第三次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
• • 严复(1853-1921),字又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 从光绪24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统三年,严复潜心译书, 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显然有向国人介绍西方 进步思想之意。所以,严复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群 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严复提出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译标准,流传至今近百年 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
•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年间的举人。他 与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译出欧美文学名著达160多 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有 趣的是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 后由他笔录并整理出来。林纾的译著中遗漏删减 之处甚多,但可读性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 一定的作用。这些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 西方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兴趣, 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 创作有很大影响。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诗经·邶风·式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露水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 (质朴 文丽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 朴’和‘文丽’两派。即直译与意译 )
❖ 从支谦开始,佛教翻译开始兼顾形式与意义,更加 注重译本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 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
❖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 上损害了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 所开创的译风,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 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鸠摩罗什
后秦僧人,生于西域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 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
❖ 罗什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 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 都是前所未有的。
❖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其 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助人济事,不怕费时长久。) ……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三)
• 魏象乾:字健莆,汉族,雍正、乾隆时人。 • 《繙清说》共1600来字。言简意赅,见解深刻。 论述了翻译的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 入门与提高等问题。
• 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其词,顺其气,传其 神,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取意,而清文精练, 适当其可也……间有增减、颠倒与取意者,岂无故 而然欤?盖增者,以汉文之本有含蓄也,非增之, 其意不达;减者,以汉文之本有重复也,非减之, 其辞不练。若夫颠倒与取意也,非颠倒则捍格不通, 非取意则语气不解。此以清文之体,有不得不然者, 然后从而变之,岂恃此以见长哉?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 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 (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 -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国的太子, 将王位让与叔叔,出家修道,后到达洛 阳,译出许多经纶。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鸠摩罗什(344-413): 后秦僧人,汉语名 字是“童寿”,祖 籍天竺,本人出生 于西域龟兹(今新 疆库车一带),十 几岁就便因为精通 佛经而出名。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 善。凡觐国王,必有赞 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 尊。经中偈颂,皆其式 也。但改梵为秦,失其 藻蔚,虽得大意,舒隔 文体,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总结

翻译活动自古以来会受到地理环境、人文因素 及政治发展各方面的影响和约束,但同时翻译 活动自身也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探 索
特点
对马列主义 思想和世界 文学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翻译的广度

《圣经》: 1400 BC:摩西十戒 500 BC: 希伯莱语的旧约 200 BC: 希腊语的旧约和次经 1st Century AD: 希腊语的新约 382 AD: Jerome's 拉丁语得完整版圣经 500 AD: 被翻译为500种语言 600 AD: 只有拉丁语版本的圣经 995 AD: 盎格鲁撒克逊人(早期英语的源语言)语言的圣 经出现. 1384 AD: Wycliffe 翻译了第一版的英语圣经,翻译自拉 丁文 1522 AD:马丁.路德的德语版新约。 1535 AD: Myles Coverdale's Bible, 参考德语和拉丁语。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1840年鸦⽚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战争失败后,⼀批忧国忧民的先进⼈⼠⾯对民族危亡,图⾃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潮,使中国近代向西⽅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洋务运动,促成西⽅的科学技术再⼀次传⼊中国。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最典型的西学观点。洋务派认为学到西⽅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培养了⼤批学者型翻译家。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馆(1862)、上海⼴⽅⾔馆(1863) 、⼴州同⽂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同时派遣⼤批留学⽣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然等科⽬。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科学,沟通中西⽂化。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馆,后在京师同⽂馆、天津⽔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优势,造就⼀流科技翻译家。各译书局聘请⼀批外国来华教会⼈⼠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同时早就了⼀批中国⼀流科技翻译家。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敬仰。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2.先进科学器械制作与改进
科学翻译高潮中,传教士与士大夫把科学技术应用的实践中, 科学翻译高潮中,传教士与士大夫把科学技术应用的实践中,制作了先进的科学 器械。 器械。 德国人汤若望制作了浑天仪、望远镜等各种天文仪器,还受命试制了大炮。 德国人汤若望制作了浑天仪、望远镜等各种天文仪器,还受命试制了大炮。南怀 仁曾奉命修旧炮、造新炮,以及改造各观象仪, 仁曾奉命修旧炮、造新炮,以及改造各观象仪,徐光启一边译书一边制造出新的树立 器具,新的器具制成后,北京周围许多人前往参观, 器具,新的器具制成后,北京周围许多人前往参观,有的能工巧匠更专程像其学习制 作方法。传教士还像顺治帝与康熙帝进呈过一些测量仪器, 作方法。传教士还像顺治帝与康熙帝进呈过一些测量仪器,康熙帝常用来测量山的高 度或路的距离。 度或路的距离。 科学翻译高潮为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 科学翻译高潮为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我国传统技术向前发 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 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次翻译高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 传教士与士大夫译述的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近120种左右,涉及医学、地理、天 种左右, 传教士与士大夫译述的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近 种左右 涉及医学、地理、 文学、数学、农业水利、军事、冶金等等方面。 文学、数学、农业水利、军事、冶金等等方面。这些书籍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 术。 医学方面,有耶稣会士邓玉函口译的《泰西人身说概》 医学方面,有耶稣会士邓玉函口译的《泰西人身说概》首次向国人介绍西方解 剖学知识,虽然我国已有人体绘图探索医理之事,但此本书研究更精确, 剖学知识,虽然我国已有人体绘图探索医理之事,但此本书研究更精确,本书提出 的思考记忆器官是人脑而非心脏的观点是我国前所未有的, 的思考记忆器官是人脑而非心脏的观点是我国前所未有的,这一点对我国医学界的 影响较大。 影响较大。 地理学方面,有哎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 地理学方面,有哎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是中国第一部中文世界地 理书籍,而且五大洲地图给中国长期的“天圆地方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理书籍,而且五大洲地图给中国长期的“天圆地方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书详 尽的介绍意大利的许多名胜古迹以及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史事也有所涉及。 尽的介绍意大利的许多名胜古迹以及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史事也有所涉及。康 熙则组织人与传教士共同绘制了《康熙皇奥全图》 熙则组织人与传教士共同绘制了《康熙皇奥全图》。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

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

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五四运动开始了用

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但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如: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其中,西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总结出三条科技名词翻译的原则,颇有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语言学家马建忠就提出了所谓“善解”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摘要:任何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都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对翻译的目的、题材的选择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诸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讨论了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期间中国翻译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分析了该时期翻译活动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论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翻译历史文化活动影响

1.前言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民族,翻译活动的开展都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都对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的思想基础与翻译的目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翻译活动的进行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变迁和文化转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国的翻译活动肇始于东汉末年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共三次大的翻译高潮。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是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近代的翻译事业开始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鸦片战争期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期间的中国翻译活动,着重探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在翻译目的与选材两方面的重大影响,旨在帮助译者了解文化和社会历史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在翻译时做到尊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

2.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条件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晚清时期,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人与西方科学知识彻底隔断了。欧洲18世纪以来兴起的科学工业革命,以及凭借科学技术进行的殖民侵略战争,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尤其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欧洲各国为了扩大其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军事行动,极力打开中国市场。1834年12月,在广州的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在中国开辟更多的通商口岸,请求派来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北上与中国政府交涉。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等地的资本家也要求英国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华军事行动,打开中国市场。[1]中国政府不敌外来势力的强大侵略,在鸦片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贸易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1861
1912
1919
1840
1894
1917
目录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品:《四洲志》《海国图志》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 萌芽期 代表人物:李善兰,王涛 代表作品:《几何原本》《代数学》 三、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林纾 发展期 代表作品:《十五小豪杰》《天演论》《茶花女》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 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繁盛期 代表作品:《最后一课》《死灵魂》
译文选段: Such is the aspect of this shore ,but living Greece no more.
葱葱猗,郁郁猗Baidu Nhomakorabea海岸之景物猗!呜呜,此希腊之河 山猗!呜呜,如锦如荼之希腊,今何在猗?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 海军学院,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 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 中国人”之一 翻译建树:(1)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2)提出“译才难得,翻译人才必须兼顾中西文字,有崇 高的译德”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摘要】作者认为,我们在讨论翻译的各种价值时,不该忽视它在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并且树立正确的翻译历史价值观。而本文主要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和西方五大翻译发展阶段来论述了翻译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翻译历史价值

尤金·奈达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社会活动。它是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作用时,曾进行过如下阐述:“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史能永存的。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季羡林,许钧,1998:210)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并肯定翻译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翻译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

在研究翻译的历史价值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到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赋税徭役加重,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这时佛教所宣扬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即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想利用佛教麻醉、迷惑老百姓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也满足了老百姓想借助宗教得到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受到欢迎,佛经的翻译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谭载喜,2000)因此佛经的翻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掀起了中国翻译的首次高潮。

第六讲中国近代译论

第六讲中国近代译论

《拟设翻译书院议》节录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 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 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孽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 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 义理精深奥折之昕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 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 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 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是则为善译也已。
(二)“通学、通文”观
“通学、通文”观是中国另一位近代翻译家 梁启超在《论译书》一文中提出的翻译主张。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近 代爱国的翻译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和史学 家,是中国学术界一代“鸿儒”。收编其一生 著述的《饮冰室合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译书》一文是梁启超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中的“通学、通文”观原文如下:
马建忠指出,译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 深入考察两种文字各自的字源,比较其异 同。并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文体、 修辞等深有研究。在这个前提下,在翻译 一本书之前,反复斟酌,确定其主旨所在, 然后模仿其深情和语气,以至达到对原文 心领神悟的程度,这时动笔翻译,忠实的 翻译原文,所得译文便会与原文一致,因 而,译文读者阅读译文与原文读者阅读原 文所得效果便会相同,这才是理想的翻译。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译文具有“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品味。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宗教术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通过异化移植的方法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佛陀”(Buddha,指修行达到三觉具备者),“菩萨”(Bodhisattva,指修行到达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陀的人),“阿弥陀佛’(Amitabha,指大乘佛教三世佛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通常在前面加的“南无”则译自Namo一词,表示信仰、皈依),“弥勒佛”(Maitreya,指未来佛),“菩提”(Bodhi,指彻悟的智慧和达到彻悟的途径)等等。这些外来的佛教术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佛教文化也渐渐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到中国来,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6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李之藻翻译了10卷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概论》,最早介绍西方逻辑学,他创用的某些逻辑术语已成为逻辑学的专门词语,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签订了《马关条约》
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变法自强。“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学习外国”,所以在维新时期非常重视翻译。
马建忠(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祖籍江苏今镇江。精通英语和法语,懂希腊语和古拉丁文。
翻译思想:
1、提出“善译”的标准。
2、提议创办“翻译书院”。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又陵、几道。先后写过《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等鼓吹变法的文章。



《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原富》(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法意》(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
《天演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顾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万木草堂
公车上书
使才馆
强学会、译书局
上海强学会
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馆
梁启超(1873-1929),子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维新运动中的政治家、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梁启超在翻译评论和翻译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
欲求知彼,首在译书。
《论译书》
使天下学子,自幼咸习西文,
取西人有用之书,悉译成华字。
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中国见败之道有二:始焉不知敌之强而败,继焉不知敌之所以强而败。始焉之败,犹可言也;被直未知耳。一旦情见势迫,幡然而悟,奋然而兴,不难也。昔日本是也。尊攘论起,闭关自大,既受俄、德、美劫盟之辱,乃忍耻变法,尽取西人之所学而学之,遂有今日也。
译书有二蔽,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文而梗华读。
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然必译者

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
乃可以语于是。


对佛教翻译和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进行过研究,写出《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林纾(1852-1924);福建人。原名群玉,字徽,又字琴南,号:“畏庐居士”、“冷红生(枫落吴江冷)”。
不懂外文,但是,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与别人合作翻译介绍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希腊等国183种小说,所译字数达1300万。
《鲁滨逊飘流记》(Robinson Crusoe)
《海外轩渠录》(Gulliver’s Travels)
《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
《贼史》(Oliver Twist)。

林纾的翻译思想:
(一)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译文要忠实于原著。
(三)译名应统一。
林纾的译作一般运用的翻译方法是意译:意译的增饰、意译的删削与撮译、夹注的运用。
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
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踯躅”
林纾:“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曰区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