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探索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形成学生 的专业核心技能 。 此阶段安排在第 四学期 . 校 内
实施 ; 也可根据企业生产需要 , 实行 “ 工学交 替” , 在校外
二、 技 工院 校语 文课 程性 质与地 位 2 0 1 0年人 力资 源和 社会 保 障部 职业能 力建 设 司
实训基地实施 。第 四阶段 为职 业精通 ( 巧做) 阶段 。本
段 主要培养 学生 的职业 素养与 专业基 本操作 技能 . 培 养学 生 的专业 兴趣 。 获得 一定 的生产制 造相关 的感 性 认识 ,实现 学生 职业素 质和专 业基本 技能 的培养 . 并 指导 学生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 此 阶段安 排在第 一学 期。 第二 阶段 为职 业认 同 ( 会做) 阶段 。 本 阶段 主要 培 养学 生 一定 的专 业基 础技 能 和职 业 素养 以工 作任 务转 化 的学 习情 境 为切 入点 . 以项 目为 载体 . 使 学 生 形成 一定 的专 业 基础 技能 和 职业 素养 此 阶段 安排

活 以及 全 面发 展 、 健 康发 展 和终身 发展 的基 础 。”
三、 找 准切入 点 , 将语 文 教学 与“ 工 学结 合 、 学做

体” 人 才培养 模式 有效 融合

“ 工学 结合 、 学做 一体 ” 人 才培 养模 式 内涵
我校“ 工学结 合 、 学 做一 体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包
颁 发 了《 技 工 院校语 文 课程 标 准》 ( 下 称《 标 准》 ) , 《 标
准 》 中 明 确 提 出 了技 工 院 校 语 文 课 程 的性 质 与 地
阶段 主 要 培 养 学 生 的独 立 工作 和 岗位 拓 展 综 合 能
力 。以对 1 5岗位 实 习为 出发点 . 以学 生综合 职业 能力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 C P EE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 人才培 需求的不一致。同时,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人才培 养往往滞后于企业用人需求。
2 人 才培 养标 准与企业 用人 标 准不一 致 .
养模式必然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 , “ 是 做的教育” , 必须与工作、职业 融为一体 ,专业 建设、课程设计 以及整 体的 教育,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 岗位变动连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 业角色、职业 选择、职业实践的 教学 团队,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 的 “ 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 双 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 生涯 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 可 在密 切产学合作 的基础上 才能实施与完成。 目前国内由于校企 以使学生进 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让学 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 “ 双师素质”教师数 生为 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去学 习 ,另一方面,它还 能拓 宽学 生 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 的稳健 的 “ 双师结构” 教学团队尚在继续 就业的选择途径 , 为有针对性地教学、 实践、 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 建设 中,造成师资队伍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
CE E中国电力教育 P
20年 9 0 9 月上 总 第1 4 4 期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钟 苹 莫勇明
摘要 :高职院校要 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必须对高职人 才 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以南宁职业枝术学院为例,
通 过对 高职院校 在 实施 工 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过 程中出现 问题 的探 索与实践 ,逐 步构建 基 于工学结合 的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工学结合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上,包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一国家方针的指导下,我校对高职专业进行了大力度改革,进行工学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上,包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 坚持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出现,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适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注重教学改革,加强主修能力建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不是简单的校内理论教学加类似于勤工俭学的社会工作,这里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必须相关联,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才会有目的,学生工作的时候才会有深度。

因此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初,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教学改革。

2.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企业和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24开 发 和 优 化 实 践 教 学 资 源 . 工学结合是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 过程 的结合 在教学和 ①整合高职校 内实践教学资源。坚持最大效能原则 , 使其开发 和 课程 的组 织方面 , 以实践过程 为导 向, 依据行 业、 职业 和专业 特点 , 按 科研与 工作 过程逻辑组织职业教 育理论知识 . 择课 程 内容 . 排灵活多样 利用达到最佳状态 。如有的学校将校内实训基地定位于教学 、 选 安 技术 服务 、 小型生产 和职业 资格技能鉴定 四个 功能 . 很好 地发挥 了基 的教 学 形 式 。 地效 能, 大幅度提高 了基地的教学 、 和经济效益 。 社会 ②采 用兼 收并 蓄 21 .建立科学 的课程体系 不 教学改革必须借助课程这个载体来实施 . 因此关键环节是建立科 原则 . 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利用厂矿企业现成 的资 既大量节省购置实 践教 学仪器设备 资金 . 又能增 强实践教学 的针 学 的课程体 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 中. 应建立并 完善市场 调研制度 . 目 源 . 以 实用性和技能综合性 , 更能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特点 。 此外还应接 标培养 的实 际需要为取舍和组合结构的标准 .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 分 对性 、 同时还要 走教育 国际化道路 。③重 析相 关的知识要素和技 能要素 . 以专业为平 台 . 以开放 的姿态面 向社 纳社会或个人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 突 会 和企业 工作岗位 (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 课程设计 . 群 , 使其更具有 视 和加强优质资源 的培植 。在增长资源时要有明确的 目标和方 向 , 出中心 ; 要遵循优质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律 , 避免形象工程 ; 要建立 和实 开放性 、 适应性 和先导性 使优质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 间和机 会 课程设置分成两大类 : 一是有关社会知识的文化素质课程 : 二是发 施 资源质量评估体系 . 25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 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 的专业课程, 它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专业 教学评价标准包括职业能力 、 普适性能力 、 学术能力 , 中职业能 其 课程 以工作过程相关知识为 中心来设置 , 又分成三类 : 任务 中心课程是 完 以任务模块为单位进行划分 . 是对实践和理论知识 的整合 综合实践课 力是核心 。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 其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 中. 如何建立实现学 生 自我评 价的方 法和 程是将工作过程作 为整体 . 以便让学生获得综合性职业实践能力 . 从见 成对学生企业学习 的质量评价? 我们对教学评 价模式进行改革 : ①评价 内容扩展化。 教学 质量评 习到实践再到独立顶岗工作 . 由低到高逐步发展 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 途径 ? 不仅评价专业技 能 , 而且将学生 的管理 、 学 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今后继续发展提供最基础理论 .适用于一个 大类专 价从 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 标 ②评价 业 这些课程 的组织与实施是 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依据 . 其组织顺 习及 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 目 。 方式过程化 。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 的终结 性评价 。 而应 当把评价 序遵循从具体到一般 . 从应用到基础 . 从实践到理论的关系 贯穿 于教学过程 的始终 .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2采用行动导 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 课程方案 的有效实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职课程 以技术应 它关 注学 生在学 习和掌握 专业技能和养成 职业素养过程 中采用 的方 关 实 用 能力为核心 . 重视课程 实施模式 的创新 . 突破以课堂为 中心的教学 法 和途径 . 注学生在参 与实训 、 习等实践活动过程 中的经历和体 ③评价主体多元 化。 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 、 学生 自己 、 和社 企业 模式 . 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 通过工学交 替途径 . 使教学与职业 验 。 来 实践 紧密结合 。行动导 向教学策略是工学结合 教学的主要形式 . 不仅 会 。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企业和社会 的评价更真 科 可 在行动 中进行教学 .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 在一 种完整综合的行动 实 、 学 . 以帮助学校 和教师利用评价结 果及时判 断教 学中 出现 的 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评 价主体多元化才能保 障评 中思考 与学 习 , 按照“ 信息 、 计划 、 决策 、 实施 、 检查 、 评估 ” 样一个在 问题 . 这 真实工作世界 中处理解决问题的行 动模 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 行动导 向 价活动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 息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是一项 长期任务 . 是一 项系统工程 . 应在实践 教学注重培养学生 自己独立获取信息、 制订计 划、 实施 、 检查和评估的 中不断摸索 ,最终以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为 目 ,下转第 15 ) 标 ( 7页 能力 . 目的是针对职业能力的提高 其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运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文章主要从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企业自觉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及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为工学结合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在保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能够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使企业更好地支持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

可见,政府不仅能够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具体来讲,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教育立法,保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德国的“双元制”在工学结合方面能够成为楷模,关键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德国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与《职业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职业教育合同”的签订也做出了一定的保障,为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支持力度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为使高职教育学校培养更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我国需要根据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运用法律的手段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高职学校中得到有效运用。

2.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政府能够对《企业法》进行重新修订,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规定为责任和义务的形式,通过法律强制性手段使企业充分参与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育中,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政府可以在企业的教育投入、企业职业院校学习之后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使企业享受到一定的优惠,从而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热情。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随 着我 国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进 一 步发 展 , 高职 院 校 目前 已将 推行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作 为改革 发 展的新 突 破 。笔 者 结 合 沈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实 际 情 况, 高职教 育工 学 结 合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创 新 做 就 如下探 讨 。
以 回报 。 三是共 建 师资 队伍 。学 院和一批 企业 建立
了一支有 企 业一 线 技 术 人 员组 成 的兼 职教 师 队伍 。 有 些企 业如 沈 阳科 教 建 筑设 计 院, 设 计 室 同时又 其 是 学 院工 程造 价专 业的教 研 室。 四是共建 专 业建设 指导委 员会 。 目前 学 院 4 7个 专 业均 和 行 业企 业 建 立 了以行业 企业 人 员 为 主 的专 业 建 设 指导 委员 会 。 由于这些 共 建项 目, 得 学 院 的发 展 关 系 到企 业 的 使
业 的支撑 , 高职 院 校也 无 法按 照企 业和 行 业 的人 才
需求来 实 施人 才培养 工作 ; 没有企 业和行 业 的参与 , 更无从 谈 起工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建 立 和实 践。 因此, 建立 工学结 合人才 培养模 式, 要 首先必 须和行 业企 业建 立密切 的 “ 缘 ” 系 , 学 校融 人 行 业企 血 关 把

66 ・
维普资讯
集团共 建 焊接 、 热处 理等 专业 , 所有 人才 培养 过程完 全 按企 业要 求进 行 。二是 共建 实训 基地 。如学 院和 辽宁光 维摄 影集 团共 建 摄影 实 训 基 地 , 由企 业 出资 金、 设备 , 院以企业 优先 选用 优秀 毕业生 等方 式予 学
先 后聘请 了一批 沈 阳大 中型 企业 的领导 和技 能专 家

职高语文教学工作的几点探索(精)

职高语文教学工作的几点探索(精)

谈如何把握学生专业特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嫩江县职教中心学校丁晓华我们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许多新的情况,主要是: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教材更新频繁,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层次不一,不少教学要素更新变化。

如何面对学生,适应教材,处理好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职高多数学生原来文化基础就差,如果语文教学无新意,让有趣的专业课一比,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除非对教材、教法下功夫调动学生积极性,抓住绝大多数学生,努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一个恰当的学习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针对多数学生特点,深挖和精选教学内容。

职高新教材是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线索编排的,不少内容似曾相识又有所提高,要讲出新意和照顾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时间安排,分数比例,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多矛盾,我也曾花一大段时间用来补初中甚至小学课程内容,一过十几节课,学生很厌倦,也曾全力注意赶新,学生却又老债未清又欠新帐,近一年多来,我采取以新为主,时时注意温故,特别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温故知新。

作新题,攀新梯,引发基本学习兴趣。

其次,以多数学生为主,不放两头,针对各专业特点。

在作文、习题等方面力争带些专业性、趣味性,而对多数学生教学主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比如人物介绍内容,先请学生在预习后口述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贡献,由中等生回答要点,再请优等生总结概括,解决人物介绍抓要点的问题,在讲解练习中,请中等生(占多数和差生解决重点词语和语段的解析与深挖,教师从看似普通的语言中点出深意,使学生听来有趣,练有所得。

这样,好学生有示范作用,多数学生也插上了嘴,差生也迈入了门坎,教师注意引导和点睛,就会使教学效果有提高。

第三,配合精讲多练,注意对中、差生“双基”补短。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教学中碰到什么问题,适当地补什么问题的办法。

这样既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深入,又逐渐实习了“双基”。

对语法知识或修辞知识课文或练习中涉及到有些“夹生”的问题,我们就适时加温,如复杂单句的成分划分,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等,在讲重点句段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含义,在其有争议时就分别从语法修辞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旧知识既得到了复习,新的内容又得到了领会,补习内容的时间安排,除关键词语在教学中的主要时间穿插外,多放在预习、处理习题时处理。

浅谈“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以《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为例

浅谈“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以《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为例

浅谈“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以《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为例摘要:“工学一体化”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有效结合一起的教学模式,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责无旁贷。

本文以《庖丁解牛》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及反思,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中职语文教学服务专业技能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庖丁解牛》教学设计所谓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既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深化学校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纽带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课堂上,大多是通过碎片化的字词学习实现知识的累积,通过欣赏优秀文化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引入各类人物事例培育学生的审美、启迪学生的思维,所学知识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处于脱节状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来说意义不大。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校工学一体化改革工作要求,切实有效地发挥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下面,我们以《庖丁解牛》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课后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在学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立足实际,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工作与学习对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社会需求及企业实际对学情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谈谈职高语文教学的探索

谈谈职高语文教学的探索

谈谈职高语文教学的探索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要想真正提高同学们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课前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范本。

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

以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为例:本套教材安排了现代文阅读序列、文言文阅读序列、文学作品欣赏序列、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序列、写作训练序列、口语交际训练序列。

这套教材的体例本身就体现了职业中学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即.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上,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训练的时间。

职高语文一星期每个专业差不多只有五节课。

其中有两节是作文课。

职高语文老师一般不会奢望学生会把课余时间用在语文的学习上。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一星期的五节课,把这五节课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热爱的一个载体,一个窗口。

如果学生通过上语文课能够激发它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的话,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比如早读课的安排。

一般学校的早读时间是30分钟。

我们可以将这三十分钟分成三个小板块:第一板块:听(内容:课文朗读带、时政要闻、情景诗词、节日介绍、名人名言、学生范文等)。

第二板块:读(内容:读的是与第一板块相对应的内容,可以模仿听到的读音、语气、语调)。

第三板块:说(内容:是对所听、所读材料的复述或感想、看法、评价。

)千万可别小看这早晨的三十分钟,只要持之以恒,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课上努力把语文讲授课变为语文实践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如何有效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

过去,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何借鉴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为促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更加实际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更好地配合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模式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有效整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人才培养视域中的高职语文实践课程研究

人才培养视域中的高职语文实践课程研究

56【才智】[2013.7]【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历来被教育行家所重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淡化作文概念,强化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我们所说的“淡化”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去写作文。

我们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学生对自然段有了初步的概念。

但是,段落里句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句子是依靠什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还不太了解。

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我们就要利用一些典型的课文,引导学生对构段方式有感性的认识。

就小学生接触的文本而言,大多是按时间发展顺序为特点的段落,还有总分式、递进式、因果式、并列式等。

如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就是典型的总分式构段方式。

让学生不仅体会赵州桥的美,而且逐步认识到总分式构段方式是:先出示一个中心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后面的几句话都围绕这个句子的意思来写。

而且,每句话之间是有一定顺序的,或者按观察的顺序,或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不能打乱的。

在这样的朗读和感悟中,相信学生对段的感性认识会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二、积累语言,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品读文本,还应该渗透写作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恰当地运用文本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并逐渐学会习作的方法。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结构明显、语言优美、词语简洁的段落,让学生练习仿写。

例如《赵州桥》中的“赵州桥非常雄伟”;《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都很适合进行句子的结构仿写练习。

在一定的仿写练习后,教师就要在仿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话,鼓励学生根据学到的构段方式独立写出自然段,在独立的基础上逐步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丰满”。

三、提倡学生表达,老师多元评价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在课堂中积累的语言和方法用来学习表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注重技能培训,对于语文人文素质的培养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

探索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路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讨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案例和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而语文人文素质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考验其思辨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通过探索和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职教育的优质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讨与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关联;二是明确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对于高职人才的重要性,分析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三是通过探索与实践,寻找适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提出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四是借助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五是分析影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探讨可能的限制和挑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工匠精神培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分析

工匠精神培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分析

工匠精神培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分析1. 引言1.1 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动力。

部分高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字数:239】1.2 工匠精神对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勤奋、坚守和精益求精的一种品质。

在高职语文教学领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工匠精神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生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工匠精神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工匠精神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力量。

只有通过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此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其融入教学理念和实践之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提升。

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peekaboozf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理论经纬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探索
◎范 果
“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人 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按照专业需要配备资源,将真实的企业 项目引入课堂,形成课堂即工作室的新的模式。

它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 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行业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和 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企业 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培养适应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 人才。

 我院在“专业+ 项目+ 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下,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人 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特征,语文教学改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 养目标的重要依托。

 “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要求教学围绕岗位、专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突 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在 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合理、巧妙地与 专业学科进行沟通、联系与渗透。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语 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 整,在注重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突出专业岗位 的文化和能力需求。

 “人文、艺术素养+岗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是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核心。

 因此,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 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应用写作、口语交 际、职业素养五个模块,才能真正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需要。

 二、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是将语文课作为各专业通用的 “公共课”。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项目+工作室”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各专业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 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到对接点,形成具有艺 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搭 建起语文教学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桥梁,从文学性的作品知识 中挖掘艺术知识与艺术思维,尝试文学与艺术的融合,培 养学生运用于专业岗位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 创造力,这些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此 外,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专业 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艺术创作的文化底蕴和艺 术品位。

 语文教学还应与各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特征相适应,注重 培养学生适应于岗位的语文应用能力。

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 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要讲解设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撰写设 计说明,所以应加强培养该专业学生写作设计说明和口语表 达的能力;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 作训练。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 备不同的文化艺术素材,具备不同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 学要试图从这些方面提供有用的帮助,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 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化知识,在工作岗位中能够灵活运用 相关的语文能力。

 三、教材建设 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目前, 我院所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是通用的《大学 语文》教材。

这类教材缺乏专业特色,难以应用于实践,与 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实用性相背离。

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 应该重视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编写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 征,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语文 教材。

 根据艺术设计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教材分为人文素 养、艺术素养、应用写作、口语交际、职业素养五个模块。

 “人文素养模块”按照人文话题的方式选择内容,采用专题
2010.07
11
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理论经纬
讲座的形式授课。

如“唐诗赏析专题”“中外名著导读专 题”“儒家文化”专题等等。

这种专题课的形式既能让学生 多方位了解中外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又能激发学生艺 术设计的灵感和积累广泛的素材。

“艺术素养模块”有针对 性地选择相关的艺术篇目。

如“大师风采”“名作赏析”等 等。

[2]
重要。

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 厚的人文素质,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创新精神。

此外,艺 术设计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 掌握,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 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对高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首先,应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 能力为本位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 求,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使语文教学能适应不 同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这种与职业对接的语文应用能力 是灵活多变、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 力和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融 合趋向日益明显,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广泛涉猎科学和学 科前沿的最新知识与成果,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以高品 位的文化素质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其次,应具备指导综合 实践的能力。

在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中肩负着重要的责 任。

怎样确定职业目标,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展开市场 调研、制定设计方案,怎样进行艺术设计成果的说明与展 示,这都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有效的实 践活动。

此外,高职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处理信息、科研、创 造、交往、操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高职语文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在艺术设计教育 “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教学 不仅要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加强与专业的融合、还要对 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成为学生在工作岗位游刃有余地工 作的一把钥匙。

而突出实用性,围绕岗位与专业需求安排教 学内容,采用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按照五个能力模块 编写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无疑将 会使教学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系统构 建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各专业通用的篇目之外,还根据专业的特征和需要
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关的内容。

例如,针对高职服装艺 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服饰文化等内容;根据雕 塑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美学方面的内 容;根据湘绣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讲授古诗词赏 析等等。

“应用写作模块”侧重编选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相 连的内容,如“求职信和自荐信的写作”“设计前言和设计 说明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合同与协议书的写作” 等,着重训练学生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

“口语 交际模块”,侧重选择自我介绍、演讲、辩论、营销、洽 谈、设计作品讲解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 的口语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

“职业素养模块”编选学生 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相关职业能力的内容,如“求职应聘” “来访接待”“社会调研”“商务礼仪”“人际交往技巧” 等,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普遍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作用往往能得 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却被无形地 压抑。

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尝试研究性 学习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案 例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如在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时, 采用引导个体审美体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讲授应用写作 时,可适当采用演示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这种课堂研究性 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出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 所必备的。

 此外,高职语文教学学时少,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五 个模块的教学,采用专题演讲的形式是效率最高的。

根据不 同模块的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自行 研制课件,在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演讲,既有
效利 用了教学时间,也适应了专业需要,教师也能更充分发挥自 己的优势与特长,使课堂生动、知识面广、富有趣味性。

 五、师资队伍
[3]
参考文献: [ 1 ] 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 M ]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 2 ] 张胜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 J ] . 职业技术教 育,2008,(11). [ 3 ] 龙升芳. 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及改革策略[ J ] . 黑龙江教育学 院学报,2008, ( 9 ) .
12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
xiandai yuwen odern chinese
关键。

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至关
2010.07
(范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41300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