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学
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问题和挑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供求关系、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基础。
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是劳动者,需求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而需求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和能力。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就会出现稳定的状态。
如果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失业问题;如果求大于供,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因此,了解供求关系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平衡至关重要。
其次,薪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分析的重要指标。
薪酬水平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劳动力市场中,薪酬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行业发展状况等。
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供给小的行业,薪酬水平会相对较高;反之,需求小、供给大的行业,薪酬水平会相对较低。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薪酬水平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指的是劳动力在市场中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一个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波动,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用工单位的灵活性和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壁垒来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改革劳动法规、提高职业培训水平等措施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供求关系、薪酬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研究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就业与失业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西方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和机制。
劳动力市场研究主要关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分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深入探讨劳动力的定价机制及市场调节的效果。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内容涵盖就业、失业、用工制度、工资水平等多个方面。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而劳动力需求则由企业、机构和政府等雇主方决定,受到经济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就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劳动力短缺或过剩的可能性,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劳动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就业与失业西方经济学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探讨就业机会、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指标,揭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并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就业研究,可以分析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减少失业人口,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四、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是指通过市场力量来平衡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市场调节的主要方式包括工资水平的调节和劳动力的流动。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例如,凯恩斯提出的就业-失业决策模型,弗里德曼提出的自然失业率理论等,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五、劳动力市场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研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能够引导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等,从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经济学家们探讨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两方面来讨论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观点。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1.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技能与经验等因素,而劳动力需求则受到生产技术、投资水平及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水平)以及就业率。
2. 单边市场与双边市场西方经济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即单边市场和双边市场。
单边市场是指由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一对多关系,即劳动者面临多个雇主选择,而双边市场则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即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直接进行协商。
3. 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市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劳动者之间具有相同的技能与经验,雇主没有垄断力量;而非完全竞争市场则是指劳动者之间具有差异化的技能与经验,雇主具有垄断力量。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1. 最低工资政策最低工资政策是西方国家常用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政策。
通过设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水平,避免过低的工资标准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和剥削现象。
然而,最低工资政策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等。
2. 失业保险政策失业保险政策是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引入的一种政策措施。
通过给予被解雇者一定时间的经济援助和技能培训机会,失业保险政策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减轻个体因失业而遭受的冲击。
3. 教育培训政策教育培训政策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资源,政府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理解如下: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3其基本要素是价格;4是受多种非市场因素影响的动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共性:1市场性,2开放性,3竞争性,4层次性,5规范性。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1按照交易方式和途经划分:(有形市场,无形市场),2按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资源配置,通过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实现劳动力在社会用途之间的分配;激励鞭策,为劳动和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条件;经济促进;信息传递;窗口导向。
*劳动力:三层含义:一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工资: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的工资和非按劳分配的工资。
*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即剔除了价格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即为劳动者提供了货币之外的各种报酬支付方式,如带薪假期等*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1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包括信息障碍、市场缺陷,效需求不足,3制度障碍,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等。
*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会性因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1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2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3歧视也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非经济因素,可能会引起工资差别、职业差别。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之间的交易场所。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理论探讨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工资水平的决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市场效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它决定了市场上可供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影响着劳动力供给的决定: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通常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他们更有可能获得高薪工作。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能够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2.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这一比例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经济周期、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较高通常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
3. 移民政策: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起着重要作用。
移民政策的宽松程度和移民人口规模都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水平,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力需求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在竞争市场中,雇主将根据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雇佣的工人数量。
边际生产力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
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时,雇主将达到利润最大化。
2. 进入壁垒理论:进入壁垒理论认为,市场上存在着某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会限制劳动力的供给。
进入壁垒包括技能要求、专业认证和工作经验等。
这些壁垒使得某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稳定,从而导致工资水平较高。
3. 匹配理论: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需要一定过程来实现的。
雇主需要选择合适的候选人,而求职者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匹配过程需要时间和信息传递。
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失业。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这个市场中,就业理论则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与机制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交易和协商。
1.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就业机会。
供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需求等。
人口结构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此外,教育水平和技能也会影响劳动者的供给能力。
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
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需求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增长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促使企业增加用工,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理论。
2.1 供求匹配理论供求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时,劳动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能力的就业机会。
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差,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为了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促进供求匹配。
劳动力市场学
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P12、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P3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4、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P676、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7、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都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8、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9、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1)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2)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2)第六章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3)第七章政府对劳动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3)第八章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4)第九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4)第十章公共就业服务 (4)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5)第一章绪论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即剔除了价格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4.劳动力: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的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合。
5.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7.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资金可能购买的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它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力)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劳动力市场学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力三个主要含义:1.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3.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实际工资: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
货币报酬即货币工资,非货币报酬即以各类实物支付的福利。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主体要素2.价格要素3.基础要素4.保障要素.5调控要素P6-7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通过职业介绍等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具有经常性。
无形市场: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就业广告,人际关系等非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
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无形市场的交易活动较为零星和分散。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资源配置2.激励鞭策3.经济促进4.信息传递5.窗口导向p11-12第二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理是:MRP=VMP=MP·P=MC=W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1.需求无弹性2.需求有无限弹性3.单位需求弹性4.需求富有弹性5.需求缺乏弹性。
P41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1.产品的需求弹性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3.要素间的相互替代4.资本的供给弹性P42第三章预算约束线是在既定工资条件下,个人可能时间获得的收入(物品)和闲暇的所有组合。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体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中,个体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工资,而企业、组织则通过雇佣劳动力以实现经济增长。
2. 特征:(1)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具有供需关系,个体以提供劳动力的形式满足企业、组织的需求。
(2)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工资水平的差异。
(3)竞争与谈判: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基于竞争和谈判,个体与企业、组织在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讨价还价。
(4)信息不对称:个体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1. 需求方:企业、组织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根据生产需求来决定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
需求方的决策受到产品市场情况、技术进步、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 供给方:个体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通过选择就业与否、工作时间和岗位等方面来提供劳动力。
个体的决策受到教育水平、技能、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 市场调节: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
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工资水平下降,促使个体减少劳动力供给;反之,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工资水平上升,吸引更多个体提供劳动力。
4. 市场失灵: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流动性差等。
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规、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四、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1. 教育与技能:个体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做出重要影响。
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企业雇佣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社保费用和其他福利待遇。
劳动力市场学绪论
货币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 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劳动报酬即货币工资,非 货币报酬即以各类实物支付的福利。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
组织性因素是指政府、工会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 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多选)
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 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利润, 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只要降低劳动力费用,就会使利润相应增加,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 系。因此,企业有尽可能降低人工费用,特别是降低工资的动机。而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者, 其他条件不变,工资越高,其得到的效用就相应增加,因此,劳动者存在着获得高工资的动机。 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具体体现在: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分
区域劳动力市场 产业劳动力市场 职业劳动力市场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是买方和卖方在企业内的职位空缺中彼此搜寻的劳动力市场形式
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三个基本特征
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
制度障碍:是指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惯例、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给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造成了 阻碍。
信息障碍:是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成互惠交易。劳动者缺乏必要的
劳动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劳动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劳动力市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在特定时间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正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一门重要学科。
本文将深入探讨劳动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1. 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点劳动力市场是由供给劳动力的劳动者和需求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组成。
供求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劳动力交换,即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取收入,用人单位通过购买劳动力实现生产目标。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不完全竞争特征: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形成不完全依赖价格机制,还受到信息不对称、搜索成本、借助第三方等因素的影响。
1.2. 劳动力异质性:劳动者在教育水平、技能、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供给劳动力质量不同。
1.3. 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时空不匹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整性,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时空差异。
2.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主要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2.1. 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决定:劳动力供给数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率、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影响。
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率是劳动力市场供给数量的基础,而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则直接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
2.2. 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决定:劳动力供给质量与劳动者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职业培训等密切相关。
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主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数量和质量。
2.3. 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决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受到经济增长、生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生产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变动也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2.4. 劳动力需求质量的决定:劳动力需求质量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密切相关。
用人单位通常会根据工作性质、技术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引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等方面。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而劳动力的需求则是指企业和组织愿意雇佣的劳动者数量和质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劳动力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
1.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技能和专业素质等。
人口规模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起到重要作用,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受市场青睐。
2.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将带动企业的扩张和生产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
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
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工作被机器和自动化取代,从而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机制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和利益。
1.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就业形态、劳动合同和薪酬结构等。
就业形态涉及到全职、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类型的就业方式。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合同的内容和保障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权益。
薪酬结构是指不同岗位和行业的工资水平和差异。
2.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包括信息传递、匹配和调整等过程。
信息传递是指劳动者和企业之间获取和交流就业信息的过程。
匹配是指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通过招聘和求职渠道实现。
调整是指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包括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的调整。
(整理)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第一章绪论1、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2、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3、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4、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主体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市场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
有一下特点:自由参与市场的活动,具有参与市场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内在劳动和行为能力,能及时接受和发出市场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运行和走势。
2)、价格要素3)基础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赖以存在和运行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总和,是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基础。
其中硬件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运作所必需的场所、设备,以及服务机构等物质条件,软件要素是指指导市场发展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信息等导向性要素。
4)、保障要素是有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对劳动过程的风险、对市场竞争中暂时退出市场形成的风险以及劳动者最终推出劳动过程后的基本生活进行的保障。
5)、调控要素5、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通过职业介绍等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具有经常性。
无形市场: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就业广告,人际关系等非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
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无形市场的交易活动较为零星和分散。
6、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资源配置2)、激励鞭策3)、经济促进4)、信息传递5)、窗口导向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7、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中对劳动量的需求状况。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一种绝对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所以雇佣劳动力,是应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就能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其最终取决于它所生产的产品、服务需求。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 对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用与劳动力转移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分 析能够比较容易地说明。但是,一旦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工资决定等 被纳人到企业组织内的雇佣关系中,仅仅简单地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就不 那么恰当了。因为训练、配置、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介人企业的 长期规划、用人习惯、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各种决定中。
• 式中,L为劳动投人量:N为雇用人数:H为劳动时间;X为产出量;△表示变化;*为最佳目标值;t 为观测时点。
• 这个函数式的含义是: 以劳动投人量表示的雇用调整,是由雇用人数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
离、劳动时间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以及反映生产变动的需求变动所规定的。
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
对劳动力所投入的人力资本会因解雇而失去。相反,必须对新录用人员进行教育、训练
等人力投资,在人员调整中企业要承担这种人员的费用。但是,因对产品需求的停滞或
诚退,在劳动力成本上给经营带来显著的压力,威胁企业生存的情况下,以及用延长劳
动时间适应不了需求大幅增长,因而可能失去获取利润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即使付出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二)岗位的特殊性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四) 工会的作用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中,劳动力替换成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
高额调整代价,一般也要进行直接的人员调整。最佳目标雇用量和现实雇用量的差距扩
大到超越一定的临界点时,企业就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了。
• 使现实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过程中,出现组织调整的某些阻力是常有的事,调
劳动力市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P12、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P23、工资与劳动报酬P34、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P6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P11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P147、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P168、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P18第二章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P222、等成本线P363、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P42第三章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P512、预算约束线的性质P603、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P744、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述P815、完全竞争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P916、劳动力供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P927、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P109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P112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P113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119第六章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概念P1372、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P1463、现阶段我国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1474、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P 154第七章1、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含义P1582、最低工资标准的含义P1583、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的因素P1594、人力资源政策的含义P1655、劳动关系的含义P171第八章1、就业的功能P1812、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经验P194第九章1、社会弱势群体的含义P2012、弱势群体的分类P2023、社会性弱势群体P2034、弱势群体的成因P2055、第三部门的含义P2136、第三部门的特点P2147、第三部门发展对弱势群体问题解决方案的构建P2158、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P 218第十章1、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P2252、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P242第十一章1、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P270温馨提示:不要只依赖老师这些重点,书本其他的内容还是要看的。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从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贫困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和劳动力之间交换的地方。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愿意支付一定的工资,从而获取劳动力的服务。
而劳动力则愿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工资。
在劳动力市场中,我们会用到以下几个概念:1.劳动力供给:指愿意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数量。
2.劳动力需求:指愿意雇佣劳动力的雇主数量。
3.劳动力市场均衡:当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4.工资水平: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
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中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
人口变化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和就业率。
2.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生产力,使得某些职业的需求变得更高,而某些职业的需求则变得更低。
3.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社会福利和税收政策等,这些制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例如,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可以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4.市场因素市场因素包括供给变化、需求变化等,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现象1.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就业困难。
例如,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雇主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例如,一些求职者没有完全了解到工作岗位的信息,因此无法与雇主联系。
3.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需求而引起的就业困难。
例如,一些季节性工作,如农业和旅游业等,在非季节性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政府采取一些政策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以确保就业和稳定工资收入水平。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劳动力市场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劳动力市场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个体、公司和市场间的经济决策与行为。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和概念,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提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供应劳动力的个体(劳动者)与需求劳动力的个体(雇主)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就业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2.需求劳动力需求劳动力指的是企业和雇主对于劳动者的需求量。
需求劳动力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的产出水平、生产成本、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等。
需求劳动力的增加会导致工资的上升,而需求劳动力的减少则会导致工资的下降。
3.供应劳动力供应劳动力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上愿意提供劳动力的个体数量。
供应劳动力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个人偏好以及工资水平等。
供应劳动力的增加会导致工资的下降,而供应劳动力的减少则会导致工资的上升。
4.劳动力供求平衡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称为劳动力供求平衡。
在劳动力供求平衡状态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也会稳定下来。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会导致工资下降;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会导致工资上升。
5.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不总是保持平衡状态。
当供求之间存在失衡时,例如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6.劳动力市场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描述了劳动力供求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工资变动非常敏感,则称为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弹性;反之,若供求关系对工资变动不敏感,则劳动力市场具有低弹性。
7.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劳动者和雇主在市场上的交易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及其他限制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团体谈判、劳动组织的权力等。
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会导致工资和就业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以及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两个方面,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一、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就业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包括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就业者主动参与劳动市场的行为,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出现逐渐减少的情况。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人单位为了生产和经营需要而主动招聘劳动力的行为。
劳动力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某个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局面,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使劳动力市场保持平衡,需要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就业政策。
二、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制定就业政策时,需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因素。
1. 激励政策激励政策通过提供各种激励措施来促进创业和就业。
例如,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劳动力培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
2. 就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和程度。
该政策包括扩大就业岗位、提供优先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等。
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3. 效能改革政策效能改革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例如,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
4. 跨地区就业政策跨地区就业政策是针对不同地区间就业格局不均衡的问题而制定的政策。
自考--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标为重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狭义〕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1、它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2、其基本要素是价格。
3、其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三种含义〕1、指人的劳动能力;2、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3、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就业:是指到达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时机,从而也失去获得劳动报酬的时机,这就是失业。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情况者属于就业人员:1、正在工作的人。
2、有职业但面临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以及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和自营人员。
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合营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工资的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
*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受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所制约*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1、市场性;2、开放性;3、竞争性;4、层次性;5、标准性*劳动力市场的特性: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式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1.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单选)
2.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单选)
3. 劳动的边际产量(MP):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
4.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
6. 劳动力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将其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表达式:Ed=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
(计算题)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L/L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7.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需求无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8.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了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两类劳动称为总替代。
9. 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论述题)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1. 劳动力供给的类型:个别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
2.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3. 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4.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5.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6. 效用就是人们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
7.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负斜率、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图、不同的工作—闲暇偏好。
8.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条将市场中的所有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相加的结果,它描述的是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市场上提供劳动供给的所有劳动数量总和的一种关系。
9. 劳动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名词)
10.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论述题)
1)宏观经济状况:当经济总体形势好,处于高涨、繁荣状态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
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就会有更多人有更强的就业欲望和信心,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社会劳动力供给越多。
如果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打击个人心情,失去寻找工作的耐心和意愿,这将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