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初中一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安幼年谏兄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念:怜悯;同情。
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
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B.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C.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图治D.意与日去/意暇甚(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
《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吾忘持度 ( )③反归取之( ) ④遂不得履 ( )⑤遽契其舟( ) ⑥不亦惑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①反归取之( ) ②至之市 ( )③何不试之以足( )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5、用文中语句回答,郑人买不到履的原因是什么呢?6、《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7、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二)二、《幼时记趣》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是清代作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诲汝知之乎________⑤学而不厌________ 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课外阅读蔡洪赴洛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
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③,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④握之璧⑤不必采于昆仓之山。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圣贤所出,何必常⑥处。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⑦,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
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
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
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
④盈:满,满满的。
⑤璧:圆形的玉。
⑥常:通常的、固定的。
⑦邑:城市、县。
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采贤俊于岩穴/贤哉,回也B.亡国之余/亡处亡气C.有何异才而应斯举/逝者如斯夫D.何必常处/将复何及(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
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①,督善水者绳以俟。
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
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②道士。
跃而攫③之,仆地。
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
②眡:看,观察。
③攫:用爪抓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之B.督善水者绳以俟/择其善者而从之C.人至,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道士得不死/一狼得骨止(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3)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课内阅读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三)《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词语积存[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集合。
[儿女]指子侄辈,那个地点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快乐的模样。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女孩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如何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扬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什么缘故?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专门高专门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今后临的感受;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你还明白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存(一)常规词语[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课标第一网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四.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五、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着..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⑷此独以跛之故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此何遽不为福乎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六、古诗词阅读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篇名作者出处体裁观沧海白居易全元散曲元曲如梦令马致远乐府诗集古体诗天净沙秋思王湾漱玉词五律钱塘湖春行曹操白氏长庆集词次北固山下李清照全唐诗七律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B.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五、阅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6.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10.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12.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语文诗词名句背诵——检测练习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更深了..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1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1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19.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20.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2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2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着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2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2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2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2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2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30.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 ..”31.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32.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33.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附:资料积累:1、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创建会议在我县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7、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语:老骥伏枥..8、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9、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天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老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优点。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非凡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严寒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聪明。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熟悉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⑴热水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 曝:晒。
② 拊(f ǔ)掌:拍手。
③ 搐(chù):抽缩。
④ 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 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 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初中一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三)《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
加以反驳的故事。
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
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
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
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
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l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l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
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l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
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l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l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
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
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l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